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侯家驹先生《中国经济史》

时间:2024.3.27

分 数: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古代经济史史料学课程作业》

题目:《读侯家驹先生<中国经济史>》

年级: 2012级

专业: 经济史

姓名:学号:

读侯家驹先生《中国经济史》

台湾学者侯家驹先生撰写的《中国经济史》是一部规模宏大的著作,据其自序所介绍,其书撰写始于19xx年4月,完成于19xx年11月,前后共达11年,可谓十年磨一剑。由此可见其治学态度之严谨。全书以88余万字的篇幅构建了一个完整而又颇具有机结构的体系。据作者所说:“本书系采用‘大历史’的写法,即除经济事务外,尚论述政治、社会的背景。所以本书不仅是经济学人的读物,亦可作为通史与断代史学者的参考。”

读完这本书后,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此书的博大精深。它从丰富而又庞杂的史料中勾画出两千余年中国经济史演进的轨迹,并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分析中国经济史的功能与范围。作为台湾学者,侯先生有着其独特的眼光。他以西方经济史作为参照系,通过中西比较,发掘出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那就是政治经济,又被称作权力经济。侯先生认为,中西方历史经验与发展道路有所不同。西欧诸国面积普遍不大,人口不多。这些小国对外面临国与国的竞争,内部则常有经济力量与政治力量抗衡,工商人士较易发挥其影响力,所以经济制度的变动势必导致政治制度的变化。而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则不一样,因幅员辽阔与人口众多,执政者有君临天下之势,工商人士莫能与之抗衡,以致政治制度成为下层构筑(即基础),经济制度反而成为上层构筑。结果造成“政治制度左右经济制度,政治力量凌驾于经济活力之上”,这种格局极大地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对于中国经济史的争议,历来说法繁多。立场不同,就会有大相径庭的阐释甚至结论。而且任何试图阐释全局的作者,都难免挂一漏万。本书作者作为典型的市场经济者,但亦承认政府失灵存在。如同绝大多数经济学者支持相对小的区域更有经济活力,但并不反对大一统,身在台岛,仍歌颂大一统的规模经济、外部经济、一般均衡经济,更没有太多政治情绪,这是一位独立学者的良知。整体而言,虽有“以论写史”的倾向,但全书能够自我圆善,形成系统,所持观点贯之为整体,也体现了作者的学术功力。

在选材的特点上,本书显得巨细无遗,以致于连续数页累积史料。我觉得少个别材料的使用稍微有些牵强,为证明观点而硬作解释,难免底气不足,或许是

经济学家治史的疏漏吧,当然我也只是个人拙见,不敢妄加判断。但单就书后所附参考文献之多来看,既能博览而后又能整合统一,就是一本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著作。

书中有很多新鲜见解,诸如仿照西方的历史分期;对经济史学科的自我认同;以作者提出的“制度成本”定义衡量历代经济得失,并用现代经济视角与术语阐述;

例(两宋财经):

教育较为普及、士商不分、怀疑精神之提倡三个基本贡献连同科技水平的提升,将可降低转换成本。对外贸易的扩张有规模经济,故亦将降低此类成本。坊制崩溃与新市制出现,以及信用工具之提供,将可降低交易成本。至于社会互助,则是降低不明显制度成本。(p581-582)

人地比例与统一分裂的关系;通过区分工业资本主义与商业资本主义解决了中国古代何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判断;通过库兹涅茨(书中为顾志耐)世俗主义、平等主义、国家主义(或民族主义)的原则考查中国经济市场的发展程度,并得出了汉代文景时期、南宋、明代中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业)的结论;认定司马迁时代出现了零利润的均衡市场;

摘录:

出现人类第一个市场经济,第一套自由经济理论。

市场经济运作方式《国富论》:1、人是理性而自利;2、对于私人营利活动采自由放任态度;3、政府任务小、支出少,故赋税轻;4、以私有财产激发工作诱因;5、以价格既能调节供需。

《史记》货殖列传 平准书:(1)“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2)“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3)“网疏而民富”;(4)“礼始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5)“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也”;(6)“富贵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富无经业,则货无常”

主,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之”;(7)“庶民农工商贾,率亦岁万息二千”“佗杂业,不中什二,则非吾财也”。司马迁亦可能以此人类第一套自由经济理论而自豪,其于《报任少卿书》中所云:“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很可能是指蕴涵于《货殖列传》及《平准书》中这套思想体系(p227)

以及对汉武帝、唐太宗这样雄主经济领域的过分干预甚至谬错的进行指斥;对于元清野蛮民族的批评,则少见于大陆史学界;作者还特别着眼于历代人民生活水平,有专门章节分析物价工资。讨论财经得失,也多从民生考量;作为台湾学者,我想应该是受台湾学界观点的影响吧。

诸如:

真正融化西方文化思想者 厥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其民族主义即是顾志耐所说的国家主义 民权主义的基础就是平等主义 而民生主义正是世俗主义。(p760)

书中对政治统一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也是不惜篇幅,说明这种矛盾也必然存在。

此书总括了中国古代经济财经演变,侯先生有六大观点:

