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浪潮》观后感

时间:2024.4.13

《浪潮》(Die Welle)

----影片观后感

导演:丹尼斯•甘赛尔(Dennis Gansel)

国家:德国

剧情介绍:德国一所高中,在主题是“国家体制”的活动周上,中学老师莱纳·文格尔想通过一个实验让学生们亲身体会一下独裁体制的产生。本来只是一个教育性质的实验,却没料到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一开始只是强调纪律、集体,渐渐的却转变成了一场名为“浪潮”的运动。当五天的教学实验结束时,一切早已失去了控制……

电影浪潮观后感

电影《浪潮》观后感

这部德国影片《浪潮》讲述了在一所高中里,政治老师莱纳·文格尔在学校的活动周要讲授“独裁统治”。可是走进课堂时,他发现自己要面对的是一帮散漫,“结党营私”,浑浑噩噩的学生,他让学生谈谈“专制”的概念,学生们一致认为纳谇成为过去。为了让学生们理解法西斯主义,文格尔老师大胆地进行了的一场教学实验,利用五天的时间向他的班级灌输纪律性和集体精神。令人惊讶的是,学生们非常顺从,步调一致地投入其中。他们精神抖擞,穿上制服,做课间操,互相监督,很快凝聚成一个新的团体,加入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成为一场名为“浪潮”的运动。五天之后,当文格尔告诉这些学生这只是一次教学实验时,很多学生因为无法接受“浪潮”的结束,有个学生甚至疯狂的开枪打伤了另一名学生,之后又饮弹自尽,而文格尔老师也被警察带走。影片悲剧的结局令人深思。

影片中一个学生写的关于“浪潮”的体会与感受中说道:“我想要的我应该都有了,衣服、零花钱,诸如此类,但我却时常感到无聊。这几天的经历很有趣,谁最漂亮、谁成绩最好都不再重要,浪潮让我们人人平等。出身、信仰、家庭环境都不再重要,我们都是一场运动的一份子。浪潮让我们的生活重新有了意义,给了我们一个可以为之奋斗的理想和目标。”说的很好,如果说一开始给这些年轻人灌输的“纪律铸就力量”等思想是独裁者借以操纵他人的手段,那么上述学生的内心感受深刻地表明团体的巨大影响力。

在《浪潮》里让我十分吃惊的一点是,教师复制了很多纳粹控制党徒的手段,竟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被认为是正常的一部分,比如教室里重新排列桌椅的方式,比如学生们要穿校服,要喊口号,好学生和差学生被安排在一起坐,成员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反复被宣讲集体主义,集体荣誉感。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现在的学生,他们在物质上得到了满足,可是精神上却缺乏归属感、认同感,在学校在家里,家长老师更多的是关心他们的学习,很少有人去关心他们对什么感兴趣,他们想要什么以及他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他们会觉得学习索然乏味,生活漫无目的。可是一旦将他们组成一个团体,一个有着令人甘愿跟随的精神领袖、严明的纪律;有统一的制服、统一的手势、统一的徽章;有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的团体,情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人得以被平等对待,团体中的每个人似乎都充满激情,眼中时刻闪现着激动的光芒,满腔热血地做着自认为有意义的事情,极度崇敬高高在上的精神领袖,一个小型的独裁体制就这样轻易地实现了。

或许我们会觉得这个电影有点夸大其词,接受了十几年的良好教育,这些学生怎么会在短短五天里发动一场浪潮运动呢?而且引起这场小规模运动的只是一个中学老师。如果这件事情扩大化,是不是会有更多的学生更加热情高涨的加入其中?又如果这个老师是个国家领导人,那么是不是整个民族都会掀起一场类似的“浪潮”。《浪潮》用反证的方式告诉我们,如果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教育出了问题,不需要一百年,也许只需要五天,那么他的年轻人会在邪路上争先恐后,最终把民族和国家带向死胡同,甚至深渊,其后果真的是不敢想象。

