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五年级上册1窃读记 教学设计

时间:2024.4.7

1 窃读记

教材简析:

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我”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三是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并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使之强化。

设计理念:

“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是课程标准提出要求。本课教材主要讲述了一个小女孩“窃书”的经历与感受。目的是激发学生读书的乐趣,养成读书的习惯。教学时,从课文的整体入手,抓住课文记叙的线索,体会“我” “窃书”的感受。边阅读边思考,提出问题,展开对话与交流。重点研读关键的词句,积累与感悟词语的精妙。学习细腻的写作方法。激发学生阅读乐趣,课外拓展阅读,使阅读走向生活,走向孩子的内心。

教学目标:

1.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让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

2.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同学们,书籍能使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读书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读一本好书就好比吃上一顿美味佳肴。那么,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与感受呢?

(学生放谈读书的经历与体会,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适当的激励与点评。)

[联系生活谈感受,由生活走向文本,激发学生阅读乐趣。]

2.刚才,同学们谈得非常好,老师也感受到了你们读书的乐趣。是啊!读书能使人奋进,使人进步,读书也是一个人生命的需要。有这样的一个小女孩,非常喜欢读书,竟然去“窃书”。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窃读记》。

3.板书课题。

4.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预测:为什么要窃读?

是怎么窃读的?

窃读是怎样的感受?

……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刚才同学们提出了那么多问题,那么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

[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的概括能力。]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3.自学生词新词。

4.自学检测:

A.认读生字与写字。

(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文中一些字的字音和字形。如“目的地”的“的”读dì;“踮起脚尖”中的“踮”diǎn读;“暂时”中的“暂”读zà;有一些字的笔划较多,如“饿”“惧”“檐”“酸”“撑”等,要提醒学生注意各个部件的组成。还有一些字虽然笔划较多,但是形声字,要引导学生根据这一特点进行记忆。写字要认真,注意书写的习惯。)

B.体会词语的含义。

适宜——适合,相宜。文中指在书店人多,无人注意到我的这种环境与我只读不买的窃读行为相适合。

知趣——知道好歹,不惹人讨厌。这里指知道常常这样只读不买是惹人讨厌的,每当感觉到书店里店员态度变化时,我就会放下书离开。

饥肠辘辘——饥饿得肚子发出肠鸣音。

白日梦——比喻不能实现的胡思乱想。文中是说作者在饿着肚子站着苦读中,也幻想着能够有钱;而有钱也不过能吃上一碗面条,再

坐下来舒服地读书。这种最简单的需求对一个穷学生来说像“白日梦”一样不可能实现。

依依不舍——留恋,不忍分离。

二、熟读课文,理清课文记叙的线索

1.学习一篇课文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读,读懂意思,读出味道。下面,就让你们就反复地读一读吧!

2.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3.让学生概括地说说课文是怎么记叙“我“窃读的经历与感受的。

4.整理课文记叙的线索:

放学后——边走边想——跨进店门——打开书阅读——恐惧被发现——饥饿难耐——放回书架——走出书店

三.品读课文,体会走进书店的经历

1.默读第3自然段。画出“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或关键词。

2.课件演示第3自然段。指名学生朗读,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跨进店门,暗喜”,“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急切地寻找”,写出了她读书的渴望与急切,这些都说明了她特别喜欢读这本书。)

3.想像当时“我”找书的样子。表演体会。[把鲜活的文字转化成直观的想像与表演,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加深体验。]

4.她这样去窃读,你们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

5.引导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读出暗喜、渴望、急切的心情。

四、置留问题,布置作业

1.她是一个多么爱读书的小姑娘!当她找到那本想读的书,又是怎样阅读呢?她有怎样的心理感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2.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初步体会句子的含义。 板书设计:

1 窃读记

放学后——边走边想——跨进店门——打开书阅读——恐惧被发现——饥饿难耐——放回书架——走出书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词语“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

2.回顾课文内容。

3.过渡: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我”是一个爱读书的小姑娘,为了读到自己喜欢的那本书,费劲了力气才找到。那么,她是怎样阅读呢?有什么感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品读体验。

1.指名读第3自然段,体会我读书的样子与内心。

(1)体会“我像一匹恶狼,贪婪地读着。” (课件演示句子)

A.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B.“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感悟写法,体会语言精妙,训练语言运用能力。]

(2)体会“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课件演示句子)

A.快乐的是什么?恐惧的是什么?

B. 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联系生活说一说)

(3)引导学生读出这种复杂的内心。

2.默读5——10自然段。体会“我”窃读的滋味,交流自己的感动。

(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动,然后,自主交流,师生对话,联系生活,关注体验。)

(1)“害怕书店老板发现”是什么滋味?

(作者读书,是在人多别人不注意她的时候窃读,因为是窃读,所以当人少了,她就会丢下心爱的书转移到其它书店。这种奔波的滋味也不好受。)

(2)“把自己隐藏起来”是什么滋味?

(要想读书还得动一番心思,让人家看不出来,确实挺累。还贴在一个大人身边,躲来躲去的,这种读书的滋味有些不好受。)

(3)“赶上天下雨”是什么滋味?

(为了读书,却庆幸下雨,并且希望越大越好,还装着邹眉头,望街头。这样的窃读方式令人感动。)

(4)“饿得饥肠辘辘”是什么滋味?

(作者读书太饿了,太累了,腰酸了,腿疼了,脚也麻了。一直站两个多小时,收获很多,也付出很多。)

(5)“日光灯亮起来”是什么滋味?

(作者什么也没吃,却咽了一口唾沫,说明她一定从书中收获了很多知识,心里非常高兴。)

(6)“我走出书店时”是什么滋味?

(身体上很疲惫了,她却感到浑身轻松,说明她读完书后非常的高兴和满足。)

3.联系生活实践说说“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

是灵魂,一个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健康成长起来的人。)

三.感悟写法

1.引导:这篇课文真实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学生讨论,相机引导学生朗读)

[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品悟语言,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落实语文的基础。]

2.小结:这篇语言朴实而又生动感人,特别动作和心理描写极为传神,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酷爱。

四、拓展延伸

1.以后你应该怎样来读书。

2.说一说有关读书的名言。

五、布置作业

1.阅读《窃读记》节选(发放材料),写出读后感。

2.根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自选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 板书设计:

1

贪婪

害怕 开心朴实而又生动感人

饥饿

依依不舍

麻木 轻松练习设计:

1.读一读,写一写。

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 窃读记

2.解释带点的词语。

我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

我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

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 ..

3.填空

课文以_______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篇课文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5.写几条读书的名言。

教学建议:

1.学生自学,读出自己的体会,然后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体会,抓住值得探究的问题点拨引导。

(1)窃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交流时,要引导他们结合有关语句概括出窃读那种苦乐交织的复杂感受,并重点体会“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一句。

(2)引导学生围绕“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我的快乐与惧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从具体语句中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窃读滋味的,体会作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

(3)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后,结合生活实际,仔细揣摩“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并受到启发,能够在黄金年龄进行阅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教学时要重视朗读,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出作者与书相逢的惊喜、匆忙窃读的快乐与惧

怕、雨天读书的开心、与书相别的留恋与满足……要读出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理解。注意朗读的激励与评价,体现层次性训练。

资料链接

读书格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放悔读书迟。----颜真卿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第二篇: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窃读记》


我阅读 我快乐

——《1、窃读记》学习导航

【文本解读抓特点】

这组课文以“我爱阅读”为主题,训练重点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开展综合性学习,体验读书的乐趣,学习一些读书的方法”。本文是本单元的开篇课文,通过本课的学习,要学会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积极参与综合性学习,体验读书的乐趣,学习一些读书的方法,为学习本单元其他课文打下坚实基础。

《窃读记》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作者善于通过自言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表达自己的感情,如“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利用“下雨天,留客天”这种理所当然的借口,自我安慰,在书店里开心、大胆地阅读,童稚中透着狡计。在“窃读”这种氛围中,一方面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方面还要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担心被店家赶出去,形象生动细腻地刻画了“我”的心情变化,使人如历其境。

此外,作者还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了”。

【目标确定扣特点】

根据本文善于通过自言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特点,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能读准“腋、婪、辘”字音,并能口头组词运用。学会课后生字表二中的14个字,理解“窃、惧”在文中的意思。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熟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圈出本课成语(倾盆大雨、饥肠辘辘、依依不舍);边读边用笔在描写作者窃读过程中心理变化的词语下面打上着重号。

3、抓住课题,联系课文内容,能说出和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和写出作者在窃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归纳出作者窃读的滋味,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注:重点目标)

5、参与综合性学习过程,体验阅读的快乐,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注:难点目标)

【设计理念旨在“动”】

以5个目标为引领,以自主、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六人合作小组为基本学习单位,本着“基本目标自主达成、重点目标合作达成、难点目标引导达成”的原则,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1

【课前准备落在“实”】

1、对照课后生字表,边读边在文中圈出生字,画出生字所在的词语,连词联句多读几遍;借助字词典,结合词语或句子理解“窃、惧”在文中的意思。生字组词、解释字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熟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本课成语;边读边用笔在描写作者窃读过程中心理变化的词语下面打上着重号。重点词语整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抓住课题,联系课文内容,能说出和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搜集有关“读书”、“书籍”的名人名言或名人读书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程设计艺在巧】

一、激情导入激趣

同学们,俄国著名作家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能使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增加体验。读书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读一本好书就是和心灵高尚的人进行一次灵魂的碰撞。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相信大家都会成为书籍的知心朋友。

板书课题、揭题: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谁能说说“窃”在本文的意思?那文中哪些段略在写作者偷偷的读书呢?

二、展示预习成果

1、带着上面的问题请一二组同学开火车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注意是否读准字音(学生互相正音)。

2、分组展示生字、新词和成语。学生互相检查、订正。

2

三、品读窃读滋味

1、快速浏览作者窃读的段略,用重点词语整理出作者在窃读时的心理变化过程(如:安心——担忧??)。

2、有感情地读读作者心理变化的过程,想想引起作者心里变化的原因?

3、小组交流讨论窃读的滋味有哪些?从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4、有感情的朗读你喜欢的片段,谈谈你的体会、想法、感受。

5、刚才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书店“窃读”,在你的眼里,她是一个怎样的孩?