一,先人求生存、求发展的冲动和动机,构成经济史发展、演变的推动力量; 二,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人口土地比例的此消彼长变化决定经济周期循环;

三,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其运行成本的高低决定政治分合周期循环;

四,古代皇家官僚行政举措之善恶与政治的统一或多元有密切关系,换言之,与当时的政经竞争形势有关;

五,古代皇家官府与民众始终处于博弈之中,限制与反限制的较量此起彼伏,皇家官府多处主动,民众则以隐瞒(如隐瞒耕地面积和户口)和回避,当然也有反抗来应对;

六,古代中国参与国际化利弊互见,主动参与,利多于弊,被动参与,弊多于利,如康乾盛世,人口剧增,如果当时不是引进高产粮食作物(如玉米、红薯),人地比例压力势将压垮社会。

侯先生这样给“经济史”下定义:“经济史是叙述人类为满足其欲望所作奋斗的故事。这是说明人类于自然环境与制度架构中,使用可以逐渐增加其生产或运输力量的技术,作某种程度的适应,以符合其所需??此处的制度,有若干是经济或社会成长的自然成果,有若干是政治单位审慎立法的结果。”根据这个定义可知,一,人是经济史的主体,而自然环境或物质因子则是经济史的客体;二,制度因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要角,而此制度可区分为主要是来自自然形成的经济制度和人为的政治制度。换而言之,经济史的主体是人,是人在既定的自然条件下,为着自身的生存、发展和幸福进行开发和创造的过程,诚如孙中山先生所说的,“历史的重心是民生”。

总之,侯家驹先生所著《中国经济史》,是罕有的用西方经济学理论阐释中国历史(不仅仅是经济部分)的著作。全书上迄三皇五帝,下至清末。既有细节展示,又能总结归纳。从学术上讲,是认真而又有新意的作品。说理清晰,对于略微生僻一点的概念都有普及化的解释。文字则是台湾学者固有的娓娓道来的传统气质。作者“最费心思”十一年着成此书,自信“不仅是经济学人的读物,亦可作为通史与断代史学者的参考”。有所成果,才能有所恃,因而,这是一部很值得我认真阅读与学习的佳作。

著作版本:侯家驹:《中国经济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xx年1月。


第二篇:中国经济史 试题答案


岳麓版经济史测试题(一单元)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课堂大检查

一. 选择题

1、关于我国古代原始农业产生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

②生产工具的发明

③先民创造性的劳动

④自耕农的贡献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形成规模是在( )

A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

C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D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

3下列不属于我国古代居民饲养的”六畜”的是( )

A 牛马 B.鸡狗C猪羊D兔鸭

4.牛耕出现后,很长一段时间使用并不普遍。下列为牛耕的普遍推广提供了可能的技术革新是:(

A冶铁技术的产生 B犁铧的使用

C犁壁的安装使用 D耧车的创制

5.下列哪一项发明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 发明于唐代的曲辕犁

A B C D

6. 赵过是汉代著名的农学家他发明了( )

①耧车 ②代田法 ③曲辕梨 ④筒车

A ①②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7.“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是下列那一工程的巨大功效(A都江堰B白渠 C郑国渠 D漕渠

8.收录西方传教士的<<泰西水法>>的科学家是( )

A元代的郭守敬 B明代的潘季驯 C明代的启 D清代陈潢

9. 下列人物与发明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A赵过——耧车 B陆龟蒙——曲辕犁 C马钧——翻车 D毕岚——犁壁

10.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是〈 〉

A“千耦其耘”的大规模简单协作 B“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 D大规模分工合作

11、有关小农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男耕女织”式 ②包括盐铁在内自给自足 )

③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 ④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材料解析题

12.读A和B两副图片

请回答它们反映我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什么特点。

综合二级跳

一、选择题

13、以下哪些农作物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早培植的:( )

A麦、水稻 B 粟、水稻C豆、水稻 D玉米、水稻

14、下列关于农业工具使用情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商周时期青铜器制品已出现,但主要的农业工具还是木石材料制作

B大约在战国中期,牛力犁耕开始出现,但并不普遍

C搜粟都尉是汉武帝时期主管农业生产的官员

D三国时期,马钧创制的翻车是中国古代引水机械的重大发明

15、曲辕犁克服了直辕犁“回转相妨”的缺点主要是因为哪一部件的作用:( ) A犁磐 B犁壁 C犁评 D肩轭

16、自耕农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式,下面对这一经济形势认识正确的是:( ) ①自耕农经济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② 自耕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

③自耕农经济形势下的家庭结构比较稳定 ④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参,此其分事也。

——《墨子。非乐上》

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无日休息??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与子孙以偿债者。

——晁错《论贵粟疏》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有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中生产者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是什么?处境如何?为什么?

