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教版必修二教材的一些思考

时间:2024.3.24

对苏教版高二语文选修教材的处理的几点思考

高二是高中三年中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学生经过高一一年的适应,对高中语文的特点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高二这一年对学生来说是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能力的黄金时期,在这一年里,我们根据学情、教材特点、课标要求不断审视、反思、调整我们的课堂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然也存在许多问题和困惑。具体做法如下:

一、明晰文本内容及其地位

高二一学年共四本教材,其中三本是选修教材。可见,选修课程在整个课程中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它不再是作为必修的补充或附庸而存在。必修课是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保证,体现了学生发展的共性需要;而选修课则旨在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使学生获得个性的发展。必修课具体,针对性强;选修课注重拓展,探究性强。因此,可以说,选修课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创新,发展多向思维等方面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安排调整不同选修内容的教学

(一)《〈史记〉选读》教学安排

1、教学重点

《〈史记〉选读》的教学重点应该是既重基础又重人文上。传统教学手段中的朗读、识记等不能舍弃,要让学生积累必要的实词、虚词,掌握必要的文言句式的特点,因为它毕竟是古文,有一个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作用。在重基础性的同时,要适当偏向于人文性的探讨,通过合作探究,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情趣,提高学生的认知品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2、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内容取舍与板块整合的关系

目前教科书的体例编排沿用了必修教材的专题呈现方式,全书八个专题,其中六个专题分别从“其人其事”、“体例”、“史家传统”、“理想人格”、“人物刻画艺术”、“叙事艺术”等方面呈现《史记》的内容,七八两个专题分别是“影响”和“研究”,是对学习后的成果总结,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究, 从而沟通古今,激活历史,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领悟人生的能力。一二两个专题,其作用是认识作者和了解体例,而事实上这两个专题的课文文字过于艰深,虽然有翻译,但相当数量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已经不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因此,我个人感觉,这两个专题的教学可以简略处理。第一个专题,安排2—3课时足矣。让学生看一看翻译,梳理一下文章的内容,没有必要去逐字逐句地翻译。在联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做一个专题讲座,介绍一下司马迁其人,写作目的等,了解他的人生经历:一是少年饱学对写作的作用,二是青年壮游、巡视西南的体验,这些都为他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之所以将《史记》写下去,一是出于家族荣誉的考虑,二是父亲临终将这一任务提升到“至孝”的高度,三是自己也有续《春秋》的宏愿。有条件的可以让学生看看电影《汉武大帝》中的片段。第二个专题,重点是了解一下《史记》的体例,所选的《夏本纪》、《鲁周公世家》、《河渠书》、《六国年表》,篇幅很长,文字又很艰深,详细讲读也是没有多少意义的,学生也记不住那些偏僻的字词义。这个专题建议用三节课。讲什么呢?两节课让学生自己去看这四篇文章,教师所做的事是,介绍这些体例在全书中的作用。如“本纪”,课文中讲到它是全书的一个纲领,介绍各个朝代的兴衰更替情况;“世家”是作为大通史中的分国小通史,起辅助和补充作用;“书”是介绍典章制度的;“表”就是个年谱。慢慢纠缠于这两个专题,用必修的讲析方法去讲,我们的学生会望文兴叹,极大地挫伤其积极性。我个人觉得,应将主要精力花在三——六这四个专题上。 大约40课时.教学中建议除了知识性的传授外,人文因素的挖掘不容忽视,可结合具体专题的特点去讲。

(2)单篇教学与作者其人及《史记》全书的关系

《史记》共130篇,分为五个部分,它是一个严密的整体,因此我们在讲析单篇课文的的思想观点时,要将它与司马迁、《史记》全书相联系,注意它的统一性。比如说《魏公子列传》写侯嬴为信陵君出主意让如姬窃得兵符,魏公子携带兵符出发时,侯嬴出人意料地说:“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刭,以送公子。”从古至今,有以自杀为朋友送别的么?侯嬴为什么要自杀?有人说:如姬盗兵符是侯嬴的主意,将来魏王一定能够查出,所以侯嬴不如早死。这样的死有何价值?

