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与反思

时间:2024.3.31

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

——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

中坝小学:王成相

【 教学案例】

一、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在假日里你们常会跟妈妈上市场买东西吗?(电脑出示情境图)

师:看!星期天,妈妈带着小明去水果批发市场,走进市场,看到一袋袋、一箱箱的苹果,(出示图片苹果一个、一箱苹果)。看一个苹果有多重,约重 150( );那一箱苹果约重10( ),能填上什么单位呢?

生:一个苹果约重 150(克),一箱苹果约重10(千克)。

师:“克”、“千克”这些质量单位我们已经认识了,知道了一个苹果的重量用“克”做单位,一箱苹果的重量用“千克”做单位。这些苹果都是用大卡车运来的,大卡车能装很多很多的苹果,一辆大卡车能装多重是苹果呢?就要用比“千克”更大的质量单位“吨”,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吨”。

二、自主探索

1、教学吨的认识

师: 1吨到底有多重呢?

生: 1吨是1000个1千克。

生: 1吨有10袋大米那么重。??

师:你们想体验一下吗?老师准备了一大桶水,现在请同学们推举出我们班的一位大力士,先来提一提这桶水,展示一下你的实力。提得困难,再请一个来提!

师:请问你感觉重不重?重!(不重!那就请你从这儿提到教室后面来返 10趟,行吗?)到底有多重?我们来称一称。(20千克)

师:大家都提过水,这两位也是大家推选的大力士,看他俩提这桶水的样子,你们觉得这桶 20千克的水重吗?

生:重!

师:这桶水的质量是 20千克,50桶这样的水大约重1吨,想象一下一次提得起1吨吗?可见1吨是很——重!50桶这样的水才大约重1吨,说明1吨=()千克?你是怎样想的?

生:我想一桶水重 20千克,50桶重多少千克?就是用20千克乘50等于1000千克,也就是1吨。

(师板书: 1吨=(1000)千克)

师:为了让每个同学都能感受一下。有哪些同学的体重大约重 25千克的?好!现在请你们互相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请问大约多少个同学的体重合起来才够1吨重?

生: 40个同学。

师:你能一次背起 40个同学吗?

(学生都做出了惊讶的表情,笑了起来。)

2、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师:填数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5吨=( )千克 2000千克=( )吨

生: 1吨就是1000千克,5吨就是5个1000千克,就是5000千克。 生: 1000千克就是1吨,2000千克就是2个1吨,就是2吨。

3、归纳小结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吨”,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哪些? (板书:吨——千克——克)

师:比较这三个质量单位,你想到了什么?

(板书:很重、很轻)

师:“吨”用来表示很重的物体质量,想想生活中哪些东西在什么情况下要用“吨”做单位?

学生先自由发表看法。

(电脑显示:四幅图)卡车、桥头的标志(能承受的物体质量),电梯、火车上标的载重 60吨。

师:许多物体的载重量用“吨”表示。

师:计量较轻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常用“吨”做单位。

三、趣味练习

1、填空。

一只鸡约重 2( ) 一条鲸鱼约重48( ) 一个足球约重250()

6000千克=( )吨 ( )千克=3吨 3000克=()千克

2、(电脑显示)师:早两天我看到淘气的一篇日记挺有意思,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早晨,我从 2分米长的床上起来,刷牙、洗脸后,坐在8米高的餐桌前喝了一杯150克的牛奶,吃了一个65千克的鸡蛋。然后,背起3吨重的书包向学校跑去。在路上,一辆大货车满载7克左右的水泥从我身边飞驰而过,把我下了一跳!

师:听了这篇日记,大家为什么会笑?

师:日记的最后——“在路上,一辆大货车满载 7克左右的水泥从我身边飞驰而过,把我下了一跳!”看到这点你有什么感想?

生:注意交通安全!

3 、(电脑显示)拓展应用。

师:最后老师需要你们帮帮忙。看!小明家里每月用水约 7吨,当他知道我们国家也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后,决定每月少用一吨水,怎样节约水呢?请你们帮他想想办法好吗?

