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导学案

时间:2024.3.2

《故都的秋》导学案1

了解作者在描写故都景象时突出“清”“静”“悲凉”的特点,

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自然景物的客观色彩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

观色彩巧妙融合的艺术手法。

学习对比、前后呼应的写法。

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

【知识链接】

1.自读作者信息,识记划线内容。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发起创造社。19xx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xx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19xx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背景简介

从19xx年到19xx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xx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xx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 1

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

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

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

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xx年7

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

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一、预习检验

1.阅读全文,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混混沌沌( ) 潭柘寺( ) 落蕊( ) 一椽破屋( )

廿四桥( ) 房檩( ) 颓废( ) 鲈鱼( )

2.解释下列词语

⑴混混沌沌:

⑵一椽破屋: ⑶落寞: ⑷一叶知秋:

二、理解题目

1.“故都”两字指明 ,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

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 ,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2.“故都”北平,即现在的北京,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

都的秋”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三、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从文章中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

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着怎样的情感? ⑸不能自已: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纵观全文,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北国和南国秋的特点。 北国秋:

南国秋:

3.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结构安排上为何要一前一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还有没有前后呼应的段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文章是通过对哪些景物的描绘来表现“故都的秋”的特点的?试着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 (五副秋景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反思:

3

《故都的秋》学案(2)

了解作者在描写故都景象时突出“清”“静”“悲凉”的特点,

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自然景物的客观色彩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

观色彩巧妙融合的艺术手法。

学习对比、前后呼应的写法。

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

一、课内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散文钞(chào) 一椽(chuán) 嘶(sī)叫 耗(hào)子 B.潭柘(zhè)寺 落蕊(ruǐ) 橄榄(lǎn) 落寞(mò) C.普陀(tuó)山 房檩(lǐn) 陪衬(chèn) 夹袄(ǎo)

D.廿(niàn)四桥 着(zhuó)衣 混沌(dùn) 椭(tuǒ)圆

2.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 对偶 比喻)

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排比 对比 比喻)

4

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

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排比 对比)

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

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比喻 对比 拟人)

二、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

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

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

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

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

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

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

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

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

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

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

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

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

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

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3.第一节里,“感到十分的秋意”的“十分”的意思是 ( )

A.副词,很。 B.形容程度深。

C.意思即“十二分”。 D.程度副词,非常,极其。

4.对这三节描写的景物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5

A.院落秋花 北国槐树 秋蝉残声B院落秋色 槐树落蕊 秋蝉残声

C.院落秋花 北国槐树 北国秋蝉D院落秋色 槐树落蕊 北国秋蝉

5.联想一般分为四种:相似联想,相关联想,相反联想,因果联想。下

列各句联想类型和其他不同类的一项是( ) A.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

意。

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字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

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C.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

在家里的家虫。

D.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

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6.作者认为牵牛花的色彩“以蓝色或白色者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

者最下”,对之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充分说明作者对色彩的研究也颇有造诣,也反映了作者对颜色的

看法。

B.这与文眼一致,从视觉效果上突出了北国秋的“清、静、悲凉”,恰

当地传达了作者的情感。

C.四种颜色里,确确实实是蓝、白色最好,不浓不淡,不妖不艳,恰

倒好处。

D.作者仅仅是为了表达一家之言,未必可信,实际上,淡红色的牵牛

花还是蛮不错的。

7.选文中,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

的残声”。对这样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

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

B.两种声音的描写,其实没有什么可探究的,就是写实而已,这两种

声音那时那地确实有。

6

C.两种声音的描写,很好地写出了北国秋天景色的多样性,不然,就

显得单调而乏味。

D.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了北国秋天的“清、

静、悲凉”。

8.对三节文字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三节文字里,作者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北国的秋景,表

达了作者对北国秋天的热爱之情。

B.三节文字,一一对应地表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虽然各自

互有渗透,但还是各有侧重的。

C.在写北国之秋的时候,作者时不时地提及南方的秋天,每一节都将

故都之秋和南国之秋进行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秋的喜爱。

D.三节文字,每一节都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

多种表达方式,使得行文活泼不呆板。

三、语言文字运用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只有痛下决心,人才会有大无畏的勇气。为了抵达成功的彼岸,有的

人敢于剖腹藏珠,也有人屡败屡战,决不放弃。

B.在野生动物园,当我们靠近动物时,它们似乎没有受到任何惊扰,泰

然自若,悠闲自得,连瞧也不瞧我们一眼。

C.“五严”禁令的实施,让中小学生周末和节假日可以泡图书馆,进实验

室,这正是为渊驱鱼,把自主学习的时间还给了学生。

D.在课堂上,为什么有的教师教学贫乏无味,有的教师却能左右逢源呢?

