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伊利亚特》中的决斗

时间:2024.4.13

浅论《伊利亚特》中的决斗

中国传媒大学2011学年第一学期

外 国 文 学 史

《浅论《伊利亚特》中的决斗》

1

浅论《伊利亚特》中的决斗

浅论《伊利亚特》中的决斗

2010级汉语言(应用语言学方向) 郑义 201009133005

摘要:卡莱尔说过:“只要人存在,英雄崇拜就会永远存在”,这些英雄都在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功勋卓著,他们以各自的方式诠释着自己对于一个时代精神内核的理解,本文将以《伊利亚特》中对英雄们决斗的写法及其特点、以及决斗这一个体行为背后所隐含的价值为中心,对这部作品进行剖析。

卡莱尔说过:“只要人存在,英雄崇拜就会永远存在”,这些英雄都在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功勋卓著,他们以各自的方式诠释着自己对于一个时代精神内核的理解,本文将以《伊利亚特》中对英雄们决斗的写法及其特点、以及决斗这一个体行为背后所隐含的价值为中心,对这部作品进行剖析。

一、 一切为了荣耀——决斗之动因分析

人都是知死而向生的,但是如果人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明明知道这件事会为自己带来死亡,还执意去做的话,动因会是什么?“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中的自由之追求,“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爱国之民族精神,殉情者之于爱情的理念,都足以让人为之牺牲。而对于《伊利亚特》中的众英雄们,这一与生死一同被放在天秤的另一端的砝码被荷马称为“荣耀”。

《特洛伊的战争》中斯威布在描述战前阿喀琉斯与母亲海洋女神忒提斯道别时有这样一段对话:“你留下来,能过平静的生活,遇上一

2

浅论《伊利亚特》中的决斗

个好女人,生下很多小孩子孙满堂,他们会很爱你,你走了他们也会记得你,当你的子孙后代都不在人世,你的名字就会被遗忘。如果你去了特洛伊,荣耀将归属于你,你的伟大事迹,将流传千古。世人将永远记得你的名字。但如果你去了特洛伊,就会一去不返,你的荣耀将为你带来毁灭,我将再也见不到你。

“你知道我会去的,妈妈。”

“我知道,孩子”[1]

作为神明的忒提斯似乎已然知晓了未来将发生的一切,自己的儿子将会战死,但从其二人的对话中,丝毫看不出挽留的语气。而是非常理性客观的分析了生与死,荣耀的短暂还是千古。换个说法,从他们的谈话中流露出这样一种信息,即生死和荣耀之于人而言地位一致。

再如赫克托尔与阿喀琉斯在特洛伊都城前决斗之前,城中的赫克托尔的父王和母后曾几次苦苦哀求赫克托尔回城避其锋芒,保全自我,然而赫克托尔已然选择了战死以维护自己的荣耀。这些英雄们宁一死以换取荣耀的保全,似乎是这个特定时代在为我们宣讲的英雄主义这一古老而质朴的信念。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有的主流价值观,英雄主义影响下,一切为了荣耀的观念似乎成了男人毕生所追求的终极目标。这并非是个体行为,而是作为一个时代的社会主流作用于群体之中。当然,个体矛盾的特殊性亦决定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荣耀标准和追求,万王之王的荣耀之于阿伽门农,名垂青史之于阿喀琉斯,保家卫国之于赫克托尔,夺回妻子财富之于墨涅拉奥斯。这样看来,荣

