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

时间:2024.3.24

《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是马克思耗尽毕生心血的结晶。《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深刻地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它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这一巨著的问世,不仅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诞生,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资本论》第一卷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重要的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主要的著作。 《资本论》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在《资本论》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我大致读完资本论之后,觉得资本论基本讲的就是如下几方面:

一、

(1)价值: 劳动价值论

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量决定的。作者从商品入手,阐述了价值,他认为商品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做为交换商品的筹码,等价交换其他所需要的东西。他还分析了价值的形式和货币,认为从他的交换形式是从个别的偶然现象到一般的价值形式,而它的最高形式就是货币,货币可以使商品流通更加便捷,更加直接,它表明社会生产的不同阶段。

(2)剩余价值

随着技术、劳动力和工具的发展人们制造商品已经满足自己的生活,还有剩余的商品可以换成货币,货币积蓄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形成了资本。资本是从劳动力、合作分工、工具的革新等等来的,他说增加剩余价值可以有两种方法,就是延长工作时间和缩短必要的劳动时间,但是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延长工作时间的方法已经不适合了,现在国家的劳动时间已经规范化,但是我们资本家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效率,来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还可以用工具革新,新的生产方式、管理组织形式、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等等来提高工人们的劳动效率。

(3)资本的积累

资本积累就是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它不是满足资本家自己的嗜欲,他是为了投入资本来赚更多的钱,投入新的生产,剩余价值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可变资本,不是像《国富论》把剩余价值都可以转化为可变的资本。资本的积累造成阶级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一方造成生产过剩,另一方则造成生存的压力,他说:“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卑鄙和最疯狂的贪欲的趋势下完成的。”可见他对资本家深恶痛绝,但是我们为这本书是为资本家写的,对资本家怎样剥削工人有指导作用。

二、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学说

他主要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进行分析,将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和消费品的生产,他认为全部商品的价值总量是同价格总量相符的,然后价值(社会的)可以变为价格(个别的),这要经过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三、 关于地租

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大多数土地由少部分人占有,所以土地资源面对工业化浪潮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现在农民把一部分工资交给资产阶级,自己却当一个田户,这是小块土地所有制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的谷物价格低于市场价格所造成的,在资产阶级社会制度下,小块土地所有制,不断的衰退,它排斥了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社会的积聚和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不断扩大等等。

恩格斯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像我们面前这本那样,对于劳动者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全部领域一览无遗。”

我觉得在我读完资本论的时候,我收获了一种信念,一种如同马克思一般认准目标坚定不移的去做的意志,马克思是可敬的,资本论不仅让我见识到了他的深远的目光,睿智的头脑,还让我学到了今后该怎样对待艰难困苦。

班级:服装13卓越

姓名:王玉洁

学号:201300714110


第二篇:《资本论》第二卷


《资本论》第二卷概述

? 本卷是由马克思写作、恩克斯整理出版的,出版于1885年。由于马克思先后留下了八分手稿,但都残缺不全,故本卷的一些节、段落之间联系不太紧密。

《资本论》第二卷结构

? 本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分别从宏、微观角度考察产业资本运动的形态变化和实现条件。共包括三篇21章。

? 第一、二篇从微观角度分析资本运动;第三篇分析宏观资本运动。 ? 第一篇: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包括1-6章。

? Ⅰ.1-3章考察三种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

? Ⅱ.第四章综合分析三种形态变化及实现条件;

? Ⅲ.第5-6章考察资本的流通时间,分析了流通费用问题。

? 特征:个别资本的运动过程

个别资本的形态变化

资本运动与流通费用

第二篇:资本周转

? 包括7-17章,可分四部分。

Ⅰ.第7章为导论部分,对资本周转作基本介绍;

Ⅱ.第8-11章考察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的周转方式及对资本周转的影响,并分析了古典学派的有关理论;

? Ⅲ.第12-14章研究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对资本周转的影响;

? Ⅳ.第15-17章从不同角度分析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 特征:以动态分析为基础

? 具体——抽象

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包括第18-21章。

? Ⅰ.第18章分析研究对象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1

? Ⅱ.第19章批判古典学派的再生产理论;

《资本论》第二卷结构

? Ⅲ.第20章阐述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 Ⅳ.第21章阐述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 特征:以社会总资本为研究对象

以均衡分析为主要方法

研究方法

? 1、微观和宏观相结合

企业资本运动——社会总资本

? 2、均衡分析

微观与宏观均衡相统一

? 3、动态分析

以资本的持续运动为基础

研究方法

同主流经济学的比较:

