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夜书怀教学设计及反思-王应召

时间:2024.3.10

旅夜书怀

汝州市实验中学 王应召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析诗歌意境型的基本方法。

2.掌握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分析诗歌意境型和表现手法的基本方法,分析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掌握分析诗歌意境型和表现手法的基本方法

教学思想、方法

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自主预习法、激情诵读法、问题探究法、分析讨论法、点拨启发法、拓展延伸法。要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认真思考,质疑问难,把握本诗的思想内容。

教学工具

多媒体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景设问

1.解题 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

明确: 羁旅行役诗

2.背景介绍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书写自己的情怀。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逝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二、互动释疑

(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思考1:

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1)描绘画面

首联写孤弱的小草在无边的风中飘摇不定。一条孤舟竖着高高的桅杆停泊在夜色茫茫之中。

(2)概括画面氛围特点

描绘了一幅孤独冷寂的画面。

(3)感情

诗人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的孤寂悲凉之情,和漂泊无依的身世之悲

(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思考2:

颔联是怎样写景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

(1)颔联写景远近结合,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乐景衬哀情。

(2)远处写了星空低垂愈衬托出原野的辽阔无边,近处写了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境界壮阔,气势磅礴。以乐景写哀情,用雄浑、阔大的意境,反衬诗人孤苦伶仃、颠沛流离的悲怆心境

(三)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思考3:

颈联用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

(1)颈联运用了反语(反语是一种修辞,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的表现手法。

(2)这里用含蓄的方式吐出了胸中块垒,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表现了作者不能实现理想抱负的悲愤之情。

(四)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思考4;

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

(1) 尾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 作者以空阔天地间,孤影飘零,无一处可为归宿的沙鸥,比喻老病一身,一生都在江湖中飘泊,无处寄身的自身。

(3) 作者运用比喻,极言自身的渺小、孤单,“一”字照应了前文的“独” 字,表现了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

三、归纳拓展

1.分析意境题型

一般提问: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

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②从“情”和“景”的角度赏析本诗或词。

2.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

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3.分析表现手法题型

一般提问:

①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②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①(指出手法)准确指出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②(分析手法)结合诗句阐释怎么使用了这种手法

③(分析感情)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当堂训练

绝 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明确:

①此诗描绘了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②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③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①驼褐:用驼毛织成的衣服。②阑干:横斜的样子

提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明确:① (指出手法)主要从诗人的感觉、视觉、听觉等方面衬托早行。

② (分析手法)“驼褐”,露水不易湿透,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觉到“晓寒”,衬托出上路之早,其行之久。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从视觉方面反衬地面夜色之暗;“草虫鸣”从听觉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③ (分析感情)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五、作业

1.背诵本诗

2.完成本课学习指导

板书设计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书怀------抒情 旅夜------写景

《 旅夜书怀》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旅夜书怀》这首诗时,按照四环节教学法的原则,主要想抓住两点:分析诗歌意境和表现手法。有讲解,有训练,并总结了相关解题方法。

我的设计如下:一、创景设问,从题目旅夜入手,分析诗歌题裁,联系出杜甫的晚年生活的介绍。二、互动释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2、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颔联是怎样写景的,景物有什么特点?4、颈联用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感情?5、尾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几个问题紧扣教学目标设计,分别考察了诗歌的意境分析和表现手法运用,同时在归纳拓展环节及时总结了相关方法。并且在当堂训练环节针对性的设计了两道相关练习。

一节课下来学生基本能掌握规范的答题步骤,不过语言组织能力还有待提高。最后一道练习难度稍大,学生不易回答,耽误了一些时间。整体上本节课容量稍大,一个课时略显紧张。

回顾这堂课的前前后后,不尽人意的地方还很多:第一,诗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悟,本节课有诵读尤其是能有感情地诵读进行的太少;第二,没有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虽然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总觉得只是一小部分学生在支撑着,并不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了。

以后在处理类似课堂时,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要让学生多读多悟,让他们自己置身于诗歌营造的意境中去。


第二篇:《旅夜书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备课研修

2013-01-06 09:45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句;

2、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会鉴赏诗句;

2、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诗句

教学方法师预设,生讨论,师生总结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设想

在诗歌新授课中,我们不能做成高三的考点复习,因为学生没有对诗歌欣赏量的积累,就不可能达到做题时下笔如有神的质的飞跃。所以,在本诗的教学中,我一是注重诗歌内容的理解,二是注意把高考考点渗透到讲课中来,注重方法的传授。

教学流程

一、导学

1、导入

以杜甫晚年的图象导入(多媒体展示)

配以说明杜甫才华横溢,却一生坎坷,穷困潦倒。晚年要靠朋友接济生活,最后甚至以船为家,四处漂泊。“自古文章憎命达”,正因为如此,杜甫才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民间,关注自己的内心。写出了“光焰万丈长”的诗歌。

2、解题

①从“旅”中,你能读出什么?

“旅”有“旅居”的意思。引出诗歌的写作背景,见诗下的注释①

②“夜”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

与“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对应。

③“书怀”和那些诗句对应?

与“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对应。

3、整体感知

(生对照诗下的注释,说出诗歌的大义。如遇不懂的,提出,师生讨论解决。最后,老师给出诗句的参考译文。)

(多媒体展示)岸上的细草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瑟瑟的声响。江上只有一只孤舟,依岸而宿。诗人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名声难道应因为文章而显著吗?做官应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我”在这世间漂泊,恰似那在广阔天地飞翔的一只沙鸥罢了。

二、质疑讨论

(多媒体展示)

1、前两联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颈联如何理解?

