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读后感

时间:2024.3.23

青铜饕餮图腾美

——读《美的历程》有感

在老师给我们精心推荐的三本读物《诗论》、《美的历程》和《中国史纲》中,首先吸引我的就是李泽厚先生著的《美的历程》。而我之所以被吸引就在于他在开篇写的一段类似于序言的短文 :“你去过天安门前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吗?如果你对那些史实并不十分熟悉,那么,作一次美的巡礼又如何呢?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斓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作家们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的想像画像,它们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触到的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么?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冻、积淀下来,传留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步走过的,便是这样一个美的历程。” 读罢全书得知,《美的历程》以文艺作品为主要对象,对我们文明古国的历史文化长廊作了一番巡礼,揭示了那些时代精神的火花,如何被我们先人巧妙地捕捉,机敏地再现为生动的艺术形象。远古图腾的神话传说,饕餮狞厉的商周铜器,巍峨壮丽的秦代建筑,古拙浑厚的汉代画像,悲惨森严的佛窟雕塑,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气韵生动的宋元画轴;《诗经》的“赋、比、兴”手法,屈骚的浪漫主义,魏晋诗文的风度神骨,唐宋诗词的情趣意境,明清小说的愤俗感伤??这些风格迥异的艺术形式都积淀着我们民族的许

多思想、情感、观念、意绪,说明为什么直到今天,如此久远的古典文艺仍能让我们为之惊叹,为之倾倒。《美的历程》犹如一位博学的向导,用富含诗意的哲理和思想把我们引进中国古代艺术的殿堂,带领我们品味那文艺的美的精髓。

在《美的历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充满着狞厉美的青铜饕餮图腾。为什么青铜饕餮会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成为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主要纹饰?在书中,李泽厚先生也提到,“饕餮究竟是什么呢?这迄今尚无定论。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它是兽面纹。什么是兽?则各种说法都有:牛、羊、虎、鹿??本书基本同意它是牛头纹。现代民俗学对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调查表明,牛头作为巫术宗教仪典中的主要标志,被高高的挂在树梢,对该氏族部落具有极为重要的神圣意义和保护功能”。在得知青铜器形象的来源之后,我们才可能准确地认识“饕餮纹”之所以美,不在于它本身的图腾,图案有多么的神秘,多么的具有超世间的权威神力的观念。它之所以美是那些构成图案的粗犷雄健的线条,那种不可抵挡的原始感,这些都无不恰到好处的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宗教情感。再加上该时期伴随而来的氏族部落之间争权夺利、合并战争所引发的大规模纷争、屠杀和掠夺。超人的历史力量与原始宗教神秘观念的结合才使得青铜艺术散发着一种命运气氛,加重了它本身神秘与狞厉之感。但不是任何具有“狞厉神秘”色彩的艺术品都有价值,如果它没有历史命运力量和它内在的原始感,纵然它的形象是如何夸张威吓,也是索然无味的,没有那种震撼力的。总而言之,作者李泽厚先生通过对青铜饕餮的审美观照,

来展示这种作为狞厉美的青铜艺术涉及到的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进程。正是从它们的身上,体现了早期宗法制社会的统治者的威严、力量和意志;正是从它们身上,体现出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与理想,配上那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极为成功的反映了进入文明时代所必须经历的血与火的野蛮时代。

遥远的图腾与巫术,早已沉埋在了过去的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之中。但仍然值得人们去追忆,这种有意味的形式始终是艺术发展史上最原始最宝贵的财富,也为以后的艺术发展奠定了不可替代的基础。 云南大学 何昳文