目标:当事人经济利益最大化

过程:经济当事人的行为及判断标准

一般标准:社会福利最大——帕累托最优

特征:不同市场条件下的不同标准

缺陷:垄断、外部性等

资本循环

1、资本循环

个别资本运动首先表现为资本的循环过程。即从货币资本出发,经过不同阶段的运动,以更大数量的货币资本返回的运动过程。

资本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资本运动的三个阶段:

Ⅰ.购买阶段:G----W

资本运动的起始阶段,也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准备阶段。 货币既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也执行资本的职能。

Ⅱ.生产阶段:W----P-----W`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资本采取生产资本的形式。 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决定剩余价值归资本家所有。

2

资本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Ⅲ.售卖阶段:W`----G`

资本采取商品资本的形式。

商品资本的职能是实现剩余价值。

实现剩余价值的速度和规模对资本的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资本运动的总过程: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G----W----P----W`----G`

※资本的运动过程是以增殖为目的; ※在不同阶段资本执行不同的职能; ※只有在不断的运动过程中才能实现价值增殖。

2、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条件

※产业资本在空间上的并存性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并存

※产业资本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三种职能形式的资本依次转化过程

对资本的理解:

“资本作为自行增殖的价值,不仅包含着阶级关系,包含着建立在劳动作为雇佣劳动而存在的基础上的一定的社会性质。它是一种运动,是一个经过各个不同阶段的循环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又包含着循环过程的三种不同形式。因此,它只能理解为运动,而不能理解为静止物”

比较: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资本含义

资本正常运动的条件

3、“价值革命”的影响

※价值变动对资本投入量的影响。

价值变动—生产要素价值降低— 资本的最低投资界限下降。 ※价值变动对资本再生产规模的影响。

※对货币资本储备的影响。

4、资本周转理论

含义: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

研究资本周转问题,主要是分析资本运动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资本运动速度主要受资本周转方式和周转时间的影响。

Ⅰ.资本周转方式

固定资本:价值逐步转移——货币资金积累——固定资本更新

流动资本:一次全部转移——一次全部更新

? 特点

——转移方式不同

——转移速度不同

——价值预付和回收方式不同

3

——使用价值更新的频率不同

? 影响

预付资本周转是固定资本的平均周转,与固定资本的比重成反比,与流动资本的比重成正比。这是其一般规律。

? 两种资本比例不同,运动速度不同。

※悖论:比例变化——技术进步

资本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Ⅱ.资本周转时间

※周转时间 = 生产时间 + 流通时间

※周转次数 = 1年时间 ÷ 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

前者与周转速度成反比,后者与周转速度成正比。

生产时间:劳动时间——创造价值

非劳动时间

流通时间:购买时间

售卖时间——实现价值

资本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5、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

※预付资本的数量:生产规模的大小

追加资本数量

※年剩余价值的数量:主要是通过可 变资本的运动实现的。

※影响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

热点问题讨论

1、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扩大再生产的形式:外延的扩大再生产

内涵的扩大再生产

马克思:“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资料的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内涵上扩大”(192) 理论界的争论:

外延:

——生产资料增加,生产规模扩大

——增加劳动者人数和劳动量,使产量增加

——追加投资,生产规模扩大

内涵:

——生产资料效率提高

——提高劳动生产率

4

——不追加投资而扩大生产规模

应综合考虑扩大再生产的两种方式。 联系实际: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集约型

任何经济增长都是通过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实现的,而生产要素的结合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技术水平、经济体制的制约和影响。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对经济增长方式产生不同的要求。

2、资本运动的现实作用

货币是发动社会再生产整个过程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的动力。

第一,它是每个单个资本登上舞台,作为资本开始其运动过程的形式。因此,它表现为发动整个过程的第一推动力。

第二,由于周转时间的长短不同,必须不断以货币形式推动的生产资本数量不同,即连续进行的生产规模之间的比例也就不同。

第三,货币资本是在生产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无论是社会地考察还是个别地考察,要求货币形式的资本或货币资本作为每一个新开办的企业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的动力。特别是流动资本,要求货币资本作为动力经过一段短时间不断地反复出现。 ”

现实性:

※创业贷款的提出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使致力于自我创业的城乡人口增长,但新开办企业最需要的就是启动资金,在这种情况下,货币的这种“第一推动力”的作用会越来越清楚地显现出来。