《刺客列传》写田光推荐荆轲为燕太子丹入秦行刺。他嘴里说的是“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做了事却使人家怀疑他,就不是有节操的侠客呀),田光“欲自杀以激荆卿”,就自杀了。田光又为什么要自杀?这就涉及到司马迁的生死观问题,涉及到在对待“死”这件事情上如何作出抉择的问题。联系《报任安书》中:“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所不勉焉”(必修五)的观点,我们才能看到,侯嬴之死与田光之死目的其实是相同的,都是以自己之死去坚定魏公子与荆轲的信念与决心。只有联系司马迁的这一生死观,才能合理解释这两个人为什么要自杀,唯其如此,才能突出侯嬴、田光自杀的积极意义。

(3)知识传授与探究性学习的关系

从工具性方面来说,《史记》的教学毕竟是文言文教学,必须按照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进行。 新课程大纲“文言文阅读”“理解”层级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与过去大纲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这至少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信息,即文言文阅读始终应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放在首位。因此,我们必须将课本中内容较为浅易的文章讲透讲深,让学生在实词、虚词、句式、活用等方面积累一定的知识。没有知识的积累也就谈不上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浅易知识的传授与掌握应该是《〈史记〉选读》这册书的重中之重。具体做法:

● 编写文言知识手册

为此我们备课组由几位年轻的老师牵头,把以前高考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和15个虚词的义项和用法4中特殊句式用表格的形式编写成小册子,发到每一个同学的手中,体例上包括词语的义项、典型例句、出处、常见的现代短语,然后把任务分给学生,由他们在《史记》的学习过程中归纳、提炼出来,抄写在黑板上,供其他同学积累借鉴,老师作适当的讲解和补充。

●课课练,堂堂清

目前我们的配套练习只有一本练习册,学一课,练一课。但是,这个练习尚有点单薄,于是备课组发动每一位老师,再次编写一课一练的练习题, 要求立足文本,精要简化,题小面大,把每一位老师每一课教学中遇到的典型而又普遍的语言点集中起来,落实到位,练到位,掌握到位。

此外,为了提高积累的热情和兴趣,备课组开展了几次有意义的竞赛活动。比如《史记》成语知多少,我说《史记》成语典故,句子翻译比赛,手册使用评比等,学生都乐于参加,效果良好。

但选修课不同于必修课的重要一点是它突出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在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要加强探究性学习。在探究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敢于向文本挑战,不迷信,不盲从,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就探究而言,选修课的探究方向是多种多样的。就《史记》而言,探究可以从作者思想,文本内涵、情趣、艺术风格、语言特色等方面探究。比如,《高祖本纪》中有《鸿门宴》中的情节,在艺术处理上有什么不同?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范增这个谋士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刘邦在与项羽的交战中,从来就是败多胜少,为什么他最终会赢?这些都可以深入探

究。其他诸如文章谋篇布局的特点、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等都有值得探究的东西。

再比如:《史记》用传神的笔墨写活了一个个历史人物,比如刘邦、项羽、李广、荆轲、蔺相如等,这些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为此,备课组为学生播放了电影《西楚霸王》、《荆轲刺秦王》,让他们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然后组织学生写读后感,围绕“刘邦和项羽谁是真正的英雄”展开辩论,同时播放了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上关于项羽、刘邦谁是英雄的演讲,学生反响很大,这些形式有力地推动了《史记》选读的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4)《史记》选读与写作教学的结合。

《史记》蕴涵着深邃的哲理,融会着民族的精神。《史记》有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是万能的写作素材,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把文本内容和写作训练结合起来,在写作中延伸对文本的理解,在文本的学习中积累写作素材,具体做法如下:

●坚持练笔。

利用二、四、六晚读课,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文章,不限内容,不限体裁,让学生独抒性灵,轻松地感悟生活真谛,在自由地诉说中训练表达能力,加之高二学生正处在批判思维的形成时期,对人对事又有发表看法的愿望,坚持练笔,既能培养人文情怀,又能积淀语文素养。本学期我们有效地把每日练笔和《史记》选读结合起来,边学边写,边写边悟,如学了《太史公自序》学生就写“我眼中的司马迁”;了《项羽本纪》学生就写“末路本色英雄项羽”; 学了《淮阴侯列传》学生就写“我看韩信悲剧”等等。然后,利用“语文课前五分钟”的演讲活动,每次轮流安排一名学生上台演讲,讲的内容就是学《史记》过程中写的最好的一篇练笔,使学生把自己的感悟不仅形之于文,而且述之于口。像这样的所感所悟,讲自己的所思所得,既起到相互教育、榜样示范的作用,又激励学生积淀语感,完成由意到文,又由“文”到“言”的演化,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

●写作素材的积淀和引导。

许多同学写作时,常常为找不到材料而苦恼,其实啊,只要我们从《史记》教材中挖掘材料,学会分析材料,是不难写出内容丰富的文章来的。为此,我们备课组在引导学生积累《史记》素材方面做了以下工作:

引导学生积累典型的名句、名段、典范的事迹、典型的历史人物,学习作者摹形传神、千载如生的刻画艺术,了解这些人物的生平、思想、人格,

以便在写作中运用。

(二)《<唐诗宋词>选读》教学

《唐诗宋词选读》总共有12个小专题,这些小专题也可以看作是小模块,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自己的特长、诗歌的特点、诗人的风格等舍弃、选取、组合,我们还可以增添教材以外的诗歌对其进行鉴赏。结合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针对教学中老师们面临的困难,我们备课组提炼出以下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

1、引导学生薄皮抽筋老老实实地读懂诗词。

许多老师教唐诗宋词,我也常常如此,不是让学生学会诗词鉴赏,而是让学生欣赏自己的鉴赏。《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是集中引导学生学会理解鉴赏诗词的主阵地和重要契机,要实实在在,要让学生读懂诗歌,有所感有所得,并能举一反三。我们教的不是专家的个性化鉴赏结论,而是举一反三的规律。可以先弄懂字句,提取关键词句,找到全诗骨架子,梳理诗歌基本内容。比如教高适的《燕歌行》,先诵读解决语言障碍,然后画出诗歌的韵脚,全诗共二十八句,四句一韵,可以看成是七首七言绝句,归类合并分为四层:第一层关键词有“辞家破残贼”“下榆关”“逶迤碣石间”“飞瀚海”“照狼山”,可见写的是汉军,概括了出师的历程;第二层关键词有“未解围”“斗兵稀”“胡骑凭陵”“半生死”,写的是战斗的危急和最后的失利;第三层关键词则是“那可度”“无所有”,写的是被围士兵的痛苦,他们思念亲人,生还无望;第四层关键词“白刃血纷纷”“死节”“岂顾勋”“征战苦”“至今犹忆”,因为汉

代威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现在这些将领只顾个人功勋却不管士卒死活,贪功冒进,怎能不让人苦苦追忆李将军呢?由此可见:全诗用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整个过程,其中有出师的盛大场面,有战斗的残酷场面,有底层士兵和高层将领的生活对比,有士卒真实而又复杂的心理活动,有诗人的同情和悲愤的感情,可以说真实地描写了充满血腥残酷的战争,表达了对战争的独特思考 像这样“剥皮抽筋”,找到诗歌的骨架子,把握层次脉络和基本意思,才谈得上对诗中手法技巧、特色风格的感受和领悟。在处理读懂这个环节,我们对于选学的诗词,在预习的时候就要求学生不借助课外资料在读写笔记本上疏通诗意,上课时学组推选交流展示,让学生明白自己在把握诗意方面存在的问题。

2、选好切入点,精心设计问题

学习唐诗宋词,学生很容易“审美疲劳”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学生方面说,一门课40课时,尽是唐诗宋词,难以保持高昂的学习劲头;从教师方面说,备课量大负担重,难以精雕细琢其中,有个问题被忽略了,就是教学中不大注意切入的角度,往往捧着《唐诗鉴赏词典》,依据名家的鉴赏,从第一句讲到最后一句,平铺直叙,这怎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避免疲劳的一个办法是,要学会选择角度切入诗歌 。选择切入角度有三个方法:一是从题目切入;二是从关键句切入,三是从疑难句切入 。

从题目切入,就是利用题目与文本的呼应关系,抓题目中关键词语,拎起文本的内容,形成由浅入深的教学节奏,引领学生的情感、想象和思维。比如,李白的《花间独酌(四首)》,如果教师顺流直下,就没有什么可学习的内容,错过了走进诗人作品和心灵的机会如果在题目上做点文章呢?我们可以抓住题中的“独酌”,设计一组问题(1)诗的标题是《花间独酌(四首)》,从全诗看,诗人是“独酌”吗?(2)诗人为什么要“独酌”?(3)诗人是怎样写“独酌”的?此外,像张九龄《望月怀远》的“望”和“怀”,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梦游”和“留别”,杜甫《旅夜书怀》的“旅夜”和“书怀”等,都是对内容很有统摄力的“题眼”,抓住它,就可以理清诗的层次脉络,为鉴赏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

