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之美课后反思

时间:2024.4.2

《桥之美》课后反思

一、教学设想

1、《桥之美》收录在人教版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的第三单元里,这一单元是说明文单元。但是,《桥》这篇课文与一般的规范性说明文不太一样,它的语言生动形象,带有一定的文学性。因此,在教读这篇课文之前,我详细地分析了单元教学要点,决定对这一单元进行单元文体教学。

2、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对说明文已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一般说明文的特征和一些常用的说明方法,对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平实的特点也有所体会。因此,对这节课,我首先给的定义就是:它不是一篇一般的事物说明文,它是一篇带有美学欣赏意味的小品文。基于以上原因,我确定了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品味本文诗意的描写性语言,与规范说明文的语言作对比;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始终贯穿“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新课程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二、教学收获

1、胜利之处:

⑴ 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我尽可能地让学生从自身已有的审美经验动身,认识桥之美,进而欣赏美,感悟美。据此,我为课堂设计了四个环节:复习导入(出示赵州桥的结构图)、文本解读、拓展延伸(寻找、发现生活中的美)、课堂小结。其中重点是第二个环节“文本解读”。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步骤:

① 画家眼里的“桥之美”

② 不同环境中的“桥之美”

③ 赏析、品味“桥之美”

④ 我看“桥之美”

⑵ “文本解读”过程中的四个环节,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而设计的,有一个由易而难、由浅入深的过程。

首先,画家眼里的“桥之美”主要立足于课本,要求学生在快速跳读课文后,能迅速找出作者的观点。由这一局部,自然导出一些审美的基本原理。在这个环节中,我制作了一张幻灯片(小桥流水人家),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让学生获得感性、易于接受的审美感受。

其次,在不同环境中的“桥之美”中,我从网上寻找了许多关于桥的精美的图片,更结合课本中的内容给这些图片“归类分工”,让同学在观赏这些美丽的画面的过程中,真实的感受美,自然而然的收到美的熏陶。这一局部,也是为第三个环节“赏析品味‘桥之美’”做准备。

第三,在品味“桥之美”中,经过了刚才两个环节,学生对桥的美已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有些学生大胆举手,发表出自身的看法。我觉得,能够正确表达自身,有自身的审美理解,就说明了学生是真正的读进去了课文,我的教学目的正在于此。

⑶ 拓展延伸局部是我设计的一个较为出彩的地方。这个环节,让学生从身边日常事物动身,寻找生活中的美。我想,语文教学,教的不只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语文的美丽,语文的魅力,就在于此。我相信,我的学生,经过这样一堂课,或多或少的,对美,对生活,会有一些新的体悟。

2、缺乏之处:

⑴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许多缺乏的地方。比方,在第三个环节“品味、赏析‘桥之美’”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看到这些桥,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我的本意是想让同学就文原本谈对桥之美的认识,因此,就文中提到的几种在不同环境中不同类型的桥,我在课件中准备了相应的文字,并配好了插图,但实际在课堂讨论中,同学们在谈感受时大都脱离了文本,仅仅是就自身有限的感受,谈有限的认识。而当同学的发言跟我的预期设想不一致时,我马上就慌了,准备好的课件也忘了拿出来展示。

⑵ 时间布置的缺陷。由于上一局部讨论时间过多,导致整个教学环节的脱钩, 直接的一个结果就是第四个环节“我看‘桥之美’”没有时间进行下去。

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我课前对学情的估计缺乏有关。课前对学生的预习没有做足工夫,指导不够深入,再加上学生的审美经验确实有限,因此,虽然少数同学有精彩的发言,但整体上,课堂发言的气氛不够热烈。同时,由于对时间的掌握不准确,有一个教学环节也没有深入进行下去,这时,我有点情急心慌,来不和应变,这也反映出我教学经验的缺乏,对课堂掌握还不够得心应手。

三、教学总结

总结这节课,有得有失。其一,发现了自身的优点,那就是在对文本的解读上比较深入,能够深层次地发掘课文内部隐含着的信息。第二,自觉担任了学生的“领路人”的角色。我一向认为,学习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语文的学习,更主要的是学生的一种行为,一种习惯,而不是老师的“一言堂”。通过这堂课,我更深切的体会到了这一点。

同时,通过这堂课,我更认识到了自身的缺乏。尤其是在对课堂的整体调控上,还缺少经验,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发扬自身的优点,缺乏之处更要努力改进。


第二篇:桥之美[用]


桥之美用

桥之美用

桥之美用

桥之美用

桥之美用

桥之美用

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来欣赏一副画?桥梁美学 桥梁建筑不仅要表现出结构上的稳定 连续、强劲力感和跨越能力, 连续、强劲力感和跨越能力,而且要有 美的形态与内涵, 美的形态与内涵,只有内容和形式的高 度统一,才能显示出不朽的生命力。 度统一,才能显示出不朽的生命力。 桥梁建筑美的基本因素: 桥梁建筑美的基本因素: 统一和谐 均衡稳定 比例协调 韵律优美

