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读后感

时间:2024.3.19

泽畔悲歌

徐晓蒙 中文师范121 1201012027

梁启超说:“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我们小学时候班级里挂的名人名言。以前只是觉得这句话是让我们去坚持追求真理,可是当你真正的走进楚辞这座华丽的城堡,你就不仅仅会为无可撼动的真理折服,更会被那华丽的词藻,作者的伟大情感深深吸引。

记得这学期,我们去高中见习,我们有一节课就是听的屈原的《离骚》,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师的一个问题“屈原在《离骚>中将自己写的那么美是不是有点自恋?”有的学生说有,有的学生说没有。在这一学期的课上,纪老师跟我们讲了很多后代人对楚辞的理解。我觉得楚辞之所以有这么大的魅力与屈原是分不开的。

六朝时的刘勰曾有‘不有屈原,岂见《离骚》’的评论,如其所言,《离骚》最震撼人心的就是诗人屈原自我崇高人格的充分展现,这是屈原之前的诗作中所没有的。透过《离骚》,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披兰佩蕙,芳洁清峻的美好形象和刚直不阿,忠贞执着的伟大人格。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但他不愿屈心抑志,宁愿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九死而未悔。如余秋雨所说‘世上所多者为小人,且令人防不胜防,多少人死在小人“一口一口咬死你”的嘴下。’屈原是杰出的诗人却不是成功的政治家,在政治这个舞台上,屈原不是导演,但是一心想要挽救楚国的危局。无奈奸臣当道,忠言难诉,屈原只能悲歌泽畔。

因为时间不可轮回,我们已无从在回到屈子所处的那个时代,替他悲歌,替他忧。但是,屈原写下了他的所感所想,我们现在的人才能感受到他的感情,当然这其中有不同的人的解读。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妹妹。对于楚辞,有的人读到了一位忠臣心中的抑郁,有的人读出了爱国的情愫,有的人看到了读书人的清高,还有的人看到了人才管理的规则······

我觉得屈原对于中国知识分子品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我在读屈原之后的人的作品的时候,我都会看到屈原的身影。如西汉贾谊因为才高受嫉,谪迁长沙,作《吊屈原赋》,以屈原自拟。司马迁从“屈原放逐,乃著《离骚》”(《史记?太史公自序》)的事迹中汲 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完成了《史记》的撰述。可以说,哪里有士子之不遇,哪里就有屈原的英魂,屈原精神成了安顿历代文人士子的痛苦心灵的家园。陆游报国无门,身老家中,慨然叹曰:“《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 (《哀郢二首》)“听兒诵《离骚》,可以散我愁。”(《沙市阻风》)此外,如清人屈大均诗云:“一叶《离骚》酒一杯,滩声空助故城哀。”(《吊雪庵和尚》)黄任诗云:“无端哀怨入秋多,读罢《离骚》唤奈何??千古灵均有高弟,江潭能唱《大招》歌。”(《读(楚辞)作》)由此可见,屈原以其卓越的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怀,鼓舞并感召了后世无数的仁人志士。屈原由于其忧愤深广的 爱国情怀,尤其是他为了理想而顽强不屈地对现实进行批判的精神,早已突破了儒家明哲保身、温柔敦厚等处世原则,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股深沉而刚烈之气,培养 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这是屈原及其辞赋对民族精神的重大贡献。

其实,在听纪老师上课时感觉就像是一位尊者在给我们讲一个故事,没有你死我活,没有惊心动魄。一步步走进屈子的世界,他的悲痛已随汨罗之水浩浩汤汤而去,而他的精神确如芝兰之香久久萦绕在我们身旁。


