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参评教案

时间:2023.4.14

苏教版必修二读本《故都的秋》教案评比

制作者:陈红松

学校名:徐州市侯集高级中学

邮编:221121

教案背景:

本文是一篇语言优美、内涵丰富的典范散文,我力图在互联网背景下,拓宽学生学习视野,通过几个关键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深入文本鉴赏散文语言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与作者、文本进行思想、情感的自由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增加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课题:必修二读本 《故都的秋》

教材分析:

郁达夫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眷恋之情。作者运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在对故都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

这一专题为综合表达专题,教学上要求培养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能力。为更有效地完成这一教学要求,就必须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学情状况,本节课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 抓住景物的特征——“清”“静”“悲凉”,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

2.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3.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地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鉴赏片段。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与作者无论是从年代上还是年岁上都相距甚远,对于体味秋之悲凉很容易流于表面。所以本节课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感悟宁静美的能力。

教学方法:

利用网络引导学生自主搜集材料,自主阅读鉴赏,并利用班级qq群班内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利用网络实现生生间、师生间互动,主要采取阅读感知法、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深入文本鉴赏散文语言的能力。

教学过程:

课前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材料,包括文章分析、教学案、课件等资源,并在QQ群共享,为进入课堂做准备。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网络把相关课件共享到qq群,展现北京秋景,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北京秋天的绚烂多姿,并配以轻松明快的音乐,使学生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在视觉和听觉上产生强烈的冲击。就在学生陶醉于这艳丽之美时,我将提出“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又是怎样的呢”这一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进入阅读情境,也为之后的深入分析做好充分的铺垫。

环节二:“品评鉴赏”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默读课文,并在阅读过程中思索:在郁达夫笔下,北国秋天的总体特征是什么。要求学生尽量从原文寻找答案,从而培养学生收集信息

和概括文本的能力。

而此时,我将绚烂的图景换成色调灰暗的秋景图,将先前明快的音乐转换成低沉的音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把握文章的主旨,整体感知文章的情感基调。

然后学生利用共享课件听读课文,这样进一步使学生沉浸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我们在课件中的“朗读吟诵”环节设计名家配乐朗读培养学生的感受语言、听读文章能力。

在学生总结出北国之秋的总体特点为:清、静、悲凉之后,再提出疑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体现这一特点的呢?引起学生思考,详尽研读课文。

在“品评鉴赏”环节中我们设计了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所给典型图片深入文本鉴赏秋景,利用互联网班级qq群展开讨论,突出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环节三:“涵咏体悟”

这一环节,将分成三个步骤进行。

1.览秋色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色彩的词语,并概括出这些色彩的特点,品味秋色的意境,体会北国之秋的特点一:清。在这一环节,学生要去收集文本信息,并加以提炼,从而进一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闻秋声

让学生找出文中都提及了哪些声音,品味秋声的特点,体会北国之秋的特点二:静。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能找出很多声音,我将提出疑问:这么多的声响交织在一起,这秋天似乎是非常热闹的,是这样的吗?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引导学生了解“反衬”这一写作手法。

3.品秋味

这一步骤是将学生分组为五幅秋景图命名,要求用首字为“秋”的四字词语,并且要体现出画面中主要景物的特征。

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分工与合作,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对文本的详细研读,经过收集、筛选、提炼信息,进而深切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 然后教师给出自己的概括,让学生比对哪个更贴切。

(秋院对花、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枣染色)

这一步骤既对刚才的学生活动进行了点评,也明确了北国之秋的特点三:悲凉。

之后全班齐读秋槐落蕊图这一段落,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悲凉的秋味。 环节四:“拓展延伸”、

在“拓展延伸”环节中我们引导学生对比古人咏秋诗文探讨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并利用互联网班级qq群展开对话。

这一环节中我将提出一系列问题,问题是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设置的。 本文除了描写北国之秋外,还提及哪的秋天?

作者写南国之秋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本身是南方人,可是为什么会喜欢北国的秋天呢?

喜欢的是北国哪里的秋天?