3、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运动

资本流动方向——行业选择

资本运动形式——重建、收购等

资本运动手段——实物、金融产品

资本运动过程——生产、整合等

案例:三九集团的成功

19xx年以900万控股兼并了四川雅安制药厂,当年赚2000万,97年追加投资800万,又赚了近5000万,98年又追加部分投资,赚了9000万。三九雅安年产销量约6亿元、年出口量达2000万美元,是个竞争力很强的大型企业。

成功经验:

知名品牌的竞争力;

资金的推动力;

销售网络的转化能力;

管理机制的灵活性;

案例:北京裕兴

※行业:北京裕兴现有主要产业是VCD。 该产业处于过度竞争状态, 5

※资本运行:裕兴在香港创业板上市,拿回几个亿现金。

※资本流向:裕兴决定进行产业调整,从 VCD转向电脑。

※资本运行方式:收购方正科技的流通股,成为第一大股东,然后改组董事会,接管方正科技的经营,将裕兴的科技、生产、销售网络等装进方正科技。 ※结局:仅成为方正一个大股东

4、没有积累的扩大再生产

※由于科技进步而出现效率更高的机器设备

※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原有固定资本的价值降低

※折旧基金利息用作积累,扩大再生产

※通过折旧基金再投资而扩大再生产

资本周转

一、研究对象及结构

对象:研究社会总资本的周转方式和周转速度问题。资本周转是指预付资本的价值周转,是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

结构:由7——17章共十一章组成,可分为四部分。

1、第七章 导论部分。提出了资本周转的一般性定义,及衡量资本运动的两个指标。

2、第8---11章 考察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方式,及其对资本周转的影响,着重考察固定资本的周转。

3、第12---14章 研究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对资本周转的影响,主要是考察流动资本。

4、第15----17章 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该篇采用了由一般到特殊的叙述方法。

二、主要理论

1、资本周转的内涵

资本周转是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研究资本周转的目的是考察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资本周转速度可由资本周转时间和资本周转次数表示。

周转时间 = 生产时间 + 流通时间

周转次数 = 1年时间 ÷ 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

6

前者与周转速度成反比,后者与周转速度成正比。

2、资本周转方式

资本周转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是生产资本构成的影响。生产资本按其价值转移方式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这两部分资本的比重不同直接影响预付总资本的周转速度。 固定资本:使用价值不参加流通,始终在生产领域中发挥作用;价值随使用价值的磨损逐步转移。

固定资本的磨损:使用价值的磨损和价值的磨损。

固定资本的更新:固定资本的更新是物质替换和价值补偿的统一。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固定资本的价值尚未转移完毕,资本家不愿提前更新。这是新技术推广的一个障碍;一是由于竞争的加剧,迫使资本家提前进行更新,这是技术进步的动力。 流动资本:使用价值一次投入、一次耗费;价值随使用价值的消失一次全部转移。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周转方式的差别:

————周转形式不同

————周转时间不同

————价值预付和回收方式不同

————使用价值更新的频率不同

预付资本周转是固定资本的平均周转,与固定资本的比重成反比,与流动资本的比重成正比。这是其一般规律。

3、资本周转时间

资本周转时间是由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构成。它们对资本周转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生产时间:资本停留在生产领域的时间,又分为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 劳动时间,即生产一件产品所需要的工作时间。首先是影响资本周转速度,其次是影响预付资本的数量。

非劳动时间包括三部分,在资本周转中起不同作用:

——产品受自然力作用时间

——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

——停工时间

非劳动时间尽管是客观需要,但在这一时间生产资本并不发挥作用,资本呈闲置状态,所以要尽可能缩短非劳动时间,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 流通时间:资本在流通领域停留的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售卖时间。 购买时间,即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时间。

售卖时间,资本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时间,是流通时间中有决定意义的部分。

流通时间受下述因素的影响

——商品产地与市场的距离

——交通运输条件

——市场因素

7

4、资本周转的影响

资本周转对资本运动和剩余价值的影响表现在:

——影响预付资本的数量

——影响年剩余价值率和年剩余价值量

年剩余价值率 = 年剩余价值量 / 预付可变资本的数量

——影响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

三、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1、扩大再生产的形式:外延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

马克思:“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资料的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内涵上扩大”(192) 理论界的争论:

外延:

——生产资料增加,生产规模扩大

——增加劳动者人数和劳动量,使产量增加

——追加投资,生产规模扩大

内涵:

——生产资料效率提高

——提高劳动生产率

——不追加投资而扩大生产规模

应综合考虑扩大再生产的两种方式。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粗放型——集约型

任何经济增长都是通过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实现的,而生产要素的结合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经济体制的制约和影响。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对经济增长方式产生不同的要求。

2、固定资本更新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这种由若干相互联系的周期组成的包括若干年的周期(资本被它的固定组成部分束缚在这种周期之内),为周期性的危机造成了物质基础”。 原因:固定资本更新 → 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增加 → 生产规模扩大 → 就业人数增加 → 市场需求增加 → 生产膨胀,矛盾加剧 问题:随着固定资本更新速度的加快,经济危机的爆发是否更加频繁?

