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心灵的旅行,精神的感悟

时间:2024.3.31

一次心灵的旅行,精神的感悟

——观《甘地传》有感

[摘要]19xx年,印度德里,78岁高龄的圣雄甘地仍不放弃参加每日的祈祷会,他在狂热的群众簇拥下缓缓前行,周身披着的白布更衬出他脸上的庄严圣洁。突然,一个走在他近旁的陌生人掏出手枪,连发数弹……印度历史上最伟大、最富人道精神的大政治家圣雄甘地就这样走完了他的一生。导演兼制片阿顿伯罗为此片筹划二十年,最后用三年的时间,雇佣八十名英国演员和一百名印度演员并完成了这部巨片。《甘地传》一举获得了奥斯卡九项主要奖,饰演印度“圣雄”甘地的演员本〃金斯利也因此片一跃成为奥斯卡影帝。诚如本〃金斯利在上台领奖时所说的,真正应该获奖的是甘地本人。影片无论是在口碑还是票房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影片最大的成就就是宣扬了这位英雄人物的伟大风骨,以及非暴力不合作思想。

[关键词]甘地 本·金斯利 非暴力不合作思想

一、电影的时代背景

电影开头即是甘地的葬礼,报道新闻的主持人说:“这个盛大葬礼的死者,死时和他活着一样。一个平民,没有任何财富,没有任何财产,也没有任何官衔,圣雄甘地,既不是军事将领,也不是地方首长,也没有任何科学成就可以夸耀,也不是一个有名艺术家,然而世界各地人士,包括各政府代表和高官贵人,在此齐聚一堂,向这位绑缠着腰带的棕肤色的小个子,致最后敬意??” 由这些葬礼致辞,我们可以感觉到印度人对甘地何其崇敬和热爱。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印度依然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仅仅用九千名行政官和近七万士兵就统治了近三亿的印度人民。这点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印度各个阶层人士或多或少以某种方式和英国人合作。甘地以他的智慧看到这点,于是呼唤大家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只要大家不合作,英国的统治就崩溃了。

在甘地之前,有人领导印度独立运动,最后没有成功,失败原因在于该运动只是为中产阶级利益考虑。

六十岁的阿顿巴勒是英国著名的性格演员。他青年时代起就从事舞台和电影演员工作。后来从事导演工作拍过《青年时代的丘吉尔》、《太远的桥》等片。早在19xx年,通过一个印度驻英外交官的介绍,他谈到了一本《甘地传,。他立刻被一甘地的事迹所吸引,决心把它搬上银幕,并自任导演和制片人。通过英国最后一任驻印度总督蒙巴顿将军的介绍,他专程到印度拜访当时的总理尼赫鲁,征得了他的同意和支持。尼赫鲁还告诫他不要神化甘地,因为他象普通人一样也有缺点和弱点。

获得印度政府同意之后,阿顿巴勒花了两年工夫,大量阅读甘地传记和有关他的材料,然后组织人员编写剧本。至于资金方面,除了印度电影开发公司资助一部分之外,他曾向英美大制片公司求助,但都遭拒绝,理由匙甘地的形象不可能卖座。他几经周折最后才得到英国戴菊制片公司、美国国际影片投资公司以及印度政府的资助。除了上述原因使影片开.拍时间一再拖延之外,还有政治上的因素。例如尼赫鲁之死,印度国内一部分人反对由外国人把甘地生平搬上银幕,还有英迪拉.甘地夫人的下台。直到19xx年她再度出任总理,影片才正式开拍。 在演员人选上,阿顿巴勒坚持不要请西方大明星主演。他认为应选一个观众

不熟悉的、外形要象甘地而且带有印度人民气质的演员,这样才能使观众感到亲切。他最后选定了英印混血的本·金斯利。影片的拍摄工作历时一年多,外景遍及印度全国,参加演出的有八十多名英国演员,一百多名印度演员,群众演员多达几十万人,耗资二千二百万美元。

