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教案

时间:2024.4.13

《屈原列传》教案

秦锁利

授课人 黄永红

教学目的

情感目标: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4 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教学设想

1 利用“预习提示”设计导读题,引导学生圈点勾划,提要勾玄,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运用“相关联系,想似比较”的方法,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三教时

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这是长沙岳麓山上的三闾大夫祠中,有一副著名的对联,表达了对屈原的无限崇敬: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史记》中的《屈原列传》,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的通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裁。列传用以记帝王以外的人的事迹。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课内预习课文。要求:

1 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疏通课文;

2.给黑体的字注音:

惨怛( ) 商于( ) 温蠖( )

濯淖( ) 啜其醨( )( ) 帝喾( )

皭然( ) 汶汶( ) 汨罗( )

屈匄( ) 随属( ) 唐眛( )

三、研习新课:

1 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明确: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

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为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2 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明确: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按:“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有两种理解。《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是:“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同”。与课文注释相左。依教材对“夺”、“与”的注释,应译作:“上官大夫看见了想抢过去(看),屈原不给。”

“因谗之曰:‘??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资料认为“曰”、“以为”重复,疑有衍文,此说似不妥。如重新标点,作“??平伐其功,曰:‘(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理解,文辞便可贯通。联系上下文,可补出“以为”前省略的主词。

3 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明确: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四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4 第3小段包括几层?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明确:两层:

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忧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概述)《离骚》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介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的高贵品质。

结合分析板书:

一、才能杰出,蒙谗见疏

1 甚任之

2 怒而疏

3 作《离骚》:

5 词句提示点拔:

①“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这是两个并列的判断句。古人认为上天是人类的起源,是唯心主义的观点。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

③“谗人间之”:间,读jiàn,离间。之:代词,他们,指屈平与其君。

④“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明,阐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是“明”的宾词。靡:无。见:现。

三、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练习口头翻译。

四、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和练习”五。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课文第一部分已经告诉我们,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这样一个才能杰出、品质高尚的人,却蒙谗见疏,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课文第二部分记叙了“屈平既绌”以后楚国的命运和他的政治遭遇,具体而深刻地表现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下面我们研读这部分内容。

二、自读课文第4—7自然段,讨论:

1 第4—7自然段记叙了哪些事实?

概括并板书:

4.①受骗绝齐

②兵败丹淅

③蓝田退兵

5.④复释张仪

6.⑤诸侯击楚

7.⑥赴秦身死

2 作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

提示:这些事发生在“屈平既绌”以后,说明罢黜屈平是错误的。怀王复释张仪、赴秦身死,都与未听屈原的劝谏有关。

三、研读课文中第8—10自然段:

1 在课文中划出可以概括第4—7自然段内容的句子。

明确:“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身客死于秦”。

2 国家危难之际,屈原的态度和信念是什么?表现了什么精神?

明确:态度:嫉之

信念: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存君兴国

精神: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3 这一部分作者议论的观点是什么?对表现屈原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部分作者以结语式的方式,指出楚国的危难在于“怀王之终不悟”,“此不知人之祸也”。通过议论,突出了屈原在楚国兴盛衰亡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4 “顷襄王怒而迁之”说明了什么?

提示:顷襄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已见糊涂,“怒而迁”屈原,更见其昏愦。

四、词语提示点拔:

1 “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亲:亲善。

2 “双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又因厚币”后省略动词“赂”。“而”后省略主语(靳尚)。“于??郑袖”:在郑袖面前,状语后置。

3 “秦,虎狼之国”:虎狼,像虎狼一样,名词作状语。

4 “奈何绝秦欢”:欢:友好。

5 “亡走赵,赵不内”:亡:逃亡。走:跑,现代的“跑”古代称“走”;现代的“走”古代称“行”。内:同“纳”,接纳,收留。

6 “复之秦”:之:动词,到。

7 “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眷:眷恋。顾:念。眷顾:眷念。系心:挂念。反:同“返”。冀幸:侥幸希望。“一悟”的“一”:副词,一旦,一经。“一改”的“一”:副词,都,全部。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流放在外,(仍)眷念楚国,惦记着怀王,不忘要回(朝廷中)来,盼望怀王一旦醒悟,风气全都改变。