第二篇:楚辞


荆楚文化与楚辞 ■ 尚显成说到楚文化,不能不说《楚辞》;说到《楚辞》,不能不说到屈原、宋玉。楚文化与中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楚王族来自于中原。《史记·楚世家》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颛顼是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其后代为祝融,掌火,生活在以今河南新郑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其中有“季连,芈姓”,整个部族逐步迁到了荆山山脉,与当地土著融合形成了楚民族。春秋战国时代,北方的主要文化典籍,如《诗》、《书》、《礼》、《乐》等,已成为楚国贵族诵习的对象。但楚文化始终保持着自身强烈的特征,与中原文化有显著区别。楚人性格的桀骜不驯,楚山楚水秀美多姿,楚地巫术神秘玄奥。丰富的物质条件,较少压抑而显得活跃的生活情感,造成了楚国文化的高度发展。楚辞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楚辞”有以下特点:1、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楚辞”大量地使用楚国的方言。语气词“兮”“些”“只”的运用,不但数量很多,还成为语言形式上的一个显著特征。宋黄伯思《东观余论·校定楚词序》说:“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词’。”2、“楚辞”充分反映了它那个时代政治变革的斗争,具有显著的时代特色。“楚辞”所提出的,并企图解决的问题是带有时代性和历史性的。特别是屈原的诗歌,不仅与他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课题有关,而且他所追求的政治理想与历史的客观进程相一致。3、“楚辞”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楚文化的结晶。它不仅代表着那个时代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而且代表着一种根底深沉的文化体系。这个文化体系中充满了浪漫的激情,保留着绚烂鲜丽的南方远古传统,残存着强有力的巫术宗教,充满着奇异想象的神话传说。屈原是“楚辞”的创立者、我国文学史上爱国主义的中心人物。屈原主张效法楚先王等古代贤君,向“辟在荆山,筚路蓝缕”,顽强拼搏的楚先王熊绎和贤相孙叔敖学习,做到 “国富强而法立”。他再三表示要改革政治,起到引导的作用,“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屈原的美政思想,过去认为是他出使齐国,受到齐国稷下学派影响的产物。屈原的“美政”与孔子的政治思想有一致的地方,屈原和孔子一样,都推崇尧舜禹汤和文武周公,都重仁义,主张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屈原“举贤授能”的政治主孔子所提倡的举贤才也是一致的。郭店楚简的出土证明,屈原的美政思想,其根源早已在楚国生根。屈原“美政”理想的主要内容就是明君贤臣共兴楚

国。国君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享有国家。应该选贤任能,罢黜奸佞,修明法度。这些思想,郭店楚简早已表达得淋漓尽致。包山楚简中,还有民告官的案例。荆门楚墓出土文物精美丰富,花纹图案造型引人注目的除了青铜器之外,还有我国保存得最早、最完美的漆画、连环画《金秋迎宾出行图》。其色彩的绚丽、笔触的飘逸,构思的巧妙神奇,和屈原楚辞的艺术风格完全一致。有人曾否认屈原的存在,认为他的作品是汉儒所为。海内外学者,迢迢千里万里奔来荆门,就为亲眼目睹荆门出土的楚文物原件。看了这些辉煌的楚文物,谁还能不叹服楚文化的博大精深?谁还能怀疑屈原的存在?宋玉是屈原以后楚辞的领袖人物,郊郢(今荆门钟祥)人,他出身低微,曾仕楚襄王,自奉屈原为师,学习屈原。他的《九辩》以“悲哉秋之为气也”开篇,将诗人的感情和自然景物互相衬托,写萧瑟的秋景、远行的凄怆、送别的愁绪;再写贫士失职的不平以及羁旅的孤独惆怅,衬托出一个绝美的悲秋主题。这种悲秋怜我的情绪,最终酝酿成一个在我国古代文学中经常出现的经典的“悲秋情节”,影响所及,后来的人们,大多把秋天当成了凄楚、悲凉、离别、感伤的日子,宋玉也因此以《九辩》在文学史上占有了一定的地位。宋玉的《九辩》直抒胸臆,发展了屈原的“赋”,还为汉赋的出现起到了开山助产的作用。“楚辞”不仅是楚文化的代表,也是汉文化的代表,楚汉文化是不可分的。在汉王朝建立以后的一个长时期中,“楚辞”仍然是文学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直到汉武帝时代才出现的典型汉赋,也是和“楚辞”一脉相承的。“楚辞”不但是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而且还主宰了四百多年两汉文学艺术思潮,给予中国文学艺术极大的影响。作为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楚辞,在中国先秦文学史上占居了半壁江山。荆门的楚文化哺育了屈原、宋玉这两位楚辞的领袖,实为荆门的光荣!我眼中的楚辞作者:墨长痕 分类:未分类 提交日期:2008-10-27 19:38:00 | 访问量:277    潇湘楚地,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这一方迤逦的水土,孕育出了多少浪漫而执着的灵魂。假使你有幸可以身临其境,也决然不会意外她的美丽与秀气。     “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湘夫人,九州大地上,再也没有哪条河流能像湘江这样被赋予如此美丽多情的女神吧。《史记·五帝本纪》中载“舜帝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九嶷山”娥皇、女英二妃往哭之,泪水撒在了江