第二篇: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中国的旧石器时代到晚清,《美的历程》分析了不同时代的美学特征,不但让人对各个时代的艺术作了一次美的巡礼,而且让人看清楚在不同时代的美学风貌中,贯穿着中国美学的一个基本的美学特征:强调内在生命意兴的表达,而不在忠实的模拟、可信的表达;强调情理结合,以智慧得到现实人生的和谐和满足,而不是非理性的迷狂或超世间的信念;情感性的优美和壮美,而不是宿命的恐怖和悲剧性的崇高。这种美学特征使中国文学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一美学特征的哲学基础应追溯到先秦孔学的?实践理性?。不象西方哲学那样作抽象的玄想,而将理性引入生活、伦理、政治。竖立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对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这种哲学观可以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尤其在封建时代)精神基础。这种哲学观使中国文学重情感甚于形象;洋溢着积极进取的精神,尤其在社会为文人提供了大量的一展宏图的机会的时代,如魏晋的慷慨激昂的马上之作,如铺陈张扬的汉赋,如青春热烈的盛唐之音;在思想上多表现生活的智慧、现实人生的感悟;在内容上,逐渐顷向世俗生活,从诗歌到词到戏曲到小说,从文体上也可以看出这种哲学精神的指导作用。

我想,明清小说虽说是反儒的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物,但仍具有?实践理性?的底蕴,比如,小说多对世俗生活的直接描绘,让人们从普通的白描的世俗生活重获得感悟,而少抽象的精神、哲学的分析和探求。虽然明清小说的白描、世俗、重情节等特点,是因为明清小说脱胎于说唱艺术,但后来的文人小说则可说是在?实践理性?的影响下的有意识的作文。 对中国美学特征的形成还有另一必不可少的哲学思想的支撑,即与与儒家精神相互补充而协调的庄子的道家思想。看似颓废避世的道家精神,其实并非对生命的否定,而是另一种形式的热爱,这其实是与儒家精神一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与?悲歌慷慨,愤世嫉俗?一起构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艺术意念。道家思想对中国艺术的创作规律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它强调的无为精神,使中国艺术着重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这正是上述中国美学所特有的创作规律。

《美的历程》一直贯穿着这样的批评立场:历史的具体的批评。李先生将文艺的变化与社会的变化紧密地联系起来,试图寻求社会对文艺的影响的规律。从先秦的理性精神到楚汉的浪漫主义到魏晋风度到盛唐之音到韵外之致到明清的市民文艺思潮,我们能看到文艺的每一次变化都有其社会根源。我认为这样的批评方法比对纯文本进行研究的方法更为客观,它是跳出文本之外而不是身处其中,它是站在上帝的角度来看被它制造出来的子民,从原因来看结果,这会更少地受结果的状态以及个人的美学倾向的影响。例如,在分析宋代平话时,李先生认为?尽管从文词的文学水平和成就看,似乎无可取,然而,其实际的艺术效果却相当可观,应该说已经超过了以前任何贵族文艺。?世俗的故事、俚俗的语言,从传统文学的审美标准来看,宋平话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甚至不能算为文学的,但如果以历史的具体的眼光来看,宋平话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对现实人情的真实刻画,正是城市繁荣、资本主义的出现、市民阶级的繁盛的必然产物,它因社会、阶级的变化而产生,又在变化了的社会阶级中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一方面,它满足了新兴市民阶级的精神需求;同时,它实现并逐步完善着自己的艺术效果。虽然,它充满了庸俗、低级、浅薄,但它因为符合生活的规律而具有新鲜的生命力。这是那个时代的一种新事物。试想,如果单纯地从文学传统的标准出发,如何能认识到这种新事物的价值呢?同样,对当代文学现象的批评也需要这种历史的具体的眼光,从文学现象的粗俗的形式跳出去,而看到它在文学史的作用,看到它产生的根源,以此来判断它在今天的文学中的位臵和作用。我想,对于正在兴起的?网络文学?,就应该用这样的批评眼光来看待,而不只是判断它是否符合传统文学的规律。

