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十二怒汉》有感

时间:2024.4.13

学科:法律社会学

课题:案例分析---

观《十二怒汉》有感

电影剧情介绍:

学习了《法律社会学》这门课程,我极力推荐大家去看一下《十二怒汉》这部电影。

19xx年的《十二怒汉》是导演西德尼·吕美特的处女作,由亨利·方达主演,是一部以陪审团为主角的法庭戏,是探讨美国陪审员制度和法律正义的经典之作。影片获柏林金熊奖。

十二个普普通通的人,他们以前素不相识,以后可能也没有什么打交道的机会。为了一桩杀人案件,他们坐在了一起。就是这十二个人,被这个司法制度挑选了出来,组成了这个案件的陪审团,要开始决定另外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他是有罪还是无罪,是活着还是死亡。他们本来不懂法律,似乎也没必要懂得法律,因为他们不过是在法律强加的义务之下而被迫来到法庭的。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和生活背景,从事不同的职业,有自身更关心的利益,有不同的人生经验,有自己的偏好和性格。

在经过六天冗长枯燥的听审之后,法官终于对陪审团发布裁决指示了。被告是一名年仅18岁的男子,被控在午夜杀害了自己的父亲。法庭上提供的证据也极具说服力:居住在对面的妇女透过卧室及飞驶的火车窗户,看到被告举刀杀人;楼下的老人听到被告高喊“我要杀了你”及身体倒地声音,并发现被告跑下楼梯;刺进父亲胸膛的刀子和被告曾经购买的弹簧刀一模一样。而被告声称从午夜11点到凌晨3点之间在看电影的证词极不可信,因为他连刚看过的电影名字也说不出来。

全片只有一个房间的场景,对白中一共出现了五个合理怀疑,分别为:

1. 住在对面的女证人说她亲眼看见男孩将刀举过头狠狠往其父

亲胸口刺下,当时正有一辆六节的火车经过,她透过火车最后两节看到此情景。但八号陪审员曾经住在铁轨旁,他认为火车噪音极大,跛脚老伯不可能清楚听到少年说“我要杀死你!”这句话。

2. 跛脚老伯说他听到少年说“我要杀死你!”后隔了一秒,听到有物体倒下(研判是其父亲),他花了15秒从卧室穿过走廊到大门后,看见少年仓皇逃逸。但经由八号陪审员模拟发现,跛脚老伯根本无法奔跑,以他的走路速度,大约需41秒才能达成,他却谎称15秒。九号陪审员是十二人中年纪最大的一个,他最了解老人,他的见解为:跛脚老伯穿着破烂,这辈子一事无成,没人在意他,但他在这案子中却是主要证人,他享受这种被瞩目的感觉,因此他说了谎。

3. 少年说去看电影但却什么都记不得,因此众人研判少年说谎。但八号陪审员认为,少年与父亲争吵后,情绪不稳定,回家后发现父亲已身亡,警察已守株待兔,父亲的尸体在前,警察在旁,少年情绪太过紧张,才会脑袋一片空白。为了证明这点,八号陪审员一直询问四号陪审员这几天晚上做了什么,结果四号陪审员前几天也去看了电影,却记错片名,也记错演员名字;四号陪审员是在没有压力之下回答,就错误连篇了,更何况是少年呢?

4. 少年的父亲身高较少年高七吋,若是要杀一个比自己高的人,一般人是不会高举刀子再刺下。有位陪审员幼时常看人械斗,他清楚知道,拿弹弓刀砍人时一定不是高举刺下,少年本身对刀子极为了解,也不可能用这种手法杀人。

5. 对面的女证人说他晚上辗转难眠一个小时,在午夜十二点十

分正好瞥见少年行凶;但该女证人有戴眼镜,出庭时鼻梁上也有眼镜压痕,正常人不会戴眼镜睡觉,合理推断她瞥见少年行凶也是在没戴眼镜的情况,只能看到模糊的身影。

对于这个铁证如山的案件,裁决有罪应该是板上钉钉。根据法律,他们只要一致表决通过有罪,就可以完成使命。驱使他们尽快作出裁决的更重要的理由是:这些陪审员实在已受够这拖沓的审判了;他们被锁在这间闷热的小屋里,汗流浃背,焦躁不安;有人还惦记着自己的生意或晚上的球赛。总之,这些更重要的理由归结到一点就是,这时的他们还没有真正进入“陪审员”的角色,所谓以公正法律的名义、所谓根据证据,不过是他们只想例行公事,然后赶快回家的托辞。

已经有十一名陪审员裁定疑犯有罪,只有一位觉得事态可疑,坚持已见提出异议,并且凭耐心与毅力逐一说服其他陪审员推翻原意。整个过程跌宕起伏,中间经历了七次表决,表决方式有写纸条、举手、口头表示,其结果分别是:11比1;10比2;8比4;6比6;3比9;4比8;1比11,同意有罪的人越来越少,最后顽固坚持被告有罪的陪审员终于放弃立场。被告终于被宣判无罪。