师:刚才大家介绍了几个好办法,希望大家也去试试,更希望将来,你们能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想更多的节水和处理污水的办法。

【 教学反思】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源于生活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当中。看到、听到、想到的都是平时熟悉的事物,更能很快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进入参与学习的状态。如:激趣导入中,我创设了和妈妈上水果市场买东西的生活情境,学生对这既是熟悉,又感觉亲切,很快就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起来,更引发了他们对新知识“吨”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点燃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给思维以动力。这样安排,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今天就学的知识来源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和情感,唤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联系生活实际,探究数学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师要勇敢地从教科书里跳出来,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内心的感受、体验结合起来。在教学“吨” 这个单位时,由于“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少接触,远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怎样将“吨”这个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拉近“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因此,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物。例如:通过“选大力士提水”、“同学互相背一背”的活动,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堂内能提供的条件来感知体验一吨。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数学原理的奥秘就是对生活的感悟。生活有趣,数学更有趣。

三、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会了新知以后,学生就会产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以获得成就感。否则就会产生知识无用的想法,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教师要紧紧地把握好这一大好时机,设计出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兴趣的练习,满足学生的愿望。如在练习中我设计了一篇有趣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日记,由于是单位的错用闹出了一系列的笑话,这样的练习既有趣又联系生活,同时也巩固了新知识。在拓展应用的练习中,更体现了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现实问题数学化,让学生体会对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数学知识能够在生活中发挥威力。这集基础性、应用性、趣味性、开放性相结合的数学问题,不但巩固了简单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学生参与生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总之,教师要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将书本知识活学活用。使

小小的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生活天地,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数学必须贴近生活,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有趣。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让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还能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胜任社会的需要。

从生活切入数学,让数学服务生活

——《认识钟表》教学案例及反思

中坝小学:王成相

教材设计说明:

《认识钟表》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八单元内容。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认识钟面上的整时数,先让学生认识时针和分针,再认识钟表(包括电子表)表面上的整时数。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今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的建立”的顺序编写。一般说来,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新课标中提出,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此,在进行活动设计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吸收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数学信息,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这一节课的教学的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尝试探索”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我还采用了动像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学会看整时。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过程性目标:

1、通过拨表针、观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念。

2、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精神。

3、能用所学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情感目标:

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看整时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用两种表示法表示整时。

教具准备:课件、钟面三个

学具准备:学具钟、习题一张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

1、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仔细听:滴嗒滴嗒……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觉,猜猜它是谁?(钟表)

2、师:钟表能告诉我们什么呢?(时间)

3、师:生活中,能告诉我们时间的有很多呢!还有哪些呢?(手表;闹钟;手机;电子钟)

4、师:钟表王国的兄弟姐妹可多呢,你们想去钟表大世界看看吗?(课件出示各种不同整时钟表)

5、导入:这些钟表漂亮吗?喜欢这些钟表吗?那我们现在就和他们交朋友吧!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初步认识钟表

⑴小组合作学习:仔细观察学具钟,你发现钟面上有什么?

⑵汇报交流:

生1:钟面上有两根针,一根又长又细,一根又短又粗。

生2:还有12个数字。

生3:还有一些格子。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认真,钟面上的部件都被大家找出来了。现在请同学们看这个钟面。(课件出示,介绍钟面)

师小结: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相等的大格就组成了一个漂亮的钟面。

2、认识顺时针方向

师:钟表呀,还有一些小秘密呢!仔细看!钟面上的时针、分针在怎样变化?(师转动实物钟)

学生发现时针和分针转动的方向是一样的,这个走动的方向我们就叫顺时针方向

3、初次体会分针与时针的关系

让学生体会时针转得慢,分针转得快,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

师:你能象老师这样拨一拨吗?学生动手拨钟面。

4、认识钟面上的整时。

(1)初步感知整时

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同学们,这幅图上画了一个什么情景啊?你知道这个小朋友是什么时候起床的吗?

学生用已有经验回答,教师进行讲解。(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7,这时就是7时)随后带着学生写一写“时”

(2)任意拨时间

师:“你会象这样拨出一个时间吗?”用学具钟拨一拨。

选出3个整时的钟面,学生说说拨的是什么时间,是怎样拨出这个时间的。

(3)探究整时

师:指着“X时,X时,X时”说“这些都是整时”。(板书) 当整时的时候,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是这样停放的。仔细观察比较,钟面上时针、分针有什么特点?把你发现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小组合作)

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板书)

(4)拨整时

A 看钟面认时间

B 说时间拨钟面

上午10:00做操:下午上第一节课的时间是:2:00

C 学生说时间老师拨钟面,学生判断正误。

D 你再拨一个你喜欢的时间和你同桌说一说,你在这个时候做什么?

(5)体会一天2个10时

(课件出示)(一个在上课,一个在睡觉)

师:都是10时,为什么他们做的事情不一样呢?

4、整时的第二种表示法。认识电子钟上的整时

(1)小朋友观察身边的事儿,非常仔细。课件出示:一个电子表上面显示“12:00”,问:你见过这种时间吗?在哪里见过?

