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矛盾性格 读《菊与刀》有感

时间:2024.3.19

菊花与刀读后感——日本人的矛盾性格

一、日本人的双重性格及其形成原因

鲁思?本尼迪克特在其著作 《菊与刀》 中指出,“菊” 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用菊与刀和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也就是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一) 日本人的矛盾性格

在日本,“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的标志。在日本人的心目中,“菊”表现了一种坚忍不拔, 奋斗不息的顽强蒸蒸日上前进的一种精神。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发动了令人不能忘记的侵略战争,给我们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伤害,特别是战后日本表现出的漠然的态度, 更让我们感到无比愤怒的同时,又感到难以理解日本人的内心想法。面对核武器的威胁与中国东北地区的丧失,日本天皇裕仁与内阁开始重新考虑投降。由自身的不投降政策,即不惜一切代价反抗到底的做法到后来的投降,并立即对美国表现出期望合作的一种态度,这样一种180度的大转折实在是令人难以想象的。日本人的这种表现仿佛让其他民族的人们觉得日本人正试图使得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由暴力好斗转变为善良顺从,并企图希望战争中遭受日本暴行的人们能够原谅自己所犯下的罪行。

日本武士精神, 它即是日本武士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又是日本武士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武士精神的核心内容是:效忠主人,忠诚之上;以武为本,崇拜武道。“刀”原本就是血腥、刚烈、尖锐、冷酷、残忍的象征。日本的传统武士就要求必须坚忍不拔,在危险和困难等一切困苦中也要表现的处之泰然。日本武士精神,着重表现在战争中,在日本武士精神这一表现中原本就是将人性忘却的一种冷酷、残忍表现。鲁思?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 这本著作中提到 “美国一贯追逐强大, 日本则一贯重视非物质资源。日本也像美国一样开展增产运动,但日本增产运动的基础却在于其独特的前提。他们说,精神就是一切,是永存的。日本现代战争电影通篇都只讲牺牲和苦难,在泥泞中的行军、苦战和胜负未卜的煎熬、 银幕上看不到胜利的镜头,看不到阅兵式、军乐队、舰队演习和巨炮等鼓舞人心的场面,幸存者残疾、瘸子、盲人,家中人集聚在一起悲悼丈夫、父亲,失去了生计维持者,仍然鼓起勇气活下去。但是,日本将这一点更明显的表现在对其他国家的侵略上,对外扩张的野心最终致了日本在侵略战争中所犯下滔天大罪。

(二) 日本人矛盾性格形成原因

日本儿童所受的教育在 《菊与刀》 中提到,日本允许婴儿和老人有最大的自由和任性。随着幼儿期的过去,约束逐渐增加, 直到结婚前后个人自由降至最低线。这个最低线贯穿整个壮年期,持续几十年,此后再次逐渐上升。过了六十岁,人又几乎可以象幼儿那样不为羞耻和名誉所烦恼。日本婴儿有足够的自由和快乐感,文中提到,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将日本人给婴儿喂奶的习惯和美国人给婴儿喂奶的习惯相比,美国父母让其孩子们知道他们的小小愿望并不是世界上最高的命令,他们规定其孩子的授乳时间和睡眠时间,时间未到的时候, 不管孩子怎么哭闹也要让他们等待。不按规定,就会受到处罚。但是,日本父母并非如此。日本儿童可以享受无尽的快乐和自由。但等到男童十岁的时候,就要开始学习“对名分的信义”这句话意思就是“义在憎恶受辱”男孩还要学习一些相应的规矩,那就是“在何种下可以直接攻击对方,在何种情况下采用间接手段洗刷污名。”

日本成年人总是会在工作中、生活中等各方面受到家庭和社会的约束,他们总是高度紧张以避免惨败,表现为一种巨大力量,使日本成为东方领袖和世界一大强国。但是,这让成年日本人承受了非常沉重的压力。日本人这种矛盾的性格,使其为他们所奋斗的生活方式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以至于他们自愿放弃了各种最基础的自由。

正如书中描述的那样:日本人既生性好斗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又崇尚美;既骄傲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屈能伸;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

