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尔迪厄的社会学 《文化与权力》读书笔记

时间:2024.4.21

【阅读?思考】

网络一代的习性问题

布尔迪厄分析说,个人的行为动力或者说是原因可以用“习性”来解释。我们在作出一个行为之前其实是有倾向性的,这种倾向不是单纯由我们的意志或是社会的规则所控制,而是被一种内化了的早期社会经验和预期所左右,这种经验和预期往往跟我们所处的阶层所认为的“合理”“有效”等判断有关。由此,我们的行为不断地再生产和帮助维持不公平的社会结构。

值得注意的是,布尔迪厄在分析“内化”这一过程时,假定了它会完美顺利地发生。然而,认知心理学和传播学的研究都表明,个体与群体经常误解与其同等的人的情感、思想与行为。——在网络时代,这种情况更容易发生。

网络时代的我们接触到各种间接的社会经验和价值经验,我们甚至无法判断哪些是对应于自己所属的阶层特点的。

那些谈得来的朋友们,已经不像过去一样,是与你拥有相同家庭背景和个人教育背景的人。拿我自己举例子,我从初中开始接触网络,也接触了一些非主流文化(正处于叛逆期),这一直影响了我后来的交友状态,乃至价值观和人生观。后来在大学被证明,我的这些选择已经与同我所属相同社会阶层的人相去甚远。用布尔迪厄逻辑来说,我所属的社会阶层对我的趣味和文化习性产生影响很小。

这个例子应该可以说明“内化”过程没有顺利起作用,不过庆幸的是,这些早该被我认知的东西,还可以在我大学之后重新学习。事实上,现在的我确实明白我所属的阶层认同怎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既然“内化”阶段可以借助外力来弥补,那么也能顺利形成所谓的“身体化倾向”吗?我认为答案应该是否定的。毕竟无意识的接受与有意识的理解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认知情况,后者如果不被行为者认同,就永远不会对他的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

那么,这是否能说明网络时代打破了原有的习性生成机制,从而避免布尔迪厄所说的不公平社会结构的再生产呢?这样真的能够改变社会结构吗?——我对此持怀疑态度。

回到前文的分析,我们发现问题关键在于习性所带来的倾向性。失去“内化”阶段的人此时有两条路可以选择,第一是走上一条他明知道不符合他所属的阶层理性预期的道路,第二是他勉强自己回到“正途”。这两种选择其实结果都不会很好。对于前者来说,他已经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怀疑或者说是不充足的信心;对后者来说,他需要否定他以前的认知甚至放弃他以前的趣味和文化倾向??

所以基本来说,我对习性发展被“扭曲”的网络一代人抱有同情心。

不过,这里也有一点点积极方面。那就是,他们因为很少与自己所属阶层的社群打交道,所以在早期他们不知道应该要“内化”哪些阶层经验,而他们能够接触到的最直接的、最真实的社会经验就是教育。这样一来,教育作为符号权力实施的主要机构,便失去了本应该具备文化习性的教育对象,因此它所传递和灌输的知识就有可能不被倾向性地接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了再生产不公平社会阶层的功能。

1

【阅读?转述】

处于布尔迪厄社会学研究核心的问题是,为什么各种形式的社会不公平没有遭到抵制而持续存在着?答案——文化掩盖了社会权力。为了进一步解释,需要先理解布尔迪厄提出的几个概念或者说是关键理论点,它们支撑着整个理论体系。

有用的核心概念

“习性”

布尔迪厄用习性来解释个体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既非唯意志的,也非结构主义的,他认为个体不是简单的结构承受者和被动执行者,其主观能动性也不能超越社会客观结构的制约。第一,习性具有将社会客观规则内在化的功能;第二,它又能够生成具体实践行为。它先将早期的社会化经验内化为一种主导倾向,这种倾向引导个体在行为时,“不假思索地服从秩序”。因此它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是身体化的。

“场域”

如果将习性比喻为一种驱动力,那么场域就是它作用的背景结构;如果说习性能够通指所有行为的动力,用不着分类,那么相反,场域却可以。布尔迪厄认为,现代社会不是浑然一体的,而是由许多的“小系统”组成,每一个都是一个场域。在很大程度上,场域通过自己的内在机制加以构建,具有相对于外在的自主性,其中的要素因为彼此之间的关系获得自己的特点,他们在场域中为了控制有价值的资源而互相争夺。

值得注意的是,场域和场域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因为要素由他们的位置和关系所定义,是动态变化的。所以总体来说,场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但有自己的逻辑,而且也遵从整个社会的逻辑和制约影响。

“资本”

个人和群体总是凭借着物质的、文化的、社会的各种资源来维持和改进自己的社会地位,这些有价值的资源一旦变成争夺的对象,就成为了权力资本。布尔迪厄主要谈论四种类型:经济资本(货币与财富)、文化资本(教育文凭制度等)、社会资本(熟人与关系网络)、符号资本(合法性),这些资本之间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通过资本积累和投资而得到转化,以维护和强化社会秩序。

“阶级”

布尔迪厄“把社会阶级界定为具有相似的生存状况与相应的倾向系统的个体的任何一种组合,这种倾向反过来又产生相似的实践。”社会阶级的决定因素就是各种资本的数量和组合结构,可以分为“占支配地位的等级制原则”和“从属性的等级制原则”,前者主要是经济资本,后者主要是文化、知识资本。布尔迪厄主要根据统治阶级在各种有价值的资源的总量上的优势将统治阶级区别与被统治阶级,它本身又通过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的不平等分配被内在地加以区分。

权力如何被合法化

布尔迪厄认为,一种权力要发挥作用,必须有某种形式的正当性证明,当权力获得了正当性证明,也就被合法化了。达到这一目的的关键基础是“误识”,意为“将自我-利益的逻

2

辑理解为超功利的逻辑”,而符号生产者对符号系统的操纵,使得这个过程得以成立。因为我们对社会的理解,实质上是对被符号系统转化过来的符号的理解,是经过意义建构的。

这样看来,符号生产者在整个合法化的过程中地位重大,他们通过自己拥有的符号权力,将潜在的利益关系伪装成超功利的追求,把现存的政治与经济关系合法化,维持自己的社会地位。

文化如何掩盖权力

因为权力的实施在误识的基础上被合法化了,所以社会不公平没有能够持续存在,这一点在前文已经有所解释。在这种“符号权力的社会学”中,文化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客观化、机构化的文化资本不平等分配是现代社会不平等的关键之一,因为文化资本正在变成越来越重要的新的社会分层基础。”

布尔迪厄把文化作为一种被争夺的有价值资本来研究,他将文化资本分为三种形态: 第一种是内化形成的身体形态——欣赏与理解框架(习性的第一个层面),第二种是客观化形态(文化商品等),第三种是机构化形态——教育文凭制度。

最后一种是其研究的重点。

教育的阶级关系再生产

“布尔迪厄把教育系统视作当代社会中控制社会阶层与社会特权地位的主要机构。学校为生产、消费以及各种形式的文化资本的积累提供了基本的机构性的背景。”

首先是教育系统的“内化”功能。在他看来,学校反复灌输占统治地位的文化规范,使人们被社会化,以适应特定的文化传统——这是整体上的符号权力统治。比如,学校赋予某些文化遗产以特权而贬低另一种文化遗产;强调统治阶级喜爱的知识形式、文化理念??

