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电影之我见—孔子观后感

时间:2024.3.31

《孔子》观后感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至圣之师,万世师表”,其言行语录和思想轨迹被其弟子收录集合成《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孔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之深远。胡玫导演的《孔子》,一部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的电影,当然也吸引众多观众来观赏之,而对于影片的评价则因人而异,正面负面当然皆有。而正如对此影片的评价态度一样,对孔子个人的功过是非当然也会有许多不同的观点。

看了这部影片,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主要有三点。也是我觉得充分体现孔子的人格魅力或者影片制作巧妙的三个主要地方。

第一,“给个话儿啊”的幽默和“丧家之犬”的自嘲。“给个话儿啊!”这句台词在电影里出现两次,第一次是公山狃追到孔子家要季氏家小奴漆思弓时候,奴颜谄媚地对孔子说不喜欢三桓,希望与孔子合作灭三桓时,孔子默而不语时,公山狃说的“给个话儿啊”,然后孔子镇定抛出一句:“道不同,不相为谋”。公山狃自讨没趣,愤愤离去。第二次在正片中出现的戏份是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献祭,这句话是孔子在挤兑公山狃,孔子抛出“给个话儿啊”。将公山狃置于尴尬境地。观众听了都在哈哈大笑,不仅是电影中的场下宾客,还是观看这部电影的观众,都笑了。这可以算是孔子的一种幽默。“丧家之犬”是孔子被鲁国驱逐而周游列国、颠沛流离,风餐露宿、以琴代食。但依然不失圣贤本色,在郑国被形容做“丧家之犬”,一般人听着肯定会气得脸红脖子粗,但孔子却乐呵呵地接受并自嘲了一把,正是体现出了“君子无论是在逆境还是在顺境当中都能够泰然处置的通达。 “给个话儿啊”的幽默和“丧家之犬”的自嘲充分体现出了孔子这个圣人也有人情味,也有趣,也善于自嘲,自我解脱,正充分体现了其圣人之境界。 第二,颜回之死。虽然可以考究历史上颜回并非是捡竹筒而死的,只是说他英年早逝。于是,电影就利用了这样的史实空白,为颜回找到了一个死因,就是为抢救圣人竹书而冻死于冰河之中。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其深受孔子教诲,深谙孔子思想。在马车经过冰山时,冰山裂开,竹筒掉入冰水中,颜回为了捡回孔子的竹筒,一次接连一次潜入冰水中捡回竹筒。当时电影音乐凄凉,观众都为之感动为之呼唤。颜回死后,孔子一直紧紧地抱住他的尸体,我以为,此时应当出现那句著名的“天丧予!天丧予!”了,但并没有,孔子始终一语不发,呆坐在那里,茫然如求,若有所思。这一场景使我想起了《诗经·黍离》中的那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孔子爱颜回甚至比爱他的儿子还要多一些,因为儿子只能传承血脉,颜回却可以传他的大道。而在影片中,颜回爱孔子的大道多过爱自己的生命,现代人可能不能理解,一个人为什么要为几捆竹简死去活来。文献专业出身的人却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传承是多么不易,有时就是靠那几捆竹简来存亡继绝。颜回一死,孔子便觉得是天将丧我。但孔子还说过一句名言:“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其实就和他传道于天下的精神多少有点违背。真的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吗?其实,在孔子看来,应该是“生无所息”,君子传道,死而不已。

第三处是孔子见南子,这是本片中最大的噱头,也是最受人争议之处。但我觉得这没什么可非议的,反正古代典籍中,孔子的八卦早已有之。汉代的大儒就用孔子追求楚女的故事来解释什么叫“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这里最让我动容的,不是什么八卦,而是南子对孔子的理解。“世人能够理解夫子的痛苦,却不能理解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这句话深深地感动了我。我想这可能也是编剧和导演留下的一个巨大的讽刺,居然让一个淫乱的女人成为圣人的知己。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来漫长的历史中,人们对孔子的误解从没有中断。电影的最后,孔子吩咐弟子将整理好的《春秋》呈送鲁公,便面向着夕阳,溘然长逝。在他死前,他留下了这样一句话:“世人理解我,是因为这部书;误解我,也是因为这部书。”孔子号称“述而不作”,对《诗》、《书》、《礼》、《乐》四部经典只是传习、授受,对《周易》也只

是晚年的喜好,有没有传人还有悬疑,而《春秋》本不是周代贵族之所习,只是鲁国一国的史书,孔子却对它情有独钟,在这部书用力最多,也暗含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所以后人才能够演说出无数的“微言大义”,孟子也说《春秋》一书使“乱臣贼子惧”。孔子的理想就是建立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使人们各安其位,在其位,谋其政。而这些思想都用“春秋笔法”加以体现。世人理解他,因为一部《春秋》;世人误解他,也因为一部《春秋》。这使我想到了《论语》开篇的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小时候学到这句时,不能理解,孔子为何要将学习、交友与涵养功夫放到一起来说,好像是前言不搭后语。但后来才明白,“学而时习之”便是君子传道,死而不已;“有朋自远方来”便是世人对他的理解;“人不知而不愠”便是后人对他的误解。

这部《孔子》正如这句“后人理解我,因为这部书,误解我,也是因为这部书。”所言,会在不同人心理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君子固穷、君子死义、君子传道以及君子不愠,这便是一部《论语》,这便是一个孔子。可能,真正令我感动的,不是电影,而是电影所能唤起的文化共鸣。