3、如何理解没有积累的扩大再生产?

——由于科技进步而出现效率更高的机器设备

——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原有固定资本的价值降低

——折旧基金利息用作积累,扩大再生产

——通过折旧基金再投资而扩大再生产

8

第三篇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一、研究对象及结构 研究对象: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即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及流通。与个别资本

相比具有如下特征:

1、社会总资本运动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而且包括个消费

2、社会总资本运动不仅包括资本流通,而且包括商品流通

3、社会总资本运动不仅包括价值补偿,而且包括物质补偿

:本篇包括第18—21章,分为四个部分。

1、第18章:导言 阐述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2、第19章:前人对这个问题的阐述 批判古典学派再生产理论的错误

3、第20章:简单再生产 分析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4、第21 章 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分析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 对社会总资本运动进行总体考察,揭示社会总资本

运动的规律。

数量分析方法 分析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比例及平衡条件。

从抽象到具体。

二、主要理论

1、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基础

社会总资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个别资本的总和。马克思考察社会

总资本的运动是以商品资本为对象,所以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就表现为社会总

商品资本的循环运动。社会总商品资本即社会总产品。 社会总产品的构成 按其最终用途,社会总产品可分为生产资料和生

活资料,与此相适应,社会物质生产部门也分为两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

部门(Ⅰ)和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Ⅱ)。社会总产品从价值上可分为C.V.M

三个组成部分。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即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包括价值

补偿和实物补偿。

前面考察个别资本的运动主要研究价值补偿的问题,至于物质补偿的问

题是作为生产的外部条件,并不加以考察;而研究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问题,

就必须将物质补偿作为内在条件进行分析。这是因为:

1)物质补偿是社会总资本的内在活动。

2)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因此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就要求社会总产品各组成部分之间保证一定

的比例关系。 货币资本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 货币资本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第

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

2、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是指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它不是人类社会再生

产的典型形式,但却包含了人类社会再生产的基本规律。这是因为:1)简单

再生产包含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实现条件和比例关系;2)简单再生产是扩大

再生产的基础。所以,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要从简单再生产开始。

9

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马克思根据社会总产品从价值上分为C+V+M,从物质上分为两大部类的基本理论,设计了如下图式:

假定 剩余价值率m’=100% 资本有机构成C/V=4/1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2000C+500V+500M=3000

要使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顺利进行,实现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就必须进行交换。马克思认为存在着三大交换关系

第Ⅰ部类内部的交换 4000C

第Ⅱ部类内部的交换 500V+500M

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 1000V+1000M与2000C

从上述交换过程可以总结出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Ⅰ(V+M)=ⅡC

Ⅰ(C+V+M)=ⅠC+ⅡC

Ⅱ(C+V+M)=Ⅰ(V+M)+Ⅱ(V+M)

如果上述交换条件不相等,必然会有部分产品的价值无法实现,使再生产过程中断。

第Ⅱ部类内部的比例关系 马克思认为生活资料的生产可分为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在上述Ⅱ(500V+500M)中,假定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的比例是4:1,剩余价值中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的比例为3:2,则Ⅱ(500V+500M)就会分割为:

Ⅱa 400V + 240M + 160M 必需品

Ⅱb 100V + 60M + 40M 奢侈品

通过交换,Ⅱb的工人和资本家用100V + 60M换会必需品,Ⅱa的资本家用160M换到奢侈品,因而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得以完成,产品在价值和物质两方面得到补偿。第二部类内部的比例关系对社会再生产有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在这里强调社会需求结构对社会生产结构的决定性影响。同样,第一部类内部也存在着重要的比例关系。