8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他保全君王振兴国家而想把不利局面改变过来。

9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无:无论。自为、自佐:既为自,佐自,宾语前置。

五、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和练习”四。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研读课文第三、四两部分。归纳课文,理解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屈原蒙谗见疏,楚国祸患相属。怀王身死,顷襄王仍然不辨忠臣。“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怒而“迁”屈原,使屈原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屈原愤而自沉汨罗,与邪恶势力进行了最后的抗争。

二、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 指名串讲课文。

2 讨论:这一部分着重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对话描写,揭示屈原“见放”是时代的悲剧,表现屈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宁赴长流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这段对话实际上是关于人生哲理的精辟议论,即明屈原之志,亦抒作者太史公之情。

3 词语提示点拔:

①“被发行吟泽畔”:被:同“披”。

②“颜色”:脸色。

③“形容枯槁”:样子消瘦。形容:形体容貌,样子。枯槁:干枯,形容消瘦。

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身之察察:即察察之身。物之汶汶:即汶汶之物。都是定语后置。

三、研读课文最后一段:屈原既死,赋存国亡。“屈原辞赋悬日月”,他创造的楚辞诗体后继有人,但“终莫敢直谏”。楚国日以削,为秦所灭。这一段将楚辞的后来者与屈原相对照,将楚之灭亡与屈原相联系,写出了屈原无可比拟的崇高伟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四、总结课文

1.思想内容: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2 写作特色:和从《史记》中选入中学课本的其它几篇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求赵》、《毛遂自荐》)相比,本文的特色是:

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②写法上,记叙和义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介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教学反思:

学生对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能深入领会;文言基础知识积累效果不是很好。


第二篇: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3.了解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不同于一般史传文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不同于一般史传文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

4课时。

【课前预习】

1.文学常识

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___,字___ ,___时期我国伟大的____主义诗人,代表作为抒情长诗《____》。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天》等。汉代把它们合编成《______》。

《屈原列传》一文记叙、___、____相结合,记载屈原的事迹和文学上的杰出才能,具体而深刻地表现了他忠贞不渝的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品格,流露了作者的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属草稿(zhǔ) 惨怛(dá) 帝喾( kù ) ...

靡不毕见(mǐ) 濯淖(zhu? nào ) 蝉蜕( tuì) ....

滋垢(g?u ) 浊秽( huì) 皭然泥而不滓( jiào nì zǐ) .....

既绌( chù ) 商於( wū ) 既咎( jiū ) ...

眷顾( juàn ) 被发( pī ) 渔父( fǔ ) ...

哺育( bǔ ) 啜泣(chu?) 罹难(lí nàn) ....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娴于辞令(熟练、熟悉) 争宠而心害其能(嫉妒) ..

1

屈平属草稿(写作) 平伐其功(夸耀) ..

王怒而疏屈平(疏远) 屈平疾也(恨、明) ..王听之不聪.

其文约(简约) 其辞微(含蓄) ..

王患之(以之为患) 大兴师(发动)伐秦 ..

臣请往如楚(到) 何绝秦欢(断绝) ..

屈平既嫉之(恨) 人君无(无论)愚智 ..

怒而迁之(流放) 宋玉、景差之徒(这一类人) ..

皆祖(效仿)屈原之从容辞令 .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明确: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

②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明确: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变草稿中法令,屈原不同意。

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明确:屈原痛心怀王耳听是非,谗言和谄媚遮蔽了君主的眼睛,邪恶不正直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 ④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明确:军队遭挫败,国土被削割,失掉了六郡,自身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1—2段,积累文言词语“志、明、娴、害、属”等。

【教学步骤】

2

2.了解屈原由见“任”到见“放”的原因。

一、导入新课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这是长沙岳麓山上的三闾大夫祠中一副著名的对联,表达了对屈原的无限崇敬。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史记》中的《屈原列传》,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二、课堂学习

1.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疏通字词。

2.浏览全文,整体感知,圈划出概括屈原悲惨遭遇的五个字。 任、疏、黜、迁、死

3.齐读第1—2段,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落实以下字词。 博闻强志 同“记”,记忆力 .

