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贾生列传》汇编

时间:2024.4.26

《屈原贾生列传》汇编

外汉1012 2010513072

需要加以说明或考辩的:

① 屈原的任职问题。

《史记》中称,屈原在楚怀王时任“左徒”。左徒究竟是什么职位,通过《屈原贾生列传》我们并不能很清楚的认识这个职位。

② 起草宪令的问题。

《史记》屈原受命造县令,是其受禅被疏的起因。其记载较为可信,屈原被谗绝不是个人恩怨,而是关系到楚国前途的政治斗争。

③ 放逐问题。

对屈原的生平只说了一个轮廓,关于他具体的行踪则说得很少。

胡适对其的怀疑

“及孝文崩,孝武皇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而贾嘉最好学,世其家,与余通

书,至孝昭时列九卿。”

疑点一:孝文之后当为孝景而不应接“孝武皇帝立”。

疑点二:司马迁不可能知道孝昭帝的谥号。

屈原的君臣观念在战国时代不会有,而是汉代的老学究把屈原作为忠臣的代表,使之

成为一个伦理的箭垛。

关于风骚传统

“自司马相如、王褒、杨雄诸贤,世尚赋颂,皆体则《诗》、《骚》,傍综百家之言。······至过江,佛理尤盛,故郭璞五言始会和道家之言而韵之,询及太远孙绰转相祖尚,又加以三世之辞,而《诗》、《骚》之体尽矣。”

——《世说新语·文学篇》刘孝标注引

“周氏既衰,风流弥著。屈平,宋玉导清源于前,贾谊、相如振芳尘于后,英辞润金石,高义薄云天。······自汉至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相如巧为形似之言,班固长于情理之说,子建、仲宣以气质为体,并标能擅美,独映当时,是以一世之士,各相慕习。源其飚流所始,莫不同祖《风》、《骚》;徒以赏好异情,故意制相诡。 ——《宋书·谢灵运传论》沈约

“其后逐臣屈平,作《离骚》以叙志,宏才艳发,有恻隐之美。······并陶铸性灵,组织风雅,词赋之作,实为其冠。”

——《周书·王褒庾信传论》唐代令狐德棻

“由是比兴继作,风流弥繁,黄竹白云,垂芳于帝籍;楚兰班素,作丽于辞人。莫不究情性之微,含风骚之旨。”

——《全唐文》卷二九五

评屈原

[1] 李天洲. 论屈原的爱国主义[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S1) .

[2] 张欢喜. 谈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J]. 语文学刊, 1997, (02) .

[3] 徐勇. 屈原的爱国思想[J]. 历史教学, 1995, (05) .

[4] 周建忠. 屈原“爱国主义”研究的历史审视[J]. 中国文学研究, 2002, (04) .

[5] 秦文兮. 端午节与屈原──屈原爱国主义思想新探[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 (02) .

[6] 黄向清. 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影响[J]. 安顺师专学报, 2001, (04) .

[7] 黄霞. 屈原的爱国思想及后世影响[J].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01) .

[8] 张宏洪. 论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J].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1990, (02) .

[9] 曲家源. 屈原的人格精神及其历史评价[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5, (01) .

[10] 赵沛霖. 屈原爱国精神研究与历史理论的发展──屈原研究述评之一[J]. 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 (03)

[11] 理奥. 屈原投江[J]. 红领巾(低年级), 2005, (06)

[12] 廖化津. 屈原西行考[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 (04)

[13] 曾凡荣. 秭归屈原庙[J]. 上海集邮, 1998, (06)

[14] 廖化津. 屈原遭遇考──兼评“两次放逐”说、“自请放逐”说及“未遭放逐”说[J].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4, (01)

[15] 傅爱明. 致屈原[J]. 阅读与写作, 1996, (03)

[16] 何念龙, 陈顺智. 屈原李白之异论纲[J]. 江汉论坛, 2004, (12)

[17] 李铁城. 祭屈原文[J]. 阅读与鉴赏(高中版), 2005, (04)

