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语文语感教学法

时间:2024.3.15

反思语文语感教学法

我试图在教学中进行语文语感教学法,现在我该好好反思反思了。

把语文课上到学生灵魂深处去,就要让学生从灵魂深处学语文,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积淀,途径就是语感教学,有了语感就有了感悟,有了语感就有了触动,有了语感就有了共鸣,有了语感就有了进入灵魂深处的记忆,这记忆又会产生语感进而丰富语感,语感教学就是这样一个生生不息的循环,也就是在这样的循环中完成了语文教学的使命,培养了全面发展的人才,正如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所说“本族语本身包含着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最大可能性”。

什么是语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锐敏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马克思说:“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语言当然 也不例外。特别是汉语,它“偏重心理,略于形式”(黎锦熙语),与西洋的“法治”的语言不同,是一种“人治”的语言(王力语),

就更不能完全依赖有关“形式”的知识,而必须特别重视言语主体的心理因素,主要就是语感。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含义、正误、情味等自动而又迅速地作出判断,对语文现象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一种能力,是对语言文字从语表到语里、从形式到内容,包括文感、象感、意感和情感等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语感能力不强,学习和运用语言就会费时费力,甚至词不达意。

文感,即从语言文字入手,全面感知文章的外在形式,包括语音感、语法感、语气感、语体感、畅达感、分寸感等,由字而词,由词而句,由句而段,由段而篇,感知文章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表达方式、风格神韵等。

象感, 即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同时,感知文章的材料,即组成文章基本内容的人、事、景、物、情、理等六个方面的具体、实际的材料,感知通过语言文字描述、勾勒、反映的种种生活现象。

意感, 即明了语言文字的意义,语表意义和语里意义,以及用语言文字组合起来的“象”的意义,包括意蕴感、道德感、理智感等。

情感,指作者流露或渗透在语言文字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抱负、情操气质、人格品德等,包括情趣感、情味感、审美感等。

语感最突出的一个特征是直觉性,即表现出思维过程与结果的直接性,它是对语言的一种下意识的本能反应,超越、省略了中间的分析、推断和验证的具体环节,在一刹那之间就能自然而然地识别和理解别人的言语, “知其义,究其义蕴”,包括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景外之景、象外之象、韵外之旨,并能熟练地创造与生成新的言语。正缘以此,语言大师萨亚尔说,语言是“千千万万个人的直觉的总结”。

语感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训练语感除了教师的点拨、解惑、讲解外,主要靠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实践。 “训练”,一端是教师的“指导”——“训”,一端是学生的“实

践”——“练”;训而练之,练而训之,螺旋式地循环往复,强化语言的习得机制,积累语言的种种表象材料,最终建立一种正确的语言习惯、一种敏锐的语言直觉。

(一) 让学生到图书馆去,到阅读室去,到大大小小的书店去。让他们课上学读书,课外爱读书,会读书,扩大学生阅读面,做好读书笔记,使语感的培养得到延伸和实践。

周作人先生在《我学国文的经验》中说:“我的国文都是看小说来的。”一个“看”字正说出语感培养的重要作用。"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一个人如果没有贮存一定的语言材料,不可能出口成章,下笔

成文。引导学生学好教材的语言外,重视阅读课外书刊,搜集各个领域的材料,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做各种形式的读书笔记。如概括文章的内容,梳理文章的思路,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写自己阅读的感想等,可长可短,形式不拘,兴致所至,即时书写。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积累大量资料,提高了分析能力,作文时就可厚积薄发了。

(二)情感经验的积累与丰富,是生成文学语感的催化剂。叶圣陶说得好:“如果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到的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方式,是主体对待客体态度的体验,这样可以形成人脑的记忆内容,即情感记忆,情感记忆不断丰富。毋庸置疑,一个情感体验深刻的人,他对社会生活的感知也是深刻的,他所采撷的生活表象也必然体现他的情感价值取向的。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有人说:“艺术品就是?情感生活?在空间、时间或诗中的投影”(苏姆·朗格《艺术问题》)情憾经验构成了“生活经验”的一部分,是文学语感的有机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当阅读主体凭借自己的情感图式同客体产生情感共鸣时,这其中也就包含了主体对客体作出的情感价值判断,而情感的价值判断又受到主 体的世界观、思想方式、个人品格气质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情感判断中必然有理

