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读后感

时间:2024.3.31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

——时势下悲壮的英雄

摘要:李鸿章生活在“四海变秋气”的封建末世,长期沉浮在腐朽与神奇、黑暗与光明、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激烈搏斗的漩涡之中。 他在生前和死后,人们始终对之褒贬不一,毁誉参半。有的给他戴上“东方伸斯麦”、“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桂冠,有的则斥之曰“李二先生是汉奸”、“乱世之奸雄”,《李鸿章传》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较为真实的李鸿章,让我们客观地认识了这样一个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让我们学会了一种分析社会分析人物的方法,并警示我们要兴国强国,避免历史悲剧再度上演。

关键词:李鸿章;外交;军事;政治;评论;志向

作为一个后人其实是无权去太多评论前人的一些所作所为的。因为后人没有处在前人当时的处境,没有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所以在事后却说出一些轻松的话没事不合理的。就比如今天的我们去看昨天的自己,也并非都能令自己满意。读完此书后这种就感觉尤为强烈。

李鸿章,本名章桐,子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汉族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李傅相,亦称李合肥。省钱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后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追赠其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 未读此书之前,我视李鸿章为懦弱卖国之人,因其所签的诸多像《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之类的卖国条约,使当时的清朝政府与人民百姓陷入水深火热的环境;因其不舍自家海军而导致战败,并且舰队也全军覆没。随而导致整个清政府的失败。然而在读完此书后,我对李鸿章的态度大有改观。去签订各项卖国条约的人确实是他,但并不表示他就是卖国的。太多的事情时有前奏的,当一切都已经注定的时候,谁去执行这个结果已经不是那么重要的了,因为这只剩下了一个形式问题。无论是谁去都是一样的结果。割地,赔款,无可避免。而他能顶住各方面压力代表清政府去签合约,却可看出他是一个能忍人所不能忍,顾全大局,为国家着想之人。李鸿章为晚清实在是鞠躬尽瘁。 作为一个优秀的外交家,虽然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其他国家签订了不少不平等的卖国条约,导致国力更加落后,百姓生活更加艰苦,但这也是在国力最弱的背景下作出的最无可奈何的选择。若还有别的机会,谁会愿意放弃自己的国家,放弃自己的人民,放弃自己的家人,去给敌人送去土地和财富?谁会去选择背负这样一个千古骂名,遗臭万年?若让一人去背负整个国家的责任岂不有失公正?在当时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家内部状况亦无法理顺的条件下,无论是谁都无法做得比他更好。

作为一个杰出的军事家,李鸿章于开始时投奔于曾国藩门下,在围剿“义和团”战斗中崭露其军事才能,用兵谋定后动,料敌如神,还和曾国藩等人一同建立了湘军和常胜军,镇压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运动。李鸿章随同周天爵镇压定远陆遇龄起义,镇压陈学曾、纪黑壮起义。[2]且其品德气量也为人所道,“按此亦李文忠之所以为文也,诏会剿而不欲分人功于垂成,及事定而不怀嫉妒于荐主,其德量有过人者焉。名下无虚,非苟焉已耳。”他创立的北洋水师舰队,也成为当时[3][1]

中国政府水军的主力。

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李鸿章最大的贡献无疑是兴起了旨在拯救落后中国的“洋务运动”。即其所创办的各种工厂以及派学生游学外国,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并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工业改良运动。他较早地意识到了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局,已经到了法非变不可的地步。他不仅认识到只有强大才不会被挨打,只有强大才可以主宰自己命运,还为当时的中国培养出一批有用之才。尽管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但他那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文化技术的先进思想却在有志人士的心中埋下了不可抛弃的种子。为以后中国的觉醒和迈入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李鸿章,悲就悲在身处中国积弱最严重的时代,以一己之力要想改变中国贫穷落后被动挨打的局面,无异于饮鸩止渴,这是一个根本无法实现志向,这只是一个梦想。所以李鸿章的一生是悲壮的一生,是无奈的一生,是劳累的一生。其起于湘军,败于甲午战争,遭致一片骂声,但当时又有多少人在真正抵抗外国入侵呢?腐败无能的官场,自私自利的官员,愚昧无知的国民,正如李鸿章自己常感叹的那样“吾被举国所掣肘,有志焉而未逮也”。

“其为非常之奸雄与为非常之豪杰姑勿论,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寻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烛照而雌黄之者也。”我个人觉得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我们评价一个人并不能单纯的说他是好或者是坏,而是应该站在他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及他所处的位置上去看待这个人,看了此书之后觉得李鸿章的内心是爱国的,其爱国主义精神在当时也没几个人可以超越。虽然知道李鸿章也有过错,但是他仍然可称为一代豪杰人物。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他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依旧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徒有一腔爱国热情,却无处施展自己的满腔抱负,怎不让人痛心泪流。当时的中国实在是无药可救了,再怎么努力也只能做到像李鸿章这样吧,当时国民的愚昧麻木,实在是让人心痛,让人心寒,让人忍无可忍。虽然有人想救你出去,可你却安于现状不愿去改变现实,这实在是叫人悲哀。李鸿章就是那个想救国的人,然而黑暗的社会终究不能让他实现心中的抱负。李鸿章悲壮的命运便由此可见了。

