文化反思

时间:2024.4.8

话 题 作 文 训 练

四川省宣汉中学 汪芒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现在是知道“周讯”人的越来越多了,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关之琳”的越来越多了,知道“卞之琳”的越来越少了;知道“马克”的越来越多了,知道“马克?吐温”的越来越少了;知道“比尔”的越来越多了,知道“保尔”的越来越少了,知道“爱情”的越来越多了,知道“艾青”的越来越少了;知道“就要发”的越来越多了,知道“九一八”的越来越少了。 对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请以“文化的反思”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分析材料和话题】

材料和话题作文关系可分两种。一种是只是起个引子的作用,目的是引导考生进入写作状态,其余再无作用。考生可以引用原文,也可以置原文于不顾。一种是包含一些限制性或启发性的信息,要求考生仔细分析所给材料内容。“文化的反思”这个话题属于前者。

【确定文体】

文体不限,不等于不要文体,我们应根据材料类型,选择最恰当的文体。某些材料适合写记叙文,某些材料适合写议论文,某些材料适合写小说,某些材料适合写散文。“文化的反思”这个话题更适合写成议论文或抒情性的散文。

【确立主旨】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各个方面。我们可以回顾过去,结合现实,从以下方面去确定文章主题。

①站在历史的高度反思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

②评介灿烂辉煌的文学成果,如先秦散文、唐宋诗词、文艺复兴等; ③将现实和传统对比,将中国文化和国外文化比较,寻找文化的出路; ④讨论网络文化给生活带来的冲击;

⑤针对“星族”“韩流”等文化现象做深层次的思考;

⑥针对搅热2005夏天的“超级女声”现象发表评论;

⑦卡通漫画对传统文学的挑战;

⑧娱乐文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无论确定哪个主旨,都要求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常见误区】

①混淆“文化”和“品位”、“品行”、“道德”等概念,认为文化就是知识渊博、品德高尚,把文化现象等同于“有文化”;

②把“文化”等同“历史”,按照古代、近代、现代的顺序,回顾历史,讴歌人民,歌颂爱国;

③只简单的针对材料中列举人物发表评论两两对比论述。

【材料收集】

①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以人为本,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行为准则,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四海同心天下一家的情怀,也有“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对外主张“求同存异”、“协和万邦”,对内则力求“和以处众”、“政通人和”?? 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原则。

②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人类学博士的美国人白蓓莉说:“美国和中国有着很

大的差异,我和中国朋友的思维方式很不一样。但我很喜爱中国艺术,无论是中国的画还是中国的音乐都使人感到舒缓和轻松。”

③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李扬帆认为,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不仅与传统文化的和合之道一脉相承,也与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不谋而合。

④中国传统文化名言警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 ⑤简单地说,伟大的文学就是包涵极其丰富意义的语言。(美国诗人 庞德) ⑥文学的衰落表明一个民族的衰落。这两者走下坡路的时候是齐头并进的。(德国诗人 歌德)

⑦文化的价值在于它对人类品性的影响。除非文化能使品性变为高尚、有力。文化的作用在于裨益人生,它的目标不是美,而是善。

⑧儒释道传统奠定了中国社会以我为主的我执性格。所谓以我为主,就是跟基督教教义以上帝为主的思想刚好相反的。中国文学在在反映以我为主的思想。

⑨应该从文化本身来寻找中国的出路,更新中国文化的生命。

⑩我们正在走向、正在进入网络时代,我们尚未深陷其中而不可自拔,反思的力度自然有限。黑格尔曾言,密涅瓦的猫头鹰只有在黄昏之际才会飞翔,反思的力量只有在事后才会涌现出来。然而,整个技术时代的“危险”迫在眉毛,容不得我们听之任之。事实上,技术时代的每次变革,思想总是被先行召唤出来。我们需要倾听反思的声音,以便做好准备,不致在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中手足无措。

【学生习作1】

铭记文化

生活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世人变得浮躁,浅薄,庸俗。如今,不是有句话说现代人“穷得只有钱了”吗?细细想来,此话真可谓一针见血。

且看这样一种社会怪象:现在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而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知道“关之琳”的人越来越多,而知道“卞之琳”的人越来越少;知道“景冈山”越来越多,知道“井冈山”的越来越少??人们似乎面对流行的、时尚的便趋之若鹜,而对民族文化却越来越淡忘。

列宁说过:“忘记历史等于背叛。”那么,忘记民族文化,忘记一个民族的精神,这难道不算是背叛吗?

