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分析《故都的秋》

时间:2024.2.4

巧用教学手段,让学生领悟语文的美和情

——贾鑫《故都的秋》课例分析

王蒙蒙 今天观摩了西安铁一中学贾鑫老师教授的《故都的秋》的课堂实录的视频,使我受益匪浅。《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要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用什么有效手段来进行培养?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认为我们语文教师就是要做一个利用情感因素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的激励者、唤醒者、鼓舞着。而贾鑫老师在教授《故都的秋》时就真正的体现了这一点。我认为,贾老师应用教学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创造和渲染气氛,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美,感受到了情。

一、创设特殊情境,领学生走进文本

《故都的秋》作为经典名篇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学生在领悟上有一定难度,一开始贾老师就以动人的音乐并结合自己创作的小诗,这种较新颖的形式把学生吸引到他营造的秋天的意境中,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自然的导入到课文。接着贾老师在学生自学开始之前让学生看了第四段的视频,并问学生这段视频美不美?美在哪里?当学生回答过问题之后,贾老师及时的进行总结和鼓励,而其他同学看到这些,受到鼓舞,也就放开胆子,积极思考贾老师提出的问题,大胆发言了。这样,课堂互动的氛围就形成了。

二、巧用多媒体教学,引学生品味文本的情

在课堂上,贾老师极尽多媒体教学之能事,准备了“感秋”、“品

秋”、“读秋”“写秋”四个教学程序,力求体现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变革。语文教学只有充满着“情”,洋溢着“情”,才是有效的。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如何让课文的“情”激发学生的“情”呢?如何让“情”溢满我们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呢?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品文本。而贾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做到了这一点,激发了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同时自己写小诗与学生分享,也体现了他较高的文学素养。整堂课以静为主,侧重指导学生进行“品故都的秋,评秋天的郁达夫”的专题式散文鉴赏。

三、“破眼”教学,有所侧重地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思想

以点带面,“破眼”教学就是要抓住文章的关键点来突破,有点连线,有线带面,有目的、有层次、有侧重地进行散文鉴赏,将复杂的结构,庞杂的内容“简明化”,以小专题进行任务驱动,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把握内核。本节课,贾老师设计了两个小专题,即“品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和“评秋天的郁达夫”,结合两个专题,设计相关鉴赏活动,促进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由景入情,明明白白地解读文本。

四、以静为主的教学形式,沉浸式解读文本

在这堂散文教学设计中,每个学生都承担着一定的学习任务,这就使得文本解读更多的表现为带有特定任务驱动的个性化的阅读。一方面,作为学习个体,每个学生都要在阅读任务的驱动下进行积极地思维和口语、书面表达;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小组,又要在任务驱动下对个人的理解静心品味,以作取舍。比如:题目为何不叫“古都的

秋”等问题,让学生沉浸在文字中,使学生在倾听、质疑、表达与反思中,深入思考并阐述自己的思想,这无疑是对文本的一次深度探讨。

五、课堂结束不离文本,个性创作

在两个小专题的解读之后,贾老师设计了“结合本文写景的意象和对郁达夫情感的把握写一首小诗或一副对联,抒发自己的感悟”环节,摒弃了之前写“秋”的教学环节,如果让学生直接写“秋”,可能会与本节课的教学专题不符,且流于形式,很难让学生回归文本深入反思。结合文本,创作诗歌和对联则可以促使学生对“故都之秋”与“秋之达夫”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

在这堂课中,我也发现了其中一些缺憾:

其一:在教学中,缺少读书声。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读可以培养语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旨,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这堂课中,贾老师让学生读的太少了,只凭借问题式的解读文本是不够的,应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品味文本的美。

其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多地视自己为导学者,却忽略了作为“平等首席”的评价者角色。对各个学习活动的评价应该即时做出预设,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评价设计,使学生明确自己在言语形式内容等方面的得失。

其三: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设计了“电视散文编辑”的教学环节,但是没有能兼顾到对散文语言特色的揣摩。这节课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设计的太过简单,对散文语言的分析并不多。

