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up》观后感—社会分层角度

时间:2024.4.20

浅谈社会分层.

——社会学视角下的《56up》观后感

从来没有一部纪录片能像《56up》一样拍摄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从来没有一部纪录片能像《56up》一样时至今日仍能引起人们的深思;从来没有一部纪录片能像《56up》一样映射不止一种社会问题。而我看完这个纪录片,感触最深的则是一直贯穿其中的“社会分层”问题,随着被采访者年龄的增长,“社会分层”的影响也日趋严重,这似乎和导演在最初拍摄时的初衷——“在英国社会阶级是很难逾越的”是不谋而合的。所以作为观看者的我想要认真探讨一下关于“社会分层”的问题。

一、社会分层初显

社会分层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人们划分为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社会差别与社会地位的存在。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种种态度和行为上具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别主要不是由与生俱来的生理差别及气质差别等自然差别造成的,而是由于人们的不同社会地位造成的。就像拍摄《56up》第一次接触这些七岁的孩子们时,富人家的孩子们读的是高级寄宿学校,喜欢阅读《金融时报》、《观察家报》和《泰晤士报》等读物。仅仅七岁的他们已经会用拉丁文唱歌,并知道自己有朝一日想做律师,要上剑桥的三一学院。而同样是七岁,十四人中唯一的非白人,在慈善儿童中心长大的西蒙,完全没有富人家孩子们一样宽阔的“眼界”,更从未规划过自己的将来。对他来说,能有机会见到自己的爸爸就已经很高兴了。当有人问他“你怎么看有钱人”时,他回答说“没想过”,因为当时的他可能根本未曾见过真正的有钱人。这些,都是由于社会阶层的存在而不可避免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些孩子身份的划定此时还谈不上和自身努力的结果相关联,而是根据血缘、地缘关系先天决定的,社会层次的不同在一开始就赋予了他们生活和思想上的差异。

二、社会分层的影响

(一)消极影响

那么,社会分层的存在会对人们产生怎样的影响呢?首先,它肯定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第一,由于社会分层还是因其个人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不同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因此人们在社会地位方面的差别有其不合理性。因此,社会分层在一定意义上忽视了人们的能力和贡献,从而对个人和社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第二,由于社会分层所依据的社会成员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不同,这样,富有者将会更富,贫穷者将会更穷,其结果就是社会贫富两极分化,从而影响甚至危害社会运行和发展。去观察这十四个孩子的成长轨迹,富人家的孩子很早就对人生、对社会有一定的认知和远见,而穷人家的孩子则一辈子每天都忙着为当天的生计操心。相隔五十年回头看,依旧是几个来自精英阶层孩子的人生相对光鲜,而来自底层的两个在慈善机构长大的孩子,一个做了卡车司机,另一个做了养老院工作人员,他们依旧在社会的最底层摸爬滚打地活着。

(二)积极影响

当然,社会分层既有负功能,也有正功能。其正功能至少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由于社会分层是对社会成员的不同能力的认可,因而它会激励人们为增强自己的能力而努力。就像《56up》中,十四个孩子中有两三个依靠自己的努力奋斗,跻身真正中产或准精英阶层的,这就说明了社会分层带来的积极作用;第二,由于社会分层具体表现为人们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声望地位的差别,因此,社会分层会形成一种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社会竞争机制,从而激励人们奋发图强,力争上游,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

三、社会分层的启示

从理性角度来看,社会分层既有正功能,又有负功能,我们只有充分地认识到其正负功能,才能在实践上有效地发挥和利用其正功能,抑制和克服其负功能。从感性角度来看,纪录片反复强调社会分层的结果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就像《56up》的每一集影片都以一句慧语开篇:“让我带一个孩子到七岁,以后随你怎样带,随他怎样长,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已是注定。”其实不管是导演还是观众都期待着出现驳斥拍摄初衷的特例。当然,如果说在年轻时,还可以改变或者重新规划他们自己的人生,那么在这个知天命的年龄,一切都已经成为定局。


