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班生林可树》读后感

时间:2024.4.21

《插班生林可树》读后感

读了《插班生林可树》这本书,感触颇多。我们的教育提倡“以人为本”,从根本上来说“差生”、“问题生”更应该是我们关注的对象,然而现实中“差生”往往被差待,“问题生”的教育也总是出现问题,师生交往时,如果老师不慎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和感情,师生的人际关系必然僵化。如果得不到化解,那么老师无论怎样的良苦用心,学生也不会接受了,并从内心深处对老师产生很大的抵触。唯一的解决之道就是老师要主动走进学生,敞开心扉,承认自己的失误,进而重新赢得学生的信任。

师生对抗,老师败下阵来。这就叫两败俱伤,或者说“双赢”也行。这是为什么?陈老师一直都懒于思考自身教育方式方法的问题,这也是她屡战屡败的原因所在。

而杨老师对可树的教育我归之为“皮革马利翁”效应。远古时候,塞浦路斯国王皮革马利翁喜爱雕塑。一天,他成功雕出了一座心目中理想女子的雕像。他深深的爱上了这座冰凉的雕像,久而久之,爱神被感动了,石像活了过来,成了他的妻子。

教师是相对固定的群体,而学生却是千差万别的个体,有相对符合我们理想的“好学生”,也有差强人意的中等生,更有“朽木不可雕也”的差生、问题生。不管我们如何抱怨,现实就是如此,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怎样对待他们。

在这里老师们请记住一个动作:握拳并竖起你的大拇指,记住三个感叹句:你真棒!好样的!加油!记住一个表情是微笑。每个人都希望被肯定,问题生更不例外,他们更需要您的不吝赞美。

心理学中有这样的一个理论,当人的某个行为被肯定和赞赏时,这个行为就会被强化;而越被肯定和赞赏,行为重复的几率就越大。作者杨老师深谙此道。他和可树的“交手”是从“作业事件”开始的。可树的作业不是完成的不好而是直接不做,屡次承诺也是屡次食言,超出了一般人的底线。杨老师没有发狂,每当可树有了小小的进步时他都予以肯定,比方说可树的作业问题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可是每当可树的作业有了小小的进步时他都予以肯定,虽然作业在组长等人的帮助下才勉强完成,他还是表扬他写得好像老师真的看见了这件事一样。可树交作业的承诺一次次落空,他还是没有把他抛弃,迎接可树的依旧是那个耐心细致的杨老师。永远那么可亲,从不拒人于千里之外。

杨老师对于林可树的呵护可谓是无微不至,令人钦佩,比如杨老师对林可树的作文点评非常令人鼓舞,他说:“可以的,没事,老师知道你已经努

力了!”又走到他身旁说:“写的不错!虽然不是读后感,但是老师挺喜欢,‘超人’被你写的很神秘,特别是第一段中的比喻句:‘突然看到一个影子象(像)火箭一样飞过去’特别有味儿速度真快!老师感觉你的《超人》像一篇小小说。”他开心地眨着眼,脸上泛起红光,显得有些激动的样子。

即便是点滴的进步,也可以让杨老师为可树欣喜。毕竟他的进步里蕴含着杨老师太多的心血。

一个合格的老师是一个理智的老师,这其中包含了对学生的教学艺术,更包含了对学生的爱和信心。在他心中没有真正的差生和问题生,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不幸的是可树的班主任陈老师就是一个缺乏理智的老师,这反映了现实中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在他们的眼中,重要的是领导的看法和奖金荣誉以及评比,抓学生不外乎这些,所以他们不是合格的教师,更不是一个教育者。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给管理差或学习困难的学生贴上标签,遇到管理的稍不如意就失去分寸,变得近乎疯狂。方法上更是单一粗暴,怨天尤人是常态,很少自省。要碰上一个杨老师这样的好老师就只能靠运气了。