除此之外,教育还具备“外在”功能,强化而不是重新分配原有的不平等文化资本。为了解释这一点,要用到“习性”的概念。布尔迪厄认为,学生本身所属的社会阶级经验以及对学术成功可能性的预期,决定了他选择什么样的专业或者课程。看起来是自由选择,但因为有习性的存在,所以无法摆脱原有的不平等社会资源分配的影响。

知识场域的阶级关系再生产

按照布尔迪厄的逻辑,知识分子是文化资本方面的富有者,但是文化资本又从属于经济资本,所以知识分子是统治阶级中的被统治者,他们的活动场域被称为知识场域,一个争夺谁拥有界定什么是文化生产的合法形式的权利的场所。运用场域的相关理论,布尔迪厄解释了阶级关系再生产的实现。

场域思考模式告诉我们,在知识场域中,知识分子的知识立场是他所在位置的一种功能,因为场域是由等级层次明确的位置所构成的。所以,为了维护和强化自己的地位,知识分子必须为突出个人特异性而斗争(他们争夺的是界定文化生产合法性形式的权力)。

一方面,这种竞争即便只是为了维护自身在文化生产中的特殊利益,但同样也把阶级的文化加以合法化了。因为学者们的资本构成都不一样,阶层属性也不一样,他们的习性已经带有了倾向。另一方面,这种竞争要求必不可少的时间、精力和资源,这无形中排除了缺乏这些能力的人们,这在某个意义上就是社会阶级结构的再生产。

其次,布尔迪厄的研究还发现:

1、 许多支持被统治阶级的知识分子处于知识场域中的被统治地位;

2、 其他相同条件下,越少拥有特殊资本的知识分子越难以抵挡诱惑;

3、 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文化资本越少的知识分子越支持现存的社会等级。

4、 喜欢不加批判地将自己的场域利益等同于他们所代表的集体利益。

3

【阅读?摘抄】

原理论

与主观主义决裂:

1、 批判主观主义的唯意志论(萨特),因为把行动者的决定从社会语境中抽离了。

2、 批判对人类互动行为的微观研究(人种学、现象学、符号互动理论),因为所有的行动

者用来建构现实的资源是被不平等分配的,所以他们不能再同等的地位、以相同的方式理解并作用于世界。

3、 批判理性行动者理论。

与客观主义决裂:

1、 批判实证主义,因为我们加以识别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是“知觉的对象”,所以行动

者的知觉也应该被纳入综合解释框架才对。

2、 批判僵化的结构主义,它把行为归结为纯粹的理论的、超时间的、逻辑的模式。事实上,

行为者的行动并不是为了逻辑的目的,而是生存的实际目的。

布尔迪厄建构的关系:

竞争、不平等、无意识

设想了一个严格的成双成对的社会秩序

探讨:个体的行为与社会结构的关系(当代社会理论的基本问题)

关系

1、 社会化的实体并非位于社会的对立面,它实际上是社会存在的形式之一。

2、 个体和社会是社会现实的两个方面,应该相互关联地得到构建。

3、 行为不是对外在的机械性反应,因为习性、传统、风俗和信仰这些过去的文化会调节外

在结构对行为产生的影响。

行为的原因

1、 行动者是否遵循规范和仪式,取决于他们的利益,是利益定向的,被称为“策略”性的,

区别于僵化的结构主义决定论,表明了对行为能动性的肯定。

2、 布尔迪厄认为个体的利益是由行动者在社会等级中的位置所决定的,这种利益不是“目

的定向”,而是“实践中的倾向”,是“禀性化”的。

(利益根本不是人类学的不变体,而是一种历史的偶然性,一种只能通过历史分析、经验观察才能理解的历史建构。利益不能从某些虚构的、“人”的概念中推导出来。)

发展:习性——关于行为的文化理论

核心内容

一套深刻内在化的、导致行为产生的主导倾向。它指向一种实践的而不是话语的,前反思的而不是有意识的,身体化的同时是认识的、再生产的但又是创新的行为的理论。

A. 习性的创新能力来自家庭以及自己相当的群体的、具有阶级特殊性的社会化经验。

B. 习性来自早期的社会化经验,外在的结构在这种经验中被内化。

C. “基本的社会存在条件”,从物质上、社会上、文化上决定了对于特定的社会群体而言

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不可能的,这些内化为相应的倾向,倾向于再生产与生产习性的条件相适应的行为、知觉以及态度,使行为者偏向于选择依据他们的资源与过去经验最可能的成功的行为方式。

D. 行动者对人们在社会世界中的位置的“合理的”或“不合理的”判断来自习性。

4

E. 这表明了阶级的结构劣势如何能够被内化为相对持久的倾向,这种倾向则能够通过社会

化而在代际之间传递并产生自我挫败的行为。

F. 习性通过引导个体“不假思索的服从秩序”,而把经济与社会的不平等合法化。

G. 布尔迪厄并没有把所有行为都看作是受习性支配的,在高度法规化、高度规范化的情境

中,或者在威胁到至关重要的物质利益与政治利益的情境中,行为较少依赖于习性。 评价

1、 布尔迪厄倾向于假设客观机会的内在化过程是完美顺利发生的,但是从认知心理学到统

计研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个体与群体经常误解与其同等的人的情感、思想与行为。

2、 习性使行动者期望适应客观的可能性,因而被统治者实际参与了他们的被统治状况。然 而这种对客观性的计算可能是错误的。

权力斗争的场域

核心内容

场域是一个关键的空间隐喻,它界定社会的背景结构,习性就是在这个背景结构中运作的。 场域是指商品、服务、知识或社会地位以及竞争性位置的生产、流通与挪用的领域。

B. 场域以关系性的理论推论模式为基础的概念建构。场域要关注的是塑造经验现实的利益

与斗争的潜在模式。

C. 场域分析要求关注塑造文化生产的社会斗争条件。

结构特征

A. 场域是为了控制有价值的资源而进行斗争的领域。是争夺合法性的斗争领域,争夺实施

“符号暴力”的垄断性权力的领域。例如:艺术风格与观念的差异被视作是争夺知识界承认的策略。

B. 场域中的位置是有不平等的资本分配而不是位置的占据者的贡献决定的。场域是一个系

统,这个系统中每个特定的要素,都是从其与别的要素的关系中获得自己的特点。场域中的斗争使处于统治地位的人与处于被统治地位的人相互对抗。知识的合法化系统的再生产者——“文化的掌管者”,与新知识系统的创造者“文化的创造者”对抗。实际上有三种不同的场域策略类型:保守、继承、颠覆。

C. 场域把特定的斗争形式加诸行动者。一个基本信念:斗争的场域是值得追逐的,对斗争

利益的相互认可。

D. 场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己的内在发展机制加以构建的,因而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对于

外在环境的自主性。例如:文化场域逐步得到独立于政治和经济场域的自主性,这来自于自主发展的驱动力——专家团的兴起,他们逐渐能够发展、传播并控制自己的特定的阶层文化,并获得符号权力,结果引诱人们赞同现存的社会安排。