第二篇:看《孔子》电影,听评说孔子


看《孔子》电影,听评说孔子2010 年 2 月 17 日在西安市图书馆“天禄讲坛”讲座 韩 星被称为史诗大片《孔子》已经与观众见面了,作为中国文化第一人、世界十大思想家 的第一位的孔子正在从学术殿堂走向走向大众。可惜的是,当孔子与商业、娱乐越来越近而 与思想和文化则越来越远了。看到媒体上有关《孔子》的争议,使我想到于丹在 《百家讲坛》 讲《论语》以后的激烈争论,都是因为对孔子的理解、把握和认识有很大的偏差。一、影片《孔子》的意义作者具有良好的动机, 美好的愿望和真诚的努力, 已经差不多被我们丢弃了的仁义礼智 信是该好好收拾收拾从正面进行表现了, 虽然 《孔子》 电影并没有做好, 也还是应该肯定的。 这里我想引用电影人自己的评论: “当我们一直沉浸在国产商业大片的打打杀杀之中,当我 们徜徉在贺岁档影片的火爆和喜剧的热热闹闹的时候, 《孔子》带着它充沛的人文色彩为国 产电影市场注入了一股真正表现传统的、 令人满怀沉思的悠远气质, 这在今年中国电影中是 难得一见的。几年前,我们曾经为《墨功》而展开讨论,正是因为影片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中某些经典的方面,但那是一部纯粹的商业片。而《孔子》比那部影片更为深入地进入了传 统文化进程本身,尽管这部影片依然还是一部商业影片,但是从气质上,它具备了一种文艺 片或曰文化电影的特性。“影片立足于那个时代,表现的是一个学问家生不逢时的境遇,他 ” 的智慧、他的学说、他的人品等等,在那个群雄争霸的时代,显得不合时宜,他追求的是恢 复周礼,讲求的是仁治,以此为治国的法宝,但是,在已经礼崩乐坏的情况下,他追求的只 不过是一种理想化的世界,因此,孔子被认为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是完全有道理的。影片叙述 了孔子从入仕实施理想,到被迫离仕流浪讲学的经历,因此,这部影片应该看作是一部历史 片或人物传记片,而不是一部全面阐释孔子学说的论说片,从这个角度看,影片是成功的。 ” (高小健: 《<孔子>:一部文化电影》《北京日报》2010 年 2 月 1 日)力挺该片的人士认为, , 《孔子》选取了主角人生历程最重要的一段书写,传递出主流而又举世公认的价值观。影片 整体风格基调是正拍,严肃,庄严,人物生气贯注,使人过目难忘。拍摄历史正剧从未失手 的导演胡玫,表现出相当的视听语言素养,影片几乎每一个镜头的处理,都可以被列入教科 书供参考。 影片整体美术风格将清新自然的格调发挥到了极致, 在道具处理方面的精细程度 让人叹为观止。比如影片中出现的青铜器上的

花纹雕刻,是全由人工一笔一画刻上去的。而 影片收尾阶段,孔子与众弟子冰原上苦行的高潮戏,狂风搅雪,壮阔苍茫,烘托出圣人明知 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周黎明在《新京报》发表的文章认为, 《孔子》“有礼有乐,高不可 攀”,它有着“大片的外表、传记片的套路、教育片的内核、主旋律片的特色”,胡玫用心 良苦,效果也不错。“而《孔子》的最大价值,是当做一部国学的课外辅导作品”,中国人 确有借此“补课”的必要。解玺璋在《北京日报》发表的文章认为,关注者、观众甚至出品 方都忽略了影片自身的魅力对观众的吸引,羞于、耻于谈论影片正面表现的精神、理想、信 仰,而这恰恰是最重要的。他说,影片最动人的地方,就是孔子终其一生对自己的信念、理 想始终矢志不渝地坚持,即使不被人理解,不被人接受。 (苗春: 《电影<孔子> 引发众说纷 < > 纭 真的像恶评那样差?》,2010 年 2 月 1 日中国新闻网)二、孔子的形象关于孔子的形象应该是这部影片的核心。我们先看学者们的研究: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骆承烈教授是目前世界上收藏孔子画像最多的人, 他 保存了 2400 余幅孔子画像,对历代孔子形象研究颇深。骆教授介绍,古籍中记载孔子形象 的很少,有三处: 第一,便是《论语》 ,在《论语述而》中,有这样的话: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1 也就是说,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但不凶猛,恭顺而安静,威严中显出仁德,严厉中露出 慈祥。 第二处,是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中,对孔子如是描述: “生而首上圩 wéi 顶,故 因名曰丘云。“圩顶就是说头上有个坑,孔子经常扎着头巾戴着帽子,看不出坑,但说明孔 ” 子前额高。 ”骆承烈说。 第三处也是《史记》“孔子长九尺六寸,俗谓长人而异之。 : ”也就是孔子身高 1.9 米, 魁梧健壮。 他称据他考证,除了这三处,古籍中再没有对孔子形象的记载,而各地的孔子家谱中记 载的孔子形象千差万别,有些还相当怪异。 他还将从古至今流传的孔子画像分为六类: 皇家孔子、 官家孔子、 儒家孔子、 民间孔子、 仇家孔子和海外孔子。皇家供奉的孔子一般是仿照帝王形象,着装也都是天子规格,一般为 坐像,看不出身高,孔子均被美化,形象端庄威严,一副帝王相;官家孔子一般用的是顾恺 之的《孔子为鲁司寇像》 ,头着官帽,俨然一副官相;而儒家学者中流传的孔子像,就用吴 道子所绘的孔子,一副学者相;民间普通老百姓家里的孔子,身着布衣,像学堂里的教书先 生;仇家孔子一般都是“反孔”者所绘,例如历史