乌 镇 苇 丛 上显 得 疏 朗 开 阔 合 配 丛 苇 与 桥 石的 石 桥

石桥与细柳配合 石桥与细柳配合 显得和谐统一 显得和谐统一 江 南 乡 间 的 石 桥

苏州的宝带桥长桥与水面配合 长桥与水面配合 打破了单调感 打破了单调感

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风雨桥与苇丛配合 风雨桥与苇丛配合 给人安闲、自在之感 给人安闲、自在之感

《清明上河图》里的桥

乡间小桥、索桥说明桥普遍具有的作用: 说明桥普遍具有的作用: 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 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构成 丰富的画面。 丰富的画面。

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成昆路上的 桥从反面说 明桥与周围 景物要互相 衬托、 衬托、呼应

文 章 结 构一、(1~3)指出作者爱桥的原 因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 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二、(4~6)举例说明桥在不同环 境所起的形式作用 三、(7)总结全文

美句欣赏?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 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 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 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 也令画家销魂! ?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 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 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 2、《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 、 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 大约 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 可能是有记载的) 建成于公元 年,(可能是有记载的 早的石拱桥了。 早的石拱桥了。 3、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4、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 、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 米 (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 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 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 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 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其实,苇丛不会“发闷” 也不会做“ 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 呼吸” 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 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 这表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 这表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 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 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 令画家销魂! 令画家销魂!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 作者将时间 限定为杨柳刚刚返 绿发芽的早春天气, 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 石桥, 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 比,形成特殊的美感。 “杨柳岸, 形成特殊的美感。 杨柳岸, 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 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 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 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 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 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 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这句话的意思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桥 横跨在水面上, 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 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 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 同时, 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 颜色也相互映衬。 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 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田野无声,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 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 声宣告, 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 和谐的韵律, 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 寻着桥的身影。 寻着桥的身影。

比较本文和《中国石拱桥》 比较本文和《中国石拱桥》在内容 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 说明性质的小品文。他的 说明性质的小品文 说明性体现在文中点明在画家眼中桥美在 何处,随后又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 ? 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比较规范的说 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的时候,作者不是 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 描写景物, 抒发感情, 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有表现 力和感染力。 力和感染力。

更多相关推荐:
桥之美教学反思

桥之美教学反思白泥中心校王茜桥之美这篇课文属于一篇说明文语言相对来说较为生动活泼作为初二的学生他们应该能欣赏体会到一定层次的美我们的语文课也应该交给学生一些美的东西让他们通过我们的文本欣赏到一些很美的东西体会到...

桥之美教学设计反思

桥之美教学设计

《桥之美》课后练习题答案

桥之美课后练习题答案一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你对此有什么感想从中得到什么启发设题意图是让学生在理解本文的主要意思的基础上生发开去能够谈出自己的看法作者并不着眼于从桥自身的结构来欣赏桥之美而更着迷于桥在不同环境中所...

12.《桥之美》研讨与练习【课后练习题】

12桥之美研讨与练习课后练习题一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你对此有什么感想从中得到什么启发设题意图是让学生在理解本文的主要意思的基础上生发开去能够谈出自己的看法作者并不着眼于从桥自身的结构来欣赏桥之美而更着迷于桥在不...

《桥之美》教学反思

桥之美教学反思一课堂设想1准确把握并激活学生的兴趣点说明文相对其他文体来说比较枯燥桥之美为自读课文位于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课文同是写桥但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而桥之美的作者吴冠中是画家他们分别从...

教学反思桥之美

桥之美的教学反思这节课主要体现在深入挖掘课本当中的语文味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首...

桥之美 教学反思

桥之美教学反思桥之美这篇课文属于一篇说明文语言相对来说较为生动活泼而且说明对象本身又是我们身边非常熟悉的事物对于我们农村的孩子来说课堂应该是放的出去收的回来的作为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应该能欣赏体会到一定层次的美我们...

对《桥之美》一课的教学反思

对桥之美一课的教学反思语文教研组周琪敏吴冠中先生的桥之美一文是一篇阐述其美学观点的小品文文章先指出了画家眼里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就是桥之美然后举正反实例具体说明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了桥在不同环境...

12.《桥之美》教学反思 Microsoft Word 文档

12桥之美教学反思周晓琴画家吴冠中先生桥之美主要不是体现桥本身的结构美而是为了表现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体现出来的形式作用其形式作用在文中主要有四方面的表现一桥能带来舒畅美以乌镇石桥架在密不透风的两岸芦苇间为例二桥形...

桥之美的反思

浅谈多媒体教学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性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桥之美对于阿坞这样偏远农村的学生来说真正理解八年级说明文单元的课文是有很大难度的因为学生所接触到的事物单调课外阅读极少这使得他们理解说明文单元课文十分...

小学美术教学反思

小学美术教学反思传统美术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把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上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在这种学习观念下不仅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而且会泯灭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新课改倡导的美术教学既要重...

听美术课后反思

听美术课后的教学反思本学期我有幸到西安参加公共艺术课程培训听取了一节精彩的美术课在听课学习中我看到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的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转变同时观念的转变还带动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往师问生答的单一被动的...

桥之美课后反思(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