其四:作者的背景知识介绍的太少。其实,可以以一个小故事的

形式简单介绍一下郁达夫的个人经历的,我想这样会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的。这个小故事可以穿插在课中,也可以放在导入中进行。

当然,一节好的语文课不必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设计的太过复杂,能有一点明确的目标,结合作品特点和学生层级,让他们精心体验,使学生有一点明明白白的收获,我想这堂语文课就成功了!当然,做到这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需要教师精心的构思,合理的取舍,巧妙的组织,透辟的点拨,否则这堂课就无价值了,通过观摩贾老师的这堂课,我觉得自己还是收获很多的。


第二篇:故都的秋课例综述


《故都的秋》课例综述

一、前言

《故都的秋》写于19xx年,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也有七十多年了。一代代的青少年大约都是从这篇写景文字接触郁达夫其人,接触到他笔下的“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天。在他的儿子郁飞的记载中提到当时郁达夫写作的一些背景:

19xx年7月杭州酷热,父亲和母亲便带了才六七岁的我上青岛去住了一个月,随后又去当时的故都北平。在他后来发表的《故都日记》里,8月16日的最后一段是:?接《人间世》社快信,王佘杞来信,都系为催稿的事情,王并且还约定于明日来坐索。?17日的头一句又是:?晨起,为王佘杞写了两千个字,题名:‘故都的秋’。?可见还是编者的函索坐索逼出来的急就章。急就之章能写得这样隽永而有情致,就不能不靠平日的功夫,即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体会了。……其次,若没有对故都北平的挚爱,也不会写出这样的文字。父亲一生短短的49年中从未在北平久住,但是在此文的姐妹篇《北平的四季》(19xx年)中吐露了对古都的感情。……在国难深重的当年,父亲自己一程程南去,再没有重践斯土,却这样遥祝故都的无恙。如今外敌早已逐出,又成为首都的北京也已进入现代化新时期。当初的风貌所剩无几,燕都历程上的一个个时代只有到大量《故都的秋》一类的记述里去领略了。(19xx年12月27日杭州──选自《作家谈高中语文课文三编》,四川教育出版社19xx年版) 正因为这篇课文被选入教材的历史长达70余年,因此对于本篇文章的解读从来不乏前人追索的脚步。然而随着时代的更替,教授给学生的东西也在逐渐地变化,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或许他们已经不能理解当时文章的写作背景中作者那种深厚的感情。因此,梳理近几年来中学教师如何教授本篇课文,在教授中教给学生哪些实质性的内容和知识,对我们这些预备教师很有好处。本文中,经过对几十篇教案的整理,选取了二十个教学设计来进行综述。

二、正文

二十篇教学设计的教学任务整理:

(1)张俊峰《<故都的秋>备教策略》,语文教学通讯,20xx年7~8,P34)

1、理清文章的思路,通过对开篇“文眼”的理解与全篇语言的品味,体会作者景与情、情与理巧妙融合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而感受文中独特的“自我”,最终使学生在解读与品评的过程中总结出一些基本的抒情散文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散文鉴赏的能力。

2、通过拓展联读来探究中国文人与秋的关系,挖掘课文中蕴涵的思想文化、价值取向和审美功能,并要求学生将读的“感悟”变成写的“感悟”,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趣味,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1、赏析故都秋景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感受文中独特的“自我”;2、指导学生拓展联读,探究中国文人与秋的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对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文中的“自我”。

(2)丁妍妍《<故都的秋>教学反思》,黑河教育20xx年1月刊,P13)

1、学会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

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辛卫华《<故都的秋>教学简案》,学语文20xx年第6期,P11)

1、领悟作品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体会作品的情意内涵。

2、赏析作品的文学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领悟散文的鉴赏方法。

(4)孙琦执教,刘运秀记录点评,《<故都的秋>三人教》,语文教学通讯20xx年第11期,P24)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手法。

2、品味文本清丽精致的语言。

3、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刘胜兰,《<故都的秋>探究性教学初探》,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xx年7月,P118)

1、德育目标:理解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时代性、社会风云和个人际遇在作者心里投下的阴影。

