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老 山 界

时间:2024.4.5

三 老 山 界

陆定一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文章所叙之事,揣摩词语的运用。

2、了解并学习文章安排材料的特点。

3、通过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教学难点:

1、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语段。

2、景物描写的内容、方法及作用的分析。

教法选用:阅读梳理与感悟反思相结合

学法指导:梳理信息,整合处理

一、预习交流:

(一)关于作者。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19xx年加入中国共 产 党,先后担任过《解放日报》总编辑、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19xx年5月9日在北京逝世。

(二) 关于背景。

19xx年10月初,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国工农红军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五次“围剿”,北上抗日,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粉碎了反动派的围追堵截,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于19xx年10月,胜利到达抗日根据地——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合,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又叫越城岭。

(三)关于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

惊惶( ) 欺侮( ) 酣( )然入梦 蜷( )矗立( ) .....

咀嚼( ) 呜咽( ) 澎湃( )骨碌( ) 缀.......( )

2、多音字组词:

嚼:jiáo ( ) ju?( )

咽:yān( ) yàn ( ) y?( )

落:là( ) luò( ) lào ( )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速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老山界是长征中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二)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了哪些难事?

走路难(山路险峻,悬崖峭壁)

难睡觉难(路窄不平,寒气逼人)

事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敌人追击,设备笨重)

(三)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安排内容的?(提示:在文章里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

(四)了解事情经过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三老山界

(五)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文章按时间顺序,分为三个部分来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部分(1自然段):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它的地理位置和山高,摆出困难。 第二部分(2自然段到33段):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层:(2—11)山脚访瑶家。

1.在“之”字拐的路上;

2.山腰露宿;

第二层:(12—33.攀登雷公岩

4.继续登山,到达山顶;

.山顶所思。

第三部分(34):写作者的感受。

三、问题讨论:

(一)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却用了不少笔墨写与瑶民大嫂的攀谈,作用是什么?

答: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意思.

(二)文章中两处集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1、局部揣摩景物描写:

(1)分析第13段描写:

①“奇观”是指什么?

②你认为哪些字词用得好,请加以揣摩:

“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 “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2)分析第23节景物描写:

①这部分哪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②这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别起什么作用?

③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缀”字传神而又具立体感,好像人工装点在上面似的,突出夜之深、景之美,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感受自然景色的丰富情感。

用巨人矗立比喻眼前的山峰;用一口井比喻山谷,既突出了山势的险峻和连绵,又暗示了红军的艰难处境。“矗立”,形象的说明困难像拦路虎阻挡在面前,但是直立、高耸的老山界阻挡不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也改变不了他们的长征必胜的信念。

“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时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

被冻醒次数之多;“野马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山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喻山泉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波涛澎湃”形容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非常形象地写出山景之美,表现红军战士的乐观情怀。

(3)分析第32节景物描写的作用:

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 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四、问题探究:

(一)课文采取顺叙的好处是什么?

好处: 1、使文章脉络清楚.

2、使文中的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

3、按时间顺序先设置悬念后作解释,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

(二)文章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时遇到的困难,对于中心的表达有何作用?

(三)次日黎明攀越雷公岩时,作者记述了红军战士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的场景。为什么要特

别强调“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

(四)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

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突出长征路途的艰难,也更能突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只要有这种豪迈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五、品味语言:

(一)第24节“抢一碗饭就吃”句中,“抢”字用得合适吗?为什么?

(二)第29节“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句中的“鼓”改为“凭”可以吗?

(三)第30节“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

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一句怎么理解?

