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放学路上

时间:2024.4.21

消逝的“放学路上

回头想,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在路上,尤其是放学路上。

消逝的“放学路上”

王开岭

下午4点半,当我经过一所小学的时候,方才还空荡荡的小街,迅速被各式私家车和眼巴巴的家长塞满了。开闸了,小人儿鱼贯而出,大人们蜂拥而上,这个激动人心的场面,只能用“失物招领”来形容。

从前,上学或放学路上的孩子,就是一群没纪律的麻雀。无人护驾,无人押送,叽叽喳喳,兴高采烈,玩透了、玩饿了再回家。

那是个最值得想像和期待的空间,每天充满新奇与陌生,充满未知的可能性,我作文里那些真实或瞎编的“一件有意义的事”,皆上演在其中。它的每一条巷子和拐角,每一只流浪狗和墙头猫??都会在某一时分与我发生联系。

对成长来说,这是最肥沃的土壤。很难想像,若抽掉“放学路上”这个页码,童年还剩下什么呢?于我而言,啥都没了,连日记都不会写了。

那个黄昏,我突然替眼前的孩子惋惜——他们不会再有“放学路上”了。他们被装进一只只豪华笼子,直接运回了家,像贵重行李。

为何会丢失“放学路上”?

我以为,除城市膨胀让路程变遥远、为脚力所不及外,更重要的是“传统街区”的消逝——那温暖而有趣的沿途,那细节充沛、滋养脚步的空间,消逝了。 “城市应是孩子嬉戏玩耍的小街,是拐角处开到半夜的点心店,是二楼窗口探出头凝视远方的白发老奶奶??”我以为这是对传统街区最传神的描述。

这样的街区生趣盎然、信息肥沃、故事量大,能为童年生长提供最充分的乐趣、最周到的服务和养分,而且它是安全的,令家长和教育者放心。

在表面的松散与杂乱之下,它有一种无形的秩序和维护系统,凭借它,生活是温情、安定和慈祥的。它并不过多搜索别人的隐私,但当疑点和危机出现时,所有眼睛都倏然睁开,所有脚步都会及时赶到。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孩子独自上学或放学,需要被忧虑吗?

若整个街区都给人以“家”的亲切和熟悉,那一个孩子,无论怎样穿梭和游走,结果都是快乐地、收获颇丰地回到家里。而路上所有的插曲,包括挨骂的那些顽皮、冒险和出格,都是世界给他的礼物,都是对成长的奖励和爱抚。 怎能失去家和故乡?

我们通常讲的“家园”“故乡”——这些饱含体温与感情的地点词汇,其全部基础皆在于某种良好的人际关系、熟悉的街区内容、有安全感的共同生活??代表一群人对生活属地的集体认同和相互依赖。

大城市的孩子,正面临一个危险:失去“家”、“故乡”这些精神地点。 有位朋友,儿子6岁时搬了次家,10岁时又搬了次家,原因很简单,又购置了更大的房子。我问,儿子还记不记得从前的家?带他回去过吗?没有,朋友摇头,他就像住宾馆一样,哪儿都行,既不恋旧,也不喜新??

我无语了。这是没有“发小”的一代,没有老街生活的一代,没有街坊和故园的一代。在“家”的转移上,孩子无动于衷,感情上没有缠绵,无须仪式和交接

摘自《文摘报》(投稿 赵宝华 地址 湖南湘潭县青山桥镇中心小学 邮编411225 手机 137xxxxxxxx)


第二篇:消失的“放学路上”


龙源期刊网 .cn

消失的“放学路上”

作者:王开玲

来源:《新一代·上半月》20xx年第10期

“小呀小儿郎,背着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说我懒呀,没有学问我无脸见爹娘。”

30年前的儿歌倏然苏醒,当我经过一所小学的时候。

下午4时30分,方才还空荡荡的小街,像迅速充胀的救生圈,被各式私家车和眼巴巴的家长塞满了。

开闸了,小人儿鱼贯而出,大人们蜂拥而上。一瞬间,无数的昵称像蝉鸣般绽放,在空中结成一团热云。这个激动人心的场面,只能用“失物招领”来形容。

就在这时,那首歌突然跃出了记忆,一字不差。

我觉得像被什么拍了下肩,它就在耳畔奏响了。

这首叫《读书郎》的儿歌,陪伴了我整个童年和红领巾季节。它不像其他歌那么“正”,念书不是为“四个现代化”或“革命接班人”,而是“先生”和“爹娘”……我觉得新鲜,莫名的亲切。哼唱时,我觉得自己就是歌里的小儿郎。甚至想,要是老师变成“先生”该多好啊。好在哪,不知道。