师:这是整时的第二钟表示法,叫电子表示法。

①讲解7:00

(课件出示主题图,7时还可以写成7:00)

师:几时就写几,然后写上“:”再写两个“00”。

② 学生尝试用电子表示法表示黑板上的整时(点2生同时板演后师生评价) ③练习

老师写一种,请你写出另一种(课件出示)

(2)画分针、时针

课件出示:12:00(加时针) 6时(加分针)

三、练习内化

师:一个名叫小明的小朋友,和我们大家一样刚刚学习了《认识钟表》,他把自己一天的时间是这样安排的,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小朋友的一天。 (打开书第92页) 这是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多媒体) 仔细看书上第92页,说一说,写一写,他什么时间做些什么?

学生完成92页填空

集体订正。然后让学生评一评他的安排合理吗?

想一想,昨天这个时间你在干什么?

课后你也能向小明那样为自己安排一份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吗?

课件出示课件小短片,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时间象马儿一样跑得飞快!时间是很宝贵的,我们要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好好学习,做学习的小主人!”

四、总结测评

1、总结

师: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何收获?

2、作业

(1)P94 第1题(游戏形式出现)

第3题

(2)拓展延伸

小调查

师:调查一下,太阳刚升起大约是几时?太阳刚落下大约是几时?

教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执教,体会如下:

一、创设生动的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是创造的先导。情绪性心理学家利泊认为:“宽松和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动。”创设问题情景就是把学生引进一种与研究的未知问题相联系的气氛中去,使学生在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数学。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的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创设情境。《认识钟表》上课伊始,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用课件出示闹钟声和谜面让大家猜谜,当同学们猜出闹钟,再说说它的作用。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接着带着同学们到钟表王国去认识各种各样的钟表,和钟表交朋友,引出课题,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为主动探求新知聚集动力。这一环节实施效果颇好!课中,时不时用“比一比看谁最能干?”“谁是一位合格的小老师?”等等激励语言来激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用奖 “红旗”、“笑脸”等奖励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色彩鲜艳的多媒体课件,喜闻乐见的动画形象演示,逼真的音像效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因此,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认识钟表》一课中,教学的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

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色彩鲜艳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让时针和分针配童音作自我介绍,用充满童真的语言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快乐地学习。课件的辅助教学贯穿整节课的始终,做到有的放矢,效果显著,让学生在这样学习环境中学得轻松、快乐!

三、创设积极探究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著名的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由他们自己去发现,探索,研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活动。其实质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所教的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能让学生独立完成的,就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独立完成。

《认识钟表》认识钟面这个教学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上的钟面和自己的学具钟面看发现了什么?充分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主动探索,观察解决问题。把自己的发现和同桌的小朋友交流。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他们的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四、重视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当代理论认为,用手做科学,不用耳朵听科学。心理学家皮亚杰认知发展学说:“数学的抽象性乃属于操作性的,它的发生经过了一系列的阶段,而最初的来源,又属于十分具体的行动。俗话说得好:眼看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动手操作是一种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教学活动,也是让学生主动地探究,获取知识的良好方法。通过?“变静为动”,让学生动手操作,能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与理解往往是与他们的活动分不开的。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逐步过渡阶段,动手操作活动能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建立正确的概念;同时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了教学过程,才有可能对教材做出有意义的发现,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

在《认识钟表》一课中,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如实物钟、学具钟等。在教学中,设计了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采取摸一摸、转一转,老师说时刻学生拨钟面;同桌相互出时间拨一拨;学生自己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刻等一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时巩固及时消化。本着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原则,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胆表达,在主体探究中学会认识钟表的方法,从中进行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有效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五、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让学生体验到两者的密切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新课标中提出,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认识钟表》的设计着力体现了这一理念。如观察小明的作息时间表,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刻,并说出这个时刻自己在干什么等,均在训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生活。最后的游戏性练习,既有趣味性,又很好地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还使数学有了鲜活的生活味。总之,在进行活动设计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吸收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数学信息,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经过本节课的教学,课堂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从学习的过程来看,学生较充分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与意义。他们在观察、操作、交流之中感悟、理解、探究到了通过时针与分针的位置关系,判断时刻的方法。学会了用两种方法表示整时,也初步感知到了生活中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建立了一定的时间观念。课堂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课中也存在着值得探究的问题:本节课共上了3次,但3次呈现的效果却不大一样,第一次在一(1)班试教,效果不错;第二次送课下校在幸福小学执教的这节课,学生学习的效果显著,而在这第三次组课评比中用一(2)班学生上的时候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通过这次的上课,给我触动很大,同样的教学设计,同样的执教人,面对不同班级的学生呈现的结果却不禁相同。“备学生”也是一个多么重要的环节啊!另外,课堂上如何把握对学生激励与规范的“度”的问题?当数学名词“时刻”与学生的生活语言不合拍时,该如何铺垫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等。这些问题都将引起我深层次的思考。同时,也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多一些策略,努力使学生能有一个完满的课堂生活。再接再厉吧!