《美的历程》从社会的变化探讨文学的变化,这两种变化的中间有一个中介,即人性。由社会引起人性的变化而影响文学的变化。什么是人性呢?李先生认为?心理结构创造艺术 1

的永恒,永恒的艺术也创造、体现人类传流下来的社会性的共同心理结构?,?心理结构是浓缩了的人类历史文明,艺术作品则是打开了的时代灵魂的心理学。而这,也就是所谓‘人性’吧??。文艺作为一种自由的、美的形式,作为一种?有意识的形式?,就是人性的对象化的成果。所以,在《美的历程》中,包含着浓浓的人性关怀。从这一点出发,一些受批评的?颓废?之作中所蕴涵的对生命的执著和热爱渐渐清晰,一些只有粗陋的形式的艺术也散发更强烈的光彩。如,在陶潜的平淡、无华的诗歌中看到高度自觉的主观品格的底蕴;在阮藉的沉郁灰暗的作品中看到对人生强烈的热爱而生发的深沉的美丽。在分析青铜饕餮时,更是突出了人类情感、信仰在艺术中的巨大的魅力。?超人的历史力量与原始宗教神秘观念的结合,也是青铜艺术散发着一种严重的命运气氛,加重了它的神秘狞厉风格?,这是对早期青铜艺术的评价,而对艺术手法日益高超的后期青铜艺术,李先生说:?然而,当青铜艺术只能作为表现高度工艺技巧水平的艺术作品时,实际便已到它的终结之处。?不只看技巧工艺,更看内涵、灵魂,这种批评方式与历史的具体的眼光的结合,使美学批评成为具有客观性的科学。

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的分析与说明。

作者认为,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故而考察一个时代的文艺,必先考察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本书的每一章都大致遵循着这一思想构架而展开。 这里以第六章《佛陀世容》为例说明。本章论述佛教石窟艺术。作者把它分为(甲)魏、(乙)唐前期和(丙)唐后期、五代及宋三个时期和类型。从这三个时期的发展和演变中,可以明显看出艺术是如何决定于社会状况的。

从东汉灭亡到唐帝国建立,这中间的四百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乱的时期。朝代屡换,战乱频仍,阶级和民族的压迫剥削残酷而野蛮,常有暴虐杀戮,苦难无边。现实世界毫无公平和合理可言,于是佛教走进了人们的心灵,人们在宗教中得到安慰,得以逃避现实世界。于是,相应的体现在石窟艺术上,如割肉喂鸽、舍身饲虎等悲惨的佛经故事成为壁画的主要题材,这无疑是悲惨现实的艺术写照;另外石窟佛身雕塑的造型特征却是宁静、高超、飘逸的,正是这与人世间的强烈反差,使得人们把绝望中的希望、美好的理想都寄托在它身上。此时的北魏雕塑,形成了中国雕塑艺术的理想美的高峰。这是第一时期。第二时期是唐前期,此时社会和平稳定,于是对佛国的想望和宗教的要求便有变化,在石窟中,则佛像有了更多人情味和亲切感,而壁画中先前那些残酷悲惨的场景图画也消失了,代之以各种幻想出来的?极乐世界!’的佛国景象。这一时期的石窟艺术,被作者称为?幸福存梦想,以引人入胜的虚幻颂歌?。第三时期起于中唐,当时经济上较为发达,政治上科举制度确立,世俗地主势力大增,而中上层广泛追求奢侈享受。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它的后期。这一历史变化到北宋完成。而这一切在敦煌壁画中体现出来:现实生活的写真逐渐在壁画中占据重要位臵,人世的生活战胜了天国的信仰,艺术的形象超过了宗教的教义。而到了宋代,雕塑同 2

样迅异于魏、唐。它不是思辨的神(魏)或主宰的神(唐),而完全是世俗的神,即人的形象。这时的石窟艺术,其宗教意义已微乎其微了。石窟艺术这三个时期的演变,正昭示着艺术的发展与变更正与社会的发展与变更息息相关。

再如第七章《盛唐之音》。提起唐代的艺术,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最先想到唐诗。唐诗正是盛唐艺术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诗歌艺术的顶峰。那么,它何以出现在这一时代呢?作者的分析给出了答案。唐代是中国古代最为辉煌的时代,帝国初始,在政治、财政、军事上都非常强盛,对外开疆拓土,军威四震,国内则是相对的安定和统