逆;既勇敢而又怯懦;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日本的卡斯特等级制度,宣扬了天皇至上的理念,同时也是的日本从没发生过改朝换代的革命的重要因素。作者在书中得出了不同与欧美罪恶感文化的日本文化是耻辱感文化。罪恶感文化是靠内心服罪来行善的,而耻辱感文化是靠外部约束力行善的。不同与中国的“仁”,日本人认为这是给道德低的人设置的标准。日本人的灵魂里是没有善恶之分的,有的只是柔和与凶猛。在不同场合这俩个都是善德,都是需要的。日本以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为名的侵略战争,他们认为是一种道德输出,不是以侵略来看待的。作者着重强调了日本人义务、义理,恩情,人情等,并从日本儿童教育分析他们。在日本,义务是无限的,包含了忠孝两个方面的责任,即忠于天皇和对血缘家族的责任。天皇和父母的恩情是永远都还不玩的。而义理,往往是不情愿不愉快的,有限的。比如对姻亲家庭的责任。这些只是作为义理,不像义务那样责任重大,但人们也不愿背上违背义理的骂名,这是一种耻辱。欧美人对爱的付出是自由、慷慨、无条件的,拿父母对孩子的爱来说,他们不求回报,因为他们的孩子也会有孩子也会将爱传递下去,但日本人对爱的付出则是有条件的,有回报的。同时又认为这种爱,恩情是还不清的。这给付出爱的人和接受爱的人都增加了更多的压力。


第二篇:从《菊与刀》中看日本人性格的特殊性


从《菊与刀》中看日本人性格的特殊性

。黎丽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

擒要《菊与刀》是美国文化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的一部经典的研究日本文化类型的著作.作者以比较文化、比较哲学的方法来论及到日本民族性格文化的特殊性。提出‘?耻惠文{匕-,对名誉的看重魔尽忠天皇等方面来认识和了解日本民族.关奠词《莉与刀》民族性格耻感文化尽忠天皇

文章编号:167l-0703(2009)08.339-02

界定一个民族性格的特征,凭一句话或者某句言论来下

定义,不是那么轻而易举就能办得到的,这需要超于常人的深

刻的洞察力和博学而又独特的文化底蕴的储备。而且,即使

是确定地论及某一个民族的性格文化时,这还需要大量的实

证和论据来给人一种强有力的说服。因为这并不是一种想象

和假设出的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背景的涉及,而是呈现给世人

面前的一份有价值的学问证明。美国女人类文化学者鲁思?

本尼迪克特所著文化学著作‘菊与刀》是一部研究日本文化类

型的经典著作.在日本国内,一个外国学者所论述的日本民

族性格文化的书竟受到了极为广泛的关注,产生了巨大的影

响,且60年来畅销不衰,这不得不使人进行研究并思考日本

国民性格中的特殊性了.“菊”是日本皇室家徽的象征:“刀”

是日本武士文化的象征。本尼迪克特用此两种看似截然相反

的象征物来说明一个问题,即日本人性格的矛盾性,“生性极

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

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

又易于叛变……”.从我们中国人的视角来看,这看来不可调

和的矛盾形容一个民族性格特征,那企不是精神分裂,压力过

大?但是,日本人就是那样独特、与众不同、异于别国文化而存

在于世界的特殊民族.‘菊与刀》正是我们了解日本大和民族

性格文化的一部有价值的著作。

二战后,德日败局已定。美国因对日本文化的不了解,为

求得对日采取怎样的统辖政策,来改善美与日的战后关系而

委托人类文化专家本尼迪克特去研究日本民族的文化特征.

‘菊与刀》正是她对日本国民性的研究成果。她运用多种文化

学理论和独特的文化类型视角,阅读了大量的书刊和文学作

品,以当时战后被捕的日本人为调查对象。而最重要的是,她

能采取宽容的态度和系统研究的精神,去了解异于自己民族

的文化。鼓励世界多种不同文化存在的必然性,还把两国差异

较大的文化就同一问题进行比较分析,这是她客观的研究方

法.同时,也从一个侧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知文化的角度.

