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成就了今天的我读书有感

时间:2024.3.19

《华应龙:读书成就了今天的我》读书心得

土顶中心小学 刘海英

今天我和大家共勉的是《读书成就名师》中的特级教师华应龙的《读书成就了今天的我》这一章节。看了《华应龙:读书成就了今天的我》,不免有些共鸣。

其中的内容有:

一、最难忘窗台上被风呼啦啦吹起的购书单。

这足以体现了华老师爱读书,成了教育专家,而且告诉我们,他的读书所得并不是全部来自于厚重的书架和他搬到北京新家时搬下车的8000本书,也不是全部来自于窗台上被风呼啦啦吹起的购书单,也来自于小时二年级家境困窘时,偶尔得到的一本没有封底和封面的《十万个为什么》,火车站一张废弃的报纸,每天上下班的路上,在地铁里、公交车上翻看一本本书。正是这些让他养成了每节课前不断反问自己:为什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一定这样教吗?也正是这样,完成了他教学课堂上精彩的演绎,让他成了有思想、有创新、有文化,上得学生疯狂,同行热议,听者好评的教师。

二、你认为数学无趣,是因为你站在数学花园的外面。 华老师追求“笑润课堂”,让孩子切身体会到数学好玩。 “融错,让课堂更精彩”,也正是他这种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才有了课堂上精彩不断的生成。

高妙的课堂设计,不是教师凭空想象的,而是时时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将生活资源为我所用,积极实施于教学的结果。正是这一教学理念,才使他一步步将学生引向未知,认识到知识的广阔性,才让学生听得如醉如痴,也应了华罗庚的那句话:“你认为数学无趣,是因为你站在数学花园的外面”。

三、持续阅读才有对教育、对自己的不断追问。

读书是为了求不知,也是听大师教诲,与朋友聊天,见贤思齐,增加底气,进而在教学过程中更从容自信,敢于创新,这是多年的教学经验,使华老师感觉到,爱看书与不爱看书的教师最明显的区别就是:爱看书的人在课堂上充满激情,有信心,有底气,而不爱看书的教师,大多习惯于照本宣科,缺少自信。

感受着华老师《读书成就了今天的我》那富有启迪的教育思想和那一句句触动心灵的话语,仿佛是在聆听华老师的亲身经历,仿佛看到了他遨游书海之中,仿佛是置身在华老师神采飞扬的课堂中。看着他妙语连珠,一个个知识点魔术一般被抛出来,引得学生热情高涨,情绪激扬,充满着生命活力的课堂,怎能不钦佩他融数学于生活、于游戏的能力,怎能不惊讶他在让孩子动手玩的过程中,轻轻松松的爱上数学,学好数学能力。与此,我不得不静下心来反思自己,追问自己,读书吧,把读书视为是职业与嗜好的浑然一体,视为生活的重要部分,让自己在读书中丰富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更精彩。


第二篇:读书有感


爱迪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学习兴趣,不可能产生对新知识的探求欲望。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是学生成才的先导。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在十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总结出以下几种体会。

1.以“新”激趣。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方法,都能给学生产生新的刺激。而兴趣正是由新的刺激所引起的一种探求欲望。陶行知说:“教学是教师创造学生,学生创造教师的过程。”创造的关键是一个“新”字。

2.以“奇”激趣。课堂中的“奇”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奇”是学习的内部动机,斯霍姆琳斯基曾说过:“思维是从吃惊开始的。”小学生对什么都好奇,心理学上称这种心理特征为“潜兴趣”。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潜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以“言”激趣。课堂教学中教师生动,形象,幽默的语言,可以引发学生情绪,增加感性认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4.以“动”激趣。让活动进入课堂,必然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因此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扮演,担当特定的而又是与教材相关的角色,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角色的出现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更为贴近,让他们以特定的角色去学习教材内容,让学生带着情感去学习。通过表演,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笑声中不知不觉的学习,让学习不再成为负担。