[18] 白璐. 遥想屈原当年[J]. 当代学生, 2005, (Z2)

[19] 寞语. 路遇屈原[J]. 全国优秀作文选(高中), 2005, (01)

[20] 李婧超. 夜读屈原[J]. 语文天地, 2005, (01)

21] 潘啸龙. 屈原评价的历史审视[J]. 文学评论, 1990, (04)

[22] 张来芳. 屈原精神与知识经济断想[J]. 云梦学刊, 1999, (03)

[23] 王大平. 屈原精神论[J]. 船山学刊, 2003, (01)

[24] 潘啸龙. 从汉人的记述看屈原的沉江真相[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9, (03)

[25] 王怀平. 在诗意的逻辑中歌奏感伤而悲愤的旋律——论屈原精神及其对后世文化的影响[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4, (06)

[26] 谢宗玉. 愚生佯狂说屈原[J]. 海燕, 2004, (10)

[27] 童道明. 新的屈原——看《春秋魂》[J]. 广东艺术, 1995, (04)

[28] 方仁念. 《屈原》人物论[J]. 戏剧艺术, 1980, (02)

[29] 王剑丛. 《屈原》·屈原精神·民族精神[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 (03)

[30] 田本相, 杨景辉. 《屈原》论[J]. 文学评论, 1982, (06

[31] 邝振华. 屈原爱国思想略论——兼和《“屈原——爱国诗人”之我见》的作者商榷[J]. 云梦学刊, 1985, (03)

[32] 李增林 , 龚世俊. 对屈原爱国思想的再认识——兼与刘金明同志商榷[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9, (01)

[33] 廖化津. 屈原西行考[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 (04)

[34] 杨壬. 屈原祠[J]. 决策与信息, 1995, (03)

[35] 曾凡荣. 秭归屈原庙[J]. 上海集邮, 1998, (06)

[36] 高捷. 与屈原对话[J].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02, (02)

[37] 廖化津. 屈原遭遇考──兼评“两次放逐”说、“自请放逐”说及“未遭放逐”说[J].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4, (01)

[38] 童道明. 新的屈原──看《春秋魂》[J]. 中国戏剧, 1995, (11)

[39] 傅爱明. 致屈原[J]. 阅读与写作, 1996, (03)

[40] 钱进. 以水为缘写屈原[J]. 治淮, 1998, (07)

[41] 黄震云. 从《九辩》看屈宋关系[J]. 云梦学刊, 1994, (02)

[42] 李金锡. 屈原的《离骚》与宋玉的《九辩》[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1982, (00)

[43] 孙元璋. 《楚辞·九辩》臆解[J].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 (01)

[44] 论《九辩》当为屈原所作[J]. 中国文学研究, 1996, (01)

[45] 陈学文. 论《九辩》当为屈原所作[J]. 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5, (03)

[46] 廖化津. 屈原西行考[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 (04)

[47] 曾凡荣. 秭归屈原庙[J]. 上海集邮, 1998, (06)

[48] 廖化津. 屈原遭遇考──兼评“两次放逐”说、“自请放逐”说及“未遭放逐”说[J].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4, (01)

[49] 童道明. 新的屈原──看《春秋魂》[J]. 中国戏剧, 1995, (11)

[50] 傅爱明. 致屈原[J]. 阅读与写作, 1996, (03)

评屈原列传

[1] 熊任望. 《屈原列传》析疑[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 (01)

[2] 赵德政, 赵敏如. 评《屈原列传》之“讹脱”说[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998, (04)

[3] 吴大忠. 《屈原列传》中的“夺”和“与”[J]. 滁州师专学报, 2002, (02)

4] 易重廉. 《屈原列传》难句试释[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 (01)

[5] 张仲良. 也释《屈原列传》的两个难句[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 (02)

[6] 王锡荣. 屈原被疏后的经历问题新考[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83, (02)

7] 张志达. 相机启发引导培养钻研兴趣——《屈原列传》词语教学札记[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 (03)

[8] 肖振宇. 中国诗歌鉴赏史上第一篇完整系统的鉴赏文刍议[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2005, (05)

[9] 徐敦忠. 《屈原列传》的写作特色[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1, (01)

[10] 李春芳. 司马迁所读之《招魂》是《大招》吗?[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 (03)

[11] 钱今凡. 屈原行历考[A]. 中国楚辞学(第六辑)——20xx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 2000 .

