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电影《高考19xx》观后感

时间:2024.3.19

红色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

——为自己而活

看完《高考1977》,感受颇多,心里的感觉,很复杂。既为主人公的经历而难受,也为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而高兴。

该片以当年知识青年比较集中的北大荒为故事背景,叙述了当时北大荒某农场一批上海、北京等知识,克服以种种困难挫折,终于参加了恢复高考制度后的19xx年第一届高考考试。他们的经历让我感叹,但更多的是一种感触。

珍惜学习机会

知识就是力量,人可以无力,但不能无知。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要伟大得多得多,它把知识还给了人民,因为我们的民族需要更多有知识的人去完成被无知所耽误的世界。

与主人公们相比,我们幸运的多,不用等,不用盼,高考机会就在那里,可是,他们历经十一年的艰难困苦,却只为等来这么一个机会。然而与他们相比,我们又可怜很多,虽然时间磨灭了他们的激情,可是他们守候的梦想却依旧那么鲜活,而我们,我们自己的梦想又在何方?我们是否有过梦想,即使有过,又是否坚持至今?

我想,对知识的渴望就是支撑他们坚守自己梦想的动力吧。为了学习,他们可以去偷书;为了学习,他们可以去扛300多斤的麻袋;为了学习,他们可以抵抗压力而绝食;为了学习,他们可以从家里千里迢迢到黑龙江??而我们,却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们有学校,有图书馆,有网络设备??与他们相比,我们优越得多, 然而,我们却不懂得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只是一味的被动、玩乐,老师让干什么才干什么,从没有因为对知识的渴求而去主动学习。我们身上缺乏的,正是他们的这种对知识的渴望,我想,这也是整个社会所缺乏的吧。

然而,无知是最可怕的,也是最要不得的。无知的人民无法生存于社会之群,同样,无知的民族无法屹立于世界之林。因此,面对当今社会快节奏的发展状态,我们必须做一个有知识的人,我们的国家也必须做一个有知识的国家。我们的国 - 1 -

家已经为我们创造这么好的学习条件,我们就更应该珍惜这个学习机会,努力学习,回报社会。无论是上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我们都应该如此。至此,才不会枉费国家的期望和我们的生命价值。

外界事物无法改变的时候,就改变自己

我们不是圣人,也不是预言家,我们永远也无法知道未来将会发生什么变故。当外界已成定局的时候,我们无力改变,是一味地感叹自己生不逢时,还是郁闷不得志,亦或者是奋发图志,改变自己适应环境?我想,真正有作为的人一定会改变自己适应环境,因为外界环境对于大家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只是个人的心态而已,那么,要想在人群中脱颖而出,就得比其他人更好更快地适应环境,这样才能为自己赢得先机和优势。

的确,我们每个人一生中会有很多际遇,并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事实上也没有人会一生幸运,说不定我们会在未来的某时某刻陷入不知名的困境,那我们又该以何种态度面对呢?大多数人应该会说应该以积极地态度去面对,可是真到了那一刻,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其实每个人都明白,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说的又何尝不是这个道理!当事情发生到自己身上了,怕是没几个人能像先前那样看得透彻了。

因此,当我们不小心陷入困境的时候,不应该自暴自弃,那样解决不了问题,而应该将自己融入到那个环境,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才有可能将损害降到最低。所谓态度决定一切,改变自己最重要的方法,便是态度。好的态度能够让人尽快看清事实,更好更快地从低谷中走出来。然而,我们不能无条件、随便地改变自己,除非这是对自己、对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法。

人要有尊严的活着

尊严,一个人必须捍卫的东西。刚开始听到张国强的那句“革命加拼命,拼命干革命,有命不拼命,也是等于零”时,感觉很可笑,细细品来,不觉无奈—— 一种对“革命”的无可奈何。不仅是张国强,我也觉得是这样。那个年代,无论干什么都要盖章。恋爱结婚生子、领取邮件??听起来多么可笑,可是在当时就是铁的规定,人性在这些面前是多么苍白。

- 2 -

可是依然有那么些人敢于去争取自己的权利,面对老迟阻挠高考的伎俩,强子带动大家绝食抗议,还上演了冒充招生办的闹剧,体现了知青们维护自我权利的不屈不挠。张国强捍卫的,不只是自己的尊严,同时也是党中央赋予符合条件青年的高考权利。

诺言同样体现尊严,番志友因为对老迟的许诺而放弃上大学——这样一个可改变一生命运的机会,虽然在我看来实属不智,但一诺千金,一个男人的尊严也由此升华,这些弥足珍贵的品德是否同样值得珍藏呢?

