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

时间:2024.4.5

《故都的秋》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以景显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手法;

2、联系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寓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听读朗读,品味语言;学习以景显情、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2、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寓的感情。

【教学难点】掌握抓住关键句和词语进行品评和鉴赏语言特色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1、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2、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3、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冬有冬的庄重,而秋,更是风情万种,千姿百态。从古到今,无数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心情去诠释心中的秋(复习有关秋景的古诗词)。今天,我们携手步入郁达夫先学生的散文——《故都的秋》,来品味他笔下那独有的“故都秋味”。 板书课题: 故都的秋 郁达夫

二、题解

“故”,就是老,就是历史悠久,年代久远;就是旧,就是繁华落尽,一派荒凉。时值秋天,更给人落寞的意绪、无尽的惆怅。“故都”二字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表明描写的内容,暗含着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三、整体感知

1、哪些自然段具体写了故都的秋?描写了几幅秋景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幅图画的内容。

明确:从3到11自然段。五幅秋景图:小院秋晨(3),秋槐落蕊(4),秋蝉残声(5),秋雨话凉(6-10),秋果奇景(11)。

2: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它们的特点分别是什么?描写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故都的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南国之秋的特点是“慢”“润”“淡”。描写江南之秋主要在2和13自然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点出北国之秋味的醇厚、浓郁。这样就形成了对比,更突出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

3、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点来衬托故都的秋的?在结构安排上,为何要一前一后?

明确:分别抓住其“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前者在第2自然段,后者在第13自然段,这样在结构上就形成了前后呼应。

4、从这篇文章结构来看,2和13自然段相呼应,假如1、14自然段也相呼应,那这篇文章的结构就更加严谨了,试问这两段是否有呼应?

明确:第1段写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感受和向往,第14段写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都是抒发情感:“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眷恋”是在离开故都之时,其实质是一样的。所以1和14自然段也构成了呼应。

5、最后来看第12段,这一段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从全文来看,这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段采用议论,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最突出,而秋“深味”非在中国北方莫属,这其实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

1

综上分析,全文思路结构如下:

故都之秋清、静、悲凉,令人向往(1)

总写江南之秋色味不浓,赏玩不足(2)

小院秋晨(3)

秋槐落蕊(4)

秋蝉残声(5)

故都的秋 秋雨话凉(6-10)

分写 秋果奇景(11)

议论:虽国有异,秋感略同;故都之秋,别有深味。(12)

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浓(13)

总写

故都秋好,宁可减寿也要留住(14)

四、文本赏析

我们知道,《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描写景物总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才能描绘清楚。但本文的五幅秋景图既没有按时间顺序,也没有按空间顺序来描绘,但我们读上去并不觉得文章很乱,它很好地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1、那么,把这五幅画面连接起来的“神”又是什么呢?

明确:是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2、作者在对这些秋景具体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故都秋“清、静、悲凉” 的特点的呢?下面先请两名同学来诵读课文3—11段落,其他同学要眼耳手脑并用,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我们将从秋色和秋声两个角度来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

先让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总结。

明确:(1)牵牛花:“静着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是在写“静”;“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来住着”、“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既写“静”同时也写“清”;“疏疏落落”的衰草,体现了“悲凉”。牵牛花本来是五颜六色的,而作者笔下的牵牛花却只有蓝色和白色。从美术的角度来说,这两种颜色属于冷色调,给人一种清、静、悲凉的感觉。

(2)作者写槐树,不是写它的高大挺拔,而是写秋槐的落蕊。看到这落蕊,怎能不叫人有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凉呢?槐树落蕊:整段都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扫街的树影下的一阵扫后”几句,给人悠闲的感觉,突出了“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了悲凉之感,正是紧扣“悲凉”。

(3)“衰弱”“残声”“啼唱”,从听觉的角度,以动衬静,突出了蝉声的微弱以及环境的静谧。秋天到来,蝉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4)秋雨和春雨、夏雨是不同的:春雨是濛濛的,富有诗情画意;夏雨是粗犷豪放的,还常常不期而至,给人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而秋雨,总让人感到一种寒意。雨后话秋有一句,“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目的在于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唤的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

(5)秋果本来可以给人带来收获的喜悦,可作者笔下的秋果却并不是成熟的,还有些青涩,这也给人以悲凉之感。作者欣赏的是“全盛时期”的秋(“七、八月之交”),这时的枣是“淡绿微黄”,色调依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

总结:秋色:冷色调(清)

青天(碧绿) 蓝朵(蓝色) 秋草(黄色) 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 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 青布(蓝绿) 枣树(淡绿微黄)

秋声:以动衬静(静)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

2

主观感受(悲凉)

“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自然而然地也能感到十分的秋意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多角度描写结合,加以主观感受的抒发,渲染出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3、故都的秋景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有红叶似火的香山,有游人如织的颐和园,有明澈如镜的昆明湖等等,作者为什么不选取这些色彩绚烂的景色,而只选取了表现“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呢?( 联系时代背景及作家的特点 )( 学生讨论、发言 )

【补充材料】

1、作者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xx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xx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xx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xx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写作背景

从19xx年到19xx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xx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xx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xx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郁达夫曾这样形容自己当时的生活:“每天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平时和行动有所移易;总之懒得动。”郁达夫此时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明确:

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主观方面,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中的景物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五幅画面都染了冷色调,表现作者心中的悲凉,也体现了作者对整个人生和时代的感悟。这就是“以景显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手法。 提问: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学生讨论、发言 )

明确: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对故都秋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寂廖、悲凉,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4、文中多次使用排比,它们具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呢?