但是他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终究是好事,为了国家的强大而努力拼搏也是值得让人敬佩的情操,因此不管李鸿章到底是如何的,到底是好是坏,是英雄还是罪人,也都不是那么重要了,都让他沉没在历史中吧。至少我们也应该向他一样树立自己的理想,并且为了这个理想而不懈努力奋斗。

--------------------------------------------------------------------------------------

[1]李鸿章,/view/21591.htm。(2013-4-23)

[2]《重修安徽通志》,卷102, 第11页。

[3] 梁启超,《李鸿章传》,第四章,第五页。

[4] 梁启超,《李鸿章传》。

[5]李鸿章,/view/21591.htm。(2013-4-23)。

[5][4]


第二篇:《李鸿章传》梁启超著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抬抬头,回想这一年的时光,在高考的重压下,在考后疯狂的放松下,似乎很久都没静下心来读过文学类的书了,更不要说是什么历史传记了。正好借着现代史的这门课程,我静下心来读了这本《李鸿章传》,很有感触。

以前,对李鸿章没什么特别的了解,只是在高中时的历史老师总是拿李鸿章的事不断调侃,自然对他是没什么好印象,但是,同样是一代名家的梁启超,却将他和诸葛亮、曾国藩、张之洞等人作对比,给了他高度的评价,那他到底是一名什么样的人,在书中给了我们答案。

由于此书是文言文书写,读起来甚为不畅,理解有不正确之处,还请多多指教。

李鸿章被梁启超认为是有苏秦张仪之辩才的外交家,但是作为动乱时代的不幸的中国晚晴大臣,在中国缺乏强大的国家实力的条件下,他在外交上不得不用不断的妥协来谋求国家的安宁。只有自己的国家强大,才能在外国人面前挺直腰杆,在今天依然如此,更何况是在那个弱肉强食被放大到极致的时代,如果我是李鸿章,这也必然是我的无奈之举,但是大多数国人并不考虑这种种不利,往往将这种过错一味的安在李鸿章的头上,我实在是为李鸿章可惜。

但是,梁启超也客观的说道,李鸿章的外交方式有可取之处,也存在拘泥于此而不敢有所突破的情况,以至于出现不败而败的惨事。但是,李鸿章不能主导整个中国的行政大事,即使他对洋务运动倾注了满腔热血,力图改变中国国运,但是往往遭受力量的牵绊,有志而不得果。同样,签署卖国条约其实无非是太后的旨意,李鸿章不过是挡住国人口水谩骂的挡箭牌罢了,他能做的也只不过是尽量减少中国的损失。

李鸿章和众多洋务大臣办洋务运动,起初也是为了消灭太平军,而近代以来,外患不断,必须加强军事装备,以备国防。故而办起了以军工为主的重工业,这使中国近代海防开始进入现代化的行列,但洋务运动没有采取西方制度,生产效率低下,后来因为军事洋务没有足够的军费,被迫开展经济洋务,从而把洋务运动推向高潮。这次大规模的引进西方科技的做法使中国重新了解世界,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开始重视西方文化。但是这项应当举国参与的运动并没有使大多数国人能够清醒的认识世界形势,仍有许多保守派不愿改革。这样洋务运动步履维艰,李鸿章无疑是那个时代最为进步的改革者,但他的改革却是小心翼翼,进展十分缓慢。

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褒奖和批评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李鸿章既不是一个纯粹的卖国贼,也不是一个绝对的民族英雄。他对中国的进步有贡献,兴办了洋务运动,让中国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但身在腐朽官场,机构的腐败不能让他摆脱贪污,无论是他的震惊的贪污记录,还是无奈的外交业绩,还是洋务运动的呕心沥血,都不能让我们片面的评价这样的富有正义的历史人物。

今天,我感觉,简单的说李鸿章是卖国贼十分情绪化,尽管面对当时国家,民族遭遇的危难,李鸿章身为朝廷重臣,脱不了干系,但是,也应该从历史背景来客观评价。梁启超对李鸿章的批评说的特别好,李鸿章不清楚民众的本质,不通晓世界发展趋势,不懂政治的本源,在十九世纪这个竞争进化的时代,还尝试

着小修小补的改良,贪图一时偏安,不想扩充国民实力,把中国建设成威名远播的富强国家,却仅仅学习西方的皮毛,取水却忘记寻找源头,便安于现状,更靠着一点小聪明,想要和世界上的著名的大政治家相抗衡,让出大的利益,却去争夺一些蝇头小利。——“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当此十九世纪竞争进化之世,而惟弥缝补苴,偷一时之安,不务扩养国民实力,置其国于威德完盛之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更挟小智小术,欲与地球著名之大政治家相角,让其大者,而争其小者,非不尽瘁,庸有济乎?”(绪论:第八段)

