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论文

时间:2024.2.27

《道德经》读后感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道德经》,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对现代人来说有些晦涩难懂,但并不能影响我们去解读老子的思想,感受他卓越超群的精神境界。《道德经》包含着很多到今天还能称之为精粹的思想见解,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一点也不过分。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存在的基本源头,也可以认定在自然角度上这个道是指特定的运动轨道。在人们对老子的分析中,主要认为他的道,因此把他称为“道家”。其实,对于德,是老子不能忽略的另一个主要元素。德产生道和道产生德是互存的两个基本元素,这也是用《道德经》命名的一个主要内涵。

《道德经》总体上讲“遵循事物其本身的规律” 和“无为”的思想。 书中一开头就有一句广为人知的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这句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字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老子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

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字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君王不能统治天下就可能颠覆。“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所以富贵以穷贱作为根本,高贵以低下作为基础。

由此可见,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这对现在我们的唯物论十分有帮助,为后来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十分坚实且广泛的基础。而且,从这一段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老子对无为的崇拜。

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智。”所以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知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事。

关于无为《道德经》第七篇里举了一个例子。“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臵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臵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而无所不为”是一脍炙人口的名句。无为,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当你不做违反自然和违反社会规则的事件时,你所做的其它事件就是无所不为。当然,在这里对“什么是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无为”事件的判断是必须具有各种层次的经验和高度智慧。在现实和一

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子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子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具体来说,表现在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我们应该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用它来合理地指导我们的人生。

中国哲学史课程论文

《道德经》读后感

文理学院

公管081班

张洁(39)

营销部新员工实习报告

员工姓名: 递交报告日期: 实习部门: 实习日期:

报告内容:


第二篇: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本书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思想融铸的结晶,系统地讲解了中国哲学史从古至今的发展演变,让人充分了解中国的哲学发展。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理解,它的语言极其流畅且符合当代人的阅读。

读了《中国哲学简史》,从宏观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认识,对哲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任何事物都有个起源,中国人的思想也不例外。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懂得很多做人做事的根本原理,提升我的价值观和扩宽知识面。

在书中,冯先生着重于用浅显易懂的言语对哲学家本人思想的重新整理,梳理了中国哲学史上的几个重要的流派:儒家、墨家、道家、名家、阴阳家、法家,及各派在各个时期的发展、演变、更新。

许多西方人认为中国人一向不关心宗教,特别是现今的社会因为宗教不是主流文化而令人们缺乏信仰。我认为这是对中国文化的错解。冯友兰先生将宗教等现象称为超道德现象,他认为因为中国的哲学意识(如诸子百家思想文化)太过浓厚,因而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而不再需要宗教的滋养。中国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不是探求事物之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所以中国文化思想的基础不是宗教而是哲学。

中国的哲学即是以道学为代表的出世哲学,也是以儒家为代表的入世哲学,后来又有了将原本出世的印度佛教演化为入世修行的中国佛学。它既是入世的、也是出世的,它是将看似矛盾对立统一为一个整体的哲学思想。儒家的“出世哲学”与道家的“入世哲学”可谓是中国哲学上两个经典的矛盾,两者相互触碰,它们思想上的交锋,也撞击着我的人生观,进而我的人生;也撞击着无数人的人生观和无数个人生历程。以“出世的哲学”看“入世”,“入世”就是太现实、太肤浅;以“入世的哲学”看“出世”,追求“出世”者则不免被纳入太理想主义、无用、消极一族。多少人的人生就是在对两者之一的追求,或徘徊在这两种思想之间。

书中说道“哲学要求信奉它的人以生命去实践这一哲学”。中国的哲学注重人事,注重内圣之道,注重修养。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中国人并不是这条规律的例外。他们不大关心宗教,是因为他们极其关心哲学。他们不是宗教的,因为他们是哲学的。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而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人往往会应为内心的矛盾而无法在行动上统一,人生中这样的矛盾产生往往是因为无法区分什么是该坚持的和什么是该放弃的。内圣修养并不是一日可得,也非一世难得。有些东西集中在一起了,超越了你所能承受的范围,这个时候,选择就不可避免了。大学生总是希望有好成绩,获得很多奖项,但又不肯花时间,想要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出去旅游。虽然,这样的矛盾并不是很激烈,但同样考验着我们该如何取舍,分清什么是该坚持,什么是该放弃。因此,生活只有在哲学的操练中,超越自私与自我,时刻看清自己,明确人生的目标,理解生活的意义。