[12] 赵敏俐.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再认识——兼评屈原否定论者对历史文献的误读[A]. 中国楚辞学(第六辑)——20xx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 2000 .

[13] 张强. 楚文学与汉代文学之关系考论[A]. 中国楚辞学(第六辑)——20xx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专辑[C], 2000 .

[14] 聂石樵. 怎样看待屈原赋与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关系[A]. 中国楚辞学(第六辑)——20xx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 2000 .

[15] 张国荣. 屈原涉江南行的“奇服”考辩[A]. 中国楚辞学(第六辑)——20xx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 2000 .

[16] 温洪隆. 从《史记·屈原列传》与《战国策》的关系谈起[A]. 中国楚辞学(第六辑)——20xx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 2000 .

[17] 张鸣华. 屈原的价值观及其必然的命运[A]. 中国楚辞学(第六辑)——20xx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 2000 .

[18] 杜道明. 试论屈原悲剧的必然性[A]. 中国楚辞学(第六辑)——20xx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

[C], 2000 .

[19] 晋文. 商鞅变法与秦国田租的征课——兼论秦汉“纳粟拜爵”与“更赋”的起源[A]. 秦文化论丛(第十辑)

[C], 2003 .

[20] 黄瑞雲. 楚国论[A]. 中国楚辞学(第四辑)——20xx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 2002 .

[21] 曹慶鸿. 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与屈原政治理想的意象追求[A]. 中国楚辞学(第六辑)——20xx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 2000

[22] 徐柏青. 論屈原的人生悲劇及《離騷》的悲劇審美價值[A]. 中国楚辞学(第五辑)——20xx年楚辞学国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 2000

[23] 王開元. 由《離騷》看屈原的神話觀[A]. 中国楚辞学(第五辑)——20xx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 2000

24] 尚永亮. 从对屈、贾、陶的接受态度看中唐贬谪诗人心态[A]. 唐代文学研究(第九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0

[25] 李金善. 論屈原的生命意識[A]. 中国楚辞学(第五辑)——20xx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 2000

[26] 温洪隆. 从《史记·屈原列传》与《战国策》的关系谈起[A]. 中国楚辞学(第六辑)——20xx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 2000

27] 吴晓. 屈原祠搬迁保护可行性研究报告[A].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2

[28] 杜道明. 试论屈原悲剧的必然性[A]. 中国楚辞学(第六辑)——20xx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

[C], 2000

[29] 赵敏俐.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再认识——兼评屈原否定论者对历史文献的误读[A]. 中国楚辞学(第六辑)——20xx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 2000

[30] 钱今凡. 屈原行历考[A]. 中国楚辞学(第六辑)——20xx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 2000

[31] 熊任望. 《屈原列传》析疑[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 (01)

[32] 赵德政, 赵敏如. 评《屈原列传》之“讹脱”说[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998, (04)

[33] 吴大忠. 《屈原列传》中的“夺”和“与”[J]. 滁州师专学报, 2002, (02)

[34] 易重廉. 《屈原列传》难句试释[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 (01)

[35] 张仲良. 也释《屈原列传》的两个难句[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 (02)

[36] 王锡荣. 屈原被疏后的经历问题新考[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83, (02)

[37] 张志达. 相机启发引导培养钻研兴趣——《屈原列传》词语教学札记[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 (03)

38] 肖振宇. 中国诗歌鉴赏史上第一篇完整系统的鉴赏文刍议[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2005, (05)

[39] 徐敦忠. 《屈原列传》的写作特色[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1, (01)

[40] 李春芳. 司马迁所读之《招魂》是《大招》吗?[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 (03)


第二篇:屈原贾生列传读书报告


屈原贾生列传读书报告

摘要:本文简述了《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的内容,并对该传记的写作特点做了简要分析,并对传记中抒情浓厚和令人费解的地方作了着重详述。

