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与刀读后感(洪杰)

时间:2024.3.19

读后感

《菊花与刀》向我们展示了日本这个民族的历史、生活和个性。阅读《菊花与刀》 ,加深了我们对日本这个民族的了解。

菊花,象征着和善、文雅、美丽、隐逸、适应;刀,象征着尚武、好斗、蛮横、刻板,两样具有含义相反的事物,成为描绘日本这个民族的事物,不难看出日本这个民族的矛盾性,而这也是其奇异的双重性格。

日本,一直以来是个敏感的话题,全世界的人民都对它有一种复杂的情感,作为二战的罪魁祸首,日本是令人厌恶憎恨的,但是,作为世界几大经济体之一,日本这个岛国又不得不令人敬佩。

在我看来,日本民族很奇怪。一首旋律奇怪的“能乐”会令人惊骇,哀伤,却不知道哀伤些什么,所以有人说日本是一个“物哀”的民族,日本的国歌“君王的朝代”就证明了这一点,“吾皇盛世兮,千秋万代,沙砾成岩兮,遍生青苔……”旋律如同哀乐,给人以沉重的历史感。然而不仅日本的音乐如此,日本的文学也是这样。

但是,日本也是一个很懂得追求美和自然的国家:低矮,木质,朴素的房子,拉开拉门,地上是平铺着的榻榻米,门外是假山池沼,房中主人正坐人席上,沏上一杯清茶,这是日本常见的生活。日本人也好清洁和泡澡,泡在热水里是日本人的享受。娱乐生活同样丰富,多才多艺的艺妓载歌载舞,今日的东京一片繁华。

既然日本人是个“物哀”的民族,那日本人又为什么这么会享受呢?这就体现了日本人的双重性格。

日本人的双重性格还体现在对战争和生命的态度上。在日本,天皇的威信比中国的皇帝还要巨大,日本人从小就被灌输忠君的思想,乃至献出生命。菊花,就是皇室的族微,然而,美是一回事,国家的发展是另一回事。天皇一边在欣赏菊花的静美时,一边大肆宣扬武士道精神,成了武士尊严的象征。书中向我们提到一个词:“义理”,中国朱熹理学的词语,它的意思是“必须去做的道义的义务”,忠君也是“义理”。武士重视义理甚至以生命为代价,当自认为败坏了名誉或愧对于天皇,他们会采取残忍的极端的方式谢罪:剖腹自杀。在腹部划出一个十字。有时,这种壮烈的谢罪也出现在日本妇女身上,有的妇女为了鼓励丈夫不畏惧战场上的伤亡而自杀,古日本人往往也会自残来证明自己忠心或诚意,这在外界的人眼里完全是不可理喻的行为。 因为天皇,他们对战争毫无畏惧,武士道精神也助长了侵略的本性。从中,日本人给人的印象就是刀之冷酷极端,丝毫不见菊花的飘逸端庄。

然而,日本人无可否认是个“礼仪之邦”,尊重他人,尊重生命。在日本生活中,见长辈鞠躬,坐姿仪态符合礼仪一直是行为准则,在开饭前,他们也往往做仪式,据说他们饭前说的话是“感谢你命延我命”,从中,日本人给人的印象就是菊花的飘逸端庄,丝毫不见刀之冷酷极端。

书的最后一章介绍了战后的日本人开始对过去了进行反思。按照世界的发展趋势,世界是和平的,日本若想继续发展,就必须适应世界发展的趋势,但是,“武士道”不甘服输,“士可杀不可辱”的性格令当今一些日本人还不愿承认战争的谬误。这又是日本的一个矛盾所在。

日本人的双重性格还体现在很多方面,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

但是另我奇怪的是,本尼迪克特作为《菊花与刀》的作者,为什么会对日本了解这么深,比日本人自己还清楚透彻?不过,看了《菊花与刀》之后,的确是收获挺大,最起码让我全面认识了这个民族,也让我正确客观的认识这个民族。