(1)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明确:三个短语精要地概括了全文的意旨,既有顺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后面的“来得悲凉”,应该比前面两句更舒缓而深沉。

(2)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明确:此句前后都排比,从不同方面说南方之秋无可欣赏之外,反衬北国之秋的美好,顿挫分明又气势连贯,表情达意非常充分。

(3)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3

明确:这些描写性的名词短语,一个短语就是一幅图画,展现出生动的美景,横位“故都的秋”的美妙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的神往之情溢于言表。

(4)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明确:近乎口语的文字,好像作者津津乐道的样子就在眼前,充分地表达了赞美之情。

(5)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 明确:说理性的语句,但是以具体事物来说明,生动形象,饶有趣味。

五、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向往和眷恋之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性格。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苍凉;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故都的秋啊,你是我心中永远的最爱!

六、作业布置:

以冬天的景为描写的内容,借景抒发欢乐或苦闷的心情,但不能直抒胸臆,要学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字数要在200—300字之间。

七、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北国之秋:清、净、悲凉

对比反衬 以景显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南国之秋:慢、润、淡

课后反思:

4


第二篇:《故都的秋》公开课获奖教案


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一篇典型的抒情散文,作者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自己内心的“主观色彩”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浑然一体,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作为散文鉴赏的起始课,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教学目标:1、赏析本文秋景,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以及严谨呼应的结构。3、学习鉴赏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4、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2、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和悲凉、伤感之音。2、引导学生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读下列诗词名句,找出共同点与不同点。(出示名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月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枚《山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2、谈话:以上诗句有的悲秋,有的颂秋,“自古文人多悲秋”,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一起去感受、品味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显示课题)二、欣赏视频朗诵,感知课文内容1、欣赏视频朗诵。(1-11自然段)2、思考:(多媒体显示)(1)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清、静、悲凉提示:这是北国之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2)文中集中描绘秋景的几幅画面,主要在哪些段落?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每一景观的内容。破院赏秋、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枣奇景提示:作者所写的景似乎是信手拈来,无序,这正是

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这些景虽散,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清、静、悲凉。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本文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三、赏析景物描写,把握文章的神1、欣赏第一幅画(1)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画面内容。学生交流后屏幕示例:碧绿的天底下,五颜六色的牵牛花荟萃成流光溢彩的野花圃,天地之间,偶尔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灰色的驯鸽,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茶碗,举头望碧空,俯身撷牵牛,耳边不时传来驯鸽声。提示:画面有动有静,绘声绘色,秋的美,秋的情趣就在这蓝天白花中。(2)画面中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冷色:青、蓝、灰、白破败景象:破屋、破壁腰以动衬静:驯鸽的飞声(3)有感情地朗读本段。(4)教师小结: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心境是清闲淡泊的,作者的审美情趣是高雅恬淡的。通过对本段的赏析,我们也明确了写景散文要通过文字展开联想进入意境,把握景与情的内在联系。2、自由赏析另外四幅画,品味故都的秋。(1)小组讨论提示:用“我从……的描写中品出了故都的秋的……特点”的形式表述。(2)交流汇报(结合幻灯片点拨)示例:我从秋槐的落蕊中品出了秋的凄清;我从秋蝉的残鸣声中品出了秋的寂静;我从秋雨的忽来忽去中品出了秋的凄凉;我从都市闲人的互答中品出了秋的清闲;……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不由诗兴大发,我们一起来做诗:故都的秋天在哪里啊,在哪里?它在破陋的小屋里,它在浓浓的香茶里,在小院的每一朵牵牛花上,在秋槐的每一片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在都市闲人的互答声中。……(3)教师小结: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就在故都的民宅内外、胡同两旁、槐树前后,就在天上,枝头,嘴边……从这些存在于天空地面,千家万户的秋姿秋态秋色秋声秋实秋意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具有浓厚的北国地方特色的人情风物的热爱赞美,对故都的秋的神往、眷恋,可以看出作者借此流露出的真切深沉的民族感情和追求淡泊恬静、悠闲的生活情趣,也可以看出作者流露出的深沉的苦闷、忧思和落寞之情。3、合作探究:尽管作者对秋极尽赞美之情,可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却是作者的寂寞、孤独、忧伤、悲凉,这是为什么呢?故都的秋在作者那个时代也不乏明艳之色,也有繁闹景象,作者为什么不写这些? 请阅读12自然段寻找答案。(1) 特别的人生经历和特别的个人气质。(2) 中国文人