是的,人需要尊严。没有尊严的人活着也没有价值。人没有尊严,跟那些飞禽走兽又有什么区别。也许你不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你也不是一个社会地位很高的人,你只是芸芸众生的一份子,但是,你必须做一个有尊严的人。只有这样,你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尊重。一个人如此,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倘若我们国家一直唯唯诺诺,屈躬卑膝,没有尊严地活着,又怎么可能屹立于世界之林?有怎么可能赢得他国的尊重?又怎么可能有这么高的国际地位?我想,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成的事吧!同样,赢得他人尊重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说的又何尝不是这个道理!

无论你是谁,不管你已经荒废了多少时光,现在明白这些道理还为时不晚,不管是为了自己也好,还是为了他人,亦或者是为了国家,我们都应该珍惜时间,去践行自己明白的那些道理。

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习知识,用自己的知识回报社会,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当外界事物无法改变的时候,就改变自己,这是智者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活下去。

人要有尊严的活着,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的人生创造更好的条件,才能无愧于自己的生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自己而活,活出不一样的精彩!

- 3 -


第二篇:电影《高三》影评


纪录片《高三》赏析教育:时代之罪的承担者 《高三》中的班主任王锦春一开始就说:如果是我们从事中学教育的圈内人,他们肯 定会理解我们的做法, 但那些专家、 学者对我们也许会有看法。 但是我们还是坚持这种教育, 因为如果我们不这么做,就对不起学生和家长。 显然,在这里,老师、学生、家长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而那些叨叨不休的专家学者, 只会在书斋里表示他们无力的同情和无用的批评。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教育的磁场中, 吸 附着老师、学生和家长:老师为的是升学率,学生为的是前途,家长为的是儿女的幸福。老 师错了吗?学生错了吗?家长错了吗?都没有错。那么,我们的教育错了吗? 答案是: 教育没有错, 时代错了。 是的, 我要对着那些专家学者们的耳朵再大声说一遍: 教育没有错,时代错了!你们的剑走了偏锋!让我们掀开教育那温情脉脉的面纱吧:老师传 道授业,学生敏思好学,家长尊师重教——让我们的双眼直视坚硬的事实:升学率的达摩克 利斯之剑高悬于老师的头顶, 学生面临着要么读书而成为天之骄子、 要么成为如父辈一样的 农民、工人、农民工或者“社会闲散人员”(这话在去年北大的“禁听令”里出现过)的严酷事 实,而家长,则要通过自己的孩子来改变一个家庭(甚至是几代人)的命运。专家们,教育 所承载或负担的, 是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 而非你们所说的那些虚无飘渺的东西, 看到了吗? 让教育承载如此重负的,正是这个伟大的时代。或者说,教育的重负正是这个时代重负 的缩影。学生的成绩是老师的“命价”,升学率的高低决定着他们的一切;学生的未来是家长 的“命价”,他们要累死累活才能负担的起学生现在和将来的学费(有家长为子女考上大学而 自杀,更是把这“命价”的引号生生剥去) ;而学生自身的“命价”,又是什么呢?在后面我将 告诉你们:他们的“命价”是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解放这个被十八岁以前的教育所驯服的身体! 身体:制度与青春的战场 青春是结结实实的存在。但是,教育并不关心青春,它所关心的,是我们的身体。它无 时不在治理和纠正着我们的身体——纪律、课程、思想教育,如此种种。它把学生分为成绩 好的与不好的,前者就是改造好的榜样,后者就是需要继续改造的对象。 千万不要以为,教育想要控制我们的思想。它无意于此。只要你的身体老老实实的,你 的思想随便怎么想。政治试卷上,你一定要写坚持党的领导;历史试卷上,你一定要写某些 历史规律是必然的,如此种种。至于是不是你真的这样认为,那并不重