儒家极其强调仁、义、礼、智。按照孟子的说法,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在于有此“四端”。所以应当发展"四端",因为只有通过发展"四端"、人才真正成为"人"。就目前来说,仁义礼智仍应该是社会主流的思想认同。要实现仁义礼智,需要我们“自反”、“求放心”、“存心”、“养性”和“寡欲”。即凡是都要自省,要自我反思,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向自己内心去追去,寻找自己的本心;努力寻找自己已经丢失善性良知,并保养好我们的本心,涵养好我们的品性,要恰当在仁、礼的原则之内来满足我们正当的欲望,而不能无限的膨胀,贪得无厌。这样,仁义礼智才算把握得住。仁义礼智思想,在今天来看,它仍是优秀的文化传统。在现代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注重仁义礼智的培养有益于健全文化机制,提升国人的自身思想道德境界,充当价值源泉。

在老子学说的一章当中处世的方法给了我很深的印象。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又说:"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这两句话的共同点就是适可而止,事物不可过于强求。知足知止,人才会有安宁的生活,这样不但内心坦然,没有什么干扰,而且不会遭受外来的祸害。俗话说,善泳者多溺死;好战者终灭国。由此可见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不知道自足,把握不好分寸,仗着自己的强项、优势毫无限度的发展下去终将遇到困辱,遇到困辱后不知道适可而止,终将走向灭亡。所以我们做事也是如此凡事适可而止,在经过忙碌之后,获得短暂的空静。

按照冯先生所讲:人生分为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是自然的产物,是使人作为人;后两个境界是精神的产物。哲学思想推动人们设立更高的价值追求,开创自身新的生命力。

中国哲学并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的,如儒家学派就经历了很多的发展,也发生了很多演变。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对不断舶来的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直到今天。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其实中国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时一直都具有这样的韧性与海一般广阔的精神。我相信,即使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时代,一个西方文化占主流文化的时代,中国哲学依旧能绽放它的光彩。

更多相关推荐:
中文毕业论文范文篇

浅析苔丝悲剧命运的成因摘要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描写的是一个美丽而又纯洁的乡村少女苔丝的悲剧命运小说通过对苔丝丰富深刻的精神世界的描写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宗教伦理婚姻制度以及资本主义实质做了大...

中文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浅议荷马史诗的艺术魅力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曹世芳指导老师内容摘要诗史是用诗歌的形式书写一个民族的历史在世界文学史上成就最高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诗史当属荷马史诗古住今来东西方文学家哲学家都从不同角度对荷马史诗给予...

中文论文范文

学科代码准考证号040912100003贵州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独立本科段毕业论文题目因材施教高效教学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姓名指导教师联系电话1593477xxxx完成时间20xx年4月因材施教高效教学多样化的教学...

中文学科论文写作

作业一1简述毕业论文写作的总体要求首先研究课题的选择要注重学科意义其次内容的表述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含量再次结构的安排应当注重逻辑框架的严整最后语言的运用要体现语体特征2简述论文写作过程中选择研究课题的原则要选择客...

毕业论文范文.中英文格式

本科毕业论文撰写及格式要求根据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毕业论文归档的要求对我院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规格规范及印制作出如下规定一内容及要求提交的毕业论文一般应包括封面目录中英文摘要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相关附件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表...

中文系毕业论文格式(样本)

中文系08届毕业论文格式样本封面从网上下载基本信息填写清楚正文页面统一用A4纵向打印页边距设置为左317cm右317cm上254cm下254cm左侧装订1淮北煤炭师范学院论文分类号20xx届学士学位论文从纯洁到...

中文系毕业论文格式模板 (1)

中文系毕业论文材料规范汇总20xx315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填写规范一立论依据二研究方案三论文进度安排四论文选题评议五考核组成员2中文系学生论文手册填写说明一总体要求字迹工整除成绩评定外其他项目的填写内容必须...

中文专业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中文专业毕业论文格式要求文面格式打印版式规范毕业论文统一用A4210mm297mm型纸打印文字以通栏排版每页36字28行页边距数据天头20mm地脚15mm订口左边20mm翻口15mm论文使用标准封面可从分校在线...

中文毕业论文结构格式标准

东北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结构格式标准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为加强这一工作环节的管理规范写作提高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质量特制定本标准一总则本标准由教务处负责制订修改与解释望各相关学院参照执行一适用范...

模板1:毕业论文中文模版

学院专业姓名指导老师题目文法学院法学刘逸峰学号071501011021职称付艳张东生助教教授中国珠海二一一年五月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XXXX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诚信承诺书本人郑重承诺我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海洋环境立法研...

毕业论文 中文格式模板

东北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众包模式及其对企业经营影响的实证研究作者林晓敏学院专业年级萨里国际学院工商管理跨国公司管理方向220xx219xx09185孟韬教授指导教师答辩日期成绩学号摘要众包模式是近年来兴起的以群...

(中文的)论文撰写模板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旅游英语毕业论文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发展状况简析院系名称专业名称作者姓名学号指导教师20xx年5月29日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专科毕业论文摘要本文简要概述了中国比较文学在20世纪这一百年的研究...

中文论文(3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