第二篇:56up 观后感


56up 观后感

本部纪录片是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xx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系列的第8部。迈克尔艾普特在19xx年味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 7up,采访了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14个7岁的儿童,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每隔7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这些年来的感触,了解他们这些年来的变化,从而感受他们的一生。人生行至大半,岁月蹉跎,年华终有老去的一天,可是生活仍在继续。

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放了这部纪录片,分为上中下三部,总共150分钟,通过这短短的150分钟,我在感叹这是一部伟大的纪录片之余,也有很多感触。 在这部纪录片里,我们可以知道7岁的孩子大部分都天真浪漫,上层阶级读私立学校的小孩Andrew和JOHN已经每天在看《金融报》或者《观察家》了,他们明确知道自己会上哪个高级中学然后上牛津大学然后成为著名律师著名人物之类,中产阶级的男孩也有一些梦想反对种族歧视帮助有色人种或者到哪里上学读书有个什么职业,女孩子则想着长大了嫁人生子,而在穷人区贫民窟上寄宿学校的下层阶级的孩子甚至谈不上什么梦想,有人希望当驯马师赚钱,有人希望能有机会见到自己的爸爸吃饱饭少罚站少被打这也成为了他们的愿望。在小时候,每个孩子的想法就有如此大的不同。而在他们56岁的时候,当年那几个7岁的上私立学校的孩子已经按照当初想好的路线上了牛津大学毕业然后都做了著名律师,过着上层社会的优渥生活,受人尊重家庭幸福,他们的孩子也无一例外地走着父亲的老路,好中学好大学好工作;中产阶级的男孩子有三个也上了大学,第一个bruce牛津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成为了一个中学教师,按照他的理想帮助穷困地区的学生,后来回到英国在一个普通的公立学校教书,过着平淡也还安静的生活;另外一农家子弟nick上牛津物理系毕业后到美国成为一个美国著名大学的教授,第二次婚姻中娶了一个身材外貌气质极佳的美国妻子,他是这里面唯一一个成功晋级精英阶级的人;一个男孩peter年轻的时候政治思绪很激烈英姿勃发,大学毕业后做了教师,中途因为发表政治言论被民众抨击退出了有压力的电影拍摄,56岁时候重回拍摄,已经改行做了公务员,家庭稳定幸福儿女双全且优秀,和自己的美丽妻子业余时间一起创办乐队进行创作表演并在业内取得很不错的成绩,身材修长气质优雅,他们依然稳定地处在在中产阶级这个梯度里。不过那些中产阶级出来的女孩子则表现都很平淡,我甚至都不能准确地分出谁的故事,无一例外她们嫁人结婚生孩子,她们的人生幸福程度几乎与她们的婚姻美满程度完全挂钩。而那几个来自底层社会阶级的孩子,有色人种居多,他们年老以后,都当了一堆孩子的爷爷奶奶,而他们的孩子,极少能上到大学,做着都是普通的服务性工作,修理工保安之类,他们自己,常与失业相伴,如果没有好的社会制度,他们其实处境堪忧。从这些,我们可以知道英国社会阶级是很难逾越的,一个人的人生和小时候的生活环境,价值观,理想有很大关系,而这些都是潜移默化的,或许让人感叹甚至心有不甘。除了这些,这部纪录片里还有其他引起我注意的话题。

除了母体的家庭环境,性格是重塑人生的最重要的一张牌。诚然,前面有说,绝大部分人基本都没跳出社会的等级的既定魔咒,但还是也有例外的。举两个例子,任何人都会注意到有个叫neil的中产阶级的孩子(他有个小学同班同学是电影中的考上牛津数学系的bruce),neil在在7岁的镜头里他非常灿烂地

