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之美及其背后的写作追问——《葡萄月令》解读

时间:2024.3.31

语言之美及其背后的写作追问

——《葡萄月令》解读

郭培旺 3450字

2014.12.3

《葡萄月令》可以不视为一篇完整的文章,而是众多率性随笔的杂集。这是非常规写作,在具体的篇章布局上,或许很难给学生以实际性的指引。

那么,这篇文章出现在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最后一个单元,作为压轴之作,其意义到底何在呢?高二已至,初高中所有的必修文章都已学完,诗文剧本,文言白话。

到底什么样的语言才是好语言,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什么样的写作才是好写作呢?我们走过中学时代长长的文学鉴赏之路,现在且以《葡萄月令》为例,去思考这几个“终极问题”吧。

本单元的主题是“散文的疏与密”,编者称《葡萄月令》是“将散文之‘疏’推向极致的佳作”。但是,我认为,单纯用“疏密”二字,是远远无法将本文的魅力解读到位、理解透彻的。无论是段落还是语句,疏朗与密实只是外形,需要分析疏密背后的文字美感到底在哪里,作者这样的文字风格传达了何种情愫,他为何会有此种文风;还需要教导学生敬畏语言、珍爱汉字。

与类似作品如《竺可桢日记》、法布尔《昆虫记》、苇岸《大地上的事情》、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等相比较,我们会发现汪曾祺的与众不同。

欣赏《葡萄月令》,要有读诗的耐心,须深入内里,细细咀嚼。可以逐月解读,师生共读,自由发挥。

一、本文的语言美在哪里

汪曾祺的确在语言上很有造诣,他一手独创,打造出了一种卓然独立的汉文字风格,本文是一次集中展现。

1、留白。

作者的语句点到为止,从不说得太满,给读者留下充裕的想象空间。以“一月”为例。作者在描天写地,全是短句,全是句号。寂静的冬天,白雪在下,果园无声,没有鸟雀的声音、靴子的声音、孩童的声音。灶火里的烤红薯散出香味,墙上的红对联卷起微边、炕头上响着死心塌地的呼噜声。这是寂静的冬天。作者最简约的文字,却能够带给读者最到位的想象和感受。

2、疏密结合,张弛有度。

句子长度自是极为跌宕,短则2字,长者近40字。段落亦是如此,短的2行,长者16行。一月是冬,沉睡之中,寥寥数语。二月春至,葡萄出窖,刚刚醒来,伸伸懒腰,句子开始迫不及待地加速、变长、有声有色有生气。绿树、黑土、黑藤、白叶、红边,湿湿润润,急急忙忙,茵陈蒿,葡萄藤。三四五月,上架、浇水、疯长,句子更长,逗号更多,段落更紧凑,信息量大,一派繁忙景象。六七月,几乎是重复动作,故轻轻带过。八月采摘收获,浓墨重彩。九月以后都是收尾工作,又是简单处理,但多了绵绵深情,因为这一季的葡萄种植每一天都是亲身经历。

如此处理,极为随性,如同带领读者穿过一片果园,优哉游哉。

3、用词俭省,且词语多样化,句法灵活。

“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八月)这个句子的美在于口语清声词和双声连绵词的浑然使用,天衣无缝,令人击掌称赞。

“追一次肥。追硫铵”,这和“追一次硫铵肥”的表达效果截然不同。它和上一句话“大大地浇一次水”,句法上是一致的、一脉相承的,“水”、“肥”单字对应,格外突出。“追硫铵”三字是补充,是细化。句子读起来有铿锵感、不容置疑感。若合成一句话,声韵上、节奏上的特性则丧失殆尽。