“0”的认识

—— 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

中坝小学:王成相

【片断一】

1.(电脑出示“0”的卡通形象)“0”自我介绍说:小朋友,我的名字叫零,我神通广大,无处不在。想想你们在哪儿见到过我呢?[让学生尽情地说。] 生A:温度表上有0。

生B:还有0时,就是一天的开始。

生C:尺子上有0。

生D:计算机上有0。我爸爸说计算机里面只有0和1。

生E:算式里也有0。

生F:还有,··· ···

师:好的,如果你还有想说的,就在你的小组里说一说。

师:啊呀!你们知道的可真多!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还能够在哪里找到0? (出示生活中有关“0”的图片、课件)

(电脑出示“0”的卡通形象)“0”说:那么,你们知道我可以表示哪些意思呢?[让学生说说自己对“0”的认识]

生A:计算器上的0是一个数。

生B:算式里的0也是数。

生C:尺子上的0,表示的是开始。

··· ···

【片断二】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朋友,看看它是谁?注意观察它的表情是怎样变化的?猜猜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出示三幅表情各异的猴子图) 生:一个在看盘子,还有一个在笑。

生:最后一个没有笑,可能想哭了。

师:是吗?那你想想猴子怎么一会儿开心,一会儿不开心的呢?

生A:有好吃的东西。

生B:不是的有好玩的。

师(笑了笑)说:那你们再想想,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猴子喜欢什么? 生:桃子。

师:猴子吃桃子。你们猜对了,但要吃几个桃子呢?数数看。

(指导学生看图)

师:盘里有两个桃子,用几表示?

生:“2”

师:小猴看了很谗先吃了一个,盘子里的桃子个数用几表示呢?

生:“1”

师:小猴吃了还想吃,又吃了一个,现在盘里还有桃子吗?

(出示空盘子)用哪张卡片表示?

生:盘子里没有桃子了。

师:再想想什么也没有用几表示呢?

生:“0”

师:对。盘子里一个桃子也没有,我们可以用数字“0”来表示。(板书:0) 师:这个数字读作“0”,“0”表示没有。“0”和1、2、3、4、5一样,也是一个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0这个数字,比如:妈妈买了5个苹果,吃了5个,还剩0个。小华有了3支铅笔,用了3支,还剩0支。你们一定还会说出许多这样的例子。你能够先在你的小组里说说吗?

(学生在小组里,张开热烈的讨论)

生A:我有4个苹果,分给了4个同学就没有了,可以用0表示。

生B:下课的时候大家都出去了,教室里没有人,就是0人。

生C:我把妈妈买的巧克力都吃晚了,也是0。

生D:我还知道,减法1-1=0。

··· ···

【片段三】

师:0除了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什么呢?请同学们拿出你的直尺。看一看,0在什么位置?(出示放大的尺子图)

生A:在尺子的最边上。

生B:左边的最开头。

师:对。那么在这里“0”表示什么意思?

生:用尺子量东西的时候,就从0 开始。

师:你说得可真对,0在这里表示起点。

师:你知道1CM 是从哪里到哪里吗?

生:从0到1,就是1 CM。

师:那2CM 呢?4CM呢?

生A:2CM,就是从0到2。(一边说一边指着尺子图。)

生B:4CM,就是从0到4。

师:0排在谁的前面?

生:1的前面。

师:为什么排在1的前面?

生:因为0表示起点。

师:请同学们按顺序读出0~5各数。看尺子读出0~5,5~0

说说看,还有哪些地方的“0”也是表示起点的?

生A:温度计上的0

生B:电子时钟上的0

生C:起跑线上的0

··· ···

师:你们知道得可真不少呀!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个“从0开始”的游戏好吗?

生:好!