阿顿巴勒在一次座谈会上谈到影片的主题思想时说:“影片是描写印度最复杂的一段历史的一个复杂人物,但其主题却很简单‘:即非暴力主义,要通过和平方式而不是互相残杀来反对社会上不公正的现象和压迫,以至国家之间的冲突矛盾,如果影片中这种和平主义思想深人人心并向全世界传播开去,则我的辛勤劳动和汗水就没有白废。”㈠

二、甘地思想的产生

影片开头是一篇序言:“没有一个人的生平可以在一个故事里都包括进去,也不可能把每年发生的事件都给予同等篇幅,把与事件有关的人物也都写进去,只能在精神上符合原来的人物精神面貌。不漏掉重要的事件。通过这些事件,把人物的人生目的和精神面貌表现出来”。

影片从19xx年1月31日,印度为甘地举行盛大葬礼开始,然后回溯到1893年,青年律师甘地当时年仅二十四岁,已在英国受了四年高等教育。他在南非接受了一件诉讼案件,正坐在火车的头等车厢里正津津有味的阅读着一本小书,不时的微笑,旁边的车夫正在整理行李。一位乘客经过车厢,打量了下甘地,面有愠色,迅速离开,一会儿就叫来列车长,列车长严厉的问道:“你在这个车厢做什么?印度人!”甘地有礼的回答:“怎么,我有车票,头等仓的车票”。列车长继续问:“你是怎么买到票的?”“用邮购的方式。”甘地如实回答。“我是一名律师,我没有时间”。旁边的旅客迅速接过话:“南非没有有色人种律师,去坐你该坐的地方。”甘地继续解释,并拿出了自己在伦敦考取的律师证给列车长查阅,说明自己此行是去昔利托里亚为一个印度公司辩护,但列车长表示,有色人只能坐三等车厢,如果他不配合就会在下一个车站被扔出去......半小时后,列车靠站,甘地连同他的行李被粗鲁的扔在小站上。这是甘地有生以来第一次尝到种族歧视的侮辱。从此他下定决心投身到为侨居在南非的八十万印度侨民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中。他在约翰内斯堡设立了一个律师事务所,并深入印度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启发他们的觉悟。他把妻子儿女从印度接来,表示他要进行长期斗争的决心。

他在南非的二十一年中,进行了大量工作。19xx年,甘地第一次宣传不合作主义和非暴力思想。他率领印度人向南非当局抗议非法取消印度人选举权的提案,举行游行示威,收集印度人的签名,在当地警方的监督下康先生率先烧毁那些的通行证,但被当地警方带走,向在场的印度人民示威,甘地却在被当地警方毒打的情况下毅然烧掉那些通行证,最后也被警方拘留了。但甘地的这次表现为以后南非的印度人民的平等迈出了第一步,在这次运动甘地也有了众多的追随者。后又成立了国大党—南非印度人最早的一个争取公民权利的组织。甘地组织他的追随者和南非铁路工人一起罢工,反对南非当局对铁路工人的压迫。有的印度人因为罢工或游行示威而被逮捕,甘地就把他们的家属聚集在一起。他把从一些富人和印度国内募集来的钱,为他们建立起一个拥有一千一百亩土地的农庄,让这些家属在那里过着一种新型的、简朴的劳动生活。他教育那里的青年努力学

㈡习他的学说和从事劳动。甘地自己说道:我不会为任何主义而杀人,不论他们

怎样对待我们,我们绝不还击,绝不杀人。但我们也绝不印指纹,谁也不印。他

们把我们关起来,罚我们钱,没收我们的财产,可是只要我们坚持,绝不能抢走我们的自尊。我要求你与其反抗,就对抗他们的愤怒,而不是挑起他们的愤怒,我们绝不攻击他们,可是我们将承受攻击,经由我们承受的痛苦,他们会看见自己的不公正,这和攻击他们一样具有杀伤力。他们可以折磨我,打断我的骨头,甚至杀了我,而他们所得的只是一具尸体,而不是我的屈服!他本人在斗争中也几次受到过监禁和毒打。甘地在南非领导的艰苦卓绝的反种族歧视斗争,为南非印度人争取到了基本平等的权利,成为引人注目的人物。正是在南非这块充满种族歧视的土地上,甘地对他曾经倾慕过的西方文明产生了否定,培养和锻炼了自己从事公众工作的能力,掌握了作一个成功律师的秘诀,基本形成了他的宗教、人生观、社会政治观。他从斗争中也试验成功了一种有效的武器——非暴力不合作。