一个合格的教师还要懂得惩罚,适时的运用“罚”这一铁腕,但惩罚须慎用,这就是教育者的“食指”,一个懂得适时指点的“食指”,但这“食指”应该排在“大拇指”的后边,欣赏、鼓励为主,惩罚为辅。

我们的教育应该怎么办?这本教育实录式的书让我们看到了更多希望,可以说是“问题生”的教育教科书。


第二篇:插班生林可树推荐


《插班生林可树》 读后感

读了《插班生林可树》这篇文章,感受很多。其实,在我的教学工作中也遇到过这样的学生,但总是不知道应该怎样教育这样的学生,读了这篇文章,豁然开朗。

书中提到,林可树原是县城镇小的一名学生,父母离异,大儿子和他父亲已重组家庭,小儿子和他母亲相依相伴,他的母亲辛辛苦苦开了一家酒店,为了生活每天忙里忙外的,就没有时间顾及到孩子的教育学习。在县城镇小,学校和班级都不想要他,实在没办法就到我们这里了。如果总是处于受冷遇、受欺负、受排斥、受嘲笑、受歧视、受挫折、受打击的生存环境中,孩子难免就会在内心深处埋下仇视和报复的种子,那么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对他人构成攻击性和破坏性也就不奇怪了。这样的学生老师避而远之,同学避而远之。

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值得我们思考,首先应了解孩子心里究竟想的是什么?老师要用自己的耐心与等待得到了学生 “症结”所在。俗话说,对症下药。不知“症”在何处,怎好下药?知道了“症”,应该有“药”了。这件事,给我们的启发就是,对于学生的存在问题,不要简单地下结论,要耐心询问等,以找到症结所在,这样才有利于解决问题。杨老师真的有心,细致,这是经验,更是责任与艺术。然后是开导。当学生误会出现时,不急于责备,这是前提。用平等而真诚的话语作钥匙,轻轻轻轻地打开学生的心门;最后是事后明理。让可树在这件事情上,知道什么叫沟通为什么要沟通乃至学会沟通。

让我们对孩子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理解,多一份爱!

读《插班生林可树》有感

我想,这肯定是一个值得所有老师借鉴的故事,不然,《读写月报.新教育》不会用一期的杂志来做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是长篇教育叙事《插班生林可树》。 利用元旦三天的空余时间,终于看完了这本杂志,第一个感觉当然是值!感觉到杂志扉页上的几句话并非言过其实:“我们认为,这部长篇叙事有足够的资格成为“问题生”的教科书;我们甚至认为,在中国当代教育史上,它应当占有一席之地。同时,这也是我们看过的最精彩的教育篇章之一。”而有意思的是,这篇长篇叙事的作者恰恰是一位普通的一线教师,而不是那些在全国各地飞来飞

去的所谓“教育名家”,这再一次证明了《新教育 读写月报》杂志编者眼光、见识的非同一般。

看完这本杂志后,插班生林可树的影子已经深深地扎在了我的脑子里,再也挥不去了。心里有许多的感动,有许多的话要说,却又没办法以一种清晰的方式表达出来。

静思,我身边教过的所有学生,如果不考虑他们的学习成绩,他们是那么活泼可爱。可一旦与学习成绩挂钩,对他们的感觉就会复杂得多,我的脑子里掠过林可树的影子,我突然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我们的孩子都是林可树!都有可能成为林可树!林可树就是我们的孩子中的一员。

我们当前的教育模式按照淘汰制而设计的,我们的教育是以培养社会精英为目的,小学升初中淘汰一批,然后初中升高中淘汰一批,最后高中升大学又淘汰一批。每次淘汰下来的孩子可不都是林可树,而你保不准你的孩子就在什么时候会被淘汰下来。