(一边放音乐,一边组织学生活动)

反思与启示:

以上是我在教学一年级数学《0的认识》中的三个片段,通过这三个片断的教学学生较好的认识了“0”,并形成了一定的运用能力。课后反思我深刻的体会到:

1.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根据这一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理念,我在教学设计时,?大胆打破了教材的编排顺序,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直接利用生活情境切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于教材更多的融于了自己对新课程·新课标的理解,使数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所以数学课堂的生活化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实际上,小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对“0”已经有了丰富的体验,本案例没有把认识“0”和理解“0”的含义作为全新知识来进行教学,而是充分利用学生原有对“0”的经验,因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说明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基础上开展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而且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使学生真实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身边,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自觉地去探索数学问题。

2.创设生动活泼,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数学课堂环境。

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0”的卡通形象和学生喜爱的小猴子形象,创设悬念,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睛”,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自主的观察活动;为学生自由猜测、讨论、交流创造条件,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过程中体验、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活动时,教师创设一种宽松的开放的空间,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体验,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索数学知识,从中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正是因为孩子们有了自由的时间和空间,才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敢于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让学生敢“动”。整个一节课,让学生在动中完成学习。观察——“眼”动,操作——“手”动,讨论——“嘴”动,多种感官参与,一人动,同桌动,四人动,在动中不断体验成功,使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主动完成学习。每个学生在探索地道路上乐此不疲,在数学的世界中尽情享受。

课题:认识 几分之一

中坝小学:王成相

教学内容:分数的初步认识 认识几分之一: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

2、 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地读、写分数。

3、 结合教学使学生认识数的扩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难点:渗透整体“1”和分数单位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 准备练习。

一、复习

1.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几个?每盘个数可用几表示?(3)

2.把6个饼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每人分的个数可用几表示?(2)

3.什么叫“平均分”?

4.导入新课:

把一块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这时每份是多少,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表示?

师讲解:以前所学的0、1、2、3、4??都是自然数,遇到不够1个的情况就不能用自然数表示。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二、教学新课

(一)教学例1。

1.把一块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教师取一个饼(实物)平均分成两份,把分后的两块重合,告诉学生这是平均分。

2.把一块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提问:是怎样分的?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这块饼的几分之几?

3.用分数表示就是。(板书:)

指导学生读。(板书:读作二分之一)。

4.指导学生写。

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在横线下面写2,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1份在横线上面写1,写作,(在每个半块月饼上写,学生写。

5.动手练习。

(1)学生拿出一张圆形纸片,试折出它的,涂上阴影,并在阴影部分写上。 提问:分数线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2)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条,试折出它的,涂上阴影,并标出。

(二)教学例2。

1.出示平均分成3份的圆。

(1)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这个圆的几分之几?

(2)每份是它的三分之一,写作,读作三分之一,让学生说

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师在每一份上写),这条横线3、1各表示什么?

(3)想一想,是不是只要把圆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三分之一?为什么?

2.动手练习。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15厘米的长方形的纸片,折出它的并标上。

(三)教学例3。

1.出示例3图。

学生自学,完成第95页例3填空。

2.(1)怎样分这张长方形的纸?

(2)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板书,作五分之一)

3.学生在长方形纸图里标上。

(四)教学例4。

1.学生看书95页例4,完成书上填空。

2.10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3.在线段每一段上标出。

4.联系例1~例4,小结:把一块饼,一个圆,一个长方形,一条线段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五)教学分数各部分名称。

结合介绍分数各部分名称。

师说明:中间这条横线叫做分数线;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上面的数叫做分子。

分数线、分母、分子各表示什么?

(六)练习。

1.书第96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在书上填写,集体订正。师说明理由,第一个为什么用表示。

2.第96页练一练第2题。

(1)读题,学生在书上做。

(2)学生说理,重点强调平均分。

3.第96页练一练第3题。

(1)每人拿出三张纸比一比,看看是否完全相同。

(2)学生先折。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鼓励想出不同的折法。

并在自己纸上标上,再涂上颜色。(如下图是其中的三种折法)

师比较说明:这三个阴影都是谁的?它们形状不一样,但它们大小相等吗?为什么?师把第二种贴在黑板上。

(3)参照上面的方法,自己折出和,并分别涂上颜色。师把其中两种贴在黑板

上。

(4)提问:这张纸大小相同吗?折出的、、谁最大?谁最小?

师剪开放在一起对比可以验证。

师小结:把一张纸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平均分得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平均分得份数越少,每一份就越大。

(七)教学例5。

1.比较和的大小。

(1)出示第1题图,告诉学生这是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让学生用语言叙述,并用分数表示阴影。(和)

(2)从图上看谁大谁小?

学生回答。(板书:>)

(3)师剪下阴影部分验证。

(4)师指出,从前面的动手练习知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少,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一份就多。通过这个判断,仍然能得出去>。

2.比较和的大小。

(1)出示第2题图,告诉学生这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让学生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

(2)学生在书上填“>”或“<”号,并说明理由。

(3)师把两个圆片重叠进行验证,看看做得是否正确。

(4)小结:同样大小的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平均分得份数越少,每一份就越多。

3.练习:书第96页第4题。

(1)学生在书上填写,集体订正。

(2)结合题目说一说思考过程。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十一第1题。

(1)学生读题,学生画斜线表示出各分数。

(2)说一说每个分数表示什么? 表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呢?

