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养“十气”,君子之道!

时间:2024.3.31

读书养十气君子之道

2016-01-10

都知道读书可以提高修养,但这绝不是因为知识的增加,读书很多甚至是专家教授、修养依然令人不齿的人,太多了。道家主张“气”是人的精神的根本和桥梁,气足则精满而神和。读书之所以能够提高人的修养,正是因为可以养气。 读书能够养人的“十气”。清代袁枚说: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

养静气,去躁气

《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指出了一个完整的修养过程,“静”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位置。静可观变,静能制动;烦躁则失态,躁动则生乱。静是一门真功夫。

对读书学习来讲,“板凳要坐十年冷”,特别要注意静心研读,不怕坐冷板凳。读书要求环境安静、心理平静、内心清静,心不在焉、心烦意乱、心浮气躁是读不进书的。一个人全身心地投入到读书的状态,实际上也是一种修炼自我的状态,是个人品性修养、意志磨砺与心理能量积累的过程。

坚持做到读书学习,天长日久,自然而然身上的宁静之气就会越来越多,浮躁之气就会越来越少,就能练成排除干扰、闹中取静的功夫,增强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定力。

养雅气,去俗气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使人变得风雅。曾国藩说:“读书可以变化气质。”好书读得越多,就越有气质。 爱读书,不但审美上会直接得到熏陶、提升,眼界还会变得开阔,思想还会变得深刻,精神还会变得崇高,品德还会变得高尚,举止还会变得高雅,提升做人与处事的整个层次和魅力,使知识产生出无穷的力量。

而不爱读书,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就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在小事和利益上斤斤计较、步步算计,整个社会就会变得市侩气十足,铜臭气日盛。

养才气,去迂气

从大的方面说,正如西汉刘向所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朱熹也曾说过:“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从小的方面说,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诗句千古流传,清代的孙洙也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都是在说,读书可以养人的才气。

书读得多了,认知水平得到提升,看待事情站得就会更高,看得就会更加深刻。积累的知识多了,处处举一反三,思维就会更加全面,角度就会更加独特。在解决问题上,也更能落得实,不会脑袋空空,也不会缺少办法;读得多越多,解决问题就越有思路,越有用不尽的方法。

养朝气,去暮气

《大学》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尤其是我们这个信息爆炸、瞬息万变的时代。所以,要想跟得上这个时代的变化,更好地安身立命,不与时俱进、不断自我革新行吗?而这只能通过读书实现。

正如明代的冯梦龙所言:“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明末的倪元璐也说:“当以读书通世事。”

如果看不到当今世界的飞速发展与变化,就会变得墨守成规,抱残守缺,暮气沉沉。爱读书、善读书者,则能“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写宇宙文章”,用开放的视野、宽阔的胸襟、敏锐的眼光,自觉地跟踪当今世界的最新发展与变化,头脑清醒,意气风发,朝气蓬勃。

养锐气,去惰气

明代袁了凡著有一本《了凡四训》,有一句话读来让人难以释怀:“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

“因循”就是惰性太大、懒懒散散、得过且过,就是常说的混日子。人都有好逸恶劳、贪图安逸的惰性,但“玉不琢,不成器”,管不住自己哪能成就事业、造就人才?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早就告诫过,“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王安石也在《赠外孙》诗中说,“年少从他爱梨粟,长成须读五车书”。

越是志存高远,勤于读书,越会发现自己知之甚少,就会越发努力学习,那种求知进取的力量真可谓锐气十足,即使天大的困难也锐不可当。

养大气,去小气

大气是一种眼界,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胸襟。要养成大气,则非要历练和读书不可。读书可以拔高眼界,熏养境界,开阔心胸。北宋欧阳修说“强学博览,足以通古今”,同是北宋的刘彝那句话更是无人不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有人为一己之利、封妻荫子而读书;有人为国为民而读书,虽身无分文而心忧天下,力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则是何等的大气磅礴,让人景仰和效仿。前一种人,书还读得太少,还没有读透。后一种人,才算领悟了读书的真味。

养正气,去邪气

儒家最讲正气,最为荡气回肠的便是孟子说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最朴实的便是蒲松龄说的“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怎么养?如何工?自然要读书。

正气不扬,邪气必涨;邪气嚣张,人必遭殃。中国传统文化最讲究礼义廉耻,要求读书人都要做品行端正、品德高尚的正人君子。君子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匡扶正义、弘扬正气,首先自己必须行得直、走得正,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礼义廉耻,是需要知的;品行和品德,是需要做的。至此之前,则需要从书本上学、老师处受教。没有读书这一环节,“修齐治平”的整个环节就很难串联起来,要多走很多的弯路冤枉路,何必呢?