当一个国家的教育是以淘汰为目的的时候,当所有的学校都盯着升学率的时候,当所有的家长眼里都只有分数的时候,当孩子在教育者的眼里只是登分册上的一个简单的符号的时候。想一想,就令人不寒而栗。生在当下的中国的孩子,他们的成长环境充满着风险,一不小心,他就可能会成为“问题生”林可树。 其实我们的孩子所需要的很简单,就是希望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老师把孩子当成孩子,当成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尊重他,理解他,进而爱他,只是爱,单纯的爱,不附着任何的其他条件。

然而,这看似简单的要求有时又是那么的难以做到。正因为这样,才见出了《插班生林可树》里杨老师的伟大之处。他以一颗柔软的心悦纳孩子,让孩子在他那里获得一种绝对的安全感;他用心地引导着孩子,让一些美好的情愫在孩子内心慢慢生长;他以一颗平常心对待日常看似枯燥的教育教学工作,看书、教书、写字,并享受着它们。

林可树是不幸的,因为他是“问题生”;林可树又是幸运的,因为他遇见了杨老师,虽然我对他离开杨老师后境遇不抱乐观。

我愿意以杨老师为镜子,时时提醒自己,我的孩子就是林可树。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鲁迅 先生很早就提出了以注重未来为核心、“以幼儿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在其创作和评论中更是指出让儿童“幸福地度日”,使儿童健康自由地成长。今天的儿童教育,成就辉煌,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值得反思,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对今天的儿童教育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我粗略而不成熟地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保护儿童的求知欲,激发儿童的寻秘探险精神。

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不仅使百草园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而且还激发了儿童的寻秘探险的精神。“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

二、让孩子拥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乐在其中,丰富生活。

“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这不是单纯的玩乐,而是有用的玩乐,在玩乐中提高自己的素质。再如冬天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三、亲近大自然,获得美的享受。

幼年的鲁迅亲近自然,从中获得了美的享受。看看“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这真是大自然最美妙的声音。我们在这蟋蟀的弹奏和油蛉的低唱中感受到了秋的清静肃穆。再看看“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读书自然枯燥,因为都不懂,自然到园里玩得好,而这正

可以借此放松神经,娱乐身心。

在 鲁迅 先生的创作和评论中无不指出让儿童“幸福地度日”,使儿童健康自由地成长。当今社会,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为孩子们做的是有很多很多。

《生命因你而动听》读后感

《生命因你而动听》是一部关于教育问题的美国影片,刚开始播放时还不时传来老师的耳语声,但随着剧情的深入,还是被深深的吸引住了。

片子的主角霍兰德先生酷爱音乐,他曾拥有一支自己的乐队,他有一个宏伟的梦想——创作属于自己的交响乐。为了养家糊口,也为了还可以留有空余时间创作自己的音乐,已步入中年的贺伦解散了乐队去学校教书,同时用课余时间继续进行交响乐创作。在成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之后,他逐渐从开始的把教育单纯的作为职业,迫于无奈而以上完课便匆匆离校,到后来的主动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补课、开小灶;从开始的迫于生存需要而草草了事,到后来的兢兢业业,把教育作为一种事业并热爱上教育事业而不忍结束教育生涯的发展历程。

影片中处处洋溢的爱、感动和启示。记得影片中女校长在责备霍兰德先生一上完课就匆匆离校(此时的霍兰德先生还只是把教育当作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的行为时所说的那一句:“教育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指引方向。”也就是说,为人师者,不能单单只是为人“经师”而已。如果人生真的如影片中所说:“上帝在每个人的心中都安放了一个梦,同时又在他脚下铺上了最遥远的距离,梦因此有了许多分岔,我们怀揣着自己的梦等待一个红绿灯,奔向未知的旅途”。那我觉得教师就是分岔路口的红绿灯下给人指引方向的那个人,而教育就是教师指引方向的那一个行为。影片中黑人路易斯在得到老师的帮助而成才的教育案例也是一个例证。