三、问答题:

18.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北方以旱地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稻生产作为代表.试分析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探究延伸

19、(2003,全国春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公郑国为间于秦(劝秦开凿水渠)。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郑国曰:“ 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嬴政)乃使卒为之。

——《资治通鉴》卷六

材料二:(韩人计谋被发觉后)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嬴政)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楚人入秦,时为客卿)亦议在逐中。斯乃上书曰:“??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王乃除逐客之令。

——《史记》卷八七

请回答:

⑴战国时期兴修的都江堰(与青城山一起)为什么能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⑵历史上,秦开凿了郑国渠水利工程。在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事件中,秦王作出了什么决策?秦王的决策导致了什么结果? 参考答案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1.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分析、归纳能力。题中的①②③ 项说明了原始农业产生的原因。④项是错误的,因为自耕农出现在春秋时期。

2、A 解析: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 我国传统农业开发较早的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3、D

4、C 解析:未安装犁壁以前,牛耕需牛和人力相对多,不利于推广。

5、A 解析: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6、A 解析:根据赵过的生活时代可排除③④

7、A 解析:本题是一道材料类型选择题。解题关键是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如该题中的“水旱从人”、“府”等。除了都江堰以外,其他渠道不符题意。

8、C

9、A 解析: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陆龟蒙只是记录了已经在长江中下游出现的曲辕

犁。翻车是东汉时毕岚创制的,马钧的贡献是对其加以改进,制成了更加完备实用的翻车。故只有A符合题意。

10、B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农经济特点的理解

11、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题中①③④项正确说明了小农经济的特点。②项是错误的,因为盐铁超过了自给自足的范围。

12、解析:本题通过图片来考查小农经济的相关知识.

答案要点:”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

13、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分析和记忆能力。粟和水稻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早培植的农作物之一。

14、D

15、A 解析:注意题干中限定的思考范围“克服了‘回转相妨’的缺点”。直辕犁因为犁衡(即肩轭)与犁辕直接相连,转弯和回头很不方便,安装可以转动的犁槃后,淘汰了肩轭,克服了直辕犁的缺点。

16、B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对小农经济有一个全面认识。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17、(1)小农经济。特点: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2)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自耕农处境艰难,小农经济非常脆弱,因为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遇上水旱灾害或急征暴敛而容易破产。

18、解析:气候不同.北方气候干燥适宜于粟麦等作物的生长,而南方湿润的气候适宜水稻作物的生长.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不同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的农耕文化.

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协调发展.

19、点拨:本题隐性介入了西部农业问题,切中了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解答适应理解水利工程的兴修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答案要点:⑴变水害为水利,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体现了先民的勤劳智慧。

⑵坚持完成郑国渠的开凿;不采纳“逐客”建议。郑国渠的开凿使大量土地得到灌溉;留住和吸引了大批人才;秦日益强大,最终灭掉六国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课堂大检查

一、选择题

1.下列引文反映井田制的实质的是:( )

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C富者田连阡陌 贫者无立锥之地 D更名天下田为王田

2.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

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 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 D贵族之间争田现象严重

3.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 )

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B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D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

4.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主要形式是( )

①君主土地私有制②地主土地所有制③自耕农土地所有制④贵族土地所有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5、统治者经常采取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其最主要的目的是:( )

A解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主要矛盾 B安抚农民,保证国家税收,稳定统治

C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 D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

6、均田制是封建统治者把国有土地分配给百姓的一种土地制度,它起源于北魏结束于:

A隋朝 B唐朝 C宋代 D元代

7.中国古代统治者实行“均田制”的基本原因是< >

A大量无主荒地需要国家管理 B土地兼并严重影响国家收入

C许多流民需要安置 D保证国家兵源的需要

8、封建时代,一直存在国有土地所有制形式,下列哪种土地属于此类型:( )

A君主的土地 B农民的土地

C地主的土地 D由国家政权直接掌握的土地

9、下列反映秦汉时期已经出现租佃关系的是( )

A“为用户阡陌封疆” B“耕豪民之田,见税十五”

C“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D“上米贸银,别以中下者抵租”

10. 自宋代以来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这一方式:( )

A 使政府对百姓的控制加强 B 农民完全脱离了政府的剥削

C 农民生产自主权大为加强 D 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

11.史载:明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陇亩,夕贸市廛”。上述材料反映了:

①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②佃农与商品经济发生了关系 ③农副产品投入市场 ④佃农的生产自主权扩大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12.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亩.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 藤文公上>>

材料二:募民囤田许下,得谷百万,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虽兼并群贼,克平天下。

------<<三国志.武帝纪>>

材料三: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并概况制度的内容。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属于哪一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制度变化?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

综合二级跳

一、选择题

13、春秋后期,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其导致的后果是:( )

①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②承认了土地私有③促进了关系的变化④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②③ D ①②③④

14、土地兼并与集中,是我国土地私有制的突出特征。宋代的土地兼并尤为突出,主要原因是( )

A宋代实行“以军功行田宅”的制度 B采取田庄式生产经营模式

C实行“田制不立”和“不抑兼并”的政策 D宋代采取均田和限田的措施

15、下列对土地兼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 B是导致阶级矛盾尖锐的主要原因

C是封建社会的偶然现象 D兼并导致政府收入减少

16、下列对田庄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东汉田庄经济开始发展起来 B田庄的劳动者还要担负军事义务

C田庄是纯粹的农业生产集团 D田庄势力的发展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17、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租佃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租佃方式最早在秦代开始出现

B在宋代租佃的方式下,主要地租形态是货币地租

C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D封建社会末期,租佃关系占主要地位,但也出现了雇佣关系

二、材料解析题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自《诗经.小雅》

材料二:有煜(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摘自《诗经.小雅》

材料三:刑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于叔鱼以求其直(在争论中获胜)。及断狱日叔鱼抑刑侯,刑侯杀叔鱼及雍子于朝。

——摘自《国语。晋语九》

材料四:季孙欲以田赋(按田收取地租),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吾不识也。”

——摘自《左传.哀公十一年》

请回答:

①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种土地制度有什么特点?

