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4.4.7

小学六年级科学<<抵抗弯曲>>教学反思

《抵抗弯曲》是科教版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第一课。本课主要是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对纸的抵抗弯曲的能力进行研究,让学生认识增加纸条的宽度与厚度可以大大增加纸条的抗弯曲能力,并用实验认识横梁立着安放的道理。通过几次试教,我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1.建立公正、科学、直观的实验

我认为上好这堂课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把握好控制变量。因此,在学生做不同宽度的纸上放垫圈的实验之前,我就让学生对实验条件的控制都给出时间进行充分讨论研究,经过讨论,学生知道了应该控制哪些哪些条件不改变(两个架之间的架空距离应保持不变;架子的高度要一样;纸条的长度要保持不变;垫圈要一样;垫圈放在同一位置等等)于是,我让学生分组实验。学生用四张不同宽度的纸进行实验,边实验边观察记录。实验结束后,学生对记录的数据进行讨论分析并交流。然后学生汇报交流,这个实验大多数小组预测数据和实测数据比较接近,而且与抗弯曲能力与其宽度成正比这个规律较接近。但研究纸的厚度与与抗弯曲能力实验时,学生预测和实测的数字相差很大,而且各小组的实验结果相差也悬殊。于是,课后我让相差悬殊的小组找找原因,学生通过寻找发现放垫圈的方式不科学,没有按一个标准放,有些组垫圈有放一排,放两排,甚至没叠上去乱放,有的组纸还没有碰到底部前就倒了,就采纳了这个数据。于是通过讨论,统一标准为单派排放,并重新实验,不断追求实验的科学、严谨。最后,学生总结初步发现: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随之大大增强。

2.遵循学生科学发展的规律

学生必竟不是科学家,他们的探究活动需要教师适度的指导与扶持。因此在教学中,在探究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关系时,我先扶着学生进行比对实验并得出宽度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也增强。当学生从中获得经验后便放手让他们自己进行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的探索。这节课给了孩子们广阔的探究的时间与空间。提升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3、猜测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

这里要的不仅是猜测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在试教时仅仅问了学生预测的垫圈数,而没有追问:为什么这样想?这种猜测无异于“瞎猜”,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后来我发现,学生对纸的抗弯曲还是有一定的认识的,因此,让学生预测是很有道理的。学生对一张纸的抗弯曲有认识,但是对于几倍宽和几倍厚的纸,他们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他们绝想不到纸的抗弯曲能力是随着纸的宽度、厚度增加成几何增长的。有过这样预测的学生,面对试验的结论,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思考肯定会更加深入。

4、得出结论如“蜻蜓点水”,流于形式。

这是试教下来自己感觉最明显地方,在第一次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数据出示以后,学生能从数据中很明显的看出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而第二次实验结论的得出还停留在:指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也增强。没有真正让学生通过比较这两组对比实验中让学生惊奇的发现原来厚度增加后抗弯曲能力非只是成倍增加,而是

以倍数的平方这个方式增加。结论的得出节奏过于快,过于肤浅,没有进行比较和深入的挖掘。


第二篇:小学科学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放大镜》教学反思

我对这课是这样设计的:

活动一、

让学生说说对放大镜已有的认识;

活动二、

先用肉眼观察写有钢笔字的宣纸、

写有钢笔字的作业纸、

撕开的报纸,

再用放大

镜观察刚才没有发现的;

活动三、

提供一块玻璃给学生,

观察玻璃和放大镜有什

么不同,怎样用玻璃制造一个放大镜。

学生都知道放大镜有放大的作用和聚焦的作用,

但究竟使用了放大镜和用肉

眼有什么区别,在学生活动后大家都有体会放大镜更观察得更细、更清晰。对比过玻璃和放大镜学生发现放大镜比较厚,并且凸出来,那究竟是放大镜厚起到放大的作用还是凸起来起到放大的作用,放手让学生来讨论,并且想方法来使玻璃有放大作用。学生都说倒水,让学生实验,水倒多了,起不到放大作用,反而滴一滴就能起到放大作用,经过这样的讨论、实验、分析,学生对放大镜是凸透镜,有放大作用有了深刻认识。