上批孔时的孔子像,都很丑陋,形如小丑; 最好玩的是海外孔子像, 美国芝加哥供奉的孔子是大长脸, 日本人供奉的孔子是矮个儿的胖 墩,南美洲的孔子变成黑皮肤……不是孔子需要我们,是我们需要孔子。 南开大学张荣明教授整理了《孔子在中国与世界历史上的十种形象》 (张荣明教授在复 旦大学的演讲 2007-11-4 19:21:45): 在中国历史上的七种形象: 在中国历史上的七种形象: 第一种形象是“圣化” 第一种形象是“圣化”。一介布衣的孔子被初步塑造成圣人,中间大概经历了四五百 年的过程。 第二种形象是“矮化” 第二种形象是“矮化”。“矮化”孔子可以说是自老子开始。孔子当年西行,向老子 问礼。老子认为周礼的创始人周公早已死了,要复周礼必须要估量时代潮流是否允许。老子 告诫说:“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史记·老子列传》) 这说明孔子身上有两大不足:趾高气扬的神态(骄气、态色),过多的欲望与理想(多欲、 淫志)。《庄子·德充符》塑造了一个肢体残缺名叫“叔山无趾”的人物,向孔子求教并进 而论道,最后使得孔子甘拜下风,自惭形秽。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实际上《庄子》一书中 还有许多“矮化”孔子的故事。道家“矮化”孔子在历史上是有传统的。 《列子·汤问》编 造了一个故事: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辩论早晨的太阳和中午的太阳哪个离我们近?双 方从形状、温度出发各执一词,究竟谁对谁错,“‘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 多知也?’”实际上这个问题有相当的难度, 两千多年后天文学家经过精密的计算后才能得 出答案。无所不知的圣人对小孩的疑问也不能回答,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巧妙的讽刺。 第三种形象是“正统化” 第三种形象是“正统化”。自从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以来,孔 子的形象就逐渐趋于正统化。 孔子到了汉代, 在国家政治思想领域已树立了合法正统的形象: 他的著作《春秋》是治理天下的一面镜子,孔子本人则是王者之师。 第四种形象是“神化” 第四种形象是“神化”。孔子在汉代除了被官方及御用学者董仲舒等人独尊而“正统 化”之外,还受到另一批公羊学派儒生的高度“神化”。在《春秋纬·演孔图》、《孝经? 援神契》等纬书中,从孔子的出生、相貌至行为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精心编造的“神化”:1、 孔子并非是俗人凡胎,他诞生于人神交合之中。孔子父母“祷尼丘山,感黑龙之精,以生仲 尼”。2、孔子生有异相殊表:“孔子长十尺,海口,尼首,方面,月角日准,河目龙颡,斗 唇昌

颜”,“手垂过膝,耳垂珠庭,眉十二采,目六十四理,立如凤峙,坐如蹲龙”。3、 孔子作为奉天承运的“素王”,编撰《春秋》、《孝经》,为后世制定了治理天下的大法, 带领七十二位弟子朝拜北斗星,这时天空“白雾摩地,赤虹自上而下化为黄玉,长三尺,上2 有刻文,孔子跪受而读之,曰:宝文出,刘季握,卯金刀,在轸北,字禾子,天下服。”孔 子在此预言刘邦将取代秦王朝而登上帝位。 从一定意义上说, “神化”是对“正统化”的加 码,是为了树立孔子更大的权威,把孔子从人性世界的典范提升到神性世界的救世主。 第五种形象是“僵化” 第五种形象是“僵化”。经过一千多年的流传,孔子的形象到了宋代就渐渐被理学家 所“僵化”。 从思想史的发展脉络来看, “僵化”是“正统化”难以避免的逻辑结果。 首先, 宋代皇帝进一步制造了尊孔的社会氛围,宋太祖赵匡胤多次去国子监主持盛大的祭孔仪式, 宋真宗赵恒亲自去曲阜祭孔,追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有了统治者政治上的大力倡导, 理学家就努力把孔子改造成只知维护天理、 极力遏止人欲的“僵化”形象。 孔子这种被“僵 化”的形象对于后世起到了非常不好的影响。近代以来,孔子思想受到攻击,孔子形象受到 “丑化”,皆与此不无关系。 第六种形象是“维新化” 第六种形象是“维新化”。晚清康有为搞“戊戌变法”,他需要发掘古代思想资源作 为变法的理论支撑。 康有为在 《孔子改制考》 一书中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 认为“六 经”是孔子为了“托古改制”,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假托古人尧、舜的言论而亲自写成的 作品。康有为在这里再次强化了孔子与时俱进的色彩,塑造了一个“维新化”的孔子形象。 第七种形象是“丑化” 第七种形象是“丑化”。晚清以来,孔子的形象江河日下,或被严重扭曲,或被无情 抨击。太平天国洪秀全率领农民起义,要推翻清王朝的统治阶层,对于所谓“历代帝王专制 之护符”的孔子本人及其思想自然全无好感,他说:“推勘妖魔作怪之由,总追究孔丘教人 之书多错。”《太平天日》一书编造了新的神话:天父上帝审判孔子,命天使捆绑及鞭挞他。 孔子跪在天兄基督前哀求不已,上帝始命停止鞭打,永不准他下凡。太平军所到之处,焚烧 孔庙,捣毁孔子像。宣布《四书》、《五经》为“妖书”,“凡一切妖书,如有胆敢念诵教 习者,一概皆斩。”太平军抵制孔子及其思想,或许还有另外一层原因:孔子“不语怪、力、 乱、神”,“敬鬼神而远之”,对鬼神持怀疑态度。洪秀全创立上帝教,对于

