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之心理面面观

时间:2024.3.19

一.标题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之心理面面观

二.摘要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系统地记载了屈原和贾谊两位政治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文人的生平事迹,在我们感慨叹息于屈原和贾谊的怀才不遇和悲剧人生时,细细品读这篇不长的列传,除了这两位主角,同时还涉及到多个人物,轻信谗言的楚怀王和孝文帝,嫉妒陷害忠良的小人子兰,郑袖,冯敬,巧骗楚王的张仪等等,本论文即是从一些主要人物中去以小见大剖析这些人的心理特征,从不同角度来赏读《史记》及史记中的人物。

三.关键词

屈原;强迫性人格;贾谊;伤怀悲观;嫉妒与谗言;利益冲突

四.正文

(一)引言

人类社会的历史离不开人的活动。一直以来我们对姿态各异、思想纷呈的历史人物,往往只用阶级分析方法来进行研究, 研究角度狭窄,过分强调政治因素和阶级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没有把历史人物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来研究,忽视了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因素对其行为的影响。近年来,我们倾向于运用心理分析方法研究和评价历史人物,包括认识、情感、心理过程和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借以更进一步说明历史人物的行为及其与历史发展的关系,有助于于对历史及现代社会心理学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文献综述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很大程度上已经具有了文学史的意义,并且其中文学史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已经表现出"场景还原"和"版图复原"的文学地理学思想。(雷陈生,2011)

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我们研究屈原最重要的原始材料之一 ,但又是近百年来屈原否定论者攻击的对象。司马迁在这篇传记中写出了自己的思想困惑 ,同时也写出屈原和贾谊之间的时代思想差异。(赵敏俐,2001)

从司马迁到刘向,存在着战国自由精神到大一统专制的转变,应在此大背景下来探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而扬雄等人的屈原论,昭示着新一轮的战国精神的回归,士人精神道统发生企图挣脱朝廷政统、以求相对独立之倾向。(汪春泓,2011)

结合屈原的作品和司马迁的思想,可以看出,其传赞高歌了屈原热爱故国、坚守高洁和追求美政的精神,反映出司马迁对屈原的认识也受到贾谊的影响,但最终经过反思,仍然肯定了屈原殉国的崇高精神。(张庆利,2009)

(三)我的分析

1.屈原——强迫性人格

在《屈原列传》中,屈原由于楚怀王、顷襄王听信令尹子兰、靳尚等人的谗言而被革职放逐,“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屈原坚守的美德,是一种常人很难企及的极高的境界:闭心自慎,独立不迁,横而不流,无私且行比伯夷,具有完美主义的色彩。但这正是屈原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屈原理想的自我,屈原将具有这种人格特征的人称为“美人”。

作为一种理想状态,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完美主义可以被人接受。但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完美主义则注定是要失败的!至少,完美主义者在现实当中将会受到重创。强迫型人格群体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完美主义。在现实生活中,成功者多追求完美。他们能在辛苦工作和克服千难万险以及无与伦比的细致中,体会到真正的快乐。而造成社会适应不良,神经质的完美主义者则不能体会工作的满足感,因为在他们眼里所有的事情都做得不够好,别人和自己都那么没尽到义务,不够负责任。

屈原正是强迫型人格的典型代表。最终屈原怀着极大的幽怨哀伤自沉汨罗而死,选择自杀的人,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社会适应不良。像屈原这种性格的人,在现代社会中是非常多见的。这类人过分认真,为自己建立严格的标准。在思想上呆板保守,在行动上拘谨、小心翼翼。自我怀疑,担心达不到要求而使神经常处于焦虑和紧张之中,得不到松弛。过分地注重工作,怕犯错误,非常容易感到挫折、心理非常脆弱。由于追求完美及博学,又使他们时常陷入情绪和思想的彷徨之中。

想到心仪“美人”也曾自喻“美人”的屈原,便也想到崇尚自然的庄子,屈原如果不是那样执着于美德,执着于美德像芳草一样香芬远播,为世人树立榜样,原本也还有其他的选择的。屈原也是有机会像庄子那样归隐山野的。

2.贾谊——伤怀悲观

司马迁对贾谊,首先就表现其才华过人,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便显现出郁郁不快之意,

“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适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还没到长沙就悲观自以寿不得长,这是多么消极的处世态度啊,自然也奠定了贾谊一生的悲剧基调,所谓“性格决定命运”,一点不假。而《吊屈原赋》明明也就是哀悼自己,典型的一个伤怀悲己、柔弱无助的小儿女形象。