4、有烟火气,有一种温暖感、平和感。

“九月的果园像一个生过孩子的少妇,宁静、幸福,而慵懒。”这个比方和“婴儿嘬奶”有异曲同工之妙,贴切,满含人情美。

“葡萄藤舒舒服服,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呆着。”简直是羡慕藤条生活的口吻,也是对自己搭架子杰作的沾沾自喜。我们看到了一个拍拍手上土、脸上微微笑的老果农。“凉凉快快”这个叠词在实际生活中是基本不用的,但是作者在这里自顾自地用了,而且让我们觉得特别合适。

1

事实上,翻看汪曾祺的文集,你会发现他在众多的文章里,表达了对人间草木、四方饮食这些事物的兴味盎然。

汪曾祺几乎想要抛掉所有的定语,更遑论“多重定语”的叠加如蛇。众多的“的”像一个又一个绳结,疙疙瘩瘩,它们串联起的是一个又一个形容词、限定词,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无法丈量这些词的长宽高和肥硬瘦,无法去嗅闻、触摸、品咂它的每一个边角和细胞。所以问题在于,通常我们的长长的句子,并不能使意思更明白,相反更混沌。

小学生写作文,多数大人主张孩子多加一点修饰语,句子长一点,似乎那样才有水平,才上档次。但是,《葡萄月令》打破了这个“潜规则”。汪曾祺用他的写作实践,趟出了一条令人匪夷所思的路子,极爱其美但说不出美在哪里,爱不释手又觉得无从学习。

二、他为什么写出了这种文字

汪曾祺被称为中国“最后的士大夫”,这恐怕与其雍容平和的生活态度分不开。他的写作姿态就是基于这种从不矫揉造作的生活态度之上,令人尊敬。

1、他关注并喜爱着最微小的生活细节。

“搭横梁,用粗铁丝摽紧。然后搭小棍,用细铁丝缚住。”千万不要笑话老人家“粗铁丝”、“细铁丝”太过分明,这在实际操作中就是如此;且看动词,“摽紧”要用力,说不定得拿钳子;“缚住”则简易,用手捏捏拧拧,成了。若未亲自做过,怕是难以写出。

这些都是真实的生活经验。“葡萄打条,也用不着什么技巧,是个人就能干,拿起树剪,劈劈啪啪,把新抽出来的一截都给它铰了就得了。一铰,一地的长着新叶的条。”就这两句话,把“打梢”的工作写得噼里啪啦、干净利落。

上架备料,槐柳杨桦如数家珍,大小棍子分门别类,各种数字清清楚楚。食心虫、疏虫果的叫法,也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的。

摘下葡萄装筐后,“要一个棒小伙子跳上去蹦两下”,这样的独特经验也只有果农才有。“新下的果子,不怕压,它很结实,压不坏。倒怕是装不紧,逛里逛当的。那,来回一晃悠,全得烂!”这种大白话似的语言,写出了最朴实的生活经验。

2、他有着难得的好奇心和孩子气。

“立柱有汤碗口粗的、饭碗口粗的、茶杯口粗的。”读者会心一笑,汪老先生的烟火气很浓郁啊,汤饭茶,碗碗碗,排排坐,信手拈来,粗细立马出现在脑海里,恍然大悟,不必多说,他们都是每个人身边的物件啊。这就像是老百姓说某人脑袋是“榆木疙瘩”,某人“三脚踹不出个屁”,都是信手拈来的家伙啊。此处若是列数字,则索然无味,令人生厌;若是选取别的比较物,不是远而隔,就是做作又矫情。

“浇了水,不大一会,它就从根直吸到梢,简直是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没有必要去区别这是拟人、比喻还是类比这些叫人头疼的术语啦,读者脸上绽开笑容,这老头子,说得不错。葡萄吸水、小孩嘬奶,就这样天衣无缝地联系到了一起。

还没完,“是一种什么力量使葡萄藤拼命地往上吸水呢?”这一问句,独立成段,一张若有所思、皱着眉头但又不准备找到答案的老脸出现了,多么有好奇心的人呢。

“汉朝是不会有追这次肥的,汉朝没有硫铵。”作者为什么会莫名其妙地将这句话呢?为了搞笑?当然有幽你一默的效果,还有一层用意,因为传说汉朝张骞通西域才将葡萄种带回中原。