不信鬼神的孔 子自然要打倒丑化。这是因政见及信仰不同而遭到丑化。 后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更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情绪化、夸张化 的言论色彩,不免使孔子形象受到严重“丑化”。 在西方历史上的三种形象: 在西方历史上的三种形象: 几百年来,由于观察者的角度不同,孔子在西方历史上形成了几种不同的形象。第一种 形象是“哲人”。第二种形象是“智者”。第三种形象是“完人”。 孔子思想大概从 16 世纪开始主要是通过西方传教士传播到西方的。几百年来,由于观 察者的角度不同,孔子在西方历史上形成了几种不同的形象。 第一种形象是“哲人” 第一种形象是“哲人”。明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传教史》中说:“中国最伟 大的哲学家是孔子。他所说的和他的生活态度,绝不逊于我们古代的哲学家;许多西方哲学 家无法与他相提并论。” 第二种形象是“智者” 第二种形象是“智者”。德国黑格尔认为“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不能算 是哲学家。黑格尔的理由:1、孔子只注重常识道德,或者说是“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 教训”。2、孔子不懂思辨哲学。黑格尔本人不懂中文,他对孔子思想的了解只是限于传教 士的译本,他所能接触到的是脱离具体语境缺乏鸢飞鱼跃活泼生动生命力的若干条孔子语 录,他无法把握孔子思想的全貌,因此他对孔子的评价自然不高。另外,黑格尔是欧洲中心 主义者,轻视东方文化,他甚至不无偏见地认为汉语不宜思辨等。 第三种形象是“完人” 第三种形象是“完人”。18 世纪法国一批启蒙学者高度赞赏孔子,几乎认定孔子是个 完人。伏尔泰认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言基督未曾说过。基督不过禁人行恶,孔 子是劝人为善。他尤其赞美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格言,以为“西方民族,无论如 何格言,如何教理,无可与此纯粹道德相比拟者。孔子常说仁义,若使人们实行此种道德, 地上就不会有什么战争了。”伏尔泰在自己的礼拜堂中挂了孔子的画像,朝夕礼拜。法郎3 士·魁奈是法国重农学派的创造者称魁奈是“欧洲的孔子”, 人认为希腊哲学不如中国, 一 部《论语》即可以打倒希腊七贤。 我认为孔子的主体形象是集大成的圣人 集大成的圣人。 我认为孔子的主体形象是集大成的圣人。 孔子的形象历史上本来就多样, 到了现代社会多样的学科划分把他理解成思想家、 教育 家、 哲学家、 伦理学家、 政治家、 军事家、 外交家等, 现代中国人多样的个性化认识更是 “一 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孔子” 。其实,中华民族心

目中有一个公认的也是最基本的形象就是 孟子所的集大成的圣人。 但是, 作为今年贺岁大片的 《孔子》 电影让观众看到的则是一个 “集 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和流浪诗人于一身”的孔子,使得孔子无论在人物塑造上还是主题 上都显得单薄。 孔子本人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呢?对于这位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深远的圣人我 们首先要以正史的眼光尽可能地还原,而不是被商业的炒作所扭曲、遮蔽,甚至丑化。 孔子作为圣人,他有信仰的因素在,是我们民族道德信仰的核心,可以承担一个中华民 族的核心价值观, 用今天的话说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的象征。 我们中华民族没有独一的 宗教信仰而能够维系几千就是因为有孔子这样一个精神象征。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宗教信仰, 这个民族要么文明程度低劣,没有体面的民族;要么缺少凝聚力,变成一盘散沙。从孔子到 今天,儒文化绵延不绝,我们这块广袤的国土上,政治上有过割据,但文化一直没有分裂, 因文化根脉所系,即使分了,也会“分久必合”,这种凝聚力就来自孔子。历来权势者大多 “捧”孔子,但恰恰是普通大众对孔子才有真信仰。所以,古代的中国社会往往是,上层社 会可能已经很糜烂了,但下层社会还有道德在,这个社会才没有从头烂到尾,才有革故鼎新 的希望。近代以来我们中国人不正是这样吗?现在, 《孔子》电影则报着把孔子还原为普通 人的目的来拍摄,导演湖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把2500年前的一个圣人,还原为一个活 生生的普通人” ,在实际上代表了目前一种普遍的倾向,无论是学术的界的李零、学术明星 于丹,而艺术界也是这样。问题是我们近代以来打倒了孔子,现在大家对孔子作为圣人并没 有真实全面的认知和理解, 不明白为什么孔子会影响中国历史两千多年, 甚至成为世界性的 伟人?就急着要把他还原为普通人。 大家可以设想, 如果孔子真是一个象我们一样的普通人, 他能够对中国历史有这样大的影响吗?他能够至今还影响着中国与世界吗?从孔子到现在 有多少普通人, 我们现在都哪儿呢?我谁知道他呢?有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 叫做“出类拔 萃”,这句成语出自孟子对孔子的评价。孟子说:“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 有盛于孔子也。 ”出乎其类, 是说孔子是从自己的同类——普通人中成长起来的; 拔乎其萃, 是说孔子远远地超越了他的同类——普通人而成为他们的生活和生命的导师。别说普通人, 就是当时的许多有名的有权有势的人今天我们还知道几位呢?三、 《孔子》电影几处失实和失败现在的《孔子

》是一部孔子的断代史,直接中年开始,总体来说,没有表现出孔子是如 何成为孔子的。虽然号称史诗大片,但观众并没有看到史诗的精良所在,电影《孔子》无法 承载孔子。为什么? 失实和太假 (一) 战争场面失实和太假 、战争场面失实和 为了真实再现春秋乱世大时代的壮阔风貌, 无论是阵容浩大的战争中所用到的战车、 兵 器,还是片中的布景陈设、衣履饰物都经过反复考究,务求重现春秋时代的实感。整部影片 使用道具多达3500种,超越《赤壁》创造了中国影史的新纪录。 我就说夹谷之会和武子台平叛。 夹谷之会和 夹谷之会 武子台平叛。 夹谷之会是 齐鲁两君在夹谷之会上兵戎相见。 这时孔子任中都宰的 夹谷之会是电影开场的重头戏, 一年,鲁国大治,引起邻国齐国的不安,试图通过相约会盟的方式挟制鲁国国君。孔子深知 这是一次不可告人的政治阴谋, 于是求季孙斯援兵五百乘。 但当鲁国国君和孔子到达夹谷时, 兵车并没跟来。 当齐国准备发动军队挟制鲁国国君时, 孔子设计的第二方案是用上了疑兵计, 让一百牛车在后方扬起了灰尘,让敌人以为有千军万马,硬生生收了兵,还归还了之前被抢4 的汶上三城。这一战充分展示了孔子的军事指挥才能。发哥在《赤壁》中未能一展诸葛亮神 采,却在《孔子》中如愿。 《史记·孔子世家》是这样记载的: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夏季,齐国大夫黎鉏 对齐景公说:“鲁国任用了孔子,恐怕要危害到齐国。”于是,齐景公就派遣使者到鲁国, 要与鲁定公在齐国的夹谷这个地方会盟。齐景公事先就拿定主意,不仅要羞辱鲁国,而且要 杀掉鲁定公。鲁定公要乘车前往表示两国友好,孔子担任代理宰相。孔子说:“臣听说有礼 义方面的事情一定要有武力方面的准备; 有武力方面的事情一定要有礼义方面的准备。 自古 以来,诸侯离开自己的疆域,一定都要有随从的官员,请君让左右司马跟随。”鲁定公答应 了,并带领着左右司马而到夹谷。在夹谷,齐景公建造了高台,官员分三个等级侍奉,根据 两国国君会盟之礼相见,相互揖让而登上高台。献礼酬答之礼完毕,齐国的主管官员出列而 向前走了几步说:“请演奏四方之乐。”齐景公答应了。于是,齐国人手持刀枪剑戟等武器 喊着叫着出场了。孔子按照礼仪,小步快行而上,站在中间的台阶上,抬起胳膊说:“我们 两国国君举行友好会盟, 为什么演奏这样的夷狄音乐呢?请齐君问一下主管此事的官员。 ” 齐国主管官员让那些人退下去,但他们不退,齐景公的左右人员看着宰相晏子和齐景公。景 公心中惭愧,挥手让

