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读后感

时间:2024.3.15

《茶馆》读后感

《茶馆》里有的对白能引人一笑,但是这笑中更多的是苦笑,是无奈的自嘲。这些发笑的对白,要么出自那些被生活逼得走投无路的人无奈之下说出的无奈之话,要么就是那些令人厌恶的角色的溜须拍马。笑过之后,不禁感到一丝悲凉——“人活着总得有条路走啊,可是哪有路可走啊!”愿为国家排忧解难的人们飘零四方,一辈子只想太太平平的老掌柜被逼上吊自杀,见风使舵溜须拍马毫无良心的人却有钱有势,不惜让别人用命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打学生的老师追杀爱学生的老师,给官差两个洋钱就能免去杀身之祸,官差指谁就杀谁——“这什么世道啊?”

《茶馆》最后的一部分,三位气数将尽的老人碰在一起,回顾自己的一辈子,让人颇感心酸:心怀浩然正气的常四爷干了一辈子的活却“一事无成”,心怀实业救国理想的秦二爷耗了四十年心血建的工厂“拆了”,安分守己的王掌柜“做了一辈子顺民”,到了让人赶出自己开了50年的茶馆。这就是“爱国”“顺民”的“下场”??“我爱咱们的国啊,可是谁爱我啊?”常四爷在同一地点时隔五十年两出此话,着实让人嗟叹不已??

改良,改良,越改越良。宁做太平犬,不做乱离人——这大概是中国人对于革命的一贯态度,几千年来未有改变。但是,越是苟且躲避以求自保,就越是被各色无赖欺压鱼肉,一轮轮地盘剥搜刮,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说到茶馆,多数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北京人艺一帮老艺术家入木

三分、形神兼备的表演。但我刚开始看时,还是不大习惯,总觉程式化痕迹太浓,一举一动一板一眼,每一个动作的精心雕琢。后来看众人的评论,才知道这其中透出的老北京人生活的尊严和做人的温良恭俭让,那时的人们就是这样见面作揖,硬骨朗朗,言行举止中千年文化的修养一览无遗。中国戏剧唱念做打凌然不乱的套路原来就是那个礼教中国的生动显现。现在这样的就中国人怕是无处可寻了。

作为公共空间的茶馆很容易使人联想起西方大革命时期的咖啡馆。但是二者的意义却更好相反。本雅明说,巴黎的咖啡馆里经常挤进一些付不起80法郎高价订阅报纸的人,围在一起抢读一张报纸,议论国事,密谋革命。西人后来把这造反的发源地(包括小酒馆和街垒)冠上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公共领域”。但是《茶馆》里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个贴了几十年的“莫谈国事”,也没听说中国最后一个皇帝是几个爱耍嘴皮子的茶客硬给喝下台的。重农抑商,皇权浩荡的封建社会中诞生不了法国那样的穿着灯芯裤的中产阶级,《茶馆》中实业救国的那位民族资本家最后落了一个“一无所有”的境地。中国的“公共领域”只是言论无路的上层精英们过过嘴瘾、发发牢骚的地方罢了,不是民主的酝酿所,而是民意的疏散地。后来北京的茶馆渐渐式微了,成都等地的茶馆依然花开遍地,不过依然是“莫谈国事”。至于传说中的“中产阶级”,咖啡馆可是彰显高雅品位,为权钱交易去臭的好地方。


第二篇:读茶馆有感


读茶馆有感

看了一次茶馆话剧,心情甚是不平。

为什么辫子非要留那么长?为什么大清国灭亡后茶馆命运更悲惨?为什么越是爱国的人越是受迫害?为什么我们国家被别国的压迫而不得自立?为什么、、、?

种种的困惑让我心难以畅怀,种种的庸俗让我愤慨,种种的爱国人士的悲惨命运让我心寒,茶馆中的种种都让我感到伤心。堂堂有着五千年文化传承的文明古国,居然被压迫得如此狼狈。国是不堪的,茶馆也是不堪的,人是最不堪的、、、

抒发了自己的这么多愤慨后,突然觉得,其实茶馆里也是有值得庆幸的事情。比如王利发,虽然他人非常油滑,有些奉承他人,但是他也是为了茶馆好,为了将父亲留下的茶馆发扬广大。再看看秦仲义,多么让人“同情”的实业救国人士啊!为了祖国,他已经做了他该做的一切。还回顾一下常四爷,多么的大气,绝对的正人君子啊!这么说完,自己内心里稍稍有了点慰藉,可是本能的在脑海中,我就看到了“阿Q”对我的“回眸一笑”!我不禁给自己的拳头握得像铁一样紧。想象一下,要是在别国侵略的时候,每个人都能像我这样(不是自夸,我很认真),个个把拳头握紧,组成铁一般的脊梁骨。试问谁还敢在中国大地上这般撒野!

见了阿Q,心里对“茶馆”不但没有了同情和舒坦,反而更是愤慨。创造了五千年渊源流长的文明的中国,到了近代竟然造就了这么多的“软人”!我心难以畅怀啊!