看完这部电影,我们不禁会想,这样的震撼教育恰当吗?为了明白极权的危害,就要遭受极权的一次危害。那么,为了理解罪犯的心理,是不是就要去犯罪呢?老师在讲坛上是权威,拥有批改学生试卷、将学生赶出教室的权力,但他的职责是传授知识,并不是改变他们的人生历程。在电影里,通过米格尔老师的妻子说出了自己的质疑,“你享受课堂上他们崇拜你的瞩目”、“学生把你看做榜样,而你利用这一点操纵他们,其实这背后都是你的私心在作怪”、“你这段时间变成了混蛋”。一个浪潮女学生回到家,看到自己的弟弟胡闹生事,要求母亲干预他,用纪律束缚他,母亲拒绝了。而米格尔老师,虽然他一直告诉自己,这是一场很快结束的实验而已,目的是让学生懂得自由的珍贵。但他期待的好结果并没有出现,反而迎来了一场流血事件,背上了一条人命的债。影片终曲,老师被警察带走了,所有人望着他,眼神里充满了鄙夷和愤怒。他们被这个老师深深伤害了。老师茫然无措地坐在警车里,脸上痛苦得失去了任何表情。他是罪魁祸首,不管出于什么美好的目的,他毕竟这么去做了,而且他的行为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悲剧。他的教学并不是在反“独裁统治”,而是就是在进行“独裁统治”。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反思“钱学森之问”,为什么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民族竟然在过去60年没有培养出一个顶尖的科学家?为什么我们这个国家的值得骄傲的许多人才都在国外成才?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在用文格尔的方法培养我们的孩子,向他们灌输没有灵魂的集体主义,泯灭他们的天性和个性。看一看时下的学生生活,机械和单调、平庸和乏味。他们在题海里挣扎,在作业山上爬坡;他们的个性和独特性受到压抑和忽视。试想,现在的学生有多少时间与莎士比亚、林语堂、艾青展开心与心的对话;有多少时间与贝多芬、柴科夫斯基、朗朗展开情与情的交流;有多少时间与黑格尔、马克思、陶行知展开思想与思想的晤对;有多少时间沉醉于梵高、达·芬奇的色彩与线条之中,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他们的生活中没有了诗歌、音乐、绘画和哲学,他们没有了精神的放牧。可以这样说,教育一旦丧失人生的幸福,就可能进一步损害人的理智和创造性,甚至可能会因为人性中情感的弱化而危及道德,从而人格的生成也会受到负面影响。

当然我们从这部影片里也看到了一点,老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如果没有悲剧发生,浪潮运动适可而止,学生也从中达到了学习目的,那么,不可否认,文格尔老师的确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他懂得利用学生的心理去教学,对学生宽恕关爱,课堂上善于引导学生,不怪乎学生会这么拥护喜欢他。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另外,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教学实验中,作为实验指导者的教师最应具备的素质是教育智慧。在具体教育实践中,教师的教育智慧对整个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很大影响。教育的最基本目的是传授知识,教育的更高目的在于启蒙人的智慧和思想。教育的过程不仅要使蒙昧者得到启蒙、获得思想,还要自觉地成为一个智者和思想者,从而成为自己生命的真正主宰。而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唤醒人的真正人性和使人彻悟人生,使混浊的人生变得清澈,使沉睡的生命得到觉醒。通过教育,人要成为真正的人,而不是人以外的任何生物,更不是他人的什么工具。人格残缺者不能做教师,生命处于迷蒙状态的人同样不能做教师。所以,点燃学生的内心,在学生时代这个生命的节点上,站在学生终生发展的高度,担当起唤醒、解放孩子的责任,播下理想的种子,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才是教育教学的大智慧。教师如果能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在有良知、有智慧的前提下,专业成长与素质提升才能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也才能体验到职业的幸福和工作的快乐。


第二篇:《浪潮》电影观后感


集权政治的重现

——《浪潮》电影观后感

上个世纪的法西斯主义的集权政治未曾离我们远去,只要在一定条件之下,它仍旧有可能随时复辟。

一、一个集权组织形成的基本要素

第一,是有一个权威代表性的领导。浪潮是一个普通中学学校的历史老师——文格尔老师为了让学生生动地体验集权政治,就模拟了法西斯的模式而发起的。他要求课堂上学生们统一称呼他“文格尔先生”,有点与希特勒的崇拜主义相似。不这样称呼他的学生就会被请出课室,不允许进入这个组织。

第二,共同的目标。当时无另一门无政府课就在他们的所在教室楼下,文格尔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活动身体,他故意说:“让我们的敌人吃天花板的灰去吧!”于是学生们的情绪高涨,为了比过无政府课,他们一起踏步踏得更加整齐起劲。

第三,成员需要统一服装。文格尔老师要求自己的学生们在下一天都穿上白色衬衫、牛仔裤。服装是组织与身份的象征与代表。服装的统一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使个体的原本地位、家境、审美品味等等差别弱化,使每个人看上去基本上毫无差别,并与那些不穿该服装的人的身份鲜明地区分开来,是不是属于这个组织的人就会一目了然。其中一位较为理性也富有个性的女孩卡罗因为没有遵从要求穿白衬衣,结果第一次受到了同伴们的冷漠。

