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的故事

时间:2024.3.24

六尺巷的故事

清朝时,在安徽桐城有个一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这就是张英、张廷玉父子。

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当时官拜安庆州知府,钦定五品)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倒县衙门。县官考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一个是朝庭一品大员,一个是他的顶头上司——州知府,都不能得罪,不敢轻易了断,甚至想辞官不做,以免带来杀身之祸。

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让人捎给在北京当京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信件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给家里回信中写了四句话:

千里来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遂交给来人,命速带回老家。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诗,败兴得很。后来一合计,确实也只有“让”才是惟一的办法,房地产是很可贵的家产,但争之不来,不如让三尺看看。于是立即动员将垣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旷达态度。

宰相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得邻居一家人热泪盈眶, “他家宰相肚里能撑船,咱们也不能太落后。”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

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有张家的一半,也有吴家的一半,这条几十丈长的巷子虽短,留给人们的思索却很长。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两家礼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压人的做法传为美谈。六尺巷由此而来。

(二)公道巷

同样的故事,在河北蔚县也广为流传,而且,这条巷子依然存在,称作公道巷。

故事说得是:在清初顺治年间,在朝官为邢部尚书的魏象枢的家人要在这里兴土木筑庭院,同时,明朝时曾位至南京兵部尚书的郝杰后人也要在这块地方改修门庭,两家因占地发生了争执,都凭着势力各不相让。

于是,魏家便给在朝的魏尚书写信,以求以势压人,多占几尺地方。月余之后,魏家接到了魏象枢的一封亲笔家信。拆开一看,只有四句话:

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人三尺有何妨?

万里长城今安在,谁念当时秦始皇?

魏家接到此书后,顿开茅塞,主动让出五尺地方。郝家见魏家出此举动,也主动后撤五尺。于是中间空出了一条小巷。时人为赞扬他们两家的高尚风格,将此巷取名为“公道巷”。千百年来,千车过万人行,往来畅通。

(三)六尺巷的出处

桐城“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西后街,长约180米、宽2米,鹅卵石铺就。 据姚永朴《旧闻随笔》、《桐城县志略》载:

老宰相张文端(清康熙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闻之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六尺巷故事流传甚广,脍炙人口,已载入《中国名胜词典》。

毛泽东19xx年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引用此诗用来表达两国之间的事宜应该谦让、平等。

20xx年,原国务委员唐家璇来桐城视察,高度评价桐城“六尺巷”作为历史遗迹,和谐礼让之遗风,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强的借鉴和促进作用,并亲笔题词:“桐城六尺巷、文都美名扬”。

20xx年11月15日,中央纪委书记王歧山造访桐城“六尺巷”,意在劝慰领导者要为官清廉,不要因为一己之私而声败名裂,同时,也劝告国民要互相礼让,不要斤斤计较。 作为中国文化的遗产,六尺巷是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美德的见证。


第二篇:宽容故事


宰相肚里能撑船

三国时期的蜀国,在诸葛亮去世后任用蒋琬主持朝政。他的属下有个叫杨戏的,性格孤僻,讷于言语。蒋琬与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有人看不惯,在蒋琬面前嘀咕说:“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话了!”蒋琬坦然一笑,说:“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让杨戏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所以,他只好不做声了。其实,这正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后来,有人赞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

负荆请罪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仁义胡同

明朝年间,山东济阳人董笃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说家里盖房为地基而与邻居发生争吵,希望他能借权望来出面解决此事。董笃行看后马上修书一封,道:“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家人读后,觉得董笃行有道理,便主动在建房时让出几尺。而邻居见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样效法。结果两家共让出八尺宽的地方,房子盖成后,就有了一条胡同,世称“仁义胡同。”

 六尺巷传奇

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邻居是桐 城另一大户叶府,主人是张英同朝供职的叶侍郎,两家因院墙发生纠纷。张老夫人修书送张英。张英见信深感忧虑,回复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老夫人令家丁后退三尺筑墙。叶府很受感动,命家人也把院墙后移三尺。从此,张、叶两府消除隔阂,成通家之谊。

1人物命题 张英的作法是宽容精神的高度体现。

2事件命题 六尺巷传奇是民族宽容精神的高度体现。

3人物语言命题 “让人三尺又何妨”是张英博大胸襟的体现。

“六尺巷传奇”故事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尤其适应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古人尚且能够就邻里纠纷退让,化解矛盾,堪称千古美谈。但是,我们今人有多少因邻里纠纷大打出手的。对照张英的做法,我们真应很好的反思了。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人们彼此间的理解。互谅、互让、互敬、互爱。环境友好型社会,人与人和睦相处,人与自然和睦相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更多相关推荐:
六尺巷的故事

六尺巷的故事在安徽桐城有条著名的小巷长100米宽两米是著名的六尺巷原本这里没有巷的一边是清朝宰相张英的房子一边是平民商人吴氏的房子有一次两家修房子吴氏企图占据张英的宅第张英家人修书北京要张英管一管吴氏按理张英是...

六尺巷的故事

六尺巷的故事在桐城一条很不起眼的街道旁立着一座十分显眼的石牌坊上面写着懿德流芳四个字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座为旌表谦让精神而立的牌坊牌坊的后面是一方诗书照壁记载着康熙四十年发生于城内的一桩邻里纠纷史料记载桐城...

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

安徽六尺巷的故事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因两家宅地都是祖上基业时间又久远对于宅界谁也不肯相让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又因...

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

六尺巷的故事安徽有一个桐城人称礼让之都和谐之城城里有一个六尺巷流传一个经典故事这个故事为国人传颂至今据桐城县志记载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

六尺巷的故事

六尺巷的故事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

六尺巷的故事

故事六尺巷清朝时期宰相张廷玉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临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宰相出面干预这位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立即做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

六尺巷的故事

六尺巷的故事据桐城县志记载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两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算糊涂账的他们往往过分相信自己...

六尺巷的故事

曲目为直终必弯养狼当犬看家难老师同学们好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个六尺巷的故事在安徽桐城有一个名胜古迹叫六尺巷顾名思义六尺巷就是一个2米宽的小胡同这个很平常的小胡同怎么会成为名胜古迹呢他的名字又是谁给起的呢下面就听我给...

六尺巷的故事

清朝时在安徽桐城有个一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这就是张家张英张廷玉父子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

读名人故事有感文档 (2)

读名人故事心得体会读名人故事领略万千风采悟人生哲理增长非凡智慧名人的影响力是深远的感染力是巨大的从他们的故事中我可以感受到他们独具的魅力在这本书中有两部分一是名人趣事其中有智慧才子魅力佳人文坛名宿书画名家逸趣名...

5个有所感悟的哲理小故事

5个有所感悟的哲理小故事20xx0605阳光信息港分享智慧品位生活传递正能量实现新梦想一玫瑰的故事一对孪生小姑娘走进玫瑰园不久其中一个小姑娘跑过来对母亲说妈妈这里是个坏地方为什么呐我的孩子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都有...

有哲理的小故事

故事一约翰的胡子以及英若诚的游戏约翰留胡子已有多忽然他准备把胡子剃掉可是又有点犹豫朋友同事会怎么想他们会不会取笑我经过数天的深思熟虑他终于下决心只留下小胡子第二天上班时他已有足够的的心理准备来应付最糟的状况结果...

六尺巷的故事感悟(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