要。我们一定不会忘 记, 可爱的老师们经常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说: 考试时遇到这个问题, 你一定要答上这句话, 答上了就得分。这就要求我们的身体对待某些刺激要像条件反射一样,机械而迅速。 但这身体毕竟是青春的身体。青春需要被表达,身体是最好最易得的工具。青春开始懂 得情爱,于是身体们开始靠拢;青春易受外物的诱惑,于是身体频频躁动;青春总会多愁善 感,于是身体无病呻吟。 那么, 身体究竟是谁的?谁争得了它的地盘?教育吗?不, 教育才不稀罕占有你的身体, 它只是驯服它;青春吗?它是否在这场战斗中获胜了呢?答案似是而非:其是者,身体的所 有权仍属于青春,我们仍然可以用身体手淫或者恋爱;其非者,身体已不是原来的样子,它 已经像一件被泼上墨水的裙子一样,怎么洗也洗不回来了。 高三时,我们不知道这个事实;上了大学,或者在以后的日子里,当我们知道了这个事 实,忽然不知如何是好。 师生:悄然发生的隔膜 从片子里推测,班主任王老师应该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生人。当他参加高考的时候,他 的学生才刚刚出世。那个时候,他一定不知道,这一代人所将要经历的,是和他完全不同的 生活。 不同的生活造就不同的心灵。他所信奉的奋斗、努力、刻苦、坚忍的人生观价值观,他 所指望的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热情与斗志的初衷, 所能起到的作用似乎越来越小。 难怪他感慨 地说:“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实际上,不是他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在价值更加 多元化的世界里,做一个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变得不那么吸引人了。只不过,在高考的重压 之下,老师和学生还是一个坚固的利益共同体。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师的说教(包括:摆事 实讲道理,对前程的美好许诺,痛说革命家史,辱骂,等等)还有人听,老师营造“高三气 氛”的策略还能屡屡成功。但是,在教育的属地之外,青春主宰下的身体所拥有的梦想、信 念、对生命的理解、对事物的衡量标准等已经完全不同于他们的老师。在教育之内,老师是 教育者;在教育之外,老师需要被教育。 这或许正是我们教育的真正悲哀之处: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自身(无论是教育内容还 是方式)却在被教育对象消解。这让人想起来马克思的话:资本主义造就了自己的掘墓人。 时代承担起了教育所未能承担的任务,不过它的方式比较独特:自我嘲讽。现在所风行的无 厘头、后现代主义等等,在我们这里决不是一种思潮或艺术风格,而是一种现实。学生们已 经自觉不自觉地知道了这个现实,而他们的老师,还不知道。 这就是

更多相关推荐:
我的19xx观后感

浅谈19xx曾有人说这是一部流于表面的民族主义情绪超过了理性的历史主义煽情渲染掩盖了本该表达的深刻主题的失败影片我却看到中华儿女积聚了数千年的悲愤从顾维钧弦弦掩抑声声思痛的举止说辞间自然流露作为一部对艺术及观赏...

我的19xx观后感

电影我的19xx观后感曾有人说这是一部流于表面的民族主义情绪超过了理性的历史主义煽情渲染掩盖了本该表达的深刻主题的失败影片我却看到中华儿女积聚了数千年的悲愤从顾维钧弦弦掩抑声声思痛的举止说辞间自然流露作为一部对...

电影《我的19xx》观后感

电影我的19xx观后感电影讲述了一战后顾维钧作为中国巴黎和会上的全权代表在和会上据理力争但是因为外有列强的阴谋内有软弱政府的妥协求和签字中国在和会上的要求还是被拒绝了但是因为广大民众的强烈反对他还是无视政府下的...

我的19xx观后感

电影我的19xx观后感曾有人说这是一部流于表面的民族主义情绪超过了理性的历史主义煽情渲染掩盖了本该表达的深刻主题的失败影片我却看到中华儿女积聚了数千年的悲愤从顾维钧弦弦掩抑声声思痛的举止说辞间自然流露作为一部对...

我的19xx观后感

我的19xx观后感19xx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取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19xx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xx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quot和平会议quot...

我的 19xx 观后感

我的19xx观后感这部影片讲述中华民国的谈判代表们在19xx年6月的巴黎和会上为中国的民族利益而据理力争与帝国主义列强进行顽强的外交斗争在观看过程中我被顾维均卓越的外交才能折服针对日本代表无理要求继承德国在山东...

我的19xx观后感

我的19xx观后感19xx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被战火蹂躏的欧洲尚未恢复元气旨在解决战争遗留问题和奠定和平基础的巴黎和会准备召开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派出了时任驻美公使全权代表顾维钧等五人组成的代表团参加和会然而...

我的19xx观后感

电影我的19xx观后感19xx年是中国近代史与中国现代史的分界线是中国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界线是中国第一次对西方列强说不19xx于中国于世界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19xx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19...

19xx观后感

电影我的19xx观后感第一次上近代史的课老师就给我们播放我的19xx这部电影这部影片用巴黎和会的进程和各界对和会内容的反应来重现那段屈辱无奈的历史刻画了帝国主义列强企图瓜分世界的丑恶嘴脸同时也诉说着无数有勇气充...

19xx观后感

观我的一九一九有感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堂上我们观看了我的19xx这部电影这部电影给了我很大的感触我的心灵在不断地被震撼着这样的震撼不仅仅来源于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尊也来源于对那些懦弱虚...

我的19xx观后感

电影我的19xx讲述的是一战后作为中国代表团公的顾惟钧参加巴黎和会的始末影片末尾顾维钧痛斥最高委员会不公而拒绝在协约书上签字随后拂袖而去画面在这一刻定格历史步伐回到了19xx年让我们的思绪也追溯到了巴黎和会上乌...

我的19xx观后感

看完这部影片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对于九十年前所发生的一切我们这一代人都是从各种资料去了解毕竟都是文字材料显得比较单一无法形成较深的共鸣而这部影片则从一个亲历巴黎和会的我国资深外交官顾维钧的视角带我们重温了那个年代...

电影1919观后感(4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