第四,这个组织还需要一个名称。“浪潮”这个名称是在文格尔老师带领下,让成员们罗列并一起投票表决选出的。有了这个名称的存在,即代表着这个组织的合理性合法化,象征着荣耀与高尚。

第五,一个响亮明了的口号。浪潮的口号是:“团结筹造力量!纪律筹造力量!行动筹造力量!”这个口号成了日后成员进行一系列行动的重要鼓舞力量,提高了他们的士气。

第六,一个符号标识和手势。浪潮组织的标识和手势是一个亮点。浪花的图像标志和用右手在胸前画出波浪形的动作成了内部成员进行相互确认和暗示、以及向外界宣扬的鲜明方式。浪潮成员们在My Space上设立主页,在贴纸、纹身、明信片、帽子等等印上浪潮的标志符号,甚至要求其他学生必须要做出这样的手势否则就剥夺其进入一些场所的资格。

当这些条件发展成熟之后,事态便进一步迅猛发展:很多之前逃了课纳粹主义课的学生被吸引回来上课,甚至无政府课的学生也放弃了原来的课而加入了“浪潮”;“浪潮”不断地吸引新成员的加入,渐渐扩展到整个学校,甚至影响到了城市各个角落。蒂姆等人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都疯狂地涂上了浪潮的标识甚至不顾危险地爬上了很高的建筑物喷涂。浪潮活动渐渐脱离了文格尔老师的掌控。

原本个人主义倾向的西方年轻人开始像军人入队一般,放弃了他们自己原本的装扮和小交往圈子、生活方式等等,融入了浪潮这个组织。他们由原来的自由松散、个性鲜明、独立思考变成了平等整齐、摒弃理智、对文格尔老师的绝对服从、与内部成员团结仗义等等。

二、什么特征的人更容易卷入其中?

在电影中表现最积极的就是蒂姆——他虽然家境里经济条件优越,但父母对其漠不关心。他原本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并不优秀和突出,没有特别的闪光点,因此他也没有朋友,在同辈群体中被边缘化,经常被小混混欺负。这样的结果就是他软弱自卑,找不到自我存在的价值,没有精神依托。但是因为上了文格尔老师的课,他成了浪潮中的一员,他受到了浪潮其他成员的保护,感受到了来自集体的温暖。他穿着和同伴们一样的衣服,感觉到了自己也是他们中的一份子。他由原来的内敛、胆小、懦弱、孤单发生了变化,变得敞开心扉、勇敢、合群。他甚至为集体效劳而不惜代价不顾危险地爬到高处在建筑物上喷涂上了浪潮的标识,还跟随者文格尔老师进家声称要当他的保镖。发生这个逆转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找到了价值感和归属感,他在这个组织中付出的过程中产生了自己是个英雄的错觉,他愿意为了这个集体而牺牲自己的一切。其结局也验证了这一点。蒂姆完全地失去了理智,他因为无法忍受组织中成员的背叛更无法接受文格尔老师宣称浪潮解散而开枪打伤这个“叛徒”并自杀。

另一个比较忠诚的成员是马尔科。他没有完整的家庭,寄住在女朋友卡罗家里。他和蒂姆相似,也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关爱,找不到自己的归属感。知道浪潮出现,他也在这个集体中找到了强烈的存在感和认同感,十分忠诚于文格尔老师的指令。但最终在与卡罗的感情破裂时意识到了自己的疯狂举动,选择试图拯救浪潮失控的局面。

三、“浪潮”与中国学校教育的异同

浪潮这个集权组织的特点与中国的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有许多惊人的共同点。下面将电影中的集权组织与中国的普通学校教育做简单的比较:

一、在一堂课上老师是学生们的权威;不同的是浪潮的统治者只有文格尔老师一个人,而中国的课堂教学中有很多代课老师即多个权力中心,他们都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其结果是浪潮的权力完全集中于文格尔老师身上,而中国学校教育中则较为分散,各科老师之间还需要相互协调和配合。

二、学生们汇集在教室中都有一定的目的。不同的是浪潮的最初动机是打败无政府课,而中国学生则主要是为了个人学习考试。中国学生在这个目的之外可能没有其他强烈的集体性的目的了。

三、都要统一的服饰。浪潮的服饰是白衬衣和牛仔裤,而大部分中国学生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都被要求穿着统一的校服,如运动服、升国旗仪式上的穿的礼服。浪潮的服饰是受到成员们的高度认同感,但由于中国校服大多松松垮垮并不好看而受到大部分学生们的厌恶。

四、都有一个鲜明的标识。浪潮是波浪一样的形状,而中国学生都要佩戴相应的校徽或班徽。区别在于浪潮的图标是由成员们一起选出来的,而中国学生的校徽是被预先设定好了的,两者的自主性有很大的差别。