第二篇:菊与刀


《菊与刀》读书报告

班级:2009级社会工作1班

姓名:郝佩玉

学号:20091031128

指导老师:谢媛媛

《菊与刀》读书报告

【摘要】《菊与刀》作为研究日本文化的必读书目,详细的介绍了日本的文化。金克木先生说,文化就是“国情”,就是“国民性”,日本文化就是“日本人”。《菊与刀》为我们描述了日本民族的耻感文化,以及其国民性的两面性,让我们重新认识与发现日本。

【关键词】日本民族 耻感文化 两面性

【正文】

一、写作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美国亟需制定战后对德、日的政策。对德国,美国比较了解,政策也比较明确,即武装占领,直接管制。对日本,美国不太了解。当时有两大问题需要研究:第一,日本政府会不会投降?盟军是否要进攻日本本土而采用对付德国的办法?第二,假若日本投降,美国是否应利用日本政府机构以至保存天皇?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美国政府动员各方面专家、学者研究日本,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就是受美国政府委托研究的成果。由于当时美国和日本正在交战,她无法到达日本进行实证研究,于是她决定把战时在美国拘禁的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凭借到过日本的西方人写的游记及其其他书籍报刊和日本文学作品、电影——宣传片,历史片,以及描写京东和农村现代生活的影片来进行研究分析,整个研究成果绝不仅仅是归纳和整理,而是根据文化类型理论,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写成的报告。报告中推断出的结论是:日本跟德国不同,不能用对付德国的办法对付日本;日本政府会投降,美国不能直接统治日本,要保存并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机构,天皇也是必须保留的,。19xx年,本尼迪克特把这份报告整理成书出版,立刻在日本引起强烈反响。本尼迪克特认为,“只有高度注意一个民族生活中的人类日常琐事,才能充分理解人类学家这一论证前提的重大意义:即任何原始部落或任何最先进的文明民族中,人类的行为都是从日常生活中学来的。不论其行为或意见是如何奇怪,一个人的感觉和思维方式总是与他的经验有联系的。”

后人对此书的评价不一,有些学者称此书是“社会科学研究直接运用于政治实际操作的杰出例证”,是学习人类学、社会学的必读书目。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此书缺乏实证主义研究视角,在理论分析和资料整理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缺陷。例如,作者把分析的重点放在搞清平均的日本人的行动和思考方法的模式上,而忽视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其实,日本人中也存在着阶层、地域和职业、年龄等具体差别,这些差别会带来行动和思考方法的差别。另外,她在分析日本文化和民族性格时把其作为静止的东西来看待,而忽视了历史的变化,其实日本人行动和思考方法中存在的相互矛盾要素,有的是来自于不同场合,有的则来自于历史环境的变化,如看不到问题的历史的一面,就不能对日本文化做进一步的深入探究。还有,由于作者没有到过日本,也存在资料和信息方面的限制等。但是我个人还是非常非常认可这本书的,对于一个民族的研究,最好的方法应该是实地调查(本尼迪克特认为这是文化人类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深入所要研究的地区,观察他们的日常行为,感受他们的生活,区分出哪些信息是关键的,哪些是非关键的。但是因为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客观条件的限制,本尼迪克特无法到达日1 金克木 记《菊与刀》——兼谈比较文化和比较哲学 《读书》19xx年第六期

本进行田野调查,但是通过间接的资料,却能够将一个民族的国民性透析的如此透彻,实属不易。读起《菊与刀》的每一章节,都有一种深有强烈的同感,觉得这个民族就该这样,就是这样。

二、拥有强烈信仰的日本民族

2“菊”本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但本尼迪克特在以此命名本书时,似乎并未从这种含义出发,而是以“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窦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等,)作者把日本文化的特征概括为“耻感文化”,认为它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其强制力在于外部社会而不在于人的内心。