六、总结全文:

1、主旨---本文具体的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

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写作特点---①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

②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生动地表达中心

七、作业布置:

1、以“秋日的早晨”为题,写一段景物描写。

2、背诵并默写第23节。


第二篇:三 老 山 界 定


三 老 山 界

陆定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读全文,了解文章所叙之事,揣摩词语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了解并学习文章安排材料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教学难点】

1、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语段。

2、景物描写的内容、方法及作用的分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设情境

1、齐背本单元刚刚学过的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自然过渡到本课的学习。

2、关于作者。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19xx年加入中国共 产 党,先后担任过《解放日报》总编辑、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19xx年5月9日在北京逝世。

3、、关于背景。

19xx年10月初,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国工农红军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五次“围剿”,北上抗日,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粉碎了反动派的围追堵截,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于19xx年10月,胜利到达抗日根据地——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合,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又叫越城岭。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纵( )队 惊惶( ) 攀( )谈 篱笆( ) 峭( )壁 骨碌( ) 打颤( ) 蜷( )曲 点缀( ) 矗( )立 澎湃( ) 呜咽( ) 马匹( ) 落( )下 苛( )捐杂税 酣( )然入梦

2、多音字组词:

嚼:jiáo ( ) ju?( )

咽:yān( ) yàn ( ) y?( )

落:là( ) luò( ) lào ( )

三、问题探究

(一)速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二)这篇课文是什么体裁?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体裁:记叙文(回忆录)

六要素:时间:从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大半天

地点:长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

人物:红军某部的干部和战士

起因: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

经过:红军战士历经艰险翻山

结果:红军取得翻山的胜利

四、反馈点拨

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了哪些难事?我们的红军战士又是如何面对这些“难”的呢?

走路难(山路险峻,悬崖峭壁)(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三老山界定

难睡觉难(路窄不平,寒气逼人)(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勇敢前进大公无私)

处境难(敌人追击,设备笨重)(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五、能力提升

六、学习总结

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记叙文的体裁以及本文的相关写作内容,希望同学们能总结

这些方法,写好记叙文。

七、布置作业

1、以“秋日的早晨”为题,写一段景物描写。

2、探究练习一、二、三。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读全文,了解文章所叙之事,揣摩词语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了解并学习文章安排材料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教学难点】

1、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语段。

2、景物描写的内容、方法及作用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预设情境

上堂课我们给大家简单的讲解了文章的写作结构和方法,本堂课继续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检查预习

1、以“秋日的早晨”为题,写一段景物描写。(让学生交流推荐优秀作品)

2、探究练习一、二、三。

三、问题探究

1、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文章按时间顺序,分为三个部分来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部分(1自然段):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它的地理位置和山高,摆出困难。 第二部分(2自然段到33段):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层:(2—11)山脚访瑶家。

1.在“之”字拐的路上;

2.山腰露宿;

第二层:(12—33)红军翻越老山界 3.攀登雷公岩

4.继续登山,到达山顶;

5.山顶所思。

第三部分(34):说明翻越老山界的意义

四、反馈点拨

(一)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却用了不少笔墨写与瑶民大嫂的攀谈,作用是什么?

(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意思。)

(二)找出文章中两处集中的景物描写并思考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1、局部揣摩景物描写:

(1)分析第13段描写:

①“奇观”是指什么?

②你认为哪些字词用得好,请加以揣摩。

③这一些对于火把的描写,传达给了读者怎样的信息和精神?

(信息:显示了山的陡峭,山路的曲折艰险,令人惊心动魄。

精神:这般壮丽、神奇、美妙的景象,又显示了长征征途中,红军战士心中不灭的希望和勇往直前,接天的勇气,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也是作者对红军战士敬仰之情的表达。)

(2)分析第23节景物描写:

(学生自由朗读)

①“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序?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②所“见”景象给人什么感受?“闻”突出了什么特点?

③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④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

⑤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五、能力提升

(1)课文采取顺叙的好处是什么?

好处: 1、使文章脉络清楚.

2、使文中的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

3、按时间顺序先设置悬念后作解释,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

(2)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突出长征路途的艰难,也更能突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只要有这种豪迈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3)品味语言:

①第24节“抢一碗饭就吃”句中,“抢”字用得合适吗?为什么?