对社会学的反思

根据布尔迪厄的理论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学术视野本质上是政治性的,因为它包含对权力的追求。所以他认为“一个充分反思的过程,要求研究者把客观化的意图本身客观化”。 “社会科学家不自觉地把特定的认识论假设与知识场域的利益转译为他们对社会现象的解释。所以只有通过社会学的社会学的实践,把社会学的方法运用于社会学的实践本身,我们才有希望获得一种摆脱知识实践的社会决定因素的方法。”

布尔迪厄对社会学的承诺是:通过揭露知识实践的潜在社会条件,我们可望部分地免于意识形态的干扰而进入对实际的社会生活的更加客观的把握。

5


第二篇:波普诺,社会学读书笔记


社会学读书笔记

第一章 导言

的影响(婚姻,总是门当户对来着)。 我们是自由的,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按照个人的意愿来选择不同的伴侣,但这自由却处处受着周围人群

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体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它主要有三种研究方式:

1、 保持科学性;

2、 力求客观性;

3、 交叉学科研究

社会学的视角帮助我们去理解影响一个问题的多方面的社会因素,帮助我们去理解整个体系是如何运转的、是如何联为一体的。

一、关于社会学的举例:

?

?

?

?

?

?

?

? 当社会高速发展时,会引发自杀率剧增。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懂得要薪水的人比不要的人薪水更高) 结婚双方的相似性大于差异性 我们对待有吸引力(美女)和无吸引力者的态度,塑造了他们对待自己的态度,其结果是他们就真的形成这样的人了。 人类行为部分是由社会环境塑造的,而我们自己正是生列其中。 社会学家用自杀者的社会背景与环境来解释自杀个案。 集体主义环境下的自杀率要低于个人主义环境下的自杀率。 自杀是享有大量自由的人们付出的一种代价。

二、社会学的历史:

1. 奥古斯特*孔德是社会学的创始人。

2. 赫伯特*斯宾塞提出了社会像一个有机体-----一个自我管理的体系的思想。

3. 卡尔马克思不相信社会是一个自行管理的有秩序的体系。反之,他把社会看成是不

断冲突与变迁的。他指出,每一个社会都包含有“毁灭自己的种子”,与斯宾塞的社

会服从于规律的观点相对立。马克思的观点颇为激进,他相信正如资本主义取代了

封建主义一样,资本主义也将通过阶级斗争而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4. 埃米尔迪尔凯姆的核心兴趣之一就是:社会是如何整合在一起的。社会是因其成员

享有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贰链为一体的。

5. 马科斯韦伯感到社会学必须包括“社会行动”研究,即研究人们相互之间行为取向的

方式,在他看来,研究人际互动不应该只依赖于客观的定量方法,它也必须包括对

于他人心灵的同情理解。

三、社会学的三种研究方法:

1.0、 功能主义的视角

强调这样一种模式,即社会的每一个部分都对总体发生作用,由此维持了社会稳定。

2.0、 冲突论的视角

强调人们因有限的资源、权利和声望贰发生的斗争是永恒的社会现象,也是社会变迁的主要源泉。秩序只是社会各部分之间不断进行的冲突的一种结果,而且,她也并不一定就是事物的自然状态。 3.0、 互动论的视角

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交往的,他们又是如何使这种交往产生实质性的意义的。互动论者强调,人们总是处在创造、改变它们的生活世界的过程之中。再者,他们不仅对于人们如何行为感兴趣,而且对于人们的思想和感觉感兴趣。互动论者探索人们的动机、目的、目标和他们理解世界的方式。互动论者研究的是人们所想、和所感觉的,他们常使用定性的方法。

三种视角所显示的差异性并不是起源于矛盾和对抗,而是一种相得益彰的关系。

四、社会学应用研究的五个主要类型:

评估研究、社会实验、政策取向的社会调查、社会预测和社会监测与描述。

五、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学?

仅仅通过将自己至于他所在的历史时期之中,一个人就可以理解他们自己的经历、就可以估计他自己的命运;仅仅通过了解他身边的所有的人,一个人就可以知道他自己的生活机会。

当知道我们的前程、我们的机会、甚至我们的幸福感、挫折感都主要是由一种外在于我们的力量决定之时,这是我们很难接受的。然而,正如米尔斯所说:“在很多方面它是可怕的一课,在很多方面,它是光辉灿烂的一课”。

六、总结部分(补充):

1. 社会学被责难为得出的是关于人类行为方式的显而易见的结论。但是,社会学已经证明,关

于人类行为的许多看起来似乎正确的观点,却是错误的。社会学视角的这种特性被称为“揭穿真相”。

2. 社会学家关于一切人类行为的基本假设是:人类行为由社会和社会环境所塑造。每一种社会

背景都被视为社会力量相互作用的一个复杂的网络。

3. 功能主义视角强调这样一种模式,即社会的每一个部分对总体发生作用,由此维持了社会的

稳定。根据这种观点,社会的构成部分以体统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对整体发挥着好的作用。社会结构构成单位的功能可以是“显在的”(可以意识和看到的)也可以是“潜在的”(未意识到和未看到的)。如果社会结构的某一部分阻碍社会满足其需求,则被视为具有反功能。社会变迁通常被认为是来自系统以外。

4. 冲突论视角强调人们因有限的资源而发生斗争是永恒的社会现象,也是社会变迁的主要源

泉。冲突论强调社会的,流动性,认为社会的各部分出于相互的冲突之中。所谓秩序是强势群体对于弱势群体实施统治的结果。

5. 社会学研究可以分为两类: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基础研究关注的是知识本身,它不考察与

该知识相关联的使用与应用。应用研究的目的在于,为解决问题而提供答案。

6. 学习社会学可以使我们得到考察世界的技术和方法,这可以有助于与社会无关的职业,有助

于做出日常生活中的决策。社会学使我们能够理解那些影响我们的社会力量,有了这种理解,我们就可以对生活有一些控制。通过摆正我们自己在社会、社会力量中的位置,来理解我们自己的方式,称作社会学的想象力。

七、附图 迪尔凯姆关于自杀的四种模型(点击看大图)

波普诺社会学读书笔记

第二章 社会学研究的过程

新闻记者不是因为科学价值而选择某一论题,相反,他们报道某一社会研究是因为他们相信该研究会以其重要性、趣味性和新颖性特征而吸引观众(新闻报导往往不是看中科学性,而是趣味性,所以,我们看到的很多新闻都是无价值的。)

方法论就是有助于社会学家开拓知识面的系统程序,是帮助我们获得知识的方法体系,在进行调查研究时,社会学家主要使用以感觉器官进行观察的经验方法。这一过程可被别的研究者重复和验证。因此它为获得知识提供了一个合乎情理的客观手段。没有方法论的指导,社会学甚至比无根据的胡乱猜想强不了多少。

社会学家用于经验性研究的两个类型是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描述性研究概括地描述了某一群体、活动或事件的主要特征,他是解释性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第一步、解释性研究是为了阐述事物发生的原因。

调查和解释的基石是概念和变量。概念是对许多具有相同性质的事物和过程的归纳。社会学研究需要对概念进行严格的定义,表示事物在时间上的变化或从一个人,群体向另一个人,另一个群体的转变的概念就是变量。主要的社会学变量有年龄、性别、收入和社会阶级。为了进行调查,社会科学家必须将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可以进行测量的变量。这一过程就是变量操作化。

设计经验研究并且从中引出结论的过程当然必须遵循逻辑法则。单凭推理或者单凭直觉均无法获得科学“真理”。

1、社会学解释

社会学概念是对研究范围内同一类现象和过程的概括性表达。

假设:

一旦研究表明某一假设是合理的,这一假设就成了一种经验概括-----即关于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为经验证据所支持的称述。

理论:

2 变量分析

我们曾经在指出,假设是关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陈述,但是社会学家研究探索的是哪一种变量关系呢?与别的科学家一样,社会学家试图找出原因和结果来。

3、 统计控制和多变量分析

(一个人所受教育越多,他或她越有可能接受流产和同性恋。同性恋都是有钱人==》因为他们的教育层次高?)

