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与反思

时间:2024.3.31

我校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与反思

一、校本课程建设的认识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把课程的一部份权力下放给学校和教师,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新的挑战。

对校本课程的建设,我们有以下几点认识:

认识一: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质是办学的特色化

我们认为,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建设,强调由学校发起,根据学校自身特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目标,进行课程的编制、实施和评价,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课程结构,并在学校中加以实施,强调对学校及当地社区课程资源的利用。其实质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

而且,我们清醒地看到,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原先强调的遵从和统一的课程指导原则被删除,取而代之的是多元主义和多样性原则:一种是外部驱动的校本课程建设,即来自于国家的要求、任务或规定,但学校以自己所独有的方式接受、完成;另一种是内部驱动的校本课程建设,即完全由学校内部发动,是学校自身所独有的。从这一点来看,校本课程建设顾及到了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成为学校办学特色的基础和保障。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校提出了“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锻炼,学有特长”的素质教育目标,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真教育是在大自然与大社会里办”,积极实践“社会即学校”的教育主张。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逐渐形成“生活教育”的办学特色,积聚起丰富的生活教育资源,为建构“生活?6?1能力”这一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创造了良好条件。

认识二:校本课程建设的立足点是教学的生活化

校本课程建设,从形式上看是“以校为本”,而隐藏背后的哲学理念却是“以人为本”。因此,校本课程建设的立足点,是关注“人”的生活,更多地从挖掘学校自身和周边环境、社区教育等资源出发,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直接接触材料,尽可能地沟通校内校外,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

新课程标准对生活所蕴涵的教育价值和学生生活经验予以了相当的重视和关注,深刻地体现了教学生活化的思想。而生活化的校本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而组织起来的综合课程。它弥补了学科课程的不足(例如教学环境狭窄、脱离社会生活、忽视学生兴趣爱好等),使学生兴趣得到满足,特长得到发展。它给学生提供了关于人类社会和生产的直接经验,提供了形成健全人格的直接经验,提供了关于思维、方法的直接经验。有了这些直接经验,进行精神性学习活动才有坚实的基础,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书本上的间接经验,才能真正形成健全的人格。

可以说,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正在实践着这一理念,希望用生活化的形式,来改革说教多于体验、灌输多于理解的局面,改变目前教学中脱离生活的状况。正如校本课程资源之一的《生活中的数学》前言中说得那样,“好的教学成果并不一定是课堂上直接教给学生的知识本身?6?7?6?7归根结底,就是怎样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只有充分利用生活情景、实践活动,才会使学生能力的发展保持最基本的动力。学校、课程、教师必须改变以往以封闭的课堂教学堵塞鲜活的教学源头活水的状况,实施生活化教学,指导和帮助学生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向广阔的生活不断拓展,提高自身的综合

运用能力。

认识三:校本课程建设的追求目标是师生共同成长

1、 校本课程建设必须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校本课程建设,要更多地考虑教师的个性特点与专长,充分发挥教师在校本课程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中,增强教师的校本课程意识,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在校本课程建设中,教师必须以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经验为基础,而且正因为参与了课程建设,掌握了课程建设的一般原理和技能,能站在整个课程结构的高度,对教学有一个全面的、整体的认识,提高自己驾驭课程的能力,从而做出一个符合学生实际的安排,使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菜单提供者”、教学“组织者”、学生“引领者”的角色。同时,校本课程建设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批判地、有意识地分析与总结,这样,教师的教学专业自然得以迅速成长。

反过来讲,校本课程建设已不再是一种起激励和鼓动作用的口号,而是一种已经融入了学校教育实践的正常活动或工作,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同的一种教育任务。校本课程赋予教师参与构建的权力,从而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的内在心理需求,给予教师发挥特长提供了最佳平台,进一步激发教师的专业成长。

2、 校本课程建设必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高

校本课程本来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主选修的课程,因此,校本课程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为学生成才而奠基”的理念,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校本课程建设当作学科必修课的延伸,而应着眼通过“生活?6?1能力”的相互砥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满足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提高自己能力的需要。

如果教师一味用传统的传承式教学方式,把学生囿于课堂之中,忽视鲜活的生活,学生一定感到乏味,其学习效果、能力培养肯定会大打折扣。而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亲自参与校本课程的构建,必然会使学习、实践变得具体、通俗和兴趣盎然起来,再把这种兴趣迁移到课堂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将更强烈、思路将更敏捷,综合能力将更有意想不到的提高。

二、校本课程建设的基本策略

我校自2003 年9 月课程改革实验正式启动后,立即着手校本课程建设,并形成一些基本的工作策略:

