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萧红故居

时间:2024.4.13

参观萧红故居

作者:一渔夫 游戏积分:0 防御:无破坏:无 阅读:81发表时间:2012-12-29 06:58:15学院搬迁到呼兰区已经快七整年了,几次想去参观萧红故居,但阴差阳错一直未能成行。前年早春的一天,《小小说选刊》主编杨晓敏先生到哈市出差,曾打电话约我去参观萧红故居,因为临时有点变动,未能去成;《传奇故事》编辑六点(汪淏)到吉林出差,特意来哈市准备让我陪他一起去瞻仰萧红故居。可因为要参加学院的中层会议,又未能成行。直到去年的五月,才和安文辉一起到呼兰拜谒萧红的故居。

和上次看呼兰河有所不同的是:那次是个寒冷的冬天,随处可见的都是皑皑白雪,还有凛冽的西北风;而拜谒萧红故居却是五月下旬的一个周末,摇下车窗,迎面扑来的是紫丁香花那浓郁的香气。

萧红故居是青砖院墙围起来的大院落:墙上覆盖青瓦,吊叶型滴水檐,显得古色古香。青砖门柱中间是扇对开的黑漆大门,两边各有一扇耳门,我们从右面的耳门走进萧红故居。 进到院子里,头一眼看见的便是端坐在石头上的萧红汉白玉雕像。只见她身着旗袍,一手托腮,另一只手捧着一本翻开的书,正在凝神远眺,似刚看完了一本书后,正在静静地思考。在那时那刻,我不由得放轻了脚步,生怕打扰了正在构思下一部文学作品的萧红。 据工作人员介绍说,萧红故居始建于19xx年,是传统的八旗式住宅,由两个相对独立的院落组成,中间有门洞相连,占地面积7000多平米,有着百年历史。如今的萧红故居,只保留原来的一座院子,面积也只有原来的一半,保留下来的建筑只有一栋正房和后院的老磨坊。

萧红故居正房也是青砖墙,上覆青瓦,上下双层大梁,七架檩条,彩绘椽头,屋脊两头上翘,木制小隔窗贴着土黄色的窗纸。走进正房的大门,中间是间厨房,东西各有一间屋子。东间墙上挂着萧红、鲁迅和许广平的合影,还有她和萧军、端木蕻良等人的合影;西间炕上摆放着炕琴、炕桌、箱柜和一对青花胆瓶等一些家具。当年,童年的萧红正是趴在西间屋里的炕桌旁,一只手拄着下巴,凝神地听着爷爷讲故事。

从正房的后门出去,直抵萧红家的后花园。其实,所谓的后花园,当年只是她家的菜园子。园子里“支着整齐的黄瓜架,顶着花的瓜纽不好意思地躲藏在叶下,半露着脸,观望着它可以看到的世界。紫色的茄子,一嘟噜一嘟噜的豆角,露珠欲滴的菜叶上,几只彩蝶在翩翩飞舞??”菜园的右角坐落着老磨房,里面放着当年用过的碾子、石磨,还有一架木制扇粮车。据说,当时她家的磨倌是个叫冯歪嘴子的人。冯歪嘴子是个十分老实善良的人,对萧红很好,后花园和磨坊也是童年的萧红经常去玩耍的地方。她曾把家里的鸡蛋偷出来,在磨房里烧熟和童年的伙伴们分享。

萧红一生命运多舛。当年她从哈尔滨女子中学失学后,一直四处颠沛,几经婚变,加之身体多病,生命在31岁那年嘎然而止。可在她有限的31年里,一直没有忘记家乡,没有忘记呼兰——这里留下她太多的记忆。在萧红的作品中,多数都是反映在呼兰小城里发生的故事。如她的《生死场》,如她的《呼兰河传》,直到她的最后一部小说《小城三月》,写的全是呼兰。

萧红的创作生涯十分短暂,只有短短的9年时间。可在这短短的9年光阴中,她却为后人留下了近百万字的作品,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篇章。可以这样说,在东北的女作家中,唯一能记入中国现代文学史册之中,只有萧红,只有这位从呼兰走出去的萧红——是否可以这样说,站在另外的时间与空间之中,不管时代发生了怎样的巨大变化,在经过了历史的淘洗之后,仍然放射着光芒的东西,一定是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或是某个机缘下促成的!它也必将成为一种宝贵的财富,并且将会被许多人永远地牢牢记住呢?