明于治乱 明白、通晓 .

娴于辞令 熟悉 .

争宠而心害其能 嫉恨、嫉妒 .

属草稿未定 写 .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改变 .

平伐其功 夸耀 .

4.疏通文意并回答以下问题。

①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明确: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

3

a.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为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

b.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②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明确: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即: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疏远屈原的根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三、布置作业

整理并掌握1—2段字词,预习第3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3段,积累文言词语“疾、害、见”等。

2.探究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

【教学步骤】

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检查1—2段的字词掌握情况

二、学习第3段

1.齐读第3自然段,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落实以下字词。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痛恨 明 ..

谗谄之蔽明也 说好人的坏话 ..

邪曲之害公也 妨害 .

离骚者,犹离忧也 同“罹”,遭遇 .

信而见疑 被(被动句) .

靡不毕见 没有 显现 ..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同“旨”,主旨、旨趣 .

举类迩而见义远 事物 近 表达 ...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洁净的样子 染黑 污浊 ....

2.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明确: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四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分析讨论:第3段包括哪几层内容?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明确:两层:

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忧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4

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概述)《离骚》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介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的高贵品质。

三、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练习口头翻译。

四、布置作业

整理并掌握第3段字词,预习第4—9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4—9段,积累文言词语“佯、诚、内”等。

2.整理并概括本部分的内容,了解屈原被疏远后楚国的发展概况。

【教学步骤】

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检查1—3段的字词掌握情况

二、学习第4—9段

1.诵读第4—9自然段,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落实以下字词。 齐与楚从亲 同“纵”,合纵 .

乃令张仪佯去秦 假装离开 ..

厚币委质事楚 呈现 质,同“贽”,见面礼 ..

楚诚能绝齐 果真 .

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凭借 .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句式) 状语后置。

奈何绝秦欢 友好 .

亡走赵,赵不内 逃亡 同“纳”,接纳 ..

复之秦 动词,到 .

不忘欲反 同“返” .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侥幸希望 ..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改变、扭转 ..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 无论 .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连着、跟着 .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表被动 .

为天下笑 表被动 .

2.自读课文第4—8自然段,讨论概括这一部分记叙了哪些事实? 概括并板书:

第4段 ①受骗绝齐②兵败丹淅③蓝田退兵

第5段 ④复释张仪

5

第6段 ⑤诸侯击楚

第7段 ⑥赴秦身死

第8段 ⑦新君继位

3.这一部分作者记述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些事发生在“屈平既绌”以后,说明罢黜屈平是错误的。怀王复释张仪、赴秦身死,都与未听屈原的劝谏有关。

4.课文第9段在表达方式与前几段有什么不同?表现了屈原怎样的形象?

明确:第9段以议论为主。作者通过议论,以结语的方式,指出楚国的危难在于“怀王之终不悟”,“此不知人之祸也”。此时到的屈原“既嫉之,虽放流”,但仍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表现了他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5.这一部分作者的议论对表现屈原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部分通过议论,突出了屈原在楚国兴盛衰亡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自由朗读第4—9自然段,练习口头翻译。

四、布置作业

整理并掌握第4—9段字词,预习第10—13段。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10—13段,积累文言词语“短、迁、被、祖”等。

2.整理并概括各段落的内容,总结课文,分析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检查4—9段的字词掌握情况

二、学习第10—13段

1.诵读第10—13自然段,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落实以下字词。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诋毁、说坏话 .

顷襄王怒而迁之 流放 .

被发行吟泽畔 同“披”,披散 .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脸色 形体容貌 ....

何故怀瑾握瑜 比喻保持高才美德 ....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效法 .

及见贾生吊之 悼念 .