(一) 挖掘生活中的人文元素,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

我校地处长三角经济圈,经济发达,吴越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拥有全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发祥地、正在建设中的世界最长的杭州湾跨海大桥、良渚文化时期的众多遗址、全国十大名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绮园、国家AAA 级南北湖风景区、钱江潮源、名闻遐迩的滚灯等诸多人文元素;学校又是浙江省城镇示范中学、浙江省文明单位、浙江省文明学校、浙江省全日制先进学校,浙江省教科研先进集体、浙江省“科研兴校”200 强、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6?7?6?7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初具规模的校本课程资源《盐邑文化》《生活中的英语》《家乡的历史与社会》《生活中的艺术》等,把着眼点放到社会生活中去,放到大自然中去,充分开拓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如《盐邑文化》校本课程资源中,精选了大量具有海盐地方人文特色的材料,如人物类:《张元济晚年得知遇》、《鲁迅的学生和战友黄源》、《陆绩怀橘》、《居大不易》的顾况、青年先锋派作家余华、当代教育家朱希祖、现代著名女

词人沈祖棻、古代著名人物陆绩、顾况、干宝、郑晓、胡震亨、彭孙遹、黄燮清等;风物类:如天宁寺庙会、清明青团子、滚灯、南瓜等;园林建筑类:《湖之籁》《海盐绮园游记》《南北湖印象》等。这一切都从不同角度,充分体现出海盐的人文特色,给学生以良好的人文情操陶冶。

《生活中的英语》这一校本课程资源,所用材料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交际对话,为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常用的交际对话,如问路、购物、问候等;第二部分为生活作文,是我校优秀学生的作文;第三部分为旅游英语,介绍海盐六大旅游景点。这三大板块,既丰富学生的英语知识,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思想情感。 同时,让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挖掘生活中的人文元素,使之更好地内化,成为自己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如我们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考察,开展名为“亲近家乡的传统文化”“住宅文化探究”“预防非典,珍惜生命”“现今城市老人的生活形态及寿命初探”“我为环保出份力”“南北湖的保护与开发”“建设自己的网上家园”“正确交往,拥有快乐”“我看‘追星’”等为主题的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社会责任感得到进一步强化,人文元素更加浓厚,精神家园更加多彩。

(二) 凸现生活中的科技元素,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对学生,校本课程建设既重视人文精神的熏陶,也注重科学素养的提高。 如校本课程资源之《家乡的历史与社会》,着重在国家 AAA 级南北湖风景区、全国十大名园之一的绮园、全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三大板块上,特别是大量采用了学生通过实际社会考察以后,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和能力,亲手撰写的社会考察小论文,这就切实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活中的数学》本着“增强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你在课余时间,能利用课堂上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也使知识迁移能力得到提高”的宗旨,选编了“生活中的税收”“争当储蓄小行家”“巧算二十四点”“统计入门”等内容,鼓励学生关心生活,关心社会,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又如《科学兴趣小实验》,前言中说道,“确实,同学们,亲自操作科学小实验,能有助于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能有助于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动手动脑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思想品德和严谨学风。”因此,所选材料精彩纷呈,科技元素含量深厚,如“水磅秤”“纸锅烧水”“不用电的电话”“碗式太阳灶”“食盐水导线”“巧夺天工的人造琥珀”“废电池的再生”等49 项完全出自生活的科学小实验,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的科技的强烈好奇心,在试一试的过程中强化了实践能力。

(三) 整合生活中的实践元素,开拓学生的发展空间

生活,是一本无字的教科书,林林总总,包罗万象,是学生学习、锻炼、成长的极好天地。生活中,有阳光,也有阴霾,有坦途,也有坎坷。只有让学生投身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尝试各种实践,增长才智,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对生活有用的人。

在校本课程建设中,我校重视这一非文本的校本课程建设工作,开发了“生活综合实践” 这一校本课程资源,注重让教师、学生根据学校、个人、课程等特点,利用校内外一切可利用的空间,培养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力。学生是生活实践活动的主人,有自主权、选择权、组织权、评价权,教师是辅导者、指导者、协助者、评价者,教师与学生互相合作,倾听、交谈、沟通,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氛围。

生活实践课程,以学生在日常生活及学习过程中,对生活体验、理解后,感悟人与

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科学之间的和谐相处,从而设计出具有学生生活语言、学生生活想象空间的活动方案,用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实践、创新能力,如“设计班服” “合理支配零花钱”“小小商品交易会”“化废为宝——生活垃圾的利用”“青少年网上科技俱乐部”“少年雏鹰小分队”等48 项内容。