我也从中看到了教育教学需要的一些技巧知识。纵观霍兰德先生的音乐课前后不同的风格,我觉得教育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要有创新,要讲究方法。片中霍兰德先生起初采取的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一味地向学生灌输高深的经典音乐知识,得来的却是学生在迷茫中昏昏睡到,音乐科目的成绩自然也是惨不忍

睹。后来他顺应时代特征,把古典音乐与时下流行的摇滚乐联系起来传授。这样既拉近了自己与学生的距离,也让学生渐渐爱上了古典音乐课,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课成绩,同时也使自己获得了传道的幸福感!这一切都来源于霍兰德先生那种敢于打破规则的勇气,敢于创新的精神!片中霍兰德先生对紧张自卑的凌小姐采取的方法是以让她想象她喜欢的美景——晚霞,在感受生命的美中,放松心情,使凌小姐吹出了晚霞,然后霍兰德先生又及时地鼓励她,使她收获信心。而对那一位自以为有料的骄傲的高材生,霍兰德先生则是严格要求,以高要求促其上进,还把他带到了黑人路易斯的葬礼上,告诉他,即使是被人认为并不聪明的黑人男孩——路易斯能做到的许多事,他却未必可以做到,让他真正认识自己。

霍兰德先生用音乐改变了学生的命运,更重要的是,他教会了他们什么是音乐之美,使生命不再是一个枯燥乏味的循环,而是闪烁着音乐的点点烛光。 生命如歌,如果说美也可以被教授和传承,霍兰德先生告诉了我们其中的一个原因:凭着爱。

聪明的孩子都爱玩

游玩是儿童的天性,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是鲁迅先生在散文《风筝》中的一个儿童教育观。鲁迅在《风筝》中谈到自己是一个酷爱学习的少年,并且不喜欢游玩,他把小孩子的游玩看成是一种不成器的行为。因此当自己的小兄弟背着自己在小屋子制造风筝时,他把小兄弟的风筝摧毁。成年后追忆往昔,对自己当年的行为追悔莫及,觉得自己无端践踏了小兄弟的童真童趣。

在小孩子的教育工作中,讨论得最多的实际上也是鲁迅先生在文章中提到的“天性”的问题。如何看待小孩子的“天性”,关系到教育小孩子的科学与艺术,关系到教育的效果。鲁迅先生在文中反对的是压制儿童的天性的做法。这个道理是明显的。儿童有他自身的成长规律,不管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脱离了孩子发展阶段的教育要求相当于“拔苗助长”。我们的很多教育出发点是很好的,但是却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往往发出“我都是为你好”的无奈感慨,这其中的原因有时就是我们的教育要求脱离了对象的承受能力。

老师和家长多数都有这样的情形,看到孩子专心致志地学习很高兴,对孩子玩很不满意。玩,是从婴儿到老人都喜欢的活动,是人的天性。难道我们不爱玩吗?打#9@k、下棋、看电视、逛公园,不都是玩吗?我们也是孩子,只是年龄大点而已。只要孩子不因为玩而荒废了学业,玩就是有意义的。其实玩对人类是很重要的,甚至玩在某种意义上是有潜在作用 的,所以,有些玩会在孩子的头脑里留下印迹,未来的生活中会给他们启发。

现在的教育使孩子过早地挑起了学习的重担,承担着过重的压力,孩子们缺乏游戏、娱乐的自由时间,个人的性趣、爱好得不到发挥。尤其在城市里生活的孩子,生活在溺爱和自我环境中,缺乏与同龄人的交往。在现在的学校里,特别是小学里,不能玩耍的孩子还是真正快乐的孩子吗?学校常常因为“安全问题”或者“学习第一位”而剥夺了孩子玩耍的权利,而且还光明正大、理直气壮,更是觉得理所当然;而家长们呢?在学校的“引导”下也觉得孩子会“玩物丧志”,认为整天学习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不会玩闹,不让家人“担心”的孩子就是乘孩子;总而言之,在这个唯有读书高的时代里,孩子被认为学习是非常重要的,玩耍是没有必要的,天性是可以改变的,而结果却是不很理想的,因为还是有那么多那么多的孩子讨厌上学,不喜欢去学校,其中很大一个原因,不正是因为学校里已经没有玩耍的空间,只有一味的埋头苦学的场地了吗?孩子们被限制了天性,每天在学校里重复着一样的事情,学习,学习,还是学习。所以不喜欢上学那也不能全怪他们,天性使然。其实,在孩子们游戏、娱乐的时候,对他们减轻压力、释放压抑的心理,对他们培养人际交往、发展兴趣、培养才干都是有好处的。

