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怒汉观后感

时间:2024.3.31

《十二怒汉》观后感

——20111352 王智慧

当老师说出我们要看的电影是《十二怒汉》时,我本能的感到好奇,是怎样与法律有关的电影。要是放在以前,我绝对不会去瞟一眼,因为没上这个法律与社会的选修课前,在自己心里觉得和我现在的生活没有多少联系。而现在却不一样,我被我们幽默风趣的老师折服了。昨天刚刚安安静静的坐下来把这个电影看完,对于多动的我这还算难得的,由开始的好奇慢慢被其吸引了。

《十二怒汉》这个影片的出场虽然没有我们小女生喜欢的韩剧的帅气,也没有美国大片的华丽场面,没有让人醍醐灌顶的哲理,电影的开始让我认定这会是部无聊透底的肥皂片。但是,让我惊奇的是,不是。

十二个普普通通的人,他们以前素不相识,以后可能也没有什么打交道的机会。为了一桩青年杀人案件,他们坐在了一起。也就是这十二个人,被这个司法制度挑选了出来,组成了一个名叫“陪审团”的神圣组织,要开始决定另外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他是有罪还是无罪,是活着还是死亡,这就是美国。他们本来不懂法律,但似乎也没必要懂得法律,因为他们不过是在法律强加的义务之下而被迫来到法庭的。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和生活背景,从事不同的职业,有自身更关心的利益,有不同的人生经验,有自己的偏好和性格。

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当所有的证据都指向青年有罪,目击证人的证词更是给予了美国陪审团毋庸置疑的坚决。陪审员们实在已经受够这样拖沓的审判了,他们被锁一间闷热的小屋里,焦躁不安。打开电视,惦记着妈妈的上节目的露面机会,惦记着自己的生意。就是在这样一个闷躁的气氛下,他们开始对号入座,举手第一次投票表决,出乎意外的竟然有人弱弱的“唱反调”。本来觉得可以快速结束的剧情瞬间转了个九十度的弯。十一比一,孤军奋战,为的只是给那个陌生小男孩机会,他的言语让我感觉到了他对生命的敬畏,对决定他人生死这项权利的小心翼翼。他的一言一行让我心生敬意,我不知道他知不知道青年是否就是凶手,但是他的行为让我敬佩,他觉得一条命不该这样不经讨论就下定有罪的结论。

是的,只要陪审员们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时,即使只有一位陪审员提出异议,案件都不能了结,这就是美国的陪审团制度。这个不是少数服从多数,而是必须全票通过。就在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环境下,陪审员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所以那个一票无罪就意味着必须讨论下去、给出怀疑无罪的理由。其他人当然不愿意在这里浪费时间,所以争论越来越激烈,人们越来越愤怒,而后十二个人各有发言。随着辩论的加剧和矛盾的不断上升,一系列的疑惑被抛出来,残疾老人的时间问题,声称亲眼看见男孩杀父的女人的眼睛问题等等。整个过程跌宕起伏,陪审员们一次又一次的投票,口头的、写纸条的,票数从开始的11票有罪对1票无罪,直到渐渐的其他人认识到这件案子确有疑点,支持无罪的人开始增加,一直到后面的10比2、8比4、6比6、3比9,一直到最后的1:11,再到后来的唯一一位认为有罪的陪审员放弃坚持,直到最终,全票无罪。

电影就这样结束了。但是,我的心头始终有一种敬畏。法律规定必须达成共识,这是本片故事发展的基础。这样就可以考虑到每一个参与人的意见,从而集思广益,达到更好的结果,这才是一个民主的国家。

在这样的一个对峙的局面里,陪审员们开始用理性的思维来对待这件事情,

至少大家已不得不以严肃的态度来看待法律,而不再是“玩游戏”、“下棋”。在这个时候,你的情感偏见必须受到别人的质问,因为他们是和你同等地位的人,现在在履行着与你同样的陪审员的职责。在这个时候,大家心目中的正义和良知起作用了。这种正义和良知正是维持人类社会的纽带,在某种意义上它也有和法律契合的部分。考虑到每一个人,这才是真正的公平。