日本人的“耻感文化”让我们理解了为什么至今日本不承认侵略中国的非法性,我觉得这是日本人的一种内心的信仰。3日本人对待战争的态度与西方国家完全不同,他们认为各国只要拥有绝对主权,世界就会处于无政府状态,日本有必要为建立等级秩序而奋起作战。当然,这一秩序的领导只能是日本。因为只有日本代表了一个真正自上而下的等级制国家,并真正懂得“各得其所”的必要性。日本和西方国家的区别并不在于日本毫不关心物质装备,而是日本视战舰枪支为其内在精神的外在象征,犹如武士的配刀是他的道德品质的象征一样。日本认为精神是主要的、永恒的。物质虽然必要,但是物质是瞬间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的报纸、广播反复强调:只有视死如归才是美德,小心谨慎是可耻的。日本士兵被教导说:死亡本就是精神的胜利,我们队伤着的细心照顾就好比飞机上的救生设施,是违背了英雄主义的。这种牺牲精神最极端的表现就是他们的不投降政策,因为他们认为光荣就意味着战斗至死。他们的行为准则是:选择了一条道路便要全力以赴,一旦失败,他们会自然的改弦易辙。除了对待战争是这样的态度外,他们对日常生活中的其他事物也是如此。日本人对于连续的工作等沉重的,令人疲惫的事物时,说:“我们身体越疲惫,意志就越高昂,精神高于一切”。

日本人的信仰,是他们长时期精神内化和父母教育的结果,父母从小就会教育孩子要懂得“各安其分,各得其所”,因此他们的等级制度也得以传承。美国人讲求平等,讲求自由,但是日本人却相反,他们和中国封建时代一样,讲究等级制度,讲究绝对的服从。但是他们的等级制度又和中国有所不同。中国人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下对最高统治者——皇帝形成的不是崇拜,而是恐惧,尤其表现在中国农民和上层管理阶级,“伴君如伴虎”意即如此。中国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日本并不存在。日本对最高统治者天皇表现出的不是畏惧,而是忠诚,绝对的忠诚。如果对于西方人来说, 一切都来自于上帝, 那么对于日本人来说, 一切都来自于天皇4。(张茂增 赵付立 20xx年)。天皇俨然已经成为日本人的一种精神信仰。观看过抗战影片的人都知道,日本人在自杀时,都会说天皇万岁之类的话。他们觉得自己是死有其所,他们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在日本和中国,都有“报答父母之恩”的义务。日本人把“报恩”分为各种具有不同规范的不同范畴:一种是数量持续时间上都是无限的,一种是数量相当,须在特定时间内还清的。“无限报恩”,日本人又称为“义务”即他们所说的“难报恩于万一”。一个人的义务又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对父母之“恩”的报答为“孝”,对天皇之“恩”报答为“忠”。这两种义务都是必须履行的,是所有人生而有之5的。

6能够表现出日本人具有坚定信仰还有他们的“耻感文化”。所谓耻感,即个体在社会中2

3 吕万和 《菊与刀》——译者序言 商务印书馆 19xx年4月 本尼迪克特 《菊与刀——战争中的日本人 商务印书馆 20xx年 4 张茂增 赵付立 人类学家眼中的日本世界——从菊与刀看日本民族文化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xx年第十卷第五期

5 本尼迪克特 《菊与刀》—— 报恩于万一 商务印书馆 20xx年 6 吴超之 王玥 从菊与刀看日本人性格的两面性 语言文学

的位置和行为、所作所为的后果在别人看来是否受到嘲笑、侮辱。如果社会和他人对其表示排斥,他的一切都将会判上“死刑”。日本人的这种“耻感文化”与西方人的“罪感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别。提倡建立道德的绝对标准并且依靠它发展人的良心,这种社会可以定义为“罪感文化”。人们可以通过祷告、坦白、忏悔来赎罪,以此解脱心灵上的枷锁。而“耻感文化”则是“真正的耻感文化依靠外部的强制力来做善行”,日本人没有坦白、承认自己有错的习惯。假如他的行为是违反道德标准的,但没有被社会其他人得知,那天就没有“羞耻感”,从而也不认为自己有错。(吴超之、王玥 20xx年)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日本人战后不承认侵华的非合法性。如果他们承认了错误,那就相当于否认了自己的行为,这样会被世界其他民族所“耻笑”。日本人想通过修改教科书这种行为来掩盖自己的罪行,得到本族人民的认可,也是为自己“洗刷污名”,这样他们才会觉得安心。