4、 社会研究的阶段

社会研究的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仔细地陈述所要研究的问题并且提出假设以供调查研究;

第二阶段 进行研究设计。研究设计指对资料的收集、分析和评价的计划,这可以使我们证实或证伪最初的假设。

四种基本的研究设计:

调查研究是运用问卷和访谈来从相对较大的人群中收集信息。

试验是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精确的评估,它通常是在具备严格控制条件的社会科学实验室中进行。

观察却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研究对象处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景。

第二手分析,是利用别的研究者以前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

第三阶段 按照研究设计收集资料

第四阶段 依据假设分析资料

(在一个学校中,学生价值观看来与老师的价值观针锋相对,并且学生价值观占了上风。这种情况的表现之一就是“在这些青少年社会中,那些被认为是知识分子和那些开始用这种方式看待自己的人,其实并不是智商最高的人,而只是那些愿意以一种为学生所相对瞧不起的方式刻苦努力的人”)

第五阶段 解释调查结果并且得出结论。研究者必须从特定的调查结果中进行归纳,必须从零散的事实材料中找出总结性的规律。 科学研究的精确性和意义总是用效度和信度来进行评估的。效度指的是研究工具在多大程度上正确的测量到了所要测量的对象。信度指的是研究工具在多大程度上提供了前后一致的精确结果。

第六阶段:发表你的调查结果

研究方法:定量和定性

1、 调查研究

识别调查总体==》选取样本==》设计研究工具==》研究实施==》分析资料==》调查法的局限性

2、 试验:

试验是在严格的控制条件下用于研究因果关系的经典的科学方法。试验是为了检测有关的两个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假设。

(城市中心区域居住的人之所以对电影中的暴力描写有更强烈的反应,是因为这反映了他们的现实生活中的经历)(看电视能刺激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3、 观察:

实验室观察、实地观察、非参与观察和参与观察、观察的局限

4、 第二手分析

内容分析、

5、 研究策略

比较分析、重复策略、物质痕迹测量、复合研究法

社会学家经常进行比较分析,这种研究指的是多种社会体系的比较或者同种社会体系在两个或多个时点的比较。主要的比较分析有跨国研究、纵贯研究(一段时间追踪同一被试者)和横剖研究(某一时点上对不同年龄、教育、经济状况和种族背景的人进行比较)。为了检查研究的精确性,社会科学家认为重复研究是必不可少的。社会学家有事为了保证自己不对所研究的行为造成影响,他们运用物质痕迹法进行研究。最后,为了增加研究的效度他们经常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这在社区研究中尤为常见。社会研究是为了对整个社区的社会生活提出整体看法的研究方式。

社会研究中的客观性和伦理性

1、 客观性和偏见

(霍桑效应:当被试者知道了别人正在研究他们时,他们改变自己的行为)

2、 社会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因为社会学家研究的是人类主体,所以他们必定面临这几个重要的伦理问题。

1、研究对象的选择。

2、关系到被退出试验。

3、社会学家想要知道隐******私但被试者却有权保护隐******私权的矛盾。

3、 道德中立

待续中.....

第二部分 社会组织与个体

第三章 文化

在社会学中,“文化”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而价值观正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文化”,这个我们即将要谈论的概念的一种测试。

1、 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所有群体和社会的人们共享非物质文化-----抽象和无形的人类创造,如“是”与“非”的定义,沟通的媒介,有关环境的知识和处事的方式。人们也共享物质文化-----物质对象的主体,它折射了物质文化的意义。物质文化包括工具、钱、衣服以及艺术品等。

从最为一般的意义上讲,文化是代代相传的人们的整体生活方式。虽然“文化”的概念时常可与“社会”互换,但这两者不应混淆。严格地说,社会指共享文化的人的相互交流,而文化指这种交流的产物。 文化是人们在交流中产生的,但人类互动的形式又来自于对文化的共享。

与所有动物和昆虫的社会相仿,无论是猩猩还是蚂蚁,其行为都不是由共同的价值观、知识或其他鲜明的文化特征塑造的。

人类的行为模式不仅仅依赖于遗传,而且还依赖于人类文化。

2、 文化的演进

早期的人类、大概生活在由大约25个有血缘关系的男人及其妻儿老小组成的群体中。文化的发展意味着人类第一次改造环境以利于自己的生存。

文化的构成

1、 符号

文化的存在取决于人类创造和使用符号的能力。符号是指一群人所认可的任何能有意义表达其自身之外的事物的东西。

语言。简而言之,是指人们所使用的口头和书面的言说方式,它是我们最重要的符号系统。关于语言的起源有许多种说法,一种更为可信的解释认为,语言源于早期类人动物把它们原始的用以联系的叫喊声柔和起来,所形成的一个新的意义系统。

语言的词汇同样反映了言语者的文化和环境。

萨皮-沃夫假设在最极端的含义上可推断出如下结论:现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群体语言习惯基础上无意识地构建而成的。

语言能反应价值观

2、 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关于如何区分对与错、好与坏、违背意愿或符合意愿的观念。价值观是决定社会的目标和理想的普遍和抽象的观念。价值观通常是充满感情的,它为一个人的行为提供最正当的理由。

典型的价值观往往成对出现,有正面的价值观必有反面的情形。

价值观是如何与行为联系起来呢?