②第29节“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句中的“鼓”改为“凭”可以吗?

③第30节“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一句怎么理解?

六、总结全文:

1、主旨---本文具体的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写作特点---①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

②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生动地表达中心

七、布置作业

背诵第23段。

更多相关推荐:
老山界读后感

老山界读后感十七年前初中一年级我第一次在课本里读到陆定一同志写的老山界这篇文章当时并没有人告诉我老山界在什么地方只是对文中描写夜晚景色的段落印象颇深十一年前师范毕业后我成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教初中一年级做老师的我...

《青山处处埋忠骨》 读后感

青山处处埋忠骨读后感今天我们学了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文章让我受益匪浅这件事发生在缓美时期讲了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被汽油弹轰炸而亡而此时的毛主席非常悲痛如果是其他的父亲肯定会号啕大哭可是毛主席只是一支一支的吸着烟一整...

读《青山不老》有感

读青山不老有感最近我学习了一篇文章叫青山不老让我感动不已课文讲述了一位老人住在一个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面对这艰难的环境去植树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十五年里老人共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创造了奇迹一...

《青山不老》读后感

青山不老读后感最近我学习了一篇文章叫青山不老让我感动不已内容讲述了一位老人住在一个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面对这艰难的环境去植树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十五年里老人共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创造了奇迹一...

说园_读后感

说园读后感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真是寸草有致片石生情虽半亩方塘却追求天光云影之意境极富诗情画意走进中国园林就如同走进了中国艺术的殿堂而读陈从周先生的说园亦如神游林泉花木山水亭台之美尽...

江南园林志读后感

江南园林志读后感12土木8班41号徐建烽江南园林志分为造园假山沿革现况杂识五篇书后附有大量园林平面值得注意的是童先生的测绘图近乎为步测在使用现代的测绘仪器进行测绘与童先生的图比照后竟相差无几可见童先生功力之高书...

菊花与刀读后感(洪杰)

读后感菊花与刀向我们展示了日本这个民族的历史生活和个性阅读菊花与刀加深了我们对日本这个民族的了解菊花象征着和善文雅美丽隐逸适应刀象征着尚武好斗蛮横刻板两样具有含义相反的事物成为描绘日本这个民族的事物不难看出日本...

读后感

读和时间赛跑有感潘志铭十四中小学部三年级一班今天在课上张老师给我们讲了一节和时间赛跑的课我大有感受这一课主要讲了我从外祖母去世后懂得了过去的就永远不会回来了从而又懂得了和时间赛跑的故事教育我们要珍惜时间只要和时...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后感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后感一前言纵观中国园林的发展轨迹从殷周苑囿汉唐雄风魏晋六朝宋元明清到现代园林已有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经过绘画工艺美术建筑诗词等多种艺术综合长期相互交融渗透后发展出来的一门体系完备的艺术门类不...

读《山行》有感

读山行有感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中心小学三1邵若禺读了杜牧的山行我感动与他对秋天的独特的喜爱受他的感染我也对秋天有了一份的感情虽然还没有到晚秋但此时的八月正是桂花飘香的季节外婆家的院子里种着两棵桂树还没走进院门桂花...

《西游记》读后感第三十二集平顶山功曹传信 莲花洞木母逢灾

西游记第三十二集平顶山功曹传信莲花洞木母逢灾作者吴承恩注释黄肃秋校订李洪甫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时间19xx年2月此版为20xx年12月第38次印刷唐僧四人一路向西几日后又遇一大山山势险恶唐僧正愁不知如何过去...

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550字

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550字狼牙山五壮士gt读后感550字一读了狼牙山五壮士以后让我十分感动特别是书上那幅正义凛然的画让我的崇敬只感油然而生你看五位壮士个个愤怒地看着面前的敌人仿佛要做出一个神圣的决定这是他们跳崖...

老山界读后感(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