一。一方面,南北文化交流融合,另一方面,中外贸易交通发达,同样也带来了异域的文化。这是空前的古今中外的大交流大融合。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取,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打破框框,突破传统,这就是当时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在政治上,官阶爵禄日益代替阀阅身份,成为唐代社会视为最高荣誉所在。先前的门阀士族被压制,世俗地主阶级的势力在上升与扩大,科举制度的确立,使得知识分子可由考试而做官,参与和掌握各级政权,突破了先前门阀世胄的垄断,一条充满希望前景的新道路在向他们开放。等待着他们去开拓。个人、民族、阶级、国家都处于欣欣向荣的上升阶段。就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孕育出了盛唐艺术,孕育出了唐诗。它蕴含着对有血有肉的人们现实的肯定和感受,幢憬和执着,渗透着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即使是享乐、颓丧、忧郁、悲伤,也仍然闪灼着青春、自由和欢乐。初始,卢照邻骆宾王使诗歌由宫廷走向生活,刘希夷张若虚又使之变而为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王勃等初唐四杰继而把《春江花月夜》式的少年空灵的感伤,化而为壮志满怀求建功立业的具体歌唱;终于,陈子昂喊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盛唐之音自此而始。此后,边塞诗、田园诗各擅胜场,前者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后者优美宁静,明朗健康。而李白,更以其狂放恣肆的气魄,天纵神授的奇才,奏出了盛唐艺术的最强音。惟其有盛唐,才能有唐诗,有李白。

在本书中,作者以细密的考察论述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在各个时代的兴起与演变。并在充足的个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指出了各个重要对代的艺术精神:

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则是世俗人情。

《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先生的重要美学著作。它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和美学作了一个鸟瞰式的宏观把握。由于篇幅所限,作者并没有在书中对任何一个时代的艺术特征作详细具体的解释阐述,而是总结概括性地对各时代所体现的美学思想精神做出精练的归纳,并从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为读者理清中国古代?美?的发展脉络。阅读本书之前我也接触过一些介绍和研究中国古代美学的著作。而《美的历程》给我的印象最深的,也是我认为本书与其他美学著作区别最大的特点,就是作者在介绍 ?美的历程?时的连贯性。虽然本书也像其他著作一样分了章节,按历史发展的顺序,介绍从远古图腾时代的艺术萌芽到明清文艺思潮的兴起的各时代艺术特征及美学思想。但作者却没有把各朝代的界限分明地划分出来,反而让人感觉本书有故意化解朝代之间的隔膜的迹象。作者的这种做法使得每个时代不同的艺术 3

特征之间的衔接十分自然,而读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到两个相邻或间隔的时代之间的历史联系。正如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里所说,?延绵不断?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放之于中国美学史的发展里自然是合理的。李泽厚先生正是自觉地注意到了这一特点,才使读者在阅读本书时能够感觉到中国古代?美的历程?并不像西方艺术发展一样断断续续,而是浑然一体的。同时,从另一个角度看,在编写美学史时能够不破坏艺术发展的连贯性,不轻易划分时代或为其强加一个所谓的?艺术时代特征?,却能使整部著作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从此可看出李泽厚先生对中国美学了解之深以及他处理如此长的历史材料时的高明之处。好的美学著作不仅能够告知读者自己的美学观点,而且还会留下空间让读者去思考。而《美的历程》便让我在阅读中留下了很多思考的痕迹。

一 美的起源作者在第一章?龙飞凤舞?中多次提出,远古图腾时期的器物(包括用小砾石等制作的装饰品)?并非为审美而制作?。这种观点是被普遍接受的。在旧石器时代,劳动人民离?为审美而制作?器物还有数十万年的距离。那么我们用审美的角度去看待这些器物是否有意义呢?我们是否只能够用?巫术说?、?宗教说?、?劳动说?、?游戏说?这些艺术起源的理论去分析它们呢?我并不这么认为。虽然我也认为用?巫术说?和?宗教说?解释美的起源最具合理性,但人对美的意识和觉悟是可以从中独立出来的。正如作者在书中提及:?原始人群之所以染红穿带、撒抹红粉,已不是对鲜明夺目的红色的动物性的生理反应,而开始有其社会性的巫术礼仪的符号意义在。?在山顶洞人的眼中,红色有其特殊的社会意义,这种意义也许还不能被看作是审美意义,因为它完全服务于宗教礼仪。但是人们选择红色而并非其他颜色作为特殊意义的象征又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我们知道?红色?之于人有其特定的、普适的官能刺激。这种刺激也许是动物性的,但它所所引起的情感就不能笼统地归纳为?动物性的生理反应?了。所以我认为,山顶洞人选择红色作为某种特殊的社会意义象征的过程应该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虽然这种审美与动物本能的反应之间的界限仍然比较模糊,但前者绝对不可以被后者所包含。这样的观点同样适用于稍晚的原始歌舞之中。我们之所以可以用审美的角度去看待远古时期的器物和巫术礼仪,就是因为我们和当时的劳动人民一样具有这种相似的审美意识。