她是一个爱读书的孩子,为了读书可以忍受腿酸脚木、饥肠辘辘;为了读书可以连跑几家店才看完一本书;为了读书在心里高兴的大喊:“大些!再大些”!

6、让我们大大方方地捧起书,把你认为最能表现小姑娘爱读书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一遍,共同品味“窃读”的滋味。

7、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谈谈你对“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提示:人的成长即需要食物食粮,也需要精神食粮,还需要知识与智慧。)

四、揣摩表达之法

a、本课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记叙方法,主要写了—————————————————————————————————————————

b、作者写窃读的滋味主要采用的是———————————————————————————。另外还注意了——————————描写。从这些自言自语式的独白心境描绘和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中,我们体会到作者窃读的滋味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个————————————————————的孩子。

五、主题活动:小组版报(众说纷纭谈读书)。

板书设计: 1、窃读记

体 会 滋 味 写 法

担忧 惧怕 害怕

(心理活动 )

乐读书 安心 暗喜 快乐 高兴

踮 挤 贴 装 撑 (动 作)

3

抓住对话明道理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学习导航

【文本解读抓对话】

本文是小学生苗苗对季羡林先生的访谈录,通篇都是对话,完全口语化,浅显易懂。季老一生与书为伍,他学富五车,德高望重,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苗苗是一名好学的小学生,就像一棵小苗,好奇而又羡慕的想拜访大树,寻求茁壮成长的奥秘。

【依据对话定目标】

1、能读准“彭、侠、嗯”3个生字,能用“彭、侠”组词。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对话,归纳谈话的主要内容,能从对话中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重点目标)

3、学习访谈中如何倾听对方的表述,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用于自身的采访活动。(难点目标)

【设计理念在“自主”】

以三个目标为引领,以自主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同桌合作为基本学习单位,让学生在阅读中独立学习,在对话中明白道理,逐步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课前准备学搜集】

1、分三大组搜集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一组搜集季羡林先生简介并加于整理,要求简洁、明了,介绍主要信息。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文语言文学系教授、主任,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二组搜集季羡林先生的作品并简要介绍其中一部作品的故事梗概。

三组搜集季羡林先生的经典语录。

然后每组派代表合办板报“话说季老先生”。

2、读拼音,写词语。

cǎi fǎng shuǐ hǔ zhuàn piün k? wén lǐ guàn tōng

( ) ( )( ) ( ) gǔ lì lǜlín hǎo hàn céng jīng gǔn guü làn shú

( ) ( ) ( ) ( )

3、请在正确读音下边打“√”。

爷爷,您在《我的童年》里说,您小时候,最感兴(xìng xīng)趣的就是看闲书,您喜欢看《三国演义》,还能将《水浒( xǔ hǔ)传(chuán zhuàn)》里绿(l? lù)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再回答问题。

最近清华大学办了一个班,选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养____、____的人才。我看,有这两个贯通还不行,还应该加一个_____。

5、扩展练习。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见读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我想这样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请你用这样的句式表达对阅读的感受。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培养能力巧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对访谈的兴趣

1、同学们看过老崔主持的《实话实说》节目吧?一期好的谈话节目不仅需要好题材,更需

要对话双方彼此尊重、真诚相对,以及渊博的知识,风趣的语言。你想学习采访吗?你想当一名记者吗?让我们一起跟随12岁的女孩张苗来到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的家,欣赏他们的访谈片段。

板书课题,揭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谁能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课题的意思?你对季

羡林爷爷了解多少?

二、初读课文,感知谈话的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苗苗给季老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用笔画出来,然后读读所画的

内容,试试用词语概括,写在书的空白处。

2、分组交流,尽量概括全面,。

板书: 谈看闲书、谈怎样写好文章、谈偏科、谈学外语、谈背优秀诗词和古文。

三、研读课文,明晰季老对学习的见解

在谈到这五个方面内容时,季老有何看法和建议?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在书的空白处写上答

案。然后分组交流讨论。

交流时引导预设:

(1)季老主张看闲书。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教师引导:什么样的书是闲书?季老是主张看闲书的,但是在课堂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行吗? 抓住平时课堂上出现的不良现象,促其酣畅淋漓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辩论中得出正确结论。

(2)季老认为写好文章的关键是多看书。

教师启发:同学们有不同意见吗?

(3)季老认为不能偏科,要努力成为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

老师引导:同学们如何理解“三贯通。”为何要培养“三贯通”人才?(“贯通”,即全部

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这句话是季老针对苗苗偏科而说的。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小组讨论,交流偏科的危害。小组讨论使更多的学生有阐明观点的机会,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使学生对偏科的危害有更全面的了解。

(4)季老认为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教师点拨:“起码”怎么理解?“注”是什么意思?

“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听了季老的话你有什么

感想?

四、品味人物,分角色朗读

“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同学们对季老的话感想

不一,苗苗有什么反应呢?请同学读一读。(读出苗苗的惊诧、童真)

引读:季老也从苗苗的语气中听出了苗苗的惊讶,季老说:(生读)

分角色朗读。从一老一小谈笑中我们分明感受到了苗苗的率真、可爱,季老的平易近人,循

循善诱。请同桌分角色读一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提示:在朗读中要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苗苗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而季老幽默、随和,他们的对话极富口语化,要读得轻松,随意。)

五、回顾文题,体会寓意

5

通过同学们的朗读,我感觉到了苗苗对季老的尊敬爱戴,也感受到季老无名人架子,亲切随和,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现在,让我们再看一看课文的题目《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回味题目,你明白了什么?

老师总结: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苗苗;“大树”──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才的内容。

六、扩展阅读,鼓励综合性学习活动

1、 从苗苗和季老的谈话中,我受到的启发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小年纪、刚刚12岁的苗苗不仅采访过季羡林教授,她还采写当今中国文学艺术界的大家:臧克家、史铁生、黄宗江和王蒙,还有油画大师、美协主席靳尚谊等。真可谓是茁壮的小苗苗和参天大树们的对话。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全书,读一读苗苗和15位名人面对面的交流。

3、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采访提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2、小 苗 与 大 树 的 对 话

懂礼貌 好学 随和 关爱

闲书 多看

偏科 三贯通

从小学好外语 至少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

6

自读自悟明道理 合作交流论方法

——《3、走遍天下书为侣》学习导航

【文本解读抓独特】

这篇课文语言浅显易懂,角度新颖,表达独特。作者采用层层递进的假设、设问、反问、比喻,以推理的方式层层剥笋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走遍天下书为侣。见多了博览群书的高论,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提出了将一本书读精读透的方法”——只要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地读,就会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品读课文,脑海中逐渐浮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人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在苍茫的大海上以书为侣,享受着阅读的乐趣。书如友,书似家,每读一遍都像故地重游,会有新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反复地读一本喜爱的书,真像与一个朋友同船而行。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走遍天书为侣的原因和方法,感悟作者对书的热爱,并受到启发;二是体会作者是怎样表明观点的,他的说明方法及表达方式,体会假设、设问、反问、比喻等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积累。

【目标确定扣独特】

1、朗读课文,学会“侣、娱、盒、豫、趟、诵、零、编、某”等九个生字(侣、零的读音),并能组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七自然段;

3、能说出和写出文章主要内容,理解作者将书作为伴侣的原因,概括作者反复读一本书的方法,并受到启发。(重难点目标)

4、揣摩作者的表达手法,体会作者对阅读的热爱。(重点目标)

【教学理念读与悟】

语文教学应重视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交流、读中积累。努力让学生把读与悟、读书与交流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感受作者“爱书、爱读书”的热情,体悟读书的方法,揣摩表达的方式,享受读书的乐趣。

【课前准备要充分】

1、留音库:请自由朗读课文,圈出文中生字,画出新词,连词联句多读几遍。(温馨提示:注意“侣、零”的读音。)

2、书法阁:请加拼音正确、漂亮地书写“侣、豫、盒、娱、趟、诵、零、编、某”等字三遍。然后给每个生字组两个不同的词语。(温馨提示:想要写好写对每个字,一定要仔细观察每个字的字形,还要特别留意一些易混易错字的笔画。如“豫”的左边的是“予”不是“矛”,“零”的下边是“令”不是“今”,“某”的上边是“甘”不是“廿”。一些笔划较多的字,可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

3、藏书殿:在书库中选择你曾经很喜欢的一本书,再读一读,看看有没有新的收获。

4、智慧星:

(1)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独自驾舟环球旅行,选择书作为伴侣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反复读一本书,常读常新的方法有哪些?

(3)记下不理解的句子和问题。

【围绕重点巧设计】

一、回顾导入,认定目标

1、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喜欢阅读,从季老先生童年时期读书的故事,到艾肯先生对读书的见解,都可以看出他们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作者将书作为伴侣的原因,学习作者反复读一本书的方法,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

2、板书课题,揭题:读课题,注意读准“侣”,谁能解释“侣”在课题中的意思?

二、展示预习成果

7

(一)初读,展示成果

1、听写9个生字,再字两个不同的词语。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后分组交流:书到底有怎样的魅力,使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它作为自己唯一的环球航行的伴侣呢?(教师引导:作者把书当作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家,不论朋友见了多少面,家回了多少次,我们还是会发现新的东西。说明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读而不厌。你有把一本书看几遍的体验吗?谈谈你的感想。)

小结板书:朋友、家、发现新东西

(二)研读,揣摩写法解疑难

1、小组讨论、交流: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走遍天下书为侣,采用了哪些表达方法? 假设

学生举例,教师小结:这篇文章通篇都用了假设。开始作者假设独自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如果问到自己,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选择一本书”;然后又进一步假设别人感叹,自己的回答是愿意读上一百遍,读到能背诵的程度,表明自己的观点: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最后假设自己坐在船里,如何反复地读书,如有人为伴。在假设的情境中,作者仿佛在与人交流,把自己对书的独特情感以及自己在书中体会到的乐趣表达的淋漓尽致。

设问

学生举例:如果独自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如果问到我会选择哪一样?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选择一本书”。

反问

学生举例: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

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

教师小结:连续两个反问让你不得不承认,朋友越见越亲,家越回越温馨,每一次新的接触都让我们情感更深一层,书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比喻

学生举例,教师小结:作者还运用了许多生动贴切的比喻,把自己爱书的情感表达得更形象。作者把书比喻为家。家总让人感到温馨和留恋,而且家每天都回,谁也离不开,作者把书和家相比,表示对书的喜爱犹如爱家一样。读自己喜爱的书,就是回自己温暖的家。另外,作者将书比喻为家,不仅表达了喜爱之情,还说了家从不同角度去看,会发现不同的美,来说明一本书值得反复去读。

作者将书比喻为朋友。朋友,是你孤单寂寞时的陪伴,是你伤心难过时的安慰。朋友能给你快乐,给你许多新鲜的东西。谁不愿意与朋友在一起呢。把书当作自己亲密的朋友,足可以看出作者对书的珍爱。

作者还将书比喻为一处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故地”,指书已读多遍,了解并熟悉;“想去就去”,是说方便,随心所欲,想读就读。由前面的“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到现在的“就是”“也是”,愈加表达出了作者对书浓郁的情感,对一本书喜爱到百读不厌的程度。

小结板书:假设、比喻、设问、反问

2、教师引导解疑难:同学们在预习到第五自然段时遇到不理解的句子或问题吗?