从关键句切入,就是抓住诗中制约着学生鉴赏的关键性诗句,设问激疑,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突破“浅读”“歪读”的误区,推动对诗歌的深入理解比如,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读起来浅白平易,学生顺着字面一下子就“滑”过去了,滑入“浅读”的泥淖。教这首诗可以抓住尾联,设问激疑,反复捶打先让学生读书上的注释,用自己的话解释“羊公碑”,然后当头一问,引发学生的兴趣:“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诗人为什么会“泪沾巾”?说说你的理解。学生思考讨论中,引导学生玩味上句中的“尚”字,体会“尚”字所表达的言外之意:朝代的更替,人生的沧桑,大英雄“而今安在哉”?这就让人伤心落泪;再联系注释上《晋书?羊祜传》的内容和作者的遭遇,体会作者藏在诗句之外的伤感,那就是羊祜为国效力,颇多政绩,名传千古,与山俱传,可自己至今仍然是“布衣”,无所作为!学生有了这样的鉴赏体验和理解,再回过头品味首联、颔联一气而出的人生感叹,才能获得丰满的艺术享受,而这种享受又是实实在在的。

从疑难句切入,就是抓住诗中理解最有难度的句子,深入解读,使学生由一句而深入理解一篇。比如: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达作者“示”的情感的句子,是最后一句“好收吾骨瘴江边”蕴涵的感情呢?乍看是交代侄孙收尸骨料理后事,可是仔细体会,尤其是联系颔联中“欲”和“肯”体会诗人九死未悔的决心和意志,以及颈联“云横雪拥”境界雄阔的写景句,就不难从作者悲伤中体会出顽强的意志、凛然的正气和悲壮的感情疑难句是教学中的障碍,但是疑难处又往往蕴藏着丰富的教学契机 。

3、引导学生整合知识,总结规律

学习了宋词部分,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诗词名句,趁热打铁学会赏析名句就显得迫切而又重要。我们在教学中安排了“怎样欣赏词中的名句”的学生自我小结的环节。先让学生诵读名句,然后依据自己的理解写下自己的鉴赏体会,分小组交流,全班探讨,教师点评,最后总结出

几条:(1)抓住关键意象和诗眼,如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境界全出,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境界全出(2)注意表达手法,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落花”“微雨”渲染着离情的缠绵,双燕反衬着独立之人的惆怅难堪两句融情入景,未写词人情绪,而眷恋之情自现(3)注意抒发的感情,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正面表现羁旅生活孤处贬地本已寂寞难捱,何况客舍紧紧封闭于料峭春寒之中;更加之以夕阳惨淡,徐徐西下,耳畔传来杜鹃鸟“不如归去”的阵阵悲鸣,这一切岂堪忍受!景物描写注入浓重的感情色彩。这种“自下而上”的鉴赏探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生成新的鉴赏技能。

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做好以下整合 :

首先是对同一作家作品的整合。通过整合,更深入地领悟不同的作家的不同风格以及同一作家的不同风格:如诗仙李白的“豪放飘逸”,诗圣杜甫的“沉郁顿挫”,开豪放词之先河的苏轼的“新”和既“乐观旷达”又缠绵悱侧,稼轩词的“龙腾虎掷”,??

其次是对相同类别作品的整合《滕王阁》《与诸子登岘山》《西塞山怀古》《咏怀古迹五首(其

三)》《九日齐山登高》都是咏史怀古之作,由此可总结出咏史诗的一般特点:怀古伤今(怀古伤己);《滕王阁》《与诸子登岘山》《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刺史》《安定城楼》《九日齐山登高》《长安晚秋》都是登高诗,由此可总结出登高诗的一般特点,并比较初盛中晚唐诗歌不同的时代精神和诗学风貌同样,送别诗、贬谪诗、咏物诗、写景诗都可作整合 第三是对相同诗歌体式作品的整合如学了前几个模块的诗,可对古体诗的特点及鉴赏方法作一个整合,学了后几模块的诗,可对近体诗的特点及鉴赏方法作一个整合,学了唐五代的词和“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可对婉约词及鉴赏方法作一个整合;学了“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和“龙腾虎掷”的稼轩词,可对豪放词及鉴赏作一个整合??