3、赏析尾联。

三、反馈矫正

(对1、3两个问题,请生板演,对照多媒体展示的参考答案给生打分,集体讨论这一题型的答题方法。)

1、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只有孤立突兀的桅杆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长夜。首联营造了凄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漂泊无依的凄冷之情。

星空低垂,愈显得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颔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氛围。作者用阔大之景反衬出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表达出凄苦之情。(先描摹画面,再给出意境)

2、颈联用了反问的语气,若改为陈述句就是名声不应该因为文章而显著,做官只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辞职。其言外意为名声应该因为大济天下而显著,做官不应该因为被排挤而被辞。委婉的写出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3、尾联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将自己漂泊不定的形象比喻成沙鸥,且用广阔天地衬托沙鸥,更突出沙鸥的孤独,也表达了自己的漂泊无依的凄苦之情。(判断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结合诗句对这手法加以阐述;给出表达效果)

四、拓展延伸 (多媒体展示)

阅读这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的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赏析第二联或第四联。 参考答案颔联用了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著与勇敢。

尾联用对比(反衬)的手法,以野鸭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衬托的手法。孤雁的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鸭们却全然不顾,它们纷纷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一

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诗人以孤雁自喻,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答出两点即可。)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品读与探讨”第一题;

结合“品读与探讨”第三题,预习《客至》《宾至》 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旅夜书怀》这首诗时,主要想抓住两点理解诗歌内容和学会题型的解题方法。事实证明,这样做效果不错,得到了同行的肯定。

我的设计如下一、导入,图像导入,联系出杜甫的晚年生活的介绍。二、走进文本。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2、前两联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联如何理解?4、赏析尾联。

三、走出文本,拓展延伸。读杜甫诗《孤雁》,完成后面的题目。四、作业布置。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在设计本诗的导语时, 想以新出奇,就想着能不能在上课伊始一下子就吸引所有学生的目光,紧紧抓住学生的心。所以,我选择了用泛而华丽的语句导入,试图用好的语言来吸引学生。我一门心思想叫导语与众不同,在奇与新上做文章,其他的就没有考虑,犯了年轻教师经常会犯的通病华而不实。导语是为学生更好地学

习文本服务的,不应该脱离文本。因此,教师在设计导语追求新奇时不能忽略的知识体系和课堂教学重点。让导语和教学新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既能使学生了解文本的学习内容,又能明确文本的学习目标,这样,更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所以,我选择了杜甫的晚年照片来冲击学生的眼球,并配以他晚年生活境遇的介绍。如此,就和《旅夜书怀》的写作背景联系起来,更容易让学生走进文本。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个精彩的导语,也应该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每一篇课文有它自身的特点,导语也要据此量身定做。

新课程方案要求教师关注过程和方法,关注教学环境的设计、活动的设计,更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还给学生。《旅夜书怀》这首诗如何既考虑到欣赏的问题,又兼顾到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要反复思考的问题。我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决定整个课堂都采取分组比赛的方式,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自己点评,教师适时点拨。我想这便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的时候,充分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学生积极举手发言,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回顾这堂课的前前后后,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很多。第一,自己总觉得挖掘还不够深入,内容设计浮于表面。第二,没有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虽然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总觉得只是一小部分学生在支撑着,并不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了。第三,从准备到结束,自己的心态不能始终处于一种平稳的状态。

总的来说,第一次上评比课,对我的影响很大。最大的感触就是上好一堂课真难。思考的越多越深入,越觉得没法把握,好象一下子什么也不会了,突然觉得不会上课了,觉得自己脑子里的库存太少,急需充电。这给了自己许多动力,也多了无形中的压力。要想真正的上好一堂课,必须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个环节,不能一味的求新求

奇。尤其是象我这样的年轻教师,就要稳打稳扎,在平凡中求得实效。

更多相关推荐: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读懂诗歌的基本思路和技巧2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联系高考有关考点学会从意象意境的分析和重要句子的理解等方面来鉴赏诗歌教学难点对重要诗句的理解鉴赏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

【河东教育】20xx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修》教学设计 《旅夜书怀》]

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一背景分析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备课研修20xx01060945教学目标1学会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句2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教学重点1学会鉴赏诗句2理解诗歌的情感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诗句教学...

三年级上册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下团城学校李兴梅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生字促会写促深两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古诗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

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石东小学教学目标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感受诗中的意境3能背诵古诗教学重难点1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诗中字词诗句的含义2诵读诗句能感受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夜书所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促异逢佳倍插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逢佳倍遥遍插10个字2理解诗意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自读为主借助...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学生欣赏窗外的秋景2让学生谈谈看过后的感受3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读...

《夜书所见》课堂教学设计

夜书所见课堂教学设计文本解读本诗描绘了秋天夜景图表现诗人孤身在外孤独寂寞的心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

新田中心小学语文三年级公开课教学《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新田中心小学语文三年级公开课教学夜书所见教学设计执教人高小平课文分析夜书所见描绘了秋天夜景图表现诗人孤身在外孤独寂寞的心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扣河子中心校王艳玲课文分析夜书所见描绘了秋天夜景图表现诗人孤身在外孤独寂寞的心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原创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两首古诗2正确工整的书写促深忆异逢佳倍遥遍插10个生字3通过理解词语整体理解诗意并通过联想与想象呈现诗中画面教学重点1背诵默写古诗并指导学生正确工整熟练地书写...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近段时间有幸参加了网上教师专业发展全员远程培训老师们的培训让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多的认识现代教学理论与学生为本这门课程告诉我们影响教学的有三大因素即学生知识社会当前的教学理论认为在这三大因...

旅夜书怀教学反思(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