三、甘地——印度国父

甘地在南非取得斗争的胜利为他在国内同胞中赢得了很高的威望。19xx年,甘地偕妻凯尔芭回到印度,甘地与印度西北区的总督坐在一条船上,只是甘地坐的的是三等舱,但这比不影响其在祖国人民心中的影响,在下船时甘地受到了与总督一样的接待。祖国人民以高昂的热情欢迎了这位反对殖民统治的领袖。在国大党领导人中,甘地坚决摈弃西方服装,是第一个赴英留学并且身着印度民族服装归国的人。回国后,已具有一定斗争经验的甘地继续宣传他的主张,为争取印度独立而不懈斗争。甘地在印度各地作广泛旅行,深入了解祖国和人民,赢得了不同宗教信仰的贫苦人民的爱戴和信任。甘地在回国后的一次演讲吸引了来自纽约时报的记者,当被问道英国为什么要我们自治时,甘地说道:我们只能口出狂言,做出恐怖的事情,养了一批无政府主义的军队,但与英国对抗时就全溃不成军。只要有不公平的事,我一向主张战斗,问题是你是为改变事物而战,还是为惩罚而战。我自己则认为人类时罪人,这种惩罚的事应交给上帝,如果想改变事物,有很多办法,比让火车出轨和杀人好。纽约时报的记者在听到这番话后只说了一句,看看他,我可以看见英国已经在发抖了。

(1) 靛青事件

甘地在回国后的做了一次演讲,而这次演讲触动了很多印度人民。一个来自占婆兰省的农民在告诉甘地他们卖不出布料,没有收成,地主也不肯减租,已经一无所有了。随后甘地决定到占婆兰去看看那里的人民。在来到当地的那天,数以万计的农民想期盼救世主一样等待这甘地的到来,他们知道只有甘地能给他们带来生活的希望。一位奄奄一息的老者告诉甘地,现在已经没人再买靛青做的布料了,都去买英国人制的衣服,地主们要他们用现金付租金,但是能卖的都卖了,剩下的都被警察拿走了,现在已经什么都没了。于是甘地与当时的印度的革命领导人开了一次会议,讨论怎样去制止这种状况。在会上有一个小细节,当甘地解释所谓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时,大家坐在吉纳①家豪华的客厅中,讨论下一步如何反抗英国的统治,甘地站起身,向大家解释他的非暴力思想,他边说边走向门口,从谁都没有放在眼里的一位侍者手里接过装着茶壶的托盘,并对他点头致谢,然后回身给在座的每个人斟茶,而此时,他正好说到用自己的行为唤起每个人的羞耻之心,他的这个举动,让在座的每个高谈阔论着争取人民平等反对殖民统治的领袖们全都汗颜了,当时年轻的尼赫鲁②站起身,微笑地端起茶杯请甘①印度早期革命领袖、国会议员,穆斯林,后任巴基斯坦开国总理

② 印度独立后首任总理

地为他斟满。这样一个细节,将甘地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随后甘地因所谓的扰乱治安被当地警方带走,人们在警局门口要求释放甘地,在民众的压力下警方不得不释放。最后甘地发动了示威游行,在当局将甘地抓进去的同时,英国军队对示威游行的那些手无寸铁的群众进行了攻击,慌乱的人们无处可逃,妇孺也没能幸存。这起镇压造成1565人死亡。这次事件让甘地认识到应该要印度独立才能挽救数以万计的印度人民的生命。就像甘地对英国的代表所说的:“这件事已经不仅关乎“立法”我觉得贵政府应该认识到你们是在别人的家里当主任,不论你们多么好心,你们必须羞辱我们才能控制我们,是你们该离去的时候了!”