反思二:

放大镜是六年级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一课时,对于已经很熟悉的观察工具来说,

怎样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认识放大镜的相关知识,本单元安排了8课时的内容。这8 个单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放大镜下的发现。二是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要提高40 分钟的课堂效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很重要。本课我安排了三个主要流程。

一是放大镜和肉眼观察比较的不同发现。二是猜想辨别各种纸的纤维。

三是自制放大镜。各教学内容清晰,连接紧凑,便于操作。本课目标落实到三点。一 是放大镜使用方法的指导。二是对凸透镜的初步认识。三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遗憾的是我自己未能用放大镜观察到书上显示的计算机屏幕在放大镜下的红、

绿、蓝三色小点,所以这个在课堂上仅用讲解代替,不知可否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反思

现在刚刚进入春天,有些树木和草儿都发了牙,但昆虫家族还没有真正出

现。除了蚂蚁之外,蝴蝶、蚜虫等还不能进行观察。怎么办?是把这一课推后再 上,还是随机应变。我想,不管是昆虫,还是非昆虫,这节课关键是培养学生运 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能力和体会放大镜等观察工具的作用,所以,还是可以上的。 于是,我布置学生带上放大镜、纸和笔,一起来到学校的草坪里,开始了这节课 的观察活动观察小动物或小植物。

孩子们的兴致特别高。捉蚂蚁的、挖蚯蚓的、捉蜘蛛的,甚至有几个胆大

的男学生在草丛里找到了甲壳虫和小蜈蚣,胆子小的女生则去观察迎春花的花

蕊,有的在池塘边挖到了青苔。每有一个新的发现,都会引起一片哄动,孩子们 也迫不及待地找到我,与他们共同分享他们的“壮举”

下课了,有的同学还未尽兴。有的把蜘蛛带走了,有的托着一块青苔走了,说要继续深入地研究。我坐在办公室里欣赏着孩子们一幅幅的记录,真为他们的细心所折服。看一棵青苔就像是一棵卷心菜;蜘蛛的腿上原来长着许多的刚毛;蜘蛛原来有4只眼睛,还有6只眼睛的 虽然,

我们的科学课还不够深入,

我们的孩子研究科学问题还不是那么地成

熟,但我相信,只要努力去做,我们学校科学教学的明天会更加的美好!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反思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

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

在教学中,我遇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问题,

(当然也可以避免发生,但是我

忽视了)

。我让学生提取晶体,当年学生制成了糖水和盐水两种液体,我随口就

说你们随便提取那种晶体吧!

好了,

有点学生提取盐的晶体,

有的学生提取糖的

晶体。

当时我还暗自得意,

这下子学生有收获了。

但是事情并没有向着我预料的

方向发展:

提取盐晶体的小组没有问题,

能够提取到白色的晶体,

但是提取糖的

晶体的小组就不对了,

加热的玻璃片开始没有变化,

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

加热

的糖水开始变成咖啡色,慢慢的开始颜色变深,呈褐色了,还有一股香味,学生 高兴极了,

继续加热并没有出现糖的晶体,

继续冒泡,

我马上想到生活中的现象

了,

做红烧肉的时候把糖直接加热就可以溶化了,

我犯了一个生活中的错误,

个可怎么办啊?当控制好学生后,

我让学生讨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学

生说了很多,基本都是停留在推测的表面。具体什么原因,我也把握不准,解释 说盐和糖的熔点不同,盐的熔点比较高,而糖的熔点比较低。上帝保佑,希望我 解释的对!我又问学生,对于今天的提取晶体的实验,有成功也有失败,你有什 么想法?学生说了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

最让我高兴的是有一个学生说:

一种提

取晶体的方法不能适用于所有的物体,每个物体都应该有独特的提取晶体的方 法。我很高兴,学生在科学方法方面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

反思这节课:教学中出现了意料之外的事情,是由于没有认真细致的考虑 到材料的特殊性(但有时确实不会考虑到)

,导致课堂上出现意料之外、情理之

中的事情了,

不过这样也有好处,

可以把生成的意外当成一种教学资源来进行展

开教学,

一来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本来就不是一帆风顺、

很多科学发现都是因为

“意外”

而被科学家引起重视的,

二来也可以让学生探究、

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

三来可以让学生以科学家的身份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

这样的

“意外”

有何不可?

当然,不是所有的意外都是应该的、都是好的,这次,我只是合理的利用了这个 “意外”

,才没有搞的一团糟,反而还让学生有所收获。哈哈,

“意外”也是一种

教学资源啊!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教学反思

在经历了

《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

教学过程后,

自己对本课教

材理解不断深入,教学方法也不断改进。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

、教学环节的设计体现趣味性。学生对显微镜的兴趣是非常浓厚,但是实 验操作对小学生而言,

存在一定的难度。

学生在认识显微镜的过程中,

兴趣也会

有所降低。

因此,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需要体现趣味性,

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

兴趣。

在巩固对显微镜的认识和使用方法上,

采取小游戏的形式,

让学生在玩的

过程中,

实现对显微镜知识的巩固。

进一步激发学生像科学家一样用显微镜进行

观察研究的学习兴趣。体验探究发现微小世界的乐趣。

2

、实验指导体现实用性。尽管学生对显微镜有着很强的好奇心,但正确使 用显微镜的实验步骤相对比较复杂。

在试教后,

发现学生对于实验方法掌握情况

并不理想。

因此在实验操作正确规范的前提下,

适当地降低难度,

将实际要用的

步骤对学生进行规范指导,并用概括性的词汇表述实验步骤: “取镜——对光—

—放片——观察——放镜”

,指导学生正确规范地使用显微镜。

3

、调整实验仪器,减少干扰因素实验中,学生的注意往往会受到实验材料 的影响。

实验使用的显微镜一般都配有高倍镜和低倍镜两个物镜,

在试教中,

管强调学生使用低倍镜进行观察,

可还是有部分学生在使用高倍镜进行观察,

生光线不够亮,找不到物体等问题,直接影响观察的效果。因此,在试教后,对

显微镜进行调整,取下高倍镜,减少对实验观察的干扰。同时,对在教学的环节 中存在的其他干扰因素进行调控,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科学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反思

今天,我给六年级上课学课,讲的是第二单元第一颗《我们身边的物质》 。

当我们学生学习到世界是有物质构成的,

这是一个学生发辫了自己的见解:

时间

也是物质。另一个同学立刻反驳:不对,时间不是物质。我给了学生一个判断是 不是物质的标准:第一,是否经历了一段时间;第二,是否占据一定空间;学生 在课堂上通过自学,

发现了问题,

在老师指点下,

获得了新知识。

学问,

现学习,

然后产生疑问,通过探索,获得了能力。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在课堂中与教师、同学产生争论,并能讲清自己的理由,自圆其说,这样不仅仅 是学到了知识,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共同学习,互相启迪,产生智慧的火花。 课堂教学说白了,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知识、获得能力,启迪智慧,血或 做人的一个过程。

学生通过体验教材,

研究教材,

升华教材,

在争论中丰富了康堂教学的内涵。

其三,是否有质量。同学们这才明白了,各自谈自己的收获和问题。

本节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混合实验和加热糖的实验,

观察实验中物质发

生的变化,总结归纳物质变化的特点,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是当前科学教育的核心任务, 如果设