案例分析之观后感:

观看了《十二怒汉》后,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陪审团十一个人判定一个小孩杀父有罪,但是有一个人持“合理

怀疑”的态度,在两个小时之内,他说服了其他的十一个人。 我看这部电影,几乎是目瞪口呆。在电影开始的十分钟,我已经明白编剧试图在做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他必须在一部电影的长度里,把十二个人的性格,出身,脾性,态度,立场??所有信息有效的传达给观众,并且,要写出每一个人改变的过程,以及内心的理由。

在每次表决之后,或者当人们的情绪爆发之后,立刻会有一个短暂的间歇,让整个电影的节奏和人物的情绪,自然的平缓下来。电影笼罩到紧张碰撞的气氛中,却张弛有度,极其自然。

我只是像每一个观众一样,急切的想知道结局,那个只有一个镜头的小孩的命运,让我如此揪心。

相信看完电影的每个人都会对美国司法制度的“合理怀疑”十分的清晰,电影不断的告诉我们:我们不是要证明这个孩子没有杀人,我们只是无法确切的证明这个孩子杀了人。一个又一个看似确凿的证据被推翻,一个又一个笃定的人产生了怀疑,每个人开始对自己的偏见怀疑和动摇,但是每个人的心里,对良知,对一条未知的生命,对自己的责任,越来越明确坚定。

作者通过剧中人说:“这是美国司法制度中最神圣的一条,也是我们的国家如此强大的原因。”我最喜欢电影的结尾,并没有出现法庭上陪审团声张正义的激动场面,电影的结尾,就是雨过天晴,绕过那象征着美国司法制度的法院巨大石柱,男主人公和睿智的老者碰了头,彼此淡淡的问了姓名,散开,融入人群。他们本就是最普通的美

国公民,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英雄。

整部电影通过演员精细的表演和精彩的台词,折射出人性的高贵、责任、正直,同时也无情地的鞭挞了人性的脆弱、阴暗和自私。它形象地说明了陪审团制度的特点:即不是证明嫌疑人无罪,而是证明该案子证据不够充分,无法定罪,这也是西方法律制度“宁可放走一万,不可错杀一个”的例子。


第二篇:观《十二公民》有感


观《十二公民》有感

一场法治的洗礼

--观《十二公民》有感

廖述龙

《十二公民》改编自19xx年美国经典电影《十二怒汉》,由于作为学生时代就看过美国版的和俄罗斯版本的,早已被片中精彩的对白,犀利的演技,对法律和人性的深刻探讨深深震撼,此次听说中国翻拍,开始觉得很担心,因为中国毕竟没有陪审团制度,这个设定可以说是全片的基础,再者原版都是创作于国外,把这么一个经典的>故事搬到中国是否会水土不服。

但是当我看完开头后,我就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导演没有一刻忘记'中国没有陪审团制度'这一现实背景,在开头就交代了故事背景的虚拟性:巧妙地将整个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法学院的模拟法庭中,采用英美法系庭审模式审理虚构的案件,一群学生扮演法官、检察官以及辩护律师,而这群学生的家长来充当陪审员的角色。编剧在台词和角色背景的修改也是下足了功夫,这十二名陪审员情况各异:儿子离家出走、和老婆离婚的出租车司机;与大学生谈恋爱、却被认为是其'干爹'的>房地产老板;曾经无辜入狱的社会青年;孤独的、曾被打成右派的空巢老人;颇有优越感、只能靠收房租为生的'北京土著'……,经历不同、价值观迥异,几乎涵盖了目前中国的各个阶层,也使得这部电影成功的本土化。

随着观影的继续,继而发现故事也和原版大致相同:一个'富二代'被指控在出租屋内杀死了赌博酗酒抛弃自己的亲生父亲,案子有两名证人,围绕该案,十二个陌生人要组成陪审团,在规定时间及地点内形成一致意见——该'富二代'有罪或无罪。

影片一开始,除了8号陪审员,其余十一名陪审员最初都一致认定'富二代'有罪。至于原因,有的认为证据是固定的、证人是不会说谎的,有的则给'富二代'打上了'为富不仁'的标签,存在一定偏见,但是在8号陪审员'我就是想讨论讨论'的不断坚持下,他们开始讨论、争论甚至发生了冲突,随着两名证人的证言被推翻,物证的唯一性被质疑,他们终于明白应该在法律的框架内去理性思考、分析并解决问题,在各自经历了一番理性思辨和心灵洗礼后,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富二代'无罪!