在甘地看来,如果再漂亮的布匹,会造成饥饿与不幸,便不再漂亮了。想要独立自主,就必须先证明自己,才能独立。印度教与回教徒必须一直团结下去,第二,英国人所对待印度人民的方式绝不能也对待与印度同胞身上,必须从心中和实际生活中除去低等贱民的概念。第三,必须反抗英国人。

随后便发生了一场游行,长期积压在人民心中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憎恨开始爆发,运动超出了甘地最初的设想,群众走上大街焚烧英国制的衣服,围攻英国警方,场面暴乱血腥。一些地方相继出现了屠杀英国平民的事件。在第二天的报纸上刊登出全世界都知道印度的“非暴力”,甘地十分不安,要尼赫鲁停止这次运动,这让几位革命领袖几乎诧异到了极点,他们认为这么好的革命形势,如同决堤的洪水一般一旦爆发,绝难回头。而甘地觉得应当停止这场运动。吉诺却认为英军屠杀他们,如此只算以眼还眼③。“以眼还眼只会让世界更盲目”,甘地随后说道,便决定绝食,直至运动停止。他这么说,也这么做了。人们听到了圣雄因为出现了暴力事件而开始绝食已经奄奄一息的消息,纷纷停止了暴动,甘地自顾自的绝食着,直到他的目的实现,还未完全恢复健康的他立刻被殖民政府关进了监狱,罪名是扰乱治安,尼赫鲁气的大叫:“扰乱治安?他刚刚制止了一场革命!”于是,一场几乎要发展为暴动的运动因为甘地的绝食而戛然而止。 (2)食盐进军

19xx年,印度殖民当局制定了《食盐专营法》,大幅度提高食盐的价格和税收,引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在这种形势下,甘地毅然领导了“食盐进军”的斗争。

这年3月的一天清晨,甘地带领数百名信徒,来到一个修道院宣誓,然后排着整齐的队伍,在炎炎烈日下徒步,开始了“食盐进军”。他们要到遥远的海边去煮盐,迫使殖民当局让步。

在路途中,每过一个村庄和乡镇,甘地都召开群众大会,宣传他一贯主张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策略,即用和平的方式反对当局。他的主张赢得了不少人的支持,于是,队伍越来越壮大。甘地一行日走夜息,风餐露宿,几十天过后,才到达目的地。这时,随他而行的人已经有一千多人。在来到海边甘地随手抓起一把盐说道:“人类需要盐,如同需要空气和水一样,这盐来自印度洋,所有印度人都有权享用。” 那时,甘地已经60多岁,身体也比较虚弱,可是,他带领大家早出晚归,不怕风吹日晒,在海滩上忙碌着,即使腰酸背痛也不肯休息。 ③ 出处 《旧约全书·申命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甘地在南非的时候对查理安德鲁说过:“敌人打你的的右脸颊,左脸也让他打。”甘地只是想让人们知道人必须要有勇气愿意接受打击,多次的打击,以证明自己不还手也不退缩,这样做能唤起人类的本性,减少对方的恨意,是对方能有尊重之心。这也时甘地思想的一种体现。

全国新闻记者纷纷赶来采访,详尽报道了“食盐进军”的情况,引起了印度的广泛支持。这样,印度沿海地区都开展起自制食盐的行动。殖民者当局恼羞成怒,他们出动警察到处镇压手无寸铁的老百姓,还把甘地抓了起来,并下令取缔了甘地领导的国大党。以此来激怒印度人民,破环这种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工人向工厂主请愿,而且他们态度温和,像请求父亲那样婉转而不要触怒工厂主。这时影片镜头对准手持棍棒和鞭子的军警,观众看不到受难者,只听到画外的群众呻吟声和鞭打的声音。在场的美国记者华克尔愤怒地将这一事件向全世界披露。最后英国当局不得不做出各种让步。

“食盐进军”将非暴力不合作思想推向了高潮。甘地的“不合作和非暴力政策,最终会为印度赢得地方自治”的信念,得到了民众的支持。他虽然屡遭挫折,但还是一直坚持用绝食等和平手段进行斗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坚信英国政府最终会同意印度独立。最后终于使英国殖民统治者移交了权力,而使印度于1948年1月正式独立。