葡萄的卷须长得快、又没用,所以“长出来就给它掐了,长出来就给它掐了” 。看似重复,实则极有味道。农民真的会这样说话,不事稼穑的读书人对这样的句子,或许会不以为然或详细分析。作为学生,能读出作者较真、在乎、充满童心的样子就行了;难怪他会突发奇想要把卷须“腌成咸菜”。

这种对人世间万事万物细致入微的好奇心,使得汪曾祺愿意用一双属于自己的眼睛去体察一切,所以有了“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这样的个性化想象,勇气十足、言之成理地超越了“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定式思维。也只有这样的人,才会钻进葡萄架,去看“花期很短”、“淡黄微绿”的葡萄花,去看绿豆般大、纽扣般硬的葡萄粒。

3、他能感受人情温暖、热爱生活。

2

在八月,他这样写道:“可是你得快来!明天,对不起,你全看不到了。我们要喷波尔多液了。”葡萄的晶莹鲜艳很快就会消失。这里,作者的叙述人称眨眼之间有了变化,“你”、“我们”。开始兴高采烈地与读者对话,而且自视为果农、以果农自居。从这句话开始,短短几段,“我们”出现7次之多。作者已经完全不认为自己是个作家,在写一篇“文章”了。

“哦,下了果子,就不管了?人,总不能这样无情无义吧。

“我们要去割稻子。葡萄,你愿意怎么长,就怎么长着吧。

“葡萄又成了一个秃子。

“葡萄窖里很暖和,老鼠爱往这里面钻。它倒是暖和了,咱们的葡萄可就受了冷啦!”

这些简单的句子,活灵活现地写出了作者对葡萄园的关爱有加。或许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写出《葡萄月令》这样纯粹而韵味无穷的佳作。这样的写作就是最纯粹、最幸福也是最本质的写作;这样的文字来自肺腑,敝帚自珍,信手拈来,却正是上乘佳作。

若是给“令”组词,我想到了时令、节令、小令、如梦令等等。或许正是顺应生活的时令,顺应悲欣交集的起伏人生,汪曾祺才写出了如“小令”般精妙绝伦的语言和文章。我们很难从字里行间读出汪曾祺的苦难,殊不知,写作此文的19xx年前后,他正作为右派,在河北接受劳动改造。

3


第二篇:读后感论语读后感


3 , . s

, , ,

《论语》读后感

深圳市龙华中学 晏 平

【摘要】《论语》是一面镜子,通过学习,使我们看到了自己身上许多的缺点,在学习后常常感到非常的惭愧,发现自己的学习之路还很漫长。在心里暗下决心,对照论语做一个堂堂正正、学习得法、教学有法的人。

【关键词】学习态度 ; 学习方法 ; 学习目的

《论语》作为我们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它的内容很广泛。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创建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思想和文化传统有着深刻的影响。看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后,我又重新读了一遍《论语》,看后对《论语》又有了一份新的认识。2000多前的论语今天依然适用于我们的社会。我们不得不佩服!

读完《论语》之后,脑子里都是中国伦理道德和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但整篇文章下来,给身为人师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关于学习方面论述,我认为学生把《论语》中讲到的学习方法了解了不无裨益,下面我浅谈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学习的态度:《论语》主张“学而不厌”。而我们现在的学生学了一点东西就感到满足了,就不想也不愿再学了。就拿我现在任教的艺术班来说吧,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艺术生,自认为有两个艺术细胞,每天以此为骄傲,总觉得自己特殊,把自己划为“特区”,每天都拿自己的这一点来说事,哪有“学而不厌”呢?孔子提倡互相学习的态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种“乐”,是与朋友相互学习,研讨之乐,是增长学识之乐。最可贵的是孔子提倡“不耻下问”的精神,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只要有“善者”,就要“从之”,对于“不善者”要引以为戒,改 1