那天下午,萧红故居十分冷清,除了我和安文辉以外,再没碰到别的参观者。如今已经

很少有人称自己是文学爱好者了,在学校最常听到的是有些人在说自己最近又撰写了一篇“论文”,花了多少版面费,发表在什么刊物上。如今,“文学”这个字眼里似乎含有太多的调侃,太多的苦涩,甚至被一些“识时务者”所不屑。君不知,古今中外所留下来的,给人以启迪的作品居多还是文学作品,在前人和古人留下来的浩繁作品中,有几篇是所谓的论文呢?况且在文学的前面有鲁迅,有茅盾,有巴金,还有萧红呢!

从萧红故居出来,管理人员把那扇黑漆大门又紧紧关上了。我回头看一眼那扇紧紧关闭的大门,不由想到,这扇大门是可以关上了,但人们思想的大门却永远都不可能会被关闭住的。只要人还活着,肯定就会思想,肯定就要思索,不可能被禁锢住。如今的时代,以是万紫千红的时代,正如哈尔滨阳光明媚的五月。

五月的哈尔滨已是万紫千红的春天了,哈黑公路两旁盛开着成片的紫丁香花。那浓郁的花香随风四处飘逸,车厢里也满是浓郁的香气。


第二篇:萧红


《呼兰河传》是一本童年回忆录,是艺术风格独特的长篇小说,是萧红作品中最成功的篇章是一部文化散文小说史诗。茅盾先生在《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里说:“《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一、超常规的文体语言。萧红擅长于以一种极自然的陌生语言去描写她所熟悉的一切。她对语言的超常规运用使小说语言呈现出新鲜自然、稚拙浑朴的美学情趣,形成了独特的“萧红味”;

读萧红的小说,最初最直接的感受便是她超常规的文体语言。她并不是按照常人的思维循规蹈矩地写,而是以一种极自然的陌生语言去描写她所熟悉的一切,借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非常的生疏,又非常的新鲜”(《九一八致弟弟书》)。萧红对语言的超常规运用既表现为新鲜、生疏,同时又表现为直率、自然。萧红语言的直率首先表现在她率性而言,以她特有的童心观照世界时对这个诗意世界不加雕饰的语言描绘。

比如:《呼兰河传》第三章第一节中一段写景文字: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象鸟上天了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的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这段文字完全以儿童的眼光来描写自然景物,借用了儿童语言的简短朴素的形式特点,率意而言,显得真诚坦率。这种语言没有着意雕琢的痕迹,它宛如白云出岫,风行水上,一派自然。

萧红的小说语言的新鲜、生疏不但表现为直率、自然,而且那种超常规的文句蕴含着一种稚拙浑朴的美,一种独特而醇厚的情调。再看《呼兰河传》“尾声”里的几段话: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这里,单调而重复使用的句型,复沓回荡的叙述方式,透出儿童的稚拙和朴实,娓娓道来,节奏徐缓,却又内蕴深藏,浑朴醇厚。作家絮絮叨叨地叙述祖父年龄与自己年龄的变化,流露出对祖父的熟稔、热爱。年龄的排列之间,省略了许多具体内容,表现出祖父一生的平常。“主人不见了”,“死了”,“逃荒去了”,稚拙平淡的语言和口气中蓄积着深厚的沧桑感、失落感。“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同义反复中流淌着对故园的脉脉深情。透过那些有意的复沓,作家正以弦外之音告诉我们人世间生生死死的“单调重复”以及难以言状的人生悲凉。萧红的这种语言表达方式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个人风格,它同一字千钧、惜墨如金的精粹风格,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境界,但却同样具有审美价值和意义,因为,“在萧红这里,语言经由?组织?不只产生了?意义?,而且产生了超乎?意义?之上的东西。”它拙而有味,情致在焉。

总之,萧红的小说语言清纯童稚,拙朴天成,纯而多韵,拙而能巧;于浑朴中带有隽逸的色彩,在清纯中内蕴醇厚的意韵,从而成为“萧红体”小说叙述风格的重要特征。

二、自传式叙事方法。萧红在本质上是一位自传型和情感型的作家,自传式叙事方法是她自觉的审美选择与追求。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自传性的怀旧笔调;