第四是对采用鉴赏手法的作品的整合如学了“唐五代词可对抒情方式作归纳,学了“北宋词

(一)”“北宋词(二)”可对炼字炼句作整合;学了“南宋词”可对意象作整合;学了“稼轩词”可对用典作整合 。

4、探究

选修课重视拓展探究,但是不少选修课堂的拓展探究弄了一堆“链接资料”,随意拓展,任意加深,似乎不这样就不是选修课,结果抓了“拓展”丢了语文,弄得语文课不像语文课。选修课的探究可以是“宏大探究”,比如比较王孟山水田园诗的异同,探究李杜的不同风格和手法,等等;但更应该重视课内的微型探究,开口子宁可小一点,要求宁可明确一点,指导宁可具体一点,评价宁可切实一点,一句话,语文味足一点,便于学生的成长发展。 教完李杜专题,我们学习曹勇军老师出了个上联:“江畔孤舟,途中瘦马,沉郁顿挫,尽显诗圣品格”,要求学生依据专题所学的内容对出下联。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调动起来,他们研读李白作品,精心构思,反复推敲;然后互相交流品评,评出自己喜欢的佳联以下就是当时评出来的佼佼者:(1)花间美酒,醉后狂歌,豪放飘逸,才是谪仙本色;(2)天上皓月,云间大鹏,豪放飘逸,皆成谪仙风骨;(3)天上明月,杯中美酒,豪放飘逸,更露谪仙风骨;

(4)梦中天姥,崖间白鹿,豪放飘逸,皆叹谪仙风骨 ;教“晚唐诗专题”,我让学生模仿“郊寒岛瘦”“元轻白俗”的格式,来概括小李杜的诗风特色,并解释这样概括的理由有学生概括为:李“幽”杜“俊”,并解释说:杜诗的特点是“俊”,就是俊逸、俊爽、风流倜傥、雄姿英发;李诗的特色是“幽”,就是幽深、幽冷、幽艳、深情绵邈,还查找资料举出刘熙载的评价“杜樊川诗雄姿英发,李樊南诗深情绵邈”加以佐证后来又进一步拓展,概括出:李“快”杜“细”,或李“豪”杜“哀”,王“静”孟“淡”,高“气”岑“奇”等等,掀起了一个不小的学习高潮 。

学完“苏轼专题”,怎样让学生最后从苏词中跳出来,“出乎其外”,获得一种整体的观照?我让学生用“词题:×××”的格式,概括每首词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法,经过探讨得出结

论:《卜算子》:红尘之上的人生之痛;《定风波》:苏东坡的黄州宣言;《水龙吟》:杨花其貌,离人其魂;《江城子》:苏轼版的“人鬼情未了”学生充满创意的“新式标题”,不仅比较准确地概括这几首词的内容或表现手法,而且具有现代生活的气息,极大地提升了鉴赏的质量。又如“杜甫专题”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我让学生用一句现代诗概括老杜其人其诗学生经过讨论,选择了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土地爱的深沉”,一下子学习的内容就被照亮了,学生的思想燃烧起来,那些1000多年前满是苦难的诗句,不再是独立于学生情感生命之外的存在,而成为他们生命成长的“重要他者” 像这类微型的探究题,可深可浅,充满灵气,既有探究价值又不乏语文味,应该在选修课教学中大力倡导 。教唐诗宋词,不仅要教出语文味,还要教出唐诗宋词的鉴赏味来。

(三)《现代散文选读》的教学

1、依据学情、教学重点合理取舍;精讲讲透,发挥例子的作用。

在高中语文必修阶段,散文虽是学生接触最多的文体,但并非学得很系统。苏教版选修课教材《现代散文选读》是在必修基础上的拓展与提升,旨在通过教学,对学生“培养鉴赏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学习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尝试散文创作”。《现代散文选读》选文32篇,共设6个专题,18篇讲读课文。这种讲读篇目过多、课时又严重偏少的现实,于是出现了一些绝非个别的教学现象:有人专题“打包”,前后串通,不分主次,吃快餐打快拳,挂一漏万;有人依旧篇篇不落,快马加鞭,疲于奔命;有人讲讲内容,浮光掠影,应付进度。学生阅读能力、表达能力、鉴赏评价能力培养严重不到位。尤其是讲读课教学,是不断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表达能力,提高其语文和人文素养的主阵地,是语文教学的根基所在,但这种被教材和进度逼出来的快节奏、超现实的伪讲读课教学,无疑是在自毁这个主阵地,自捣这个根基!长此以往,后果肯定是不堪设想的。