诚然,恰当地追求时尚本没有什么不妥,这毕竟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然而,先人们所创造的伟大文化,是万不可忘记的。一个遗忘文化的民族就如失却了源头的溪流,如同没有了根本的树木,这样的民族是非常可怕的。

就在我们忘却鲁迅时,德国人却在反思:为什么我们没有“鲁迅”?就在我们只隐约记得春秋时有位叫孙武的名人时,美国西点军校却早已把《孙子兵法》定为必读教材,西方的商家也纷纷用《孙子兵法》来指点迷津;就在我们嘲笑别人学习雷锋时,雷锋却成了西点军人学习的榜样;也就是我们在对外来文化津津乐道之时,西方学者却出人意料地提出了一个令我们震惊的命题——二十一世纪必将是儒学的世纪。

看来,我们确实到了该反思民族文化的时候了。

我们中华民族,有博大精深的文化。从延续至今的汉字到世代流传的古诗,从先民歌唱的《诗经》到近现代革命者谱写的诗章,从太阴历的制订到“神六”遨游太空,无不反映出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无不反映出中化文化丰厚的底蕴。既然我们知道“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却为何要用“1314529”来表达感情?我们自古到至今就写着方块字,却为何要在文章中频频写出那与方块字极不协调的英文字母呢?

身在文化碰撞与交流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明白,铭记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

不忘过去,引领未来。因为泱泱大中华,上下五千年,其历史和文化是其他一切民族所无法比拟的。千百年来,不知汇聚了多少文化名人,如孔子、屈原、李白、毕昇、陆游、成吉思汗、毛泽东??数不胜数,而他们留给我们的,便是中华民族在漫漫长路上创造的一部辉煌文化史,我们应该庆幸,先人们为我们留下这样一笔宝贵的财富。

我们也不能忘记,在法国服装博览会上,中国女子身着从秦朝到清朝的漂亮服饰,赢得了世界美誉。当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对中华文化赞不绝口时,难以言表的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而我的弟弟第一次知道中国有这样伟大的文化,激动不已,第一次将他钟爱的日本动画片驱逐出境,手捧着《上下五千年》为中华文化叫好!

人类自从有了文化便拥有了灵魂。铭记文化,让我们点亮了思想;铭记中华,让她辉映历史的长河;铭记中华文化,让她也似太阳般发出耀眼的光芒,去照亮人类灵魂的夜空!

点评:本文结构严整又不失灵活,观点鲜明又不失辩证。入题自然,意蕴深远;选材恰切,开合有度;结尾有力,令人振奋。作者行文之冷静,思维之缜密,着实令人佩服!

【学生习作2】

苏三起解

人说现实已被绚丽多姿的霓虹熏染的光怪陆离,早已丧失了五千年文化的厚重和亮节。其实,在摇头叹精粹的流失的同时,不妨细心感受一下新风,说不定那些被认为早已失去的经典,正在以另一种形式普照大地。

前不久,在被所谓的评论家们所不齿的明星演唱会上,一曲以京剧名段改编的歌曲备受瞩目。那位男歌手以纯正的京腔再次把《苏三起解》演绎得活灵活现。场下数万名观众记住了他们的偶像,同时,也记住了也许连许多大人都早以忘记的“苏三”。