四、甘地的最后一次绝食

当印度举国欢欣鼓舞庆祝独立活动时,甘地却未出席庆祝活动,而且忧心忡忡,因为他看到了印度国大党内部之间的矛盾和印度各教派之间的斗争有日益加剧之势。因为吉纳对他说过无论印度独立与否,自己制关心的时回教徒被奴役。眼见印度教将要统治印度,自己只能将回教徒独立出去免遭印度教的奴役。而甘地则当着尼赫鲁与吉纳的面讲到:“回教徒、印度教正如印度的左右眼,不会有主权之分。”然而结果却不是甘地想看到的。尼赫鲁统治了印度,而吉纳建立了巴基斯坦。就在两国将国旗升起的时候,镜头最后给了甘地门前的那跟杆子,上面没有挂任何一国的国旗,因为在他看来,印度教、回教徒都是印度的子民。甘地只能这样无奈的表达对国家的惋惜。在这件事情上甘地没有任何办法,这或许是他自己这一生最大的遗憾吧。

然而事情却未结束,印度和巴基斯坦各自建立了国家,分别代表着印度教和穆斯林的利益,甘地的关于无论教派、信仰的人们都是兄弟的想法破灭了。在印巴边界,是浩浩荡荡相向而行的人群,人们背井离乡,分别到各自的教派国家寻找庇护,他们痛苦的遭遇转化为彼此的愤恨,各地爆发了严重的宗教仇杀,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互相指责对方是杀害自己亲人的凶手,冲突逐渐升级,南亚各地相继爆发了暴乱,大批教徒在骚乱中被杀,而这对于甘地来说简直如梦魇一般。甘地要求时任印度总理的尼赫鲁制止骚乱,但无济于事,他毅然搬进了骚乱最为严重的加尔各答市,住进了一家穆斯林人家中,开始了绝食,是时一些头脑过热的印度教徒已经难以理解他们的圣雄此举的良苦用心了,他们认为甘地是在帮助穆斯林对付印度教徒,一些极端的人甚至高喊“甘地滚出加尔各大”“杀死甘地”,甘地毫无惧色,绝食在一天天的持续着,他的健康迅速的恶化,正如南亚半岛的情势一般危在旦夕,这一次,甘地坚定的表示,只要各地不停止这种兄弟相互残杀的事情,他便绝食直到死亡。虚弱的甘地坚持这他的思想,尽自己最后一份气力来换取南亚的和谐安宁,加尔各大的曾经愤怒的人们听到了甘地因为他们的仇恨而奄奄一息的消息,纷纷放下了刀剑,来到甘地的住处表达悔意,也有人并不

能理解甘地的做法,但无法拒绝他们最为尊敬的“巴布④”为他们做出的牺牲。电影中,一个满眼怒火的印度教徒冲上甘地躺着的屋顶平台,将一张饼狠狠地扔在甘地身上,对他喊道:“吃吧,吃,我就要下地狱了,可也不想背负杀你的罪名!他们杀了我的儿子,而我将一个穆斯林小男孩摔死在墙上”,甘地用微弱地声音对他说:“我知道不入地狱方法,找一个父母都死了的一样高的穆斯林小男孩,好好把他抚养大,而且要将他教导成穆斯林”,就这样圣雄再一次用他的顽固感化了数亿民众,人们纷纷从无谓的仇恨中清醒过来,刚刚摆脱殖民命运的印巴两国因为圣雄而免于陷入无休的仇杀暴乱。

19xx年,印度德里,78岁高龄的圣雄甘地仍不放弃参加每日的祈祷会,他在狂热的群众簇拥下缓缓前行,周身披着的白布更衬出他脸上的庄严圣洁。突然,一个走在他近旁的陌生人掏出手枪,连发数弹??印度历史上最伟大、最富人道精神的大政治家圣雄甘地就这样走完了他的一生。