南的翠竹上,从此,这片土地上的竹子都成了斑点竹,即著名的湘妃竹。二妃也因伤心过度而死在了这片夺去她们爱人生命的土地上。她们的亡魂,也被尊为湘水的女神。这也许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浪漫爱情故事,也许是因为千年的文化积淀,使这片土地上女子都有了美丽而痴情的禀赋。也许正是因为此,曹雪芹才使得林黛玉的家乡在了湖南,才有了大观园里的潇湘馆,才有了所有人心目中的林妹妹…… 也许正是因为此,才有了沈从文笔下的翠翠…… 《湘夫人》一章可谓意境深远,承前启后。     开中国浪漫主义诗歌先河的屈原,正是在这片土地上获得了灵感。他所升华出来的精粹,影响着历代文人。“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它的出现为我国古典诗歌开拓了新的领域,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后人往往把“风”“骚”并称,把《楚辞》和《诗经》作为自己创作的榜样。    我并不否认《楚辞》中有以香草美人喻君的说法,也不怀疑当时的楚国有迎神的男巫女巫所对唱的“九歌”。但倘若一个对《楚辞》一无所知的人在初读它的时候,大抵会想到这表到的是爱情。再倘若,我们且放下这许多的包袱,就把其中一些篇章当作爱情主题的诗歌来欣赏,未尝不是一种唯美的意境。更何况,《楚辞》也非纯粹出自屈原之手。以爱情为主题的诗歌在《诗经》中比比皆是,而且开篇就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饶是如此,《诗经》也被孔子曲解为“思无邪”,是什么“后妃之德”。那我们是应该本着原著的意思来理解还是以原著的注解来理解呢?即使孔子就生活在《诗经》产生的那个时代,也并不排除其个人意志对文学作品的渗透。所以,尽管《楚辞》中的主要章节可以考证为屈原作品,并结合其生平进行解读,但并不可以肯定其中的所有作品都是以“离忧”“爱国”为主线。    一部作品的本意,往往在其所产生的影响中可以彰显。    以《湘夫人》为例,假使就认定它是出自屈原之手,而且,屈原是以“湘夫人”喻“楚君”,籍此来表达他对楚王的忠诚。这种方式也太委婉了吧?况且,“湘夫人”在屈原借用之前,已有具体的表达内涵。如若挪作他用,则实为牵强,而且不好为人所接受。若是本着湘妃的传说来解释,则会更为通顺,而且从其对后世的影响中可以得到证明。如果,《湘夫人》的作者另有他人,则作爱情诗表达的可能性会更大。至于香草美人以喻君,我认为,在诗人直接道出“美人”“秋兰”这些词句的地方,可以认为是

喻君。    我以为,学者在研究学术问题的时候,不可以带着一种事后诸葛亮的心态,即先给屈原一个评价,然后所有的问题都往这个评价上归因。就像是结果先于原因而产生一样。有点类似于心理学上的“刻板印象”。两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有人扯起这个话题,说,中国哪个地方地方的女孩子长得比较漂亮,答案你只能听见一个,四川。如果有人说起山西的事情,人们大概先会在心里想起“黑煤窑”这个词。至于四川女子俱是美女吗?也不尽然。至于山西的老百姓都在黑煤窑里做苦力吗?谁又能这么说。但是这个“刻板印象”就像本能反应一样,让你先入为主地下这种结论。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橘颂》据认是屈原早期的作品。我们从此可以看出《渔父》篇中“皓皓之白”与《离骚》篇中“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的影子。我想说的是,一个人的思想性格总是在慢慢的形成中。屈原最后自沉汨罗,以身殉国,是因为一生的理想破灭;楚国灭亡,爱国主义情怀的彰现。一生的理想不会形成于一朝一夕。故而,《橘颂》是屈原早期的作品。这样的推断就比较符合常理,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屈原,而非纯粹的揣测中的屈原。    《楚辞》之中,不可不提及的是浪漫主义与爱国主义。这两者的融合在近代的中国谱下了辉煌绚丽的篇章!如果你去过岳麓山,一定会深深地体会到所谓的青山有幸埋忠骨。拾级而上,依次会看到刘道一、曹莊、陈天华、蒋翊武、蔡锷、黄兴等等辛亥革命先烈之墓。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半部是由湖南人写就的。如果要列的话,这份名单将会足够长: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谭嗣同、宋教仁、杨度、章士钊、齐白石、毛泽东、蔡和森、刘少奇、彭德怀、以至于胡耀邦、朱镕基……    这些先行者,怀着美好的憧憬,带着自己的主张,走上历史的舞台。一生致力于把中国改造成为一个民主自由的的社会,为中国的百姓“谋永福也”。他们像流星一样划破天空,尽管短暂,却足够绚丽。他们无愧于“国士”的称号。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国殇》乃是为战场上牺牲将士所作的祭祀之歌,因为他们是为国牺牲,国家为他们祭祀,所以称之为“国殇”。这一曲《国殇》,乃是为所有的爱国者而作,屈原若泉下有知,后继有人,也该安息了吧。    战国时期,诸侯连横合纵,各个流派惟恐不仕于诸侯,只为施展一己的抱复,“楚虽有才,晋实用之”,这种情况是屡见不