当他又被文帝召回并拜他为梁怀王太傅后,虽然他鼓动皇帝“削藩”以逐步弱化各地

王族势力的谏言没有被立即欣然采纳,但后来的历史也证明如果耐心点等下去,削藩还是很有希望的,年轻的贾谊在后来漫长年代里,仍然可大有作为。可是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梁怀王在骑马时坠地死掉了!贾谊的精神支柱似乎一下子就垮了,常常哭泣,一年后郁郁而亡,时年三十三岁。他可能觉得在文帝时代,自己难有大作为,本来寄希望于后朝,但他心目中的小皇帝也死了,于是悲痛欲绝,认为自己的绝世才华,再无施展的机会。

盛年而死的贾谊其悲比之屈原犹过。“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是生不逢时的悲哀, 却也是他消极悲观的处世态度所决定的,性格过于脆弱,天纵英才,早成大器,而经不起世事之坎坷磨难。历史上大器晚成,干出一番事业的名人数不胜数,年纪轻轻就如此伤怀悲观,空有满腹才情,只留给后人喟然长叹!

3.君王与小人——嫉妒谗言背后的利益冲突

所谓“谗言”,就是指毁谤别人或挑拨离间的话。屈原和贾谊都曾被小人大进谗言而被贬职,

而令尹子兰、上官大夫、灌婴、周勃之流为何要大进谗言?首先不可避免是出于嫉妒心理,当贾谊这样学识渊博又有革新思想的年轻知识分子在汉王朝崭露头角时,这些老臣显贵们一方面因他年纪轻资历浅而看不起他;另一方面又因他才华出众而心怀妒忌。他们就众口一词地攻击贾谊:“这个洛阳人,小小年纪,学识浅薄,一心想专擅权力,要把国家的许多大事搞乱了!”

但是我想更重要的应该是这些谗言背后的利益冲突。举个例子,秦惠王为什么听信谗言处死商鞅?我们知道商鞅变法的一个核心内容是削弱原来贵族阶层的权力而强化王权。这种集权符合了秦王的利益,却损害了一大批人的利益。也就是说,商鞅之死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秦王要他死,而是触犯了“众怒”。在这种情况下,秦王为了解决他自身的公关危机,必须杀死商鞅以抚平贵族群体的强烈不满。杀死商鞅远比得罪贵族更为明智,很好地解决王朝与贵族间的利益冲突。汉武帝刘彻也曾以同样的原因杀死了他的老师晁错,以平息因独尊儒术带来的公众阻力。

这样看来,小人的大进谗言,君王的轻信谗言并不是我们一味抨斥的“不知忠恶之分”,利益冲突往往才是根本原因。

(四)结语

心理历史学是心理学与历史学两门学科互相结合的产物,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来分析历史人物的个性行为,企图用这种心理分析方法说明或解释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通过对《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中人物的性格心理分析,我们得到了对这些耳熟能详的

名人们全新的认识和看法,同时有了新的感悟,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历史,吸取经验。

(五)文献综述

[1] 赵敏俐. 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的再认识———兼评屈原否定论者对历史文献的误读.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01.

[2]陈立强.论司马迁解读屈原悲剧的文化视角.渭南师专学报:自然科学报.1999.03.

[3]李桂荣.屈原悲剧中的“二律背反”臆证.山东社会科学.2003.05.


第二篇:《屈原贾生列传》汇编


《屈原贾生列传》汇编

外汉1012 2010513072

需要加以说明或考辩的:

① 屈原的任职问题。

《史记》中称,屈原在楚怀王时任“左徒”。左徒究竟是什么职位,通过《屈原贾生列传》我们并不能很清楚的认识这个职位。

② 起草宪令的问题。

《史记》屈原受命造县令,是其受禅被疏的起因。其记载较为可信,屈原被谗绝不是个人恩怨,而是关系到楚国前途的政治斗争。

③ 放逐问题。

对屈原的生平只说了一个轮廓,关于他具体的行踪则说得很少。

胡适对其的怀疑

“及孝文崩,孝武皇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而贾嘉最好学,世其家,与余通

书,至孝昭时列九卿。”

疑点一:孝文之后当为孝景而不应接“孝武皇帝立”。

疑点二:司马迁不可能知道孝昭帝的谥号。

屈原的君臣观念在战国时代不会有,而是汉代的老学究把屈原作为忠臣的代表,使之

成为一个伦理的箭垛。

关于风骚传统

“自司马相如、王褒、杨雄诸贤,世尚赋颂,皆体则《诗》、《骚》,傍综百家之言。······至过江,佛理尤盛,故郭璞五言始会和道家之言而韵之,询及太远孙绰转相祖尚,又加以三世之辞,而《诗》、《骚》之体尽矣。”