为什么作者所描写的景致和我们所感受到的明艳繁闹的秋景截然不同呢? (后三个问题并不用学生回答,只是想引起学生的深度思索,激发学生的探

究兴趣。)

我将从四个方面去介绍:中国文人的传统——伤春悲秋;作者的生活经历——身世坎坷;当时的社会背景——动荡不安;作者的创作风格——静的文学。

通过设疑——解疑这一过程,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秋味之源,掌握阅读此类抒情散文的方法——知人论世,并充分体会“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主观色彩”的含义,掌握抒情散文的特点——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环节五:总结秋味,创新训练

在“创新训练”环节中我们通过给电视散文写脚本的形式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训练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并利用互联网班级qq群交流、展示。

学生依此做练习,来把握秋味,体会作者情感。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反思:

因为形式新颖,学生学习兴趣很浓,对文本的解读比较深入,在搜集资源、利用课件互动式阅读文本,创作脚本并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找到了当家作主的感觉,并在qq群交流中,体会到合作的快乐。在文本的深入鉴赏上,学生也因为采用qq群这种形式而更加主动,收获也更多。电视脚本的制作和交流更是体现了学生的无穷的创造力。效果很好。


第二篇:故都的秋教案第一课时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品味精致细腻的悲凉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3. 教育目标: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品味诗一般的语言、意境。

2. 难点:理解、运用以情驭景、以情显景的艺术手法。

教学准备

① PowerPoint课件,② 多媒体播放设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对故都秋天的热爱之情。

一、 导入新课

秋天,无论是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为她陶醉,为她销魂,为她作诗吟诵。我们以前学过关于秋的诗句有哪些?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多登台。——杜甫《登高》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秋思》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这些诗句有的昂扬,有的悲凉,有的清新,有的沉郁。这和作者的个性、情趣和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那么,郁达夫眼里的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郁达夫细腻的笔触来品味一下《故都的秋》。 (板书课题)

二、 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1) 郁达夫(1896-1945),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原名郁文,幼名荫生,浙江富阳人,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当时文坛产生巨大影响。代表作有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散文《故都的秋》、《江南的冬景》等。

(2)19xx年至19xx年,郁达夫受白色恐怖的威胁,由上海迁居杭州,这一阶段是他思想最为消沉的时期。由于对革命的深切失望而产生了消极情绪,他企图在理想的世外桃源里慰藉自己痛苦的灵魂。这段时间,他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他花了很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19xx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后来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看文章标题,指出中心语是什么?本文的写作重点是什么?

明确:秋。故都特有的秋色。“故都”的两个基本含义,一个是“从前的、前朝的都城”,因为怀念已经亡国的朝代,说是故都;另一个含义是“故乡”的“故”。在这篇文章里,应该是“故乡”的“故”,“都”是北平这个都城,题目说到秋,点出了文章的重点的秋天的景色。因此,故都可能是作者的家乡,也可能是作者曾经生活过、寄托深厚感情的地方。

2. 明确本节赏析重点,学生记笔记。

明确:①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欣赏大自然的优美景致。

②品味诗一般的语言、意境,品鉴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 思考:有人写秋声,有人写秋形,有人写秋色,郁达夫写的是什么?哪句话最能概括故都的秋之特点?注意找出文中关键性的词句。

明确:秋味;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第一段是中心段,是统领全篇的文字,从杭州赶上青岛,又从青岛赶上北平的理由,只不过是想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这就是故都的秋味。作者紧扣题目,具体写了北国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紧紧地围绕着故都的秋这个着眼点来写。

4. 找出作者描写南国之秋的段落,思考作者运用对照写法的作用。

明确:作者描写南国之秋的段落有第二、十三自然段。其中第二自然段写出了南国之秋的特点是慢、润、淡,给人一种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的感觉,而且作者将秋天与名花、美酒作对比,更加突出了北国之秋的特点,起到一个突出对比的作用。第十三自然段,作者又将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做了一个对比,黄酒、稀饭、鲈鱼、黄犬突出了南国之秋平淡、稠润、柔软、轻盈的特点,白干、馍馍、大蟹、骆驼突出了北国之秋浓烈、硬实、粗壮、厚实的特点,起到了对比、衬托的作用,而且在这里的对比与课文开头相照应,前后照应使主题更加突出、集中。抑南国之秋,扬北国之秋,这都是作者的主观倾向。

5. 自由品读,整体感知景物特征:

作者是怎样表现“清”“静”“悲凉”的?选取哪些景物来描写故都的秋?

明确:作者写故都之秋,却选取随处可见得平常景物:①小院清晨(秋晨民居小院所见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的“驯鸽”、槐树底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中的“牵牛花”和“尖细且长的秋草”等),②槐树落蕊,③秋蝉残鸣,④闲话秋凉,⑤秋果奇观。这五幅图景分别突出了故都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

四、 精读课文,深入研究

(一) 学生阅读第三自然段,研读分析“小院清晨”图。

1.找出关于清晨景物的描写,作者是怎样表现故都秋天“清”的特点的?