我们细想,孩子小时候的玩耍,大部分都是模仿成长的游戏,是他们进入社会前角色的演练;同样对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大有好处。在玩的过程中,会显露他们的一些才能和智慧。事实上,玩得好的孩子在学习上大都有灵气,而在学校里,学习上花时间最多的学生,往往不是学得最好的。

所以,不仅要提倡孩子们玩,还要提倡老师和孩子一起玩。仔细想一下,如果童心能经常回到我们身边,让我们在游戏中享受一番,就像从纷繁杂乱、忙忙

碌碌的世界中来到蓝天绿野,心旷神怡的大自然中一样,放松一下神经,又能在玩中最大程度地亲近孩子。玩能成为老师与孩子沟通的最有效的途径。玩的时候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最好的时机,玩也是老师实施教育的最佳载体;玩是孩子学习成长最喜爱的方法。

作为老师,我们要善于引导孩子玩,要主动地、有意识地带领孩子游戏和玩耍,支持孩子玩的天性。在同孩子玩的过程中,给予支持和引导。玩就要玩好,学就要学好,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主动地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作为老师,我们要真正做到理解孩子,要真正放手让孩子去做,允许孩子做错事,甚至做出一些“傻事”来。聪明的孩子更会做出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事。牛顿小时候常做“蠢事”。他曾把灯笼系在风筝上做实验。爱迪生小的时候也坐在鸡蛋上企图暖出小鸡来。机的发明家莱特兄弟小时候对月亮好奇,好几次天真地爬到树上“摸月亮”,有一个次差点摔下来。史丰收上幼儿园时,非要把“小”字倒着写。他认为,既然“大”字下面两条腿向外伸得大大的,那么“小”字两条腿就应该向中间并得小小的。上学后,一次算术课上,他突然问老师:我们看数、读数、写数,都是从高位到低位,为什么演算要从低位到高位?能不能从高位到低位演算?他最终创造了“快速计算法”。这些事情在大人们的眼中看起来似乎是傻 事。但是,就从这样的事情中,可以发现孩子的兴趣和潜能,做老师的必须理解孩子的这些行为,并且允许孩子发表与父母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因此,只有理解孩子,善于从孩子的玩中才能发现孩子的长处真正实施有效的指导,以发挥孩子的本性。

当然,玩中学不能理解用玩来替代学习,只是说明适度的玩,对激发孩子的潜能是有好处的。有时,我们常常把自己的希望和爱好强加给孩子。但是孩子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对我们做出的选择往往并不满意,并不领情,从消极对抗以致发展到公开对抗。聪明的老师应该这样:如果我们的孩子从玩中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而这个兴趣又是积极的、健康的,家长就应该支持孩子,创造条件,让他们在玩中增长智慧和才干。

玩是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最大贡献;玩是孩子发现自我的桥梁;玩是孩子情感发育的基础;玩是孩子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长廊。让孩子快乐地玩耍吧,玩中学,雪中玩,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读后感

一、树立良好的职业心态,建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低是不争的现实,教师的职业压力大,社会地位低,福利待遇差,有人把教师行业形容为“鸡肋”行业,更有人把教师的工作幽默地比喻为“站台”、“卖声”、“吸粉”。故而,众多的教师职业心态差,职业倦怠感强。所以,许多人只是把教育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职业,上班、下班,备课、上课、看作业,天天如此,年年如此,从初级做到中级,从中级做到高级,平平淡淡,终此一生。这严重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人生有两种职业心态:一种是“用生命回应职业的需要”,一种是“用职业实现生命的价值”。