鲜。然而屈原则立场鲜明地热爱着自己的祖国。“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三湘大地是因为有了屈原,而涌现出了这许多的国之菁华,还是因为这本来就是一方神奇的土地……     《离骚》终句:“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美政”的理想破灭,宁可投水而自尽!这使得屈原千百年来,成为为中国读书人的脊梁。岳麓书院左侧,专为屈原修了一座屈子祠。像书院门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一样的扣人心弦:“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楚辞,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以“骚”来指称楚辞的。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才形成一代文学样式。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他创作出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在屈原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者。现存《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和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传下来。楚辞的特征:形式上两两成句,多在6至8个字之间;上分句末尾常用虚词“兮”或“思”;节奏明显,音调舒缓,富于音乐美;涉及许多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所使用的艺术手段很多,抒情风格浓郁,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楚辞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关于《离骚》  《离骚》是《楚辞》篇名,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王逸《楚辞章句》题作《离骚经》,宋代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指出:“盖后世之士祖述其词,尊之为经耳。”也有人称之为《离骚赋》,或简称《骚》。自汉迄南北朝,《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关于《离骚》的写作年代,司马迁在《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屈原放逐,著《离骚》。”则当作于放逐以后。今人对此说法不一,有说作于怀王世被疏以后,有说作于顷襄王世被放以后,有说作于怀王末顷襄王初,有说始作于怀王时而作成于顷襄王初,迄无定论。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离骚》作为长篇巨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关于它的内容层次,历来也有各种各样的分法。大致说来,诗的前面部分是从自己的世系、品质、修养和抱负写起,回溯了自己辅佐楚王所进行的改革弊政的斗争及受谗被疏的遭遇,表明了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与“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中间部分是借女媭劝告、陈词重华,总结历史上兴亡盛衰的经验教训,阐述了“举贤授能”的政治主张,并从而引出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现了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最后部分是在追求不得之后,转而请灵氛占卜、巫咸降神,询问出路,从中反映了去国自疏和怀恋故土的思想矛盾,而在升腾远游之中,“忽临睨夫旧乡”,终于不忍心离开自己的祖国,最后决心以死来殉自己的理想。前一部作为对往事的追忆,偏重于叙写现实;后两部分作为对未来的探求,偏重于驰骋想象,最后则以回到现实结束全篇。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塑造了具有崇高品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诗人鲜明的个性光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离骚》的创作,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张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

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诗中又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2009-04-03 14:12来源:一元一国学网作者:佚名浏览:189《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作者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所以叫楚辞。《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楚辞》主要是屈原的作品,他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为“骚体”。 在屈原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宋玉、唐勒,景差等楚辞作者。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传下来。楚国文化和中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顾可谓之楚辞”。这一说法是正确的。除此而外,《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无不带有鲜明楚文化色彩。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辞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发展起来的,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由于地理、语言环境的差异,楚国一带自古就有它独特的地方音乐,古称南风、南音;也有它独特的土风歌谣,如《说苑》中记载的《楚人歌》、《越人歌》、《沧浪歌》;楚国有悠久的历史,楚地巫风盛行,楚人以歌舞娱神,使神话大量保存,诗歌音乐迅速发展,使楚地民歌中充满了原始的宗教气氛。所有这些影响使得楚辞具有楚国特有的音调音韵,同时具有深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浓厚的巫文化色彩。可以说,楚辞的产生是和楚国地方民歌以及楚地文化传统的熏陶分不开的。同时,楚辞又是南方楚国文化和北方中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春秋战国以后,一向被称为荆蛮的楚国日益强大。它在问鼎中原、争霸诸侯的过程中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促进了南北文化的广泛交流,楚国也受到北方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正是这种南北文化的汇合,孕