他们退下去了。不久,齐国主管官员小步快走向前,说道:“请演奏宫 中的音乐。”景公答应了,唱歌演戏的倡优侏儒就在鲁君前面戏耍,试图劫持鲁君。孔子小 步快走向前,步步登上台阶,站在中间台阶上,说:“无德之人却要迷惑诸侯,依法应当责 罚。请齐君下令给主管官员。”齐国的主管官员依法而行,斩杀了那些倡优侏儒。面对孔子 齐景公有些害怕,心中有所动,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不合乎礼义,回去之后更加恐惧,告诉 他的群臣说:“鲁国官员根据君子之道辅佐国君,而你们却偏偏用夷狄之道教导寡人,使寡 人得罪鲁国国君,你们看应该怎么办?”主管官员向前回答道:“君子如果有过错,就以实 质性的事情来谢罪;小人如果有过错,就用文辞表示谢罪。国君如果有悔,就可以用实质性 的事情来谢罪。”于是,齐景公就把当初侵占鲁国的郓城、汶阳、龟阴三地归还给鲁国表示 谢罪。就这样,孔子在外交活动中,机智果敢,粉碎了齐国想用武力劫持鲁定公的阴谋,还 迫使齐国归还了侵占的土地。所以,本来并没有什么激烈的战争场面。 武子台平叛鲁国一直被“三桓”所把持。当孔子代理国相时,立即提出堕三都(即拆毁 武子台平叛 三家所建城堡)的举措。政令下达后,公山狃带头起兵反叛,孔子率领众弟子保护国君登上 武子台。武子台下,公山狃一声令下,无数弓箭射向武子台。周润发饰演的孔子就是位武功 高人,在武子台平叛一场戏中,在高台上迎风而立,指挥千军万马,最后以十二条熊熊火龙 将叛军彻底制服,这是一场名副其实“杀伐”,以孔子的仁爱思想和圣人境界,他应该不会 用如此残忍的方法来退敌,在历史上也许只有法家和兵家才会这样做。 因此, 影片过于关注孔子的军事才能, 而对孔子的人格魅力与礼乐教化等主要方面刻画 不够。 因此, 该片充其量只能算是一部表现英雄孔子的影片, 未能充分展示孔子的圣人形象。 (二) 孔子的思想表现得不够,且多有误解 、孔子的思想表现得不够, 《 孔 子 》被 电 影 界 批 评 “ 有 形 无 魂 ” ,孔子没“魂”其 实 就 是 在 思 想 上 没 有 抓 住 孔 子 的 内 在 精 神 。 形象塑造有点单薄,导演让我们看到了凡人孔子,完全丢掉 了教育家、思想家这最重要的两个形象。正如有报纸评论所说的在这部电影中,孔子的表现 如某些足球运动员,上半场神勇,下半场疲软。教育家孔子的学问哪去了?电影应该对孔子 早年思想的形成和晚年在文献整理方面的功绩多些笔墨去描述, 结尾有些仓促, 对孔子思想 的挖掘还不够。片尾周游列国后,回鲁国的镜头很简单