预设:(1)你已经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

(2)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3、温馨提示:这两句都是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多次见朋友任然能发现朋友的新知识,天天回家也能感到家的温馨,来比喻一本书百看不厌是因为能发现新东西。在下一自然段,作者已经写明了这两句比喻句的意思——一本书不管你看多少遍,你总能发现新东西。

8

4、同学们有没有一本书看多遍的?谈谈你的体验或体会。

(三)交流讨论总结方法

小组交流、讨论:作者认为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不管读多少遍,她也在这样的读书过程中总结了一些方法。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是什么?她的读书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小结板书:内容思考──品味欣赏──寻找新知──总结收获──产生共鸣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每读一遍书,我们都会收获与上一次不同的体验,寻找到新的发现。同学们,我们平时也读了很多的书,你有什么好的读书经验,或者听了作者的读书体会,你有什么启发?和大家谈一谈。

(三)导行实践,体验交流

1、我们平时总是更在意读书的数量,大部分书都只是读过一遍而已,泛泛地涉猎,大都不求甚解。现在我们再把以前读过的你又喜欢的书拿出来读一读,按照作者的读书方法,看看你有什么新的体会,及时做好记录,到本单元的语文实践活动时我们一起来交流。

2、仿写句子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将书比作人。书,不是枯燥的、呆板的,而如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样生动、有情。作者读书,就如与人在交谈一样。作者将书比作伴侣。走遍天下书为侣,表达了作者对书的喜爱。

其实关于书的比喻有很多,高尔基也曾说过,“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你想把书比喻成什么?写写这样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链接

朗读《神奇的书》。

1、 画一画书神奇在哪里。

2、 说一说作者的表达方式。

3、背一背这首诗歌。

板书设计: 3走遍天下书为侣

朋友 家 故地

假设 比喻 设问 反问

内容思考──品味欣赏──寻找新知──总结收获──产生共鸣

9

经历读书过程 体会作者感受 感悟学习方法

——《4、我的“生长果”》学习导航

【合作者一起回忆读书经历,感悟读书方法】

这篇略读课文是著名作家叶文玲的一篇散文,主要回忆少年时代的读书经历,读书感受,读书体会。

作者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由“香烟人”的小画片到连环画,到文艺书籍和中外名著,阅读的范围与深度在不断增加。由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不仅扩展了想象力,锻炼了记忆力,增强了理解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写作能力。使人仿佛看到一个如饥似渴地读书的孩子,沉迷于书中的世界,汲取着营养,在一天天地成长。

作者在读写的实践中,逐渐悟出了读写间的关系和写作方法: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些“鲜味”才好;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在行文中,作者还恰当地运用了大量的成语,和饱含情感的叙述结合起来,让人们不知不觉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感受到作者的心跳,愿意和她一道阅读。在结构上,从开门见山地总起点题,到按时间顺序的回忆,使得全文线索清晰。

【目标制定抓回忆、悟情感、学方法】

1、朗读课文,能读准认读“喻、扉、呐、瘾、囫、囵、莎、磁、锻、鉴、呕、沥”12个生字,并且能用生字口头组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和写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目标)

3、学习读书和习作的方法。(重点目标)

【教学理念在自主】

自主读书,自主整理作者读书经历,自主体会作者读书感受,自主感悟作者读书方法,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落实基础抓重点】

1、朗读课文,能读准认读“喻、扉、呐、瘾、囫、囵、莎、磁、锻、鉴、呕、沥”12个生字,并且能用生字口头组词。

2、整理文中的成语,把它抄写在预习本上。

3、作者按成长的顺序回忆了读书的经过,请你用词语或词组把它整理出来。(温馨提示:分4步)

4、作者重点回忆了两次作文的经过,认真读读,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

5、查字词典,联系课文说说课题的意思。

【教学设计围绕重点自主学习】

一、回顾导入,初步揭题

10

本单元,我们一直在和书进行着有趣地对话。《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画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和北大著名学者季羡林对阅读的交流,使我们得到读书的有益见解;《走遍天下书为侣》则在假设和选择中,告诉我们要与书为伴,常读常新,其乐无穷。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看看它又告诉了我们什么。

板书课题,揭题:

齐读课题,通过预习,谁能说说:我的“长生果”指什么?为什么把书叫做我的“长生果”?

二、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1、同桌互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相互评价。(温馨提示:注意“呐”的生母是鼻音;“瘾、磁”的韵母是前鼻音;“锻”的介音是“u”)

2、展示自己整理的课中成语。

3、参考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和方法,再读课文,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在旁边做批注。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三、展示互动,感情朗读

1、作者写了少年时代读书哪几件事?从中体会到什么?

a、看香烟人小画片:想千方设百计饱览画片

怎样读出她想千方设百计饱览画片?

b、看连环画:如痴如醉、废寝忘食

怎样读出她如痴如醉、废寝忘食?

c、看文艺书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怎样读出她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d、读中外名著,做读书笔记:如醉如痴、收获颇丰

怎样读出她如醉如痴、收获颇丰?

2、回忆两次作文的经历,从中明白了哪些道理?

a、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b、作文,要写真情实感;

c、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3、反复读一读作者例举的两篇作文,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悟出的道理的?你在自己的写作中有过类似的体会吗?

四、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通过刚才的交流,你理解为什么把书比作“长生果”吗?

长生果,本指营养极其丰富的果实。本文将书比喻为“长生果”,意思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营养。作者就是在书的引领下写作越来越成熟的。将书誉为长生果,可见作者对书的钟爱。即使多年之后回忆读书的经历,还是这样让人心醉。

让我们再读读课文,体会那种读书的乐趣吧。

11

五、品读语言,学习运用

读了多遍课文,你发现作者在运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1、 生动的比喻。

举例:

2、恰当的词语。

整理:流光溢彩、眼羡、津津有味、天长日久、如醉如痴、浮想联翩、悲欢离合、牵肠挂肚、如饥似渴、不言而喻、黯然神伤、千篇一律、大显身手、心安理得等。

3、饱含情感的叙述,让人们不知不觉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感受到作者的心跳。

举例:

六、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将本节课的收获补充到自己的读书卡中。

2、把自己在读书中的收获写成一个小片段。

板书设计:

4我的“长生果”

经过: 香烟人 连环画 文艺书 中外名著

感受: 呐喊助威 如痴如醉 囫囵吞枣 如醉如痴

津津有味 浮想联翩 牵肠挂肚 做笔记

感悟: 别出心裁 与众不同 真情实感 借鉴和模仿

打动人心 呕心沥血

12

口语交际 习作一

【学习目标】

1.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表达、倾听和与他人交往沟通等能力,促进学生养成多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2.根据开展活动的情况,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习作,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3.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体会读书的乐趣,并学习一些读书的方法。

4.读背古诗句,积累古诗句,品味读书的好处及方法。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会根据目标自学,整理积累的资料准备交流,学会总结归纳读书的方法。

2、要充分预习,积累好词佳句,力争掌握与学会运用。

3、认真研究学案,独立思考,限时40分钟完成;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自学导航】

1、我会积累。

好词:

佳句:

2、思考本组课文后的收获,体会读书的乐趣,你知道哪些读书的方法。

3、结合本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整理与收集资料。

【展示台】

1、一分钟记忆竞赛、一分钟抄写竞赛。(词语盘点)

①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②我是 “记忆大王”,我是“抄写能手”。

2.“温故而知新。”学完一单元后, 我们应当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小结, 看看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如:喜欢本组的哪篇课文?积累了哪些好词

佳句?习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有没有提高?围绕本专题,在课外又阅读了哪些文章或书籍?通过本次综合性学习, 你对读书带来的乐趣是否有了更深的体会?你是否学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我们可以围绕某一方面的收获展开讨论, 也可以多方面交流各自的体会。

3.我会诵读并能背诵名言。

①. 日积月累中有关读书的名言

13

②课外有关读书的名言, 拓展积累。

4、我会说

同学们,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在这次“我爱读书”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大家一定有不少收获吧? 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5、我会写

在口语交际中,同学们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体会到读书带给我们的乐趣。大家的发言都各有见地。把你们交流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就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大家选择一个角度,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吧!

