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教学课例

时间:2024.3.23

《植树问题》教学的研究

【背景分析】

一、说教材:《植树问题》是沪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场”的内容。教材从情境剪绳子导入,引入直线上的植树问题。我们通过对教材的解读,把植树问题分为三种不同情况:两端都种、两端都不种、一端种一端不种。 本节课主要解决两端都种、两端都不种两类情况。“植树问题”主要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然后再利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二、说学情:从学生的知识起点来说,虽然孩子们没有在课堂上学过这类题目,但是可以说全部学生在日常的练习中都会接触过数量比较小、语言表述比较简单的植树问题。从学生的思维特点来说:三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也有一定的发展,具有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从直观入手再总结归纳比较顺应学生现阶段的思维特点,同时也能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数学建模思想。

【教学实录】

一、谈话引入,明确课题

1、谈话引入(雾霾)(出示三张图片,你发现了什么?如果你是早新闻的节目主持人,你今天想说什么?)

2、师:治理这种极端恶劣的环境,我们改怎么努力?植树造林、绿化环境。(你瞧,我们老一辈的国家领导人都加入了这个行动当中,让我们也行动起来!

招聘启事:学校将对校园进一步绿化,特聘请校园设计师一名。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出示课件) 出示课题:植树问题

3、为了美化环境,同学们在全长10 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

a. 指名读题,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1、每隔5米就是间隔5米) b. 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

指名说一说,然后师实物演示:指一指哪里是这根小棒的两端?

说明:如果把这根小棒看作是这条绿化带,在绿化带的两端要种就是在绿化带的两头要种。

师:现在把你设计的方案在纸上画一画。建议:请你用一条线段表示小路,用圆圈代表树,画图实际种一种。开始——

二、 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规律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在全长10 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

师:我们一起画图实际种一种。(PPT边演示,边叙述)

师:路长10米,每隔5米种一棵,可以分成( )段,树有( )棵,学生一起在PPT的指导下,观察回答。

师:想想看,两端都种,段数和棵树又什么关系?先不说。

2. 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a. 小朋友想不想自己来种一种?跟上面一样,再种12米看一看,每隔3米种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棵?

要求:同桌合作画图实际种一种。用刚才的方法来画一画,思考: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开始——

b;交流一下,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师板演(请学生上来种一种),观察,12米长,每隔3米种一棵,可以分4段,两端都种,树有4棵。算式怎么列?

c. 再种20米看一看,每隔4米种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几棵?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要求独立完成,不需要画图的小朋友可以直接列式计算。

交流:20÷4+1=6(棵), 20÷4求的是什么?我们发现,两端都种,只要把段数加1就可以了。(板书:两端都种:棵树=段数+1)

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发现了植树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规律。

(完成表格PPT同步)

3、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师:这个“秘方”好不好?

通过简单的例子,发现了规律,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了这个复杂的问题。以后,再遇到“两端都种”求棵树,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PPT出示————100米的小路种树)

师简单评价。(100÷5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加1?)

三、 合作探究,“两端不种”的规律

1. 猜测“两端不种”的规律。

猜测结果是:两端不种:棵树=段数-1 棵树=段数-2

师:到底谁的猜测是不是正确呢?我们还是用前面学习的方法,举简单的例子画一画,种一种。

要求:给出————同学们在全长10 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

①同桌画图种一种;②教师展示PPT③初步发现的规律;

师:是否所有两端都不栽的情况,都是 棵树=段数-1 ?

再来种一种:同学们在全长12 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3米栽一棵。(两端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师:画图种一种,想想算式怎么列?

①独立画图种一种;②交流黑板种一种,教师展示PPT③展示发现的规律; 师,通过验证,我们发现,两端不栽,只要把段数减1就可以了。(板书:两端不种:棵树=段数-1)

2. 展示小组研究成果,发现规律,验证前面的猜测。

小结:同学们太了不起了,通过举简单的例子,自己又发现了“两端不种”的规律:棵树=段数-1。如果“两端不种”求树的棵树,你会做了吗?