此外,梁启超先生还在书中分析了他失败的原因,一般是因为有人在后扯后腿,他自己也要负另一半的责任,在他的责任里,有一半是用人不当,另一半是自己见解上出了问题。他对曾经的老部下念旧情,同富贵,让他们相互推荐,占据许多重要的岗位,委以重任,去不看他们适不适合这个岗位,以至于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把机会搞坏,贻误大局。这就是当时的统治阶级腐败,不是一个人做的如何好与坏就能解决了得事情。

更重要的是,在书中,梁启超教了我们看待历史的态度,至今还对绪论中的深刻话语印象深刻,“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有人于此,誉之者千万,而毁之者亦千万;誉之者达其极点,毁之者亦达其极点;今之所毁,适足与前之所誉相消,他之所誉,亦足与此之所毁相偿;若此者何如人乎?曰是可谓非常人矣”。“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在此,我深刻地感受到梁启超先生的优美文笔,也同样感受到身为后人,我们应该客观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要主观臆断,根据它所处的历史背景来评判,只有庸人才会没有赞誉与谩骂,而伟人必是伴随着批评与赞誉一路走来。

更多相关推荐: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观后感晚清重臣李鸿章的一生风云变幻外界对其的评价也褒贬不一读过李鸿章转后我对李鸿章有了更深的认识为他带着耻辱而终感到同情我们不能简单的通过一件事去断定一个人的为人更不能单听片面之词透过历史我们需要理性的...

时势造英雄----《李鸿章传》读后感

时势之英雄李鸿章传读后感邵世鑫班级化学工程与工艺四班学号300920xx00李鸿章传读后感时势造英雄李鸿章传读后感作者简介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1895年协助康有为等人发动公车...

读《李鸿章传》有感

姓名田洋磊专业体育教育2班学号1130121018论李鸿章传引言有的人被千万人赞扬但诋毁他的人也不下千万夸他的人把他捧到极致骂他的人也把他贬到极致他今日所受到的诋毁也恰好可以抵消从前的赞誉他所得到的赞誉也恰好补...

李鸿章传读后感

双面李鸿章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书中将这样一句话作为了评价人物的一把标尺李鸿章是如此历史上所有的人都是如此换一个角度来说只要在历史这条长河中存在过那么就必定有他存在的价值关于李鸿章在从前脑海...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我对李鸿章的了解是从历史课上学习洋务运动开始的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眼中的李鸿章是位卖国贼因为他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诸多不平等条约还因为他参与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然而读完此书后我对李鸿章的认识大有改观同时...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时势下悲壮的英雄摘要李鸿章生活在四海变秋气的封建末世长期沉浮在腐朽与神奇黑暗与光明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激烈搏斗的漩涡之中他在生前和死后人们始终对之褒贬不一毁誉参半有的给他戴上东方伸斯麦地主阶级改革...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内容简介李鸿章传一个英国记者四十年中国生活札记出自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安徽人民出版社20xx年8月出版是英国泰晤士报记者布兰德近四十年中国生活观察的精粹更是中西方有关李鸿章和晚清危机四十年历史的经...

《原来李鸿章》读后感

落日孤鸿读原来李鸿章有感起家源自淮军没落始于甲午在这部讲述了近半个世纪历史的书本中我看到的不是一个大家所认为的卖国贼而是一部关于李鸿章的又悲又壮的历史其实李鸿章原名章铜后来其父李文安改其名为鸿章希望他能鸿图大展...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李鸿章传gt读后感一我读了李鸿章传颇有感触不禁赞叹梁启超国学功底之深和文采之非凡他客观而公允的评价以及中西对照的写法使读者在了解李鸿章生平的同时也使人对当时国民性和国人的劣根性有了初步了解作者一开...

《李鸿章传》梁启超著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抬抬头回想这一年的时光在高考的重压下在考后疯狂的放松下似乎很久都没静下心来读过文学类的书了更不要说是什么历史传记了正好借着现代史的这门课程我...

读梁启超《李鸿章传》

李鸿章的功过是非著者梁启超书名李鸿章传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年月20xx年4月1日李鸿章是晚晴第一名臣由于生在了特殊的年代身处特殊的位置他的身上背负了太多的责任和负担当局势发展到仅凭个人实力无法扭转的地步时这...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读了梁启超先生写的李鸿章传不禁赞叹梁启超国学功底之深和文采之非凡客观而公允的评价以及中西对照的写法使我了解了李鸿章的一生读完之后颇有所感李鸿章一生毁誉参半褒贬不一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吾敬李鸿章之才吾...

李鸿章传读后感(3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