“耻感文化”是日本人民族性格中的一个方面。所谓“耻

感”,即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行为、所作所为的后果在别人

看来是否受到嘲笑、侮辱.如果社会和他人对其表示{|斥、讥

笑,那么他就会感到受到了耻辱,心理上就会蒙上了一层阴

影,他的一切都将会判上了“死刑”.日本人这种“耻感文化”

与西方人的“罪感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别。“提倡建立道德的

绝对标准并且依靠它发展人的良心,这种社会可以定义为‘罪

感文化….由此可以得知,“罪感”,即人的良心,自我意识里

的犯罪感.一个人在社会上的行为被认定为是错误的,违反

道德标准的,那么不用别人说,他自己都会自责,认为在良心

上犯了罪,通过祷告、坦白、忏悔来赎罪,以此解脱心灵上的枷

锁.这种“罪感文化”起源于西方基督教中的“原罪观”.从人

200类始祖亚当、夏娃背负着“原罪”而被逐出伊甸园之始,人生来就是有罪的,一生注定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内省以求得到上帝的宽恕.所以人的道德和良心都受制于上帝,只有不断地向上帝忏悔,承认自己的行为违反了上帝的要求,那么他才能减轻内心的重负。而“耻感文化”却截然相反,“真正的耻感文化依靠外部的强制力来做善行”,也就是说,个人在社会上的行为是以他人的评价作为标准。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受到了社会其他人的批评和捧斥,那么他会强烈地感到自己受到了羞辱,而没有了个人的地位.“耻感文化”中没有坦白、承认自己有错的习惯。假如他的行为是违反道德标准的,但没有被社会其他人得知,那他就没有“羞耻感”,从而也不认为自己有错,所以,外部强制力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来制约着日本人的行为.日本人在生活中,为人处世方面都会避免“羞耻感”的产生。所以,名誉在他们看来显得极其重要。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持名誉,在别人眼里看来找不出任何可以讥笑和批评的地方.他们会说:全世界的眼睛如何注视着他们,即使所有一切细微的活动都暴露在太阳下面。因此我们不难理解,日本是一个尚礼的国家,他们用种种礼节来制约着日常的行为,为避免受到羞辱而宁可把一些事态控制在最低限度.如书中所举出的一个例子:主人迎接客人必换上新衣并以一定的礼节.如果访问农家时,他还穿着劳动服,那么必不得相见,须穿上新衣时,才得以见面,即使让客人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无法想象这种“耻感文化”在我们民族中的作用,但是在日本大和民族中,这种“羞耻之心”根深蒂固,将影响每个人的一生。所以,日本人就生活得比我们想象中还要累。他们需要不断地观察别人评价自己的目光,看看是否有人在旁边评论自己。为要做到期待别人的赞许而活,这完全不可思议.假如我们受到了别人的批评和痛责,也会有难过和不满的感觉。但是,我们会知道自己是犯下了错误,而以此当作教训或成为积极向上的动力,保证以后不会再犯,要求做得更好.而日本人不是这样,他们会消沉、堕落,从此一蹶不振,只是因为受到了别人的批评而为此背上了“受辱”的包袱,见不得世人,而感觉自己“不存在”了.日本人常以“自重”来表示行为谨慎,按照一定的规则去办事,凡事都要考虑行为的后果,以避免别人有所“暗示”而产生的羞耻感.但是,如果真正受到了别人的侮辱、嘲笑和不好的评判时,日本人会采取两个极端的方式来“洗刷污名”i~是自杀;二是服从另外一种原则.这两种方式本身在我们看来也极为不可理解,然而,它却是同时存在于日本人的身上.名誉,日本人看得很重,对于耻辱,他们看得更重。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近代,用自杀这种极端自虐的方式来摆脱耻辱感,恢复名誉和地位,这样的事情有很多.日本人不认为,9年第8期安徽文学