2、知识目标:把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艺术风格和“物我合一”的完美意境结合。

3、能力目标:揣摩精警语句,品赏景物描写,感受作者的心意、情怀,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4、教学重点:如何欣赏作品的景物描写,从审美的角度品赏出景物描写的精彩细腻。

5、教学难点:深刻体味作品中自然景物和主观情感的完美结合。

(6)http:///down/2011-1/8/467061.shtml

教学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学习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方法,并进一步掌握散文的“形”与“神”的关系。

3、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寄托的感情。

4、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怀。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2、“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方法。

3、掌握散文“形”和“神”的关系。

(7)http:///down/2010-12/28/461581.shtml

知识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

2、品味本文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德育目标: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8)http:///down/2006-4/9/8187.shtml

认知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

能力目标:让学生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与重点: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9)http:///down/2009-8/13/257778.shtml

教学目的:

1、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10)http:///down/2010-10/28/424627.shtml

一、认知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

二、能力目标:让学生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11)http:///down/2010-3/15/334713.shtml

一、认知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体会作者对北方秋景的赞美之情。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

二、能力目标:让学生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物”与“我”之间完美融合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12)http:///down/2011-4/20/513955.shtml

1、重点分析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特点。

2、鉴赏简洁清丽并富有音乐美的语言。

(13)http:///view/db7d36f67c1cfad6195fa793.html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又是怎样通过联想来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的。

2、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情景俱到,既细且清”“真切灵活”的散文特色,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14)http:///view/ecf69572f242336c1eb95ee5.html

执教时间:20xx年11月 执教者:南丰职业中专学校 李晓宁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色,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2、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15)http:///view/ea3b178371fe910ef12df850.html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以情驭景的写法,了解作者是怎样以景显情的。

2、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3、培养学生的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散文“情”与“景”、“形”与“神”相辅相成的辨证关系,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情景。

教学难点:“景”和“情”如何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16)http:///view/956d3b0f76c66137ee06199b.html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又是怎样通过联想来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的。

2、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情景俱到,既细且清”“真切灵活”的散文特色,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17)http:///view/5b1f29e9856a561252d36f3d.html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

2、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3、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稿“形”与“神”的关系。

4、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地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

(18)

http:///jiaoan/gaozhongyuwenjiaocan/220xxxxxxxxxxxx52587112.htm 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散文“形”、“神”合一的艺术特色。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9)http:///view/85c0bb27a5e9856a57126005.html

教学目的:

1、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其“形”,并领悟蕴涵于“形”中的“神”,

进一步体会散文“形”“神”的辨证关系。

(20)http:///view/6491280a79563c1ec5da712e.html

1、引导学生体会故都秋景的清、静、悲凉。

2、使学生体会散文中“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眷恋和热爱。

【分析】从教学任务的整理来看,所有的教师都将任务分为了两大步,第一是品味文中语言和艺术特色,第二是体会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感情。这也是大部分教师在教授散文时一种常用的任务设置,从学习语文的角度来说,“语”和“文”兼顾是我们在教授时的目标。因此教师们都会将任务集中在解读“语”、品味“文”上。在这篇《故都的秋》的教学上,也不例外。

纵观这些教学任务,在“语”的解读上,集中为体会景与情、情与理巧妙融合的艺术表现手法、品读文中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和清丽精致的语言,看作者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在“文”的解读上,集中为体会“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眷恋和热爱。在能力培养方面,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二十个任务中,只有任务9缺少联系课文,其他任务都是围绕着《故都的秋》这篇课文来开展的。

在课时安排上,基本为一课时至二课时。教学环节的设置上,主要为理清文章线索、梳理文章大意、探究作者感情、体悟笔端之秋、模仿写秋练习等等。其中,教师们最为注重的是“梳理”这一块,重在解读《故都的秋》的语言,不同的教案对于语言品读的问题设置也不相同。

从教师设置的教学手法和传授信息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超过半数的教案中,对语言品读仅流于表面,这种流于表面的问题主要程序为“这个词在说什么”——“有什么作用”——“这样写好在哪里”。语文是一门注重整体性的学科,任何一篇文章都不能将其分割成一句话一句话或者一个词一个词来进行所谓的“细读”“品鉴”,我们所有的解读都应该放在“联系课文和作者”这个大背景下,才能真正读通、读懂全文,也才能让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对话,进行心灵上的深层次交流,让“语文”感动学生,撒播下文学的种子。