7《菊与刀》所存在的不足是由于受当时条件的限制,本尼迪克特没能亲自到日本进行实地考察,加之她不懂日文,对日本历史也欠缺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有时会忽视了历史背景的探讨,造成许多资料分析上的错误,把过去和现在混为一谈,忽略了年龄、阶层、职业的区别。这样所概括出的日本国民性特征难免会存在一定的偏差。对于产生这些不足的原因,本尼迪克特在书中也作了一些客观的说明。相对于不足我们更应该看到它本身所产生的意义。保留天皇制的建议使得美国对日本的占领既没有引发大规模的暴力反抗,也没有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刘毅 关丹 20xx年)。如果取消了日本的天皇制度,那么日本人将失去他们的信仰,一个民族的信仰遭到侵犯,那么后果是不堪想象。

三、阅读感想及思考

其实在阅读《菊与刀》的过程中,一直有一种“感动”的情怀萦绕着我。我不知道这样说会不会有些不恰当,毕竟他们是侵略过我们中国的,毕竟他们制造了可怕的30万南京大屠杀,可怕的细菌战??但是,我相信无论是从人类学角度,还是社会学角度,都需要一种价值中立的视角。日本民族对中华民族的造成的伤害,是客观事实。但是对于他们对于自己本民族那种坚定的信仰,也是值得我们佩服的。

读完《菊与刀》,我觉得我们需要的是反思而不是批判。这本书描写的是二战时期的日本人,他们向我们展现的是不服输,不投降的“武士道精神”。即使被俘虏,也不会投降。他们不会将死看做是一种苦难,而是为了天皇,为了伟大的日本民族。但是为什么我们中国却出现了那么多的汉奸(这并不是否定那些为了中华民族而牺牲的英雄)。我们不得不反思,中国人是不是太缺少一种信仰?

每个民族都应该有自己的信仰,即使不被其他民族认可。记得有一句话大概是这样说的——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果一个民族缺少了信仰,那么便少了一些奋斗的力量,这个民族也难以屹立于世界。共同的信仰是一种力量,让大家的心紧紧的连在一起。日本人的每个行为——报恩、报仇、对天皇的绝对忠贞等,都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责任,这就是精神的力量。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菊与刀》也是这样。每个人的视角不同,便有不同的感受。一个合格的社会工作者,是不会批判一个民族的野蛮性,而是会持有包容的态度。接纳不等于接受,我们不应该因为日本侵华而对日本持有偏见,不认可他们文化中的积极部分。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是受其特定的历史,地理因素相互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尊重一个民族的文化就等于尊重这个民族。我们不应该拿中国文化的视角去批判日本文化。

当然,《菊与刀》向我们展示的是一百多年前的日本人,我们不应该因为这本书,而对日本民族形成思维定势。明治维新打开了日本的国门,日本人民在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这也是现在很多人批判此书的原因之一。 7 刘毅 关丹 鲁斯本尼迪克特和菊与刀 国际问题研究 20xx年

《菊与刀》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类学家的素养。本尼迪克特是一个深受西方价值,文化影响的人,但是她在研究的过程中,一直持有包容的态度。她的书中,没有表现出对以日本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的批判,也没有在写书的过程显现出任何价值植入的倾向。作为一个外来民族的人,能够对日本民族的文化剖析的如此深刻,所经历的艰辛和付出的努力是我们常人所难以想象的。