五、强调共性,抹杀个性。浪潮和中国的学校规章都倾向于消除个体间的差异,而强调整齐划一。不鼓励标新立异。这一点在中国学校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中小学生有规定的发型、作息时间、甚至作业本子等等。

电影中的“浪潮”组织由于与中国学校教育中有所不同因此其造成的结果也不同。但实质上中国学校对于学生的管理就如同法西斯式的对成员的控制方式。

更多相关推荐:
《浪潮》观后感

浪潮观后感字典中的浪潮的基本含义指是如潮水般汹涌起伏的波涛而影片中的浪潮则是描述了因一位中学老师提出的假想独裁政治而涌起一场如浪潮般疯狂的游戏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老师赖德文格尔为了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独裁政治独裁...

电影《浪潮》观后感

电影浪潮观后感浪潮这部电影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电影中文格尔老师为了让同学们体验独裁自己模拟做统治者制定上课规定统一服装后来甚至有了组织的网站LOGO统一的手势少数不能接受的同学向老师提意见但此时老师正被这个有组织...

《浪潮》观后感

浪潮观后感浪潮这是一部很让人深思的影片我在上课看了后觉得深有体会课后又看了1遍体会又深刻了我觉得在今后生活中也是获益匪浅浪潮中朴实的中学教师赖讷无奈之下选择了不擅长独裁政治在实训周中让学生称呼为文格尔先生让发言...

电影《浪潮》的观后感,对当代中国大学的启示

浪潮对中国当代教育应当有的的启示1117030221王翔力二我们中的很多人孤独缺乏家庭的温暖集体的关心缺乏对一个群体的归属感浪潮这部电影虽然讲的是现代背景的法西斯独裁主义的案例但是仍然能够引起我们中国人深深的思...

电影浪潮观后感

职师学院20xx1320xx04覃芳芳电影浪潮观后感其实我对于这部电影的看法是电影有点夸大了集体主义甚至是妖魔化了集体主义难道集体主义就一定是独裁吗并不见得吧中国一向重视集体主义我们从小就会被要求要学会团结学会...

《浪潮》观后感

浪潮观后感看完电影心情随着电影的发展而不断起伏一开始学生选择赖讷文格尔所教的独裁统治时每个人所表现出的不同态度甚至当赖讷问到独裁是什么居然有单干的裁缝一说最后当赖讷解释道独裁来自希腊语即自我统治独即自我单独裁即...

纳粹主义的魔力是什么?——电影《浪潮》观后感1

纳粹主义的魔力是什么电影浪潮观后感1一个人自己的事要是值得管他通常都会去管自己的事如果自己的事不值得管他就会丢下自己那些没意义的事转而去管别人家的事美国哲学家埃里克霍弗垫利萨是卡罗的好友一直以来她羡慕卡罗的美貌...

由群体基础理论浅析“浪潮”的形成与发展——电影《浪潮》观后感

要么照做要么离开由群体基础理论浅析浪潮的形成与发展当我在观看电影浪潮时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xx同时也跳入了我的脑海同样描写的是恐怖的集权主义同样的狂热恐怖窒息和毁灭不同之处在于19xx讲述的是以追逐权力...

关于浪潮的观后感

关于浪潮的观后感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的一部名为浪潮的电影讲述的是一所高校所进行的一场教学实验实行类似于独裁的一个组织用严格的教条和纪律来束缚学生并要求学生绝对的服从否则就会被排斥于集体之外于是他们开始穿上一致的白...

《浪潮》观后感

浪潮观后感浪潮这是一部很让人深思的影片我在上课看了后觉得深有体会课后又看了1遍体会又深刻了我觉得在今后生活中也是获益匪浅浪潮中朴实的中学教师赖讷无奈之下选择了不擅长独裁政治在实训周中让学生称呼为文格尔先生让发言...

《浪潮》,写观后感

浪潮观后感其实在很小就知道在这世界上有个国家叫德国这个国家有个领袖叫希特勒还知道他很厉害打遍整个天下很多人为他呐喊为他挡子弹以前很是好奇为什么明明知道打仗必定会死人但还是有很多人义无反顾地扛起枪炮拿起刀棍一步一...

纳粹主义的魔力是什么?——电影《浪潮》观后感2

纳粹主义的魔力是什么电影浪潮观后感2生命有什么意义如果只是这样过下去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当地的高中开始一个活动周而赖讷文格尔老师得到了一个新的教学任务向学生们教授关于独裁政治的课这是一个偶发事件本来赖讷准备教授的是...

浪潮电影观后感(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