3

浅论《伊利亚特》中的决斗

耀二字不仅仅涵盖了荣辱羞耻之心,还涵盖了权利,地位,威信等在价值的食物链中顶端的价值。因此,说众人追逐荣耀之心引发了特洛伊十年的鏖战似乎也不为过。但荣耀究竟是什么呢?很多学者用民族性这个词来解释历史中希腊人对于荣耀的理解,理解为是其彰显自身价值的一种方式,但如果辩证的看待这一问题,凡事都是一体两面的,值得我们去辩证思考的,荣耀背后隐藏的另一个黑暗面的民族性或许正是它嗜血的一面,杀戮,生命的消逝,如果这就是人之勇敢,生命之荣耀所带来的个体价值的实现的话,那么追求这些的意义又在哪呢?荷马笔下的英雄们,嗜血、嗜战,充满着原始的野蛮性,我们也许会对英雄肆意放纵的勇猛感到惶恐,为那些无辜者感到悲惋,从起初的不理解,到最后的恍然体悟,英雄的时代似乎是不允许任何怜悯的,亚里士多德的一些话则解开了这一心结:“勇敢者,他的全部现实活动的目的,是与其品质相吻合的。每个人都要追求目的。勇敢是高尚的,所以高尚就是目的,勇敢是人为了高尚或美好而坚持的行动。”或许这就是这个将生死与荣耀比肩的时代赋予我们后人为之赞叹的精神。”何者为重,何者为轻?似乎此时就不必去计较一个为什么,不过只是一个时代推崇的社会价值的评判标准罢了。其实我们本身就生活在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这些价值的多元在我看来是由无数二元对立构成的,价值与价值没有截然的对错之分,我们所需要的只是相互理解而已。如果秉持这样一个态度来看待这一问题,那么无论是纵向的时间轴比较,还是横向的空间轴比较,再来看待我起初不能理解生命和荣耀之对等这一事实,或许是因为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我

4

浅论《伊利亚特》中的决斗

知晓的世界将我塑造成一个无神论者,而荷马的时代宙斯众神仍统治者他们的思想,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他们对另一个现实的想往,以及对于自身荣耀的重视。

二、最强勇士之间的决斗

用最强勇士决斗的方式来结束一场战争,这样的战争形势在中国历史中是不敢想象的也是基本无证可考的。然而,这种古老的方式早在12世纪之前的古希腊早为流传。

当双方列阵,两军主帅将乘战车,手持象征权力的权杖和佩剑,相互对立却又相互尊重,决定此次的作战形式,其中一种形式是以一者的最强勇士和另一者的最强勇士决斗的方式来裁定战争的胜负,然后按照决斗前双方达成的契约结束战争。双方都以在战场上最小损失的方式结束厮杀。成者王,败者心悦诚服,并无怨言。究其根源,还是对于荣耀的认同感。当然这也与古希腊海洋文化所铸就的重力量、重个体、重私利的民族特性有关。

对于最强武士之间对决的资料很少,联想中国古代战争中亦有双方武将单挑的战力,以《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为例,小霸王孙策大战太史慈,许褚大战马超等都堪称是英雄相惜而实力相当的决斗。但是两种决斗的差异十分明显,如下:

其一,决斗结果而言,中国的武将决斗只打架,不死人;而古希腊的决斗是真正意义的决斗,只要开始一定以一方倒地为终止。

其二,决斗形式而言,中国的武将决斗为回合制,无论是以战车为座骑的来回而希腊勇士的决斗却没有所谓回合,不重视形式,注重力

5

浅论《伊利亚特》中的决斗

量的对冲和战法的使用。

其三,决斗影响来看,中国古代武将的决斗只能作为两军厮杀之前

鼓舞士气的开胃菜,双方主将都不会轻易因为二人决斗的胜负来裁定

战争的胜负,而古希腊则不同,双方往往通过最强武士之间的决斗来

断定今日之战的最终输赢。可以说是一种依靠真正实力的赌博吧。

其四,决斗的目的性来看,不能否认,其中一个目的都是为了为决

斗者自身赢得荣耀,但是中国的决斗双方大都是从己方阵营角度出发

的集体主义催使其做出决斗;而古希腊的决斗者则大都体现了个体的

独立精神,为了自我的荣耀而战。这也是中西方文化一大差异的体现。

三、 阿喀琉斯和赫克托尔形象分析

在正式开始写二者决斗之前,先对作品中的两位主人公的形象定位

做一些分析,阐释一些体悟。

(1) 阿喀琉斯——愤怒的雄狮

阿喀琉斯是荷马史诗中的一个重点英雄人物,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英

雄形象。史诗开篇就提到了他的愤怒,并贯穿全诗,将“愤怒”作为

他的一个标签,一方面用愤怒来丰满其人物形象,利弊褒贬皆由愤怒

而生,另一方面也借助其愤怒展开一系列故事情节。如当代表荣誉的

女俘被阿伽门农抢走时,阿喀琉斯因“愤怒”拒绝出战;而当自己的

好朋友被杀死后,它又因“愤怒”杀死对手赫克托尔。因为荣耀问题,

阿喀琉斯一怒而起,其战斗精神是被个人尊严受到侵犯的“愤怒”代

替。但又正是由于他的愤怒,给希腊联军“带来了受之不尽的苦难”。 荷马史诗中,英雄们都面临着要么选择碌碌无为而长寿,要么在战场

6

浅论《伊利亚特》中的决斗

上光荣地牺牲成就英明。一如上文中阐释到的,阿喀琉斯就是这样的代表。其母亲预言了他一生的命运并让他做出选择。在平凡与卓越成就之间,阿喀琉斯义无反顾地选择投身战争,虽然明知只要参加战争就会走向死亡,但依然愿意为了名声放弃生命。

黑格尔曾在《美学讲演录》中这样评价道阿喀琉斯:“在阿喀琉斯的高尚的英雄品质里,美的基本特质在于他的少年人的力量。他没有等级的概念,没有集体的概念,所谓权威,所谓国王,他从来不放在眼里,在舆论的压力下他只是坚持自己的原则,犹如一个孩子似的单纯和执拗。其次他忠于友谊,帕特洛克罗斯的死让他伤心难过,为了复仇,他再次披上了从朋友身上脱下来的战甲。而对友谊的珍重又使得他对敌人显得过于残忍。在愤怒火焰的燃烧中,他单挑并杀死了赫克托尔。当赫克托尔的尸体被阿喀琉斯拖在马车后飞驰的时候,史诗写道:那残忍的状况就连天上的神祗都不忍观看。而当年迈的老国王亲自来到战营,企求要回儿子的尸体时,他看着老国王灰白的头发,又被感动的泪流满面,说道:‘不幸的老人家,你的心灵承受了多少痛苦和悲难。’并且承认赫克托尔的死都是由于自己的过错所致,于是亲自动手把赫克托尔的遗骸抱上车驾,准许老国王带回特洛伊。这就是阿喀琉斯。”[2]

有的人觉得他可爱,有的人认为他残忍。有的人觉得他感性,有的人认为他任性而执拗。但我们都不能否认一点,他是一个简单的英雄,因为英雄的手段永远都是光明磊落的。他就是这么一个光明磊落、闪耀着种种复杂人性光辉的希腊式英雄。

7

浅论《伊利亚特》中的决斗

(2) 赫克托尔——责任与勇气的化身

赫克托尔则是一个十分感人的氏族英雄,他作战勇猛,智慧英明,视保家卫国为他的责任。虽然明知国家会被灭亡,自己也会死于战争中,但他同阿基琉斯一样,他明白自己的责任,依然选择作战。因为战斗是他的使命,保家卫国更是他的责任与追求。在战争前,他与自己的妻子有一番对话,他对妻子说如果不去打仗他将永远没有脸再见特洛伊人。在他身上,尽社会义务的愿望比家人的感情更强烈,荣誉比生命更可贵。因此,他成了特洛伊人的骄傲、希望和快乐。他的死也格外的悲壮,这也是一曲与不可战胜的恶运英勇抗争的男子汉的悲歌。[3]

四、阿喀琉斯与赫克托尔的决斗品评

《伊利亚特》中有许多对决斗的精彩描写,最精彩的一节莫过阿喀琉斯与赫克托尔在特洛伊都城下决斗的一卷,二十二卷开篇用大量的笔墨进行渲染,为赫克托尔的惨死做铺垫。无论是老王普里阿摩斯撕心裂肺的哀求,还是王后捶胸顿足的哭喊。似乎死神的翅膀已然落于赫克托尔的肩上。本卷描写精彩异常,除了打斗的片段,在正式开始决斗前对于各方铺垫做的也是尽致淋漓。人物的动作描写,肖像塑造,语言描写,心理刻画,以及融入神祗传说的剧情。每一个细节都引人入胜。