屈原贾生列传是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战国时楚国的屈原和西汉的贾谊所著列传。二人虽是不同时代的人,但同为才高八斗,忠贞爱国之士,又都为小人嫉恨,遭谗佞之言所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惨遭贬谪,在政治上抑郁不得志,在文学上又都颇有建树,成就卓著。因其相似的人生遭遇,故被太史公同列为一篇之中。

列传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对屈原的介绍。对于屈原,作者先写他因才能之高而备受楚王信任。“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王甚任之”,却因此为楚国上官大夫所嫉恨。上官大夫进谗言使楚怀王逐渐疏远屈原。屈原遭贬谪之后,楚怀王因忠奸不分“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结果“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而作者此时却极力表现屈原忠君爱国的一腔热血和满怀赤诚。先是借屈原所作“离骚”中透露的的志洁行廉,意旨深远,盛赞屈原卓著的文学成就和 可与“日月争光”的高尚品节;而后直抒胸臆,将屈原当时的存君兴国之志抒发的淋漓尽致,“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然而事与愿违,屈子的满腔赤子之情,非但没有被楚国国君理解,反而因此得罪令尹子兰,遂又为侫言所中伤,被顷襄王贬迁。

屈原被放逐之后,作者则着重描写了屈原投江。满怀经世治国之志的屈原,虽学富五车,却报国无门,既有着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忍,却似乎少了一种“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洒脱。满腔抑郁不平终究只能借《离骚》等诗篇来倾诉,却不为国君感受到。世道既容不下他正道直行的性格,自己又不愿与世推移、随波逐流,故死亡自然是获得解脱最好的选择。“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境遇是伟大的,也是悲哀的。力不从心、事与愿违的无助让他“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蠼乎”,终于怀石投江,以死明志,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

后半部分主要是对贾谊的介绍。对于贾谊,作者也是先表现他才华过人,“是时贾生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人,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以为能,不及也”。汉文帝非常欣赏贾谊的才华,故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升至太中大夫。后来,贾谊权衡汉朝时弊,认为应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行礼乐”,遭到周勃,张相如等老臣们的反对,便以“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的罪责在汉文帝面前斥责贾谊,于是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贾谊被贬到长沙之后,作者则主要借助贾谊的辞赋来着重表现他的抑郁不快之情。如《吊屈原赋》云:“斡弃周鼎兮宝康瓠,腾驾罢牛兮骖蹇驴,骥垂两耳兮服盐车。章甫荐屦兮,渐不可久。嗟苦先生兮,独离此咎!“,实在是以屈原自比,吊古伤己。将贾生与屈子二人的命运深刻地联系在了一起,表现了一个永恒的主题。然而在这其中,我似乎也看到了太史公本人的影子,隐约透露出自己对“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怨愤。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作者笔端饱含感情,行文幽抑哀惋。正如作者所云:“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作者满怀深情著述此篇,当中自是有着个人的影子存在,或许正是同因尽忠而遭受不幸,太史公才写出了如此令人感同身受的文章。

本文的另一大特点是集“叙事抒情为一体”,夹叙夹议。作者很好的将叙事和抒情融贯在一起,叙到情深处变自然而然地抒发出来,让人感到内心情感的跌宕起伏。譬如,在对屈原第一次被贬之后,便极力抒发对屈原人格的赞赏,和文学成就的肯定。在楚怀王客死之后,屈原投江之前,又来了一段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屈子的无限同情与对楚怀王的昏聩无能的批判。

另外,本篇在写作上确实又继承了《离骚》的抒情传统,正如清人刘熙载所云:“学《离骚》得其情者太史公,得其辞者为司马长卿。”又云:“太史公文,兼括六艺百家之旨。第论其恻怛之情,抑扬之致,则得之于《诗三百篇》及《离骚》者居多。”(《艺概·文概》)而纵观本篇,更是如此。