萧红之所以如此执着地运用自传性的怀旧笔调,缘于其一种自觉的创作观。一般说来,与现实贴得太近,常常不容易把握住生活的本质与内涵;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造成适当的审美心理距离以后,才有可能看清它的全部价值。因此,萧红非常重视“思索的时间”,她曾以雷马克的创作为例强调了这种时间距离的重要性。正是这种心理距离,使她有充分观照和反思的时间,从而为她深入地揭示生活以至人生的真实底蕴创造了条件,她的自传性怀旧作品因此获得了巨大成功。此外,这种适度的心理距离不但为萧红提供了一种“思索的时间”,而且也为她提供了一个题材与她的情感熟习的时间。萧红也是这样认为的,题材与情感的熟习,“这多少是需要一点时间才能够把握的。”而这里所说的情感不再是简单的原始情绪,而是较高层次上的审美情感。由于萧红在时空上已远离故事中的题材、人物和环境,过去的一切已经经过时间的过滤与沉淀,这就使她能够抽身事外,而以一种审美静观的态度去回忆,用怀旧的笔调将自己的原始情绪升华为一种审美情绪,并进而与题材溶为一体。《呼兰河传》回忆的是故乡呼兰河的平庸的生活,刻画的是动物般生存着的人们,但这里“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

其次,是第一人称限制叙述。它们给萧红小说带来特殊的艺术效果,丰富了小说的情感容量;在这些作品中,小说的叙述省却了许多描述情节过程的铺叙文字,出现一些大幅度的跳跃,从而在限定的篇幅中增加了意蕴厚度。此外,第一人称叙述角度还给萧红作品带来了真实感和亲切感,与全知叙事相比第一人称限制叙事蕴含着一种富于现代意味的平等意识。在这些作品中,叙述者不再君临一切,而是与读者处于一种平等的对话地位,从而消解了(至少是缓和了)真实与想象之间的紧张状态,消除了读者对叙述者的信任危机。读者在叙述者真诚亲切的娓娓而谈中易于产生一种艺术的共鸣和认同,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从而在无形中也得到了加强。

在萧红对于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的运用中,儿童视角作为一个显著的特征,给她的小说带来特殊的审美效果。在这类作品中,作者是从一个未谙世事的女孩“我”所特有的心理视角来作出情感评价的,所以常常故意举重若轻,大事小言甚至言不及意。这样,由这种心理视角所作出的情感评价,与作品的客观倾向之间就形成了一定的暌离,于是出现了艺术的反讽。

如小团圆媳妇之死(《呼兰河传》),作者成功地运用了第一人称“我”——一个单纯幼稚的小姑娘眼睛,为读者摄下了一幅幅悲惨的人间画面。在这里,作者是让叙述者用儿童好奇的目光来观看这一切的,而一个儿童显然是不会完全洞察这一悲剧的意蕴的。对叙述者“我”这个童稚来说,这只是不过是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于是叙述者越是平静,读者越会激动;叙述者越是超然好奇,读者就越会悲哀,愤恨而不能自己。可见,情感评价上的儿童视角既增加了作品的心理情感的容量,也增加了作品内部的张力。

三、散文化的文体结构。萧红小说突破了传统小说以线性的时间关系和因果关系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的方式,而代之以对于富有情致的场景和片断的细腻描写。萧红对于时间因果关系的有意淡化和空间化结构形式的突出展示源于其独特的情感心理和创作意图。她的小说在开放中仍有紧凑的结构性,贯穿其中的深刻而悲凉的人生哲学作为潜隐的情理线索,赋予了小说内在的秩序和结构;

如果说在《生死场》中还能找到一条模糊的时间线索的话,那么在《呼兰河传》中,这种寻找必然是徒劳的。舒卷自如的《呼兰河传》的时空结构更具开放性。它虽然是自传体小说,但作者所写的却是对故乡呼兰城的种种印象。全书采用信马游岗的巡礼式抒写方法,从街头巷尾的情景写到喜庆病灾的种种盛典,从祖父的后花园写到童年生活的寂寞,从家中的庭院厢房写到形形色色属于下层人民的住客;既没有设置尖锐的矛盾冲突,安排头绪纷繁的线索,也没有编造曲折紧张的情节,塑造众多的人物典型,甚至没有贯穿始终的线索、故事和人物。全书七章。一二章介绍小城风貌、地理环境和风俗民情,从宏观上勾画出呼兰城的本质特征——物质上穷困匮乏,精神上愚昧保守。以下五章则是微观描写——从各个角度将