2.朗读课文第11段,讨论:这一部分着重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对话描写,揭示屈原“见放”是时代的悲剧,表现屈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宁赴长流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

6

品质。这段对话实际上是关于人生哲理的精辟议论,即明屈原之志,亦抒作者太史公之情。

3.朗读课文第12段,思考:这一部分内容对表现屈原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段的内容为屈原既死,赋存国亡。“屈原辞赋悬日月”,他创造的楚辞诗体后继有人,但“终莫敢直谏”。楚国日以削,为秦所灭。这一段将楚辞的后来者与屈原相对照,将楚之灭亡与屈原相联系,写出了屈原无可比拟的崇高伟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三、总结课文

1.思想内容: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2. 写作特色:和从《史记》中选入中学课本的其它几篇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求赵》、《毛遂自荐》)相比,本文的特色是:

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②写法上,记叙和义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介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布置作业:

完成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1.下列各句中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①离骚者,犹离忧也 ②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B.①争宠而心害其能 ②屈平既绌

C.①人穷则反本 ②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D.①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②厚币委质事楚

2.下列与例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王甚任之 .

7

A.夫天者,人之始也 B.顷襄王怒而迁之 ..

C.屈平之作《离骚》 D.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 ..

3.下列与例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无何,宰以卓异闻 .

A.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B.以勇气闻于诸侯 ..

C.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D.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

4.下列与例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 .

A.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 B.平伐其功 ..

C.因造玉清宫,伐山取道 D.此五霸之伐也 ..

5.比较下列每组句子里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屈平属草稿未定 ②亡国破家相随属 ..

③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④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6.选出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 )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②娴于辞令

③此不知之祸也 ④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⑤父母者,人之本也 ⑥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A.①④/②/③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④/③⑤/⑥ D.①④/③⑤/②⑥

7.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②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③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选择题答案:C B B A D A 翻译:略 )

【教后记】

8

更多相关推荐:
教案范本

湖南省公共文化课说课竞赛《应用写作》教案

教案范文

写教案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十项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六教学难点说明本...

小学语文教案范例

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上册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小学姓名备注黑体字带部分为解释说明部分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如何正确看待人和事物说明教学目标的确立...

(详细的教案范本)我们身边的线条

美术教案我们身边的线条我们身边的线条教学理念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的修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为学校美术教育拓展了博大的空间为中小学美术教育指明了方向美术课堂教学正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是以大纲精神为指导...

教案基本格式及范例

教案基本格式及范例一教案基本格式1首页主要包括课程名称授课对象年级专业层次课型学时授课题目基本教材或参考书教学目的与要求授课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教学重点难点教研室审阅意见等2续页主要包括具体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教案设计范本

走进纸世界石景山杨庄中学王巧兰一概述走进纸世界是一堂关于纸的世界的主题课本主题源自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下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把造纸术定为主题是基于以下两点原因一是造纸术不...

教学案范本

教学案范本资源县中小学大集体备课教学案年级八年级下册学科语文科著作人审稿人教学课题地毯下的尘土资源县中小学大集体备课教学案第1页共4页资源县中小学大集体备课教学案资源县中小学大集体备课教学案第2页共4页资源县中...

一个广告策划文案范本

一个广告策划文案范本目录一前言二广告商品三广告目的四广告期间五广告区域六广告对象七策划构思八广告策略九广告主题表现及媒体运用一前言本公司代理广告飘飘洗发水产品的全盘广告作业至今已将近两年两年来本公司无时不以兢兢...

广告策划文案范本

广告策划文案范本20xx12151312目录一前言二广告商品三广告目的四广告期间五广告区域六广告对象七策划构思八广告策略九广告主题表现及媒体运用一前言本公司代理广告飘飘洗发水产品的全盘广告作业至今已将近两年两年...

文案分镜版(范本)

71520xx联邦变脸王电视导购片文案分镜版注红色部分为需拍摄内容蓝色部分为三维及剪辑需注意内容1234567

提案改善制度范本

提案改善制度行政管理制度20xx0815141618阅读49评论0字号大中小订阅提案改善制度一目的为启发全体员工的想像力集结个人的智慧与经验提出有利于本公司生产的改善及业务的发展以便达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进公司...

商业提案范本框架

商业提案范本框架1集团介绍11集团发展历程12集团文化13集团资质14集团荣誉15项目服务流程2动漫营销介绍21动漫市场概况211动漫市场简介近几年发展态势简介及政府支持情况简介212动漫行业产业模式简介22动...

教案范本(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