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教案

时间:2023.11.18

《屈原列传》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学习他的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

2. 学习文章夹叙夹议的写法。

3.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教学重点:

1. 屈原忠君爱国的思想意识、富强祖国的理想追求、高洁不屈的高尚品格。

2. 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司马迁借议论阐释自己的见解。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时间:3月11日---15日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2.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本节课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由端午节导入,联系本单元三篇文章的共同主题:《史记》的理想人格——读其书想见其为人。

投影1:

端午节介绍:

端午节又称端节、蒲节、重五节、端阳节、诗人节、等等。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端午节又叫“五月端”。五月是整个热天的开端,五毒蛇开始活跃,鬼魅魍魉也会猖獗,这些都会给人特别是会给无所顾忌又无抵抗能力的孩子带来灾难,必须在五月端这天集中地为孩子消灾防毒,因此,人们又把五月端说成是“小孩节”或“娃娃节”。端午节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这个节日大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它与春节、中秋节并称中华三大节日。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各地说法不一。影响最大的一说是为了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战国时代楚国人,出生在湖北秭归县三闾乐平里。由于他学识渊博,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便做了楚怀王的左徒。他主张对内“举贤授能”、对外“联齐抗秦”,最后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然而,他的这一政治主张却遭到楚国一班奸臣的反对,受到排挤和陷害,被放逐到湖南一带,流落在洞庭湖畔。公元前278年,听到秦军攻破楚国京都的消息,他难忍亡国之痛,于是在农历五月五日这天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拥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个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 1

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二、了解屈原(学生介绍、师生补充)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是我国

文学史上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是中国

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故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

“骚”并称。 “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投影(一学生朗读)

屈原的作品:《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三、分析字词

1. 重点分析第1、2段:

(1)集体朗读两段

(2)选择重要语句进行翻译练习,师生共析;(投影)

争宠而心害其能 使屈原造为宪令 屈平属草稿未定 平伐其功

2. 特殊句式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判断句)

3、师生共同分析 :前两段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1段写屈原的身份和学识;2段写上官大夫嫉贤进谗和怀王信谗,屈原被怀王

疏远。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疏通了文义,理清了行文思路,对屈原的命运和遭遇有了大致的了解, 2

下节课我们将着重分析屈原的政治主任和优秀品质,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五、布置作业

1. 巩固字词,熟读课文。

2. 思考:文章展现的屈原的政治主优秀品质有哪些?

六、课后记:

3


第二篇:《屈原列传(节选)》课本注释辨正


《屈原列传(节选)》课本注释辨正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此处“夺”和“与”应如何解释?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六册)》(人民教育出版

12“夺”强取。下文的?不社,20xx年10月第1版)P102《屈原列传(节选)》文下注释:○

与?是不给的意思。《教师教学用书》将“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翻译成: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夺取,屈平不给。

这样处理有无依据?

旧注(三家注)未曾涉及,新注或避而不谈,或语焉不详。有几部译注之类的书实在绕不过去,有所述及,现摘要列举如下:

《二十四史全译》(许嘉璐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xx年1月第1版)之《史记全译》(分史主编安平秋)第二册P1081:上官大夫见到之后想要夺为己有,屈原不给他。 《史记注译》(王利器主编,三秦出版社,19xx年11月第1版)第三册P1931:上官大夫想夺为己有,屈原不肯给他。(贾辅民译)

《名家精译古文观止》(中华书局,19xx年2月第1版)P188: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夺过手去,屈原不给他……(谭优学译)

《古文观止译注(修订本)》(阴法鲁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3月第1版)P287: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夺走,屈原不肯给他……

《文白对照全译史记》(吴兆基等译,黄山书社出版发行,19xx年10月第1版)第四册P2084:上官大夫看见了,便想夺取这份草稿占为己有,屈原不给他……

“夺”被讲成“强取”、“占为己有”, “与”被讲成“给”。译者大多是名家,自然知道,将“夺”讲成“强取”,未免有些失之简单:两个大官竟然孩子气十足地在“抢”东西!于是意译成动作性减弱、心理色彩较浓的“占为己有”,这样一来就“顺理成章”了:上官大夫是个妒贤嫉能的小人,楚怀王重用屈原,让屈原制定法令,他心里早就不是个滋味;现在屈原草稿拟好了,还没来得及审定,正好被他看到;于是心生歹念,妄想将屈原的劳动成果占为己有。屈原知道后坚决不给??这样处理,貌似有理,其实不然。

《史记会注考证》(泷川资言,文学古籍刊行社,19xx年7月北京第1版)P3839:〔考证〕陈子龙曰:?上官欲豫闻宪令,以与几事,非窃屈平之作以为己作也:王本命平,上官无繇窃之也。?

