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

时间:2024.4.13

《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其实就是 作者对诗句的一种解读,并将这种解读呈现在动人的故事中,从而使读者在读文中获得对诗句内涵、意境的深刻感悟。阅读这种文章,基本的方法是:诗文对照。这一点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学生也并不陌生,学文之前大多已能琅琅背诵。

针对如此学情,我们的教学不能仅仅着眼于“诗文对照,理解诗意”,而是要努力达到向文本深处行进,读懂送别中流露的“情”,学习文章表达情感的方式这一更高级的目标。 在教学中,我们且教且思,且思且改,努力完善课堂教学。在讨论中,我们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总结、反思。

一、初读文本,感悟诗情。

学生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已大致了解,但是非常浅显。想要获得进一步的理解,必须诗文对照。高年级的学生,应该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文包诗的学习方法。于是,从“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读懂了“故人西辞黄鹤楼”;从“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读懂了如此美景,便是诗句中的“烟花三月”;从“顺江东下,前往扬州”读懂了诗句中的“下扬州”;从“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读懂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该放手时且放手,让学生去文中读一读,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于是,诗的意思便了解了。

二、品读课文,体会深情。

《黄鹤楼送别》中将送别时的三个场景娓娓叙来,学生只要走进文字中,步入画面中,咀嚼,品味,潜心会文滋味长,文的背后的那份情,便悄悄地撞击心弦了。

首先,是“‘观赏’美景”。“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那不是真正的观赏,是掩饰离愁,是排遣别情,是将依依惜别的情意深深地藏在心底啊。为什么藏呢?他们藏着的别情后,是满腔的深情,真情和豪情!细细地品读一个“藏”,读懂的是藏不住的情,直抵人的心怀。然后,是“敬酒话别”满满的酒杯里装着的是情意。敬仰情,感激请,留恋情;师生情,手足情,朋友情,酒满情更满。而孟浩然语重心长的劝慰中,是关心,是爱护,是对友情的珍视,信任。薄酒一杯酬知己,一个是“请满饮此杯”,一个是“一饮而尽”,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传递的都是那不朽的友情,那样真挚,那样深情。最后,是“伫立吟诗”。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孟浩然登上小船,白帆翩然远去,李白伫立江边,凝视江面,既然是“凝视”,他的视线应该有一个焦点,那个焦点,便是渐行渐远的孟浩然。纵然是孟浩然乘坐小船已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尽头,视线却能飞越千山万水,久久地追随,随着牵挂的人儿走向海角天涯。因为人有情,物也有了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人习俗“折柳相送”,“柳”——“留”谐音,那杨柳依依似乎也在伸手依依地挽留;那点点沙鸥仿佛也在一路追随相送,声声呼唤珍重;那一江春水绵绵不绝地流淌,诉说着思念和祝福绵绵无绝期,真挚深厚的友谊在天地间长存,永世不绝。而文末的一个省略号,又蕴含着多少道不完的情!

三、反复诵读,读中抒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千古流传,脍炙人口,为何?文采斐然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诗中动人的情。一千多年过去了,人们传诵着这首动人的诗。著名词曲作家陈小奇将它改写成了一曲《烟花三月》,课前欣赏,课中配乐,在诵读中感悟深情,抒发深情。


第二篇: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青铜峡市瞿靖中心小学 郭红梅

【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别》是五年级上册的一篇阅读课文。这篇课文属“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情感的好教材。课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

2、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力求让学生在民主与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自读自悟,主动探究,读懂故事,感悟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3、在品读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古诗及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学情分析】

《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这是只有五年级的孩子很难体会到的。可是课文中有几个空白点:终于、一饮而尽、凝视、伫立,虽然只有这样短短几个字,能够很好的表现人物离别时的浓浓情深深意,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诵读之后学生终可知其滋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暂时"、"凝视"造句。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课件

生:搜集送别诗,并制作书签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一、导入新课,初读古诗。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学习生字词。

三、识记、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详)

一、复习导入,初步设疑。

1、板书课题,生齐读。

2、上节课,我们初学了《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课文是写了谁为谁送别?(板书:李白 孟浩然)在什么时候送别?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两个问题连起来说说?

3、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①自读古诗,在不懂处打“?”。

②提出各自的问题。

③指出:仔细读课文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二、朗读话别,感悟深情。

1、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最能表达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内心情感的一个词语。

(板书:依依惜别)

2、自由地读2—3自然段,边读边把最能体现他们之间依依惜别的句子划出来,并且可以在旁别可以写上批注。

3、生自读感悟,教师巡视指导。

4、指名交流,随机出示示相关句子,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一会儿??依依惜别之情。”

A、体会“仰望”、“远眺”的不同用法,再写几个表示看的词语。(课件出示)

B、加上“因为??所以”读一读。

因为李白和孟浩然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所以??(生接读)。 因为他俩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生接读)

C 、指导感情朗读。

(2)、“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满饮此杯吧!”