呼兰城的特征具象化。三四章描写家院及“我”与祖父朝夕相守的童年生活,突出了冷酷刻板的封建环境对天真童心的摧残压抑。后三章笔触从家庭伸展到街坊邻里,叙述了有二伯、小团圆媳妇、磨倌冯歪嘴子三个下层人物的悲剧命运。这七章可分可合,似断实联——分之则每章皆可独立成篇,自成单元;合之方成小城整体,每一章都是小城不可或缺的枝节。作家运用散文化的手法来刻画这这些看似破碎的生活画面,就因为她不是在为某个人作传,而是在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俗作传,呼兰河小城就是作品的主角——这是一部以背景为主角的小说,作家所关注的是“民族大多数人的最普遍的生活,是最一般的思想,是整个社会风俗。”可见,作家的创作意图决定了结构形式的散文化,而散文化的结构又为从广度和深度上体现作家的创作意图提供了条件。

萧红对于小说叙事情节的有意忽略和散文化结构的自觉运用,并非由于她对生活现象的因果不善于把握和推导,而是由于她认识和感受生活的特定方式所致。萧红是一个全凭直觉感受的“灵性”去写作的女性作家,在她看来,生活本身首先是直观的,我们知道,我们直观感受到的生活现象并非井然有序,那些杂乱无章的现象彼此间的内在联系,要通过细致的分析才能把握。而一旦经过这种理性的分析,作者对生活的感性内容将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被剥蚀。过分地重视事件的逻辑层面,挖掘因果关系,势必要以此作为代价。这对于情感型的萧红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她重直观,重感觉,重生活的本真,故而她摒弃对情节因果关系的追求,而对包含生活本来面目的场景予以优先的考虑,即要从自然的生活场景中写出人们最基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正是基于这一自觉的审美追求,萧红的小说呈现出开放性的散文化结构形态。

四、诗化的风格。萧红作品内蕴浓郁的诗情。在她最具风格的小说中,都有一个作为抒情主体的“诗魂”的自我形象存在,其丰富的艺术情愫构成了作品抒情成份的主要来源。情境、氛围和意味作为萧红作品最富传统特色的美感范畴,是其小说诗意美质的最显著的体现。

萧红常以满蕴情致的笔调情深地描绘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地理环境、历史变迁等这些浸润着作者主体情思的氛围,其中,她最着力也最具特色的是她对东北地区风俗习惯的描绘。在《呼兰河传》等一系列的作品中,她描摹五月节挂葫芦、七月十五放河灯等岁时风俗,状写了生与死的人生仪礼,叙写了跳大神、拜龙王的信仰风俗。由于她是带着感情来抒写这一切的,因而比那些不动声色的客观介绍更具有一种动人的情韵。萧红对这种无处不在,具有弥散性特色的风俗氛围的着意渲染,既为作品中所有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提供了一个充满情感色彩的背景,同时也使她的作品增加了情感容量。“重视主观抒情、重视小说语言的表现功能,再加上重视背景描写与氛围渲染,使郁达夫的小说以至五四作家的小说的确带有一种特殊的诗的韵味。”陈平原的这一段论述用来评价萧红的小说同样非常恰当。正是对风俗环境等内容的描写所制造的“氛围”,使萧红小说的生活画面之中荡漾着诗情。

萧红小说的诗情意蕴不仅表现在情境、意味等中,还常经由诗歌的抒情形式直接传达。如《呼兰河传》第二章: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如此悲凉。

跳到夜静时分。又是送神回山,送神的鼓啊,个个都打得漂亮!