2.练习二十一第2、第3题。

第2题:学生开火车读出各分数。

第3题,(1)写分数时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分母、分子、分数线各表示什么?

(3)学生在书上写出各分数。

3.练习二十一第4题。

(1)学生写出两个分数?并说一说为什么是?

(2)看图在书上填写比较出大小。

4.练习二十一第5题。

(1) ○。

师以分圆片为列,和各表示什么?师说明:分得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所以填“<”。

(2)学生做余下的题目,集体订正,并说—说比较的思考过程。

四、布置作业

(一)练习二十一第6题。

课题:毫米、分米的认识

中坝小学:王成相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五册第66--67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际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好

习惯。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卷尺、1分的硬币等。

学具准备:

直尺、1分的硬币、两支削尖的铅笔、1根10厘米长的小棒、纸条、剪刀、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开课:猜一猜某个学生的身高是多少?再实际测量出这个学生的身高。引出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厘米。请大家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大约有多长?1米等于多少厘米?

2、电脑显示直尺测量铅笔的长度的过程,突出直尺的“0”刻度对准铅笔的左端。

二、新课教学:

1、认识毫米。

(1)引入:电脑显示不是整厘米的一支铅笔,用直尺去量它的长度,该是多少呢?(7厘米多)。那么这支铅笔到底长多少呢?

师:要想比较精确地量出这支铅笔的长度,就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现在,我们就来认识毫米,1毫米到底有多长呢?

(2)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小尺子,用两支铅笔尖在尺子上指出1厘米的长度(师巡视)。再用右手的笔尖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10个)那么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请同学们用笔尖指出1毫米、2毫米、3毫米……的长度。引导学生说出:1厘米=10毫米。

(3)师:请同学们量一量一分硬币的厚度,看够不够1毫米。再请同学们像我这样轻轻夹住一分硬币,然后把硬币抽出来,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之间有一条小缝。这条小缝大约就是1毫米宽。

(4)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多少毫米?填在书上。并向学生说明误差是存在的。

(5)电脑显示小蝌蚪变青蛙图,分别得出:1厘米(10毫米)、2厘米(20毫米)、2厘米6毫米(26毫米)、6厘米8毫米(68毫米)

(6)电脑显示前面那支不是整厘米的铅笔图,让学生说出是多少毫米。

(7)做书上第66页第3题。

小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

(1)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在实际生活中,量物体的长度有时也用分米作单位。1分米有多长呢?

(2)学生自学教材,认识1分米的长度。

(3)电脑显示10厘米的长度,10厘米也叫1分米。

(4)同学们在尺子上指出1分米的长度。引出:1分米=10厘米。

(5)量一?的长度大约是多少?(1分米)

(6)量准备好小棒,看是不是1分米长。

(7)猜一猜:1米里面有多少个1分米?然后请一人带上1分米长的小棒上台来实际量一量,引出:1米=10分米。

(8)量出3分米长的纸条,剪下来,同桌互相检查一下量得准确吗?

(9)以分米为单位,让学生估计下面物体的大约长度:水彩笔、钢笔、音箱高、课本长……再实际测量长度,并将数学课本的长大约是多少分米,填在书上。

(10)将今天学习的毫米、分米与以前学习的米、厘米进行排序(从大到小排)。

教师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

三、巩固练习:

1、电脑显示:在括号里填上米、分米、厘米或毫米。

钢笔长14()楼房高20()粉笔长75()

电脑键盘长约5()图钉长10()教室宽6()

2、做书上第69页第1、2题。

3、请学生带上直尺和卷尺自由测量教室里各种物体的长度。

教师口述要求:

①测量时可以与你的好朋友一起进行,并作好记录。

②爱护公物,注意清洁卫生。

③当音乐响起就开始去测量,当音乐停止就回到自己的座位。

请几个同学汇报测量的结果。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1分米大约有多长。小朋友回到家里可以对自己的家俱、电器等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并作好记录,下次上课再请大家汇报。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本着“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主”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而且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开课时让大家猜测某一学生的身高,并实际测量,接着电脑显示直尺测量铅笔长度的过程,创设情境,设疑激趣,使学生很快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2、主动探索,学会学习。

新大纲明确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所以,我的设想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适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使所有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发好奇心和求知欲,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

3、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提高教学效率。

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通过直尺测量铅笔长度的过程、小蝌蚪变青蛙等生动有趣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并有效地节约教学时间,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课题:租船

中坝小学:王成相

教学目标:

1、情境创设,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发展应用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学会倾听,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春风送暖,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多么明媚的春光呀!老师打算和同学们一起去稠州公园划船,你们说好吗?现在我们先来好好安排一下这次活动。

(联系实际,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划船一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

学生主动学习。)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1、出示投影,找数学信息

师:这是租船处提供的资料,哪位同学来学着管理员的样子,向同学们介绍一下那里的情况?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每只船限乘4人

每只船每时3元

2、提出数学问题

师:根据管理员提供的情况,我们要考虑哪些问题呢?