4. 做一做。

a在一条长100米的路的一侧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不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学生独立列式完成)

b师:同学们注意看,这道题发生了什么变化?

课件闪烁:将“一侧”改为“两侧”

问:“两侧种树 ”是什么意思?实际要种几行树 ?会做吗?赶紧做一做。

小结:今天我们研究了植树问题的两种情况。发现了两端要种:棵树=段数+1;两端不种:棵树=段数—1。以后同学们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分清是“两端都种”还是“两端不种”。

四、 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师: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可以运用这个规律来解决,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剪绳子

其实就是今天植树问题里的哪一种情况?

2、锯木头

师:类似的问题都可以用植树问题来解决,

试一试:

1、长平村的村道长1000米,在村道一旁从头到尾安装路灯,每隔20米安装一盏,根据这些信息,你能算出这条村道一共安装了多少盏路灯吗?

(从头到尾是什么意思?一旁又是什么意思?算式怎么列)

2、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之间的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

(这道题需要提醒的什么?它是我们今天植树问题里的哪一种情况?列式解答)

五、 全课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我们不仅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两端要种和两端不种的规律,而且还学习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那就是遇到复杂问题先想简单的。植树中的学问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继续研究。

六、 拓展提高

师:再来大胆猜想,如果是一端种,一端不种,棵树和段数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本课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在于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

【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是沪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场”的内容。内容比较复杂,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我在教学上去教材上所提示的方法有所不同。

首先,我的切入点与教材不同。教材是从情境剪绳子导入,引入直线上的植树问题。我是根据实际情况做了调整,用最近的热点问题“天气问题”来引入植树问题。

其次,教材上是让学生通过剪绳问题来发现规律。我不急于让学生发现规律,而是要让学生抓住解决植树问题的关键。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被树平均分隔成若干段(间隔),由于植树的要求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因此,段数和棵树

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教授的重点。而后,教材把植树问题问题,分为几个层次,有两端都栽、两端不栽、以及只种一端三种情况。每种情况,都安排了相应的例题。我虽然也是按照这几个层次去教的,但鉴于时间有限,所以我先让学生学会解决两端都栽和两端不栽树的问题。让后在安排上,我都是按照先易后难的层次去安排的,然后循序渐进地去推进。

最后,在联系实际生活,教材中提供的例题比较少,在这些方面我做了一些拓展。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公路两旁安装路灯、挂灯笼、人民大会堂的柱子等,它们中都隐藏着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只要学生们学会了规律,就能利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而在教学过程中,我的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可以用多种方法去解决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体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所以整节课的设计我都根据我班学生实际情况展开,使学生明确要学习的内容,并通过例题去探讨植树问题。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开放的情景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棵数多1和棵数少1的原因,建立起对规律的“形象”认识,再归纳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然后继续以例题展开,让学生动手画图验证,而后总结出段数和棵数的关系。最后再通过表格的形式进行概念的强化。这节课的设计依据了认知规律,以例题为载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以生活中类似植树问题的应用作为探讨对象,了解植树问题实质,多角度去拓展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这节课虽然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但问题也存在着。首先,虽然学生能够通过老师的引导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却无法灵活运用这个规律解决稍微复杂一点的问题,因为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以为学生能发现规律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了,实际上这只是部分学生具备了继续学习的能力,这恰恰导致了能找规律却不会用规律的现象。也就是在发现规律与运用规律间缺少了必要的链接和过渡,所以今后我要加强对规律的扩散教学。其次,课堂出现问题,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学生的疑惑,两端和两旁的区别,应该事先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的知识认知一般是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活动体验而自主探索得知的。没有体验,建模就会显得很抽象。在这一次的教学设计中,虽然我通过画线段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了段数和棵树的关系,但学生仅凭