关于这一问题有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理论认为价值观决定行动。按照这种理论,基本价值观在个人生活的早期已被接受。一旦价值观形成,他们就成为个人行为选择和态度形成的指南。

反对意见则更关注行为在创造价值观方面的重要性。换句话说,价值观是一种事后的解释,通过它们,社会已存在的习俗就变成一种需要的产物。

价值观取决于行为,行为又决定价值观。换句话说,价值观与行为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3、 规范

社会学家把人们在特定环境下被要求如何行动、如何思考、如何体验的期望称为规范。规范既有正式的,又有非正式的。

大部分的社会规范都与人们的社会地位及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相关。

不同的规范其社会重要性同样也极不同。许多规范被违反后并不会产生严重后果。

这种得到严格执行、被认为是关键的和必须严格实施的规范,我们称之为民德。

法律是一种正式的规范,通常也是规范的一种,它是由国家颁布的用以控制人类行为的规范。 约制,一个社会要运作,就必须强化它的规范。

约制有正式的,也有非正式的。

最后,必须加以说明的重要一点是,我们并不要求人们永远严格地遵守规范,文化和社会必须能适应改变的环境。允许对现行规范的一定偏离有助于社会保持灵活性。

4、 物质文化

一个社会普遍存在的物质形态-----机器、工具、书籍、衣服等-----称为物质文化。一个特定社会所产生的物质文化,其实是质量技术水平、可开发资源和人类需求的集合体。

人类创造了物质文化,人类也能改变物质文化。我们可以把物质文化视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非物质文化的所有因素----规范、价值、语言、传统及其他。---都必须去适应物质文化。

文化的分析:

文化分析是将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考虑。要分析一个整体的文化,设计的主要问题是确定其主流价值观和标准,观察这些文化是如何在社会行为中得到体现的,研究价值观和观念是如何塑造物质文化,同是又为物质文化所决定的。

1、 文化分析的视角

社会学家在考察文化时,总是提出一个基本的问题:“为什么文化的这个方面能够存在?” 功能主义视角:

功能主义者会进一步问一个问题:“它承担了什么功能?”

甘斯认为为什么美国政府对贫困如此漠不关心有其潜在的原因,即贫困履行了重要的社会功能。最重要的一点是,如果没有贫困,那么,社会的“脏活”----不需要任何特殊训练成为或知识的体力劳动-----就没人去干。

冲突论的视角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认为,意识形态的主要作用和目的就是维护(或挑战)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阶级的权利。从这种角度出发,美国人所普遍接受的只要努力就能获得经济上的成功的观念,其真正作用在于反对根本的经济变革,从而维护经济精英们的权利和特权。

生态学的视角:

文化分析的第三种视角援用的是研究有机体及其环境间关系的生态学的观点。文化生态学断言,文化特性由资源及周围环境的限制所决定,并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2、 文化的差异和统一

每一种文化都是不同的,因为它们要适应特定的环境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文化的普遍性

婚姻和家庭是两个重要的文化普遍性。

3、 种族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性

用自己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其他文化,并很自然地认为自己的文化是对的、而其他文化是错的这样一种倾向,我们称为种族中心主义。

文化相对性原则认为,要真正理解和正确评价一种文化特性,就必须把它视为一个更大的文化或社会的一部分。

4、 亚文化

当一个社会的某一群体形成一种既包括主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包括一些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被称为亚文化。

嬉皮士运动是后工业社会正在产生的问题的一种回应,这些问题是 强迫消费

被动观察

极端的将来取向。

5、 文化整合

社会学家有时把这种人们所信奉的观念和实际行为之间的冲突,称为理想文化和现实文化之间的冲突。

6、 文化变迁

文化变迁主要有两种方式来推动,一是在文化内部发生的,一是对外来文化影响的回应。文化变迁可能是社会内的多种紧张关系、冲突及新发展的结果。文化变迁的一个常见的内部根源是革新,即新的文化特征----包括新的观念、规范或新的人工制品----的发展。

美国人的价值观

1、 美国人的传统价值观

个人成就

工作 道德关怀和人道主义

效率和试用主义 进步和物质增长 平等

自由

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

2、 对美国人价值观的其他分析

一个理想的社会应当是一个每个成员都能为了一个共同的利益贰努力工作的社会。

人们不断被劝告要增加消费,要好好消遣,要旅行,喝酒,享受生活,这一切都使美国人发现自己已陷于与原有价值观----艰苦工作,勤俭和谦虚的剧烈冲突中。

在一本名为《心灵的习性》的书中,贝拉和他的同事们同意贝尔和拉什关于自我实现已称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要价值观的观点。

第四章

社会与社会结构

一、社会结构

绝大多数社会学家都承认:除了组成社会的的人以外,社会还有其自身的存在。在社会学中这些自发产生的概念和起来指的就是“社会结构”结构这一术语是指某一整体中的各部分相互联系的方式。社会结构,就是指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中的各要素相互关联的方式。

一所学校所具有的稳定的性质便是它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还使我们能够以适度的效率来完成日常生活中的绝大部分事物。

当然,同生活中的其他事物一样,社会结构也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它一方面促使有效率的人类活动称为可能,同时也能限制个人的自由。

二、社会结构的单位

1、 地位

身份和角色的概念在社会结构分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地位指的是在某一群体或社会中某一确定的社会位置。 有两种主要的地位类型。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作为个人努力与否的结果而获得的地位被称为自致地位,如果某人愿意的话,他(她)的自致地位至少在原则上是可以改变的。

某人所拥有的被指定的、并且通常是不能被改变的社会地位被定义为先赋地位。如,种族,性别等。 实际上,用日常话语来表达“地位”的含义,就像我们用“真有派!”来感叹那些驾驶者“宝马”车的人一样。然而,社会学家把地位的等级仅仅看做是次等重要的问题。在许多场合中,他们用地位一词来指涉社会中在与其他位置比较时并不比分出等级差别的某个位置。

每个人拥有多重地位,贰一个人同时拥有的不同地位则常常能够揭示出某一社会结构的大量信息。 由于大多数人都拥有许多或高或低的地位,因此当涉及到一个人总的社会地位时,休斯把用来决定某人总的社会地位的那个关键性的地位叫做首要地位。我们大多数人,职业是我们的第一首席地位。

2、身份和角色

角色是对群体或社会中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一个人占有的是地位,贰扮演的是角色。角色的学习就是领会某一特定身份被期待或是必需的行为,换言之,即把握好对具有某种身份的人的“规范”。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与我们的身份相适应的角色。

与某一身份相联系的角色的集合就叫做一个角色集。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赋予某种角色的规范与角色扮演者的实际表现常常存在着差距。换言之,即角色期待与角色表现的之间不想匹配。身份和角色这两个术语是用于社会结构分析的十分有用的概念工具。

角色冲突与角色紧张

在每一天的社会互动过程中,人们都扮演着许多不同的角色。每个人都可能具有两个或更多的角色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两种或更多的身份,当来自于这些角色与身份的要求出现对立时,置身于其中的个人就处于了一种角色冲突的状态。

有时,相互对立的要求被置于同一角色中,由这种情形而导致的个人压力就称之为角色紧张。 角色与自我认同

我们所扮演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认同。我们很容易会想起某人在承担了新的角色后判若两人的例子。

人们偶尔也会为了使自己与主要的生活角色更加相配,而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自我形象。有时因为改变的程度如此剧烈,使得他们在角色行为的表现中几乎丧失了自我。

3、社会群体和组织

角色和身份是社会群体和组织最典型的组成要素。一个群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共同认同和团结感的人所组成的人的集合,群体内的成员相互作用和影响,共享着特定的目标和期望。

每个群体也可以被叫做一个社会系统。把群体称作功能主义者们尤其爱用的社会系统,是为了强调他们同样系统所具备的一些基本机构特征。

有关群体的三个不太明显的特征:

群体中的结构水平

某些人类集体在社会学的意义上并非是集体,原因就在于他们不具有社会结构。例如社会类属。 另一类也不被社会学家当作真正的群体的集体就是集合,它是指在某个特定场合中面对面相处的人群,但他们之间并没有发生互动,也缺乏最基本的社会结构。

