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读后感

时间:2024.4.13

《菊与刀》读后感

对日本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好感,不是讨厌,但就是不喜欢,也不针对具体的日本人,但就是对日本有所排斥,不会去亲近。但是父亲一直对日本赞誉有加,认为那是一个很强大的民族,有着极强的自制力和责任感,危机意识使得他们变得更加努力积极。他让我多去学习和了解日本,那是一个优秀的民族,这样并不是不爱国,只是眼光不能狭隘。

所以这次看《菊与刀》就是一个让我了解日本这个民族的契机。《菊与刀》本质上是一个报告,一个为了指导美国对日本的战略政策而衍生出来的报告,囿于美国和日本正在交战的情况,不能亲自到日本去感受日本文化,只能通过阅读书籍文献、观看影视资料以及调查在美国的日本人(日本战俘),我承认本尼迪克特已经尽力通过调查和阅读去弥补这些确信,但是没有真正融入到日本自身的文化当中去感受,去真正体验日本生活,依旧站在西方的视角去解读日本的文化,多多少少会给人傲慢的感觉。中国的文化和日本可以说是出于同源,看到一些西方对于我们类似习惯的解读,而且是带着西方人的思维的。比如作者援引夏目漱石《哥儿》当中的人物作为例子,讲述哥儿本来和豪猪(他的同事)关系不错,一次豪猪请他喝了一杯冰水,而后来他和豪猪因人挑拨离间,罅隙渐生。哥儿便因为这杯冰水的钱坐卧难安,非要还清这个钱方觉得安心。而本尼迪克特是这样来评价这件事情的:

对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如此过敏,如此易于受到刺伤,在美国只能在染有流氓习气的青少年的犯罪记录或精神病患者的病历中才能找到,但在日本却视为一种美德。(《菊与刀》第五章:历史和社会的负恩者)

在这句话当中我隐约感觉到了作者傲慢和蔑视的情绪,东西文化差异再所难免,可是也需要带着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去深入探讨和研究,作者站在“人类共通说”的角度来研究日本文化,可是带着这样的西方主观情绪来观察日本真的能够做到客观吗,也真的能够了解日本之所以为日本的原因吗?

我们来看另一位美国人对于《菊与刀》的评价:

《再考察》行文活跃,用语犀利。拉米斯在缕析本氏一生钟情诗歌、积极投身反种族歧视的活动后明言:本氏是美国自由主义传统的优秀代表。然而,“从

印第安文化起步的美国人类学从来都是征服者的科学”,无论进入战时政策研究的初始动机为何,结果是本氏主动把人类学当成武器,实现了与权力的和解。这样,在《菊与刀》中文化相对性和自我批评精神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充满自信的征服者的态度。《再考察》断言:“与其说《菊与刀》是人类学著作,不如说是‘政治论文’或‘政治文学’。”(《日本怎样评价<菊与刀>》陈卫平20xx年06月06日 星期五 北京青年报

拉米斯(lummis,1936-)是一位在日本的大学任教的美国人,其著作《内在的外国——〈菊与刀〉再考察》对《菊与刀》进行了较激烈的批评,得到了后来不少研究者赞同。

撇开《菊与刀》作者本身对于日本文化的态度不谈,这本书在很多细节方面还原了真实的日本生活状态和习惯,而限于历史的局限性,我也很难理解当时日本这样做的原因。

当然,抱着差异的态度去看到不同的文化冲突,也能够更深入了解到日本当前现状,例如“耻感文化”“情义最难接受”以及“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等等这些特性,多多少少我们国人身上都有,所以并不会发现其特别之处,而只有美国人带着困惑的眼睛去观察,才能提炼出这些特别之处。当然,虽然中国的文化和日本有许多类似之处,但是很多东西还是我不能够理解的。尤其是日本绝对的等级观念。

20世纪是我国思想发生巨变的年代,人人都在要求自由平等,要求民主科学,连妇女都要求独立。但是改革远早于中国的日本,依旧有着强烈的等级观念,下级对于上级的绝对服从,以及后来的军国主义思想的盛行也就并不让人觉得惊讶了。日本国民的安全感来源于视等级制度为合法,穷人在其固有的阶级里安贫乐道,制度的保障给予了他们安全的来源,而变化,对等级的打破容易造成他们的恐惧感。

《菊与刀》书中提到的日本更注重精神的力量,“日本的广播电台经常叫嚷说:‘物质资源是有限的,没有千年不灭的物质,这是永恒的真理。’这种对精神的信赖被原原本本地应用于战争的日常行动。在他们的战术手册中有一句口号:‘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上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妄图用精神战胜科技,这样的情形感觉是在今天的朝鲜可能发生的事情。我很诧异为