那个黄昏,当它突然奏响时,我感觉后背爬上了一只书包,情不自禁,竟有股蹦蹦跳跳的念头……

从前,上学或放学路上的孩子,就是一群没纪律的麻雀。

无人护驾,无人押送,叽叽喳喳,兴高采烈,玩透了、玩饿了再回家。

回头想,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在路上,尤其放学路上。

那是三教九流、七行八作、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大戏台,那是面孔、语言、腔调、扮相、故事的孵化器,那是一个孩子独闯世界的第一步,任其精神发育的露天课堂、人生历练的风雨操场……我孩提时代几乎所有的趣人趣事趣闻,都是放学路上邂逅的。那是个最值得想象和期待的空间,每天充满新奇与陌生,充满未知的可能性,我作文里那些真实或瞎编的“一件有意义的事”,皆上演在其中。它的每一条巷子和拐角,每一只流浪狗和墙头猫,那烧饼铺、裁缝店、竹器行、小磨坊,那打锡壶的小炉灶、卖冰糖葫芦的吆喝、爆米花的香味、弹棉弓的铮铮响,还有谁家出墙的杏子最甜、谁家树上新筑了鸟窝……都会在某一时分与我发生联系。

龙源期刊网 .cn

对成长来说,这是最肥沃的土壤。

很难想象,若抽掉“放学路上”这个页码,童年还剩下什么呢? 于我而言,啥都没了,连日记都不会写了。

那个黄昏,我突然替眼前的孩子惋惜——他们不会再有“放学路上”了。

更多相关推荐:
消逝的放学路上

消逝的放学路上王开岭小呀小儿郎背着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说我懒呀没有学问我无脸见爹娘30年前的儿歌倏然苏醒当我经过一所小学的时候下午4点半方才还空荡荡的小街像迅速充胀的救生圈被各式私车和眼巴...

读《童年的消逝》有感

读童年的消逝有感侯新萍初读这本书时头脑发胀有点烦躁完全看不懂根本看不下去涉及到太多专业性知识读这本书的同时还需要读几十甚至上百本的著作或许才能有点弄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所举实例是为了说明什么索性扔在那里...

童年的消逝 读书笔记

童年的消逝读书笔记在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什么是童年童年是怎么产生的和童年是怎么逐步消逝等问题通过教育阅读能力家庭羞耻心媒介等方面来阐述童年的消逝本书中波兹曼认为童年理念能否存在主要取决于当时社会的大众媒介形式印刷媒...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浅谈童年体验与教育责任读童年的消逝有感摘要童年本应是人生成长阶段最快乐最无忧无虑的时光本应是尽情玩耍尽情诚实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时光然而这美妙图景却逐渐离我们远去儿童成人化倾向愈演愈烈这给予教育以警示它促使我们全面...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作者作者通过本书不是急于表达童年正在消逝而是提供一个解释这种现象何以发生的理论从社会学研究角度出发任何现象概念都不是平白无故出现的都是基于各种条件的想了解童年为什么在消逝就必须追根溯源探究童年是...

读《童年的消逝》有感

19xx年尼尔波兹曼出版童年的消逝与娱乐至死技术垄断一起构成其著名的媒介批评三部曲享誉世界童年的消逝从社会学角度来研究童年把童年看做一种社会产物来探寻其发明以及消逝在童年的发明一篇中波兹曼论述说童年这个概念是社...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经念传播学研究生的同学介绍说波兹曼另一本童年的消逝写得更好些于是买来看看完最重要的收获是晓得原来童年是人造的不是天然存在的印刷术之前儿童只是微型成人是要早早去学徒去干农活去生养后代的印刷术让识字...

读书报告2 《童年的消逝》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现实的大学和理想中有着太大的差距想象中的大学校园是丰富多彩的是张扬个性的可是如今的大学让我最深的感受却是孤独内心的孤独这种落差让我总是情不自禁的回忆着我的童年当我看到书单的时候我毫不犹...

童年的消逝读书笔记

电子媒介的发展与童年的消逝童年的消逝读书笔记摘要现代科技在短短的几百年间为人类创造了辉煌的文明然而在人们安享它带来的成果的同时它也正在威胁着人类特别是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特别是包括电子媒介在内的现代科技严重侵蚀着儿...

好书推荐—最好的时光在路上

旅行作家郭子鹰的灵魂悟语最好的时光在路上一辈子是场修行短的是旅行长的是人生最好的时光在路上是旅行作家郭子鹰通过十多年的自助旅行而沉淀出来的归期未定的视觉盛宴和21段藏于旅途中的灵魂悟语在这部文学作品中他用独特的...

最好的时光在路上

最好的时光在路上郭子鹰著1旅行的意义旅行是最热闹的孤独是一场向着内心的出走境地缅甸蒲甘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佛塔建筑遗迹而闻名其历史价值与柬埔寨吴哥窟以及印尼的婆罗浮屠齐名并称世界三大佛教建筑群缅族信仰小乘佛教延续...

最好的时光在路上

书单最好的时光在路上我听过一个传说当人们离开家出门旅行的时候你的灵魂要比身体移动得更慢些当你在3万英尺的高空里飞行的时候你的灵魂可能还留在机场的安检通道尤其当你进行一场嘴跨越大洲的旅行时你的灵魂可能要过上整整2...

消逝的放学路上读后感(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