14

回顾·拓展一

学习目标

①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体会读书的乐趣,并学习一些读书的方法。

②读背古诗句,积累古诗句,品味读书的好处及方法。

↘回顾“词语盘点”

①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②组织一分钟记忆竞赛、一分钟抄写竞赛。

↘交流平台

①“温故而知新。”学完一单元后, 我们应当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小结, 看看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如:喜欢本组的哪篇课文?积累了哪些好词佳句?习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有没有提高?围绕本专题,在课外又阅读了哪些文章或书籍?通过本次综合性学习, 你对读书带来的乐趣是否有了更深的体会?你是否学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我们可以围绕某一方面的收获展开讨论, 也可以多方面交流各自的体会。

②小组内交流。

③全班交流。

◆赏析佳句。

◆赏读美文。

◆研讨读书方法。

◆交流收获、体会。

↘ 日积月累

①激情导入。

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素以乐学好读为高尚美德,古代许多贤人学士写了许多这方面的警句,激励我们做个热爱读书的人。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②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

◆学生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

◆尝试理解:学生交流对这些名言警句的大致理解。

◆学生质疑,组织解疑。

③背诵名言。

④出示课外有关读书的名言, 拓展积累。请同学们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苏联)高尔基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无限广阔的海洋。──(瑞士)凯勒

◆至乐无如读书。──郑成功

15

◆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用书不难,能记为难。──张潮

⑤请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共同进行赏评。

⑥鼓励学生课后将自己最喜欢的读书名言制作成书签。

16

读出韵律美、想象意境美、品味语言美、揣摩表达美

——《5古诗三首》学习导航

【教材解读】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意境悠远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泊船于瓜洲之上,眺望江南时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思乡、爱乡和急于返乡的心境。诗句语言凝炼,意境优美,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审美教育和人文熏陶的好教材。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锤炼历来被人所称道,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

张籍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但是他一直怀才不遇,尤其是早年的时候,他的一生都非常的辛苦,常年漂泊他乡。秋天本是最易惹人徒生愁绪的,秋风起时,作者正客居洛阳,这就给思乡的张籍多了一份想回而又不能回的惆怅,所以,只能写一封家信。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当捎信人拿着信准备上路时,张籍又担心自己匆匆写完的信,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意思,于是,他急忙拿过信,打开又看了一遍,才安心地给了送信人。“又开封”的细节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纳兰性德担任侍卫期间,曾多次跟随康熙出巡,宠遇非常。康熙二十一年早春,纳兰性德随御驾东巡、去往山海关外盛京(沈阳)。途中,写下了这首词,成就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词的上阕从“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下阕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孤寂情怀。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详和。词风缠绵而不颓废,清丽自然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细腻哀婉的人物内心世界和山高水长的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意境也由此更加深长。

选编这三首诗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几首诗词的对比诵读,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中华经典古诗词,厚实文化积淀,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目标制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泊船瓜洲》、《秋思》。(重点)

2、能借助注释说出“诗、词”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思想感情。(重点)

3、能想象诗词描绘的意境,能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难点)

4、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

【教学理念】

遵循古诗词学习的规律,以诵读为主,读中理解诗词意思,读中品味语言,读中悟情,读中融情。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交流,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

【课前准备】

1、熟读三首古诗词。

2、了解作者生平。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原籍苏州(今属江苏苏州),迁居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

17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他年少聪颖,读书过目即能成诵。他擅长于词,他的词全以一个“真”字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

3、能借助注释说说诗词句子的大概意思。(补充注释)

①泊船:停船。泊,停泊。 ②绿:使之(江南岸)绿了。

②复恐:怕这封信的内容不够多,说不尽。

①故园:故乡,家园。

4、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词。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乡的人,每逢在月夜和秋风中格外怀念故乡,怀念故乡的亲人。故乡、亲人,是每个人心中最脆弱的琴弦,稍一触动它,就会发出缠绵的思念之音。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背井离乡的游子为她而歌,为她而咏,为她而叹。今天我们就随着古诗《泊船瓜洲》、《秋思》,与诗人共弹一曲思乡曲吧!

二、读出韵律美。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意:间jiàn、数shù、重chóng、还huán的读音。

秋 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提示:在这里,“见”读jiàn;“重” 读chóng;为了读出节奏美,“临发”的“发”在这里读入声fà。

老师范读——自己练读——打拍子读(每句打四拍)——同桌对读。

三、品词析句,体会感情

《泊船瓜洲》

1、借助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然后小组交流;

2、读一二句诗,画出京口、瓜洲、钟山、长江的地理图,想想作者身处何处?家乡在哪里?

3、反复品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体会“绿”字之妙。

比较:“绿”改成“过”、“吹”、“渡”好不好?从一个“绿”字,你仿佛看见了什么?(预设:“春回大地”、“绿草茵茵”、“桃红柳绿”、“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等等)

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绿意盎然的春光图。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学生朗读。

你看,这“绿”字让你们这么一说,竟如此的丰富多彩;这“绿”字让你们这么一读,竟如此的生机盎然。知道吗,这小小的“绿”字里还有个有趣的故事呢!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交流: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4、诵读指导:怎样读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急欲飞舟渡江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愿望?大家试一试。

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四、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是哪些景物让诗人触景生情,思念起家乡呢?

提示:(1)诗人把船停在瓜洲看到什么?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京口、瓜洲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18

(补充知识: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2)离家近了,应该回家;离家久了,更应该回家。可作者一年又一年偏偏回不了家,这种思乡之情该怎样读呢?

《秋思》

1、导语: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在张籍眼里,乡愁是一封薄薄的家书。请大家自由朗读《秋思》。

2、借助图、课后注释交流诗的大意,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引导。

⑴“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点拨:①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怎样的景象?(秋高气爽、秋风送爽、凉风习习、秋叶纷飞??)在作者眼里见到的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萧瑟冷清)

②面对如此繁华的洛阳城,诗人却感受到一派萧瑟冷清的景象,为什么?

③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这么多的话用诗中的词语就是(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读出“千言万语”之感。

⑵“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从这两句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语体会的?怎样朗读才能表达诗人千言万语也说不尽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泊船瓜洲》是借景抒情。而《秋思》却是借___抒情。

五、背诵默写。

六、拓展延伸。

1、学生诵读搜集的表达思乡的古诗。

2、补充阅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长江)

(京口)

(春风)绿 (明月)还 (钟山)

借景抒情

秋 思

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

借事抒情

长 相 思

一、设疑导入

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熟读该词

1、提示:“更”为什么要读平声?听到更声意味着什么?

2、老师范读——学生练读——同桌互读——男女生赛读。

三、理解词意,想象意境,体会感情

1、上半阙,朗读、思考、想象:

A、读了“山一程,水一程”你仿佛看到亲人怎样的送别情境?“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时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怎样读才能表达亲人这种依依惜别,久久远送,不 19

肯离去的感情?大家试试。(诵读提示:要表达这种感情,语速应该快还是慢,语调应该高还是低?)

B、读了“身向榆关那畔行”思考:作者奉命身向何处?读了此句,你仿佛看见作者一路在怎样行走?怎样读出作者“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之情?大家试试。(诵读提示:要表达这种感情,语调应该升起还是下降?)

C、“夜深千丈灯”写得是作者跟随康熙帝一行人马夜晚宿营,众多帐篷的灯光在漆黑夜幕的反衬下在所独有的壮观场景。怎样读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大家试试。(诵读提示:要表达这种感情,语气应该加重还是减弱?)

D、小结:“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帐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自然是眼界开阔、见解非凡,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定会比别人更强烈。可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身份反而形成了他拘谨内向的性格,有话不能正说,只好借助于儿女情长的手法曲折隐晦地反映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

E、诵读指导:

“山 / 一程,水 / 一程””,宜读得低沉,保持一种慢速的平直调。“身向榆关 / 那畔行”,...

“那畔行”三字宜拖着读,渲染一种征途遥远、天地苍茫的意境。“夜深 / 千帐灯” 中“千帐灯”三字拖长,读出“夜深沉、人无眠”的怅惘。

2、下半阙,朗读、思考:

A、过度:“夜深千帐灯”既是上阙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阙之间的自然转换。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风一更,雪一更”。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慧心妙语可谓是水到渠。

B、揣摩表达方法:“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是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加思念故乡的亲人,因此,作者虽然身处边关,但是心系故乡,心系亲人。有了她,为了她,就不怕千难万险,就一定会迎来团聚的那一天。从“夜深千帐灯”壮美意境到“故园无此声”的委婉心地,既是词人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此创造美、抒发美的敏锐高超艺术智慧的自然流露。

C、诵读指导:

风 / 一更,雪 / 一更,聒碎乡心 / 梦不成” ,故园 / 无/此/声。 ....

“聒碎乡心/梦不成”读时语速渐快、语调渐强,至“心”字戛然而止,表现一种烦躁、困顿的心情;而“梦不成”三字应读得缓慢,一字一顿,以突出诗人乡梦不成、乡心难慰的无奈和伤感。“故园 / 无/此/声”,“无此声”三字用舒缓平直的语调唱读,让人有回味无穷的感觉。

四、拓展延伸

1、读一读纳兰性德的《菩萨蛮》,想一想:既然纳兰性德这么想家,他为什么不回家呢?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旧梦逐寒潮,啼鹃恨未消。

2、古往今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征战疆场,既心怀浓烈的思乡之情,又满怀强烈的报国之志!表达这种情感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课外收集几首,读一读。(推荐:《出塞》、《塞下曲》)

板书设计:

长 相 思

纳兰性德

身在征途 心系故园——碎

爱故园 爱祖国——重

20

魂牵梦绕中华魂

——《6梅花魂》学习导航

【文本解读抓住“魂”】

《梅花魂》是归国华侨陈慧英所写的回忆录,全文采用倒叙的写法,回忆自己和外祖父一起生活直至离别的经历。分别是读诗常落泪、珍惜墨梅图、不能回国哭、赠送墨梅画、再送血梅绢。一个个小故事,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挚恋祖国的海外游子形象。梅花与老人交相辉映,融为一体,梅花巳注入老人的灵魂。文章通过赞美梅花来赞颂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中国人,寄托了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文章结构严谨,前后呼应,首尾相连。开头由梅花想到已故的外祖父,结尾是看到梅花图而想到外祖父那颗眷恋祖国的心。这样不仅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而且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使我们深刻感受到一位身在异乡的华侨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文章还通过莺儿稚嫩的声音表达了外祖父的言传身教在她幼小的心里扎下了深深的爱国之根。(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学情分析意在“魂”】

《梅花魂》是一篇语句含蓄,感情真挚、深沉的课文。因此,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加之学生从小到大都生活在家乡,没有背井离乡的感受,更没有异国他乡的体验,所以对外祖父的情感体会也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应注意用已有的经验、已学过的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文、赋,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情感,与外祖父产生情感共鸣。