,没有展现出一个大教育家的形象。 一位影迷认为“给屋子里堆一堆竹简就算是教育家、 思想家了?这样的处理方式太低估观众 的理解力了。应该有他怎么处理,怎么写《春秋》等这些场景,展示他博学的一面。可能也 是因为电影在时间上的局限性, 导致形象严重不丰满, 但这并不能成为“孔子”丢魂的理由。 有些地方明显地有失误, 如片中当孔子被逐出鲁国时,弟子颜回“劝说”孔子:“您曾经5 跟我们讲过,如果人不能改变世界,那应该改变自己的内心。”这就严重歪曲了孔子的思想! 这是一种遇挫折即放弃理想,见风一吹就倒下的俗人明哲保身的思想,是典型的市侩哲学。 两年前于丹讲《论语》心得就是这样说的:“我们生存的环境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 虽然我们凭借个人的力量不能改变社会, 但我们能凭借我们勇敢的心灵去改变自己的心情和 态度。”,那毕竟是她自己的一己之“心得”,根本不是孔子的思想。孔子以周文化的继承 者自居,自觉地担当起延续历史文化的使命与职责。他坚持自己的道德理想,“三军可夺帅 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他的学生曾子 说: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论 ( 语·泰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 《论语·卫灵公》 )这就是要求士人们能够超越自己 个体的和群体的利害得失,而发展为对整个社会的深厚关怀。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 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于是有了 “杀身成仁” 成语, 后来接着孟子子说“舍生取义”, “居 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的话不仅污辱了孔子,甚至是污辱了整个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准。 鲁迅先生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舍身求法、为民请命、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人 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这是一种对道德信仰和高尚人格的追求。 《 孔 子 》他 说 过 一 句 “ 唯 小 人 与 女 子 难 养 也 ” ,就 说 孔 子 的 女 人 是 个 坏 女 人 , 这 也 是 没 有 道 理 的 。 于丹曾这样解释:小人是指小孩子,意思是说女人就跟小 孩子一样,过于宠溺她会恃宠而骄,不理她又会心生怨气。“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 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被普遍认为是孔子鄙视妇女和体力劳动者的论据。 连海外真心尊崇孔子者也觉得难予讳言,无可奈何地说:“孔夫子就这句话说错了”。这里 的前一句话“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几乎成了传统的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的一句至理名言, 而后一句话几乎被人们遗忘了。这是一整句话,不能分开看的。从文字看,这句话按照逻辑 分析,“唯”作“独、只、仅仅”讲,意思是只有“女子与小人”难养。但只有“女子与小 人”难养,并非所有“女子与小人”都难养。前句是论断,后句是论据:“近之则不孙,远 之则怨”是“女人与小人”难养的理由和表现, 也是说并非所有的女子与小人都难养, 只是 “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的“女子与小人”难养。孔子所说的“女子”并不等同于妇女, “女子”只是妇女中“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者;同样,“小人”也不是男人中的体力劳 动者,而只是男人中的“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者。实际上孔子并不歧视妇女,孔子在谈 到子女的孝顺时,多把父母连在一起说,言语中丝毫没有对母亲的轻视。如“父母在,不远 游” “事父母,能竭其力” “父母唯其疾之忧”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子生三年,然后免 于父母之怀” ,等等,父母都在一个平等地位上的。 《中庸》中说: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 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意思是:君子之道,从夫妻之间开始,到了它的最高境界,就能显 明天地间的一切事物了。 儒家对女性的看法与今天最大的不同, 就是对女性意识有一个非常 明确的认定,是放在与男性的关系中认定的,和今天完全忽视性别差别,而盲目地追求男女 平等的观点完全不同。 在儒家观念中, 男主外女主内不过是基于性别差异所导致的社会分工 不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张扬女性是感性、温柔、善良、包容的女性特征。 (三)孔子弟子的形象干巴、没有个性,多与史实不符 孔子弟子的形象干巴、没有个性, 弟子的形象干巴 孔门弟子是性格非常鲜明、意气风发的群体,他们都是文质彬彬的君子,是身通六艺的 学问大家。可是,电影《孔子》中,那些围绕在孔子身边的学生,不仅面目模糊,令观众无 法记住, 而且一个个都好像是无个性无生气的乌合之众, 更不要说儒生的那种“儒雅”之气 了。“孔子的弟子每个人都很厉害,可是电影里没有一个有比较大的成就,没有一个有鲜明 的性格,甚至有些人表现的性格跟历史是反的。比如说颜回,洒脱自由,思虑深刻,境界极 高,志向极大。可是电影里呢,他却整天愁眉苦脸的,与《论语》中的,根本不是一个人。 子路是一个天真勇敢爽直可爱的人, 子贡是个出色的外交家和商人, 可是电影里就都是一介 武夫,没有一点文化人的气质。子贡更是连说话的机会都极少——

要知道,子贡可是言语科6 里第一名啊。” 颜回之死 最令人惊奇的是孔子最钟爱的高徒颜回的死被炒作成最有催泪效果的“颜回救书”一 节,描写孔子师徒行经冰河,冰面爆裂,书简全数跌入河中,孔子最疼爱的弟子颜回,不忍 老师的书册毁于一旦,扑入冰河救书,冻死了。影片首先是违背史实与逻辑的地方:其一, 颜回之死是归鲁之后的事,且如何死的并无记载;其二,即使让颜回溺死是剧情需要,也应 该考虑到基本常识,竹简会浮在水面而不是沉入水底;其三,颜回独自往返抢救竹简,孔子 及其他弟子却趴在冰沿痛哭流涕不施援手, 有违人情。 特别是当影片无限深情地赞颂颜回舍 己捞书时,仿佛时光倒流四十年,不由得让人想起罗盛教跳进冰窟窿救朝鲜小孩,金训华跳 入洪水捞木头的年代, 落入了国产表现英雄的俗套之中。 当然, 我不是说这种精神不应赞颂, 恰恰相反,应该大放异彩,但从电影艺术上说细节处理太糙,太生硬,难以打动观众。如作 家韩寒说: “颜回最后居然为了多捞几卷文书,在冰水里冻死了,这非感人,这是愚蠢。 ”有 网友说“不够真实而且煽情太过。 ” 颜回是最孔子得意弟子。家境贫困,居陋巷,箪食瓢饮,但好学不倦,终身追随孔子而 不仕。孔子对颜回有很高的评价,把他许为自己“德行”科最优秀的学生。颜回很穷,但洒 脱自由,思虑深刻,志向远大,境界很高。可是电影里呢,他却整天愁眉苦脸的,怎么也看 不出“孔颜之乐” ,与《论语》中的根本不是一个人。 《论语》中孔子对颜回多次大加赞赏。 如说: “贤哉, 回也, 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 回也。 ” ( 《论语·雍也》 )他还向鲁哀公推举颜回,说“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称颜 ) 回是最好学之人。这里说到了“孔颜之乐”,我们得解释一下。于丹说:“就是在什么样的 物质环境下都不改变心境的那种坦然和安宁。”我认为不仅仅是坦然和安宁,而是所谓“孔 颜之乐”。那么,孔颜之乐,所乐何事呢?显然他们所乐者正是人生之正道,这种道也就是 合乎正义、利于社会的生活准则和精神境界。在这里,孔子和颜回所乐的“道” ,它的核心 精神就是孔子常说的仁。 “仁者爱人” ,如果一个人能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努力实行仁德, 以仁爱的原则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处处以仁爱、 宽厚的心态和情感关爱他人, 善待社会, 并且不断反省自身是否时时做到了仁,这样就会如宋代另一位大儒朱熹所说的“仰不愧,俯 不怍,其乐可知” ,也就是抬头无愧于上