关键在于教师自身是有一杯水,还是有一桶水。

A.当逃亡的“棱镜门”爆料者斯诺登在被允许离开香港之后,抵达俄罗

斯首都莫斯科并可能前往厄瓜多尔。美国政府官员和议员对这个消息感

到震惊和愤怒。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7

B.国家明确规定了纳税人拥有的权力,首次把“知情权”放在权力的第一位,并且用“您”来称呼纳税人,这些改变立刻得到社会的赞许。

C.“巨龙”号潜海成功,对于完善我国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提升我国认识海洋、保护海洋、开发海洋的能力,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D.竞争上岗、庸者让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对那些不思进取、天天混日子的干部职工的确会感到很不适应,因而产生了不稳定感和危机感。

1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搭载的苹果公司自主研发的iOS 7系统操作界面来看,全新的架构给人们带来直观的用户体验。 , , 。 , , 。系统中各个单独的元素之间达到和谐一致,使得操作界面更加简洁。 ①小到精调字体样式 ②显眼的修饰元素已不复存在

③大到重新设置所有图标 ④去除了不必要的条栏和按钮

⑤整个系统进行了细致的改进 ⑥界面刻意避免分散用户的注意力

A.⑥②④⑤①③ B.⑤②④①③⑥

C.⑥①③⑤②④ D.⑤①③⑥②④

课后反思:

8

《故都的秋》学案(3)

了解作者在描写故都景象时突出“清”“静”“悲凉”的特点,

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自然景物的客观色彩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

观色彩巧妙融合的艺术手法。

学习对比、前后呼应的写法。

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

一、导入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冬有冬的庄重,而秋,更是风情万种,千姿百态。从古到今,无数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心情去诠释心中的秋(复习有关秋景的古诗词)。

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有人在夕阳下悲叹,他看到的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他感到的是漂泊的孤独与苍凉!此人是谁?(马致远)

今天,我们携手步入郁达夫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来品味他笔下那独有的“故都秋味”。(板书课题:故都的秋 郁达夫)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9

“故都”指什么地方?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明确:北平、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现在的都城是南京,“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譬如: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称“故人”。从“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因此从标题看,这是一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

2、大家快速阅读,从文章中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着怎样的情感?

明确: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

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

情感:向往、迷恋、眷恋

三、具体研习

1、文章的哪些段落描写了故都的秋?郁达夫先生既然这么喜欢故都的秋,那么他选取了哪些画面来写故都的秋?( 学生阅读圈点,教师引导学生找关键词、关键句。 )

明确:从3--11自然段。主要是5幅画面,第3段庭院静观(破屋秋色),第4段槐树落蕊(街头落蕊),第5段秋蝉残鸣,第6—10段闲话秋凉,

第11段清秋佳果。

2、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

明确:清、静、悲凉。

2、作者在对这些景具体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故都秋“清、静、悲凉” 的特点的呢?(下面先请同学来诵读课文3——11段落,其他同学要眼耳 10

手脑并用,一是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我们将从“秋色”和“秋声”两个角度来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

【秋色】

青天(蓝绿) 蓝朵(蓝色) 秋草(枯黄)

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 灰土(灰色)

①那么这些色彩有什么特点?(红、橙、黄等颜色称为暖色系,绿、青、蓝等颜色称为冷色系)

明确:冷色。

②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市之境在,作者为何避而不写?

明确:主要的是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由于作者当时心情不好,因此不喜暖色,不好热闹。(让我们来看看郁达夫在写作这篇散文的时候的什么样的一种精神状态,插入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xx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xx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19xx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白色恐怖,使郁达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喜好冷色调,总想找宁静处”。作者在写这些描写色彩的词不仅体现了是故都秋“清”的特点,也是作者情感色彩的外显。

③接下来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

明确:“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说……”。

【秋声】 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板书】

11

鸽声 帚声 蝉声衰弱 风雨声人声 静 【板书】

四、小结

本文情与景的密切关系: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板书】

五、布置作业:

思考:这节课我们主要赏析了3-11段,感受了作者笔下故都秋的 清、静、悲凉。文章的第2、12、13、14段这些文字看似多余,它们有没有作用,如果有,有何作用?