②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

③材料三说明了这一时期土地关系变化中的一个什么问题?

④材料四表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⑤这一组记载实质上反映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进程,这一历史进程是什么?

-

二、问答题

19、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是怎样形成的?其主要形式有哪几种?租佃制的普及产生了什么社会影响?

探究延伸

2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简公七年<公元前408年>,初租禾。

-<<史记.六国年表>>

材料二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三 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令黔首自实田(自报土地实数).

回答:

结合上述材料,以秦为例,概述我国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过程。

参考答案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B 解析: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社会的一种土地国有制,土地归周王所有

2、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分析、归纳能力。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又推动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A、C、D项是井田制瓦解的主要原因。

3、A解析:材料反映的措施废除了井田制,承认土地买卖和土地私有的合法性,这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因此是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4、A

5、B 解析:本题为程度式选择题,各选项都和题干有一定的关系,但封建统治者限制土地兼并的最主要的目的是维护其统治。

6、B解析:唐朝中后期,均田制被破坏,租用调制无法维持,780年,实行两税法,从此,均田制被淘汰。

7、B解析:本题的四个选项都不同程度和均田制的实行有因果关系,但是基本原因就是缓解土地兼并的影响.

8、D解析:

9、B 解析:考查租佃关系的概念理解: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交纳一定的地租。

10、C解析:考查租佃经营方式的影响和作用。

11、C解析:考查明清时期租佃制的普及和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的史实。 四个判断都符合题意。

12、解析:本题以土地所有制为中心,考查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基本形态的了解和认识,以及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理解

的能力.第<1>问要求概括材料内容,注意概括的全面性和结合所学知识;第<2>问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判断屯田制土地国有制的实质;第<3>问分析影响是要注意从两方面,除了材料中涉及的消极影响外,还要考虑到私有制确立的积极意义.

要点:<1>国有名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井田之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贵族占有,农民集体耕作,收获物缴纳给贵族;似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农民必须先耕作公田再耕私田.

<2>屯田制.国有土地所有制,所有权属于国家,收获物充作军粮,即为国家所用.

<3>井田制正式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确立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但是,土地兼并造成大土地所有制发展,影响了国家收入,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难,社会动荡不安等.

13、D解析:全面考查春秋后期诸多改革的影响和作用。

14、C解析:考查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宋初的这种土地政策使土地兼并更加激烈。

15、C解析: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是土地兼并产生的根源。只要存在着土地私有制,就会产生土地兼并,所以不是封建社会的偶然现象。

16、C解析:本题全面考查田庄的兴起时间、性质及影响。田庄是农业生产集团也是地主豪强的武装集团。

17、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租佃关系的理解和把握。宋代的租佃生产方式下,主要地租形态是实物租。

18、(1)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一切土地归周王所有,

(2)表明在公田以外,出现了私田,先是奴隶主驱使奴隶开垦而成为私田。到春秋时期,铁质农具的使用,使私田的开垦数量越来越多

(3)在井田制度下,土地不得转让和买卖。材料记载发生了土地争论,表明土地可以转让和买卖了。

(4)表明出现了地租的剥削方式。

(5)贵族掌握土地所有权的井田制日渐崩溃,土地私有制出现了。

19、(1)春秋时期,公田大量抛荒,私田得以大量开垦;各国为刺激生产积极性,先后

进行了税制改革,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战国时代,各国的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与认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形成。

(2)主要有三种形式: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1) 农民不仅有了选择雇主的权利,而且在支配产品方面也获得了一定的发言权,甚至能和市场发生一定

的联系,这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进行,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0、(1)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田的不断扩大,各诸侯国先后用国家赋税制度和法律条文,将土地私有制度确定下来.秦国的“租禾”是根据田地产量征收赋税,实质上开始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 ”,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定私有制度.(2)秦统一后,令农民自报土地实数,按亩纳税,土地私有制在全国统一通行。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课堂大检查

一、选择题

1.司马迁把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的依据是( )

A自然条件 B气候条件 C主管臆想 D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

2、西汉时最大的粮食产地是 ( )

A 山东 B山西 C江南 D龙门碣石以北

3、两汉时江南地区落后于黄河流域的原因有:( )

①地势复杂 ②气候过于炎热潮湿 ③人口稠密 ④生产技术落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全国的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特点,其形成过程在( )

A春秋战国时期 B战国到秦朝 C战国到西汉 D战国到东汉

5.“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对唐朝张籍的这句诗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北方人大多害怕胡人 B南方人与北方人有不同的的特点