固定资本补偿中的比例关系 上述分析是假定固定资本价值在一年内全部转移完毕,全部进行更新。但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固定资本价值是随着磨损而逐步转移的。由于固定资本的使用年限和投入使用的时间各不相同,固定资本的更新时间必然不同。因此,当一部分固定资本的使用寿命终结,需要进行物质替换时,另一部分正处于使用之中,进行价值折旧。只有当这两部分固定资本不仅在价值量上保持平衡,而且在使用价值上得到满足时,固定资本的补偿才能实现。但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平衡只是一种偶然现象,当固定资本中需要物质更新的部分大于需要价值补偿的部分时,市场上的生产资料就会出现短缺;反之就会出现剩余。对外贸易可以使这种状况得到缓解,但不能根本解决。

3.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10

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是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生产规模在扩大的基础上重复进行。资本积累的实现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

资本积累的条件 实现资本积累必须满足两方面的条件:货币积累和实际积累。货币积累是指不断将剩余价值资本化,直至扩大再生产所必须的资本数量。技术水平和产品的性质决定了货币资本积累的最低数量界限。实际积累是指货币积累达到最低数量界限后,用来购买一定的生产资料,在物质上保证扩大再生产的进行。进行货币积累只卖而不买,从流通中取出货币;而实际积累则只买而不卖,向流通领域投入货币。因此,积累的正常进行必须使这两种积累方式保持平衡,在商品经济中这种平衡主要是靠市场调节实现的。如果平衡无法保持,必然造成过剩。

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马克思认为,扩大再生产不取决于货币的数量,而是一国生产要素的数量,即可供追加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用公式表示如下:

Ⅰ(V+M)>ⅡC 社会总产品中有可供追加的生产资料

Ⅱ(C+V+M)>Ⅰ(V+M/X)+ Ⅱ(V+M/X) 社会总产品中有可供追加的生活资料。

因此,要进行扩大再生产,就必须在积累一定数量货币资本的同时,保证具有相应的物质资料的剩余,从而使货币资本积累和物质资料的剩余之间保持平衡。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根据上述前提条件,马克思举例说明了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假定Ⅰ部类资本有机构成为4/1,Ⅱ部类资本有机构成为2/1,Mˊ=100%,剩余价值中用于资本积累的比重为50%。扩大再生产的进程如下: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1500C+750V+750M=3000

这是第一个生产周期结束后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开始前的社会总产品结构。

根据假定条件,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按如下方式进行。

Ⅰ4000C+400ΔC+1000V+100ΔV+500M/X=6000

Ⅱ1500C+100ΔC+750V+50ΔV+600M/X=3000

第二个生产周期结束后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如下:

Ⅰ4400C+1100V+1100M=6600

Ⅱ1600C+800V+800M=3200

社会总产品由9000增长到9800,扩大再生产得以实现。据此可以计算第二、第三等以后各周期的再生产规模。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如下:

Ⅰ(V+ΔV+M/X)=Ⅱ(C+ΔC) 这一实现条件反映了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过程中两大部类间相互制约、互为条件的平衡关系。 11

Ⅰ(C+V+M)=Ⅰ(C+ΔC)+Ⅱ(C+ΔC)

Ⅱ(C+V+M)=Ⅰ(V+ΔV+M/X)+Ⅱ(V+ΔV+M/X)

上述条件说明,两大部类的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要同步进行,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供求也要维持平衡。

三、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1、如何认识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中的供求均衡思想

马克思的宏观经济分析是社会总产品为出发点,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过程正常进行所必须满足的实现条件,包含着丰富的均衡思想。

总量均衡 即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根据再生产理论,社会总资本运动过程中,第一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要与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相适应;第二部类生活资料的生产要与第一部类对生活资料的需求相适应。只有两大部类之间保持均衡,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才能正常进行。从社会总产品的角度来考察,可以表述为:

Ⅰ(C+V+M) +Ⅱ(C+V+M) = ⅠC+ⅡC+Ⅰ(V+M)+Ⅱ(V+M)

等式左边表示总供给,右边表示总需求。所以,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实际上就是社会总产品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马克思对总量均衡的分析主要表现为价值形式上的均衡。

结构均衡 即两大部类之间及各部类内部的均衡。马克思将社会总产品的供求概括为三大均衡体系:

两大部类之间的结构均衡

两大部类内部的结构均衡

固定资本更新与价值折旧间的均衡

结构均衡是总量均衡的基础,所以,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是结构均衡和总量均衡的统一。

2、关于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问题

如果考虑到技术进步的因素,社会总资本运动从长远来看具有明显的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发展趋势。列宁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理论。