性思维的积淀。例如,阅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最后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阅读主体只有在了解了词人此时的际遇并对词人的遭遇深表同情才可能深入地体悟、判断这一“梦”,一“酹”中的情感内涵;其中有倍受压抑的激愤与苦闷,有徒伤老大的无奈,有报国无门的自伤自怜,有遭受打击后的消沉悲哀,更有几分超脱与旷达。如此深厚的情感容,仅靠译“语”成“象”是无法体味得到的,没有情感经验的催化,没有情感判断的渗入,也是难以感受净尽的。

(三)适当运用渲染语为语感的培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于漪老师讲到他教学成功的奥秘时曾说:“首先,一个教师要让教材中的情感,来点燃起自己的情感之火,然后,再用自己的情感之火,去燃起整个班上数十颗心灵的情感的火焰。”这说明,运用激励渲染,有助于教学和教育。渲染语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和运用的用以渲染课堂情绪,激活学生学习情感的简语。优秀的渲染语富于简洁性、针对性、感染性、鼓动性和时效性。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根据学情科学设计和巧妙运用这一语言手法,为教学服务,是教师的基本功。一两句简语,工整、明快、严谨,激励渲染的力量非常强,可充分适应学生的兴趣需要调动集体情绪,突出课型特点,加速教学进程,提高课堂效率。

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的阅读比实用文阅读更重情感体验;文学写作是创造,鉴赏也是创造,从这一原理出发,文

学作品教学就更应该采取在自读中激发学生情感和创造力的方法,营造和谐的阅读氛围,让鉴赏主体和鉴赏客体的情况融为一体,阅读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为此,教师要热情地发挥主导地位的作用,帮助学生克服因读书量不多,因阅历浅薄,生活体验的局限而难进入角色的困难,运用适当的渲染语,引导他们较快地投入作品的情景之中。

(四)有感情有表情的诵读,这种读,正如叶老所说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读书法”。在语调上应该抑扬顿挫,读出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与哲理。不但知道作者在说什么,而且懂得作者在想什么。所谓“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读到传神发兴的地步。

在教学中可以对学生的读书提出如下章法:第一遍观其大略,谓之粗读,读后要动笔列出提纲;第二遍对照注释细嚼慢咽,谓之细读,读后要提出疑难;第三遍据其要点,居高临下,谓之深读,读后要释疑解难,言之成理;第四遍吸取精髓,举一反三,谓之精读,读后要有所发现,联想翩翩。当然,这里的一遍并不等于一次,有时是两次或多次。同时,强调手脑并用,用心发现。如读《扬州慢》中的“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不但语调要低沉,而且情绪要凄婉,于字里行间去体味那种“悲怆美”。而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时,则应强调高昂激越,声音铿锵有力,表现出“雄浑豪爽”之美。这样的读,是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的主要手段,是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的语感实践,绝不可等闲视之。书本中有些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东西,往往是作者情感的最高境界。要进入这种境界,全靠读书人的参悟,非强拉所能至也。因此表情朗读得好,不但表现出自己的语感能力强,而且会使听众产生同样的语感。

(五)联想、想象、创造性的解读文本。叶老曾以读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说,要领会这两句诗,必须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字构成的画面: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寂静的境界啊!这样的想象,其实是叶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教学范例。正如他所说“可以通过语感判断情感,判断语意,有助于深入理解思想内容”。

(五)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品味语言的表现力,品味语言的情意感受,培养学生语感。好的作品的语言一定是准确、鲜明、生动的。所谓品味语言的表现力,就是引导学生努力去理解课文语言何以是准确、鲜明、生动的,去具体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究竟有哪些好处。例如《阿房宫赋》,尽管学生

读得认真,但由于缺少必要的积累,也不一定能想像出阿房宫的形貌、气势,也就为品味作品的语言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像读“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漫回,檐牙雕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这样的名子。如果我们恰当地演示一些图片影像资料,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这些材料较容易地进行表象组合,形成接近于作品的所描绘的形象,再联系作品语言,从而就为其进行深入地体味分析语言地表现力和深刻地理解文章主旨。奠定感性基础,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