C北方人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D南北的语言融合比较好

6.中国古代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的高潮有( )

①永嘉之乱后②安史之乱后③靖康之变后④陈桥兵变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西晋时期,我国历史上出现第一次人口南迁的高潮,其主要原因是( )

A少数民族内迁中原 B汉族统治阶级内乱

C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恶化 D南方自然条件诱人

8、与中原人口南迁第二次高潮密切相关的是( )

A安史之乱 B永嘉之乱 C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D靖康之变

9、 中原人口南迁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

A南方人口增加,逐步超过北方

B对南方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平衡

C江南经济开发加快,经济重心南移

D南北风俗融合,文化重心南移

10、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 )

A孙吴 B东晋南朝 C中唐以后 D南宋

11、中国古代农耕经济重心由北方黄河流域移至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因素是( )

①中原人口南迁使南方劳动力得到补充②南迁人口使南方生产技术大大提高

③北方逐渐失去了经济重心地位④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二、问答题

12. 古代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带去劳动力、生产技术、生产经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①古代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的原因是什么?

②概述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的三次高潮。

综合二级跳

一、选择题

13、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特区,从战国到东汉我国经济区域的总体特征是( )

A山东、山西是传统的农业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

B江南地区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差距大

C龙门碣石以北在西汉一度被辟为农业区,但经济实力十分有限

D全国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14、汉代的山东是指:( )

A泰山以东 B恒山以东 C崤山以东 D华山以东

15、古代中原人口三次大规模南迁的最主要原因是北方( )

A自然灾害严重 B长期战乱 C 兵役徭役繁重 D环境恶化

16、素有“天府”之誉的巴蜀属于( )

A山东经济区 B山西经济区 C江南经济区 D龙门碣石以北经济区

17、南宋时“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 B南方稻米产量大幅提高

C水稻已普遍得到种植 D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二、材料解析题

18、材料一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迁徙50万人戍守五岭,与越人杂居。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又迁内地居民3万人到河套以北垦田生产。西汉文景时期,采用过免税、赐爵、赎罪等办法鼓励移民北方;汉武帝将福建一带的闽越人迁徙到江淮一带与汉族人杂居。东汉末年以来,北方人民大量渡江南迁。西晋末年以后,北方人民南迁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就达70多万。唐朝安史之乱后,又有不少北方人迁移南方。宋金对峙时期,北方人民纷纷南迁。据1152年统计,南方人口为1684万,到1179年已达2950万,人口增加了四分之三。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鲜卑慕容部原居鲜卑山??晋太康十年(289年),慕容率领部落迁居徙河(今辽宁义县),不久又迁到大棘城(今辽宁锦州),从事农桑和畜牧。永嘉以后,北方农民大批

流入慕容部中,士大夫来避难的也不少。??在内徙各胡族逐步封建化的过程中,各胡族不但大量吸收了汉人的封建文化,而且也以自己的文化习俗影响汉人。??靠近胡族地区的汉人,甚至在生产上也受到胡人的影响,从事畜牧或兼营畜牧。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 中国人向海外移民,最早从公元前后开始。宋末元初,向海外移民有所增加,明成祖以后出现了一个移民高潮,明末清初又有大批移民避难海外。但从康熙到道光初年却大幅度减少甚至中断,鸦片战争后海外移民又逐渐恢复。据统计,现今居住自东南亚地区的占了将近90%,移民海外的又以广东最多,其次是福建。

《文化地理学》

请回答:

①从有无组织来看,中国古代的人口迁徙可分为政府移民和自发移民两类,政府移民的主要趋向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②在中国古代的自发移民中,主要趋向有哪两种?各有什么作用和影响?

③中国人向海外移民为什么在明成祖以后出现一个高潮?后来又为什么大幅度减少甚至中断?

三、问答题:

19、结合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代人口迁移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探究延伸

20、(1999,全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引自《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民风,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土地,亩值一金??荆城(今荆州)跨南楚之富,杨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卷五十四

材料三、朝廷在古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陆游集》

材料四、

中国经济史试题答案

——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回答:

①材料一反映出西汉时期南方的经济状况如何?材料二、三、四反映出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

②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变化?

③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④依据材料四,概括北宋时期南方人口和户数超过北方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1、D

2、A 解析:西汉时的山东包括现今的诸多省份和地区,是当时最大的粮食产地。

3、B 解析:两汉时江南大部分地区人口稀少。

4、D 解析:全国的经济区域的特点正是在从战国到东汉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呈现出来的。

5、C 解析: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可以更准确的把握材料解析.唐以前人口的迁移多是因为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方战乱,而语言等民族融合的现象是人口迁移作用的表现.

6、A

7、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分析能力。西晋王朝爆发永嘉之乱,导致社会经济凋敝。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南迁的高潮。

8、A

9、C 解析:最主要的影响是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南方人口增加属于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之一;生态破坏是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主流;文化中心的南移是经济重心南移影响下的产物。

10、D 解析: 11、D 解析:北方失去经济重心地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而不是原因.