新世纪,我国新课程改革对文学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认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

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培养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

在《故都的秋》这篇文章的解读上,重点在于解读文章所表现的审美境界——“清、静、悲凉”。

彭尚炯老师在教授时,以学生品赏第3段“院落的见闻”为例,有的学生说,纯净的高空响着驯鸽的飞声,还有细数透过槐树枝叶漏下来的丝丝日光,这不是那“清、静”的意境吗?有的说,牵牛花是秋的象征,陪衬的是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这不显得有点儿萧索与悲凉吗?随后他以学生获得的实际的审美感受为基点,提出两个问题,启发他们的思路由此生发开来,深入下去:①作者在描写中为何要插入对牵牛花花色的赏评②作者为什么对四合院中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要作细腻的描述,而对故都的名胜却一笔带过?在彭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讨论相当热烈,他们逐渐理解到,作者对牵牛花的赏评强调的是以冷色调为佳,这正好与北国之秋落寞与悲凉的情调相吻合。同时,他们认为名胜古迹固然可写,但那里毕竟游人如织太杂乱,作者追求的是故都渗透于骨髓的传统神韵,而北京四合院的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才是原汁原味的“故都”的“秋味”,所以作者只把北京的胜景作陪衬来写。

另外,如何理解文中所显现的“悲凉”,也是文中的重难点。“悲凉”是一种情语,通过景语来体现,因此,解读时要解读出作者所蕴含的感情,才能体会到文中的“悲凉”之意。郁达夫说:“自然是人性、社会性与大自然的调和。”了解写作背景是理解他的文章情景交融写作特点以及深化审美鉴赏的保证,因此知人论世是解读感情的重要途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很自然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游子离人写秋色,常常会触景生情,生出愁肠百结,写来凄婉动人,而郁达夫当时并非游子离人,又为何放着火一般的香山红叶、明镜似的昆明湖不写,偏要把北国之秋写得如此的“老气横秋”呢?对这个问题,老教材仅以“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一语带过,语焉不详,新教材则只字不提。彭尚炯老师在教授时,向学生说明了当时郁达夫的真实处境是,除了白色恐怖的威胁,还有革命文学内部无休止的斗争、家庭生活中出现的裂痕以及旧病复发等多种复杂因素,都在作家的内心投下了深远的忧虑和孤独者冷落之感的阴影。他这种简要的介绍使学生真切地领悟到作者的此种心境,“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正与故都清、静、悲凉的氛围十分切合,所以作者会如此地一往情深,甚至要不惜以生命的代价扑入故都之秋的怀抱,真是“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二)大部分的教案中“生拉硬拽”的痕迹还是十分明显,为了让学生理解“秋”的涵义,不惜将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泛化,尽管打着“自主探究”的旗号,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不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病例呈现】

一位课赛教师,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教学《故都的秋》。课文开头,老师就以各种秋景画来进行新课导入:有黄山的秋、泰山的秋、长城的秋……课程过半,在分析文中的五幅秋景时,又用多媒体展示了后人根据材料绘制的五幅板画。整节课的讲授中,学生被各种画面所吸引,成了图画展示课。

这位老师上课的时候,弄错了学生的兴趣关注点。既然是上语文课,就不应该过多展示图片,另外,既然是“故都的秋”,过多涉及到其他地方的秋景也是一种“舍本求末”的做法。其实,在我们语文课上,能够把学生带进文本意境的,并非是图画。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我们相比,虽不够丰厚,但是谁没见过雨中的长巷,如画的山水,多姿的秋景。在导入课文时,与其把一幅幅静态的画给学生,不如引领学生从记忆的宝库中,搜寻一幅幅曾经的生活图景,引导他们去感受回味,展开联想和想象,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心中所想。这样,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幅生活画面,从而引导他们从自我的世界中,走向作家的人生和文本之中。

【范例展示】

师:请全班女同学齐读?秋槐落蕊?一段,读后请同学思考,这一段描写了落蕊什么样的特点?