当我们一遍一遍哀叹文化的流失,一次一次的对传统文化失去信心时,我们其实已经犯了一个错误。我们不应该指望文化就这样死气沉沉的承接下去,而应该看到,许多经典的东西正以充满活力的形式,在一代又一代人中散播开去。我们不应该苦吟“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的愤世,而应畅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希望和决心。

看吧,电视剧《洛神》让许多年轻人能够熟记《洛神赋》全文;轮回乐队的《满江红》再次唱出了岳武穆的一腔报国之情;一曲《三千》把《长恨歌》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数不清的清新元素,凝结着多少经典的珍珠,互相辉映,灿烂无垠。我们实在不应该悲观,要相信我们的文化是会延续的,只不过以什么形式而已。

不仅我们的文化篇章在发扬,我们富有深厚底蕴的汉字文化也在光大,不是说现在的流行歌曲都是“语法错误连篇,毫无汉语美感”吗?听听《逍遥叹》、《发如雪》等,你就知道汉语的精华还牢牢的掌握在我们手中,没有流失。“笑叹词穷,古痴今狂终成空”;“狼牙月,伊人憔悴,我举杯,饮尽风雪”;“花儿似雪飞扬,历经生命里层层波浪,不见旧时村庄,梦里翻腾,无处话凄凉”??我们的流行歌曲并不如有些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媚俗,相反却以美丽的文字,展现出美丽的文化。

人们不要在为文化的传承杞人忧天了,既然我们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就应该相信它可以不断迸发出新的活力,就如《苏三起解》能被人们从遗忘中发掘出来一样。

“苏三离了洪桐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未曾开言心内惨,过往的君子听我

言”??

点评:本文可谓此类话题中的另类。作者鼓角横吹,反弹琵琶,在一片抨击声中仔细寻找传统文化,选材精当,引用巧妙,在文化的歌唱中收束全文,令人耳目一新。

联系方式:

单位 四川省宣汉中学

邮编 635000

电话 133xxxxxxxx

电子邮件 wangmang188@163.com


第二篇:现代文化与思想反思


现代文化与思想反思

林自勇

近两百年来的中国的士人和社会精英在社会的变革的冲击下 看到西方的强大和现代文明成果之后,为奋起直追得出了两个结论,一个是走西方式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全盘西化,一个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全盘西化是不可能的,毕竟文化背景不同,国民性也不相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大体得到了传承。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才有了洋务运动,我们现代的许多制度包括教育体制也都是按西学的模式建立的,今天的中国已成为世界大二大经济实体,有人预言,最远还有二十年,中国就能成为世界大一大经济实体,似乎前途在望,然而在这个时候,国人并没有欢心鼓舞,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问题越来越多,我们无疑需要反思问题穷竟出在哪里,伴随着近年来的国学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知识精英开始把矛头直指现代的教育体制,清华成了官学思想的堡垒,北大成了扼杀天才的摇篮,有了提出要重建主流社会的价值体系,有人要重建当代中国的知识体系,都在为医治社会寻找良方四处出击,我不相信今人对西方的认识,越过了上个世纪初,胡适、梁秋实那一代学贯中西的大师的思考,在那之前的一百年里,那些先贤大儒们通过东西方的比较进行了举国上下几代人的“宏大论证”,最终确立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今天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混乱的认识,依我看只不过是当代这些在西式的教育体制下,基本上都留过学、培养起来的知识精英们,因为丢失了中学的知识体系,已经丢失了“东方视角”,没有能力比较中西方文化得失,就像没有吃过苹果的人,无法品尝梨的味道的好坏,大多无法