师生共同讨论,确定问题:

(1)、37名同学去划船,至少要租几只船?

(2)、10元钱最多能划几时?

(根据本班实际有37名学生,对例题进行改编,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使课堂充满生机,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解决问题(1)

(1)、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计算。

37÷4=9(只)-------1(人)

(2)、至少要租几只船呢?(理解“至少”。)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

(3)、指名在全班同学面前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得出结论:至少要租10只船。

(5)、师:37名同学10只船,你认为怎样分配比较合理?(请学生分组)

(6)、小结:小朋友们真能干,不仅解决了租船的大问题,还帮老师分好

了组。谢谢你们。

但是我们身上带的钱不多,到时可以划多久而又不超支呢?

4、独立解决问题(2)

试一试:每只船每时租金3元,10元钱最多划几时?

计算后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注意帮助学生理解“最多”。

5、构造问题(3),应用所学知识。

稠州公园离我们这里较远,老师打算带同学们坐车去。我去恒丰集团打听了,一辆面包车限坐8人,一辆小汽车限坐3人,可以怎样派车?你认为怎样派车比较合理?(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交流)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问题,结合实际,通过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既检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使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训练,培养学生正确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三、课间休息,欣赏《让我们荡起双桨》

四、课堂总结,情知共融

1、引导学生总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刚才我们都考虑到了哪些问题,是用什么知识来解决的?

2、揭示: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要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回忆、总结所学知识,促进知识建构,实现情知共融。)

五、练一练

完成书本第7页中的四道应用题。

课后反思:

本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它在能正确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至少”和“最多”这两个问题,在计算出余数后,还要进一步思考,要求更高了。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了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出条件、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使之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相互结合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生动、主动、活泼地发展。

长方体的认识

中坝小学:王成相

一、长方体和立方体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立方体的特征,理解表面积、体积(容积)的意义,对体积单位的形状、大小有较明确的概念,掌握这些单位间的进率和化聚。

2、使学生学会计算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建立长方体和立方体的正确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及其各部分名称。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长方体教具、计算机及软件、油漆桶、魔方、牙膏盒等。

学具准备:

每人一个长方体形状的纸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你们都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电脑出示:)

这是什么图形?有什么特征?(把长方体从屏幕上慢慢托起来) 问:这个图形还是长方形吗?为什么?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都是平面上的图形,叫平面图形,而现在屏幕上所显示的长方体则是立体图形,因为它占有一定的空间。

二、实物感知、形成表象、引入新课。

(出示油漆桶、魔方玩具、球、牙膏盒等实物)

问: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什么图形?为什么?其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请大家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说说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出示一个不规则木块)它的形状是长方体吗?

大家都认为这个木块不是长方体,而刚才举的那些例子大家认为是长方体?是不是长方体根据什么来判断?一个物体的形状具备了什么样的特征,就

是长方体呢?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研究这个问题。(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三、探讨长方体的特征。

1.整体观察,认识面、棱、顶点。

(1)认识面:

请大家仔细观察手中的长方体,你看到了什么?并用手摸一摸。(汇报时板书:面。并让学生用手摸摸哪些是长方体的面)

(2)认识棱:

长方体除了有面外,你还摸到了什么?这条边是哪个面的边?还是哪个面的边?

(电脑演示:两面移动相交,再闪烁相交的边)

师指出:像这样,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板书)

(3)认识角:

继续摸一摸长方体,看你还能发现什么?(角)你们听说的角,实际上是一个点,同学们看看它是几条棱相交的点?