如在描写赫克托尔面对父母哀求时站在原地状态的一段文字“他有如一条长蛇在洞穴等待路人,那蛇吞吃了毒草,心中郁积疯狂,蜷曲着盘踞洞口,眼睛射出凶光。”再如二人追逐时的一段描写“赫克托

8

浅论《伊利亚特》中的决斗

尔一见他心中发颤,不敢再停留,他转身仓惶逃跑,把城门留在身后,佩琉斯之子凭借捷足迅速追赶。如同最快的禽鸟在追逐一只惶惶怯逃的野鸽,野鸽迅速飞躲,禽鸟不断尖叫着,紧紧追赶,一心想扑上把猎物逮住。”此类将任务比作飞禽猛兽的修辞手法在《伊利亚特》中大量使用,一方面赋予特定环境下的个体一个与其相似的动物图腾以恰切的形容其所处状态,一方面形象生动的为读者刻画了一副逼真的画面。增加了阅读乐趣,不至乏味。

当然,在描写中并非都是洋洋洒洒的叙事,比喻在一些段落中可以明显的感受到笔者头脑逻辑思维的缜密和清晰。以及对于叙事张弛技法把握的纯熟。如在他面对比自己强大的阿喀琉斯时,恐惧和荣耀在其心中造成纠结状态的一段描写中假想了若干种情况,条晰理明的叙述出四种情况,其一,逃回特洛伊城,接受舆论的制裁指责,在屈辱中活下去;其二出战阿喀琉斯,或者光荣战死,或者杀死他胜利回城;其三,自作主张的与其讲和,答应把海伦和他的全部财产交还阿特柔斯之子;其四,让全体特洛伊人起誓,什么都不隐藏,与他们平分城市的全部。这样的描写精当而表达酣畅清晰。因为本身他的心情就是纠结在一起的,或许一个人在遭遇脑中四个选择时的状态是混乱的,四个场景和想法会是交替出现,彼此争吵的,此时的个体也因为思维的混乱而变得摇摆不定。但是正是因为描写主体此时的混乱,笔者清晰的笔触并未因此而颤抖,而是极其理性有条理的向读者展示这种纠结,展示赫克托尔心中的种种羁绊。

当然在铺垫的过程中,还对周围的景物通过插叙的方式回顾战前之

9

浅论《伊利亚特》中的决斗

境来进行侧面的渲染,为读者在大脑中构筑了一副决斗的大背景环境。至于众神对于二人决斗的看法,以及最终的裁决,雅典娜的诱骗则作为老王及王后哀求后,预示赫克托尔之死的第二重铺垫出现。

决斗开始,故事中经过了三圈的追逐,笔者多重铺垫。决斗的地理环境,故事背景,决斗缘由,双方实力对比,双方心理状态,双方表现的态度,双方立场代表神祗,所有条件都已齐备。赫克托尔终于停下了逃跑的脚步。一如在全文中所表现的赫克托尔一样,理性,有责任感,光明磊落,他提出誓言“佩琉斯之子,我不再逃避你,像刚才绕行普里阿摩斯的都城三遭不停步,现在心灵吩咐我停下来和你拼搏,或是我得胜把你杀死,或是你杀我。但不妨让我们敬请神明前来作证,神明能最好地监督和维护我们的誓言,如果宙斯让我获胜,把你杀死,我不会侮辱你的躯体,尽管你残忍,阿喀琉斯,我只剥下你那副辉煌的铠甲,尸体交还阿开奥人。你也要这样待我”言论很长,跟之前抵抗希腊大军入侵时简单明了,义正言辞的Speech不同,“我一生的信仰很简单,相信上帝,爱你的女人,并且包围你们的国家。”这里的一番话显得有些冗长而矫情,似乎赫克托尔自己已经预示到结局,下场,似乎在试图选择一种体面地死法和后事。但又不愿直接哀求阿喀琉斯,于是用他自己的方式诠释了这种心中的想法。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也可以认为这是他一贯的做事风格,光明磊落,如果历史真的让他取得了胜利,相信他也不会食言,会给阿喀琉斯一个体面地死法。