养胆气,去怯气

所谓“无知无畏”,那是一种愚昧的莽撞和盲目的自负。有识才有胆,艺高才胆大。对此《论语》阐发地最为精当:“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不无知,有识,当然要读书。读书可以增长见识,“见过大场面”,自然胆气也就壮了。有句话说,人的所有恐惧,都是源于未知,因为不清楚吉凶利害;知道了自然就不容易被唬住或者慌乱,这也正是胆气所在。

养和气,去霸气

读书养十气君子之道

“和”,可谓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儒释道都讲。如《易经》提出“太和”,孔子说“和为贵”,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所以人需要休养自己的和之气,读书则是一个有效的办法。

心平才能气和,心静才能心平,读书可以静心,自然就会生养和气。此外,人在读书的过程中,眼界高了,胸怀大了,自然就能更加包容,胸中和气也会与日俱增。通过读书获得正气和善念的养成,也能使人看待世界和他人的眼睛,更加慈悲,更加和气。

养运气,去晦气

俗话说,“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一个人书读多了,有了积累,碰到机遇就更能抓住。正面的道理,便是苏轼所说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负面的道理,便是王安石所说的“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和陆游所说的“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机会能抓住,等于是增大了运气。

而且,读书多、有学问的人,他的机会也会更多,因为他的眼界大了,思想支配行为,外在的活动空间和舞台也会不知不觉中跟着变大,所能碰到的机会自然也会更多。这又是读书养运气的一层含义。

整理|品读元曲一个有逼格的公众号

长按二维码自动识别《品读元曲》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第二篇:《君子之道》读书感悟


《君子之道》读书感悟

——黄宗奎2045.4.6

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于是,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文化为我们树立了做人的终极目标:君子。在我的理解里君子是孔子、孟子、墨子、柳下惠、晏子、颜渊,是岳飞、范仲淹、文天祥、左宗棠??最近有幸又拜读了余秋雨先生的《君子之道》。对君子的认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对君子的难能可贵有了更上一层的敬意。

说到君子就不能不提他的对立面——小人。只有小人的大量存在才会凸显君子的难能可贵。“君子、小人本无常。行善事则为君子,行恶事则为小人”。《贞观政要》中一句话将君子与小人分开,或许这也是最简单的分别方法。这句话类似于“能救人坑坎中即为活菩萨”。如果只是按照这个标准,那么我们几乎所有人都做过或多或少的善事,那是不是说所有人都是君子呢?我们对于善的要求总是过于苛刻。正如《增广贤文》所说“声妓晚景从良,半世之烟花无碍;贞妇白头失守,一生之清苦俱非。”做善事不难,难在坚持始终只做善事。而只有始终如一地做善事,才能被称作君子。这样的要求使得我们生活中的君子凤毛麟角,当然,也正因为君子凤毛麟角更显得君子的难能可贵。

君子是我们每一个致力于从事人的事业的奋斗目标,也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苏霍姆林斯基说“你要想培养什么人,首先你应该成为什么人”我们要想让培养的孩子成为君子,那首先我们自己应该向君子的伟大人性靠拢。“取法乎上,得之于中;取法乎中,得之于下”我们也许不能每一个人都成为世人眼中的君子,但,我们至少应该以君子为我们终生努力的目标。并在奔向,目标的过程中引领我们的孩子一共前进。“教育就是一群不完美的人领着另外一群不完美的人走向完美的过程。”我愿意做那个不完美的领路人。

工作中如何效仿君子呢?读过这本书后,我总结出四个字:不争、不让。

不争,不争名、不争利。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如果一个人太过于注重外在的名声,难么,他的内在一定跟不上自己的表面。当一个人被自己或者世人塑造成一个榜样之后,他就不再是一个纯粹的人,他的行为也失去了原本的真诚,渐渐失去自己。因为,他的一切行为都已经成了别人效法的对象,他不能错,他已被世人定义为一个模板,按照世人的定义生活、做事、做人。原本,他并未具备的品质,也不得不假装表现出来。一个朋友给我留言“社交之所以累,就在于人们总想表现出自己并不具备的品质”这些品质,或许正是世人对君子的要求。我们可以这样要求自己,但是,请不要盲目给自己贴上标签,直到有一天那些品质已经被我们内化到生命里它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那时,就是名副其实的君子了。“行为世范,言为士则”。