作为教师来说,应该要有后一种职业心态。树立良好的职业心态,建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把教育当作事业来追求,用教育这种职业去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申继亮提出:教师“应该对自己职业生涯有个规划,凸显个人发展主线。一方面需要创造条件完善自己,另一方面,在内心告诉自己,把教师当做事业来看,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

只有把教书育人当作事业来追求,我们才会由从业到敬业,最终乐业;才会从追求功利价值到追求社会价值,追求人生价值;才会从追求教学技能到追求教学模式,追求教学境界;才会由匠师成长为能师(经验型教师),最终成为人师(专家型教师)。

著名的教育专家李镇西深有体会地说:“我的教育不为领导,不为职称,不为荣誉,只为这我的乐趣本身。” 正是这种良好的职业心态成就了他辉煌的教育生涯。 树立良好的职业心态,建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心理基础。有了它,教师专业化成长才有了“核动力”。

二、吸纳新的教育理念,建立新的教育哲学

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而且是学习者、研究者。教师这种职业最需要与时俱进。有人说:“要当一流的教师,就要先当一流的学生。”这话最著真知灼见,因为当教师第一位的是学养,第二位的才是教学的技术技巧。

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要认真学习,挤出时间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更重要的是不断吸纳和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建立和完善自己的教育哲学。 新课程的实施,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崭新的要求。新课程强调“四个注重”(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重整合)、“五个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转变角色,我们不仅是一部教案剧的编剧、导演、主演,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伙伴、参谋、鼓动者、裁判甚至是学生的欣赏者、供学生分析批判的参照物或靶子;我们要转变思考的维度,不应仅仅思考把什么给学生,还应思考把什么东西不给学生,什么东西用什么方式给学生可以给学生带来最大的思考和收获,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可以给学生带来激励性的评价;我们要转变教学的方法,彻底消除满堂灌,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我们还要转变教学成果意识,它不仅应该有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还应有方法、能力、意识,更有教师自己做人和做学问的态度。

深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的我们,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必须加强学习,加深对“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这一基本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认识,否则,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就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有教育家早就说过,学校是农村,不是工厂;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学生就像植物,需要浇水、施肥、治病、灭虫,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自由发育生长。而我们习惯于将不同资质的人输入机器设备,按同样标准、同样程序、同样时间予以“铸造”。使得受教者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作为一个与施教者对等的主体进入教学程序,而是作为“灌输”对象、作为一个被动的物件进入教学程序,抹杀了个性,限制了特长,弱化了创造,不利于我们的人才培养。这种做法必须改变。

吸纳、更新了教育思想,我们才能更好地转变自己的角色,融入新课程,适应新形势,创造新成就。

三、反思教育教学实践,总结实践经验教训

叶澜教授说: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美国的著名学者波斯纳有一个教师成长公式: 经验+反思=成长。足见教育反思在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作用。

而我们的许多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不太愿意去进行教育反思。教学常规中强调教师要写教学后记,但真正用心去写的不多;每年要求教师写一篇论

文,但一些人总是敷衍了事,总不想认真去反思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反思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反思实际是对本质的追问,反思是校本研究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教学反思是教学理念的反思、教学行为的反思、教学艺术的反思。通过反思,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教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反思,使自己的教学精益求精,渐臻完美。 教学反思要找准切入点。根据专家的看法,对于新手型教师来说,应以自身教学技能反思为切入点;对于适应型教师来说,应以课堂教学策略反思为切入点;对于成熟型教师来说,应以自身教学理念反思为切入点;对于专家型教师来说,应以教育研究反思为切入点。

可以说,上述三点非常重要,乐业积绽底气,学习滋养元气,反思造就灵气。在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有积极的心态,有扎实的学习,有深刻的反思,我们就能达到“职业有认同感、事业有成就感、人生有幸福感”的理想境界。

更多相关推荐:
读后感 狐狸小学插班生

书名狐狸小学的插班生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普通女孩去狐界的第三实验小学插班的故事这个故事主人公是想当班长的鼓手的风阡阡追求上进的小狐人陌陌会许多魔法的大魔法师月亮风他也是狐狸小学五1班的班主任以及调皮的捣蛋鬼候得...