意识到西方的知识体系不能解释自己的问题,更不可能很好地解决自己的问题,或是简单地照搬西方的东西,或是死搬硬套,强作解释、乱开药方。就经济现象、社会现象、法制问题、体制问题,随便发表一通见解,要弄清楚原因,我们只需聪最基本的认识着手,就可以解开这个谜团,那边是知识与思想的问题。 什么是知识?有人说是人类来自社会实践的认识成果,有人说是经验的固话,要解释这个问题,是非常不容易,在西方有关知识的定义,可以说从哲学诞生的那天起就一直存在的争论,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中对知识提出过一个定义,叫做知识的三元定义,简单地说,知识就是得到辩护的真信念,但是这个定义被20世纪的盖蒂尔的一篇论文推翻了,文中提出的“盖蒂尔反例”构成有力反驳,此外还有普特南的“缸中之脑”的思想实验也构成有力反驳,所以知识至今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这其实是西方知识体系的角度。

我们再来看20世纪被人们称之为新儒家“三圣”熊十力,梁濑溟,马一浮之一的马一浮,这个一生坚持传授知识,拒绝有用的独立思想者是怎么理解知识的,他认为知识分为“闻见知识”和“自性本具之义理”的知识。所谓“闻见知识”是每一个人通过耳朵(闻)和眼睛(见)获得的经验和认识。“自性本具之义理”的知识,就是所见所闻经过自己的思维过滤化作生命本体的一部分。其实“自性本具之义理”指的是一个人的思想。 所以他说:“古人之书固不可不读,须是自己实去修证,然后有入处,否则即读圣贤书亦是枉然。”(《问学私记》 )马先生在江西泰和对浙大毕业生的讲词,也曾说:“国家生命所系,实系于文化,而文化根本则在思想。从闻见得来的是知识,由自己体究,能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成立一个体系,名为思想。”(《泰和宜山会语》)就是说,知识和思想是不同的概念,知识是“外铄”的,属于“闻见”的范围,不化入本我的生命体,

便无法形成思想。换言之,并不是把知识连缀起来就叫思想,而是转化为自身的义理才是思想。这是他给思想下的一个非常精确的定义。我们常讲思想,也常讲思想家,可是什么是思想?什么是思想家?是不是读书多的人,占有很多知识的人,就是思想家。

我们现代的教育制度,向学生灌输的大都是新旧杂陈的闻见知识,不容易化为自己生命的自觉意识。马先生向以读书多享誉士林,但他的学问,是在知识的海洋中通过切身涵永体究的结果,知识已经化作了思想,已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与自性本具之义理融而为一,也就是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思想体系。因此可以说,马先生是少见的重视思想的学者

马一浮是儒学的大家或大师,这是没有问题的 在儒学的义理构建方面,几乎可以说他是宋明以后的最重要的学者。而所以这样说,是由于他的儒学研究是与佛学结合在一起的。这有他的著作为证。无论是《泰和会语》、《宜山会语》,还是《复性书院讲录》,抑或是《尔雅台答问》,应该讲,都是关于儒学的特别是“六艺之学”的著作,但即使是这些著作,亦即集中讲述儒学问题的论著,也都是与佛学联系起来一体讲述的。

反复阅读马先生的著作,发现他从来都是既讲儒学,又讲佛学,他的佛学修养和对佛理的探究,绝不在儒学之下。他是晚清以来中国现代学者当中,佛学造诣最深湛的一位。 找不到还有另外哪几位在佛学方面能和马先生相比。金陵刻经处的创始人杨文会以及欧阳竟无两位现代佛学的大师, 就圆融贯通而言, 马先生还是站在了杨、欧的前面。

马一浮先生的治学方法,是以佛证儒,儒佛互阐,儒佛会通。他的一句著名的话是:“儒佛等是闲名,心性人所同具。” 他说:“《华严》可以通《易》,《法华》可以通《诗》,苟能神会心解,得意忘言于文字之外,则义学、禅学悟道之言,亦可以与诸儒经说大义相通。” 他认为只有从佛学里翻过跟头的人,才有可能真正了解儒学。如果问,马先生的学问到底哪一方面为主?有人倾向是儒佛并重,认为儒学和佛学同为马一浮学问大厦的支柱。有人认为马一浮主要是儒学。