5.以“争”激趣。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搭建竞争的舞台,

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培养学生标新立异和开拓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契机,适时的点燃争论的“导火线”,多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变换教学方法,力求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时时新,处处新,经常引起学生新的探究欲望,引起对所学知识的注意,才能使他们产生对所学知识“有趣”,“有味”,“有奇”,“有感”,从而使教学取得好的效果。

这本书的名字叫《给老师的建议》,作者苏霍姆林斯基------一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在他的这本书中我分享到了他独特的教育思想,解决了很多困惑自己很久的难题。

一、要学会真正关爱差生

反思19年的从教生活,我曾于心无愧地说过自己爱岗敬业的老师,自己关爱每一个学生,尤其对学习成绩落后的孩子付出的更多。曾经抓住课间的一点空闲给差生开小灶,将课堂上是知识再次细讲,唯恐孩子听不懂;曾经在暮色中仍坚守在教室里,在灯光下陪着孩子一次有一次地温习功课;曾经将差生带到自己家里,视他们如自己的孩子一样的再次看管学习。但收效总是甚微,家长总是很感激地自责自己的孩子太笨了。我虽不甘心,却也很无奈。

但读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却忽然发现自己走了近二十年的弯路,发现自己在这19年的时间里,并没有真正关爱那些差生。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差生之所以学习差是因为他们不会运用概括性的概念去认识周围现实,而学生之所以不会运用,又是因为

他们的概括性的概念、结论和判断不是通过研究事实和现象的途径形成的,而是死记硬背得来的。学生花了许多劳动储存知识,却不会运用,这就导致在大脑中的知识成了无用的堆积,即负担。背着沉重的负担,孩子不堪重负,因而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改变差生,我们只有对学生进行“减负”。

“减负”,并不是简单地少布置作业、减少课时,实质是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减少教育中师生的无效劳动,增加学生发展的目标。

反思自己的19年,在给学生补课的过程中的做法:让他们反复练习,反复书写,反复记忆,其实一直在给学生反复增加负担。从未在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中下过功夫,错误地理解了“勤能补拙”这个词语含义。怎样教会孩子思考呢?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为此举了一个例子。在学过古代史的一系列章节后,教师布置学生思考下列问题: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的一系列奴隶反对奴隶主的起义之间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没有一次起义达到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制度的目的?总的来说,在奴隶制的条件下能不能建立起没有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的社会?学生在教科书里找不到现成答案,为了解答这些问题,他们必须仔细地分析各种事实,比较和对比许多事件,深入思考一系列民众运动的历史命运。为了理解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就必须深入思考每一种现象的实质。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竭力追求思考的积极性,使得知识在深刻理解和运用的情况下不断地发展。能够教得使学

生借助已经积累的东西不断地获取知识,这才是高度的教学技巧。反复品味这句话,我对差生的不及格不再绝望,我知道了自己的角色不是教书匠,而是要做好引领者,组织者。真正关爱他们不是恨铁不成钢式的责罚,而是不断地去激励他们的自信心,不断地点拨他们思考的火花,不断地呵护他们超越自己的上进心。

二、阅读会使孩子更聪明

作为教师,班里的每个孩子都聪明是一种梦想。苏霍姆林斯基却在书中说那是一种可能,他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他认为学校首先是书籍。这也是他的教育信念的真谛之一。

如果教师真想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那就给他们提供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们走到学校图书馆的书架跟前去,让书籍从沉睡的巨人变成学生青年时代的挚友。阅读是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的主要途径,能有效保证智力生活的丰富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通过阅读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 苏霍姆林斯基重视对小学各年级学生进行阅读技巧的培养,努力做到使学生在阅读时不把精力都集中在阅读过程上,而用在所读的东西的内容上。

苏霍姆林斯基的每一句话我反复思考,对改变孩子的智力充满信心。于是我们班的图书角建立起来了,读书课成了我们班的一个特色,读书活动精彩粉末登场。读书改变的不只有孩子,还有我自己,我们整个集体。上一学期,我们班共读了《小兵张嘎》《森林报》《三国