相较之下,愤怒的阿喀琉斯似乎并不买账,只是“恨恨地看他一眼

10

浅论《伊利亚特》中的决斗

回答说:‘赫克托尔,最可恶的人,没什么条约可言,有如狮子和人之间不可能有信誓,狼和绵羊永远不可能协和一致,它们始终与对方为恶互为仇敌。你我之间也这样不可能有什么有爱,有什么誓言,唯有其中一个倒下,用自己的血喂饱持盾的战士阿瑞斯。’”阿喀琉斯要在这一刻彻底清算和赫克托尔之间的恩怨,为死去的那些朋友报仇。

标枪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军队中作为主要单兵武器装备,希腊斯巴达人的轻装步兵大都装备长约1.5米—2米,重4—5公斤的标枪,主要结构由木柄和很长的铁镞尖构成[4],主要依靠投掷出去的动能和抛物线下坠的重力势能造成的力,依凭锋利的标枪头杀伤敌人。投标枪,这一古老的战斗技法在当时是主要作战方式的一种,在大规模军团作战中,投掷标枪成为与弓箭射击相互补充的远距离杀伤敌人的绝佳方式,而在二人单挑式的决斗中则成为决斗双方试探对方实力展示自我力量的一种方式。在那个生产力低下,人的力量主宰一切的时代,掷出标枪力量的大小,精确程度的高低,似乎成为一种展现个体力量绝佳方式。一方面远距离击杀对手的攻击模式避免了近程攻击伸展身体造成弱点的暴露,另一方面自我力量的释放对于对手而言也是一种威慑。阿喀琉斯和赫克托尔作为双方最强的战士先后掷出手中的的铜枪,但是毕竟是高手过招,都不会轻易被对方刺中。

随后双方用剑展开了最后的厮杀。“赫克托尔挥剑猛扑过去,有如高飞的苍鹰,那苍鹰穿过乌黑的云气扑向平原,一心想捉住柔顺的羊羔或胆怯的野兔,赫克托尔也这样挥舞利剑冲杀过去。阿喀琉斯也冲杀上来,内心充满力量,把那面装饰精美的盾牌举在胸前,头上晃动

11

浅论《伊利亚特》中的决斗

着闪亮的四行饰槽的头盔,美丽的金丝在盔顶不断摇曳,赫菲斯托斯把它们密密的紧镶盔脊。夜晚的昏暗中金星太白闪烁于群星间,无数星辰繁灿于天空,数它最明亮,阿喀琉斯的长枪枪尖也这样闪光辉。” 这是在赫克托尔被阿喀琉斯刺死前最后的描写,依然将笔墨放在决斗中决斗双方形象中的细节,试图通过对细节的深度刻画来塑造决斗中人物的状态,此段话明显可以看出对阿喀琉斯决斗时状态的赞颂。用书中非常喜欢用的一个词来形容“神样”的阿喀琉斯。

五、《伊利亚特》中决斗叙事特点小结

1.大背景的渲染与铺垫

决斗前,不惜笔墨,善于进行历史大环境,现实大背景的渲染和铺垫。荷马深谙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背景和舞台,典型性格必然产生于典型环境这一道理,为塑造决斗中的英雄形象以及决斗场面的形象化进行了大肆渲染和铺垫典型环境。其中包括战争气氛、战争声势、战争规模、战争场面等都可谓登峰造极。可以说,在人物塑造方面,这些渲染和铺垫成就了史诗中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构成了其形象形成的必要条件,堪称塑造典型环境的文学典范。