若是一个阴雨的夜啊,鼓声更加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就要起来彷徨。

这里已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抒情,它不但有诗的意境,连语言、韵律、节奏也都诗化了,整段文字不是在叙述故事情节,也不是在进行情景描绘,而是创作主体悲凉心理情绪的流动,直接感染着读者。此外,萧红还常用诗歌惯用的“回环复沓”的艺术手法来抒情。如《呼兰河传》第四章:“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我家是荒凉的……”,语句段落的重复,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感,强化了小说诗的情感和氛围,读来荡气回肠,富有韵味。

作为女性,尤其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女性,萧红对男性中心的社会和传统是充满愤慨、不

甘和悲苦乃至哀怨的,甚至在临去世前发出了悲叹:“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个女人。”但是,萧红虽身为一个柔弱女子,并没有屈服于悲惨命运而自艾自怜,而是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坚持自己的信仰,用她手中的笔,为自由和解放而斗争着、探索着,这是为了当时正处于危难之中的民族,也是为了历经不幸和痛苦的自己。同时又以她特有的才情。为文学史留下了独具特色和另样艺术魅力的经典文本,在文坛上留下了一个闪烁着光芒的名字——萧红。

更多相关推荐:
寻访萧红故居有感

寻访萧红故居有感怀着对萧红老师的敬仰这一天我与同学来到位于呼兰区的萧红故居其实我关注萧红从高三开始高三时学习疲倦偶尔听听广播见得民国四大才女萧红以及那时正在筹拍的电影萧红只是感觉萧红这一人物及其神秘传奇我在网上...

陈云故居观后感

陈云故居观后感20xx年6月30日在我们金桥爱丽丝党支部焦书记的带领下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联一起参观了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家中国共 产 党第一代核心领导人陈云同志的故居炎炎夏日经过一个小时的路...

鲁迅故居观后感

一代楷模的青砖琉璃青瓦灰墙的小四合院、枝繁叶茂的丁香花、古朴简单的屋内摆放似乎就已经将一个对中国人的民族自强发挥极大引导作用的伟大楷模的起居环境做了一个完美的概括,如此的简单,如此的不加修饰,这的确就是伟大的文…

名人故居观后感

参观名人故居在金山张堰也就是我的故乡有那么一座南社纪念馆在假期日爸爸妈妈陪我去参观了这一纪念馆对其有了不少的了解南社是辛亥革命前后一个著名的文学社团文学以诗歌为主结社以来张堰先贤积极参与并领导南社开展社团活动著...

宋庆龄故居观后感

宋庆龄故居观后感每次提到宋庆龄脑海里最先浮现出来的永远都是那个执着爱国知性优雅学识的她她执着所以不顾父母反对也要同流亡的孙中山结婚她爱国所以当日本侵略国难当头时竭尽全力为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搭桥铺路由于酷爱读...

阿炳故居观后感

阿炳故居观后感10月24日我和寝室6位同学到阿炳故居参观学习一路上我们边走边说虽然路很长脚走得发酸阿炳一生中那么多的千难万苦都走过了如果我连这么一困难都克服不了的话那我还算一个三好学生吗想到这就鼓足勇气迈开步子...

朱德故居观后感

朱德故居观后感五四青年节这天商学院的党员服务站组织商院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一起来到朱德故居南昌花园角2号参观体验一下朱德同志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感受他曾经的日子可以说是第一次参观南昌的红色革命景点心情有些沉重走...

观陈云故居有感

观陈云故居有感作为纪念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5月24日市南供电公司电网建设中心全体党员干部及入党积极分子参观了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陈云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参观陈云故居有感

参观陈云故居--感受一代伟人的丰功伟绩和处世韬略陈云纪念馆建成开馆于20xx年x月x日,是系统介绍陈云生平业绩的传记性专馆。展厅以图片、文献、实物、多媒体等陈列、展示方法,生动地反映了陈云的光辉一生。一进入陈云…

林觉民 严复故居观后感

林觉民严复故居观后感观林觉民严复故居有感5月9日我们班级全体同学在林老师的带领下先后来到林觉民严复故居进行参观学习在此之前由于自己历史方面知识比较匮乏所以对林觉民与严复并无多少了解但是通过这次参观以及参观后自己...

党员参观任弼时杨开慧故居新闻稿

回首峥嵘岁月坚定理想信念销售公司组织党员业务骨干参观任弼时杨开慧故居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回顾党的发展历史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的坚定理想信念6...

参观监狱和王若飞故居心得

参观安顺市监狱和王若飞故居的心得体会在党的第92个生日之际学校为了能使我们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巩固学校开展的保持共 产 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和结合庆祝党的生日在7月3日这一天组织了全校党员到XX地方进行党风廉政教育和...

萧红故居观后感(1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