【教学目标扣住“魂”】

1、能准确认读“颇、玷、秉、飕、眷”5个生字,并能口头组两个不同的词语;能正确认读、书写“魂、缕、幽、葬、愁、腮、甚、绸、鸣、谓、梳、衰、绢、侨”14个生字,并能给它们组两个不同的词语。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和秉性。(重点目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重点目标)

4、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在爱梅花,送梅花图中寄托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理念读中融“魂”】

本篇课文感情充沛,文辞优美,尤其适合于学生诵读,因此,教学时要以读为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对话,读中融魂。

21

特别是第二自然段和外祖父讲述梅花品格的一段话(这梅花,。。。。。。总要有梅花的禀性才好)这两节内容,意思含蓄,感情深刻,最能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蕴含感情。

【课前准备孕育“魂”】

1、朗读课文在文中圈出“颇、玷、秉、飕、眷”5个生字,画出生字所在的词语,连词联句多读几遍;能正确认读、书写“魂、缕、幽、葬、愁、腮、甚、绸、鸣、谓、梳、衰、绢、侨”14个生字,并能给它们组两个不同的词语。

2、在课文中找出“读诗常落泪( )、珍惜墨梅图( )、不能回国哭( )、赠送墨梅画( )、再送血梅绢( )”五个小故事所在的自然段,将序号填在括号里。然后给课文分段。(温馨提示:开头、结尾各为一段,其余的部分按五个故事分五段。)

3、认真读读这五个故事,看看你从中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有何不懂得问题?(要求:在书中空白处写下你的体会。将不懂得问题记在预习本上。)

4、搜集描写梅花的诗、词(每人只能搜集一首你最喜欢的诗、词)。这些诗句赞美了梅花的什么精神?《梅花魂》的“魂”是什么意思?

【教学设计围绕“魂”】

一、 诗词导入,渗透“魂”

学生咏梅,并说说诗词赞美了梅花的什么精神。

1、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2、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足雪,为有暗香来。

3、梅花 绝句(之三) 陆游

雪虐风号愈凛然, 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会飘零去, 耻向东君更乞怜。

4、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小结:梅花历来都是文人墨客笔下的赞颂对象,《梅花魂》中我的外祖父对梅花更是情有独钟,想一想标题“魂”是什么意思?

22

二、品读课文,理解“魂”

朗读课文,画出五件事中最能表达外公思想感情的语句,读读这些语句,写出你的体会。 预设:(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分化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教师引导:这6句诗分别出自【唐】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的《山中送别》和【宋】秦观的《浣溪沙》。前4句表达了“思乡之情”,后两句表达了“愁情别绪”。外公借诗词表达自己客居异国他乡,思念祖国,因国内战乱长期不能回国而愁苦的感情。

(2)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教师引导:前四句反映了梅花的什么精神?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表现出什么精神?这段话是外公借梅花在赞美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外公希望我像梅花一样不怕艰难险阻,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同时,外公也是在借梅花表白自己的内心。

3、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在我的印象中,外祖父一向和蔼可亲,可是有一次他大发脾气,使我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教学建议:只要学生理解了上面(2)中的问题,自然就理解了外公十分珍爱墨梅图,大发脾气的原因。因此,建议将(2)、(3)结合一起理解。

4、我说:“外公,您也回祖国去吧!”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

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教学建议:此处可以多元解读,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就行。人的感情本来就很复杂啊!

三、诵读融“魂”

1、外公教我咏唐诗宋词的部分怎样读才能表达他思念祖国,因战乱不能回国的愁苦心情? 诵读指导:要表达这种感情,在朗读时语气要轻一些,语速要慢一些,语调要低沉一些。“异”、“倍”、“归”等词语可以读得稍重,要读出问话的语气,语调要上扬。

2、送墨梅图时外公的谆谆教导,要读出梅花的品格、秉性;要读出中华民族的骨气、精神,朗读时语气要加强,语调要适中,要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四、前后照应,突出“魂”

23

这篇文章不但感情真挚,事例感人,而且在写法上很有特点。同学们浏览一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看看它们是什么关系?这样写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小结:文章前后呼应,首尾相连。开头由梅花想到已故的外祖父,结尾是看到梅花图而想到外祖父那颗眷恋祖国的心。这样不仅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而且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使我们深刻感受到一位身在异乡的华侨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五、课外延伸,中华“魂”

1、链接:诗朗诵《故乡》、《乡愁》。

2、大合唱《我的中国心》。

3、举办“话说中华好儿男”故事会。

板书设计

爱国心

6、 梅花魂 中华魂 (顶天立地)

(品格、灵魂、骨气)赤子情

24

儿时摇花乐 老来思乡切

——《7桂花雨》学习导航

【文本解读:品味“香”、感受“乐”、体会“愁”】

作家琦君,一生漂泊。19xx年离开大陆,去了台湾。60岁移居美国,84岁回故乡温州,86岁回台湾居住。就是这样一位八九十岁的老人,久久不忘家乡的桂花,久久不忘童年时感受过的桂花雨。课文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童年生活的眷恋。作者以儿童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读着这篇文章,桂花的香气弥漫在字里行间,摇花的欢笑声仿佛回响在耳边,琦君和母亲的思乡情愁也萦绕在我的心头,这是一种浓浓的香,淡淡的愁。

教材中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和母亲在农家小院桂花树下摇桂花的欢乐的情景。学习时可借助插图帮助理解课文内容,想象摇桂花的欢乐情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学情分析:“少年不知愁滋味”】

“思乡情愁”对现今小学五年级的绝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情感体验的一个空白点、薄弱点。如何上好这样一篇情真意浓,由“色、香、味、声韵”构成的如诗如画的散文?行之有效地方法是:调动儿童已有的描写离愁别绪的间接生活经验,在学生与文本间铺设好这座贯通的桥梁,引领孩子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走进作者,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基于对学生及本课的特点分析,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目标制定:紧紧围绕“香、乐、愁”】

1、能读准“箩、杭”的字音,并能口头组词;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重点目标)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体会“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理念:在阅读中对话,在对话中交流】

在朗读中品味桂花香,在诵读中感受摇花乐,在对话中体会思乡情。

【课前准备】

1、读课文,圈出文中“箩、杭”,画出生字所在的新词,连词联句多读几遍,并能口头组词; 25

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抓住重点句子,体会人物感情: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教学设计:围绕“香、乐”悟感情】

一、歌曲激情导入

欣赏《江南桂花香》。教师导语:童年的记忆是难忘的,童年的趣事是快乐的,故乡的泥土是芬芳的,常言道:“美不美家乡的水,亲不亲故乡的人。”故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的祖祖辈辈都在她的怀抱中成长。《桂花雨》的作者琦君,一生漂泊。19xx年离开大陆,去了台湾。60岁移居美国,84岁回故乡温州,86岁回台湾居住。就是这样一位八九十岁的老人,久久不忘家乡的桂花,久久不忘童年时感受过的桂花雨。读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感情?

板书:桂花雨

二、品味桂花香

1、认真读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桂花香的句子读一读,看看句中哪些词语最能反映桂花的香味很浓郁。

(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3)“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4)“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5)“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6)“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怎样读才能把桂花浓郁的芬芳弥漫开来?

三、共享摇花乐

1、读课文,看“摇花乐”的挂图,在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画下来,读一读。

2、出示桂花谣,师生边读边表演摇花的情景。

这下,我可乐了,

帮大人抱着桂花树,

使劲地摇。

26

摇呀摇,

桂花纷纷落下来,

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着:

啊!真像下雨,

好香的雨啊!

摇啊摇。

桂花落如雨

落满头,落满身,

落满我们的小院子,

装满一筐筐竹篮子。

桂花酒,桂花茶,

桂花糕饼人人夸,

全村人人笑哈哈。

3 、想象:多么令人难忘的摇花乐啊!读了这首“摇花乐”,你仿佛看到—————,仿佛闻到————,仿佛听到—————,仿佛品尝到—————仿佛感受到————。

四、感受乡亲情

就这样摇呀摇,让前后十几家邻居浸在馥郁香气中的桂花都纷纷扬扬地摇落了,可在琦君的笔下,却说: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同学们,桂花只在秋天开放,而且只有琦君家的院子里种着桂花,那为何说是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呢?请你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找到依据来说一说。

提示:只送给胡家老爷爷,毛家老婆婆吗?还会送给谁?

小结:这样一来,我们就不仅仅是沉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更是沉浸在了浓浓的乡情里。

五、体会母子情

1、亲近母亲,体会乡亲

我念中学时,全家到了杭州,每每我把一大袋桂花给母亲,母亲总是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同学们,真的只有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吗?找到描写家乡和杭州桂花香的句子读一读,谈谈你的感想。

温馨提示:其实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的不仅仅是桂花本身的香味,这香里还蕴涵着母亲许许多多的情感。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其实也都是源自我对故乡的思念,对乡邻乡亲的 27

思念,对家乡故土的思念。正所谓:“水是家乡的清,月是故乡的明。”

2、亲近作者,升华情感

作家琦君在另一部作品《烟愁》中写到:“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故土,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象花木草树似的,谁能没有根呢?”的确,正是因为对根的追寻,84岁那年,她又回到了故乡。看到故乡的一草一木,不禁泪水涟涟。其实琦君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故乡,因为故乡就在她的梦里、心里、血液里、生命里。

六、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回忆一下童年的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呢?仿照作者的表达方法,写篇小练笔作文。

板书设计:

7、桂花雨

桂花香 怀念家乡

摇花乐 怀念童年生活

故乡在梦里、心里、血液里、生命里。

28

美好的童年 永久的记忆

——《8小桥流水人家》学习导航

【文本解读:感受美好】

《小桥流水人家》出自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开篇用诗一般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写意画──“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小鸟流水相唱和。”看到它,使人不由自主地赞美:“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南国水乡的美景、物美、事美、人也美——那潺潺的小溪、那窄窄的木桥,给予我多少儿时的欢乐;家乡的茶山,给我留下了多少美好的记忆;家乡人们恬淡、闲适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相助”给人留下多么美好的印象;我的老家,尽管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尽管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这种爱不须任何理由,只因为它是“我”的家,它是我的故乡,是我曾经生活的地方。随着岁月的流逝,故乡的影子越来越清晰──“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目标制定:紧扣美好】

1、能准确认读“潺、婀、粼、涸、缀、螃、蟹”7个生字,并能口头组词。读读记记“潺潺流水、婀娜多姿、舞姿、粼粼的波纹、干涸、点缀、涌现、潮湿、流通、舒服、印象”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安适生活。(重点目标) 3、能归纳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难点目标)

4、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教学理念:读出美好】

以读文本,读出美好,悟出情感,揣摩方法,积累语言。

【课前准备:孕育情感】

1、用已经掌握的方法落实“字、词”目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注释:潺潺:指流水的声音。 婀娜:形容姿态轻柔美好。

粼粼:形容水很清澈的样子。 干涸:本文指小溪枯竭。

点缀:衬托、装饰,使更好看。本文指小溪使家乡的风景更好看。

守望相助:为防备外来的侵害,相邻各处协同守卫,遇警互相通报支援。本文指家乡的人们互相帮助、和睦相处的生活情景。

2、读文思考:作者对故乡的哪些景、哪些事久久不能忘怀?