为此我们备课组集体研究教材,压缩讲读篇目,突出精讲,充分发挥“例子”的作用。收到以少胜多、举一反三之效。具体操作时,我们可以采用“一课一得”的教法,课课重点突出,最后进行单元知识点和能力点的汇总,以求讲精学透,事半功倍。例如,“活生生的这一个”专题,我们根据学生的兴趣,文本特点及写作指导的需要,精讲《我的母亲》(布局谋篇的妙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富有个性的人物描写)《父亲》(品读深沉厚重的语言)三篇典范课文,将原讲读篇目《画人记》处理为能力迁移篇目,供师生合作交流。落实讲读篇目时,要目标明确,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引导、启发、点拨学生走进作者的生活,走进课文的内生活,充分调动他们生活阅历和文化积淀进行体验、感悟,真正从生活情理的维度悟得感悟文章何以这样而不那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的奥妙,进而获得语文学习的真谛。在概括、分析、鉴赏、评价等环节,务求语言规范,简明扼要,务求一板一眼、扎实到位地严格训练。绝不能“随意放羊”。该重视让学生概括整理段意、层意和文意等就扎扎实实地落实; 该指导并纠正学生的课堂口头表达就实实在在地做到位(教《父亲》鉴赏第二段的表达特色时,就让学生口头表达后,自行整理答案,力求表达的层次清晰,语言规范);该教给学生做好题目的方法和规律就理直气壮地真心教给??回归语文学习的本真,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语文能力,循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引导学生走进作者,深入文本,把握主旨,感悟读写。

语文教学有三个层级:一是“是什么”,二是“怎么样”,三是“为什么”。

“是什么”是最基础的层级,即文章是什么类的文章、作者生平如何、相关语文知识以及生字生词等。“怎么样”是中等层级,即文章是怎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的,也就是说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是最高层级,是专门解决文章何以这样而不那样遣词造句、

布局谋篇、运招用技的问题的,是教学生悟得文章成文奥妙、引领学生真正走进读写世界的最高教学层级。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大多停留在“是什么”和“怎么样”的层级上,终还是不利于学生真正感悟到读写真谛。要彻底解决问题,必须回归语文的本源——生活,必须充分发挥课文的“例子”作用,让学生走进作者生活、作品的内生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和人生体验,真正感悟到文章何以这样而不那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所依据的生活情理。比如在学习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时,学生可能会质疑:文中还写到“大哥躲债”“大嫂二嫂闹矛盾”“五叔说瞎话”等事情,这些事情能说明母亲是“慈母”和“严父”吗?这样写跑题吗?对于这个问题,学生细读文本,圈画文中母亲在处理这些事情的态度和做法的语句,联系上下文,应该能说出个大概,但要规范具体清晰地回答,可能会有点困难。为此,我先让几个学生口头回答后,让每位学生自行整理答案,学组内完善,然后进行展示两组,师生共同评改。在这个问题解决之后,我又顺势提出一个问题:既然写母亲帮大哥应对债主、调节大嫂和二嫂的矛盾、坚决要求五叔认错赔罪这些事能表现她是慈母、严父、恩师,那作者为什么不先写这些事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阅读时很少几乎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放手让学生去探讨。这可是关乎围绕中心,合理安排材料的问题了。这篇文章既然是作者对母亲的回忆,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敬爱和感恩之情,那肯定是重点写母子之间的故事。可见在选材和布局上作者还是很动力一番心思的,应该让学生好好体会学习的。

本专题名为“活生生的这一个”,《父亲》是如何把人物写活的?以纯朴的语言、细腻的神态、传神的动作、真切的心理、白描的外貌等细节描写刻画父亲的传统与朴实。通过周围人物的感受,如作者的感受、中文系的朱老师的感受侧面写出了父亲的爱,父亲的朴素等。文章以细腻的文字表现父亲的形象,插图以细腻的线条表现父亲的形象。请用形象传神的语言描述课本上的插图幅画。(注意细节)

? 古铜色的脸? 满脸的皱纹写满岁月沧桑? 手端缺口的大碗意味着生活的贫困

? 浑浊而充满期待的眼睛

3、充分利用“资料链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认识。

《现代散文选读》每个专题由五部分构成:导读提示、文本呈现、资料链接、品读与探讨、积累与应用。其中“资料链接”每专题4-7则不等,可视为是对新课标有关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理念的形象诠释。全书共精选了鲁迅、叶圣陶、老舍、梁实秋、梁衡、余光中、汪曾祺等28位名家大师论散文及文学的经典片段33则,这些可供“链接”的“资料”,是教材完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组织有效教学的重要凭借,应引起足够重视。