泷川资言(1865——1946),日本学者,松江人。致力于《史记》注释的集成工作,荟萃前人成果,爬梳整理,于20世纪30年代撰成《史记会注考证》,“在当前《史记》新集释性注本未出现之前,《考证》堪称是资料最丰富的《史记》注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出版说明)。

泷川资言借陈子龙语明确指出,上官大夫“非窃屈平之作以为己作”,并简要说明理由:“王本命平,上官无繇(由)窃之也”。

在正确理解“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这两句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当时的情况。楚怀王让屈原制定法令之时,还是倾向于改革的。他对屈原的信任也非同一般:“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屈原实际上处于内阁总理兼外交大臣的地位,上官大夫岂敢从他手中“强取”草稿!再者,楚怀王是把制定法令的任务 1

交给屈原的,上官大夫将这尚未审定的草稿“占为己有”来跟屈原争宠,不怕楚怀王反而会责怪他“越俎代庖”吗?泷川资言引用陈子龙的话已经讲得够清楚的了!

笔者认为,将这两句中的“夺”、“与”分别解释为“强取”、“给”,纯属望文生义,是不可思议的说法。

那么,此处“夺”和“与”到底应作何解?

据《说文》“手持隹失之也”和段注“引申为凡失去物之称”可知,“夺”的本义是“失”。《孟子·梁惠王上》“百亩之田,勿夺其时”,《中华古汉语字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xx年8月第1版)解释为“失去”;《 荀子·富国》:“无夺农时。”杨倞注:“夺,失也。”《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句中“夺”字,《汉语大字典》(缩印本,19xx年12月第1版)解释为“改变,更改”;“夺志”,《辞海》(缩印本,19xx年版)解释为“强迫改变原来的志向或意愿”,“夺”有“改变”之意;杨伯峻《论语译注》将这两句翻译成:“一国军队,可以使它丧失主帅;一个男子汉,却不能强迫他放弃主张。”从中不难看出词义引申的轨迹:夺——失——使(之)失——改变。至于“与”释为“许”,当“同意、赞同”讲的例子随处可见。《论语·先进》“吾与点也”,杨伯峻《论语译注》解释为“许可,同意”,译成:“我同意曾点的主张呀!?

再来看《屈原列传》中的那两句,实际上是讲:楚怀王叫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起草后,草稿尚未审定;上官大夫看到之后,想让屈原放弃初衷,修改法令内容,屈原不同意他的意见。

由此可见,此处“夺”应释为“改变”,“与”应释为“同意”。

后记:㈠ 一点补充。写作此文后不久,翻看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史记〉选读(选修)》(20xx年8月第2版),《屈原列传(节选)》还在,只是文下有关这两句的注释有所更新:P71②“夺”改变,更改;③“与”允许,同意。不再是什么“强取”、“给”了。苏教版的新注正可用作此文的一条补充论据吧。

㈡ 一点感想。文字训诂,竟被有些人视为“雕虫小技”,不屑一顾;经典名篇的译注中出现明显的错误,有人却熟视无睹,甚至人云亦云、以讹传讹、贻害无穷:岂非咄咄怪事?

2

更多相关推荐:
教案范本

湖南省公共文化课说课竞赛《应用写作》教案

教案范文

写教案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十项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六教学难点说明本...

小学语文教案范例

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上册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小学姓名备注黑体字带部分为解释说明部分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如何正确看待人和事物说明教学目标的确立...

(详细的教案范本)我们身边的线条

美术教案我们身边的线条我们身边的线条教学理念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的修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为学校美术教育拓展了博大的空间为中小学美术教育指明了方向美术课堂教学正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是以大纲精神为指导...

教案基本格式及范例

教案基本格式及范例一教案基本格式1首页主要包括课程名称授课对象年级专业层次课型学时授课题目基本教材或参考书教学目的与要求授课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教学重点难点教研室审阅意见等2续页主要包括具体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教案设计范本

走进纸世界石景山杨庄中学王巧兰一概述走进纸世界是一堂关于纸的世界的主题课本主题源自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下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把造纸术定为主题是基于以下两点原因一是造纸术不...

教学案范本

教学案范本资源县中小学大集体备课教学案年级八年级下册学科语文科著作人审稿人教学课题地毯下的尘土资源县中小学大集体备课教学案第1页共4页资源县中小学大集体备课教学案资源县中小学大集体备课教学案第2页共4页资源县中...

一个广告策划文案范本

一个广告策划文案范本目录一前言二广告商品三广告目的四广告期间五广告区域六广告对象七策划构思八广告策略九广告主题表现及媒体运用一前言本公司代理广告飘飘洗发水产品的全盘广告作业至今已将近两年两年来本公司无时不以兢兢...

广告策划文案范本

广告策划文案范本20xx12151312目录一前言二广告商品三广告目的四广告期间五广告区域六广告对象七策划构思八广告策略九广告主题表现及媒体运用一前言本公司代理广告飘飘洗发水产品的全盘广告作业至今已将近两年两年...

文案分镜版(范本)

71520xx联邦变脸王电视导购片文案分镜版注红色部分为需拍摄内容蓝色部分为三维及剪辑需注意内容1234567

提案改善制度范本

提案改善制度行政管理制度20xx0815141618阅读49评论0字号大中小订阅提案改善制度一目的为启发全体员工的想像力集结个人的智慧与经验提出有利于本公司生产的改善及业务的发展以便达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进公司...

商业提案范本框架

商业提案范本框架1集团介绍11集团发展历程12集团文化13集团资质14集团荣誉15项目服务流程2动漫营销介绍21动漫市场概况211动漫市场简介近几年发展态势简介及政府支持情况简介212动漫行业产业模式简介22动...

教案范本(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