学校还积极利用校园、社区、家长等方面的生活资源,开拓学生个性特长得以发挥的空间,构建校本课程新模式。如举办“东方潮”语文节,开设英语村、数奥、科技(包括理、化、生)、计算机等多种研究性学习;还有志愿者服务、学生干部拓展训练、学生广播站、小记者站、艺术合唱团、民乐队等各种学生社团,以及“十佳”系列等特长展示活动。同时,学校延聘外教,与海盐县国土资源管理局、海盐县电信局、南北湖风景管理会、海盐县园林管理部门开设社会实践基地,建立少年法律学校、少年税法学校、网络夏令营、警民共建基地等,努力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探索、实践、展示的机会。 开展实践活动时,我们始终强调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要求学生在“考察”、 “实践”、“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学会生活,在生活中锻炼能力,在生活中提升自我。

三、校本课程建设的初步成效

从2003 年10 月至今,为认真贯彻《浙江省基础教育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试行)》精神,确保学生能力的提高、教师专业的成长、学校特色的构建,我校在承载着基础性课程艰巨的教学任务和巨大的中考压力同时,认真做好前期分析,查阅资料,联系生活实践基地,尝试实验,设计修改方案,评审资料?6?7?6?7披星戴月,废寝忘食,为建设富有特色的“生活?6?1 能力”校本课程建设作出了巨大努力。

目前,我校已开发出九大系列校本课程资源,包括《盐邑文化》、《生活中的数学》、《生活中的英语》、《科学兴趣小实验》、《家乡的历史与社会》、《现代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生活中的艺术》、《生活综合实践》,形成了一批富有特色的课程专题,如“生活中的数学” “生活中的科学兴趣小实验”“日常英语交际对话”“旅游英语”“乡土地理考察”“摄影与欣赏”“Flash 多媒体制作”等等。

学生人文底蕴、综合能力得到长足进步 校本课程建设,重要的不是要求学生能发明什么,而在于学生通过全程参与,有所启发,能正确认识生活,在生活中培养人文精神,提高综合能力。

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学生的态度、价值、情感得到极大升华,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参加“生活综合实践”的学生,走出校门搞社会调查,加深了对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的认识,加深了对海盐县地方经济、旅游事业发展的认识,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措施,表现出一颗颗爱党、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赤诚之心。 并且,学生的综合能力日愈强化。许多同学通过参加“生活中的数学”、“英语交际对话”

“科学兴趣小实验”等的学习,进一步掌握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技巧和能力,数学、外语、自然科学的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一些学生完成了多项科技(组)实验,写出了有一定质量的实验报告。一些学生结合所学的数学、自然科学、社会、历史、地理知识,对海盐的城乡经济、市民环保意识、旅游资源开发、核电工业发展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写出的调查报告、科技小论文在县级以上报纸、刊物上发表获奖,或被有关单位采纳,受到广泛好评,学生生活中“问题解决”能力得到极大提高。这一切又进一步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我校教学业绩令人瞩目,教学竞赛、中考成绩稳居嘉兴市同类学校前列。

教师专业能力、科研意识得到迅速提升 由于参与校本课程建设,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阅读大量的资料,不断调整、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够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反思,研究问题,寻找对策,而且民主教育、和谐教育、科学教育、创新教育,特别是生活教育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并自觉转化成日常教学行为,加快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速率。

我校已有国家级“优秀班主任”、“优秀指导老师”20 名,省名校长培养人选1 名,省、市级各类先进个人117 名,省、市、县级“双高课”“教坛新秀”、“优质课”获奖者67 名,市县级学科教学带头人32 名,中学高级教师25 名,师资力量雄厚。教师们牢固树立教学目标意识、学生为主体意识、师生情感意识、反馈矫正意识、全面质量意识,具有一流的师德水准、一流的教学水平、一流的科研能力、一流的管理(育人)水平、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一年来,学校刊印《实践?6?1探索?6?1升华》《新课程?6?1新理念?6?1新方法》《发挥学生主体精神,创建优秀班集体》《初中“学生主体化”班级管理模式研究》《亮出我的精彩》《武中教育》《新课程实验》等教育教学论文集10 多册,获省市县教科研成果评比

一、二、三等奖达10 多项,论文发表或获奖150 多篇次。

四、校本课程建设中的反思 校本课程建设刚刚起步,问题与矛盾比较明显。遇到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寻找有效的对策。

1、教师观念需要进一步转变

我们必须要改变这么一种错误的认识:开发课程仅仅是课程专家的事,与已无关。其实,三级课程管理系统中,校本课程离我们教师最贴近。教师是校本课程建设的菜单提供者、实施者、组织者,是课程资源发挥作用的关键,教师的价值观、知识观、学生观、发展观等,都会影响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水平、建设方式和程度。