茶馆里的老客,常四爷和松二爷,因为一句“大清国要完”而入狱。王利发组织整街的人联保他们二人,那个让我最安慰的实业救国者秦仲义却没有签,因为他说他救的是国,而不是一两个人。要是能回到那个年代,我真想站在他面前指着他说:“一两个人都救不了,还谈什么救国”?我心实在愤慨啊!

秦仲义,茶馆里让我有丝毫安慰的几人中的一个,一心想实业报国。起初他的布销路很好,甚至拍出钱票,欲买宣武门的一条街建公司。我看到这里甚是欣慰。但是很快,进口的布料就充斥市场,遂即他的产品就滞销了。而后有军官找到秦仲义,想将他的火柴厂变成军火厂,甚是有利可图。我不禁心里大夸好,觉得他起码没有支持这场战争。结果,他的火柴厂被炸了。后来他的织布场里工人罢工,带头的竟是他的儿子!多么悲惨的爱国人士!但是这还没有悲惨到底,此后不久日本人投降了,美国人进了城把他的工厂改成了兵营。他完全没了生活来源,外加一场风寒、、、这个让人欣慰的爱国人士就这样潦倒了。我是多么心寒啊!

剧尾王利发,常四爷和秦仲义三人在茶馆里的那段感慨!是多么的无奈!最后的王利发的悲惨自杀为全剧收尾。真正的悲剧!

唉,还是算了吧,如果我还只是沉寂在这些种种的伤心事中,而不在实际生活中改变,我毫无疑问就成了个“软人”。作为现代的中国人,虽然时代好了,社会安定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历史的悲剧,永远不能做“软人”!让新一代的我们挺起脊梁,做个“合格”的中国人!

更多相关推荐:
茶馆读后感

一曲时代的葬歌茶馆读后感茶馆在中国极为常见但却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茶馆的故事全部发生在一个叫做裕泰的茶馆里一部简简单单的三幕话剧借助于一家普普通通的茶馆将半个世纪的岁月浓缩将许许多多符合时代特征的小人物涵盖将一个...

茶馆读后感1000字

茶馆读后感1000字篇一茶馆gt读后感1000字几乎所有人都说茶馆是一位成熟的剧作家的成功之作题记茶馆的gt故事全部发生在一个叫做裕泰的茶馆里一部简简单单的三幕话剧借助于一家普普通通的茶馆将半个世纪的岁月浓缩将...

茶馆读后感

一曲时代的葬歌——《茶馆》读后感几乎所有人都说《茶馆》是一位成熟的剧作家的成功之作。——题记《茶馆》的故事全部发生在一个叫做裕泰的茶馆里。一部简简单单的三幕话剧,借助于一家普普通通的茶馆,将半个世纪的岁月浓缩,…

茶馆读后感

我们学中文的学生们读了很多文学作品但是我觉得老舍的茶馆是很特别的读者可以把茶馆作为历史材料就能更深的了解从清朝到国民党时代人民生活上的问题虽然这个时代不算长只是一个人的一辈子这段期间中国经过了好多的改变这时候中...

茶馆读后感

茶馆读后感茶馆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创作的一部不朽的名著三幕话剧剧本19xx年完成全剧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读茶馆有感茶馆在中...

茶馆读后感

茶馆读后感推开茶馆的这扇大门我似乎觉得时光都成了一种负担里面藏有着无数张嘴即使他们不说话他们的痛苦也就是彼此的镜子把对方看得清清楚楚纵然彼此怜悯却无法伸手触及争吵猜忌无理奸诈正直怜悯谄媚那是无数人心在尘世里滚爬...

茶馆读后感

茶馆读后感通师一附五11班李烜一个古老的茶馆经历了时代的不断洗礼仍屹立在北京的大地上最后成为了封建社会的殉葬品这就是老舍先生的名著茶馆中的茶馆书中老舍先生借助这个小小的茶馆通过人们生活的变迁表现出不同时代人们的...

《茶馆》读后感 (1)

从小茶馆看大社会读茶馆有感实验小学三2班杨严皓自从20xx年暑假在上海大剧院看过茶馆的话剧之后我便爱上了老舍先生爱上了茶馆妈妈说老舍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许多作品都收入到中小学课本中作为教材使用于是便寻找了一些...

老舍《茶馆》读后感

在茶馆中有三幕共70多个人物这些人物分属三教九流背景各异而他们之间的交集就是名叫裕泰的茶馆在茶馆中的陈设由古朴到新式再到简陋的变化昭示了茶馆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一开始前来喝茶的顾客弄鸟吃茶虽...

《茶馆》读后感

《茶馆》读后感,内容附图。

《茶馆》读后感

读后感八年七王铭达我想许多同学都了解老舍这位作家了吧老舍可是人人皆知的人民艺术家他创作的作品深得我们的喜爱比如我们在课本上学习的骆驼祥子等老舍早期在英国留学也是在那时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了骆驼祥子是讲述了洋车夫祥子...

《茶馆》读后感

读茶馆有感茶馆彼此唠家常谈山海经的地方谁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会问题除非友一位具有独特视角的大师使它活起来否则茶馆平庸无奇永远不会有更深的意义而那个人便是老舍一位语言大师他用其独特的视角和手法使整部剧本的语言...

茶馆读后感(2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