——《世说新语·文学篇》刘孝标注引

“周氏既衰,风流弥著。屈平,宋玉导清源于前,贾谊、相如振芳尘于后,英辞润金石,高义薄云天。······自汉至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相如巧为形似之言,班固长于情理之说,子建、仲宣以气质为体,并标能擅美,独映当时,是以一世之士,各相慕习。源其飚流所始,莫不同祖《风》、《骚》;徒以赏好异情,故意制相诡。 ——《宋书·谢灵运传论》沈约

“其后逐臣屈平,作《离骚》以叙志,宏才艳发,有恻隐之美。······并陶铸性灵,组织风雅,词赋之作,实为其冠。”

——《周书·王褒庾信传论》唐代令狐德棻

“由是比兴继作,风流弥繁,黄竹白云,垂芳于帝籍;楚兰班素,作丽于辞人。莫不究情性之微,含风骚之旨。”

——《全唐文》卷二九五

评屈原

[1] 李天洲. 论屈原的爱国主义[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S1) .

[2] 张欢喜. 谈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J]. 语文学刊, 1997, (02) .

[3] 徐勇. 屈原的爱国思想[J]. 历史教学, 1995, (05) .

[4] 周建忠. 屈原“爱国主义”研究的历史审视[J]. 中国文学研究, 2002, (04) .

[5] 秦文兮. 端午节与屈原──屈原爱国主义思想新探[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 (02) .

[6] 黄向清. 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影响[J]. 安顺师专学报, 2001, (04) .

[7] 黄霞. 屈原的爱国思想及后世影响[J].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01) .

[8] 张宏洪. 论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J].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1990, (02) .

[9] 曲家源. 屈原的人格精神及其历史评价[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5, (01) .

[10] 赵沛霖. 屈原爱国精神研究与历史理论的发展──屈原研究述评之一[J]. 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 (03)

[11] 理奥. 屈原投江[J]. 红领巾(低年级), 2005, (06)

[12] 廖化津. 屈原西行考[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 (04)

[13] 曾凡荣. 秭归屈原庙[J]. 上海集邮, 1998, (06)

[14] 廖化津. 屈原遭遇考──兼评“两次放逐”说、“自请放逐”说及“未遭放逐”说[J].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4, (01)

[15] 傅爱明. 致屈原[J]. 阅读与写作, 1996, (03)

[16] 何念龙, 陈顺智. 屈原李白之异论纲[J]. 江汉论坛, 2004, (12)

[17] 李铁城. 祭屈原文[J]. 阅读与鉴赏(高中版), 2005, (04)

[18] 白璐. 遥想屈原当年[J]. 当代学生, 2005, (Z2)

[19] 寞语. 路遇屈原[J]. 全国优秀作文选(高中), 2005, (01)

[20] 李婧超. 夜读屈原[J]. 语文天地, 2005, (01)

21] 潘啸龙. 屈原评价的历史审视[J]. 文学评论, 1990, (04)

[22] 张来芳. 屈原精神与知识经济断想[J]. 云梦学刊, 1999, (03)

[23] 王大平. 屈原精神论[J]. 船山学刊, 2003, (01)

[24] 潘啸龙. 从汉人的记述看屈原的沉江真相[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9, (03)

[25] 王怀平. 在诗意的逻辑中歌奏感伤而悲愤的旋律——论屈原精神及其对后世文化的影响[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4, (06)

[26] 谢宗玉. 愚生佯狂说屈原[J]. 海燕, 2004, (10)

[27] 童道明. 新的屈原——看《春秋魂》[J]. 广东艺术, 1995, (04)

[28] 方仁念. 《屈原》人物论[J]. 戏剧艺术, 1980, (02)

[29] 王剑丛. 《屈原》·屈原精神·民族精神[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 (03)

[30] 田本相, 杨景辉. 《屈原》论[J]. 文学评论, 1982, (06

[31] 邝振华. 屈原爱国思想略论——兼和《“屈原——爱国诗人”之我见》的作者商榷[J]. 云梦学刊, 1985, (03)

[32] 李增林 , 龚世俊. 对屈原爱国思想的再认识——兼与刘金明同志商榷[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9, (01)

[33] 廖化津. 屈原西行考[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 (04)

[34] 杨壬. 屈原祠[J]. 决策与信息, 1995, (03)

[35] 曾凡荣. 秭归屈原庙[J]. 上海集邮, 1998, (06)

[36] 高捷. 与屈原对话[J].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02, (02)

[37] 廖化津. 屈原遭遇考──兼评“两次放逐”说、“自请放逐”说及“未遭放逐”说[J].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4, (01)