何居然会有人相信。不过再回头看看今天国内流行的鸡汤文,或许若干年后的人们也会奇怪,为什么这种文章也能横行于世。

接下来是日本的儿童教育,日本习惯于约束成人而对儿童和老人放纵地多。对于小孩,是更多地宽恕,仁爱地将其过错归咎于年龄,而对于儿童的学习,都是长者手把手的传授,耐心至极。而对于老人,则是基于等级观念的服从,长者是上级,有“孝”的约束,晚辈要替其承担责任,甚至无论对错的忠于,婆媳矛盾总是以媳妇容忍退让结束的。这就是日本自由度随着年龄变化的u型曲线。

书虽然还没有看完,但是说实话挺感兴趣的。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热衷于看《菊与刀》,或许是日本侵华战争的阴影还留在心里,即便是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我们,都还是有着隐痛在的,于是我们便希望借助这本书,了解那个民族,了解他们一切行为的出发点,了解他们当年犯下罪行最根本的原因何在。


第二篇:日本人的矛盾性格 读《菊与刀》有感


菊花与刀读后感——日本人的矛盾性格

一、日本人的双重性格及其形成原因

鲁思?本尼迪克特在其著作 《菊与刀》 中指出,“菊” 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用菊与刀和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也就是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一) 日本人的矛盾性格

在日本,“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的标志。在日本人的心目中,“菊”表现了一种坚忍不拔, 奋斗不息的顽强蒸蒸日上前进的一种精神。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发动了令人不能忘记的侵略战争,给我们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伤害,特别是战后日本表现出的漠然的态度, 更让我们感到无比愤怒的同时,又感到难以理解日本人的内心想法。面对核武器的威胁与中国东北地区的丧失,日本天皇裕仁与内阁开始重新考虑投降。由自身的不投降政策,即不惜一切代价反抗到底的做法到后来的投降,并立即对美国表现出期望合作的一种态度,这样一种180度的大转折实在是令人难以想象的。日本人的这种表现仿佛让其他民族的人们觉得日本人正试图使得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由暴力好斗转变为善良顺从,并企图希望战争中遭受日本暴行的人们能够原谅自己所犯下的罪行。

日本武士精神, 它即是日本武士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又是日本武士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武士精神的核心内容是:效忠主人,忠诚之上;以武为本,崇拜武道。“刀”原本就是血腥、刚烈、尖锐、冷酷、残忍的象征。日本的传统武士就要求必须坚忍不拔,在危险和困难等一切困苦中也要表现的处之泰然。日本武士精神,着重表现在战争中,在日本武士精神这一表现中原本就是将人性忘却的一种冷酷、残忍表现。鲁思?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 这本著作中提到 “美国一贯追逐强大, 日本则一贯重视非物质资源。日本也像美国一样开展增产运动,但日本增产运动的基础却在于其独特的前提。他们说,精神就是一切,是永存的。日本现代战争电影通篇都只讲牺牲和苦难,在泥泞中的行军、苦战和胜负未卜的煎熬、 银幕上看不到胜利的镜头,看不到阅兵式、军乐队、舰队演习和巨炮等鼓舞人心的场面,幸存者残疾、瘸子、盲人,家中人集聚在一起悲悼丈夫、父亲,失去了生计维持者,仍然鼓起勇气活下去。但是,日本将这一点更明显的表现在对其他国家的侵略上,对外扩张的野心最终致了日本在侵略战争中所犯下滔天大罪。

(二) 日本人矛盾性格形成原因

日本儿童所受的教育在 《菊与刀》 中提到,日本允许婴儿和老人有最大的自由和任性。随着幼儿期的过去,约束逐渐增加, 直到结婚前后个人自由降至最低线。这个最低线贯穿整个壮年期,持续几十年,此后再次逐渐上升。过了六十岁,人又几乎可以象幼儿那样不为羞耻和名誉所烦恼。日本婴儿有足够的自由和快乐感,文中提到,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将日本人给婴儿喂奶的习惯和美国人给婴儿喂奶的习惯相比,美国父母让其孩子们知道他们的小小愿望并不是世界上最高的命令,他们规定其孩子的授乳时间和睡眠时间,时间未到的时候, 不管孩子怎么哭闹也要让他们等待。不按规定,就会受到处罚。但是,日本父母并非如此。日本儿童可以享受无尽的快乐和自由。但等到男童十岁的时候,就要开始学习“对名分的信义”这句话意思就是“义在憎恶受辱”男孩还要学习一些相应的规矩,那就是“在何种下可以直接攻击对方,在何种情况下采用间接手段洗刷污名。”

日本成年人总是会在工作中、生活中等各方面受到家庭和社会的约束,他们总是高度紧张以避免惨败,表现为一种巨大力量,使日本成为东方领袖和世界一大强国。但是,这让成年日本人承受了非常沉重的压力。日本人这种矛盾的性格,使其为他们所奋斗的生活方式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以至于他们自愿放弃了各种最基础的自由。