1、“资料链接”的多元呈现

《现代散文选读》中的“资料链接”与专题主题、文体类型、写作艺术、阅读视点等密切相关。“资料”是丰富的,具有工具性;“链接”是紧密的,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这些资料涉及范围极广,是专题文本指向的多元辐射。有的资料是与教科书某专题所选文类相一致的经典之论,如第一专题是写人为主的散文,“资料”中就有节选自叶圣陶先生《〈熟悉的人〉序》中有关写好人物需要“识人观”的论述,极富启发性。有的资料与所选作家作品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如第一专题梁衡《把栏杆拍遍》的课文是写古代名人的,“资料”就遴选了梁衡《触摸人生的坐标》中一段有关写“杰出人物”的“秘诀”;再如第二专题课文有老舍的《北京的春天》,“资料”就选了老舍《怎样写文章》中有关写文章要抓牢重点,写出特色的一段。有的资料是作家对自我文本的诠释,是读者解读文本的金钥匙,如第六专题课文有史铁生的《想念地坛》,“资料”就选了史铁生《我们活着的可能性有多少》中谈《想念地坛》的一段独白,言简意赅,无疑是解读文本的最好媒介;第五专题课文有汪曾祺的《葡萄月令》,该文选自汪老的《蒲桥集》,“资料”就选了他《〈蒲桥集〉自序》中谈自己散文写得平淡些,“家常”一点的论述。有的资料是评论家或译者针对性极强的评论或解读,如第三专题课文有萧红的《春意挂上了树梢》,“资料”就选了肖凤《〈萧红散文选集〉序言》中论萧红散文

因写“心”而震撼读者的一段;第四专题课文有日本德富芦花的《晚秋初冬》,选自陈德文所译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资料”就选了陈德文《〈自然与人生〉译者的话》中论述德富芦花对自然的写生蕴含着炽烈的爱国情怀的阐述。有的资料与作家自我实践遥相呼应,多视角佐证,如第二专题课文有孙犁的《鞋的故事》,第六专题的“资料”中选录了孙犁《关于散文创作的答问》中有关议论、抒情、状物等的经典论述。有的资料是著名散文家谈散文,如朱自清、余光中等,有的资料是著名评论家谈散文,如格非、郭枫等;有的资料视点集中而一语中的,如罗大冈《法布尔〈昆虫记〉》说法布尔以真诚之心写真诚之文;有的资料多点辐射而意味深长,如所选鲁迅先生的四个片段。有的资料是就散文个性谈散文,有的资料是借助文学创作议散文。这些资料多姿多彩,是对“中外现代散文”的精心过滤,是极为重要的课程优质资源。这些多元呈现“资料链接”为课堂教学的多重对话和交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是引导学生认识散文特性,积累鉴赏经验,激活写作热情的良方。

3、“资料链接”的链接策略

讲求“链接”策略,可以使教学过程走向最优化,让学生清晰地认识散文特性,积累独特的鉴赏经验,激活写作热情。

首先,以“资料链接”引领文本鉴赏。如借助曹文轩《具象——支撑情感的衣架》和谢友顺《散文的后面站着一个人》这两则资料去领略写景专题“文字绘出的图画”中形象逼真的描绘,抒情主体的精神意蕴,体悟“以形传神”的技巧,了解大自然的雄阔、坦荡、妩媚、深邃无边、残忍暴戾、无私多情等特点,并从中认识自然,感受作者对自然、对人生的关注度。这样既能达到鉴赏的目的,又会获得审美的愉悦。在学习状物专题“人与物的对话”时,可借助“资料连接”中汪曾祺、罗大冈、莫言、何立伟等的相关论述,引领学生个性解读文本,了解这类散文以神写形的特点——常调动底蕴采用夸张变形、象征手法来塑造形神兼备的意象,从而进一步走近作家们的心灵世界,了解作家在对鸟、葡萄、灶、蟋蟀等的描写中启迪人类进行自我反省的遥深寄意。

其次,以“资料链接”引入探究整合。教学《现代散文选读》需要以问题解决为中心,通过优化探究过程与文本展开对话,多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探讨和深刻领悟现代散文的丰富内涵,并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很多时候,教学时往往苦于搜肠刮肚都找不到“真问题”,有意义的探究活动难以开展,甚至常常会在“伪问题”的“探究”上兜圈子。如果教师能借助“资料链接”来引发问题探究,则不仅能展开丰富多样的高质量的探究活动,更能开拓探究的新视界,使教学更符合选修课程的特质。如学了第四专题后,再依据“资料链接”中于坚《棕皮手记?从隐喻后退》中写景散文须让“隐喻后退”,贵在写“真”的观点,进一步探究写景抒情散文中作家对具象、隐喻、真情的艺术追求,一定能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也可借助第五专题“资料链接”中汪曾祺的《〈蒲桥集〉自序》中谈论的散文要写得平淡些,“家常”一点等观点,引发学生探讨汪老的“《葡萄月令》一文是如何追求平淡、家常的?”这一有情趣又有意趣的问题。问题探究既要讲究聚合性,又要具有一定的发散性,巧妙利用“资料链接”来引发问题探究,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会让学生不断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再次,以“资料链接”引导写作实践。