正如那个坚决质疑的陪审员所说:“排除偏见并不容易,每遇到一宗案件,要揭露真相并非易事。我不清楚事情的真相,也许没有人知道,我只想为清白者辩护。我们所讨论的各种可能,也许是错误的;也许我们使有罪的人消遥法外,我不敢肯定。也许有人可以做到。但我们有合理的质疑,这对法律十分重要。“我们的责任重大,我们拥有伟大的民主。我们被认可和信任为真正无辜的人洗脱嫌疑。我们拥有权力。这是我们强大的原因。”由此,我们才有可能审视这个制度所具有的好处和缺陷。

正如那个坚强的陪审员所说,“普通人也会犯错误。”是的,任何人都会犯错,不论你是谁。古代天子也会犯错,人人都会犯错。所以这个制度也许是比较脆弱的,脆弱得就像人的生命一样。但这个制度无疑也是强大的,因为它是人类为了更好保卫自身、为了延续自己生命而创造出来的,它捍卫了人类基本的自由和权利、捍卫了神圣的尊严和价值。

真正的民主制度必须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上而不是凭借个人主观意志去改变社会民主形式,同时我们也要辩证的看待法律制度法律制度不一定就都是完美无缺的。我们要根据事实和正义来完善法律制度的公平公正。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共同构建我们文明公正的和谐社会。

对于我们普通人,这似乎没有太大的影响和改变。但是,当我们决定他人命运事情的时候,请大家放一放手边的事情,慎重再慎重的考虑考虑。是的,因为你被他人决定命运的时候,你也同样希望别人慎重再慎重。

今天我们可以确定每个人都有偏见,或多或少,但是这是在探索真相过程中无法避免的。美国陪审团制度的功能是用一种平等对待的立场,避免处于弱势地位的个人生命受到威胁。

《十二怒汉》,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个国家的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造就了一个国家,起码我是这么觉得的。

.


第二篇:十二怒汉 影评


《十二怒汉》

早先看过米哈尔科夫版本的《十二怒汉》,曾深为之震动,却还未看过57年美国原版的《十二怒汉》,甚感遗憾,今日幸得一见,竟有振聋发聩之感,虽是西德尼·吕美特所导演的处女作,却于朴实无华间流露出的大师气息,而十二位男演员的表演,则更是炉火纯青,观此片,恍惚间不觉时光之流逝,日月之变幻。九十分多钟的电影,在我感觉好像是只过了十分钟似的,电影拍到这个份上,不得不说已经拍到了极致。在中国曾有“天上一日,人间一年”之说,其合理性不得而知,而观此片之后,我可以把它理解为仙界的的生活着实快乐,使得神仙们浑然不觉时光飞逝,一年的时间就如过了一天一样。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一部电影也可以给观众带来神仙一般的享受,而就电影而言,更多的是反面的例子,大部分电影看起来极其煎熬和痛苦,观影体验可用“度日如年”来形容,每每看完,心情也总是愉悦的,长舒一口气道:“OMG,终于TMD看完了??”

《十二怒汉》之所以被我奉为经典,主要是因为这部电影扎实的剧作和高水平的表演,当然也少不了导演对社会的批判和人性的揭示,这似乎成为了一部好电影必不可少的条件,而《十二怒汉》在这一点上做的确实非常到位。在这里我想引用一下“木桶短板效应”,这部电影正是由于各个方面没有短板,才名正言顺的成为一部经典之作。当亨利·方达坚守着阵地,将对手们一个个说服的时候,我总是情不自禁想鼓掌的,也许这正是心理作用于生理的一个例证吧。