每一个现代社会中都有成千上万个比集合行为中的集群更稳定的小型且组织松散的群体。 群体内的亲密程度

初级群体是一种规模较小又非专业化的群体。他们中的成员在交往时既直率又亲密。

刺激群体是成员之间以一种有限的、非个人方式交往的规模更大、更具专业化的群体。通常被称为组织。

群体中的不平等与差异

在一个已知的人类社会中,人们都倾向于根据财富、权利和声望将人们及其社会地位排出等级。这种排序被社会学家们称之为“社会分层”。社会的等级化能够产生出非常牢固的社会群体。

4、宏观社会结构

社会设置

社会设置是指用来满足社会基本需要的社会结构中相对稳定的一族元素。例如家庭。

三、社区、社会和世界体系

当一群人集中于个人家庭和工作地点,并且以社会互动的日常模式为基础时,我们通常将这种集合叫做社区。

像所有的社会群体一样,社会是有着相互认同、团结感和集体目标的人的集合。所有的社会类型都会展现以下一些特征:

1、 几乎所有的社会成员关系都发生在社会的边界以内。超出社会边界的的行为将收到严格的正规控制。

2、 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一个社会要建立起一些社会程序和机制来获取和分配经济的或其他种类的资源。

3、 做出决策和解决争端的最终权威属于整个社会。

4、 社会是其成员效忠和捍卫的最高一级的组织形式。

5、 所有的社会成员分享着共同的、独特的文化,通常也拥有共同的语言。

四、社会的类型

两种在今天普遍采用的划分社会的方法。一种是以社会成员如何生存为基础的分类,另一种是与一个社会的整体社会结构相关的分类方法,即公社的还是社团的社会。

1、 社会的生存方式

最古老也是最简单的社会类型是狩猎和采集社会。

当人类社会越发依赖于植物,园艺社会就由此而生了。

一些社会依赖于捕获、驯服和饲养动物,并以此作为他们最重要的食物来源。被称之为游牧社会。 犁的发明将一些社会带入了农业社会。

工业革命引发了另一场重大的社会变迁,从而导致了工业社会的来临。

最后,一些科学家提出了后工业社会。办公室代替了工厂,计算机取代了机器,同时大都市也将市镇取而代之。

2、 公社社会和社团社会

公社值得是绝大多数的社会关系都是建立在个人的亲友关系基础上的社会。

社团指的绝大多数社会关系都是正式的、契约化的、非人格化的、专门化的这样一种社会类型。 公社社会的特点:

1、 劳动分工程度与角色的专门化程度不高。即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几乎可以胜任所有工作,承担社会中现存的所有角色。

2、 家庭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社会设置。亲属关系是几乎所有社会组织的基础。

3、 绝大多数的社会关系都是人格化的和持久的。社会交往对参与其中的人具有强烈的情感意义。

4、 社会行为主要由习俗和传统来加以规范。

社团社会的特色:

1、 存在着广泛的劳动分工和高度专门化的角色分类。

2、 家庭的影响力有所丧失,家庭的一些活动分别被经济、宗教、政治等其他一些社会设置所取代。

3、 社会关系都是非个人化的、短暂的。

4、 社会行为由法律而非习俗来管束。

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洞察是:社团社会中用以联系人们的纽带比公社社会要弱。人类的社会反映了从一种社会类型向另一种社会类型转变的工程中所带来的巨大的历史性变化。

五、关于社会的几种理论视角

1、 功能主义的理论视角

社会是由在功能上满足整体需要从而维持社会稳定的各部分所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帕森斯认为一个社会只有满足了四种基本需求,才能发展和稳定:目标的获得,对环境的适应,将社会不同部分整合为一个整体,以及对越轨行为的控制。

一个社会的组织可能发生正功能也可能发生反功能。社会结构单位发挥的功能并不局限于“正式”或预期的功能,除了已意识到的或显功能之外,一个社会结构单位还具有尚未意识到的,或者是未预料到的潜功能。

2、 冲突论的视角 社会总是出在对稀有资源的争夺状态中。其中最重要的稀有资源之一即是权利。冲突论者由此认为社会最好是被看做一个持续展开权力之争的竞技场。

冲突论者的一个主要关注点就是确定处在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的群体,探求它们是如何维持其统治的,以及他们在最初实际上是怎样获得权利的。

冲突论者认为那些权利精英们尽管具有显而易见的成功标志,然而他们并不如其反对者那样意识到了他们所拥有的权利。

功能主义考察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怎样分工合作的,他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有用的答案,那就是为什么有着特殊个人需求和利益的人们会相互合作?冲突理论在另一个方面关注了生活中的压力和紧张关系、社会平等的缺乏以及社会秩序的崩溃。正像功能主义由于过分看中合作与秩序从而可能出错一样,冲突理论因为相信冲突是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贰同样可能误入歧途。

第五章

社会互动与社会网络

一、 什么是社会互动

由于我们总是意识到自身行动对于他人的后果,所以几乎所有人的行为都是以他人为导向的。 互动和意义

马克斯韦伯是最早强调研究互动及其意义只重要性的社会学家之一。实际上,他认为社会学的主要目的是解释他所讲的“社会行动”。为了做到这一点,韦伯觉得社会学家们必须把他们自己放到他们所研究的人的位置,然后去阐述他们的思想和动机。他把这种方法叫做移情式理解。

二、 符号互动论

1、 乔治?赫伯特?米德

他的研究集中在他所认为的人类行为的基本单位,即行动。按照米德的观点,行动是指某个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全部反应。这种与自己“交谈”的过程,是人类意识的最重要的独一无二的特征。 按照米德的观点,人类互动是基于有意义的符号之上的一种行动过程。

2、 符号互动论的原理

互动论的三个基本原理:

第一、我们依据我们对事物所赋予的意义而对其采取行动;

第二、我们所赋予的事物的意义源于社会互动;

第三、在任何情况下,为了赋予某种情境以意义,并决定怎样采取行动,我们都要经历一个内在的阐释过程-----我们“与我们自己的交谈”。

人们如何理解他人对于某些符号所赋予的意义?米德认为,这种重要的理解是经由他所说的角色借用过程而获得的。

3、 共享定义

这种关于定义的共识是人类互动得以进行的关键。由于某个社会的成员以同样的方式解释和定义多数同样的情境,所以他们可以以某种组织化的方式共同采取行动。

托马斯定理:如果人们将某种情境定义为真实的,那么这种情境就会造成真实的影响。(比如,如果我们自认为自己长的很帅,那么就会真的表现的很自恋)

4、 批评

批评者认为,符号互动论仅仅关注的是个体的互动方式,这种理论方法不能够解释个体无法控制的力量对其行为的形塑。换句话说,它忽视了社会结构对于我们生活的很多影响。

某个人的态度取决于他在首次遭遇时如何看待事物,他所见到的东西,这些东西对他们的意义,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反应。

三、 关于社会互动论的其他理论

1、 拟剧论

人类互动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印象管理或自我呈现----为了使他人按照我们的愿望看待自己而在他人面前展示自我的努力。