五、甘地精神的思考与认识

影片最后运用甘地的一句话: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是终究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当世界横遭暴力蹂躏之时,甘地建议人们走另一条道路,即非暴力主义。他宣传非暴力学说,终于发动了印度人民大众,奋起将英国驱赶出印度半岛。于他的努力,精神运动取代了武装暴动,祈祷取代了枪炮,沉默取代了恐怖分子的炸弹的爆炸声。在欧洲大陆,正当政客们滔滔不绝地发表蛊惑人心的演说,独裁者们声嘶力竭地鼓噪一时,甘地却静悄悄地唤起地球上人口众多的国家的人民群众。他招贤纳士,既不求助于权势,也不乞灵于钱财的诱惑力,而是以下述教诲号召他们:‘愿意追随我的人们,你们必须准备以地作床,身穿粗布,黎明即起,节制食欲,清理厕所。’他建议同伙们身穿用手纺制的土布衣服,作为这支大军的军服。颜色浅淡的土布衣服,牢固将印度人民大众团结起来,正象褐色的军服把欧洲独裁者的军队联系在一起一样。”㈢

在甘地最后一次绝食结束后,全世界的媒体都给予了这位伟人崇高的评价。伦敦《新闻纪事报》报道:“一位78岁的瘦弱老人竟以神奇力量震撼了整个世界,赋予世界新的希望;它所显示的力量,可以胜过原子弹的威力。” 始终敌视甘地的《泰晤士报》也不得不承认“甘地先生推崇的勇敢的唯心主义,这一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得到更加充分的肯定”。

法国《世界报》发表评论,“善良的甘地再次证实,他自己乃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叛逆者”。

美国《华盛顿邮报》写道,“获悉甘地安然脱险的消息后,慰藉的浪潮席卷全球。这足以说明甘地的圣洁之心受到人们普遍颂扬”。 埃及报纸颂扬甘地是“东方世界一位品德高尚的儿子,将其毕生精力献给和平、宽仁与博爱事业”。

印尼报纸认为甘地的功德“为把亚洲人从苦难中救出来带来了曙光”。⑤ 无论如何,决不能把甘地的非暴力视为一种随遇而安的学说。甘地意欲改造世界,而不是顺从它。他意欲积极地反抗邪恶并打败它。他意欲与不公正抗争。他并不④ “巴布”在印度被称为父亲

⑤ 摘自/f?kz=90280578百度全科,最后访问时间2010/11/11

拒绝冲突,只是拒绝以暴力来解决冲突。

甘地提出了许多拒绝暴力的理由。他断言,暴力从来不能持久地和稳定地解决冲突。使用暴力只会进一步催生暴力,并使双方都更加冷酷无情。暴力往往会推出专制独裁者,一旦取得了胜利便会更加崇尚暴力。而且,暴力还会默默鼓励诡秘、多疑、虚伪、单边行动,和过分简化真理。这样,它便会持久地维系一种陈旧的文化和心理状态,而不是鼓励人向更好的方向——向真诚、安详、利他、无私、自由和宽容发展。

通过暴力获取的胜利,必然会导致暴力掌握政权: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保证一个由印度人组成的政府就比由英国人组成的政府好。如果印度人现在果真需要求诸某种力量的话,那就只能是真理的力量:非暴力。发动民众是有必要的,但不应是为了向民众传递暴力和恐怖的信息,而应是帮助他们重新发现自己的历史、自己的道德伦理、自己源远流长的和平传统,以及被忘却了的语言。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印度的独立才不会建立在腐朽的基础上。独立不仅意味着带来政治变化,也应该代表着一种文明的伟大胜利。

如果世间存在许多真理,如果敌人不予消灭,那么任何矛盾冲突的解决办法就都只能是妥协。

行为的金科玉律是相互宽容,因为我们永远不可能拥有完全一致的观点,我

㈣们永远都只能从不同的视角,看到真理的局部。 ㈠ 李庄藩,英国电影《甘地传》[J],世界电影,19xx年03期

㈡ 徐友珍.甘地传[M].湖北辞书出版社,1996.4

㈢多米尼克·拉皮埃尔(法)、拉里·柯林斯(美).圣雄甘地[M].新华出版社,1986.1

㈣ 詹尼·索弗里(意).甘地与印度[M]. 三联书店, 2006.7.1

更多相关推荐:
我的旅游感悟

过去以为旅游就是远离城市的喧嚣摆脱日常生活家庭和事业的羁绊纵情于山水之间看不同的锦绣风景看各地的风俗人文满足好奇心求知欲增加阅历赏心悦目而已但是随着旅游次数的增加年龄的增长对旅游有了新的感悟旅游的过程可以放松心...