3、认真读课文,理解下面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感情。

① 至今一看到茶树,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当时的情景来。

温馨提示:结合上文思考“当时的情景”指什么?从这句话体会到什么?

②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温馨提示:结合课文思考“那段日子”指什么时候的生活?从中体会到什么?

29

“那些美好的印象”不光是家乡美好的景色,还包括哪些?从中体会到什么?

作者记忆中的童年玩耍的情景,以及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说明了作者对家乡印象之深,怀恋之久。从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生活,对安定生活的无限向往和眷恋。

4、链接:

送人游吴【唐】杜荀鹤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相似在渔歌。

【教学设计】

一、吟咏古词,激发想象

1、朗诵: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启发谈话:读了这首古词,你发现和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有何关系?

板书课题:小桥流水人家。读了课题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们看着自己想像中的美丽景色,再读读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题目。

作者的家乡真的如题目这么富有诗情画意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游览小桥流水人家。

二、展示字词,夯实基础

1、分组开火车朗读课文,评价是否读准了字音。

2、准确认读“潺、婀、粼、涸、缀、螃、蟹”7个生字,并能口头组词。

3、书写“潺潺流水、婀娜多姿、舞姿、粼粼的波纹、干涸、点缀、涌现、潮湿、流通、舒服、印象”等词语。

4、 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

潺潺:指流水的声音。 婀娜:形容姿态轻柔美好。

粼粼:形容水很清澈的样子。 干涸:本文指小溪枯竭。

点缀:衬托、装饰,使更好看。本文指小溪使家乡的风景更好看。

守望相助:为防备外来的侵害,相邻各处协同守卫,遇警互相通报支援。本文指家乡的人们互相帮助、和睦相处的生活情景。

三、感受美好,体会感情

1、通过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古往今来,人们的思乡之情都是一样的,但怀念寄托的对象却因人而异。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对故乡的哪些景致久久不能忘怀?

预设:

(1)“清澈见底的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小鸟流水相唱和。”

教师引导:好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粉彩画,看到它,人们不禁想起白居易的《忆江南》:——————————————————————————————————————

30

怎样读才能表现梦里水乡的魅力?请大家试试。

作者借江南美景抒发什么感情?

(2)扒开石头捉小鱼、小虾、小螃蟹。站在窄窄小木桥上看落花流水。

教师引导:作者借童年两件趣事抒发什么感情?

怎样读才能表现作者童年快乐的生活?请同学们试试。

(3)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

这是作者直抒心意。这种爱不须任何理由,只因为它是“我”的家,它是我的故乡,是我曾经生活的地方。随着岁月的流逝,故乡的影子越来越清晰──“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至此,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故乡生活的眷恋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有感情的朗读这一片段。

四、揣摩表达,配乐诵读

作者用优美流畅的语言,娓娓地向我们道出了他那无尽的思乡之情。开篇,作者采用借( )抒情;接着采用借( )抒情;后来又用借( )抒情;最后使用直接抒情。但不管是间接抒情还是直接抒情,都同样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故乡生活的眷恋。

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走进作者的家乡,去欣赏那诗一样的景色,去感受那诗一样的生活吧!(全班感情诵读课文)

板书设计:

8小桥流水人家

景美 事趣 家温馨 邻里和睦

借景抒情 借事抒情 借物抒情 直接抒情

故乡难忘

31

口语交际·习作二

学习目标

1.能围绕“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讲清楚自己的活动安排。

2.能与同学进行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的参与意识。

3.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能就口语交际的内容,大胆的发挥想象,写出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热 爱之情。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于“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的内容。(诗词、歌曲、故事等等)

2.了解班级同学的一些特长,以便有利于自己策划活动。

3.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媒介了解怎么样策划才能把一次活动搞成功,可以事先参阅一些好的经验。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的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因为如此,每个人对家乡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古人就用诗句“举头

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而这诗句也成了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名句。今天也让我

们来畅谈一下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

↘畅所欲言,抒发情感

1.同学们,请你们来说说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

2.既然大家都这么热爱自己的家乡,那么现在我们就以“浓浓的乡情”为主题来策划一次活动吧。既然是活动,形式就要丰富多彩,通过丰富的内容,精彩的节目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小组交流讨论

1.明确小组讨论的内容(投影)。

表演哪些节目,由哪些同学表演,怎样表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

2.组长是小组策划的组织者,还要安排一名记录员和一名同学汇报。

3.重点讨论怎样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

4.根据讨论列出节目表,老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指导。

5.小结过渡:刚刚老师参与了部分小组的讨论,看得出来同学们都事先做了精心的准备,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非常热烈,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能考虑到。每个小组都希望通过策划这次活动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那现在就请我们同学们来展示一下自己策划的活动方案吧。

↘展示活动方案

1.以组为单位,展示活动方案。重点要说说怎么样表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

2.其他同学可以质疑,可以和同学进行交流。

3.师生共同评议。综合大家的意见,班长制定一个活动方案。

↘总结

同学们,今天的口语交际课,通过策划“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组织策划能力,而且还激发了同学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相信“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第二、三课时 习作

↘谈话导课,激发兴趣

在策划“浓浓的乡情”活动中,同学们尽情的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是呀,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呢?在活动中我们有同学立志从小努力学习,长大建设祖国,建设家乡,让我们的家乡变的更美好。那今天就让我们先来大胆的想象一下,通过我们的努力,二十年以后的家乡会是什么样 32

子呢?

↘大胆想象,畅所欲言

1.想象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

2.想象家乡的新面貌。

3.想象久别重逢的亲朋好友,会有怎样的感慨。

↘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学生默读提示,画出习作要求及内容。

2.投影出示,让学生明确习作要求及内容。

↘试写初稿,自行修改

1.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

2.回忆这组课文中作者运用的表达感情的方法,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小组评议,互改

1.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2.根据建议,再次进行修改。

↘佳作赏评

1.每个小组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全班赏评,可以是全文,可以是片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评。

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成功的原因,对其它同学进行一个启发。

33

《回顾·拓展二》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学习作者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来表达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2.读背并积累优美诗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乡、思友之情。

3、全力以赴,激情参与,通过读故事,体会诗人写诗时对运用字词的认真态度,领悟到汉字的意趣和蕴味。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会根据目标自学,整理积累的资料准备交流,学会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来抒情的方法,在平时的习作中能恰当运用这样的表达方法,不断提高习作能力。

2、要充分预习,积累好词佳句,力争掌握与学会运用。

3、认真研究学案,独立思考,限时40分钟完成;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自主学习】

1、一分钟记忆竞赛、一分钟抄写竞赛。(词语盘点)

①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②我是 “记忆大王”,我是“抄写能手”。

2.“温故而知新。”学完一单元后, 我们应当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小结, 看看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如:喜欢本组的哪篇课文?积累了哪些好词佳句?习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有没有提高?围绕本专题,在课外又阅读了哪些文章或书籍?我会积累。

好词:

佳句:

3.我会诵读并能背诵日积月累中的诗句。

①. 反复读一读诗句,想想这些诗句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哪里体会出来的?比如“故乡情”“浮云”“游子”等词,都能感受到诗人的思乡、思友之情。并结合这些词语想想诗句的大意。

②我要把这些诗句背一背并抄下来。

③我还积累了课外有关思乡的诗句。

4、回顾本组四篇课文,想一想这几篇课文是通过哪些人、事、景、物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5、熟读《“推敲”的来历》你有什么体会?想一想趣在哪里?

【合作探究】

问题一:学完本单元后, 交流交流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问题二:(1)回顾本组四篇课文,说一说这几篇课文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人、事、景、物来表达思乡之情的,读相关的段落或句子来说明。交流课外阅读中读到过的类似文章,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悟。介绍相关的课外阅读文章及书籍。

问题三:反复读一读诗句,说说这些诗句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哪里体会出来的?并结合这 34

些词语说说诗句的大意。

问题四:熟读感悟,谈一谈《“推敲”的来历》趣在哪里,你有什么体会?