表演者的尴尬通常也伴着观众的尴尬,为了避免这样的尴尬,观众通常忽视表演中的过失,因此也就帮助表演者保全了脸面。戈夫曼用“有意忽视”一词描述这样一个过程。

2、 关于拟剧论的批评:

一次批评者认为拟举据论太过于静态底考察自我了。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别人对我们的看法以了解我们自己,由于每个人对我们的看法在某种程度上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当我们与不同的人在一起的时,自我的确是有些区别的。

3、 本土方法论

本土方法是某种简化程序,他使人们即便实在彼此并不认识的情况下,也能有效地沟通和互动。 本土方法论与拟据论有着共同的兴趣,就是关注人们在社会情境下为了制造印象而使用的一些技巧。本土方法论就这些技巧提出了一个不同的问题:“这类技巧或规则是如何帮助人们形成关于现实的共同意识的,即人们之间为什么有相同的理解”。

四、 非语言沟通

借助符号而不是语言所进行的沟通被叫做非语言沟通。其中,两种最重要的非语言沟通形式是身体语言和个人空间。

1、体态语言

2、个人空间

人们可以有意识的利用个人空间====环绕一个人四周的直接区域-----以传达某种意义。个人空间的一个方面,即谈话人之间的人际距离,尤其有意义。

五、 社会互动的形式

人们已经区分出并且分析了许多种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那些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最为突出的互动形式有交换、合作、冲突、竞争和强制。

1、交换

个人或群体采取某种方式彼此交往,这种交往旨在获得报酬或回报,这样形成的关系就是交换关系。期待回报却是这种关系中的一部分。多数社会交换所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互惠。

人们做事情是为了获得奖赏,并且,如果某种行为得到正面强化或奖赏,那么,这类行为将来更有可能重复出现。

按照交换论者的观点,许多人类社会生活可以还原为某种关于酬赏与成本的计算。

2、合作

由于共同的利益或目标对于单独的额个人或群体来说很难或不可能达到,于是人们或群体就联合起来一致行动。

有人区分出了四种主要的合作类型:自发合作或互助援助;传统合作;指导合作;契约合作。

3、冲突

冲突是针对珍惜物品或价值的斗争。四种冲突的主要类型:群体之间的战争;群体内的冲突;打官司和理念之间的对立。

4、竞争

竞争是遵循某些规则的一种合作性冲突,在这种形式的互动中,达到所追求的目标要比打败对手更重要。为了防止竞争转变为冲突,竞争双方必须预先就“游戏规则”达成一致意见。

5、强制

当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将其意志强加于另外一方时,强制这种互动形式就出现了。

六、 社会网络

研究社会互动的另一种方法侧重研究人们所属的社会网络。社会网络由个人之间复杂的联系网组成。与将群体成员凝结在一起的各种关系相比,网络成员之间的关系一般更具有局限性和弥散特征。 尽管机会平等在口头上说的好听,但在事实上算数的不是“你知道什么”而是“你认识谁”。

1、网络特性

各种社会网络之间相互不同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它们的密度。

网络的另一个特性就是多重关系卷入的程度。

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也可以根据其强弱程度进行分析。

2、小世界研究

即六度空间理论。

3、网络分析的重要性

网络分析强调个人在社会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作用,而不是被动地适应超越个人层次的更为强大的社会力量。

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在一步一步的被社会化,这章重点揭示我们是如何被社会化的,您将看到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以及弗洛伊德理论的缺陷。最重要的,如果你有孩子,那么适合一看。

第六章 社会化

一个孩子要想生存下来,必须向他人学习如何思考和行为。这种互动和学习的过程就是所谓的社会化。社会化的正式定义是: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

一、人类生物学与社会化

人类行为完全是由遗传基因或者环境所单独决定的。大多数的额科学家都确信,人类行为是由两者共同形塑的。

在生物学的术语中,适应与生存的三个含义:个体的适应与生存,繁衍的适应与生存,基因的适应与生存。

二、婴幼儿的社会化

1、与人类的接触

幼婴对接触和互动有着基本的生物和情感需求。

2、情感发展

新生婴儿似乎只有四种情感:满足感、惊讶、厌恶和沮丧。6~8周以后,婴儿才会有快乐感,3~4个月后,才会生气,悲哀和害怕到8~9个月后才出现。

参看附录一:人类情感发展的连续过程

三、人格发展理论

什么是人格,人格常指的是社会技能。对社会学家来说,人格指的是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观照的模式,他们构成了特殊个体的一系列鲜明的品质特征。

人格可以分为几个主要部分:认知(思想、知识水平、知觉和记忆)、行为(技能、天赋和能力水平)及情感(感觉与感情)。

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的人格是独一无二的。然而,社会学家与社会心理学家则更多的认为,人格是人们所处于其中的社会和文化力量的产物。

自我就是指个体对他们的个人特征和社会认同的意识与感觉------就是我是谁。

1、查尔斯?库利:镜中我 自我作为一种社会的产物,它的出现有三个阶段。首先,我们觉察到我们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我们领悟了别人对我们行为的判断;第三,基于对他人反应的理解,我们评价我们的行为。

2、乔治?赫伯特?米德:角色借用:

当在思维中把自己当作客体并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加以想象和思考的时候,自我就形成了。他们可以与自己的自我“交谈”,可以对自我作出反应。他们本身成了自我的客体。

米德将自我分为两个部分:“主我I”与“客我ME”。主我包括每个人自发的、独一无二、“自然”的特征。“客我”是自我的社会部分----对社会要求的内化和对那些要求的个人意识。

客我在社会化过程中经历了三个及不相同的阶段,有三种形式:模仿、嬉戏与群体游戏。

3、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无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我们越是文明,我们就必定越不幸。这是因为,文明的生活要求我们去压抑许多深层的生理欲望。

弗洛伊德,人的人格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超我大概相当于米德“客我”,即对从社会中习得的“应该如何”和“必须如何”的内化。这就是对人格的审查、意识和社会监控。本我包含无意识记忆和生理的、心里的冲动,尤其是性冲动。自我在超我和本我之间扮演着一个中介角色,大多数情况下出于无意识之中。如果一个人要达到心理健康,人格的这三个部分,必须终其一生都是和谐的。 弗洛伊德太过于强调生物因素对人格塑造的影响,而对社会因素强调不足。

4、艾力克?艾力克逊 认同危机

艾力克逊相信,人格发展是终其一生的事情,而不仅仅在儿童期。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是由“认同危机”来定义的。一个稳定的自我认同源于对这些认同危机的积极解决,在现代社会中,这也囊括了人们对生活的许多基本关怀。

1)、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期)

2)、自主与怀疑(儿童早期)

3)、主动与内疚(学龄前)

4)、勤奋与自卑感(学龄期)

5)、认同与角色混淆(青春期)

6)、亲密与孤独(青年时期)

7)、代际关于与自我沉浸(中年期)

8)、完美与绝望(老年期)