一次体验是不可能全部达到数学建模的水平的。今后我要像丁老师所说的那样,应该利用更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让学生有更多可以凭借的工具,借助数形结合将文字信息与学习基础结合,使得学习体验得以延续,也使得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了凭借的工具,使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渗透。

总之,整节课的教学,我努力做到放飞学生的思维的翅膀,让学生们在体验中学习,在画图中感悟,在建模中探索,在拓展中提升。通过数形结合和数学建模的方式,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让他们明白,数学不仅能成为他们今后解决问题的实用工具,也能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学会生产、生活、生存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课例反思和说课参考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两端都栽 教学设计 四二班唐晓艾

学习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117页例1。

学习目标:

1.我能理解什么是间隔,知道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

2.我会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用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好!

1.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来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故里----孟州市,希望在这节课中我和你们一起收获知识,一起体验数学的魅力,一起度过40分钟的快乐时光。

2.做游戏:选10位同学来讲台上,做一个游戏。(举右手,向前一步走)游戏中蕴含着数学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揭示目标:

1.我能理解什么是间隔,知道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

2.我会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两端都栽)

三、探究新知

1.学习“间隔”的含义。

(1)猜谜语:五个兄弟,生在一起,有骨有肉,长短不齐。 谜底是( )

师:请你们伸出一只手张开手指,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5个手指,4个空)这4个“空”也可以说成4个“间隔”,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那4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3个手指之间呢?(请生在自己的手上指一指)2个手指之间呢?(全班一起找)

(2)怎样表示手指数和间隔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通过刚才我们找手指数和间隔数,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说。(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或间隔数比手指少1。)

(3)师:“同学们知道康师傅3+2饼干吗?喜欢吃吗?”

师:“这种饼干为什么以3+2命名呢?”(板书:3 2)

学生回答。(脑子反应可真快,真聪明。)

师:“其中的3表示什么?2又表示什么?”(板书:饼干个数 夹心层数)

师:“如果我有4个饼干,照上面的样子,中间能夹几层夹心呢?如果我有6个饼干,中间能夹几层夹心呢?那么要夹4层夹心,需要几个饼干?”(板书:4 3 ; 6 5 ; 5 4 )

师:(同学们的反应可真快)

师:这里面有什么规律吗?”

师:“说的可真好,谁听到了,能再说一遍吗?”

师:“简单地说就是个数比层数多1,层数比个数少1。”

师小结:“同学们真善于观察,其实刚才的饼干问题中就蕴含了一个重要的数学问题,如果把饼干左右放置,把夹层进行拉伸,再用小树来取代饼干,那么饼干问题就成为我们数学中的植树问题,夹层就变成了两棵树之间的间隔。

注:在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统称为“植树问题”。

(板书 植树问题---两端都栽)

2.出示题目:在一条20米长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几棵树苗?

(1)、师:“谁能把题目读一下?”(你的声音真响亮。)

师:“大家想一想,一共需要几棵树苗?谁能说说你的想法?” 师:“4是怎么得到的?”

师:“有不同意见吗?”“5又是怎么得到的呢?”

(2)、师:“到底哪种意见正确呢?其实动手操作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很好的验证。画线段图验证

(3)仔细观察线段图,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有五个间隔)

100÷5=20(个)??(间隔数)

4+1=5(颗)??(棵数)

(4)你发现了什么?

师:“请说说你的想法吧。”

师:“还有不同的验证方法吗?你发现棵数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

系?”(板书:棵数 间隔数)

(5)师小结:“咱们回过头来再来看这道例题,该怎么列式呢?”(问每步求得的是什么)植树问题在生活中普片存在。学生板演 师评价

3. 小组合作、探究规律

(1)动手实验,完成表格。

师:认识了几个数学名词,下面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在20米的小路一边自由植树,想栽多少棵就栽多少棵。不过,老师有几个小小的要求:

(课件出示要求)①两端都要植树,树与树之间的距离要相等。②把每次植树后的间距、棵数和间隔数填入表格。③仔细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你发现间隔数和棵数之间有什么规律,总长与间距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指名声音洪亮的同学读一读)

附表格(课件出示):

总长(米)间距(米)间隔数(段)棵数(棵)

我们的发现:

(2)小组活动,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小组汇报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植树的情况和发现的规律。

(4)根据各小组的汇报进行归纳整理。

学生说,师板书:间隔数=棵数-1 棵数=间隔数+1 总长=间距×间隔数

4.运用规律,巩固新知识

智慧闯关:第一关

(1)在一段公路的一旁栽了95棵树,两端都栽。每两棵之间相距5

米,这段公路全长多少米?

(2)第二关

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四年级同学准备把教室装扮的漂亮一些.在

教室一侧墙壁上挂了7盏红灯笼,每两盏红灯笼中间再挂2盏黄灯笼,

你知道同学们一共挂了多少盏灯笼吗?

(3)第三关

小和尚敲钟,每隔3秒敲一下,敲了6下用了多少秒?

四、总结与评价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

了解了“植树问题”不单单是植树,它是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生活中

的很多问题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解决,所以我们要学会灵活运用这种

思想方法去服务于生活!

附: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两端都栽 棵数=间隔数+1 总长=间距×间隔数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四二班唐晓艾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建立和形成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因此,课堂教学应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使每个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经历、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它们中都隐藏着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体现解决问题多样化这一理念:

策略一:以生活引入新课,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这一环节我从谜语入手,以手指间的空引入认识间隔,并通过举几个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体会,不同的事物或现象之间存在着形态的数学本质。这样引入亲切自然,既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洋溢着数学气息,又让学生充分体验各种不同类型的间隔方式,为接下来的学习分散难点。

策略二:在探究新知之前可以设计初步操作,利用学具小组合作栽种

一排树按要求填写实验报告:在一条20米长路的一侧种树,小树的棵数任选。每相邻两棵树之间长( )厘米,总长有( )个这样的间隔,一共种了( )棵树。通过学生作品的交流,介绍植树中蕴含的“间隔长度”、“间隔数”和“棵数”的数学概念利用学生汇报的数据,初步发现间隔数与棵数之间存在着关系。通过学生无意识原始状态的进行动手操作,认识 “间隔长度”、“间隔数”、“棵数”的概念。初步发现两者之间有关系,并提出“两者关系是什么”这个问题。使学生经历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感受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并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在实践活动中来认识数学知识,明确数学的实际意义。

策略三:也可以是学生独立操作或老师线段图表示,让学生直观的找出规律,如 按要求植树后填空:

1、两端植树,一条线上植2棵树。

2、两端植树,一条线上植3棵树。

3、两端植树,一条线上植4棵树。

4、两端植树,一条线上植5棵树。

5、两端植树,一条线上植棵6树。

总棵树 间隔数

( ) ( )

( ) ( )

( ) ( )

( ) ( )

( ) ( )

这里设计的操可以更加的深入,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棵数再来插小树,填写间隔数。在这个过程中,注重的是每一个学生通过插、填、想等活动,深入研究,通过大量的表象,充分体验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感受、有所体验,为后面的提升做好感性积累。

现在的小学生户外活动减少了,植树的经历等于零,虽然他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一排排的树木,但是,他们并没有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研究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绝大多数学生对于植树问题是非常陌生的,对于植树问题的算理并没有深刻地认识。所以,学生在植树问题的认知方面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通过情景的创设,使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依靠自己的眼、耳、手等感觉器官,在数学活动中进行知识和经验的重组,从而达到获得知识、掌握技能、促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目的。选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动手模拟实践,比较直观,有利于学生思考。学生通过对关键知识点进行了大量的积累,充分的体验,进而进行知识建构,这样对基础知识理解深刻,掌握到位。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经历数学建摸,获得了数学方法,实际学习效率也会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学生的思维也同样得发展。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说课稿 四二班唐晓艾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一、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四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这部分内容放在这个学段,说明这个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性: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了解同一直线上植树问题的三种基本情况,能阐述不同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3.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引导探究、发现两端都栽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关系。