读插班生林可树有感

读插班生林可树有感插班生林可树是温州的杨聪老师针对五2班的插班生林可树写的跟踪式教育随笔类的真实故事因为真实更加有借鉴意义同时因为自己也在坚持写博客于是更有了亲切感一打开这本书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欲罢不能看完插班...

观插班生有感

观插班生有感星期三下午我们在学校三楼会议室观看了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名叫插班生电影讲述了来自乡下的一个男孩名叫方翔他的爸爸在一座城市里打工带他住在四合院里认识了另外三个农民工子女王小宝田二丫陆军他们非常想上学但是...

观电影插班生有感

为梦想插上翅膀观插班生有感知识带给我们力量给予我们希望我们渴望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带给我们的财富而电影中的和我们一般大的孩子却没有学习知识的机会电影插班生中11岁的乡下孩子方翔因为母亲去世外婆生病回舅家于是他只身来...

读《拐弯小学的插班生》有感

读拐弯小学的插班生有感假期我读了拐弯小学的插班生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讲了一个漆黑的夜晚朱小末的家里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沙小狐沙小狐给于小鱼老师带来了一封神秘的信而且他还意外地成为了六年级五班的插班生有一...

同达插班生学员考后感想(张旭,海洋考进华理)

考后感想我叫张旭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通过插班生考试考到了华东理工大学在我看来插班生考试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也是我们为数不多的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考试俗话说得好笨鸟先飞要想取得成功就要早做准备大一刚刚军训完我就决定了考插班...

教育,要细水长流—读《插班生林可树》有感

教育要细水长流读插班生林可树有感插班生林可树是杨聪老师针对五年级的插班生林可树写的跟踪式教育随笔类的真实故事阅读阅读插班生林可树的过程就是经历着一场曲折迂回的教育的过程享受着那苦乐相融的教育的幸福的过程细细品味...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600字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600字放牛班的春天gt观后感600字一很有幸借着继续教育的机会我能和老师们一起欣赏了这部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一起感受着一个学监和一群问题学生之间发生的一些平淡又令人感动的gt故事这是我第一次...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这是一部优秀的法国电影是每一位身为教师的人必看的经典电影最的音乐家小小小小的代课马修就是我们的榜样那主题曲眺望你的旅途久久地在我的耳边回荡男孩们的合唱是夜莺的天籁之声马修把他的学生真正当成人来对待来尊重也许每个...

《放牛班的春天》教师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教师观后感放牛班的春天是20xx年上映的一部法国音乐电影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执导杰拉尔朱诺尚巴堤莫里耶弗朗西斯贝尔兰德等人主演该片于20xx年3月17日在法国正式上映并以850万人次获得法国年度票房冠...

15部感人电影包括《热血插班生》

15部感人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恋空假如爱有天意情书妈妈再爱我一次我的兄弟姐妹泰坦尼克号忠犬八公我是山姆再见萤火虫大鱼这个杀手不太冷比悲伤更悲伤故事人鬼情未了情书等等

如何做好班主任——读《魏书生班级管理艺术》有感

如何做好班主任读魏书生班级管理艺术有感如何做好班主任读魏书生班级管理艺术有感常听同事感叹当班主任容易当好班主任难从教十几年当了十几年的班主任对此我体会颇深学生是越来越聪明可也越来越淘气越来越娇气越来越有主见了q...

插班生观后感(1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