正自己也有的缺点。这里指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还是以我班为例,他们没能做到这一点,因此才会这样,孔子的这些话他们不是不会背,只是死背下来了,没有去真正理解他的含义,从来没让这些语言真正走进自己的心理,看来也要让他们重读《论语》了。

学习的方法: “学而时习之”,强调学习的重要。任何一门学问都是从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要用最佳的时间去学习他。“默而识之”,强调了记的重要性。所以现在的高考中考古诗文的背诵与默写是太正确不过的了。“温故而知新”,强调了“温习”的重要性,2000多年就提出了“温故”才能“知新”或者说“温故”就能“知新”。文章提出了知识的巩固与创新的关系,只有不断地巩固、知新、再巩固、再知新,才能使知识不断地向前发展。我们不得不敬佩孔子。孔子还特别强调“学”与“思”的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为学则殆”,学和思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我现在正在为我班学生的学习方法问题而感到苦恼。现在艺术班的学生在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学习之间本来就存在着矛盾,专业课的高考时间是每年的1月份,单考的时间是3月份。文化高考时间是6月份。每年的常规做法是10月份就停文化课只上专业课,要第二个年3月下旬开始上专业课,学生只有两个月时间学习文化节课,这样学习方法就显得尤其重要了。但我班现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对,每天只知道急,结果象猴子掰玉米一样,结果没有收获。

学习的目的:《论语》主张“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说:“熟读《诗》三百篇,叫他去从政做官治理百姓,却不能通达行政;叫他出使四方各国,却不能恰当地赋诗应对;这样,就是诗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孔子在这则语录里主要是讲《诗经》可以应用于从政和外交活动,有其实用功能。文以致用也是我国古代作家的较为普遍的看法。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关于这一思想,我又想结合我班学生发一点感慨,这里我先讲一个小故事:“丁丁爸有一本围棋入门书,前几天找了出来,象交传家宝一样对丁丁说:“这本书就送给你了。”丁丁拿到后如获至宝,这几天一有空就坐在沙发上翻看,还时不时指着上面的图对丁丁爸说,你看,这是一个真眼;你看,这是老虎口吧。这天吃完晚饭,丁丁照例又把棋盘摆起来和丁丁爸下起了吃子棋(谁先吃掉对方的棋就算赢)。走了几个回合,该丁丁走了, 2

他却突然离开板凳,正想批评他又三心二意,忽然看到他把围棋书拿了过来,翻开了书,有模有样的看了看,还点了点头:“嗯,就下这!”说完,合上书往屁股下一塞,拿起白子落在棋盘上。这一幕看的丁丁爸目瞪口呆,难道我们今天走的这几步棋和书上的有相同的吗?就算有,你这小子也不会看懂啊。心里想着,丁丁爸随手也走了一步。又该丁丁走棋了,丁丁从屁股下把书拿出来又打开看了看:嗯,就在这下。”这下,丁丁爸忍不住了,哈哈大笑起来。丁丁却一本正经的说:“笑什么笑,我就要看一下书下一步棋。”说完,又把书塞到了屁股下。”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不能象这样死板。要真正学会“学以致用”。我班学生现在就象这样死板,该咋办?

孔子一生勤奋治学。他总结出丰富的治学经验,百世流芳。做学问自然以“学”为中心,然而不能忽略“习”“温故”“问”“思”等。他指出“温故”与“知新”,“学”与“思”的相互依存关系,非常可贵。这正是我们作为老师的要认真研习的,只有我们知了,懂了,再把这些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以致用,这样才达到我们真正的目的。

卑之无胜高论,其实学习《论语》的过程,也就是自我认识的过程。《论语》是一面镜子,通过学习,使我们看到了自己身上许多的缺点,在学习后常常感到非常的惭愧,发现自己的学习之路还很漫长。在心里暗下决心,对照论语做一个堂堂正正、学习得法、教学有法的人。

3

更多相关推荐:
外语读书报告The Grapes of Wrath 愤怒的葡萄

TheGrapesofWrathTHEGRAPESOFWRATHwaswrittenbyJohnSteinbeckItwasarealisticfictionanditslanguagewasEnglishItwaspublish...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英文

ThereflectionofGrapesofWrathIcanhardlybelieveAmericasopowerfulastateeversufferedthegreatmiserybeforereadi...