【练练测测】

1、听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

2、我会把诗句补充完整。

悠悠天宇旷,______________。(张九龄) 明月有情应识我,______________。(袁牧) 浮云终日行, ______________。(杜甫) _____________,寒灯独夜人。 ( 马戴) ______________,春生江上几人还。(卢纶) 江南几度梅花发,______________。(刘著)

3、选择其中的几个诗句,体会诗人思乡之情。

◆ 西江夜行(唐 张九龄)

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 梦 李 白(唐 杜甫)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课外拓展】

搜集趣味语文材料。这样的趣味语文故事还有很多,我可以讲给大家听。

35

激兴趣 抓特点 探奥秘 明方法

——《9鲸》学习导航

【文本解读扣特点】

《鲸》是第三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与其它三篇课文是全册中唯一的一组说明文。学生在三、四年级各学习过一组科普性的说明文,已经对说明文有了初步的了解。

本文运用列举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比喻等多种说明方法,对鲸的形体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作了通俗的说明,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同时,课文简炼准确、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形象,是这篇课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课文首先拿鲸和人们熟悉的象作比较,使我们形象地了解到,鲸比象还要“大得多”。接着,用翔实的数字来说明鲸的体重,以此来说明鲸“大”。然后,又以我国捕获的一头鲸为例,再次列举具体数字,具体生动地说明鲸的确很大,作者在介绍鲸吃食物以及鲸的生长时,又一次运用列数字的方法加以说明;在介绍鲸的呼吸时,用“花园里的喷泉”来比喻鲸呼吸时喷出来的气体形成的水柱,这种打比方的方法,使用权说明更清楚,也更形象,便于读者理解。

选编本文的意图是使学生了解鲸的一些知识,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同时,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

【学情分析抓好奇】

我们地处内陆,远离大海,生活中学生对“鲸”的直接经验几乎是空白。但是,学生对动物世界非常有兴趣,大多数通过电视、网络对“鲸”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的心理,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同时,教师要借助网络资源,制作多媒体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一头头生龙活虎的充满生命活力的“鲸”,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缺失。

【目标确定重探究】

1、朗读课文,认识“腭、鳍、滤”3个生字,并能口头组词。会写鲸、猪、腭、哺、滤、肚、肺、矮、判、胎等10个生字,并能书面组词。正确读写“目前、上腭、哺乳、退化、垂直、经验、判断、胎生、寿命”等词语。

2、抓住文本重点词句,采用多种途径探究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激发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重点目标)

3、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重点目标)

【教学理念加强合作与探究】

说明文知识性较强,便于学生合作、探究。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功能,搞好分工与协作,放手让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揣摩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搜集信息】

1、朗读课文,认识“腭、鳍、滤”3个生字,并能口头组词。会写“鲸、猪、腭、哺、滤、肚、肺、矮、判、胎”等10个生字,并能书面组词。正确读写“退化、垂直、经验、寿命”等词语。

2、1、2小组搜集鲸的大小;3、4 、5、6小组搜集鲸的生活习性(包括食物、呼吸、睡觉);7、8小组搜集鲸的演变过程及种类。

3、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哪些句子在写鲸大?在文中用“横线”画出来,读读这些句子,想想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写在书中空白处。

36

(2)哪些句子在写鲸的生活习性,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来,读读这些句子,想想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写在书中空白处。

(3)鲸的种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鲸不属于( ),而是( )动物。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设计探奥秘】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在蔚蓝的大海里,生活着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它们就是鲸(板书课题,读准“鲸”的字音)。关灯片展示生活在海洋里的鲸。

关于鲸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一天,东海龙王突然心血来潮,想搞个鱼类比赛活动,比一比哪一种鱼最大,哪一种鱼最重。得到名次的, 龙王将给与重奖。到了比赛那一天,各种各样的鱼都游到了指定的海域,并顺利通过了蟹将军的查验进入赛场。等到鲸准备进场时却被蟹将军挡在了门外。鲸和蟹将军发生了争吵,蟹将军说出不准他参加比赛的理由,鲸只好灰溜溜的游回去了。同学们,你们知道虾将军为什么不让鲸参加鱼类比赛吗?

学生议论,各抒己见。

鲸生活在海洋里,又长得酷像鱼,为什么它并不属于鱼类呢?板书:哺乳动物 、胎生。

二、展示预习成果

1、小组成员开火车分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一下:课文中每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注意读准“鲸、腭、鳍、哺、滤”的读音。)

2、用“鲸、猪、腭、哺、滤、肚、肺、矮、判、胎”组词。正确读写“退化、垂直、经验、寿命”等词语。(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教师注意纠正“肺”的写法。结合人体部位,引导学习本课生字“腭”“肚”“肺”“胎”,左部都是月字旁;“肺”字右部注意不要写成“市”。)

3、1、2小组搜集鲸的大小;3、4 、5、6小组搜集鲸的生活习性(包括食物、呼吸、睡觉);7、8小组搜集鲸的演变过程及种类。

三、浏览课文,理清条理

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都向我们介绍了什么?请用最简洁的词语来概括。

相机板书:

大小 演变 种类 生活习性(吃食 呼吸 睡觉) 胎生

四、小组合作探究奥秘

A、 召开“鲸的奥秘”新闻发布会。请各探究小组代表介绍有关鲸的研究成果。

(1)主持人:都说鲸很大很大,到底怎样大?下面我们请1、2小组“专家”介绍一下鲸的大小。使用的说明方法;

(2)主持人:你们觉得“专家”汇报得怎么样?请“评论员”发表评论。

37

引导学生发现:正因为“专家”在介绍鲸的大小时,用上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的方

法,准确、生动地介绍出了鲸的大。

(板书: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3)列数字: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这样写有什么好

处?朗读体会说明文用词要讲究准确、具体。

(4)作比较: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和象作比较有什么好处?)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

朗读点拨预设:

──听出来了,你强调了数字,读出了鲸的大!

──通过和熟悉的事物作比较,让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鲸的大。

──全班齐读体会鲸的大。

B、3、4小组展示鲸不属于( ),而是( )动物。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5、6小组交流展示鲸的生活习性(包括食物、呼吸、睡觉)、使用的说明方法;

(1)呼吸出的水珠形状可以描述,可以画图。

(2)看课件认识须鲸和齿鲸呼气喷出的不同形状的水柱,来辨别鲸的大小和种类。

打比方: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

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

(3)鲸睡觉的方式也可以用图画表示。

(4)齿鲸和须鲸异同点可采用比一比的方式介绍: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窃读记

(5)作者用哪些方法来说明鲸的生活习性?

列数字、举例子、比较法、打比方。

38

举例子、列数字:有一种号称“海中之虎”的虎鲸,常常好几十头结成一群,围住一头

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几个小时就能把它吃光。

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十多米长,七千公斤重,一天能长三十公斤到五十公斤,两三年就

可以长成大鲸。

(6)通过语气、速度的变化,朗读体会,突出和强调鲸的这些特点。

D、7、8小组交流展示鲸的演变过程及种类、使用的说明方法。

五、链接阅读课后“资料袋”:

交流:读了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感受?作者是采用哪些说明方法写的? (引导学生明白这段话是采用“列数字、举例子”等方法来写出鲸濒临灭绝的可怕情景。)

六、拓展延伸,灵活运用表达方法

下面我们组织一个“巨鲸演讲团”,请同学们借助手中的资料,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鲸,以鲸的口吻把自己介绍给大家。怎样介绍呢?

1、请大家先听听蓝鲸的自我介绍:出示多媒体课件──蓝鲸的图片及自述:我,就是鼎鼎有名的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我身长3米,体重190吨,相当于 33头大象或300多头黄牛的体重。我的一条舌头就有4吨重,比一头大象还重。我的力气特别大,能抵得上一个火车头的拉力。因此,有人管我叫“大力士”。怎么样,大家记住我了吗?

2、自由介绍,大家评价。

板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窃读记

39

抓住准确生动描写 体会作者写作方法 激发保护动物情感

——《10*松鼠》学习导航

【文本解读:走近松鼠 了解特点 感悟写法】

这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很强的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通过精心细致的观察、准确精练的说明及生动传神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一只漂亮、乖巧、驯良、可爱的小松鼠的形象。

作者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鲸》有很大不同,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主要采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

作者首先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来写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再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活动时间——(不侵犯人类)、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介绍了其性格特征——驯良;侧重写了松鼠的行为特征——乖巧,从横渡溪流表现其智慧,“有人触动大树”时的反应表现其警觉,储备食物过度表现其聪明,蹦跳动作表现其轻快,不高兴时发出的恨恨声表现其丰富感情。还列举了松鼠搭窝的经过,从选址、建造、居住及窝口的特点等方面来表现它的聪明、勤快,进一步突出了它的乖巧。

作者在介绍松鼠的过程中,以准确性为前提,同时借助比喻、拟人的手法对松鼠的特点,进行形象化描写,从而起到准确、生动、形象说明松鼠的作用,是一篇说明的准确性与描写的形象性完美结合的范例。

【目标制定:抓准确生动,学说明方法】

1、能正确读记“驯、榛、榉、栗、矫、缨、舵、苔、藓、狭、勉”11个生字,并且能用生字口头组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说出松鼠的习性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重点目标)

3、能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明白本文与《鲸》在表达方法上的异同点。(难点目标)

4、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其一种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难点目标)

【教学理念:自读自悟,体会写法】

自主读书,充分感受松鼠的漂亮、乖巧、驯良,对比《鲸》的说明方法、感悟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课前准备,夯实基础】

1、自读课文,圈出“驯、榛、榉、栗、矫、缨、舵、苔、藓、狭、勉”11个生字及生字所在新词。正确读记“乖巧、驯良、清秀、矫健、机警、玲珑、躲藏、追逐、强烈、溪流、警觉、触动、锐利、错杂、狭窄、勉强、遮蔽”等词语,能运用“矫健、机警、遮蔽”口头说一句或一段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抓住重点句子,体会与《鲸》不同之处。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

“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或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4、观察身边的小动物,仿照课文写法抓住小动物的某一特点,试对其进行说明。

【教学设计】

40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海中之王”——鲸。今天,又有一位新朋友想和大家见面,(出示松鼠的图片)它是谁呢?

同学们,你了解松鼠吗?请把你知道的给大家说一说。

今天,我们学习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布封所写的《松鼠》,让我们看看,他给我们介绍了松鼠哪些方面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夯实基础

1、小组内互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读顺,相互评价。

2、展示自己整理的课中新词及自己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对词语的理解。

3、标出自然段序号,再读一读,想一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参考阅读课文中的问题和方法,把感受深的地方多读几遍,在旁边做上批注,小组内互相交流。

三、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1、你能用一名话或几个词语概括出松鼠的特征吗?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松鼠?

3、围绕问题独立思考后,小组内充分交流,准确全班展示。

四、展示互动,交流感悟

1、松鼠的特征是什么?学生很容易找到答案。齐读第一句话,体会它统领全文的作用。

2、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鼓励多人从不同方面回答,教师加以归纳。

漂亮: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形体等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驯良:从在高处活动,不接近人的住宅、晚上活动、常吃的食物,是从活动的范围、时间、吃食物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乖巧:从过溪流、警觉、跑跳、叫声以及搭容、窝口设计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最后写繁殖、换毛等方面是补充说明其生活习性。

五、合作学习,探究写法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窃读记

经过小组讨论后,有没有还未解决的呢?说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

六、思维拓展,练习表达

1、松鼠为什么讨人喜欢?你喜欢它哪些方面?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段话。

2、作者向我们准确、生动地介绍了松鼠的特征及生活习性。除了文章中介绍的松鼠特点外,你知道松鼠还具有哪些特点吗?请学生补充课外资料。

3、假如你是一只可爱的小松鼠,你该如何介绍自己呢?