[38] 童道明. 新的屈原──看《春秋魂》[J]. 中国戏剧, 1995, (11)

[39] 傅爱明. 致屈原[J]. 阅读与写作, 1996, (03)

[40] 钱进. 以水为缘写屈原[J]. 治淮, 1998, (07)

[41] 黄震云. 从《九辩》看屈宋关系[J]. 云梦学刊, 1994, (02)

[42] 李金锡. 屈原的《离骚》与宋玉的《九辩》[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1982, (00)

[43] 孙元璋. 《楚辞·九辩》臆解[J].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 (01)

[44] 论《九辩》当为屈原所作[J]. 中国文学研究, 1996, (01)

[45] 陈学文. 论《九辩》当为屈原所作[J]. 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5, (03)

[46] 廖化津. 屈原西行考[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 (04)

[47] 曾凡荣. 秭归屈原庙[J]. 上海集邮, 1998, (06)

[48] 廖化津. 屈原遭遇考──兼评“两次放逐”说、“自请放逐”说及“未遭放逐”说[J].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4, (01)

[49] 童道明. 新的屈原──看《春秋魂》[J]. 中国戏剧, 1995, (11)

[50] 傅爱明. 致屈原[J]. 阅读与写作, 1996, (03)

评屈原列传

[1] 熊任望. 《屈原列传》析疑[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 (01)

[2] 赵德政, 赵敏如. 评《屈原列传》之“讹脱”说[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998, (04)

[3] 吴大忠. 《屈原列传》中的“夺”和“与”[J]. 滁州师专学报, 2002, (02)

4] 易重廉. 《屈原列传》难句试释[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 (01)

[5] 张仲良. 也释《屈原列传》的两个难句[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 (02)

[6] 王锡荣. 屈原被疏后的经历问题新考[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83, (02)

7] 张志达. 相机启发引导培养钻研兴趣——《屈原列传》词语教学札记[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 (03)

[8] 肖振宇. 中国诗歌鉴赏史上第一篇完整系统的鉴赏文刍议[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2005, (05)

[9] 徐敦忠. 《屈原列传》的写作特色[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1, (01)

[10] 李春芳. 司马迁所读之《招魂》是《大招》吗?[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 (03)

[11] 钱今凡. 屈原行历考[A]. 中国楚辞学(第六辑)——20xx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 2000 .

[12] 赵敏俐.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再认识——兼评屈原否定论者对历史文献的误读[A]. 中国楚辞学(第六辑)——20xx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 2000 .

[13] 张强. 楚文学与汉代文学之关系考论[A]. 中国楚辞学(第六辑)——20xx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专辑[C], 2000 .

[14] 聂石樵. 怎样看待屈原赋与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关系[A]. 中国楚辞学(第六辑)——20xx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 2000 .

[15] 张国荣. 屈原涉江南行的“奇服”考辩[A]. 中国楚辞学(第六辑)——20xx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 2000 .

[16] 温洪隆. 从《史记·屈原列传》与《战国策》的关系谈起[A]. 中国楚辞学(第六辑)——20xx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 2000 .

[17] 张鸣华. 屈原的价值观及其必然的命运[A]. 中国楚辞学(第六辑)——20xx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 2000 .

[18] 杜道明. 试论屈原悲剧的必然性[A]. 中国楚辞学(第六辑)——20xx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

[C], 2000 .

[19] 晋文. 商鞅变法与秦国田租的征课——兼论秦汉“纳粟拜爵”与“更赋”的起源[A]. 秦文化论丛(第十辑)

[C], 2003 .

[20] 黄瑞雲. 楚国论[A]. 中国楚辞学(第四辑)——20xx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 2002 .

[21] 曹慶鸿. 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与屈原政治理想的意象追求[A]. 中国楚辞学(第六辑)——20xx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 2000

[22] 徐柏青. 論屈原的人生悲劇及《離騷》的悲劇審美價值[A]. 中国楚辞学(第五辑)——20xx年楚辞学国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 2000

[23] 王開元. 由《離騷》看屈原的神話觀[A]. 中国楚辞学(第五辑)——20xx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 2000

24] 尚永亮. 从对屈、贾、陶的接受态度看中唐贬谪诗人心态[A]. 唐代文学研究(第九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0

[25] 李金善. 論屈原的生命意識[A]. 中国楚辞学(第五辑)——20xx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 2000

[26] 温洪隆. 从《史记·屈原列传》与《战国策》的关系谈起[A]. 中国楚辞学(第六辑)——20xx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 2000

27] 吴晓. 屈原祠搬迁保护可行性研究报告[A].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2

[28] 杜道明. 试论屈原悲剧的必然性[A]. 中国楚辞学(第六辑)——20xx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