因此,学校要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使每一个教师都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对每个教师来说,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做到人尽其才,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同时要学习校本课程建设的新方法,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学习别人的优良经验,分享他人创造性的成果,取长补短,成为不断成长进步的新型教师。我们教师完全有能力,也有这个义务去办到。只要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勤于学习,都能够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贡献。

学校特色是校本课程建设的生命力 学校特色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课程建设者不能从书本到书本,从课堂到课堂,从知识到知识,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而必须老老实实,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坚决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与生活相结合的道路,大胆创新,形成特色。只有尽可能地凸现特色,校本课程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不断发展,不断壮大,不断完善。

目前,我校教学内容仍主要按学科的方式呈现,而不同学科都有实现其特定目标的“特色”课程资源。校本课程特色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同学科的课程资源开发,即寻找适合不同学科的课程资源;教师在课程建设实施过程中,也要注意开发最适合自身风格的课程资源,不能盲目仿效其他学科教师的做法。 同时,课程资源具有多质性,也就是说,同样的课程资源可以为实现不同的课程目标服务,不同的学科可以运用同一种课程资源。因此,我们必须提倡课程资源的共享,这也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

3、 校本课程建设需有长期规划

校本课程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校本课程形成的沃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要求课程开发者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反馈,不断总结,不断修正,把生活经验上升到理论认识;把理论与生活实际密切结合起来,以科学的理论指导生活,提高能力。

新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课程是“一段教育进程”,校本课程不仅仅只是课程研制的产品 ——课程体系和课程资源,而是一种研究过程。校本课程研究的过程,不但是校本课程建设的过程,从本质上讲,更是课程不断创新的过程。也就是说,校本课程始终处在发展变化之中,要使它最终成为现代的“活”课程,需要一个不断补充、调整、完善的过程,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和改进机制,这对校本课程建设、对教师成长,以及对不同学生的生存和发展,将会产生积极作用。

4、 校本课程建设在加强显性与隐性的有机整合

校本课程建设不等于教材开发,课程资源应该丰富多彩,它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非文本的,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而且更需要有机整合,相辅相成。

校本课程建设中的隐性课程,对学生、教师的成长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需要我们引起高度重视。具体来说,如学校制度、校园文化的建设(包括文化传统、仪式、规章制度、校园气氛、集体舆论,以及教师的言行、评价等),它同样具备认识导向、情感陶冶、行为规范等功能。学生情感、道德的形成尤其离不开隐性课程的体验、熏陶、感染。这一点,需要我们今后作进一步的实践与研究,寻找出最佳的构建内容和方式。

更多相关推荐:
校本课程建设中的反思

校本课程建设中的反思校本课程建设刚刚起步问题与矛盾比较明显遇到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寻找有效的对策1教师观念需要进一步转变我们必须要改变这么一种错误的认识开发课程仅仅是课程专家的事与已无关其实三级课程管理系统...

学校课程特色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学校课程特色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摘要学校特色课程开发就是彰显学校特色提升学校内涵的过程学校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教育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学生就有什么样的素质一所学校有什么样的特色课程就有什么样的办学特色因此一所优秀的学校...

《数学史与数学文化》课的实践与反思

《数学史与数学文化》课的实践与反思随着人们对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研究的深入,以及21世纪社会发展对“既具有数学理性精神又具有人文素养,既掌握科学方法又懂得人文价值”的高素质人才的呼唤,新一轮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将数…

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课程建设与实施

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课程建设与实施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元祥如何通过基地建设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的精神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教育发展的指示精神做好基地建设的各项工作我们...

基于学生学的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基于学生学的校本课程建设是依据学校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以以德为帅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为指导对国家课程进行更符合学校学生特点的再加工再创造是一个适应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学生个性培养相统一的校本课...

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思考王钤lxsfwq163com甘肃省陇西师范学校748100关键词信息技术问题思考信息技术课程是信息技术教育各个领域中发展最突出的一个领域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反思及问题建议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反思及问题意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也相应的跟上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最终目的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在当前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也成了一线教师研究实践的一个重大课题下面将结合几个方面...

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内容附图。

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课题解析几何科目数学提供者赵建国教学对象学生单位新郑一中分校课时2课时一教学内容分析解析几何利用代数方法研究空间直线平面二次曲面常用的一些特殊曲线和曲面的几何性质以及平面二次曲线的一般理论是高等师...

教学设计与反思(比的认识)

教学设计与反思本班学生是六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量和初步的想象能力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已具有初步的分辨能力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为什么图片BD和图片A比较像而图片CE和图A不像呢这里...

教学设计反思日志

1知识与技能1知道勾股定理的由来初步理解割补拼接的面积证法2掌握勾股定理通过动手实践理解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3能利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几何计算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大树折断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故事情境使学生经历从...

课程建设的实践与反思(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