参考文献:

[1] 金克木 记《菊与刀》——兼谈比较文化和比较哲学 《读书》19xx年第六期

[2] 吕万和 《菊与刀》——译者序言 商务印书馆 19xx年4月

[3] [5] 本尼迪克特 《菊与刀》 商务印书馆 20xx年北京

[4] 张茂增 赵付立 人类学家眼中的日本世界——从菊与刀看日本民族文化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xx年第十卷第五期

[6] 吴超之 王玥 从菊与刀看日本人性格的两面性 语言文学

[7] 刘毅 关丹 鲁斯本尼迪克特和菊与刀 国际问题研究 20xx年

河北理工大

更多相关推荐:
《菊与刀》读后感

姓名綦婷学号1108090055班级11文管01菊与刀读后感菊与刀这本书让我对日本有了更加有文化深度的认识也让我对日本这个民族有了更多的疑惑为什么同在亚洲却是两种文化为什么日本从中国学过去的东西却与中国完全不一...

《菊花与刀》读后感

东莞理工学院12电卓菊花与刀读后感说句实在话在我读菊花与刀这本书之前并未觉得日本的文化和我们会有太大的差异毕竟日本与中国相邻我们两国之间的渊源也不浅在听形势与策略讲座时老师对日本的介绍让我很惊讶甚至不能接受日本...

日本人的矛盾性格 读《菊与刀》有感

菊花与刀读后感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一日本人的双重性格及其形成原因鲁思本尼迪克特在其著作菊与刀中指出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用菊与刀和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也就是日本文化的双重性一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在日本菊...

菊花与刀 读后感

菊花与刀是日本皇室和武士道德象征正如书中描述的那样日本人既生性好斗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又崇尚美既骄傲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屈能伸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怯懦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

《菊花与刀》读书笔记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的诸模式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大学生如何理解深受中华文明影响却给中华文明带来过深重灾难的日本文化始终是我们最值得关注的课题之一历史的耻辱和现实的差距使得许多中国青年在面对日本时冲动的情绪往往超越理性的...

菊与刀读后感

深入认识自己看ltlt菊与刀gtgt有感最近从书摊上偶得由线装书局出版的ltlt日本四书gtgt由于时间匆忙只读完了ltlt菊与刀gtgt一书故而知能谈谈自己读完这一书的感受我明确我没有完全把握这本书也明确自己...

菊花与刀读后感

人类天然的种族共性矛盾的综合体读菊花与刀有感菊花与刀是日本皇室与武士道德的象征在本文中鲁思本尼迪克特用菊花与刀这两种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事物来揭示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性格的双重性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动人的艺术性在书中作...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日本人呈现给我们的是极为矛盾的行为这也是书名的意旨所在菊与刀象征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他们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忠贞而又易于叛变本书通过对等级制度恩与报恩义理与人情耻感文...

读《菊花与刀》有感

读菊花与刀有感菊花与刀是作者鲁丝本尼迪克特为了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制定对日本的政策方针而定的这本书从西方人看世界的角度对日本社会各个方面加以阐述其中包括日本人的战争精神日本人的社会地位阶层日本人对天皇的忠...

菊与刀 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鲁思本尼迪克特是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诗人1887年6月5日生于纽约原姓富尔顿Fulton两岁丧父其祖先曾参加美国独立战争19xx年毕业于瓦萨尔学院大学时期主修英国文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x...

读《菊与刀》有感

读书笔记读菊与刀有感一作者简介菊与刀这本书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民族学家本尼迪克特所著本尼迪克特1887年生于纽约原姓富尔顿19xx年毕业于瓦萨尔学院大学期间主修英国文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xx年赴欧回国后...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期20xx20xx第一学期分院基础学院学生姓名陆梦专业班级10日语1班学号1041040114任课教师蒋宝麟二一年一月菊与刀读后感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文汇出版社20xx年...

菊花与刀读后感(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