天,低头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便可以心安理得地面 对这个世界,这其中的快乐可想而知。不过, “乐道”并不是要拒绝财富,甘于贫穷,而是 说,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也不能改变他们孜孜以求的精神和操守。在孔子、颜回看来,人 生境遇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遭遇到何种不幸或烦忧,君子都要严于操守,不改变实践仁爱 道义的初衷,相反还将从中获得一种精神的愉悦。“孔颜之乐”正是安身立命的充分体现, 又是理想境界——圣贤境界的标志。 颜回与孔子的关系也很特别,甚至甚于父子。他时时跟随孔子, 《庄子·田子方》中有 所谓“夫子步亦步, 夫子趋亦趋”, 这就是 “亦步亦趋”这句成语的来源。 原文是这样的: “颜渊问于仲尼曰: ‘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 若乎后矣! ”用白话说大意是这样:“老师慢走,我也慢步,老师急走,我也急走,老 ’ 师快跑,我也快跑;但是老师一溜边飞奔,那我只好眼巴巴地远远落在后面了!”当时 孔子听了颜回的话,问道:“颜回,你这话是什么意思?”颜回答道:“夫子步亦步, 是说您谈话我也谈话;夫子趋亦趋,是说您同人争论我也同人争论;夫子驰亦驰,是说 您阐述古圣先贤之道我也阐述古圣先贤之道。可是,夫子奔逸绝尘——您有时根本不用 开口,而人们却都信服您,这一点我就无法学习,只好瞠乎其后了!”颜回的“亦步亦 趋”原来就是跟老师紧紧相随,刻意学习的意思。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匡地被围,师徒 一度失散后又复见,孔子说:“吾以汝为死矣。”颜回答道:“子在,回何敢死?”( 《论 语·先进》 )孔子也认为“回也视予犹父也”( 《论语·先进》,即颜回把孔子当成自己的父 ) 亲一样。 子路之死 片中子路是在卫国战死的。子路抗敌,受重伤后为遵师训,不顾身边强敌环伺,努力戴 正帽子,这时被两名敌兵从身后袭击,立时毙命——这里影像处理上的失误很明显,它想表7 现的是受伤必死的子路仍要“正衣冠” ,以此凸显一种高于死亡的尊严,但是通过影像实际 传递出来的信息却是,明明还有能力拒敌的子路,却因为要“正衣冠”而被人偷袭得手,糊 涂送命。而且子路死的时间也不对。事实上,子路在孔子自卫返鲁时跟着夫子回到了鲁国, 并曾在季孙氏那里做事。三年后,他又受邀回到了卫国,做了大夫孔文子私邑蒲地的长官, 即蒲大夫。不久,孔文子病死,其子孔悝(kuī)继承父职为执政。卫灵公之子蒯聩因为看 不惯南子荒淫和专权,试图暗杀不成就逃到了晋国,但一直野心不死,想回来篡权,

后来他 的儿子辄得到齐国的支持,便用武力拒绝蒯聩回来,蒯聩争夺君位的计划破产,辄终于立为 国君,即卫出公。至此,卫灵公与蒯聩的父子之争,又演变为蒯聩与辄的父子之争。孔悝之 母孔姬是蒯聩(kuǎi kùi)的姐姐、卫出公的姑姑,蒯聩在孔姬等人的帮助下回到都城,强 迫孔悝与之结盟,并劫持孔悝登上高台,进攻卫出公。孔悝的家宰栾宁见政局有变,派人通 知了驻守在孔悝采邑平阳(今河南滑县东南)的子路。子路急忙赶往国都帝丘救难。赶到帝 丘时,子路正好遇到另一位孔门弟子、为卫大夫的高柴(字子羔)由城内逃出,因卫国大乱 而准备归鲁。子路没有听从高柴的劝阻,说: “接受人家的俸禄,就要救人于灾难! ”子路冲 入城中,攻到孔悝被围困的台下,与蒯聩手下两位猛士战在一起。结果,子路寡不敌众,交 战中被戈击断了帽带。子路看情势已无脱身的可能,从容地捡起帽子,说: “君子死,冠不 免” ,在系帽带时被对手杀死,随即被一拥而上的蒯聩手下剁为肉酱。这是发生在鲁哀公十 五年(公元前 480 年)冬天的一件悲壮的牺牲。当时,子路已是一位 63 岁的老者。听说卫 国发生政变时,对弟子十分了解的孔子忧郁地说: “高柴一定会逃回来,而子路一定会遭死 难的。 ”果然,几天后,高柴回来了,同时也传来了子路被杀的凶信。这次,孔子悲恸万分, 哭于中庭, 口中喊着: “啊呀, 这是上天要断了我的命啊! 他听使者说到子路被剁成了肉酱, ” 立刻叫人把家中准备食用的肉酱倒掉。 (四)子见南子与南子之死 史书里一句话影片放大成“绯闻”在 《论语·雍也》 中关于“子见南子”的描述只有短 短的两句话:“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无厌之!天厌之!’”大 概意思为,孔子在卫国会见了卫灵公夫人南子,其徒子路并不开心,这时孔子回应道:“如 果我做什么不正当的事,让上天谴责我吧!”影片中则被放大成为一场重头戏,影片宣传方 也借此描述一个千古未解的“圣人绯闻”来吸引眼球, 增加票房。 电影将此处理为两人面对 面,这也不是说不可以,但问题是他们之间的距离未免过于接近了些。片中南子竟然当面挑 逗孔子,甩着裙摆在他身边绕圈,还对孔子眉目传情,言语挑逗,这种对孔子的不尊重直接 贬低了孔子的形象。当然,作为一位女导演据说为了表达现代女性意识,在影片中还有镜头 表达南子的清纯一面, 被孔子的两句之乎者也感动了, 成为孔子的红颜知己, 甚至说出了“世 人都知道夫子的痛苦,但没有人知道夫子在痛苦中达到的境界”这样不着