计探究活动,如何引领学生建构科学概念?在教学前是我们需要仔细思考的问 题。

观察黄豆和沙子的特点,

引领学生从多角度去观察事物的特征,

混合事物过

程中,指导学生学会留下样本,通过比较分析变化,同时利用搅拌、分离物质,

做更细一步的观察比较,最后总结这个实验中物质变化的特点。

在第二

个实验中,学生能够轻易说出白糖加热变化的特点,可以看到许多明显的现象, 老师在引导时要逐渐让学生比较两个实验中物质变化的区别,

同时对于最后的黑

色物质和白糖进行比较,

分析总结得出产生新的物质。

从而在比较中掌握这种变

化的特点,最后教师归纳形成科学概念。

科学概念初步形成后,

还需要不断地进行验证和实践,

因此让学生回顾实验

中还产生的现象,

利用已经学习到的科学概念尝试解释实验中的现象发生了哪些

变化,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准确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中的现象,

用概念来判断和解

释,要抓住主要的变化特点进行鉴别。

更细一步的思考,

教材中利用简单的两个实验,

是否就能让学生牢牢建立物

理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混合分离实验中,

我们也可以看到明显的变化

(包括物质

颜色、透明度、光泽等变化)

,这种变化对于学生解释后面白糖变化时会有所误

导,学生很容易认为颜色、形状、有气味产生就是化学变化。教学前,能否举一 些生活中的各种物质变化的现象,

让学生尝试解释这些现象,

然后再来进入课堂

学习。

并且,

由于白糖和蜡烛以及金属勺都在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学生在观察过

程中难免会不全面,

也影响它对于概念的理解。

最后,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

生,

本课内容在问题设置和探究方法的指导上应有所改变,

尤其是对于没有经历

过科学教育的学生,

他们在科学观察习惯、

科学思维发展以及动手能力等方面都

有着比较明显地区别,

教师在指导上应熟悉学生的这些习惯,

同时课前应调查孩

子们的前概念知识,

为教学设计的修补提供更充分的依据,

也能使不同层次的学

生都能掌握形成准确的科学概念。

疑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在传统

教材中需要到初中学习,

让小学生学习这样难度教材的内容是否符合小学生的认

知基础?仅凭借教材中混合分离和加热白糖、

蜡烛燃烧的实验,

能否让学生建立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准确概念?还有哪些适合的实验可以代替教材中的实验 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形成科学概念,

毕竟加热白糖的实验涉及白糖的变化和蜡烛燃

烧的变化,

学生全面观察的难度比较大,

而让学生马上利用刚学的概念来解释物

质变化的现象有一定难度,效果也不一定会很好。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所要观察的事物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

特别是学生对米饭太熟悉

了,

对米饭的味道了如指掌。

有一部分学生还有这样的经验,

咀嚼米饭的时间长

了,口腔内的米饭会出现甜味,这是怎么回事

?

我由这个日常现象引发学生的思

考,引导学生探索与米饭、淀粉有关的化学变化。

米饭的成分主要是淀粉,碰到碘酒会产生色合,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的颜 色变化,

我们可以来检验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教科书提供的图中有十多种食物,

目的是提醒学生,

可以检验的食物很多,

要尽量利用实验手段进行检验,

增加自

己的经验。

在这里,

我们并不要求学生去掌握反应机理,

而是观察米饭、

淀粉与碘酒反

应时出现的现象,

认识到这种颜色变化是化学变化的一种形式。

利用碘酒与淀粉

的特性反应,可以鉴别含有淀粉的食物。小学阶段,对物质化学反应的认识,一 般都停留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上,

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机理。

同时,

一般学生对化

学变化产生的现象都是很感兴趣的,这有助于他们进行有限度的科学探索。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反思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是学生初步明白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后的第一个化学 实验,

实验不像物质加热或燃烧一样,

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知道加热过程

中一般会产生哪些现象。这个实验涉及到学生不熟悉的小苏打和有些经验的白 醋。

本课需要让学生观察苏打和白醋的特点,

并做好有效记录。

同时,

观察两者

混合后产生的现象,

并且要注意混合需要有一定的比例。

由于混合现象比较剧烈,

有比较明显的泡末产生,

学生往往把注意点只放在泡末上,

而容易忽视其他的现

象。在做实验时,要求学生留下一些样本,混合后迅速地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只 是在实验过程中,