正如书中描述的那样:日本人既生性好斗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又崇尚美;既骄傲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屈能伸;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

逆;既勇敢而又怯懦;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日本的卡斯特等级制度,宣扬了天皇至上的理念,同时也是的日本从没发生过改朝换代的革命的重要因素。作者在书中得出了不同与欧美罪恶感文化的日本文化是耻辱感文化。罪恶感文化是靠内心服罪来行善的,而耻辱感文化是靠外部约束力行善的。不同与中国的“仁”,日本人认为这是给道德低的人设置的标准。日本人的灵魂里是没有善恶之分的,有的只是柔和与凶猛。在不同场合这俩个都是善德,都是需要的。日本以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为名的侵略战争,他们认为是一种道德输出,不是以侵略来看待的。作者着重强调了日本人义务、义理,恩情,人情等,并从日本儿童教育分析他们。在日本,义务是无限的,包含了忠孝两个方面的责任,即忠于天皇和对血缘家族的责任。天皇和父母的恩情是永远都还不玩的。而义理,往往是不情愿不愉快的,有限的。比如对姻亲家庭的责任。这些只是作为义理,不像义务那样责任重大,但人们也不愿背上违背义理的骂名,这是一种耻辱。欧美人对爱的付出是自由、慷慨、无条件的,拿父母对孩子的爱来说,他们不求回报,因为他们的孩子也会有孩子也会将爱传递下去,但日本人对爱的付出则是有条件的,有回报的。同时又认为这种爱,恩情是还不清的。这给付出爱的人和接受爱的人都增加了更多的压力。

更多相关推荐:
《菊与刀》读后感

姓名綦婷学号1108090055班级11文管01菊与刀读后感菊与刀这本书让我对日本有了更加有文化深度的认识也让我对日本这个民族有了更多的疑惑为什么同在亚洲却是两种文化为什么日本从中国学过去的东西却与中国完全不一...

菊与刀读后感

深入认识自己看ltlt菊与刀gtgt有感最近从书摊上偶得由线装书局出版的ltlt日本四书gtgt由于时间匆忙只读完了ltlt菊与刀gtgt一书故而知能谈谈自己读完这一书的感受我明确我没有完全把握这本书也明确自己...

菊与刀读后感

由lt菊与刀gt所想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美国亟需制定战后对德日的政策对日本美国不太了解当时有两大问题需要研究第一日本政府会不会投降盟军是否要进攻日本本土而采用对付德国的办法第二假若日本投降美国是否...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如果问你对日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我估计大部分人会脱口而出不好如果问你对日本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我估计大部分人还是会脱口而出不好以上并非我的恶意揣测根据中国日报社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与日本言论NPO组织共...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菊与刀美国鲁思本尼迪克特著她根据文化类型理论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把战时在美国拘禁的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大量参阅书刊和日本文学及电影写成报告依据当时背景当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美国亟需...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最近看到一篇新闻是日本官方关于民众对于中国印象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3的日本民众对中国没有好感联系到中日两国的各种历史和现实纷争相信大多数的中国人也会像我一样对这样的结果丝毫不感到意外甚至如果在...

菊与刀读后感

第二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0602陈杰学号2601060213ltlt菊与刀gtgt读书笔记选择书的理由首先源于个人的兴趣日本一直对我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名词从小在电视剧那里学到一两句日语开始日本对我来说是熟悉而...

《菊与刀》读后感

读菊与刀认识到的中国与日本文化模式的差异本尼迪克特从菊花所象征的日本人内心情感和日本刀所象征的社会责任感入手深入探讨了人类的无意识性找到了日本文化与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所在菊与刀从对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看法讲起讲...

菊与刀读后感

矛盾的民族菊与刀读书笔记菊与刀作者美鲁思本尼迪克特田伟华译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时间20xx81页数216阅读时间20xx年11月内容简介日本一个小小的弹丸之地一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岛国一手造就了一场世界大战另一...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菊与刀是一部介绍日本国民性的书是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从事日本民族性的研究而提交的一份研究报告是一本分析日本人文化性格的图书而作为一名日语专业的学生想要对日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有所...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假期收到南开大学通知书的时候我心中倍感喜悦但是在激动的同时我也认真阅读了录取通知书并根据通知书上的建议读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其中鲁斯本尼迪克特所著的菊与刀读来感触良多菊与刀一文既是一部研究日本人性格...

菊与刀 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ChrysanthemumAndSword是一本文化社会学范畴的书美国学者在战时对日本文化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探索最初的目的是寻求一种了解日本思想体系的模式作为二战时期的某种需要未想战争结束后这本带有...

菊与刀读后感(3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