边际的“诗话”。 在《史记》的记载中,子见南子,实际情况是在卫国,孔子受到了卫灵公的宠姬南子的 召见。南子大约是当时天下最艳丽、最妖娆的女子,政治上也有一套,但据说不守妇道,嫁 给卫灵公之前曾和宋国公族名叫宋朝的美男子私通,到卫国后,仍与宋朝常有来往,搞得全 国上下都知道,只有卫灵公或是被蒙在鼓里,或是不在乎。孔子当时来到卫灵公的朝廷,因 为名气太大,南子想见孔子,派人对孔子说:“四方来的名人,凡是瞧得起我们国君并与他 交往的,没有不来见我的,我希望与您会面相识。”孔子本不愿与这样的人见面,便婉言谢 绝,后来实在推不掉,终于上朝谒见夫人。南子坐在轻纱帷帐之中,形态依稀可辨。孔子进 入宫门, 面北行稽首之礼。 南子在帷帐中以手拜回礼, 身上佩带的玉器发出铿锵悦耳的声音。 子路对孔子去见南子很不满意,认为他有失身份。孔子急了,发誓说:“我假若做了不对的 事,天厌弃我罢!天厌弃我罢!”说明自己没有做出什么非分之事,完全是因为存着得君行 道的一点希望才不得已去见她的。子路梗直,难以体会到孔子委曲求全的意思,孔子要获得 卫灵公的信任,自然得去拜见灵公的宠姬南子,希望在卫灵公前能够说说好话。可惜南子对 “累累若丧家之狗”的孔子并不怎么感兴趣, 没有在灵公面前说什么好话, 灵公也就没有对 孔子表示出特别的尊敬。就在子见南子一个多月后,有一天卫灵公和南子一同坐车出门,便 让孔子坐在第二辆车上,后面跟着第三辆车,坐着灵公宠信的宦官,招摇过市。在灵公也许8 是为了表示与孔子亲近,但孔子却觉得这是莫大的耻辱。事后他说:“已矣乎!吾未见好德 如好色者也! 这句话经常被后人误解, ” 以为孔子反对好色。 其实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应当是: “好色是人的无法抑制的天性, 如果人能以好色之心好德, 还愁道德不能崇高完满吗?”意 在批评卫灵公。灵公此时年老无能,疏于料理政事,毫无振作之举,根本不可能真正任用孔 子。面对这样的处境,孔子十分感慨,他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如果用我来执政,一年可以使国家有所起色,三年便能够将它治理得好。”子见南子,也是 在卫国和齐、鲁结盟反晋的大背景下发生的。过去,卫国也和鲁国一样服从晋国,但在孔子 去卫国前不久,因为晋国执政太过跋扈,卫灵公也下决心和晋国决裂,齐、鲁、卫三国形成 了反晋联盟。南子比较风流,名声不好,但卫灵公一味宠幸她,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 490 年)卫灵公为了让夫人南子高兴,召见她的

更多相关推荐:
电影《孔子》的观后感

关于孔子的论文影评最近在大学语文课上看了一部历史古装大剧叫做孔子看后我思绪万千感慨颇深看完这部电影我首先想到的一个词就是三人成虎写这段文字前我又想到的另外一个词就是众口铄金不幸的是这两个词因为某些原因都被强加到...

电影孔子观后感

孔子观后感电影导演胡玫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是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回事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的传承孔子连同他身后的弟子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他们给人的感觉确...

电影《孔子》观后感1000字 原创

孔子观后感电影孔子主要讲述了公元前六世纪屹立数百年的周王朝已日渐衰落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战此时社会混乱民不聊生一代大思想家孔子出身于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而深感忧虑希望以他的思想和...

孔子电影观后感

孔子电影观后感孔子电影gt观后感一孔子这部影片讲述了孔子从年轻到衰老的gt故事说明了他的大志与大智以及他那三千弟子的大作为孔子的祖先是宋国人而孔子后来从宋国移居到鲁国那是正是宋朝人们信奉周公的仁与礼孔子也将仁礼...

电影《孔子》观后感

孔子观后感电影孔子中的情节主要从孔子五十多岁起展开五十多岁的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踏上仕途在鲁定公的支持下孔子在那一时期完成了自己许多的政治设想设计帮助鲁国收回了被齐国侵占的三城维护了...

孔子观后感

孔子观后感纷繁的世事活着就是一次尽心的坚守凋敝的礼制存在就为殚精竭虑的扭转你在那个时代用你自己的理想为国家规划了美好的未来为百姓的生计做着自己最好的推测你也在以自己的力量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孔子在那个时代的烙印...

电影《孔子》观后感1000字_原创

电影孔子观后感11小数胡燕君20xx26420xx影片孔子是在老师的推荐下看的说实话第一遍看的时候觉得很无聊很无趣时间又长很多情节都跳过了看完之后感觉跟没看过似的没留下些什么于是又看了第二遍这次用心的去看发现有...

电影《孔子》观后感

电影孔子观后感市逸夫小学四12班罗晨曦根据学校的推荐和要求今天我在爸爸的陪同下再次观看了孔子这部电影电影孔子在前部分都是讲孔子投身政治与教育使用仁义礼治来治理鲁国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然而...

电影《孔子》观后感

电影孔子观后感班级11级思想政治教育班学号1103040051姓名梁雪电影孔子主要讲述了公元前六世纪屹立数百年的周王朝已日渐衰落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战此时社会混乱民不聊生一代大思想家孔子出...

孔子观后感

在课上老师刚讲完孔子的主要思想就组织我们看了孔子这部电影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在大体了解了孔子的主要思想之后我们对孔子这部电影的主题游乐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加体会孔子是一个传记电影他应该的...

《孔子》大概及观后感

孔子大概及观后感孔子这部电影比较真实的还原了春秋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的一些政治想法比如他在救下季氏家小奴并在鲁国君臣面前为之辩护的那一幕就体现了孔子仁政的思想在春秋时期孔子有一套仁政的政治思想许多诸侯国的国君...

少年教育片——《孔子》观后感

少年教育片孔子看了孔子我想了半天应该把这部片子定义成什么很无聊的又有成篇的大道理说教的片子按照我从小学开始被学校强迫看的教育片的标准来说应该定义为教育片可是定义为什么教育片呢嗯有男女调情内容按广总局的标准是包含...

孔子电影观后感(3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