一直让人好奇的8号陪审员的真实身份在电影的最后一刻才揭晓——人民检察官!正是他的坚持,案子一步步抽丝剥茧,最后>戏剧性反转,十一个人终被他一个人说服。面对其他陪审员一致意见的压力,他不为所动,坚持法律,体现了维护法律尊严的精神,给荧幕前的观众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律意识启蒙课,也引发我们深深的反思。

在当今一个法治理念还未深入人心的时代,网络却异常发达的国家,公民往往更愿意利用自己朴素的价值观来对当事人进行舆论宣判,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网络陪审员',仅仅凭借媒体或者其他人口口相传的一些片段,就轻易的给当事人'定罪'而不去相信司法机关严密的调查和专业的判断。

作为一名检察机关工作人员,如何在社会舆论的狂风骤雨里保持冷静,不失理性地判断?是面对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选择盲从还是选择忠于法律,这对法律人来说也是一个终极问题。

一部伟大的电影,无需大制作、大场景,亦无耀眼的明星,而是要让每个观众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解读,进而反思现有的生活。《十二怒汉》中展示的疑罪从无司法精神以及对生命的尊重等内容,成就了这样一部经典的电影。而中国化的《十二公民》,立足当前社会现状,成功将故事本土化嫁接,其中蕴含的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法治

精神的深切关怀,令人动容。电影向我们展示了目前社会和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希望促使民众反思现状,进而提倡法治精神、回归人性的美好。这或许就是电影《十二公民》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更多相关推荐:
《十二怒汉》观后感

十二怒汉观后感我的选修课是法律影视鉴赏之前没有选过这一类的选修课在这个课堂上接触到许多关于法律的电影可能是因为没有任何法律基础的缘故上法律影视鉴赏课时总觉得有着说不清的隔膜十二怒汉是我在这门选修课里面印象最深的...

十二怒汉观后感

十二怒汉观后感20xx1352王智慧当老师说出我们要看的电影是十二怒汉时我本能的感到好奇是怎样与法律有关的电影要是放在以前我绝对不会去瞟一眼因为没上这个法律与社会的选修课前在自己心里觉得和我现在的生活没有多少联...

12怒汉观后感

十二怒汉观后感姓名陈景明学号20xx180066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十二怒汉讲的是12位陪审员在一起最后商定是否要将犯罪嫌疑人即那个可怜的小男孩送上断头台电影中一开始只有一个人公开表示反对意见其他人全部赞同他们或...

十二怒汉观后感

十二怒汉观后感普法二班赵严20xx00040137十二怒汉讲述的是在一个密闭的被人抛弃的体育馆里一群来自各个阶层的人以陪审团的身份来根据法庭的各方面证词判定一个年轻人guiltyornotguilty他们可谓是...

十二怒汉观后感

十二怒汉观后感黑白沉闷所有的场景就集中在那狭窄的陪审团休息室内如果有一句话来概括电影的剧情应该是这样陪审团十一个人判定一个小孩杀父有罪但是有一个人持合理怀疑的态度在两个小时之内他说服了其他的十一个人在其他十一个...

十二怒汉观后感

观十二怒汉后感还是第一次看这么有特色的电影说到特色呢我觉得这部电影有两个突出的特色一直贯穿始终第一呢电影中的人物自始自终都只有那十二个怒汉没有其他人而且也没有女性第二呢电影中的那十二个人一直呆在那个房间里从头到...

十二怒汉观后感

十二怒汉是一部五十多年前的老电影也是一部经典法律电影而对于我来说它是我接触的第一部完整意义上的法律电影给予我的不仅仅是震撼那一位顶住11倍压力的陪审员那一位认真到近乎执拗的陪审员他以一个人的力量抗争一群人的草率...

观《十二怒汉》有感

观十二怒汉有感十二怒汉讲的是一个陪审团的十二个人对在俄罗斯法庭上审判的车臣男孩杀死军官父亲是否有罪这一案件进行讨论表决的故事这一案件实际上人证物证俱全即使陪审团不讨论表决大家也理所当然的认为应判他有罪并判终身监...

从组织行为学角度观《十二怒汉》后有感

从组织行为学角度观十二怒汉后有感十二怒汉影片讲述一个在贫民窟中长大的男孩被指控谋杀生父案件的旁观者和凶器均以呈堂铁证如山而担任此案陪审团的12个人要于案件结案前在陪审团休息室里讨论案情讨论结果必须要一致通过才能...

十二怒汉关于法律观后感

从十二怒汉出发浅谈陪审团制度19xx年的美国电影十二怒汉讲述了一个陪审团讨论一件谋杀案的故事十二名陪审员第一次投票时产生11票有罪对1票无罪的结果经过激烈的讨论不断提出合理怀疑最后以12票全票通过认为被告人无罪...

十二怒汉观后感

十二怒汉观后感整部影片视角集中展现一个贫民窟的不良青年被控一级谋杀其父亲的陪审团合议过程十二位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生活背景的陪审员从最初的10票有罪1票弃权1票无罪结论经过长时间对案件事实讨论和对物证证人证言的...

十二怒汉观后感3篇

十二怒汉观后感3篇十二怒汉gt观后感一昨天熬夜看完了十二怒汉很有感触影片讲述的是陪审团十二个男人对一个素昧平生的十八岁犯罪嫌疑人最终认定否有罪的gt故事影片设计的精巧让人折服故事发生在一个法院陪审团的讨论室里故...

十二怒汉观后感(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