(六)让听与说、读与说有机地结合起来

同一信息元不断刺激大脑皮层,便可以将信息储存在大脑的神经中枢。读,将语言的信息进入大脑,观察可以将影像聚于大脑,听也可以将知识的信息输入大脑的神经中枢,说是对前面几种形式的反馈。因此,教学中必须让听与说、读与说有机结合起来。如学习《金岳霖先生》,学生默读后,让学生讨论下面问题:你眼中的金岳霖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同学们在讨论中理解课文内容,归纳金岳霖先生的形象,促进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有时,讲完一个重点问题,让学生重现这个重点问题,使知识重点又一次刺激大脑并反馈出来。解答某一问题,要学生说出解题思路、解题角度和根据。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时刻注意将听与说、读与说结合起来,会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语感能力。

(七)求同和求异思维的方法,从某一角度出发,世界上很多事物都是同异并存的。我们借助这点来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可减少一些思维障碍,加速语感能力的形成。为了让学生认识某一知识特征,引导学生从事物的相同点来思考。对《海燕》描写大海景物的理解,先要回忆《白杨礼赞》,那黄绿主宰、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黄土高原,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衬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由此推出《海燕》中写大海、狂风、乌云,是点明了海燕所处的环境,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另外,读书是为了指导人生,而生活又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教学活动中将两者结合,提高学生求同和求异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欣赏《杜少府之任蜀州》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亲身经历说出送别场面:依依不舍,无边的叮咛,两手执看泪眼,这些场面不可取。学生具备这些生活阅历,再从相反的角度设想,那么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便水到渠成。教会学生求异、求同的思维方法,学生的知识得到了迁移,运用已有的知识感受新的东西。

(八)积累与写作相结合 写作是积累的反馈,是作者平时的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经过作者内化后迸发出的火花。引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观察日记。学生在课内外积累大量规范化的语言,必须观察具体事物,记录事物的特征,才能形成自己的语言。"感物风动,故形于色",事物的特点是从种

种表象中显露的。观察事物应该从各个方面了解事物的特征,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观察中,要学生不能毫无取舍地记录生活。有时记一个细节,有时记事件的梗概,有时仅记一句话或几个字。见到一个人,不是记这个人的姓名,而是记这个人的脾性,决不放过有价值的一颦一笑。每日记一事一物,细水长流,汇成江海,到达质的飞跃。尽管有时写出来令人觉得幼稚,但充满生活气息,是难得的素材。

曹雪芹并不是语文教育学家,他对语文教学没有作过专门的立论,但是我们可以从他对香菱学诗的叙述中,领会到他对语文学习的主张。《红楼梦》第48回写香菱要学做诗,拜林黛玉为师,黛玉并不给她讲如何去做诗,而是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把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百二十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庚、鲍等人的一看……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香菱按照黛玉的指导,读得很认真。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等诗句,无不细心揣摩、反复体味、熟读成诵。有了这番底子后,香菱便学着做诗。黛玉也并不讲什么高深的理论,只是从旁点

拨。果然,半年时间不到,香菱的诗就做得“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受到了众姐妹的夸奖。由此我们可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培养语文能力的基本途径是语文实践,即广泛阅读、涵泳体味、熟读成诵、反复练习。只要多读多看,“细心揣摩”,语感就强,再学着去写,边写边琢磨、修改,语文水平就会提高。

总之,语感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语感不是逻辑化的理性,而是理性的直觉。 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对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所以,我们就是要通过语感的培养,使学生认识到,语文是所有学科中最有趣味最有魅力,最让人心旷神怡又最为简单易学的学科,把语文课真正上到学生灵魂深处。

方法都是大家常用的,只是抛砖引玉。


第二篇:语文质疑探究-反思教学模式实验研究


·教学探讨·

语文质疑探究——反思教学模式实验研究

河北省武邑县职教中心 杜红霞

【摘 要】为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提高学生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初中语文运用质疑--探究--反思教学模式,具有独创性、合理性、科学性。 【关键词】语文 质疑 探究 反思 模式 育人 提高 素质

一、实验背景

社会的发展对我国初中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必须顺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初中语文课程。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初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初中语文课程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增强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初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文本的学习指导应该有所侧重。学习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着重思考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学习实用类文本中的新闻,应引导学生从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方面理解;常用应用文教学,应主要借助文本示例来了解其功用和基本格式,以学生自学为主,不必作过多分析。阅读文学作品,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对作品的影响评价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我将日常教学中的一些方法加以整理、总结,独创出一套自己的教学模式,我把这套教学模式归纳为“初中语文质疑--探究--反思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实施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因为教学就是一种双向行为,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应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二、指导思想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根据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在学习借鉴各种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本着《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基本概念的三点要求:

1、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我独创了“初中语文质疑--探究--反思教学模式”,其有独创性、合理性、科学性。

三、实验目标

1、通过实验初步确立“初中语文质疑--探究--反思教学模式”

2、通过本模式的实施逐步使学生在初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具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种语文学习的能力。

3、在模式实施过程中使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4、在模式实施过程中使学生在表达与交流中,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学生们在质疑——探究——反思的过程中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同时也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

5、在模式实施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质疑——探究——反思的教学模式也关照了自身的教学行为和具体的教育情境,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观点,从多个角度积极思考问题,探究教学活动,并对自己的选择与行动负责。

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研究反思性教学发生所具备的基础。反思性教学发生的方式(课前,课中,课后)。实践反思性教学过程中思考的内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教学方法的选择情况,教学过程中特殊问题的解决情况,对课堂气氛的调控,是否关注学生的反应,对学生的合理性评价,师生、生生互动,合作,探究,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以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对知识的创新深入理解,质疑思辩等)总结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反思性教学的经验(学科专业知识的总结,教学方式的选择等)将反思性教学总结的经验应用于教学实践。

6、通过本模式的实施,是教学双边的主体,教师和学生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减少了教与学的矛盾,扩大了教学资源,学生的学习气氛浓了,教师的学术氛围浓了。

四、实验原则

1、发展性原则:课题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特别着眼于教师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努力构建有利于师生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

2、全面性原则: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因此,本课题研究既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3、综合性原则:强调学科间融合、课内外沟通、校内外联系,引导学生、教师综合地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反思问题。

4、体验性原则: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语文文本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

5、实践性原则:以教学实践为基础开展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有目的地为学生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发现、认识、理解和发展。

160

更多相关推荐: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务必思索的现实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教材内容教材结构教材重难点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认为学生应该养成自学的习惯内心拥有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阜南五小锁今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能力我把重点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下面就我...

语文课教学反思

12学年语文教学反思报告施倩这段时间我发现教学中存在着一个问题课堂氛围较差学生中普遍语文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浓语言言和口头表达能力缺乏上课时不管我的课前准备有多充分他们的反应大多数情况下比较冷淡学生被动的接受语文...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郧西城北中学祝伟在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语文教学的严重问题,也感到了自己在作为一个母语教师肩头责任的重大。于是不断的进行探索和思考、总结,和大家共同交流。对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做一…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集(精选16篇)

中国第一学习乐网络社区平台目录1两只小狮子教学反思陈红霞12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反思陈红霞23欢庆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欧秀林34四个太阳教学反思陈红霞75美丽的小路教学反思陈丽霞96荷叶圆圆教学反思谢莉莉117夏夜...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唐红梅本学期我担任了初一年级3班和19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与初二初三年级的教学相比初一年级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好好反思初一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比如从初一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今年我担任了高二56两个理科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发现在高中理科班有部分学生严重偏科虽说语文是文理科高考必考科目但许多理科生有意无意地把这门当做文科甚至当作副科日常生活中忽视的情况并不少见他们认为学语...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20xx指20xx学年度第二学期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孟店小学杜秀珍20xx12月学校孟店年级一学科语文时间20xx219日内容识字一这是本学期的第一篇课文所以学生显得相当兴奋识字一中列出了八个与春天有关的成语这是...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反思

识字一课后反思这是新学期语文第一课针对一年级学生识字的一个特点认得快忘得快在认记生字时我根据生字的不同特点采取了多种识字方式从看图读拼音识字到读拼音识字再到游戏中去掉拼音识字生字的识记有层次有梯度通过这样反复训...

人教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赵庄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20xx21文言文两则教学反思今天教学了文言文学弈两小儿辩日觉得效果不错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1兴趣为主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和热爱必须过好兴趣关对于小学生来说在他们的初期接触中不...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在今年我认真学习了教育局规定的教师必读十本书按照学期初制定的教学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改进教学方式定期做好工作总结总结教学经验把经验点滴投入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获得所应掌...

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

第一单元色彩爱什么颜色爱什么颜色是北师大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主题课文是一首小诗诗歌语言简练相同的结构段式勾勒了三幅绚丽的色彩画面抒发了作者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己理想的追求课前我让学生在预习诗歌...

教学反思语文(5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