生:从?脚踏上去,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柔软的触觉?一句中,体会到落蕊无声的特点。

师:这一段写秋槐的落蕊与全文有什么关系?

生:从?早晨起来、声音也没有?一句,可读出作者意在表现环境的安静,再从?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柔软的触觉?中品味到,只有内心宁静的人,才能捕捉到落蕊这一瞬间的特定状态。由此可见,表面上写落蕊的无声,实则是借此来写秋的寂静。

师:从上述分析中,请同学体会一下,在本文中,景和情呈现出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生:作者笔下的蓝、白色的牵牛花,淡绿微黄的枣子,无声的落蕊,都是其心中冷清、寂静、悲苦的外在体现,情随景显,情景交融。

这位老师通过“落蕊”这个小小的意象,在对学生的品读上指向“无声”,从而联系到了“静”,让学生能够通过一点意象而窥探到作者的内心世界,还有,在教学中,这位老师

把教学的重心指向作者为什么选择“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的特殊魅力上,也扩展了学生自由探究的空间。

(三)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真正需求的教案不在少数,教师用自以为是的读解堵塞了学生的思维通路,也阻断了他们创造性想法的发挥。

我们在语文教学里,应该注重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除了完成教学任务之外,也应该多听听学生真正想要学什么,以及学生对课文的疑惑究竟出自何处,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不会流于形式。

【范例展示】

第二天,学生把《故都的秋》中读不懂的地方写成条子递上来,我数了数,40人的班级有70多个问题。经过合并、归类、提炼,我最终确定为如下三个问题。

这些问题看起来层次很浅,主要集中为对文章字句的理解,似乎只是一些支离破碎的无足轻重的问题。就教这些问题吗?试一次吧,满足学生的真正要求,看看能生成什么样的教学内容?

接下来的是一节没有设计的课,我只是单纯地回答学生的问题,为学生解惑。

问题1:?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天色怎么会是?碧绿?的呢?

解读:?碧绿?在这儿不是生活用语,而是文学用语。古代文献中,蓝天写成?碧落?是有传统的。白居易在《长恨歌》写道:?上穷碧落下黄泉?,而郁达夫是一个沉浸在传统文化之中的文人,对这些传统典故烂熟于心,当然会在自己的文章中自然地写上?碧绿的天色?。这个似乎是?误用?的词语,正好给我们预示了郁达夫的特殊身份:传统文人,有其一整套特有的语言表达系统,和生活语符系统有所区别。类似之处,在文章中还有不少。

张广录老师在这里用“没有设计”来形容自己的课,实际上他的课是最具有实效性的。解答学生浅层次不会的问题,那么就能激发学生去寻找文中更深入的问题来询问老师,或者自我解答,这对学生能力的养成是很有好处的。

三、小结

梳理了这二十份教案,从各种教法到指导学生的学法,都不一。有些环节较为精彩,有些环节则无用且浪费,在梳理的过程中,同时也是自身的一种学习,告知自己以后应去粗取精。总的来说,这些老师的教案,都体现了散文的大致教法,但很少有独特的解读角度,教学设计中也鲜少有亮点出现,设计都是比较中规中矩的。设计只是一个预设模式,可能在实际教学中,与学生的思维碰撞后会产生一些更加有用的想法吧。

参考资料:

(1) 张俊峰.《故都的秋》备教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xx年7~8,P34.

(2) 丁妍妍.《故都的秋》教学反思[J].黑河教育,20xx年1月刊,P13.

(3) 辛卫华.《故都的秋》教学简案[J].学语文,20xx年第6期,P11.

(4) 孙琦执教,刘运秀记录点评.《故都的秋》三人教[J].语文教学通讯,20xx年第11期,P24.

(5) 刘胜兰.《故都的秋》探究性教学初探 [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xx年7月,P118.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 李静.还原语文课的味道——《故都的秋》教学反思[J].中教研究,20xx年7~8月,P25.