一般的玻璃片盖不住烧杯,

而使空气混合进来,

造成不必要的

麻烦。

物质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

学生通过眼睛看

(现象)

(杯壁感受温度)

试(杯中空气)等方式综合体验物质反应后所产生的现象。

其中验证杯中的气体是什么物质是本课最难也是最精彩地部分。

学生通过看

书也许知道里面会有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但是只有比较少的学生能够说出鉴

别二氧化碳的方法,

当然个别学生会联想到五上我们在鉴别呼出气体成分时做的

实验,用燃烧的木条伸进去,看看木条燃烧的情况是否发生变化。同时,教师应 引导学生注意,

之所以能让燃烧的木条熄灭,

是因为二氧化碳沉在杯底部,

它的

密度要比空气大。

从而更多的了解二氧化碳的特点,

此时许多孩子也许都认为这

就是二氧化碳无疑了。

此时,

老师仍需要引导我们不应该轻易地下结论,

教材上:

科学家经过研究,

确定这是二氧化碳。

重点向学生表达研究的内涵,

让学生明白,

科学研究时,

需要的是证据,

而且证据要越充分越好,

不能盲目的凭借几个现象

就轻易地下判断。最后,让学生观察剩下的物质,并且与样本做比较,认识到在 这个过程中,

白醋的酸味变淡了,

小苏打也溶解并且变少了。

最后总结这个变化

也是化学变化。

教学中,由于第一次上课时,实验室没有白醋了,我只找到了一些红醋,在 实验过程中,

反映的速度比较慢,

产生的二氧化碳很容易混杂在空气中,

而使燃

烧的木条不熄灭,

缺少明显的变化,

使验证结果失败,

所以我觉得在做化学实验

前,教师都需要亲自实验,才能有效避免一些麻烦,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是小学科学六下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学生 初步明白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后的第二个化学实验,

实验不像物质加热或燃烧一

样,

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知道加热过程中一般会产生哪些现象。

这个实验

涉及到学生不熟悉的小苏打和有些经验的白醋。

如何上好这节课,

在课前我做了

充分的准备。可是,在实战场上还是出现了很多“意外”

。众所周知,教学的预

设和生成之间总是会有一些差距,

但我们往往是从这些差距中反思以期成就了一

次次的进步!

一、关于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本课需要让学生观察苏打和白醋的特点,

并做好有效记录。

同时,

观察两者

混合后产生的现象,并且要注意混合需要有一定的比例。

。物质按照一定比例混

合后,学生通过眼睛看(现象)

,摸(杯壁感受温度)

,试(杯中空气)等方式综

合体验物质反应后所产生的现象。

由于混合现象比较剧烈,

有比较明显的泡末产

生,学生往往把注意点只放在泡沫上,而容易忽视其他的现象。在做实验时,要 求学生留下一些样本,混合后迅速地用玻璃片盖住瓶口。

1

、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在教学中,

由于第一次上这节课,

实验室没有足够的玻璃片了,

我只有找一

些卡纸代替。

只是在实验过程中,

卡纸盖不严烧杯,

空气进入烧杯中致使燃烧的

木条不熄灭,缺少明显的变化,使验证结果失败。幸而,我及时以爱迪生发明电 灯的故事激励大家重新实验,

这一回使用玻璃片盖住烧杯并立刻进行验证气体的

实验,从而最终能完成教学目的。课后,我思考即使是使用玻璃片,也要在尽量 短的时间里接下来完成验证气体的实验。

因为一般的玻璃片也盖不严烧杯长时间

也会使空气混合进来,

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所以我觉得在做化学实验前,

教师都

需要亲自实验,才能有效避免一些麻烦,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2

、加强拓展延伸部分的趣味性。

在教学设计中关于实验后拓展延伸这一部分我做了很保守的安排,

只是让学

生通过思考和查阅资料来对反应后烧杯中剩下物质的探究。

其实,

这一部分可以

在课堂的验证气体之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完成。

课后,

我思考是否可以安排一个

“小魔术”