叙述着他不着天际的奇异的剑客或者花朵蝴蝶飞之类的梦想,甚至14岁的镜头下也是一背着书包骑着自行车在好教区飞速而过的阳光灿烂少年,在考牛津大学失利而进入一别的大学之后,因为精神有了问题,他辍学之后做了建筑工人,然后流浪辗转在英国各地,居无定所,食不果腹,衣衫褴褛,实在让人看了相当心酸。虽然最后在56岁的时候以反转的姿态做了某个地区的议员,但依然是个贫苦的拿着救济金的议员,他平时所打的零工比如做教堂的辅助祭司也仅仅能让他活着,他对着镜头从来都没有过高的奢望,说不知道他自己能做的是什么,还有什么样他可以做下去赚到钱的更好职业,他骨子里已经对自己的命运无可奈何了。片子一直没说他的精神问题是他的天生遗传问题还是后来因为家庭环境压迫所致,总之,这个人物看了让人相当悲凉。如果他性情没有问题,他大学毕业后本来是可以顺利走在中产阶级有尊严的轨道上的。还有一个孩子,生活在贫民窟,住在寄宿学校里,7岁时候出现的那张悲凉的脸让我很难忘怀,他叫paul。他7岁时候谈不上什么梦想不过就是希望少被打,少被罚站之类。他的忧伤无助的小脸在19xx年的黑白镜头下让人心痛。他成年后虽然也找了很多工作,但是因为无一技之长,也无足够的毅力坚持,或者也因为就业环境不佳,他频繁地失业,换工作,到晚年的时候已经只能在妻子帮工的养老院谋得一份小小的修理工的杂差。他到底是因为家庭环境而造成的自卑,还是因为天生性格本身而造成的少毅力?不得而知,总而言之,他小时候的那张脸让人怜悯并心里发冷,因为这都可能只是与他的童年生长环境密切相关。

婚姻可以拯救一个人,尤其是女人。在电影中,女人的幸福主要与情感与婚姻有关,事业在里面的比重很小。中产阶级里面有三个同班同学,在多个年代一起肩并肩出现在镜头里,长大以后的命运差别还是很远。有个叫Sue乐观的女孩第一次离婚后坚强带着孩子,后来再婚幸福夫妻关系很和谐,然后工作也一路顺利并且有显著提升,家庭美满事业顺利,总之人生更为幸福;有个女孩子一生中嫁了两次离婚两次,留下几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没上大学,只做着低微的工作,她身体不好又遭遇到一系列的家庭不幸,一直失业领着救济金经济也很拮据;还有一个女孩子本性是个悲观的人,她在7岁14岁和21岁的时候是一个很忧伤很反叛的女孩,而在28岁的时候遇到了她的丈夫,从此她变成了一个阳光的人,在56岁的时候坦然地说出:虽然自己是一本也许不怎么好看的书,别人(观众)既然翻开了,但是还是会有惯性一直读下去。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生命,这话放在女权主义那里不好说对与错,但是放在这个电影里再合适不过了。那些在7岁的时候就兴高采烈地说要结婚要几个孩子的女人,在她们的人生道路上都写下了这些篇章,只是个中滋味大相径庭。婚姻甚至重塑了她们的第二次生命。那个苏在这些女人中显得相当年轻有活力,无论容貌还是精神在这群女人中都是佼佼者,再婚遇到的让她幸福的男人,和一路向上的事业也给了她极大的信心,当然也创造了较好的物质环境吧。而其中有个女人在56岁的时候衰老得惊人,家庭一般又遭遇失业,岁月在她的脸上无情地刻下深深的痕迹。

从42岁的时候开始,他们的生活基本已经没有了什么变化,人生的一切似乎已经成为了定局,孩子们已经长大再教育已经来不及,而自己年华老去追求事业和爱情都已经力不从心,那些曾经意气风发剑指江湖的有志少年也变成了今日平静祥和的头发稀少的中老年男人,那些曾经愤世嫉俗的女孩也成为现在淡淡评阅自己人生的中年娴静妇女。在这个年纪,人生的大好时光已经过去,回首过去,他们都很惊讶自己小时候的模样,他们仿佛都基本满意如今的人生,只是不满意又能如何?他们不会对着镜头后悔的。虽然,电影中,那是在英国的福利性的保

障制度下,那些人生活还能得到很有效的保障。在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现在这样的保障体系下,如果我们在年轻的时候也都知道了未来的我们是什么样的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我们是否更充满信心还是会觉得沮丧?