课后反思:

12

《故都的秋》学案(4)

了解作者在描写故都景象时突出“清”“静”“悲凉”的特点,

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自然景物的客观色彩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

观色彩巧妙融合的艺术手法。

学习对比、前后呼应的写法。

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

一、朗读

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指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赏析意象

①牵牛花:作者选择的牵牛花条件是非常严格的啊,要“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来住着”、“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是在写“静”;既写“静”同时也写“清”;为什么是“一椽破屋”“破壁”?这些都说明了这是“故都”,它是从漫长的岁月中走过来的,有了一定的岁数与历史了,更能体现作者的悲凉情绪。试想,在崭新的房子里面,能够有这些悲凉、凄清的情绪吗?而且,作者对这些牵牛花的颜色也是挑三拣四的,”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为什么淡红色最下?因为“红”的暖色调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境。“最好,还要在牵牛花 13

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试做陪衬。”体现了“悲凉”。这里看出作者此时所欣赏的是一种萧条,落寞,凄清的景。

②雨后话秋有一句,“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是出于什么目的?

明确:目的在于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唤的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

三、学习对比、前后呼应的写法

1、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 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要在2和13自然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 两者的比较点都是“秋味”,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由此可见,为了突出景物特色,鲜明的对比是有效方法。

2、那么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点来衬托故都的秋的?在结 构安排上为何要一前一后?

明确:分别抓住其“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前者在第2自然段,后者在第13自然段,这样在结构上就形成了前后呼应。

3、文章还有没有前后呼应的段落?

明确:1和14段,第1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14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都是抒发情感,“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眷恋”是在离开故都之时,其实质是一样的。所以1和14自然段也构成了呼应。

四、难点探讨

第12段,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从全文来看,这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段采用议论,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最突出,而秋“深味”非在中国北方莫属,这其实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就使整个 14

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

五、布置作业

完成《一课一练》

课后反思:

15

更多相关推荐:
学案教学总结[1]

学案教学总结郭万生学案教学在我校开展近一学期以来其利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在平时的教学和听课中对自己的教学过程感受颇深我始终坚持着使用学案教学的教学方法旨在让学生体验与参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互助及自主学习的...

教学案改革年度总结

八年级数学组教学案改革年度总结各位领导你们好在各位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在王校长的直接领导指挥指点参与下我们八年级数学组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教学案的改革经过了一个学年的摸索和探讨教学案的改革已见成效现将这一年改革过程向领...

学案导学总结

我对学案导学的认识李艳霞学案导学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个人的体会有以下几点一什么是学案导学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

学案教学改革工作总结

高垴庄中心学校学案教学改革工作总结本学期我们高垴庄中心学校全面贯彻郊区教育局教学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区教研室关于推进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的要求转观念重课堂抓落实求实效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扎扎实实地开展学案导...

导学案和教学案设计要求

导学案和教学案设计要求一导学案各板块的内容要求学习目标表述要明确具体可测行为主体是学生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及表现程度不能缺学习目标依据本学科课程标准和学情制定学习重难点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具体学情等因素统筹兼顾分别...

“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模式实践总结

学为中心教为主导课堂改革学洋思区域整体提升学太谷转观念推改革提质量促发展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模式教学实践总结单位红寺乡教委文寺小学姓名何彦学日期20xx年12月12日16转观念推改革提质量促发展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模式...

学案导学课题研究中期总结报告,李君

学案导学课题研究中期总结报告随着社会的进步对公民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要有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具备分析探究实践的基本能力新课程标准向学科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树立...

浅谈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法

浅谈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法英语新课程标准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也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的课...

自主探究结合学案导学式教学法--教改课题阶段性总结

自主探究结合学案导学式教学法教改课题阶段性总结山东省桓台第一中学数学组苏同安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它是学生掌握知识培养素质和能力开发智力的主要途径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弱点是没能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学生往往处于消极被动...

第1章 复习与小结(教学案)

第1章复习与小结教学目标1复习本章所学的主要内容2进一步掌握各个知识点在数学中的应用教学重点弄清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以及充要条件的含义学会逻辑联结词的用法会用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描述数学命题会写出有关命题的否定教学...

集合内容的小结与复习教学案

第一章集合内容的小结与复习第一课时上饶中学付群跃手机号189xxxxxxxx教学目标总结归纳出集合的有关知识能理解集合所表示的含义能运用集合的表示集合的基本关系集合的基本运算解决有关集合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探究和...

高中历史必修一重点总结学案

必修一重点总结一第一单元重点108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半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108单元大题解析第一课1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作用各三点分封制的作用加...

导学案教学案总结(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