4、学习了本文之后,你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介绍动物呢?讨论一下。

①准确生动的语言。

②合理清晰的结构。

③鲜明的事物特征

④恰当选用说明方法。

41

板书设计:

10*松鼠

漂亮: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形体

驯良:活动范围、活动时间

乖巧:警觉、聪明、勤快、动物轻快,感情丰富,喜欢洁净

42

从扶到放 感悟写法

——《11新型玻璃》学习导航

[文本解读抓住“新”]

这是一篇科普知识说明文,课文紧紧扣住一个“新”字,分别介绍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等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它们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全文一共6个自然段,前5个自然段依次介绍了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第6自然段总结全文,说明了新型玻璃在现代化的建筑中的重要作用,预言人们将会创造更多的奇迹。

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课文前5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介绍每种新型玻璃时都是先讲特点,再讲用途。二是特别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过度,且富于变化。如第2自然段“用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这句话转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目标制定重方法]

1、能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急促、报警、盗窃、嫌疑、即使、保持、噪音、研制、奇迹、安然无恙、藕断丝连等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知识“安然无恙、藕断丝连、急促、嫌疑”等新词的意思。

2、能用“可以??可以??可以??也可以”“安然无恙”“藕断丝连”造句。

3、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介绍的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教学重点)

4、让学生街道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积极性和为科技事业的发展坤而勤奋学习的自觉性。(教学难点)

5、引导学生能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能在练习写话中运用。(教学难点)

[设计理念激兴趣]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学要积极锻炼学生的社会能力和生存能力,通过课堂实践活动的社会化,努力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的各种经验和能力。

说明文性质的课文既没有吸引人的情节,也没有生动鲜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积极创造各种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

[课前准备重基础]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文中生字,并用“△”标出 文中新词,以小组为单位互读。

2、各组长报听写,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读课文,能说出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

[教学设计重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1、教师播放课件

以动画形式再现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课件包括5个场景)

① 深夜,一个贼潜入博物馆。②贼划破玻璃,将手伸向陈列的珍贵字画。③突然,警铃大振,贼惊慌失措。④警察把垂头丧气的贼带走。⑤最后一个镜头定格在玻璃上,给玻璃一个特写。

2、提示课题

a、同学们,是谁报的警保护了国家的字画?

b、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显示:“新型玻璃”四个大字。

c、通过预习课文,谁能说一说“新型”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展示、落实基础知识。

1、开火车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相互评价。

2、师可适时指出易读错的生字并及时指导难以书写的生字。

三、培养合作精神,促进体验感悟

43

师:课前同学们都预预习了课文,谁能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适时板书) 阅读交流,合作完成:以小组为单位,用“——”划出描写各种玻璃特点的语句,用“~~~~”划出描写它们作用的语句,完成填表,并能连贯的说一说每一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先小组内互说,再全班交流。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窃读记

温馨提示:每组想大家介绍一种新型玻璃,在介绍的过程中要注意文中说明方法的使用。 介绍时可以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进行复述,也可以以推销员的身份向学校、工厂等推销各种新型玻璃。注意:要说清楚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四、展示学生个性,引导阅读探究

师:刚才大家讨论的非常激烈,现在我们进行汇报展示。

(学生汇报时教师随时进行引导,重点从“准确用词,形象表达”进行引导)

① 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它非常坚硬,受到猛击仍安然无恙,即使被打碎了,碎片仍然藕断丝连地粘在一起,不会伤人。(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知道它的意思吗?他们突出表现了“夹丝玻璃”什么特点?)

② 变色玻璃还会随着阳光的强若而改变颜色的深浅,调节室内的光线,所以人们又把这种玻璃叫做“自动窗帘”。(窗帘的作用是什么?自动窗帘是什么意思?用上这个词好在哪里?神奇吗?)

③ 噪音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不像烟尘和废水那样可以集中起来处理。(哪个词用得最准,为什么?)

④ “吃音玻璃”就是消除噪音的能手。(运用了什么手法?恰当吗?)

⑤ 在现代化的建筑中,新型玻璃正在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新型玻璃的研制中,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想想去掉红色的字,前后意思有什么不同。)

小结:作者不但恰当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而且用词准确生动,使表达更加形象逼真。 五、张开想象的翅膀,扬起创新的风帆 小练笔

除了课文介绍的几种玻璃,你还想发明什么玻璃?把你想发明的玻璃用你喜欢的方式写出来。要求:用上多种说明方法,注意用词要自然、准确、生动。

板书设计:

特点:不断探索 11、新型玻璃 作用:创造奇迹 方法:学以致用

44

探究真知 明辨是非

——12假如没有灰尘

【文本解读要多元】

学生从三年级的课文《赵州桥》开始已经接触了说明文,学习了《太阳》、《秦兵马俑》等说明性的课文。本学期又学习了《鲸》、《松鼠》、《新型玻璃》,掌握了基本的说明方法,有了一些应用说明表达的基础。

本课内容:在人们眼中,灰尘通常是污染环境、传播病菌、危害健康的罪魁祸首。然而,这篇课文却向我们介绍了灰尘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假如没有灰尘,大自然将会变得让我们人类无法生存。

这篇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知识性、趣味性很强。作者运用了假设、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清楚明白而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灰尘与人类的重要关系。作者正是通过灰尘的作用,揭示出一个深刻的哲理:事物往往都具有两面性,只有正确地认识它们,才能趋利避害,造福人类。

【目标确定突出重难点】

1、朗读课文,认识“勿、埃、漉、晕”4个生字,并能口头组词。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灰尘的特点和作用。(重点目标)

3、揣摩作者的说明方法并学习运用。

4、明白灰尘与人类的关系,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难点目标)

【教学理念重探究】

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之中,从而获取真知。

【课前准备重能力】

1、 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 读课文,在文中划出介绍灰尘小的句子,看看作者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写在书中空白处。 3、1—4组搜集灰尘对人们生有利的信息;5—8组搜集灰尘的对人们生活有害的信息。

【教学设计突出探究和辩论】

一、揭题导入抓住“小”

1、以“尘”激趣:“尘”——小土——到底有多小呢?假如没有这些“小土”,我们的世界会怎样呢,我们的生活又会怎样呢?

2、学习灰尘的特点(“小”)。

A、读课文,找出说明灰尘小的句子画出来。

B、第三自然段是怎样写出灰尘“小”的?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直径十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毫米之间”(列举数字说明方法)。

人眼看到的灰尘是庞然大物;细小的灰尘只有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对比的说明方法)。 45

C 体会说明的好处。

比较下面句子,你认为哪句话表达得更清楚、准确、具体? ①灰尘很小很小。

②灰尘颗粒的直径一般在百万分之一毫米到几百分之一毫米之间。人眼能看到的灰尘,是灰尘中的庞然大物,细小的灰尘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二、谈谈灰尘有害的一面。

古往今来,人们总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人们讨厌灰尘,知道它污染环境、危害健康。你能举例说说灰尘的害处吗?

三、了解灰尘的作用与特点

1、设疑讨论:大家说了灰尘这么多害处,也都讨厌它。假如自然界真的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情形呢?请同学们读书,在书上画出答案。

2、独自填表后小组交流。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窃读记

3、全班交流汇报。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窃读记

四、辩论赛:辩论主题(假如没有灰尘人们的生活会怎样) 1—4组为正方:假如没有灰尘人们的生活会更加舒适、惬意。 5—8组为反方:假如没有灰尘人们的生活会很糟糕。 五、总结课文,学生感悟。

1、从灰尘的危害和作用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2、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也像灰尘一样,具有两面性,举例说明。(如:电视、网络??) 3、你如何看待工业、农业上的粉尘污染问题?

46

说板书设计

12﹡ 假如没有灰尘

灰尘:有利有弊 (要辩证的看问题)

作比较 假设 列数字

47

更多相关推荐: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1窃读记七教学反思窃有偷的意思是贬义词但本文窃的是读就别有一番情趣在里面教学本课时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的那窃书不算偷的话来品读课文时我们伴随着这个怯怯地藏身于大人中间匆忙而贪婪地阅读着的小女孩体...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整理

窃读记教学反思窃读记是五年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我爱阅读教育学生要热爱阅读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学会思考而且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画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喜爱和渴望在教学...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20xx20xx学年度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锦城小学毛美鸿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反思课文走遍天下书为侣以环游世界带何物引出书之后作者畅谈自己读书的感受及做法号召人们要认真读书全文表现了作者对精神世界的无限追求初读文章觉...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学期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教学反思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即将结束回顾过去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好多不足之处为了搞好今后的工作工作简单分析如下一成功之处1学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8单元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执教年学期学生自识字以来一直都在阅读本组教材以我爱阅读为专题其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情感二是要在阅读中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学得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更重要的...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集

14一窃读记教学反思窃读记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教学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二是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我抓住中心句我恨快乐也很害怕这种窃读的滋...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国彩学校林秀云窃读记讲述了一个酷爱读书的女孩的故事我窃读的经历一波三折窃读时的心理动作描写更是入木三分是篇美文文章篇幅较长学生通常要用两三节课才能将本文学透用一课时学习本文并能重点突出对我...

五年级语文上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长汀县城关中心校南区小学刘廷汉本组教材弥漫着款款思乡情浓浓的恋乡意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我做到了以下几点一是通过让学生通过读书来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热爱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

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五2班第一单元窃读记教学反思窃读记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这篇课文朴实而又感人以窃读为线索以作者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地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后反思汇编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课后反思汇编1窃读记教学反思窃有偷的意思是贬义词但本文窃的是读就别有一番情趣在里面教学本课时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的那窃书不算偷的话来品读课文时我们伴随着这个怯怯地藏身于大人中...

(可打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所有课文1草原教学反思1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成语故事这篇课文由三个成语故事组成它们都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都是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蕴含在故事之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如果都是按先感知故事内容再感悟哲理的顺序进行方法就单一了学生容易对...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5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