12、⑴原因:①自然灾害 ②北方统治阶级残暴统治 ③战争的影响 ④黄河流域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

⑵经过:①西晋永嘉之乱后的人口流动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②唐朝安史之乱后的人口流动是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③北宋靖康之变后的人口流动是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

13、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四大经济区的总体特征的准确把握。选项D是对前三个选项的概括。

14、C 解析:汉代所说的山西、山东与今天的地理概念不同。他们以河南崤山为界,以东称为山东,以西称为山西。

15、B 解析:本题为程度选择题,各选项都和题干有一定的关系,但北人南迁最主要的原因是选项B。

16、B 解析:山西在战国时属于秦地,大体是以关中为主,后又扩展到河西和巴蜀等地。

17、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南宋时苏州、湖州有“天下粮仓”的美称。通过这一现象,揭示了南方已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史实。

18、①我国古代政府移民的主要趋向是把人民由内地迁到边疆地区。其积极作用是有利于开发边疆,巩固边防,促进边疆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

②我国古代自发移民有两种主要趋向:一是北方人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促进进了我国经济重心的不断难移;一是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有利于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和,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③海外移民高潮的出现是由于明代郑和下西洋开辟了航路,许多人去海外谋生。清朝统治者为了抵制东南沿海的抗清势力,割断东南沿海人民同外国的联系,实行了“海禁”,闭关锁国,造成了中国海外移民的大幅度减少甚至中断。

19、两晋之际,由于统治阶级的内乱和少数民族的内迁,山东山西沦为主战场,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的第一次南迁高潮,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中唐以后,发生安史之乱,黄河流域又一次遭到重大破坏,出现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

的第二次南迁高潮,江南地区的经济逐渐超过了北方。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引起中原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江南经济强于北方的局面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代经济重心所在。

20、(解题思路:本体重点考查历史阶段特征,解题时首先确定每个材料反映的历史时期,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①西汉时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商品交换不发达。东晋地广民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起来;唐代南方户口增加,数量接近北方;宋代南方户口大大超过北方,农业发展迅速,国家赋税仰仗东南。②虽然南方经济的发展,我国古代经济中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或南方经济的发展超过了北方)。③原因:南方相对稳定;北方农民南迁,增加了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府注意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南方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④原因:自唐末到南宋,北方长期战乱,造成北民南迁;经济中心逐渐难移,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课堂大检查

一.选择题

1.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指的是( )

A夏朝到春秋时期 B从春秋到战国时期

C从原始社会到战国 D从商朝到春秋末期

2.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

A司母戊鼎B四羊方尊C越王勾践的剑D战国时的编钟

3.推动钢广泛用于农具和手工工具制作的重大发明是( )

A块炼铁B块炼钢C炒钢法D灌钢法

4.被称作古代冶金史的一大飞跃的事件是( )

A木炭的使用B煤的使用C焦炭的使用D石油的使用

5.缂丝技术是我国独特的丝织工艺,它出现于( )

A西汉B唐朝C北宋D明朝

6."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这句话反映的现象是( )

A棉布保暖性好,可以御寒 B棉布因其实用性广为流行

C棉布完全取代了丝织品的地位 D棉布功劳大于丝织品

7.下列陶瓷制品不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是( )

A彩陶B黑陶C白陶D白瓷

8.瓷器是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发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陶到瓷的过渡开始于新石器时代B青瓷技术要求比白瓷的更难

C隋唐时期白瓷进入了成熟期D景德镇在元代成为"瓷都"

9.下列关于官营手工业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明代以前一直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占据人才、技术优势C规模较大,分工较细D产品在市场中颇受欢迎

10."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 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 )

A官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B私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C产生了雇佣劳动关系 D工匠与机户关系紧密

二.材料解析

11.材料一 天子之六工,曰木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工.

――<<礼记?曲礼>>

材料二 (官府工匠)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

---<<管子 小匡>>

材料三 (汉豪强)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

---<<盐铁论?复古>>

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上述材料各反映了什么问题?

2.官营手工业内部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出现于什么朝代?其表现是什么?

3.私营手工业何时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综合二级跳

一.选择题

12.下列金属冶炼技术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1青铜铸造技术2灌钢法3用煤作燃料冶铁4焦炭炼铁

A. 1234 B. 1324 C. 1342 D.214

13.下列城市不是明朝三大丝织中心的是( )

A.南京 B.苏州 C.杭州 D.松江

14.某收藏家收藏的瓷器有邢窑白瓷长颈瓶.青花釉里红婴戏碗.粉彩开光花尊,该收藏家生活的时代不早于( )

A.唐 B.宋 C.明 D.清

15.宋末诗人艾可叔曾写道”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机杼终年织妇勤”,这反映了( )

A.宋代制瓷的高超技巧 B.宋代丝织业的发展

C.宋代棉纺织业的发展状况 D.宋代冶炼技术的进步

16.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兴起

B.唐代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从征役制到募役制,是官营手工业生产关系上的重大进步

D.明朝中后期,私营手工业中孕育出雇佣劳动关系

17.下列手工行业中较早兴起的是( )

A 冶铁业 B 制瓷业 C 造纸业 D 印刷业

二.材料题:

18. 材料一: ”<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织作冰 琦秀??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汉书.