《愤怒的葡萄》读书笔记

愤怒的葡萄读书笔记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名字是愤怒的葡萄愤怒的葡萄是一部深具社会意义的小说浓缩了一个时代的社会状况且是如此细腻而又深刻很久以来一颗心没有被文字给这般震荡过了愤怒的葡萄所描的是在当时经济不景气时中小农户...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最近几天一直在读愤怒的葡萄这本小说在读之前我对这个题目深深的怀疑老师怎么会推荐我们读这本书呢带着这么一种疑问去读只是读了一遍文章还算不短最后略懂一点点原来老师推荐这本书的目的不仅是去读一个关于大...

愤怒的葡萄 读后感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这部小说真是充满了太多的不幸和太多的悲哀以至于我读完后还久久不能释怀美国的农民原来也有这样的血泪史我想这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这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美国三四年代的经济恐慌对农民来说真是一场巨大的灾...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愤怒的葡萄gt读后感一愤怒的葡萄是约翰斯坦贝克所著这是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一部激励无数人民的伟大作品三十年代的经济大崩溃时代一大群中西部的农民忍痛离弃家园像逃难一样往西迁移到加州追寻较好的生活现...

“十八只狐狸吃葡萄”读后感

十八只狐狸吃葡萄读后感十八只狐狸吃葡萄这个故事主要通过十八只狐狸的不同处理方式来暗示十八种人生态度第一只狐狸代表的人生态度就是解决问题它直接面对问题没有逃避最后解决了问题第二只狐狸代表则是心理学当中经常提到的酸...

十八只狐狸吃葡萄观后感

心态决定命运读十八只狐狸吃葡萄有感十八只狐狸吃葡萄十八种心态十八种结果正如我们在生活中面对要实现的目标时每个人采取的不同的态度和方法通过其中几只狐狸深刻地折射出了不同的心态直接决定了最后不同的结局在生活中总会遇...

读《狐狸和葡萄》有感

读狐狸和葡萄有感今天我读了一篇叫狐狸和葡萄的故事主要内容是有只饥饿的狐狸看见了葡萄架上挂着那一串串晶莹剔透的大葡萄口水直流想要摘下来吃但又摘不到看了一会儿无可奈何地走了它边走边自己安慰自己说这葡萄没有熟肯定是酸...

读《狐狸与葡萄》读后感

读狐狸与葡萄有感伊索寓言中的狐狸与葡萄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则寓言中的狐狸因吃不到葡萄而说葡萄酸而被说为是一种愚蠢的做法这只倒霉的狐狸也从此被挂上了愚蠢这个称号可是如果我是那只狐狸我依然会说那葡萄是酸的因为我坚信这...

狐狸吃葡萄读后感

狐狸吃葡萄读后感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读完狐狸吃葡萄的故事后我对此有了更深的感慨狐狸因为具有合作精神懂得个人力量的有限依靠集体的力量取得了成功团结协作无论对集体还是个人来说都是应当具有的精神风貌和品...

《野葡萄》读后感

野葡萄读后感你听过野葡萄的故事吗如果喜欢听那就跟我走进樱花开放的声音这本书中的野葡萄的故事吧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在一个偏僻的村庄村东头有一个李妈妈李妈妈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这个小女孩长得像鹅毛一样白净一对闪亮闪亮...

葡萄月令读后感(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