A、紧扣“人品”、“诗篇”、“兄长和老师”、“您”体会。

B、指导朗读。(指名说说朗读建议:敬仰,舍不得)

(3)、“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永世不绝。”

A、理解王勃诗句的意思。(适时引导用“暂时”造句)

B、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这句诗,想向李白表白什么呢?(他们的友谊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C、带着你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安慰安慰李白。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两个大诗人,一对好知己,他们的话别是多么深情,他们的友谊又是何其之深!再让我们读读他们的对话。(同桌互读——指名表演读——集体朗读)

三、心随船去,想象内心。

过渡:不忍别,终要别。虽然他们都依依不舍,但友人还是要走。请同学们读读第四自然段。看看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他们深厚的友谊?

1、生自读第四自然段。

2、讨论交流,指导朗读。

理解“伫立”、“凝视”,适时引导用“凝视”造句。

3、同学们,你能猜猜此时伫立在江边的李白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

4、指导朗读。

四、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 这个时候李白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之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诗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诗,范读)

2、本文既然为"文包诗",那么意思都包含在课文当中,请同学们拿起笔在课文中划出相对应的句子。

3、请学生交流,课件出示:

①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②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A、指名读B、齐读

4、结合课文说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意思。(同桌讨论交流——指名交流,集体评议)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五、积累拓展,情感迁移。

1、过渡:自古多情伤离别,多少文人墨客因离情别绪而留下千古名篇。老师已让你们收集了一些送别诗句并制作成了书签,谁愿意与大家一起来分享的。

2、指名交流,向朋友赠送书签。

3、欣赏两首诗(出示《赠汪沦》、《送元二使安西》)齐读

小结:千金易得,知己难觅。希望同学们都能交到自己的真朋友,也希望同学们能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

4、总结:这一节课,我们深入学习了《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进一步感受了诗人与友人话别的情景,体会到了他们之间的那深厚的友情。同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从李白和孟浩然的身上,你一定对朋友,对分别有了新的认识,请选择其中一个为主题,用简短的语言在空白书签的后面写下你的认识,待会送给你的知己,你的朋友或你的兄长、老师。(生写)(生送书签)

六、作业超市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摘抄文中的四字词语和优美句子,并用"暂时"、"凝视"造句。

3、继续完成书签的制作,送给朋友。

七、板书设计

25 黄鹤楼送别

依依不舍

李白 孟浩然

永世不绝

更多相关推荐:
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别之教学反思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将送别分为三个场景时教学时我通过抓住关键词句补充资料展开想象音乐的渲染等多种手段让学生走进文字中步入画面中品味潜心体会文字背后的那份情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情感表达的方式一...

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反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文的知识与技能是让学生学会5生字认识5不写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或达到背诵的效果然后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从而体会诗人之...

《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黄鹤楼送别一课采用了文包诗的形式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

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庐江县城关小学彭号军黄鹤楼送别是一文诗兼美的文包诗形式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但它却不同于劝君更尽一杯...

黄鹤楼送别课后反思

黄鹤楼送别课后反思本课我真是上了N次了但是每一次有每一次的不足每一次有每一次的思考总起来说这一次我最大的提高或者对自己水平的突破就是在指导精读方面有了一定的方法在抓关键词方面有了一种自然而然的感觉我想这应该是一...

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离别一个伤感的话题虽说若是两情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但谁愿意让沉甸甸的思念牵挂萦绕着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文人重情因而文人之间的离别常常会演绎成一段动人的故事如李白与孟浩然的黄鹤楼之别黄鹤楼送别是一篇...

25、《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通过对李白动作的描写学生初步体会到了李白藏在心底的不舍之情教学中我读课文让学生体会李白的依依不舍效果不错通过教师的范读有时候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教师杨善舒黄鹤楼送别是一文诗兼美的文包诗形式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但它却不同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

25、《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教学中先让学生读话找出文章中所包含的感情再说说自己从哪些词语读到的经过讨论交流学生能说出自己的读书感悟可能是由于学生知识面的狭窄夫子的意思没有解读出来不知道这是李白对孟浩然的尊称对此我及时进行了点拨品析孟浩然的...

四年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及反思

四年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及反思四年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3机器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反思教师刘波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又有一种阔大深远的意境这是唐代时期非常盛行的送别诗中的佳作读来很有韵味上这首诗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和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和反思教材解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意深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

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