文章最后“太史公曰“的部分颇让人费解,它不仅涉及到对屈原和贾谊人生、思想与作品的认识,也可见作者本人的历史观、人生观。其中作者自云“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之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既赞叹其“为人”,又责怪其行事,貌似前后矛盾。事实上,“《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曰”中反映了司马迁评屈思想中的一些变化,也展示了史迁反思的过程,但其基本思想并不矛盾。“爽然自失”一句,是对自己“怪屈原”思想的否定,是认为其“失”。”所以,司马迁在屈原本传中对屈原的评价是始终如一的。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2503页

[2]张庆利.《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曰”发微.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0期

[3]刘熙载《艺概·文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751页

更多相关推荐:
屈原贾生列传

屈原贾生列传出自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作者司马迁该篇是屈原贾谊两个人的传记他们虽然不是同时代人但是二人的遭遇有不少共同之处他们都是才高气盛又都是因忠被贬在政治上都不得志在文学上又都成就卓著所以司马迁才...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之心理面面观

一标题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之心理面面观二摘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系统地记载了屈原和贾谊两位政治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文人的生平事迹在我们感慨叹息于屈原和贾谊的怀才不遇和悲剧人生时细细品读这篇不长的列传除了这两位主角同时还涉及...

屈原贾生列传读书报告

屈原贾生列传读书报告摘要本文简述了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的内容并对该传记的写作特点做了简要分析并对传记中抒情浓厚和令人费解的地方作了着重详述屈原贾生列传是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战国时楚国的屈原和西汉...

专题——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和《楚辞》读后感

专题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和楚辞读后感屈原约前340年约前278年屈原名平字原具有美政思想向往贤能政治主张建立正确的法度使国家富强被流放后创作了许多悲愤沉痛忧国忧民的诗歌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

屈原列传读后感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这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笔下的名句屈原是战国时期武王的后代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他始终不渝地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在理想破灭后屈原不愿随波逐流宁可舍生取义毅然赴死把理想和人格...

屈原传记读后感

是谁曲解了屈原的爱国情怀说道屈原第一时间想到的词就是爱国主义而这一主题一直都贯穿于屈原作品的传统解读写这篇文章是因为当我维基百科屈原词条时赫然发现在屈原这一词条下竟有关于性向的解读仔细阅读竟发现他竟然是一位同性...

爱国主义读后感作文:读《爱国诗人屈原》有感

爱国主义读后感作文读爱国诗人屈原有感爱国主义读后感作文读爱国诗人屈原有感读爱国诗人屈原有感今天我读了爱国诗人屈原我深有感触屈原原本是一个官员他甘愿为朝廷出力愿为老百姓伸冤他办事公正廉洁但因为当朝皇帝听信谗言把屈...

史记·屈原列传翻译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

史记选读__屈原列传

史记选读屈原列传属zh草稿惨怛d帝喾k靡不毕见xin举类迩r濯zhu淖no蝉蜕tu滋垢gu浊秽hu皦jio然泥ni而不滓zz者也既绌ch商於w屈匄gi既咎ji眷jun顾相随属zh唐昧m憔qio悴cu啜chu其醴...

《还原真我》读后感1

还原真我的第一节我是谁的游戏和第二节冥思从零开始的读后感这本书里每一个故事都会给我带来启发如我读完这篇文章的第一章还原真我的第一节我是谁的游戏以及第二节冥思从零开始的文章觉得它们很精彩我特别喜欢文章里讲到很高兴...

读屈原有感

读屈原有感空气开始凝固风欲呼不能你最终还是来到了汨罗江岸颜色憔悴面容枯槁你的心在滴血不平的遭遇不公平的议论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你最终选择了与日月争辉和天地共存用尽力气抹不去你悲伤的回忆你屈原楚怀王的左膀天下无人不知...

屈原观后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五月初五日行吟泽畔楚国诗魂屈原忧国宁死不屈你把肉体献给了鱼虾把离骚留给华夏汨罗江的水啊为你奔流汹涌在每个炎黄子孙的心中不会中止断流今天是稳定和谐的节日...

屈原贾生列传读后感(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