或许就像剧中人所说,无论我们自己是怎么样的一本书,精彩或者乏味,读着读着,也就读下去了;或者就像局中人所说,而所谓幸福,就是我们都还在平稳地在这里,没有遭遇到厄运,这也是一种幸福;或者就像剧中人说说,如果有机会重来,会在年轻的时候好好读书,因为知识是谁也拿不走的,那样可以更有力掌控人生;或者如剧中人所说,如果能重新来过,一定不会像当年那么懒,会很努力工作把握每一次机会,那么还是会有很多机会改变整个人生。

12级行政2班 邹野 120302205

更多相关推荐:
56up 观后感

56up观后感本部纪录片是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xx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系列的第8部迈克尔艾普特在19xx年味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7up采访了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14个7岁的儿童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

记录片观后感

记录片观后感前几天出于对考古的特殊爱好我一口气看完了探索发现洋海古墓系列的记录片但遗憾的是只看了六集便匆匆打住开始重新回到我的学习正轨但终归是有些收获这里便与各位可算是奇文共赏吧关于符号记得在翻开历史文化册时当...

央视纪录片《高考》观后感

央视纪录片高考观后感央视纪录片高考gt观后感绥化八中12级3班赵琦8月19日我在微信当中看了六集的高考视频看过后深有感触一二集是讲述毛坦厂中学的日与夜安徽毛坦厂中学被称为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高中学校位于安徽省的一...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清官历来是百姓的追求与信仰因为百姓总是那么的善良那么的易于满足只要能被官吏帮到哪怕是一点点小忙他们都会到处传扬官吏的好处即使别人不认同他们也会坚定的信任下去所以成为一个清官成为一个好官很容易...

纪录片观后感

家在我心中含泪活着在日本的日子最终章人生就应咬紧牙关含泪前行这是为欢笑做出的准备如此世代相传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是张丽玲团队为反映中国人在日本的真实生活所拍摄的一系列纪录片从19xx年开始历时20多年6个...

《新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党员心祖国情新中国纪录片观后感新中国即将迎来60周年华诞60年弹指一挥间神州大地沧桑巨变焕发勃勃生机在中国共 产 党领导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今天一个面向现...

《大师》纪录片观后感

观大师纪录片有感之陶行知在看一系列大师纪录片前我在心里默默问自己怎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大师呢他她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精神呢我要从他们身上学到哪些东西带着这些思考及问题我认真欣赏了陶行知蔡元培等等大师的影片下面我想谈...

纪录片观后感

奥运会纪录片观后感奥运官方纪录片20xx系列选取了现代奥运会最值得纪念的场景是目前记录奥运最全面的系列片共包括六个系列分别是金典时刻奥运项目奥运精神奥运明星奥运会历史发展奥运明星与奥林匹亚精神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

纪录片观后感

纪录片home观后感在百度搜索环保纪录片震撼发现很多人推荐家园HOME并形容其为唯美震撼或许是纪录片拍摄的极限将信将疑找了个带中英文字幕的DOWN下来一看果然被雷倒了首先是构图每一幅图都是精品其次是配音英文发音...

纪录片《水凤凰》观后感

水凤凰观后感水凤凰讲述我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福乡中心小学教师陆永康老师而我所任教的学校位于羊福民族学校的隔壁三都水族自治县巫不民族学校作为兄弟学校我们经常经行校际交流而陆老师的精神深深的感染着我们每一位老师陆永康老...

纪录片《信仰》 观后感 2

纪录片信仰观后感我是这次党校培训的党校培训期间我们组长组织我们观看了纪录片信仰看完信仰这每一个震撼的一幕不断地显现在我大脑上在不知不觉中我的泪水轻轻落下了感动的一幕说老奶奶说我们也有一面红旗等到重庆解放的时候抬...

纪录片《信仰》观后感

纪录片信仰观后感近日我观看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这部三集的纪录片通过讲述中国共 产 党成立90多年来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一代又一代信念如铁百折不挠的优秀共 产 党员儿女为了追求人类最美好的共产主义事...

56up纪录片观后感(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