二 美的传递 从青铜三代开始,一直到鸦片战争前的清朝,中国工艺艺术一直没有中断过发展的步伐。工艺作品,从饕餮青铜到明清家具都是出自工匠的巧手。但优秀的工艺作品往往归社会的上层所有。工匠与社会上层的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李泽厚先生在书中不止一次提出社会发展对一时期的艺术特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按照这个观点,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层所代表的艺术趣味应该是有区别的。但是从工艺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精神却淡化了阶级之间的审美差别。以饕餮青铜为例,?青铜的铸造者是体力劳动者甚至奴隶?,一些大型青铜器的制作更要由数百位奴隶共同完成。如果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威严、力量和意志的饕餮纹是由这些奴隶设计完成的,是不是就可以说明奴隶能够理解统治阶级的审美精神呢?若要排除以上所说的假设,就等于认为青铜时代的工匠只是掌握了铸造青铜的技术。然而技术是死的,它不可能和技术所要表达的内容(饕餮纹以及饕餮的寓意)完全分离开来。如果说社会上层掌握的仅是工艺品的?内容和寓意?,而工匠们掌握的仅是?技术?,那么工艺艺术便是一个内容和技术脱节的艺术,根本不可能得到全面的发展。由此我认为, 4

以实用为其重要特点的艺术部类,如建筑、工艺等,是社会上层和下层之间的审美交流的重要媒介。虽然这种交流也许并不是他们有意识的主动行为,但它不自觉地、客观地融合了一个时期整个社会的审美情趣。

三 美的表现人们往往用?美的再现?和?美的表现?来区别古代东西方艺术。这种区别在同时期的西方古典油画和中国古典山水画中体现得十分明显。虽然李泽厚先生没有在《美的历程》中提及,但?再现?和?表现?的差别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初露端倪了。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二万多年的马德林文化,为我们留下了阿尔塔米拉壁画(位于西班牙北部的阿尔塔米拉洞窟)。以壁画中的野牛为例,作者运用了赭红、黑、褐等颜色,不仅勾勒了牛的线条,还填充了它的质感。除了严格地按比例刻画出牛身、牛蹄、牛角、牛牦等细节,还用阴影表达了牛的厚重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旧石器时代西方艺术已经有力求真实、准确地再现自然的倾向了。与其时代相近的中国远古壁画往往只有一种颜色,而且都是简练地刻画出动物或人物的线条,同时刻意地夸张动物某个特征部位(如牛的角往往比其他部位要大和明显),使人很容易辨别出各种动物的种类(这种夸有重点的表现与今后中国书法和绘画艺术无疑有着重要的联系)。中国远古壁画发展下去,就更能体现东方 ?自然的表现?的特点——从圣牛身上的饕餮纹到狞厉的青铜面具,都已经离真实的自然事物很远了。古代东西方艺术特征的区别还影响到了它们各自的发展方向。西方古典艺术的理性、写实以及其严格的透视理论一直是画家们必须遵循的法则(直到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以马奈为代表的印象派才开始掀起摒弃欧几里得透视法的架上绘画革命。)这些法则成就了欧洲古典绘画的辉煌,同时也局限了欧洲艺术多样性的发展——我们从作画对象范围的狭隘性便可看出。直到十九世纪中期,以纯粹的风景作为架上绘画内容的作品才刚刚出现(主要的画家是代表英国风景画派的透那)。但在中国,山水风景画于中唐(8世纪)就已出现,而在南宋(12世纪)达到鼎盛。更重要的是,?寓情于景?的表达方式在画家们的灵活运用下,使中国古典山水风景画拥有更深厚的寓意。这种情况当然是无法离开以?自然的表现?为中国古典艺术的基础对其发展的影响。这无疑使中国古典绘画能在被继承的前提下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谈起,一路走过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程,触摸青铜器?狞厉的美?,感受楚辞汉赋的?气势与古拙?,聆听?盛唐之音?,融入宋元山水的?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直到明清文艺的市民气息和?浪漫洪流?……