地理志>>

材料二:”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

也.”------(清)王应奎<<柳南续笔>>

材料三:”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矣.”-----<<孟子.尽心上>>

材料四:”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

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衣履天下”的纺织原料是什么?材料二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的一个纺织业中心城市,材料四的中心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比较材料三,四在经营方式上有何区别?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三.问答题

19.简述我国古代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历程,经营方式的变化以及带来的影响。

参考答案: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1.A

2.A

3.D

4.B解析:煤的使用使炼出的钢铁的硬度质量大增,为冶金史上的一大飞跃.

5.B

6.B解析:A项只表述了棉布的特点,C D两项表述不确切。.

7.D解析: 白瓷出现在北朝

8.C

9.D解析: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主要供官府使用,并不投放市场.

10.C解析:材料中工匠计日受值,无主之匠与机户关系更加自由,属于雇佣关系.

11.(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官营手工业内部分工细致;材料二反映了战国时期齐国官营手工业具备人才技术优势,工匠们在一起相互促进和提高;材料三反映了汉代私营手工业一度发展兴盛。(2)唐代;唐代出现了雇募工匠,从征役制到雇募制是官营手工业内部生产关系的一大变革。(3)明代

12.B本题考查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纵向比较能力

13.D

14.D题中所提瓷器以粉彩开光花尊时代为最晚(清代),故收藏家生活的时代不早于清代

15.C由车,弓,机杼,纺雪,弹云等关键词可知说的是棉纺织业的情况

16.B 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在明朝

17.A联系史实可知,冶铁业最早兴起—先秦,制瓷业—唐,造纸业—西汉,印刷业—隋唐

18.解析:本题通过材料之间的分别比较,考查对丝织业原料,中心和经营方式变化及原因的深刻认识,以及比较分析历史问题,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要点:<1>丝;棉;丝织品太贵重,往往为社会上层穿着,而棉布柔软保暖,结实耐用,物美价廉,适合各个阶层穿着.

<2>齐国的临淄;苏州;随着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丝织业中心也发生了变化.

<3>材料三是农民的家庭副业形式,材料四是明朝中后期丝织业出现了雇佣关系;这说明了生产力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大大提高.

19.(1)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兴起;此后,生产范围、规模日益扩大,成为手工业中日益重要的成分;明代中叶以后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诸多行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2)经营方式的变化:唐代以前,私营手工业生产主要以家庭副业和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唐宋以来,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大大加深;明中后期,雇佣众多工匠的大规模手工作坊或工场日益增多。(3)影响:促使官营手工业内部生产关系加以调整;孕育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一、选择题

1.原始社会产生了原始商业,其主要原因是( )

A剩余产品的出现B社会分工的发展C私有财产的出现D生产力的进步

2.魏晋南北朝商业萧条的主要原因是( )

A战乱使社会动荡不安B物物交换频繁C自然经济的影响D政府采取措施打击商业

3.“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握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重。”这主要说明了唐朝:( )

A严格管理城市商业 B长安商品经济繁荣

C对长安、洛阳的商业活动进行特殊管理 D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

5.下列关于宋代城市发展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打破了市坊界限B.由政治、军事中心变成了单纯的商业中心

C.市的启闭不再由官府统一规定

D.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严格监视

6.与汉代丝绸之路兴盛有关的因素包括( )

①张骞凿空②西域都护府的设置③汉代击破匈奴④汉代丝织业的发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

7.重农抑商的思想形成于( )

A商周时期 B战国时期 C西汉时期 D隋唐时期

8.”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与雍正这句话的观点不一致的是( )

A"上农除末,黔首是富"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C”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之"D"禁商贩,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

9.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有1商业市镇兴起 2 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3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4劳动力成为商品

A.1234 B134 C234 D124

10.关于中国古代出现的“官商分利”现象,表述最准确的是( )

A 官府对商人进行盘剥 B 官府对商业的控制加强

C 私商分取部分专卖利润 D 官府经营商业以从中牟利

综合二级跳

一.选择题

12.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有1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 2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3形成了许多大都会 4货币流通以青铜铸钱为主,也有黄金和白银

A. 123 B1③④ C234 D1234

13.(2004全国文综卷)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中,其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从该“印记”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A宋代已开始生产钢针

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

C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

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14.明朝中后期,出现江南农村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现象。这说明( )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C自然经济解体 D商品经济相对发达

15.自唐至清,长期作为重要对外贸易港口的城市是( )

A 扬州 B 泉州 C 明州 D 广州

16.“边城暮雨雁低飞,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这首唐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

A 张骞出使西域时西行的骆驼队

B 丝绸之路开通后,丝和丝织品大量西运

C 长安城内客商往来,繁华无比

D 安史之乱后,丝绸之路因战乱时断时续

17.下列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是自然经济的产物 B 在各个朝代建立之初起到了积极作用

C 中唐以来,这一政策有所松动

D 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最终废除了这一政策

二.材料解析题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苏州??桑麻遍野,茧丝棉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求罗绮缯布者,必走浙之东也。—— 张瀚《松窗梦语》

材料二 毅庵祖,家道中微,以酤酒为业。??因罢酤酒业,购机一张,织诸色贮巾(帛),备极精工。每下一机,人争鬻之。计获利五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商贾所货者,常满屋外,尚不能应。自是家业大饶。——张瀚《松窗梦语》

材料三 迨至嘉靖末,隆庆间??末富居多,本富益少。——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材料四 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何良浚《四有斋丛书》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当时苏州经济的什么特色?