万方数据

自杀是残害自己的行为.“日本人尊重自杀。认为它可以是一种光荣的、有意义的行为.”而且最重要的是一种体面的方法来保持自尊和名分上的情义.在二战结束后,日本军人的不投降主义支撑着他们死战到最后一刻.即使被俘后,给予他们生存的权利.然而为维护日本军国主义的名誉,自杀以求“雪耻”.日本军人是主动地、积极地去“寻死”,只是为使自己“体面”,给别人留下一种“奋战到底”的好印象。在日本的文学作品里,我们也不难看到此类现象,古典名著‘平家物语》里,平维盛、宗盛手下的武士们为主人、为平家的荣誉而战。他们说“对于武士来说。怀有二心就是耻辱……”誓死拼战到底.平家灭亡之际,这些武士不是跳海。就是与敌人同归于尽,因为失败,也要保持名声.自杀,也就成为了一种“适当”的方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现代作家三岛由纪夫鼓吹日本军国主义,支持日本的“大东亚”的侵略政策,他的作品也一再表达了这种思想。然而,二战后日本国的失败,他也以自杀的方式来继续维护着坚不可摧的军国主义梦想了。自杀,我们视之为丧心病狂或精神遭到严重打击而采取自我毁灭的一种残忍手段,在日本人那里,却看得无比高尚,不得不令人吃惊I

令人吃惊和无法想象的还有另外一面,即服从另外一种原则“来重新发现自己”进而摆脱掉耻辱感,达到以前的地位和身份.“情况发生变化,日本人就会改变态度,这算不上道德问题”这也是维持名誉所采取的手段之一。就拿这场战争来说,日本的军园主义政策就是要按照它的意图征服大东亚,进而建立一个有着日本等级性的世界版图.但是,战争的结果并非他们想象的按照既定计划完成,失败的耻辱怎样消除?日本人采取的措施令我们意想不到,也许我们会认为他们誓死到底,以不服输的姿态拒抗敌军的占领。但是,这从某种意义上就低估了日本人的想法,他们当然要恢复自尊。重新取得世人刮目相看的成绩,这使得他们坚决地放弃了原先错误的理论.他们认为以前一贯坚持的永恒的,所谓正义的侵略是错误时,转而投入了另一场恢复名誉,重塑大国的奋斗之路,所以他们只是“热衷于意识形态上的信念”即摆脱耻辱,重建家园,“我”仍然是伟大的日本帝国,而采取的方式那却是两回事,与信念毫不相关.无法去理解日本人这种极其不一致的态度和行为,但是看到二战后的日本迅速崛起之快,国家强盛

的事实,也就不难想象这种性格文化在国民中所起的作用了.尽忠天皇也是日本民族性格文化中的一方面.与其说是日本人的性格特点,不毋说是日本大和民族的信仰.虽然对天皇尽忠和西方人的宗教信仰有着本质不同,但是,天皇统摄的威力和人民至死不渝的效忠天皇的精神仍然贯穿在从古到今的日本人民。“对天皇尽忠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天皇神圣不可侵犯”,这种信仰天皇的深入骨髓的精神显然来自于古代原始神道精神的支配,即世上万事都必须遵从神意.古代的“天照大神”(太阳女神)是日本人敬仰的神,而天皇又是天神的御子孙,天神和天皇具有血统上的连续性,从而树立起了一代代的天皇统治的权威性.不可否认,天皇支配着日本人的一切行为活动.吃饭,是受了天皇的思,才得以享受了这顿饭.工作成绩突出,不能说成自己努力的结果,而必须是在报答天皇的恩。在古代歌者柿本人麻吕所做的和歌里,有不少是天皇游幸和描述皇家集团的作品.‘源氏物语》里光源氏的地位高不可攀,但流放于须磨时,虽说是受到了嫉妒之人的捧挤,但还是顾及到了天皇的面子和地位,远赴他乡.天皇的命令是一把双刃剑,从而可以看到日本人性格的双面性,表现在战争中,可能上午视死如归,战斗到底,为天皇效力是军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下午天皇说我们失败了,就立刻放下屠刀,即使是投降,也是忠于天皇的命令,不折不扣地效忠天皇的行为,受到了天皇的皇恩.