5

更多相关推荐:
美的历程-读后感集锦

美的历程读后感关于本书的四点思考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似乎是另外一种形式的中国美学史和叶朗先生的中国美学史大纲相比我觉得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更是一种自我理解的心灵书写而中国美学史大纲则更多的是倾向于在一种意识形态...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读书报告每个人生来都是具备了爱美之心的这种对美的追求是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想除也除不掉男人如是女人更如是在阅读李泽楷先生的美的历程之前我曾经一度认为街上穿着艳丽打扮妖娆的女人很美也曾认为午夜过后城市上空点...

美的历程 读后感

美的历程读后感一它的几个特点1跨度很大点到为止从原始社会到明清王朝波及各个朝代的方方面面构造了一个古代美学发展的脉络图这也决定了它只能是笼统的每一个朝代都只能选取几个点加以阐述高度概括各个领域的面貌和意蕴泛泛而...

《美的历程》读后感

美的历程读后感李泽厚先生用十几万字十个章节带领读者进行了一次从远古到明清的美的历程让人印象深刻却又回味无穷李泽厚先生用一些异常简洁明快而又高度凝练的原创概念阐释铺陈思辨了这次美的历程虽然彰显出作者宽阔的视野深厚...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读书报告lt美的历程gt引言这次读书报告我选择了著名的美学名著美的历程在经过了十几天对本书孜孜不倦的阅读后我无尽感慨作者李泽厚在30年前写的这本书居然能如此唤起我的共鸣现在我只希望用详细的报告向老师和同学们讲述...

《美的历程》读后感

美的历程读后感当我翻开这一本书的扉页一股爱的旋风将我深深吸引住了书中的字里行间都透着那一份独一无二的爱冰心奶奶曾经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是啊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它给予我们的远不是只有关怀还有心灵深处最温暖的阳光...

美的历程-读书心得

美的历程读书心得作者邵逸清李泽厚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为我描绘了一曲中国艺术之美在这本书中我仿佛被李老师引领着去需找中国艺术美的真谛中国艺术之美并不只出现在华丽堂皇的艺术馆中中国艺术之美无处不在我们只缺少一双发现这...

李泽厚《美的历程》之读书报告

李泽厚美的历程之读书报告图书信息书名美的历程副标题修订彩图版作者李泽厚出版社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版次20xx年3月第一版20xx年5月第7次印刷美的历程这本书虽然不过十几万字却记录了千年华夏民族的艺术发展全书共...

李泽厚美的历程读后感

李泽厚美的历程读后感李泽厚美的历程gt读后感叶彬美的历程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也是我求学时期最早接触的一本专业美学的书直到现在我依然爱不释手李泽厚先生用十几万字十个章节带领读者进行了一次从远古到明清的美的历程...

诗性智慧——读《美的历程》有感

诗性智慧美的历程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的研究成果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情如斯亲切更具体地显现出中国这段波澜壮阔的美的历程全书结构严密气势恢弘读之使人神弛...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美的历程读书笔记读楚汉浪漫主义人们对美的认识史上理性主义与浪漫主义就像是两个极端一个以形式和内容的严谨为人称道一个以思想的无限发散著称于世而中国的浪漫主义最早盛开的地方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屈...

美的历程 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胡波20xx504009作为资深的国际知名学者李泽厚先生确实有着睿智的眼光他用一种审美的眼光去看待去看待中国文学发展以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时代同一个社会同一部作品同一个作家李泽厚先生以夏朝开始谈...

美的历程读后感(4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