如果说熊、粱都经过“由佛返儒”的过程,那么马是在不同时期对儒佛有所侧重,不存在返而不归的“返”的问题。比如他在复性书院和弟子讲,如果以大乘佛学来解释儒学义理,“彼此印证”,可以说“无往而不合”,并说他所以对圣贤语言尚能知得下落,就是因为“从此得来”。然后才说:“比年颇少道及,亦所谓‘反之于六经’。” 从“比年”一词,可知指的是19xx年在浙大开始国学讲座以来,佛学讲得少。

学问有各种分类的方法,人文的,社科的,史的,论的,哲学的,艺术的,等等。就学问和“道”的关系,也可以分作“达道之学”和“非达道之学”。中国现代学者中,由于受西方实证主义和工具主义的影响,很多都是不能“达”之于“道”的学问。我们把西方的教育体制照搬过来,一个很大的遗漏,就是“道”的丢失。

我们的传统教育方式包涵有传道的内容,所以韩愈的《师说》开头便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第一位的。但是现代的知识主义的教育,却

不再担负传道的职责。有人也许会发为疑问,说西方的教育不是也传道吗?我们为什么还要感到遗憾?其实西方并非不讲传道,只不过另有系统,他们的宗教设施专门负有此项使命。这种情况下,现代学者的为学而能“达”之于“道”,是越来越少了。

现代学人只讲“证据”,不讲“证悟”。只满足于“知”,而缺少“识”。按《说文》段注,“识,常也”的“常”是“意”字之误,应作“识,意也”。而“意”,则是“心之所存”。如果要做到不仅有“知”,而且有“识”,就需要用“心”去“体究”或者“证悟”。经过“证悟”,才会有智慧产生。智是明理,慧就是悟。

马一浮先生的学问,是与道体合一的学问。他认为一个人的吸取知识,不仅需要“学习”,而且需要“涵永体究”;不仅要“格物致知”,而且要“穷理尽性”;不仅是“道问学”,而且是“尊德性”。他主张把“德性之知”置于“闻见之知”之上。有德性之知,学者才有可能秉持大智慧。这样的学问态度,显然和通常所谓求知的学问是相区隔的。求知的目的是为了探求真理,可是在马先生看来,“求真理”仍然是“向外寻求”的方法,其真实性未免可疑。只有“反身而求”,才能达之于道。

如何达道?需要拔俗。马一浮说:“向外求知,是谓俗学;不明心性,是谓俗儒;昧于经术,是谓俗吏;随顺习气,是谓俗人。” 当然他提出问题的语境,主要是在人文学科的范畴之内

现在我们就能明白,国人的问题出在哪里了,二十世纪上半期,具体地说,就是从胡适时代开始的一二十年,乃是中国思想、学术、文化最具创造性的时代。

这个时代的先天、后天优势是后世难望其项背的。彼时现代社会正在建立之中,中学之根尚未中断。后来成名的学者大多成长于传统社会中,对古典中国的思想、学术、文化,有亲切体认。另一方面,彼时中西交流极为便利,这些学者多有负笈留学欧美日名校的经历。如此成长经历,注定了他们的心智极为开阔,他们有能力、也有意愿会通中西。

他们确实成就了一番大思想、大学问,不光开中学风气之先,更能获得西方学界承认。在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陈寅恪、钱穆先生的史学,张君劢、吴经熊先生的宪法学,金岳霖、冯友兰先生关于“道”的哲学,费孝通先生的乡村社会学,张奚若、钱端升先生的政治学,萧公权先生的政治思想史,瞿同祖先生的法律社会学,钱钟书先生的文学批评等等,均具有典范意义。

可以说,这批活跃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学者基本奠定了中国现代思想、学术的“范式”。它不是传统的,也不是对西方的照搬。它与中国传统保持着内在的联系,对西方传统则进行了消化、转换。中国传统学术追求贯通的意识与西方现代学术之深度思考相互融合,中国传统学术经世致用的倾向与西方学术的专业化彼此会通,甚至中国古典语文之典雅与西文表达之精准,也融合成一种特殊的思想、学术语言表达范式。这些思想、学术、语言范式,乃是“中体西学、资相循诱”的产物——而这恐怕是中国生产自己的现代思想、文化的最可取进路,此乃现代中国之正宗“学统”