对艾力克逊的批评者认为,他的模型很难进行经验研究,没有考虑社会阶级、种族群体或可得性机会的影响。

5、 让?皮亚杰 认知发展

他所关心的只是人格发展的某个局部,也即认知的发展,或者说,我们学会思考的途径。皮亚杰感到,

像“可以在任何时候对任何孩子教以任何东西”的说法,不仅是错误的,而且事实上也是荒谬的。皮亚杰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的过程。为了学习,儿童必须吸收知识并加以消化。儿童智力发展要经过下列几个阶段:

1、感觉运动阶段

2、前操作阶段

3、具体操作阶段

4、形式操作阶段

四、养育孩子的方式

教育孩子的方式可以说有专制型和放任型两个极端。中产阶级所强调的特征:灵活性、主动性、自我控制和个人成就,是中产阶级的工作所必需的。 一项长期研究得出结论说,最为有效地培养出独立的、社会责任感强的孩子的父母,既不是专制型,也不是放任型,而是权威型的。权威型的父母试图强调与特定的儿童发展阶段相应的权利与责任的平衡。

五、 社会化的主体

主要的社会化主体有家庭、学校和日托中心、同辈群体以及大众传播媒介。

1、 家庭

社会化从家庭开始,在这里,孩子学会了认识他们是谁,他们能够和应该从他们的社会期望些什么,这个社会对他们的期望什么。

2、学校与日托中心

对非个人的规则和权威的遵从,是现代社会顺利运作的调节基础,对此,学校社会化尤为强调。

3、同辈群体

4、大众传媒

电视是一个强有力的社会化主体,他有一些有害的影响,尤其是儿童,但也有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潜力。

六、生命历程中的社会化

1、青春期与青年期

事实上,把青春期当作一个单独的延续的人生阶段,在前现代社会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他们经常过分地意识到其他人在评价他们的行为,并且他们容易在唯我主义与自卑之间来回变动。青春期是一个人发展抽象思维能力的时期,这个时期也是大多数人发展幽默感的时期。显然,随着理解能力的增强,欣赏幽默的能力也会提高。

大量青少年期的社会化是以预期社会化的形式出现的:即指向未来角色的社会学习过程。

2、成年期

进入成人期后,所谓的初级社会化已经完成。进入成人期后,正常来讲,人们已经发展起了关于自我的形象,既包括真实的、也包括理想的;遵从社会的规范和价值;达到一定的自我控制的程度;使个人的欲望服从社会的规则,事实上,不断出现的证据表明,他们的人格咋继续成长并字整个成人期都在变化。

3、晚年生活

4、死亡与濒临死亡

死亡的社会化通常被限制了或不再存在。

濒临死亡的体验

大多数人接受死亡经过了五个阶段。首先是拒绝并与他人隔绝;其次是愤怒;第三是讨价还价;第四阶段是沮丧;第五个阶段是接受。

悲伤、哀痛与失去亲人

有四个连续的情感阶段伴随着失亲之痛:首先是震惊,麻木地拒绝所发生的一切;其次是拒斥死亡事实,经常盼望死者重新出现;第三是绝望,常常是极度的消沉;最后是适应,或者的人试图建立新的生活。

七、再社会化

在某些情况下,青少年和成人经历着一种再社会化过程,即有意忘掉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

八、社会化与人的自由

人远非是由社会通过社会化来操纵的木偶,社会是由人来创造的,尽管不是某个人所为。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就像社会是人们的一部分一样。人们通过他们的互动创造了社会规则。

具有创造性的人必须具有高度的自信以开展新的、有时是冒险的工作计划,也必须能够忍受与此类工作相伴随的孤独与寂寞。这种自信最终来自于父母及同辈群体所提供的社会化。

一个不遵从的行为也许就是一种偏离行为,但当这种行为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出现的时候,他就可能成为一种社会革命。

附录一:人类情感发展的连续过程

波普诺社会学读书笔记

更多相关推荐:
20xx寒假社会实践及读书笔记的相关要求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暑假社会实践及读书笔记的相关要求1、社会实践报告每人每篇不少于20xx字,有相关证明材料(照片或视频资料)或公章,后附附件5活动日志。附件1实践报告封皮加在首页。关于社会实践的主题和内容请参考…

寒假社会实践及读书笔记的相关要求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寒假社会实践及读书笔记的相关要求1、社会实践报告每人每篇不少于20xx字,有相关证明材料(照片或视频资料)或公章,后附附件5活动日志。附件1实践报告封皮加在首页。2、“走百县·访千企”也要写社…

写读书笔记的好处

初三数学复习策略近几中考试题都体现了“立足基础、考查能力、加强应用”的中考指导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扎实有序的开展复习工作,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下面就初三数学总复习的有关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看法和体会:第一…

寒假社会实践及读书笔记的相关要求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寒假社会实践及读书笔记的相关要求1、社会实践报告每人每篇不少于3000字,有相关证明材料(照片或视频资料)或公章,附件1实践报告封皮加在首页。2、“走百县·访千企”也要写社会实践报告,每人每篇…

写读书笔记的方法

写读书笔记的方法读书笔记不拘体例,不限长短,内容庞杂,形式多样。然而较为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摘录式。这是使用最多的一种方式。主要摘录书籍、报刊、杂志中,与自己学习有关的原始资料,比如我们读一本课外书,…

关于假期教师读书笔记的总结

红根小学假期教师读书活动总结假期生活已经结束,老师们除了完成假期的学习任务外,都在积极参加教育局开展的教师读书活动,并且都根据学校要求,完成了关于《做最好的老师》和《把教学目标落实到位——名师优质课堂的效率管理…

读书笔记的记录规范指导

活动目标:学会正确地记录读书笔记,为以后的人生奠基活动重点:记录的规范活动难点:针对每一个同学活动课时:两课时活动准备:相关的知识储备及学生读书笔记本的准备活动流程:第一课时读书笔记有繁有简,有难有易,有各种形…

《伙伴的力量》读书笔记

伙伴的力量读书笔记伙伴的力量这本书是以一个六年级的学生小勋的口气通过奇怪的转校生突发事件油然而起的热心拉近距离微妙的改变沉默背后的苦衷伙伴的力量从心出发等六个小故事讲述了班里来了新同学后新同学及我的心理变化书中...

读书笔记范例

某某同学学习改变命运今天看了一本书是李晓鹏写的学习改变命运虽然没有看完只看了第二章动力篇学习改变命运但却感受非浅看了前言今日含泪播种明天欢呼收获明白了自己为什么每次考试都考的不太理想尤其是数学那就是每次遇到不懂...

读书笔记格式范例(三色笔记)

读书笔记格式范例(三色笔记),内容附图。

水浒传读书笔记范文

水浒传读书笔记范文包容则昌这里卧虎藏龙既有振臂一呼响应云集的呼保义宋江又有能掐会算运筹帷幄的智多星吴用既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花和尚鲁智深又有冲锋陷阵所向披靡的急先锋索超既有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的入云龙公孙胜又有不须...

20xx小学生读书笔记范文

20xx小学生读书笔记范文第1篇小学生读书笔记简爱读书笔记五年级书名简爱作者英夏洛特勃朗特创作时间1847年主要人物简爱罗契斯特圣约翰爱里弗斯里德太太故事梗概简爱是孤女父母相继去世简住在舅父家里舅父去世后舅母把...

读书笔记的(1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