育了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和《楚辞》这样异彩纷呈的伟大诗篇。《离骚》 我国古代最长的一篇浪漫主义抒怀诗《楚辞》的代表人物屈原(前340?-前278年),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爱国诗人。在《楚辞》初本的16卷中,屈原的作品占绝大部分,共收他的诗作8卷20余篇。屈原的作品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离骚》《九章》等在流放生活中写的政治抒怀诗;一类是以《九歌》为代表的祭歌和反映诗人世界观、人生观的《天问》。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篇浪漫主义抒怀诗,也是“楚辞“的代表作品。由此,世人称“楚辞”为“骚体诗”,并与《诗经》并称“诗骚”。《离骚》是诗人在遭第二次流放中,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委屈,凝聚忧愤、感慨于笔端写成的。这首近2500字的长诗,叙述了诗人的身世和志向,通过表现诗人一生不懈的斗争和决心以身殉志的悲剧,反映了楚国统治阶层中正直与邪恶两种势力的尖锐斗争,暴露了楚国的黑暗现实和政治危机,表达了他为国为民而战斗不屈,“九死而不悔”的精神。风、骚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两大流派《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充满着现实主义精神;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风、骚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的两大流派。

更多相关推荐:
楚辞读后感

我们缅怀每一位先贤的方式似乎只剩下了仰望正如我们阅读他们遗留下来的作品时永远怀着和其他读者同样的情感敬佩一样我们似乎忘记了我们的先贤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感情的人而他们的作品也只是对自己生活的反省和回忆...

专题——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和《楚辞》读后感

专题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和楚辞读后感屈原约前340年约前278年屈原名平字原具有美政思想向往贤能政治主张建立正确的法度使国家富强被流放后创作了许多悲愤沉痛忧国忧民的诗歌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

楚辞读后感

楚辞读后感暑假中偶然读到楚辞被其瑰丽的想象力奔放的情感力厚重的历史感舍我其谁的使命感所吸引掩卷之余我为其浪漫主义情怀与现实主义的悲悯所折服同时作为一个中国人更为祖先文学上的高度和其中跳动不息的赤子之心而自豪楚辞...

12.楚辞 读后感

楚辞读后感我第一次读离骚的时还是在升入四年级之前的暑假那箇时侯丝毫不懂合著注音和释意一点一点的阅读背诵在我对楚辞没有瞭解的情况下凴藉著一种感觉我爱上了楚辞直到现在我纔明白那种感觉就是对屈原的敬佩和尊重在我心中屈...

读《楚辞》有感(陈嘉亮)

读楚辞有感班级高一3班姓名陈嘉亮指导老师温玉华这是充满奇异与韵律的一本书楚辞本是四高诗时尚的时代你用自己的方式打破了这面两股风骚引领潮流这自由的骚体诗使人变成一只书虫细嚼慢咽却停不下口说到楚辞它是主一由屈原宋玉...

渔夫和他的妻子读后感

渔夫和他的妻子读后感篇一渔夫和他的妻子gt读后感我读了格林童话其中我记忆最深的就是渔夫和他的妻子的gt故事从前有一位渔夫和他的妻子是靠打鱼过日子的生活得很贫穷只有一条破船有一天渔夫去打鱼打到了一条比目鱼这条比目...

渔夫和魔鬼的故事读后感

渔夫和魔鬼的故事读后感渔夫和魔鬼的gt故事gt读后感一渔夫和魔鬼的故事是一千零一夜里面的一个从前有个渔夫他家里很穷就去打渔赚钱他有个规矩就是一天只撒四次网有一天他去打渔了第一次捞住了不值钱的东西第二次又捞住不值...

渔夫和魔鬼 读后感

渔夫和魔鬼读后感一五班安铭宇今天我读了渔夫和魔鬼的故事里面说的是渔夫去打鱼第四网的时候却打上来一个瓶子里面装的是魔鬼魔鬼就要吃掉渔夫后来渔夫用自己的聪明和才智战胜了魔鬼我看了这个故事后觉得应该像渔夫学习遇到困难...

《木兰诗》读后感

木兰诗读后感北朝民歌木兰诗讲了女子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花木兰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小女子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名列其中但父亲年岁已大而家中又无长子木兰决定代父从军木兰骑上战马披上战衣渡过黄河越过黑山征战沙场将士们身经百战有...

读《木兰诗》有感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但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看到这首诗就想到花木兰这个闻名于数亿中国人口中的女英雄就是这样从一首木兰诗中传唱到了今天每每提起花木兰人们眼中就会出现一个英姿飒爽...

木兰辞读后感650A3读书卡电子小报成品,好书推荐手抄报模板,书香满园快乐读书简报,语文木兰诗读后感板报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

花木兰观后感

花木兰观后感小时候就对木兰诗特别有感觉quot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quot有时自己也会随口就会背出这些诗句来敬重花木兰是个忠孝节义奇女子木兰辞陌上桑孔雀东南飞这是汉乐府里歌颂女子的三篇诗歌流...

楚辞读后感(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