日本民族性格的确让人琢磨不透,因为无法去预测他们下一步会采取什么策略.性格文化的矛盾性和特殊性让我们感觉不可思议,就是这样的一个与我们中华民族截然不同的大和民族屹然立于东方.但是,这本书是以一个美国人的视角,并以一些二手资料为依据,观察日本民族而得出的结论.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现实生活中的日本人到底如何,这需要亲身亲历地实地考察为要.但是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本尼迪克特运用了比较文化、比较哲学的方法来论及日本民族的性格文化,有别于日本人所难有的独特视角,从另外一个角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借鉴之处.

◆考文献l

【11【美】鲁恩?本尼迪克特著.菊与刀.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上接第341页)

2、专业素质.

媒体的职责在于以新闻的真实性为根本出发点,在新闻生产的每个环节里都坚持真实,坚持真理,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客观、公正的报道新闻,维护党和人们的根本利益:以高度的新闻职业道德约束自己,真正的成为党和人民的代言人.传媒的这种职业精神在学术上称“新闻专业主义”.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既不同于政治权力对它的要求,也不同于市场经济行为对媒体的要求,而是一种服务行业的专业化意识、一系列职业规范以及评判标准.它包括专业知识的积累、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专业资格的认可,彰显专业精神的范例,以及专业内部的自律.

从长远来看,记者内化自身的职业角色,自觉担当社会道义和服务公众的责任是新闻工作从业人员道德素质提高的根本方法.o

加强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和保障.要细致周密地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定违规行为的处罚措施,使记者有制可依,量制行事.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做到赏罚分明.各级新闻单位的领导要按制度办事,把制度实施真正落到实处.

其实,山西霍宝干河煤矿行贿记者只是“封口费”的一种表现形式。近几年,“封口费”问题已经从记者被动地收受贿赂转变成记者明码标价、敲诈勒索,已经从违反职业道德转变成触犯法律,已经从单纯的个人行为转变成一些媒体敛财的主要手段。。

媒体是社会的晾望塔和监测器.如果媒体将“封口费”作为一项收入,那么公信从何谈起?新闻从业人员决不能因为“封口费”放弃追求真相的职业精神,放弃媒体的公信力.

注释:

①周波.“以人为本”是媒体权力社会控制的根本.声屏世界,2006年12月第25—26页.

②徐迅雷.山西垮塌:媒体的良知和努力方向.2008年lO月9日来自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③陈力丹.职业精神是传媒的立足之本.学习时报,2008年6月.④李小红.由“封口费”引发的思考.青年记者.2007年12月下第S1.82页.

(三)建立健全媒体监督机制是公信力提高的外在保障

实现监督传媒,除了靠党、政府和人民的力量以外。更需要在传媒内部有一个监督机制,实行媒体“自律”.健全新闻机构内部的监督约束机制,使记者职业道德建设制度化,是

200

9年第8期安徽文学

万方数据

从菊与刀中看日本人性格的特殊性

从《菊与刀》中看日本人性格的特殊性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黎丽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安徽文学(下半月)ANHUI LITERATURE2009,""(8)0次

参考文献(1条)

1.鲁恩·本尼迪克特 菊与刀 2007

相似文献(4条)

1.期刊论文 顾小慈 文化之于国民性——小议《菊与刀》 -剑南文学2010,""(2)

<菊与刀>最初是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奉美国政府之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指导美国如何管制战败后的日本.事实上,美国政府二战后对日本的政策和日本相应的反应与本书的分析基本一致,这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直接运用于政治实际操作的杰出例证.<菊与刀>是鲁思·本尼迪克特以文化遥距研究法做出来的成果:她透过当时日本发布的宣传电影、集中营中的日裔美国人和战俘的访谈纪录以及日本人的文学作品中收集资料,重新建构出日本文化以及对日本战后重建的期许.

2.期刊论文 武士道没有终结 -社会观察2006,""(8)

要了解日本,有两本必读之书,一本是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另一本是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曾长期研究日本人的民族性格,采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撰写的<菊与刀>让我们了解了日本人的民族性格,而想要真正了解日本人的民族精神就必须阅读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它是一部由日本人站在自己的角度对"武士道"这种根深蒂固的民族精神进行解读的著作,也是让外界对武士道有深刻了解的重要著作.