【教学难点】

运用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解决逆向思维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植树问题虽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现象,但对四年级的学生还是有很大的难度。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不是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动手

实践中找方法--——在方法中找规律——在规律中学应用。

四、教学过程和教学理念:教学流程

为了突出重点,破解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我以学生的小手为载体引入本课

【以学生身体的一部分为游戏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利用学生的表现欲望和爱玩的天性,使学生对要学的内容产生好奇心理,顺利解决植树问题中的“间隔”含义,同时让学生在生活实例和亲身实践中,直观地感受“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2、3月12日植树节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顺利过渡到第二个环节。

(二)探索规律建立模型

出示修改例题:同学们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指导学生读题:

1.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 2.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3.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一边,两端要栽)

4.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你能自己想办法找到问题答案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线段图画一画。

5.交流。 6.反馈。

(1)请你们两人把你们的方法写到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看,好

吗? (2)学生分别说想法。使学生明确:间隔数+1=棵数。

(三)巩固练习实际应用

在这一环节我还原例1,让学生解决

(四) 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我会填,让学生现一次巩固总长,棵数,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我会算,设计两旁都要栽的练习。

3、智力大比拼,通过两端都要栽的情况顺理成章地使其明白另外两种植树问题。

3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学生初步感知植树问题基础上,引出另外不同的种法,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以便能更好的理解与植树问题有关的生活题型,让学生在具体生活中理解数学现象,并运用规律解决形式各异的生活问题,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如此设计是基于学生的思维状态,引导学生说说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收获,进一步深入总结,给学生留有回味和发展的空间。】

2、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中还有更多更有挑战性的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比如小朋友们排队,如果排成个圈儿,棵数与间隔数之间会藏着怎样的秘密呢?就留给大家课后去思考吧!

最后我用这样一段话来结束这节课的教学。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探索出了植树问题,找到规律,解决问题,其实植

树问题里还有许多有趣的知识,需要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去探索和发现。今后无论遇到我们困难,只要用你们的智慧去解决,相信成功属于你!

【在一堂课结束之即,让学生对当堂课的知识和收获做一个回顾,就是学生整理思路、内化知识的过程,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更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更多相关推荐: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由于路线不同植树要求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和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如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锯木头...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明德小学彭素艳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头都栽两头都不栽一头栽一头不栽等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和反思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和反思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7页例1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掌握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这一关系解决简单的新的实际...

《植树问题(两端都种)》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两端都种)》教学反思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下“数学广角”的内容。新教材的“数学广角”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一些典型的数学思想方法。因为“植树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

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植树问题》复习课教案及 教学反思

复习《植树问题》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植树问题中在一条线段上植树的三种特征,并能应用规律解决问题。(2)通过猜测、画图操作,验证,交流的方式探…

小学五年级上新人教版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郭海霞植树问题是新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大家都知道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植树问题教学侧重点在解决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微课教学设计

植树问题微课教学设计执教严玉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红旗二校微课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微课目标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初步感知植树方法的多样化掌握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

20xx-20xx年最新审定新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1)》 :教学反思(名校内部资料)

植树问题1教学反思一数学方法的渗透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一直以来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到底能让学生留下些什么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果能够单纯的解题重要还是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数学思想方法更为重...

公开课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与反思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师尹可生20xx年11月19日课题植树问题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交流让学生理解树的棵数与格数的联系2让学生能正确解决类似问题3渗透数学思考方法和数学相互联系的思...

《植树问---两端都栽》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两端都栽教学反思杨红梅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是新人教版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中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多而且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因此在课的设计中我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亲自让学...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画图体验整理数据观察发现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2在数学模型构建过程中凸显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回归思维的原点3运用植树问题的数学...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3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