明确:作者喜欢坐在破院里,除了突出作者安闲的个人生活外,还体现出北京古城的一种历史感的象征,作者想到的更多的是故都的过去。作者写牵牛花的花色“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符合全文基调,白色、蓝色是清净的色调,紫黑色太浓,不是清淡的颜色,而蓝色和白色更能突出那个“清”字。给人的感觉是清凉疏朗的,加上破屋、浓茶、碧天、驯鸽、尖细且长的草,营造了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气氛。文章还交代了作者的创作时间是19xx年8月,根据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现在作者的生活状态,作者的景物描写无不透出寂寞、凄苦、落寞的心情。

2.作家所描写的故都秋天的景物有些什么独特之处?想想为什么对这些很平常的景物情有独钟。

明确:作家不写故都的皇家宫殿和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的优美的自然风光,那些景致虽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的生活很遥远。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色、秋味、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

(二) 学生阅读第四自然段,研读分析“槐树落蕊”图。

1. “槐树落蕊”图作者是怎样突出北国秋天“静”的特点?

明确:作者借助“落蕊”突出故都秋天“静”的特点。“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及柔软的触觉。”分别从听觉、嗅觉、触觉三方面对故都秋天的“静”进行了描写,这不仅仅是环境的寂静,还有作者心境的宁静。“铺得满地”说明花落得多且时间长;一整夜都无人发觉,说明落花的寂静无声,也突出了一个“静”字。环境寂静的表现还在街道被打扫过后留下来扫帚的丝纹,说明没有人走过;能注意到丝纹,也说明了作者的心静。

2.如何理解“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明确:根据前文,“这些”指的是细腻、清闲、落寞。“深沉的地方”是因为作者的清闲,让他感到万分的落寞,作者感受到了人生的短暂,传达出了清秋的“静”味。

五、 课堂小结

对“秋味”,作者通过清、静、悲凉三个方面来品味,借助清晨景物、落蕊、秋蝉、秋雨、秋枣这些景物。我们重点赏析了清晨景物、槐树落蕊图,关于秋蝉残鸣、闲话秋凉、秋果奇观图,大家可以按照今天学习两幅图景的方法自己去找找,去分析,下节课我们再做讨论。

六、 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北国(秋味):清、静、悲凉 饱尝一尝

对比

故都的秋教案第一课时

衬托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教案第一课时

南国 : 慢、润、淡 不饱、不透、不足

更多相关推荐:
教案范文

写教案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十项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六教学难点说明本...

教学案例写作范文

扬生活之风帆创课堂之精彩坐井观天教学案例一背景分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课堂之源生活在人教版第三册坐井观天的...

教学案例范文

教学案例范文从课堂看我们的孩子还缺少什么特级教师虞大明也许我们身生名门也许我们听多了掌声与赞誉因此我们还没有足够的勇气去直面差异骨子里镌刻的沾沾自喜时常雾霭一般升腾迷蒙眼睛是时候研讨了我们的孩子缺什么是时候反思...

教案基本格式及范例

教案基本格式及范例一教案基本格式1首页主要包括课程名称授课对象年级专业层次课型学时授课题目基本教材或参考书教学目的与要求授课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教学重点难点教研室审阅意见等2续页主要包括具体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教案范本

湖南省公共文化课说课竞赛《应用写作》教案

教案格式范例

教案格式学科所用教材授课年级及学生特点课题名称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识记理解应用2能力目标3情感目标二教学重点实施方案重点实施方案三教学难点突破策略难点突破策略四教学准备1知识经验的准备2教学物品的准备五教学...

教学案例怎么写

教学案例怎么写一什么是教学案例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偶发事件有意义的典型的教学事例处理的过程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为与艺术的记叙以及对该个案记录的剖析反思总结案例不仅记叙教学行为还记录伴随行为而...

范本教案

亲爱的美女们因为本周是第一次上交电子档教案所以在教案模板上存在稍许的不统一所以现将调整后的格式给各位同仁们复制了一份特别是标注红字体的格式要统一忘今后按以下模板备课1教案格式要求宋体四号格式段落固定值18磅2教...

教案基本格式及范例

教案基本格式及范例一教案基本格式1首页主要包括课程名称授课对象年级专业层次课型学时授课题目基本教材或参考书教学目的与要求授课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教学重点难点教研室审阅意见等2续页主要包括具体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语文教案的编写及教案范例

语文教案的编写及教案范例语文教案的编写及教案范例教案编写的基本要求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学期授课计划在教学活动之前任课老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确定教学重点...

三年级作文教案

九作文要求向别人介绍自己从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等方面来介绍题目自定三年级上册语文作文教案与范例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我的课余生活教学目标1能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个完整的意思2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调好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优秀教案范例

优秀教案范例,内容附图。

教案的(4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