的悲秋情结。多媒体显示相关资料:(1) 郁达夫,三岁丧父,从17 岁开始,在异国生活十年,饱受屈辱和歧视。在个人性格方面,抑郁善感;在文艺和审美观方面,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再加上当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因此作者描写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秋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因此文章取材很自然地体现了“清、静、悲凉”的特点,而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虽说是令作者向往的帝都胜景,但游人云集,不够清静悲凉,不如民居家院,街头巷尾的秋味更足,更适合作者心境。这就是散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技巧。由此可见,散文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景物,又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情感,而对情感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和本人的气质。(2) 《诗经?蟋蟀》中,秋肇凉气,蟋蟀鸣床;曹操《观沧海》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骆宾王《在狱咏蝉》中,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苏轼《赤壁赋》中,秋风徐来,水波不兴;欧阳修《秋声赋》中,其意萧条,山川寂寥……秋与中国的文人墨客,乃至政治人物结下了不解之缘,秋在中国是一种有深刻内涵的文化。十二自然段中作者说明了自己赏秋、悲秋的文化渊源,曲折表达了内心的苦闷或对现实的不满,也创造了一种文化氛围,为文章人物增添了历史人文的“厚重”感。4、自主探究作者写《故都的秋》,为什么在开头结尾都写南国之秋?对比烘托、首尾照应、结构严谨。四、总结全文读完全文,你认为作者是在颂秋还是在悲秋?明确:作者在秋景中融入了向往和眷恋,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本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五、本课小结(1)品味了郁达夫眼中和心中的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感悟了作者深沉的民族感情。(2)了解了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3)体会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和严谨的结构。(4)学习了鉴赏写景散文的方法:①展开想象进入意境,把握情与景的关系,尤其注意品味景物所含的主观色彩。②结合作者个人生活经历和气质,体验作者情感。六、作业布置1、将本文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比较阅读。2、搜集整理关于秋的名句及古今诗文,并写几句话表达自己对秋的感悟。3、背诵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试着仿其格式把故都的秋景连缀成诗,并表达作者的情感

。教学反思与评价:1、多媒体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了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3、教给了学生一些鉴赏散文的方法,使学生学有所获。4、作业设计比较合理,有针对性。5、不足之处:时间安排太紧凑,没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一些问题只能点到为止。

更多相关推荐:
教案范文

写教案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十项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六教学难点说明本...

教学案例写作范文

扬生活之风帆创课堂之精彩坐井观天教学案例一背景分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课堂之源生活在人教版第三册坐井观天的...

教学案例范文

教学案例范文从课堂看我们的孩子还缺少什么特级教师虞大明也许我们身生名门也许我们听多了掌声与赞誉因此我们还没有足够的勇气去直面差异骨子里镌刻的沾沾自喜时常雾霭一般升腾迷蒙眼睛是时候研讨了我们的孩子缺什么是时候反思...

教案基本格式及范例

教案基本格式及范例一教案基本格式1首页主要包括课程名称授课对象年级专业层次课型学时授课题目基本教材或参考书教学目的与要求授课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教学重点难点教研室审阅意见等2续页主要包括具体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教案范本

湖南省公共文化课说课竞赛《应用写作》教案

教案格式范例

教案格式学科所用教材授课年级及学生特点课题名称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识记理解应用2能力目标3情感目标二教学重点实施方案重点实施方案三教学难点突破策略难点突破策略四教学准备1知识经验的准备2教学物品的准备五教学...

教学案例怎么写

教学案例怎么写一什么是教学案例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偶发事件有意义的典型的教学事例处理的过程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为与艺术的记叙以及对该个案记录的剖析反思总结案例不仅记叙教学行为还记录伴随行为而...

范本教案

亲爱的美女们因为本周是第一次上交电子档教案所以在教案模板上存在稍许的不统一所以现将调整后的格式给各位同仁们复制了一份特别是标注红字体的格式要统一忘今后按以下模板备课1教案格式要求宋体四号格式段落固定值18磅2教...

教案基本格式及范例

教案基本格式及范例一教案基本格式1首页主要包括课程名称授课对象年级专业层次课型学时授课题目基本教材或参考书教学目的与要求授课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教学重点难点教研室审阅意见等2续页主要包括具体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语文教案的编写及教案范例

语文教案的编写及教案范例语文教案的编写及教案范例教案编写的基本要求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学期授课计划在教学活动之前任课老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确定教学重点...

三年级作文教案

九作文要求向别人介绍自己从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等方面来介绍题目自定三年级上册语文作文教案与范例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我的课余生活教学目标1能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个完整的意思2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调好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优秀教案范例

优秀教案范例,内容附图。

教案的(4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