[C], 2000

[29] 赵敏俐.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再认识——兼评屈原否定论者对历史文献的误读[A]. 中国楚辞学(第六辑)——20xx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 2000

[30] 钱今凡. 屈原行历考[A]. 中国楚辞学(第六辑)——20xx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 2000

[31] 熊任望. 《屈原列传》析疑[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 (01)

[32] 赵德政, 赵敏如. 评《屈原列传》之“讹脱”说[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998, (04)

[33] 吴大忠. 《屈原列传》中的“夺”和“与”[J]. 滁州师专学报, 2002, (02)

[34] 易重廉. 《屈原列传》难句试释[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 (01)

[35] 张仲良. 也释《屈原列传》的两个难句[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 (02)

[36] 王锡荣. 屈原被疏后的经历问题新考[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83, (02)

[37] 张志达. 相机启发引导培养钻研兴趣——《屈原列传》词语教学札记[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 (03)

38] 肖振宇. 中国诗歌鉴赏史上第一篇完整系统的鉴赏文刍议[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2005, (05)

[39] 徐敦忠. 《屈原列传》的写作特色[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1, (01)

[40] 李春芳. 司马迁所读之《招魂》是《大招》吗?[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 (03)

更多相关推荐:
屈原列传读后感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这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笔下的名句屈原是战国时期武王的后代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他始终不渝地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在理想破灭后屈原不愿随波逐流宁可舍生取义毅然赴死把理想和人格...

史记-苏秦列传读后感

史记苏秦列传读后感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师从鬼谷子在学成出山之后鬼谷子传与他一本阴符经那时年轻的苏秦年少气盛急着闯荡江湖建功立业可是事情并不是他想的那样简单像秦王和楚王这在当时算是明君的人物怎...

《史记》刺客列传读后感

史记读书笔记刺客列传刺客人类历史中最古老的行业之一中国职业刺客最早也就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常由于政治原因负责对目标人物进行刺杀刺客行刺目的往往以图在短时间内让目标关键人物及其相关事物遭受致命打击中国早期的刺客其行...

屈原传记读后感

是谁曲解了屈原的爱国情怀说道屈原第一时间想到的词就是爱国主义而这一主题一直都贯穿于屈原作品的传统解读写这篇文章是因为当我维基百科屈原词条时赫然发现在屈原这一词条下竟有关于性向的解读仔细阅读竟发现他竟然是一位同性...

《史记》之《廉颇蔺相如列传》读后感

初读这篇文章我们好象都只关注到蔺相如原本平凡的他何以一跃晋身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一切都得追溯到和氏璧关于完璧归赵的故事我们一定都耳熟能详一句王必无人臣请奉璧往使揭开了他成功人生的篇章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敢揽瓷器活儿...

史记·屈原列传翻译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

史记选读__屈原列传

史记选读屈原列传属zh草稿惨怛d帝喾k靡不毕见xin举类迩r濯zhu淖no蝉蜕tu滋垢gu浊秽hu皦jio然泥ni而不滓zz者也既绌ch商於w屈匄gi既咎ji眷jun顾相随属zh唐昧m憔qio悴cu啜chu其醴...

专题——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和《楚辞》读后感

专题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和楚辞读后感屈原约前340年约前278年屈原名平字原具有美政思想向往贤能政治主张建立正确的法度使国家富强被流放后创作了许多悲愤沉痛忧国忧民的诗歌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

爱国主义读后感作文:读《爱国诗人屈原》有感

爱国主义读后感作文读爱国诗人屈原有感爱国主义读后感作文读爱国诗人屈原有感读爱国诗人屈原有感今天我读了爱国诗人屈原我深有感触屈原原本是一个官员他甘愿为朝廷出力愿为老百姓伸冤他办事公正廉洁但因为当朝皇帝听信谗言把屈...

屈原贾生列传读书报告

屈原贾生列传读书报告摘要本文简述了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的内容并对该传记的写作特点做了简要分析并对传记中抒情浓厚和令人费解的地方作了着重详述屈原贾生列传是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战国时楚国的屈原和西汉...

读《史记·货殖列传序》

读史记货殖列传序谈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向贤柔作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史学家之一司马迁对我国的影响绝不仅限于史学而是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从政治到经济从文化到军事他都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浅析《史记·货殖列传》中蕴含的中国古代市场经济

浅析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蕴含的中国古代早期的市场经济摘要史记货殖列传作为一部战国到秦汉的商品经济史描绘了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变化情况体现了商品济发展的轨迹本文阐述了其反映出的中国古代早期市场理论主要内容包括市场预测...

史记屈原列传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