现代的人因都是西式教育培养出来,都不自觉采用了“西方视野”所掌握

的都是零碎的科学和知识,都称不上是有思想的人,至少缺乏以东西方文化为基础的思想,许多以科学知识面目出现的言论,听起来都如怪力乱神的胡言乱语,已故季羡林痛斥现代的教授博士,“教授满街走,博士不如狗”,实为对他们学识的质疑,在大众口中,专家变成了“砖家”,教授变成了“叫兽”,中国人将学问分成“达道”和“好、非达道之学”,这个“道”既有异同的思考体现“自性”之学,也应体现在学说的良知上。文化是有立场的东西,科学的献身精神上,今天的知识分子没有学贯中西的本领,却都有无良、功利的通病,令人痛心疾首,我断言,当代这些自以为是有了“大头症”的专家学者是不会醒悟的,他们或许会在一些场合表现自己的良知和正直,信仰的缺失使他们只要遇到可怜的利益问题就犯昏,可谓是这个时代的悲哀,叫我失语。

更多相关推荐: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我们还是先从苏东坡的诗说起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人在山中他的视野是有限的而且由于所处地位和观察角度的不同得到的印象也会不同而且只能是一个局部难免片面所...

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优劣

1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优劣必须把握人类前进的方向人类社会总在不断前进这种前进在政治上表现为以民为本直至后来的由民作主在经济上表现在重农重商直至后来的市场经济在思想文化上表现为尊重别人的思想观点直至后来的思想自由在对...

传统文化反思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学反思临池镇黄山小学徐龙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了让孩子从小关注身边多彩的生活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尝试着带领孩子们进入这巨大的文化宝库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因此通过传...

对当代文化的反思

当代中国文化在经历两次重大转变之后走上了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发展道路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出现过许多挫折和失误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文化上却开始进入一个迷茫的时代在全球化面前绵延5000年...

20xx新作文_话题作文“文化反思”导写及优秀作文

20xx新作文话题作文文化反思导写及优秀作文新高考新作文20xx0201081220xx新作文话题作文文化反思导写及优秀作文一作文材料有人说现在是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鲁迅的越来越少了知道关之琳的越来越多了...

文化生活教学反思

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教学反思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第六课第二框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本节课讲授有一定难度用短短40分钟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和精深这需要精选教学内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从备...

文化反思

文化反思炮制所谓杜甫很忙现象的网站拿杜甫等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古人开涮看似无伤大雅但是炒作和公众的围观恰恰折射出了当下社会人文精神的失落和迷茫杜甫涂鸦现象也给当下社会一个善意的提醒当下的教育如果能用孩子更容易接受...

反思文化生活

文化生活总复习的教学设计和反思转载无文象无体无文脉无魂要简明巧妙有效地复习文化生活就要懂得抓住本书的整体架构和核心思想这是复习课形神兼具的要领和口诀在我第二次讲授文化生活这门课时我进一步领会了教材编写的情和理立...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反思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反思本次百花奖我的教学内容是文化生活第六课第二框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基本要求是1运用中华文化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2辨析中华文化...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反思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框主要有三部分内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即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的力量即中华民族的三力处理好这三部分内容及...

教学反思:文化对人的影响

教学反思文化对人的影响邻水二中政治组周胜军本课处于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二课在教材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堂课属于一轮复习课从三个考点来看知识点较为简单但要重点把握前后知识联系以达到高考应试要求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结合老...

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反思与展望

叶廷芳多年来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中国人从天然资质讲不亚于世界上的任何民族因此我们曾经创造了世界先进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是差不多从明代中期起的这五六百年来我们却衰落了而恰恰从这时期起世界...

文化反思(4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