《十二怒汉》的故事完全发生在一个封闭的房间之中,十二名陪审团成员在此作出裁决的全过程,案件是指控一名18岁的少年杀害了他的父亲,各项证据都表面少年就是凶手,似乎是确凿无疑的事实了。这十二名陪审团成员素不相识,因为这样一件事坐到一个屋子里,他们的要决定的是另外一个同样素不相识毫不相干的人的生死——guilty or not guilty,to be or not to be,live or die!影片的点睛之处在于结尾,两个素不相识的陪审员,互通了姓名,将手握在一起,然后再见各自离去,生活一如既往进行,用一句比较玄妙的话来说,就是民主尽在不言中。

首先,这充分暴露了美国社会的一个矛盾,那就是英美法系中的陪审团制度的弊端和优越,陪审团制度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它又可能成为社会某种隐蔽的偏见者的容器,而在某一特定的案件中,这种偏见则愈发明显,比如这个案件中的少年,是一个生长在贫民窟的少年,未受良好的教育而且受尽歧视和摧残,另外在片头少年正面直视镜头时,我发现少年并不是典型的美国主流白种人,更倾向于一种少数族裔的美国人,在这样的情况下,贫富带来的社会偏见和对少数族裔的歧视,则容易影响判决。另一方面,陪审团制度彰显着其民主性的一面,他宣称成员均选自人民的各个阶层,所宣扬的正是陪审团成员的人民性,正在努力地消除贫富、种族的偏见。影片中,有老人,有年轻人,有来自广告公司的,有股票经纪人,有工程师,也有钟表匠,总之是各种各样的人都有,最特殊的是一个曾经在贫民窟长大的人,但是很显然,现在他已经脱离了贫民窟,而更显然的一点是,现在在贫民窟里的人将没有发言权。很不和谐的,我自然的想到了我们中国社会的农民工群体,他们是城市的建设者,却沦为弱势群体,没有决策权和发言权,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另外,《十二怒汉》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哲学层面的问题,量变引起的质变,由亨利方达所在的“not guilty”一方,从原来的势单力薄只一人,发展到后来全部赞同无罪,这是事情的本身的是非曲直,而“guilty”一方则是被某些偏见遮蔽了双眼,或者是顺从者众,或者是游戏心态,或者是着急要走,不愿过多纠缠于此,几乎没有思考。而亨利方达所饰演的角色的意义不仅仅是说教于人,控诉不公,或破解案情,以理服人;我觉得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他将认真负责的态度,对人生命权利的尊重,以及独立思考的美德带给了在座的十二怒汉,以及观众们。后期逐渐开窍的那些怒汉,基本上都是由于自身积极独立的思考,自行决定选择“not guilty”的。在传播学和政治学领域,有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沉默的螺旋”,讲

的是如果一个人感觉到他的意见是少数的,他比较不会表达出来,因为害怕被多数的一方报复或孤立。简单来说就是人们都喜欢随大流,随大流有一个好处,这是一种和心理以及潜意识密切相关的理论。

张国荣在《沉默是金》中唱到,冥冥中都早注定你富与贫,是错永不对,真永是真,始终相信,沉默是金。王小波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沉默的大多数》,里面提到:沉默是一种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一种生活方式。在某些年代里,所有的人都不说话了,沉默就像野火一样四下漫延着。而福柯同志却说“话语即权力”,于是在当下,如此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下,保持质疑也是我们的一项权利和责无旁贷去行使的义务,质疑是独立思考的表现,而整个民族的独立思考则是这个民族强大和思想活跃的必要条件之一。

此刻,思想正如刹不住车的宝马,奔驰在不着边际的旷野,言归正传,《十二怒汉》虽然拍摄于19xx年,可是探讨的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所展现和揭示的也是现在和将来都将面对的问题,现代社会人的自私与沉默和关怀与宽容的对立与矛盾,而另一方面则是民主性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的探讨与剖析。

民商6班 安治旭 20100440637

更多相关推荐:
《十二怒汉》观后感

十二怒汉观后感我的选修课是法律影视鉴赏之前没有选过这一类的选修课在这个课堂上接触到许多关于法律的电影可能是因为没有任何法律基础的缘故上法律影视鉴赏课时总觉得有着说不清的隔膜十二怒汉是我在这门选修课里面印象最深的...