对于旅行的感想

对于旅行的感想有人说旅行并不能带来什么只是到一个地方参观了一些景点品尝了一些美食而已没什么收获可言我想那是因为他们经历感悟的事不多对于我来说有时候也会认为旅行会消耗很多时间花很多钱但是再往前想一下就会发现那花掉...

旅行的感悟

少去旅游多去旅行得意我们常把旅游与旅行混为一谈其实两者可谓差之一字谬之千里旅游是一种消遣和消费的过程花钱享受异地的风光风情美食和服务有人说旅游就是从你活腻味的地方到别人活腻味的地方去讲究走的顺利住得舒适玩得开心...

旅行感悟

我的旅游日记感悟20xx年6月11日晴1旅行的目的不是去哪里而是大家凝聚在一起团聚在一起2有些事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因为坚持了才会看到希望题记远离了压抑紧张繁杂的生产工作场所两天开心的旅行也随着大巴行驶在...

旅行感悟

10月21日我和老公已经从丽江度蜜月回来了下周一就要开始上课了我想把一些东西和我的学生分享一下本次婚假共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结婚一个是蜜月先来说结婚这是两个人爱情的最高点同时也是一部分人号称的坟墓的开始其实以前在...

旅游带来的启示和感悟

龙源期刊网cn旅游带来的启示和感悟作者来源金色年代20xx年第07期余光中台湾作家旅行可以解忧旅行的前夕会逐渐预感出发的兴奋刚回家的几天抚弄着带回来的纪念品像抚弄战利品翻阅着冲洗出来的照片像检阅得意的战迹血液里...

读《人生终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有感

幸福的秘方读人生终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读后感Totouchthesoulintravel一本书一次洗礼一种启迪我们的心如此自由思绪辽远无边每个人的心底都潜藏着一个到远方的梦也许你常梦见常幻想童话般的世界住在自...

去华山旅游的感悟

去华山旅游的感悟那些穿行于山路上的挑夫是华山上除了景色之外最容易令你感动的原因上学的时候你学过挑山工的课文那是讲泰山的挑山工你作为华山旅游的游客看着那些肩挑背扛着近百斤货物上下华山的人或许你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些思...

旅行感悟

旅行感悟余光中说旅行的意义并不是告诉别人这里我来过而是一种改变旅行会改变人的气质让人的目光变得更加长远在旅途中你会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习惯你才能了解到并不是每个人都按照你的方式在生活这样人的心胸才会变得更宽广这...

旅行中国青海感悟

刘克亚访谈录解读营销魔术师神秘的背后刘克亚访谈录懂懂青海感悟官方价值1000元一文章内容1刘克亚对话要点在青海待了5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聊天中度过的2懂懂个人感悟我对刘克亚一些观点的领悟与剖析二文章价值1刘克亚退...

一段旅行,一种感悟

一段旅行一种感悟伴着夕阳的余晖收拾好心情淡妆浓抹和不一样的自己踏上旅行的路途travelinglight浪漫邂逅大明湖皇上您还记得当年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这天清晨轻装上路只为寻找夏雨荷的足迹一进院便被四周唯美的景...

感受旅行的乐趣

感受旅行的乐趣生活处处是琴弦用心灵去拨动可以听见美妙的旋律世界处处是美丽用心灵去感受可以得到生命的灿烂旅行就是放飞心灵的时间背上旅行包穿上旅行鞋踏出这熟悉的家乡踏进一个崭新的世界用自己的双足走遍整个世界用自己的...

旅行的感悟(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