(8) 张广录.根据学生需求确定教学内容——《故都的秋》教学心得[J].中学语文教学,20xx年1月,P6.

(9) 彭尚炯.引领学生进入审美境界——《故都的秋》教学随记[J].中学语文教学,20xx年7月,P30.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高考资源网:http:///down/2011-1/8/467061.shtml 高考资源网:http:///down/2010-12/28/461581.shtml 高考资源网:http:///down/2006-4/9/8187.shtml 高考资源网:http:///down/2009-8/13/257778.shtml 高考资源网:http:///down/2010-10/28/424627.shtml 高考资源网:http:///down/2010-3/15/334713.shtml 高考资源网:http:///down/2011-4/20/513955.shtml 百度文库:http:///view/db7d36f67c1cfad6195fa793.html 百度文库::http:///view/ecf69572f242336c1eb95ee5.html 百度文库:http:///view/ea3b178371fe910ef12df850.html 百度文库:http:///view/956d3b0f76c66137ee06199b.html 百度文库:http:///view/5b1f29e9856a561252d36f3d.html 第一范文网:http:///jiaoan/gaozhongyuwenjiaocan/220xxxxxxxxxxxx52587112.htm

(23)

(24)

百度文库:http:///view/85c0bb27a5e9856a57126005.html 百度文库:http:///view/6491280a79563c1ec5da712e.html

更多相关推荐:
课例分析材料怎么写

课例分析材料怎么写1教学设计任课教师撰写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三维设计思路及师生前期准备简要的教学过程或流程设计2课例展示不要写成师生对话的形式任课教师撰写必须体现新课程的要求说明教师如何从实际出发实施三...

案例分析范文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法律类毕业设计专科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毕业作业课题名称教学点名称马鞍山广播电视大学年级名称专业名称法学学生姓名学生学号6666666666指导教师20xx年月日1朱某诉A区房管局别墅产权纠...

课例分析报告

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课例分析报告州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班数学第一小组成员田桂庸梁光涛李梅彭英慧石慧萍石芸隆华杨春燕教材分析今天我们组的课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第一课时立体图形与平面图...

案例分析参考范文

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20xx20xx第2学期财经管理信息系统及应用案例分析案例名称某工厂ERP应用实践组长学号姓名专业教师签名批阅日期目录1问题背景12案例问题分析221企业现状分析222企业经理在实施...

课例分析报告

课例背景分析图形的周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制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信息窗2图形的周长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课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特征基础上通过大量...

案例分析范文

Case1CasedescriptionAlthoughIKEAhasrecentlyinitiatedanAmericanstyleperformancereviewprocedurewhichrequire...

案例分析范文2

心理咨询师二级答辩案例分析样本20xx216155000来源环球网校频道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xxx单位xxxxxxxxxxxxxx摘要本报告主要介绍了1例心理适应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通过对来访者问题描述...

Unit 9 What does he look like课例分析报告

课例分析报告湘西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第四期英语第3小组教学活动标题Unit9Whatdoeshelooklike所属学科或领域初中英语适于的学段七年级下册设计者刘娟王春花李圆圆高芬芳杨秀玉杨维珍张泓尹晓芳罗齐优教学...

质量成本分析案例

专题报告公司某事业部质量损失分析报告一文章概要目前公司某产品品质非常脆弱品质问题已成为制约该事业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之一本文希望从如下方面揭示问题1质量损失不仅包括显性损失而且包含更大的隐性损失按照隐性损失A...

案例分析格式文档

案例分析论文写作提纲一二三四五关于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15月30日上交学生实习材料教师评阅完毕教师实习材料26月8日前请各位收齐定稿论文一式两份之后交换评阅36月13日全天毕业论文答辩分组情况请等待进一步通知案情...

案例分析论文

经典法律案例分析结课论文对大学生故意杀人罪案的思考与解读专业班级11级工程管理5班姓名邱宝兴学号0261152220xx年5月1日长沙一19岁女大学生李爱娟向其同室好友曾海燕连砍六十二刀曾海燕经医院抢救终幸免于...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范文1

新时期我国的耕地保护问题一案例描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如资源环境制约日...

课例分析(3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