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童年》《城南旧事》等经典书目,为了有效阅读,我将语文作业的数量一减再减,每个孩子一有时间就会沉浸书香。上学期,我没有在放学时留过一个孩子补课。但期末的考试成绩却出人意料的优异,第一次没有一个学生不及格。捧着成绩单,我对以后的教学生活充满信心。再次为苏霍姆林斯基的高明叹服。

三、教师必须改变自己

每一位进入学校的孩子都是带着美好的愿望来的,他们都希望能从教师那里获得收获,而且发生质的飞跃。然而教师真的能把学生从一个彼岸载向另一个彼岸吗?这个问题我也曾问过自己无数次,现实中的自己为什么总是在平庸和忙碌之中徘徊。

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用自己的故事为我解开了心结,让我明白了自己的平庸是因为自己没有改变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上取得巨大的成就,很大一部分归功于他不停止的阅读。他本人就有丰富的藏书,同时还热情欢迎学生及家长借阅,以共同体验这人类巨大的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缺乏精神财富的储备。为此就要每天不间断地读书,与书籍终生为伴。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其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位教师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

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面对种类繁多的教学辅导书,我曾经很迷茫。面对名目各异的教学模式,我曾经很迷恋。曾诚心实意地拜倒在那些新理念的石榴裙下,希望自己也能获取最佳的教学方法,但最终却把教育搞成一团乱麻。苏霍姆林斯基的故事提醒我,前人的经验需要借鉴,现在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经验也值得学习,但最主要的还是需要自己不断思索、摸索,全面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

波兰著名教育家亚努什 - 科尔恰克曾说过:“指望别人给你拿出现成的思想,无异于让别的女人替你生产你怀胎的孩子。有些思想是要你自己在阵痛中去生产出来的,这样的思想才最宝贵。”

改变自己,才能拯救自己。面对自己的未来,我将用自己并不完美的舞姿去演绎属于自己的教学生活。

谢谢您,霍姆林斯基。您的《给教师的建议》给了迷茫而又平凡的我一条条中肯的建议。书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故事都是那样生动、那样实际、那样精辟。您轻松地告诉我们:教育是人性化的教育,是科学的教育。掩卷的一瞬间,我感到自己的生活是充实和幸福的,因为明白只有真正关爱孩子,遵循教育科学的教育生活才是幸福的教育生活。

由衷地说:《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真的很好!

更多相关推荐:
解读《观书有感》

解读观书有感观书有感一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一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

观书有感二的道理

观书有感二是一首借助形象说理的诗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诗中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艺术灵感的勃...

【阅读欣赏+训练】《观书有感》(田K)

1观书有感南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简介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

观书有感赏析

观书有感赏析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古人...

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

观书有感

课题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观书有感教材简解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六上第22课观书有感南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

读书有感

读书有感阅读指导观书有感朱熹1读通全诗预习查字典扫清阅读障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理解词语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

观书有感

大张村小学导学案六年级姓名科目语文备课教师崔利娜古诗两首观书有感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观书有感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3个生字鉴徘徊3能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并感悟不断读...

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教材简析观书有感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小诗讲述的是作者在读书后产生的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告诉我们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诗中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

有关急腹症的读书笔记综合

有关急腹症的读书笔记综合一实用急腹症诊断与鉴别诊断笔记必须作出1外科腹痛还是内科腹痛2马上手术还是观察后决定内脏性腹痛1痛阀较高2范围广泛不易定位3腹痛部位与脏器胚胎起源的部位有关如胃十二指肠肝胆胰脾源于前肠其...

关于“设计”书籍的读后感

1设计的觉醒读后感1000字田中一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书中的文章都不长大多数介绍设计作品的书或文字都采取直线式的介绍方式某位设计师一步步走下来然后有了最后的设计作品但凡写过简短的作品介绍的人都清楚这种介绍方式看...

观书有感的读后感(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