12怒汉观后感

十二怒汉观后感姓名陈景明学号20xx180066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十二怒汉讲的是12位陪审员在一起最后商定是否要将犯罪嫌疑人即那个可怜的小男孩送上断头台电影中一开始只有一个人公开表示反对意见其他人全部赞同他们或...

十二怒汉观后感

十二怒汉观后感普法二班赵严20xx00040137十二怒汉讲述的是在一个密闭的被人抛弃的体育馆里一群来自各个阶层的人以陪审团的身份来根据法庭的各方面证词判定一个年轻人guiltyornotguilty他们可谓是...

十二怒汉观后感

十二怒汉观后感黑白沉闷所有的场景就集中在那狭窄的陪审团休息室内如果有一句话来概括电影的剧情应该是这样陪审团十一个人判定一个小孩杀父有罪但是有一个人持合理怀疑的态度在两个小时之内他说服了其他的十一个人在其他十一个...

十二怒汉观后感

观十二怒汉后感还是第一次看这么有特色的电影说到特色呢我觉得这部电影有两个突出的特色一直贯穿始终第一呢电影中的人物自始自终都只有那十二个怒汉没有其他人而且也没有女性第二呢电影中的那十二个人一直呆在那个房间里从头到...

十二怒汉观后感

十二怒汉是一部五十多年前的老电影也是一部经典法律电影而对于我来说它是我接触的第一部完整意义上的法律电影给予我的不仅仅是震撼那一位顶住11倍压力的陪审员那一位认真到近乎执拗的陪审员他以一个人的力量抗争一群人的草率...

《十二怒汉》 观后感

十二怒汉俄罗斯版观后感看完该部影片心情很是沉重引发了我对法律与人性现实的无奈与对自由的渴望的深刻思考一法律面前的人性关怀与尊重12名陪审员来自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种族刚开始的时候每个人心不在焉对这起案件并不在乎除了...

观《十二怒汉》有感

学科法律社会学课题案例分析观十二怒汉有感电影剧情介绍学习了法律社会学这门课程我极力推荐大家去看一下十二怒汉这部电影19xx年的十二怒汉是导演西德尼吕美特的处女作由亨利方达主演是一部以陪审团为主角的法庭戏是探讨美...

观《十二怒汉》有感

观十二怒汉有感十二怒汉讲的是一个陪审团的十二个人对在俄罗斯法庭上审判的车臣男孩杀死军官父亲是否有罪这一案件进行讨论表决的故事这一案件实际上人证物证俱全即使陪审团不讨论表决大家也理所当然的认为应判他有罪并判终身监...

从组织行为学角度观《十二怒汉》后有感

从组织行为学角度观十二怒汉后有感十二怒汉影片讲述一个在贫民窟中长大的男孩被指控谋杀生父案件的旁观者和凶器均以呈堂铁证如山而担任此案陪审团的12个人要于案件结案前在陪审团休息室里讨论案情讨论结果必须要一致通过才能...

十二怒汉关于法律观后感

从十二怒汉出发浅谈陪审团制度19xx年的美国电影十二怒汉讲述了一个陪审团讨论一件谋杀案的故事十二名陪审员第一次投票时产生11票有罪对1票无罪的结果经过激烈的讨论不断提出合理怀疑最后以12票全票通过认为被告人无罪...

十二怒汉观后感

十二怒汉观后感整部影片视角集中展现一个贫民窟的不良青年被控一级谋杀其父亲的陪审团合议过程十二位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生活背景的陪审员从最初的10票有罪1票弃权1票无罪结论经过长时间对案件事实讨论和对物证证人证言的...

十二怒汉观后感(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