2.决斗中人物语言的高效利用,内心独白的准确刻画

在《伊利亚特》中,人物之语言大体分为两类,其一是对话,其二是内心独白,也就是人物个体的自言自语,在一定意义上算是一种变相的心理描写,比如上文中提及的在与阿喀琉斯决斗前赫克托尔在特洛伊城下的内心独白。再比如杀死赫克托尔前阿喀琉斯与赫克托尔的长段对话。大量的语言对话的使用和内心独白的使用最大的一个作用

12

浅论《伊利亚特》中的决斗

便是通过对一个人语言的描写,突显人物性格,将内在的高度个性化特质以语言外化。

3.通俗质朴的语言与大量比喻语言的应用

史诗语言在经过了多年的口耳相传的民间传送后成为文学作品,并久经历史的淬励而长久不衰。《伊利亚特》便是这类史诗类文体的典范之作,通俗大众化的语言,民族化的语体风格,朴素而自然,句式较长却又逻辑脉络清晰。

比喻是一门语言艺术,是文学作品中重要的修辞手段,可以说没有比喻便没有《伊利亚特》叙事塑人的成功。从运用形式来看荷马在文中广泛运用象喻。(象喻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比喻形式,因为在荷马 史诗中大量运用而在其它文学作品中却极为罕见。 实属荷马所独创,故又被称作“荷马式比喻”。象喻 的基本特点即在一个“象”字上。象者,像也,形象、 图像之谓也。也就是说,这类比喻中充满了形象、图像,而且这些形象图像不是静态的凝固的,而是动态 的变化的,呈现一个复杂的过程,完整的画面)[6] 我理解而言就是大量使用拟物的方式,将与表达之意形象化,生动化,使得受众更容易联想,赋予画面电影般的镜头感,使之活灵活现的跃然纸上。亦是刻画人物和画面的高超技法。

4.神的踪迹贯穿始终

可能这是古希腊、罗马文学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神迹。不仅在决斗中,以宙斯为主神的古希腊众神体系在《伊利亚特》全书中都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阿瑞斯,阿波罗,雅典娜,波塞冬等等,荷马将

13

浅论《伊利亚特》中的决斗

众神的神迹融入自己的史诗当中,适时出现,推动故事的发展。这背后其实也彰显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神明的崇拜之笃信,对于伟大自然力的虔诚。

结语:

以前对古希腊文化停留在高中历史课的记忆,一直对其没有过多的兴趣。一部电影《特洛伊》曾让我对这段充满着奇幻色彩的历史产生了一些好奇。直到真正安下心,读过“特洛伊”,虽然知识不求甚解,很多精神内核领悟还都只停留在表层,对于《伊利亚特》文学造诣的慨叹也只停留在知的层面,肚子里的知识储备尚不能使我从中得到太多感与悟,结合最近正在看的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与黑格尔的《美学》粗浅的写下了一些体悟,形成了上面的一些有一嘴没一嘴的文字。

遨游在古希腊文化中的这些日子,虽然有些单调,放假中的广院出奇的恬静,就像闺中女子一般。真的非常适合读书,这几天天气阴沉,难得的阳光洒在书上的感觉很好。很久没有这种感觉,大学忙碌了一年多,真正沉下来的日子屈指数之,虽然写论文,改论文的过程很苦逼,不管怎样,过来后还是很享受这一过程。

我这个笨学生很难教,语文水平也一直有限,不过很喜欢老师您这种授课方式,启发很多,我喜欢辩论,从您的思想中偶然会使我灵光闪现。或许一些同学不能理解,但是还是期待下学期您的课堂。

14

浅论《伊利亚特》中的决斗

参考文献:

[1]斯威布 《特洛伊战争》 哈尔滨出版社 2005

[2]黑格尔 《美学讲演录》

[3]陈娜 《文化视野》——《伊利亚特》中的英雄主义解析 20xx年5月

[4] 百度百科 “标枪”词条

[5] 荷马著 罗念生 王焕生译《伊利亚特》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6] 荷马史诗与《格萨尔》艺术比较论 20xx年6月 内蒙古师范大学 陶铖

[7] 荷马著 杨宪益译 《奥德修记》中国工人出版社 1995

[8] 朱维之 王立新 崔宝衡 《外国文学史》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9

15

更多相关推荐:
读《伊利亚特》有感

读伊利亚特有感杨显忠20xx级汉语言文学1001120xx067虽然从小就知道荷马却从未看过伊利亚特或奥德赛这次选修外国文学才让我有了这个机会我非常震惊于这本书传说中荷马是位盲诗人他记录了许多民间行吟歌手的集体...