(教师用白醋和酚酞溶液混合后,

溶液变成红色)

教师用学生喜闻乐

见的形式结束新课的学习,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魔术中用到的白醋又成

为学生探究的材料之一;

魔术也蕴含了

“两种物质混合后又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概念。

二、关于实验细节的一些思考和改进

用小苏打和醋的混合可以向学生展示物质混合后发生质变, 产生新物质的一

种状况。

为了让孩子充分认识到这两者发生的质变情况, 并且还产生了另一种新

物质二氧化碳,

我在教学中经过摸索,

发现实验中有几个细节应该处理的更细致。

1

、进行混合小苏打和水与混合小苏打和白醋的比较。 整合混合小苏打和水这一过程在实验中,

可以更好的让学生区别物理变化和

化学变化,也为学生理解化学变化伴随的变化”打下基础。

更多相关推荐: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1使用工具作为本学期的第一课如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有利于促进一学期的学习如何激发学习兴趣即然教学的是使用工具那就让学生亲身经历使用多种工具的过程在使用中培养兴趣在使用...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放大镜放大镜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已经多次使用早已不是兴趣昂然因此课堂初我并没有向他们展示放大镜而是设计了一个案例引导孩子想到使用放大镜从而引入课堂继而询问学生在哪些地方使用了放大镜为什么利...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

20xx20xx学年上学期砚山县第二小学陈聪勤1第一单元1杠杆的科学本学期新接手的这5个班级由于上学期测评成绩很不理想所以在经过了两堂课的课前交流后决定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观察习惯入手安排教学例如在本课的教学...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放大镜教学反思我对这课是这样设计的活动一让学生说说对放大镜已有的认识活动二先用肉眼观察写有钢笔字的宣纸写有钢笔字的作业纸撕开的报纸再用放大镜观察刚才没有发现的活动三提供...

小学科学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放大镜教学反思教师马锦凤我对这课是这样设计的活动一让学生说说对放大镜已有的认识活动二先用肉眼观察写有钢笔字的宣纸写有钢笔字的作业纸撕开的报纸再用放大镜观察刚才没有发现的...

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使用工具教学反思课堂活动分两大活动阵地进行探究其一我们用过什么工具在这活动中我安排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曾经使用过的工具以调查表的形式展示出来然后是统计自己组的同学功用过多少种工具课堂氛围很好学生统计的工具不少应...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第三单元宇宙第四课日食和月食我上课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第四课时日食和月食我对本节课进行了仔细地分析和设计1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服务课堂教学内容关于宇宙的知识要在课堂中进行动手操作...

小学科学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反思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反思今天教学了地球的卫星月球在一开课的时候我让学生来向大家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月球的知识我发现班级当中有10多位学生从网上收集了相关知识他们手中有打印稿...

六年级科学下册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1教学反思 教科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通过显微镜观察到洋葱表皮细胞后学生对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充满好奇这节课将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更多的生物细胞本节课以观察植物叶片表皮的气孔和...

六年级科学下册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1教学反思 教科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五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在经历了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教学过程后自己对本课教材理解不断深入教学方法也不断改进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1教学环节的设计体现趣味...

人教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赵庄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20xx21文言文两则教学反思今天教学了文言文学弈两小儿辩日觉得效果不错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1兴趣为主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和热爱必须过好兴趣关对于小学生来说在他们的初期接触中不...

小学科学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放大镜教学反思我对这课是这样设计的活动一让学生说说对放大镜已有的认识活动二先用肉眼观察写有钢笔字的宣纸写有钢笔字的作业纸撕开的报纸再用放大镜观察刚才没有发现的活动三提供一块...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3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