(电脑演示:三条棱相交,闪烁顶点)像这样三条棱相交的点叫顶点。(板书)

师:以上我们从整体上认识了长方体的外貌,知道了长方体有面、棱、顶点三个要素,下面我们还要去深入地去研究一下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各具有哪些特征。

四、指导观察,总结特征。

结合你手中的长方体学具,自学讨论:

1.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

2.长方体有多少条棱?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汇报时电脑演示:

(1)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板书)

(电脑演示:每组相对的面抽出重合,再返回围成一个长方体。)

(2)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棱长度相等。(板书)

(电脑演示:分别闪烁3组相对的棱,再分别把3组相对的棱移出,返回。)

(3)长方体有8个顶点。

(电脑演示:依次闪烁8个顶点,再全部闪烁。)

师:以上我们从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进一步观察、研究、概括,得出了长方体的具体特征。谁能完整的给大家说说长方体有哪些特征? 生回答后,看书。

练习:

(一)填空。

(1)长方体有()个面,()条棱,()个顶点。

(2)长方体相对的面(),相对的棱()。

(3)长方体至少有()个面是长方形。

(二)判断:

(1)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物体就是长方体。

(2)长方体6个面不一定都是长方形。

(3)做一个其中四个面是正方形的,而另两个面是长方形的长方体。

(4)做一个12条棱各不相等的长方体。

(三)判断下面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使学生明确:以后我们要判断一个物体的形状是不是长方体,只要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来判断就可以了。

五、认识长方体的立体图。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除了接触长方体实物外,还经常会看到画在纸上的长方体的立体图形。(出示长方体立体图形)我们知识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但我们在画立体图时,为什么只有3个面?并且有些面画成平等四边形呢?

(1)教师放一个长方体实物投影仪上,让处于不同位置的学生观察,能看到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2)出示透明的长方体,引导观察,由一透视原理,有些面看上去象平行四边形。

(3)因为观察长方体实物时,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所以画图时只能画出看得见的3个面,如果要表示出长方体的6个面,看不到的棱要画成虚线。(画出虚线)并指出:这里所画长方体的前、后面,上、下面虽然是平行四边形,但表示的却是长方形。

练习:看图摆火柴盒:

使学生明确:长方体摆放的位置不同,画出的立体图也不一样。

六、认识长、宽、高。

刚才我们知道了长方体每组相对的棱长相等,那么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电脑闪烁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

我们把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电脑分别演示出长、宽、高)。然后教师将长方体竖放、侧放,让学生分别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电脑演示)。启发学生发现长方体的长、宽、高不是固定的,它是随着这个长方体的不同放法而改变。

使学生明确:相交于每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都可以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七、小结: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八、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顶点

两个面相交的边

三条棱相交的点

有6个面,每个面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有12条棱,相对

棱的长度相等。

有8个顶点。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反思:学生刚刚接触立体图形的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课上实物的展示,还是能使大部分同学较好的掌握。

更多相关推荐:
教学案例与反思

1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案例及教学反思教学片段把20256保留两位小数一位小数和整数它的近似数各是多少师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生我不知道保留是什么意思生我知道保留就是留下来的意思生那么保留两位小数又是什...

家校合作案例及反思

为迷惘的他们做指引家校合作的案例与反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父母在儿童面前是怎样的人取决于儿童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环境在我们了解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时往往离不开调查他们的家庭教育...

班主任工作的三个典型案例与反思

班主任工作的三个典型案例与反思---龙务中心学校郭静瑜一、宽容与信任的魅力案例背景在班主任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性格特殊的学生,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独立意识强,不易倾听别人的意见或建议,凡事从自己的角度考虑的多,站在…

班主任教育案例与反思

班主任教育案例与反思12月份的一天我中午下班后刚刚到家手机响起铃声接通后原来是一个家长打过来的态度特别不好他上来就用质问的语气问我小林老师李丽从学校回来后就哭问她她说你罚她做值日这是怎么回事呀你这是怎么回事呀我...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与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与反思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我曾...

作业设计与反思的案例

四年级第二学期第七单元作业设计分析与反思本单元主要目标1能读准字音前后鼻音平翘舌音轻声多音字正确抄默词语能运用查字典近义词替换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理解词义2体会比喻句排比句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并学习运用这种修辞手法...

小学数学案例与反思

小学数学案例与反思在情境中学习有意义的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人们在学习生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对现象事实作出全面的规律性的描述和分析并以此...

认识三角形教学案例与反思

认识三角形教学案例与反思杭州保俶塔实验学校余飞认识三角性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三角形中的内容本单元的内容有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及图...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与反思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与反思,内容附图。

家校合作案例及反思

意外的见面意外的收获家校合作案例及反思魏书生老师曾说过走入学生的心灵中你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我都会在那得到答案又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也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

《山雨》教学案例及反思

山雨教学设计及反思丰都县实验小学曾彦设计理念根据阅读提示所指出的学习这篇课文要多读多想多感受的思想以读为本节课的主线力求通过多层次的读体会作品字里行间所饱含的情感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次函数复习课一教学目标1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2理解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和相关的性质体会数形结合思想3弄清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4掌握直线的平移法则简单应用5能应用本...

案例与反思(4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