《伊利亚特》读书报告

伊利亚特我想特洛伊战争的故事在古代希腊应该是耳熟能详的那些遥远的英雄故事世世代代在人们中间传诵着在这样的状况下重要的不是故事本身每个人都知道那些英雄的结局每个人都知道奥德修斯经过多年漫长的漂流终会返回家乡和妻儿...

伊利亚特读后感

伊利亚特读后感曾经认为小说中的战争是宏伟壮丽的气势磅礴的场面千军万马浴血杀敌但真正的英雄总能在战后的黎明曙光中在遍地狼藉之中找到一片安静的土地与相爱的人相傍瞭望那个晨昏交替时的天空缅怀一段逝去的时光等待下一个黎...

读书心得体会:伊利亚特

读书心得体会伊利亚特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主要围绕英雄阿基琉斯的两次疯怒展开全篇一开始交待残暴贪婪的阿伽门农王在一次议会中引发了卓越的阿基琉斯的愤怒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事件又催发了特洛伊人最勇敢的赫克托尔杀死了阿基琉斯的...

《伊利亚特》读书笔记

伊利亚特读书笔记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主要围绕英雄阿基琉斯的两次疯怒展开全篇一开始交待残暴贪婪的阿伽门农王在一次议会中引发了卓越的阿基琉斯的愤怒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事件又催发了特洛伊人最勇敢的赫克托尔杀死了阿基琉斯的同伴...

伊利亚特(读书笔记)

伊利亚特荷马著傅东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参考世界电影理论思潮20xx年版游飞蔡卫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一对比伊利亚特叙事方式和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经典好莱坞的叙事系统ClassicHollywoodNarrativeS...

伊利亚特读书笔记

伊利亚特读书笔记伊利亚特读书笔记一虽然从小就知道荷马却从未看过伊利亚特或奥德赛这次选修西方文学史才让我有了这个机会我非常震惊于这本书传说中荷马是位盲诗人他记录了许多民间行吟歌手的集体口头创作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

特洛伊观后感

公元前1193年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和他俊美的二儿子王子帕里斯在希腊斯巴达王麦尼劳斯的宫中受到了盛情的款待但是帕里斯却和麦尼劳斯美貌的妻子海伦一见钟情并将她带出宫去恼怒的麦尼劳斯和他的兄弟迈西尼国王阿伽门农兴兵...

特洛伊观后感

特洛伊观后感关于女人以及爱情女人和爱情不是这部影片的重点特洛伊着墨最多的是双方的两个英雄的个性刻划他们间的牵扯以及芸芸众生在这场悲剧战争中的所得所失但女人和爱情在这场战争中至少是在电影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战争...

《特洛伊》读后感

特洛伊读后感公元前1193年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在希腊斯巴达王麦尼劳斯的宫中受到了盛情的款待但是帕里斯却和麦尼劳斯美貌的妻子海伦一见钟情并将海伦带回了特洛伊恼怒的麦尼劳斯和他的兄弟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因此兴兵讨伐特洛...

特洛伊读后感(英文版)

ThesummaryofTrojanWarInancientGreektwofamousloversTrojanPrinceParisandSpartaQueenHelensetoffawarthatdestroyedtheTro...

特洛伊传说读后感英

IhaveneverbeentoTroybutDavidMaulemademefeelasifIwerestandingonthehighwallofTroywatchingthefiercewarThankstothisBrit...

伊利亚特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