“尝试散文创作”“以散文化的方式予以表达和交流”是《现代散文选读》的课程目标之一。“尝试散文创作”的关键是以读促写,以写悟读;“以散文化的方式予以表达和交流”的关键要有厚实的积累。借助《现代散文选读》的“资料链接”来引导写作实践,是可以做到学有所源,写有所依的。如看了叶圣陶《〈丰子恺文集〉序》,再读读丰子恺的《送考》,对记事散文选材的新鲜、亲切更感性得多;读了状物散文,再看看何立伟的《一千朵花与一朵花》,在生活中会更留意得多;读了余光中《假如我有九条命》,再看看他的《炼石补天蔚晚霞》、《〈左手的缪斯〉后记》相关内容,会对“以散文化的方式予以表达和交流”理解更

到位。再如现代中学生中有不少是喜欢写“杰出人物”散文的,读了梁衡的《把栏杆拍遍》后再去揣摩揣摩“资料链接”中他的《触摸人生的坐标》中“找寻发现”说,会让学生有醍醐灌顶之感,从而写出令自己感动的“杰出人物”来。读了几篇写景散文后,仔细品味陈德文关于对自然的写生蕴含着炽烈的爱国情怀,余光中关于思想和文字相遇,才会使写景散文多姿多彩,于坚关于写景散文贵在写“真”;格非关于写好风景的前提是需要做有情人和有心人等观点,自然会使学生的“写景散文”写作尝试更能心中有底,避免无病呻吟。谙熟“资料连接”基础上的写作实践会充实得多,收获会大得多,对自己的个性追求也会更明朗得多。 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的“资料链接”是篇审者的苦心经营,如果语文教师树立资源意识,高度重视这些弥足珍贵的优质资源,并选择、利用、开发好这些优质课程资源,就一定会使这门选修课程更具生命活力,更具深远影响。

更多相关推荐:
善于思考的名言警句

思考是行为的种子。——爱默生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不会思索,他将一事无成。——爱迪生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爱因斯坦逆境是通往真理的第一条道路。——拜伦患难与困苦是磨练人格的最高学府。——苏格拉底逆水…

关于思考的名言警句

关于思考的名言警句?把时间用在思考上是最能节省时间的事情。——卡曾斯?不善思索的有才能的人,必定以悲剧收场。——甘必大?沉思就是劳动,思考也是行动。——雨果?凡善于考虑的人,一定是能根据其思考而追求可以通过行动…

关于思考的名言警句

关于思考的名言警句1学而不思则罔孔子2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柏拉图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4我思故我在笛卡尔5人凭借思考而能变成神拉马丁6思考是人类最大的乐趣之一布莱希特7真知灼见首先来自多思善疑洛克威...

关于思考的名言警句

关于思考的名言警句1、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2、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3、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斯宾诺莎4、需知学校的目…

关于思考的名言警句

关于思考的名言警句1学而不思则罔孔子2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柏拉图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4我思故我在笛卡尔5人凭借思考而能变成神拉马丁6思考是人类最大的乐趣之一布莱希特7真知灼见首先来自多思善疑洛克威...

关于思考的名人名言

关于思考的名人名言1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在历史上任何一个较重要的科学上的创造和发明都是和创造发明者的独立地深入地看问题的方法分不开的2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

关于学习的名言名句

关于学习的名言名句关于学习的名言名句1学会的人是非常的人米南德2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笛卡儿3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4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其专精清章学诚5学无...

关于行动胜于言语的名言1

关于行动的名言名句行动胜于语言admin20xx028浏览1806更多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是人们对读书的高度评价但人们对行动的评价更是超越书本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可见行动在生活中的重要之处Amanli...

关于创新的名人名言

关于创新的名人名言1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江泽民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3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

关于创新的名人名言

关于创新的名人名言1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江泽民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3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

关于思考的名言

关于思考的名言1我思故我在笛卡尔2学而不思则惘孔子3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柏拉图4思考是人类最大的乐趣布莱希特5真知灼见首先来自多思善疑洛克威尔6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普朗克7思考才使我们阅读的东西成...

思考的名言

思考的名言1我思故我在笛卡尔2学而不思则惘孔子3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柏拉图4思考是人类最大的乐趣布莱希特5真知灼见首先来自多思善疑洛克威尔6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普朗克7思考才使我们阅读的东西成为我...

关于善于思考的名言(2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