3.期刊论文 沈婉蓉 "耻"文化在日本——浅论日本国民性格之形成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9)

西方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其著作<菊与刀>中提出了"耻"文化的命题,其观点至今在日本文化研究领域仍具有相当大的影响.日本民族性格的形成原因来源于共同体意识、等级序列、中国儒教.

4.期刊论文 江明 日本女和服的"情色元素" -科学大观园2008,""(24)

美国人鲁思·本尼迪克特写过一本非常有名的著作<菊与刀>,书中这样阐释日本人的民族性格:"日本人喜欢肉体享乐,却又不严肃对待.他们只把肉体享乐当作一种纯粹的艺术来培养.品尝完其中滋味之后,好要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履行义务的过程中."

本文链接:http://d..cn/Periodical_ahwx200908236.aspx

授权使用:南通大学(ntdx),授权号:54459533-c534-40bf-bda0-9e55013cb0b1

下载时间:20xx年12月23日

更多相关推荐:
《菊与刀》读后感

姓名綦婷学号1108090055班级11文管01菊与刀读后感菊与刀这本书让我对日本有了更加有文化深度的认识也让我对日本这个民族有了更多的疑惑为什么同在亚洲却是两种文化为什么日本从中国学过去的东西却与中国完全不一...

菊与刀读后感

深入认识自己看ltlt菊与刀gtgt有感最近从书摊上偶得由线装书局出版的ltlt日本四书gtgt由于时间匆忙只读完了ltlt菊与刀gtgt一书故而知能谈谈自己读完这一书的感受我明确我没有完全把握这本书也明确自己...

菊与刀读后感

由lt菊与刀gt所想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美国亟需制定战后对德日的政策对日本美国不太了解当时有两大问题需要研究第一日本政府会不会投降盟军是否要进攻日本本土而采用对付德国的办法第二假若日本投降美国是否...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如果问你对日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我估计大部分人会脱口而出不好如果问你对日本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我估计大部分人还是会脱口而出不好以上并非我的恶意揣测根据中国日报社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与日本言论NPO组织共...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菊与刀美国鲁思本尼迪克特著她根据文化类型理论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把战时在美国拘禁的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大量参阅书刊和日本文学及电影写成报告依据当时背景当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美国亟需...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最近看到一篇新闻是日本官方关于民众对于中国印象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3的日本民众对中国没有好感联系到中日两国的各种历史和现实纷争相信大多数的中国人也会像我一样对这样的结果丝毫不感到意外甚至如果在...

菊与刀读后感

第二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0602陈杰学号2601060213ltlt菊与刀gtgt读书笔记选择书的理由首先源于个人的兴趣日本一直对我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名词从小在电视剧那里学到一两句日语开始日本对我来说是熟悉而...

菊花与刀读后感(洪杰)

读后感菊花与刀向我们展示了日本这个民族的历史生活和个性阅读菊花与刀加深了我们对日本这个民族的了解菊花象征着和善文雅美丽隐逸适应刀象征着尚武好斗蛮横刻板两样具有含义相反的事物成为描绘日本这个民族的事物不难看出日本...

菊与刀 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鲁思本尼迪克特是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诗人1887年6月5日生于纽约原姓富尔顿Fulton两岁丧父其祖先曾参加美国独立战争19xx年毕业于瓦萨尔学院大学时期主修英国文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x...

读《菊与刀》有感

读书笔记读菊与刀有感一作者简介菊与刀这本书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民族学家本尼迪克特所著本尼迪克特1887年生于纽约原姓富尔顿19xx年毕业于瓦萨尔学院大学期间主修英国文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xx年赴欧回国后...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期20xx20xx第一学期分院基础学院学生姓名陆梦专业班级10日语1班学号1041040114任课教师蒋宝麟二一年一月菊与刀读后感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文汇出版社20xx年...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对日本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好感不是讨厌但就是不喜欢也不针对具体的日本人但就是对日本有所排斥不会去亲近但是父亲一直对日本赞誉有加认为那是一个很强大的民族有着极强的自制力和责任感危机意识使得他们变得更加努力...

菊与刀 读后感(3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