第一年: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1500C+750V+750M=3000

第二年:假定第一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由4/1提高到9,第二部类由2/1提高到5/1。

Ⅰ4000C+450ΔC+1000V+50ΔV+500M/X

Ⅱ1500C+50ΔC+750V+10ΔV+690M/X

到第二个生产周期结束时,社会总产品构成如下:

Ⅰ4450C+1050V+1050M=6550

Ⅱ1550C+760V+760M=3070

12

第三年: 假定第一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由9/1上升到20/1,二部类由5/1上升到10/1。

Ⅰ4450C+500ΔC+1050V+25ΔV+525M/X

Ⅱ1550C+50ΔC+760V+5ΔV+705M/X

到第三个生产周期结束时,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如下:

Ⅰ4950C+1075V+1075M=7100

Ⅱ1600C+765V+765M=3130

仅从上述两年的增长可以看到,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由4000增至4950,增幅为123%;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资料由2000增至2150,增幅为107%;增长最慢的是生活资料,增幅为104%。社会总产品的平均增幅为113%。 从论述中可以看出,生产规模的扩大必须改进技术,采用更先进的机器设备,从而要求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列宁据此提出了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理论,对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有着严重影响。

3、学习《资本论》Ⅱ卷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不仅揭示了社会总资本的流通规律,而且揭示了一般商品流通规律,对指导我国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对微观经济活动的指导意义:

1)企业经济活动的动力

2)企业经济活动的连续性

3)企业经济活动的效果

企业资本运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性、条件、措施,及评价标准。

对宏观经济活动的指导意义 :

1)保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2)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

3)构筑适宜的经济体制

理论来自实践,更重要的是指导实践。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的认识和掌 握,必须和中国经济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具体的经济活动中深化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的认识。

13

更多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提纲优秀范本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姓名:詹晓琴学号:091253206专业:电子商务论文选题方向为:中小企业的国际贸易与电子商务题目:论中小企业利用电子商务从事国际贸易一、绪论(1000字左右)1、提出中心论题:中小…

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 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方法解析

每到毕业,同学们都要写毕业论文。那么本科毕业论文该怎么写呢。下面大家就一起来看看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方法吧。一、如何选题确立论文题目,就是确定研究的目标,研究的主攻方向。考生在选题时应该注意以下三点:1、论题要大小…

20xx届毕业论文范本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不超过20字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副教授学院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班级热动0901班完成时间20xx年06月05日本科生院制中南大学学士学位论文摘要目录中文摘要iAbstractii符号说明iii...

20xx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格式_提纲_致谢及范文(本科专科通用)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你是否每天都在努力毕业论文格式1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2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3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4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5正文毕业论文正文...

议论文写作提纲范本

议论文写作提纲范本1以宽容为话题论点生活需要宽容分论点1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构件论据六尺巷的故事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分论点2宽容是人与人友好交往的桥梁是人们心灵沟通的桥梁论据廉颇...

高中议论文各种写法结构及范文

高中议论文各种写法结构及范文议论文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的基本要求是观点正确认真概括有实际意义恰当地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

20xx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格式_提纲_致谢及范文(本科专科通用)

为五月最后统考拼搏稳做王者看谁与争锋毕业论文格式1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2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3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4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5正文毕业论文正...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参考范文和格式要求

陕西中医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题目金匮要略活血化瘀法浅析姓名姚盼学号系别中医系专业班级20xx级中医专升本指导教师杨景峰12级中医学专业1201专升本班毕业论文姓名姚盼学号8120xx401344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

20xx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格式_提纲_致谢及范文(本科专科通用)

不思故有惑不求故无得不问故不知毕业论文格式1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2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3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4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5正文毕业论文正文包括...

高中语文专题辅导:专题十七 议论文写作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专题十七议论文写作重点点击一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1总体评述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以议论作为主要表达方式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评论用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的一种文体作者主要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或...

中药不良反应医学论文范文如下

中药不良反应医学论文范文如下浅谈中药不良反应免费查看全文请登录创新医学网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瑰宝数千年来在人们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经验为我们民族的繁荣昌盛和世界民族医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湖南中医药20xx年答辩论文范文,月玲

浅谈护患沟通技巧的应用年级20xx级专业护理学号XX姓名李月玲摘要目的探讨良好的护患沟通对患者病情恢复所产生的影响方法采用日常护患沟通和特殊情况下的护患沟通两种沟通相结合的方法结果患者病情均有所好转住院时间明显...

论文中本论(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