不争利,不争不属于自己的利。而对于自己应得的利益则应该争取、对于众生的利益更应该积极争取。林则徐曾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去争夺不属于自己的利益是小人的行为,而为天下众生谋利益福祉则是君子的行为。

不让。孔子曰:“当仁,不让于师。”道家的与世无争是世外君子,儒家的当仁不让更是君子。《菜根谭》说“宇宙内事要善摆脱,亦要善担当;不担当,则无惊世之功业;不摆脱,则无出世之襟期”。所以,君子一定要找到能造福人类的事情,并把它当做自己的奋斗目标,当仁不让去做好它。生活。工作中,也要善担当,遇到任何有益于人的事要当仁不让。

我不是君子,但我愿意朝着这个目标前进,而我知道,这条路上总不乏志同道合的人。“道义路上泯炎凉”,无论如何,坚持做善事,做善人,做自己心中的君子。

更多相关推荐:
君子之道读后感

君子之道读后感读了余秋雨这本书心中对作者的写作功底甚为敬服笔触所到思随文至传统经典信手拈来层次段落似无刻意打造却自成体系这或许就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余先生从君子怀德君子之德风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坦荡荡君子中...

君子之道读后感

天下一切的道义最终的本质是普及善良克己利人减少伤害除此之外作者还表明在研究中发现各种伪君子中还有一种类型名声很臭后果很坏但究其实个人动机并非巨恶这并非要为他们开脱而是借此提醒君子一个原先不坏的人容易在何处涉伪一...

《君子之道》读后感

读余秋雨君子之道后感君子之道就是剖析君子歌颂君子褒奖传统拜服经典吧然则君子传统经典就真的这么重要么读了余秋雨的君子之道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阐述了何为中国人人格理想君子是中国人最独特的文化标识世界上的其他民族在集...

君子之道读后感

君子之道读后感高一语文范芳婷读了余秋雨的新书君子之道感悟颇多君子之说广见于先秦典籍词义广泛偏向于政治地位的标榜后来被孔子引用并加以注释成为儒家及至后来成为整个中华文化中最顶级的人格目标关于君子孔子提出许多向往君...

君子之道读后感

读君子之道有感君子之道全书旨在追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人格世界因为君子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人格模式只有君子之道长存中国文化就会生生不息代代相承全书引经据典深入浅出俯拾今昔辨析真伪让君子清晰的轮廓跃然纸上孔子...

君子之道读后感

君子之道读后感这本君子之道是在追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人格世界的底蕴余秋雨以君子之道为入口来讲述中华文化剖析君子阐述君子之道的主要轮廓因为君子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人格模式只要君子之道存在中国文化就不会沦丧因...

《君子之道》读后感

君子之道读后感君子之道gt读后感旅游与酒店管理系宋平作为一个现代人我所理解的39君子39一词是指有道德有文化有理想为国家服务的形象但从读了君子之道后我所理解的君子只不过是正真意义上君子的一小部分君子不是杜甫那样...

君子之道 读金岳霖先生有感

班级法学123班姓名何焱学号12181312君子之道读金岳霖先生有感读罢立显君子二字于是乎不才浅论金岳霖先生君子之道一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此为礼记曲礼所言之君子就此种论调金岳霖先生无疑是君子之大成者...

《君子之道》读书感悟

君子之道读书感悟黄宗奎20xx46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于是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文化为我们树立了做人的终极目标君子在我的理解里君子是孔子孟子墨子柳下惠晏子颜渊是岳飞范仲淹文天祥左宗棠最近有幸又拜读了余秋雨...

《大学之道》读后感

感古人之大道叹鄙人之稚言大学之道读后感09体教男二班邵杨2220xx307011086大学中学小学似乎这样一个排列有些有趣如果把握的成长经历看做一个数那这个排列就是我的倒数这样说并不为过因为在20年的生存里他们...

论语读后感——贫富论君子

贫富论君子贫穷与富贵是千百年来儒家必争之话题而这话题的开山鼻祖正是被儒家奉为经典的论语一书贫与富之间的关系微妙而又复杂自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君子三要则以来贫贱似乎成了君子的必修课然而不然追本...

余秋雨《君子之道》读书笔记

君子之道读书笔记君子之道是余秋雨阅万卷行万里十多年苦心探索的终极成果其目的是引导大家去探索中国人的集体人格为什么说是引导呢因为余秋雨在写君子之道的时候往往不是硬生生第劝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是把自己的思想通过故...

君子之道读后感(1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