(2)指出材料二中毅庵祖的身份,分析其“家业大饶”的原因。

(3)材料三、四中的“本”“末”各指什么?

(4)以上材料反映了明代中后期我国出现了哪些重要的经济现象?

探究延伸

19.阅读下列材料:

在商、周时,工商业都由官府垄断。春秋后期,开始出现了独立的工商业者。战国时的手工业者已经分工很细,有冶金工、陶工、木工、车工、皮革工等。手工业者要“以械器易粟”、农民要“以粟易械器”,都要通过市场进行交换。大小地主剥削来的农产品,也要通过商人换取奢侈品。同时,全国各个地区的土特产,也要通过交换进行沟通。战国时,南方的土特产是木材、矿产、海产和鸟兽等。东方的土特产是鱼、盐等海产和丝、麻等织品。西方的土特产是矿物、铁、池盐、鸟兽、皮革等。北方的土特产是犬、马、驼等家畜和枣、栗果树。这四个地区的土特产是相互交流的。

——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学院合编《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1)商、周时的工商业与春秋战国的工商业有什么不同?

(2)作者认为当时的市场有什么作用?

(3)正常来说,战乱会破坏经济,打击生产,但春秋战国时代的工商业却因战争而勃兴,为什么?试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1.D.解析:生产力的发展使私有财产和剩余产品出现,社会分工发展,是商业产生的根本原因.

2.A解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战争不断,经济凋敝,商业活动失去了发展的政治前提和经济基础.

3.A

4.B解析:元朝将货币作为主要货币推行,是世界上最早推行纯纸币流通的政权。

5.B解析:宋代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但仍然是政治军事中心,并非变成了单纯的商业中心.

6.A解析: 张骞凿空开辟了东西的交通, 西域都护府的设置和打破匈奴保证了交通的畅通,而丝织业的发展是根本动力.

7.B

8.C解析:雍正的本意是重农抑商,而C正好相反,反对重农抑商.

9.A本题考查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识记

10.C 本题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准确把握

11.材料解析:

(1)长安,唐代.(2)突破了市坊制空间限制,突破了市坊制时间限制,出现专门市场;商业活动频繁

12.C

13.C

14.D

15.D唐朝时广州为南方大都会,清朝只开广州一地对外通商

16.B 由驼铃、白练、安西等关键词可选出B项

17.D 明清时依然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

18.(1)纺织业发达,发展成为全国纺织品交易中心。

(2)早期资本家。转换经营行业,采用新兴技术,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3)本:农业 末:工商业

(4)商品经济发展,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以工商著称的城市在江南兴起。

19.(1)由官府垄断到出现独立的工商业者,手工业分工更细。

(2)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有利于全国各地物资的流通。

(3)因为各国为了发展自己的实力,都较为重视发展经济;区域性的经济迫切需要交换来互通有无;统治者对发展工商业的限制较少,发展经济的环境较为宽松等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明清农业发展状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 B玉米蕃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

C粮食产量减少,经济作物增多 D耕地面积日益缩小

2.明清江南五府地区市镇大量兴起的原因,不包括( )

A交通便利B手工业产品的集散地C靠近政治中心D经济重心所在

3.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是( )

A“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B“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C“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D“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

4.资本主义萌芽与传统手工业区别的有( )

①是否为市场的需要,为购买劳动力增殖利润而进行生产 2劳动者是否被集中在一起从事生产 ③生产过程中是否是雇佣关系 4 生产过程中是否出现劳动力的出卖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下列关于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 是中国与世界潮流隔绝

B 是清朝在遭到外来威胁时采取的自我保护政策

C 造成了中国日益落后于世界

D 促进了国内手工业规模的扩大和商业的发展

6.下列叙述,不符合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状况的是( )

A 引进了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

B 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

C明中叶以来,社会上广泛使用白银

D 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7.明清时期国力强盛的主要表现有( )

①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加 2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 ③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 ④国内生产总值的涨幅长期在世界占据领先地位

A 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8.明代以白银为缴纳赋税的主要形式,这造成的主要影响是( )

A 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 推动了农产品的商业化

C 使白银成为市场上的主要货币 D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9.明清时期,“衣食租税”的土地经营盛行,主要是因为( )

A “重本抑末“的传统政策的影响 B 明清政府对工商业的严格限制

C 投资商业风险大 D 经营土地风险小,获利高

10.中国近代前夕落后于世界的根本原因是( )

A闭关锁国的政策B重农抑商的政策C文化专制的政策D腐朽的封建制度

二、材料解析

11.材料一 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由于刚刚出世,不能单纯依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力。

-—— 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二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 马克思

材料三 诸欧治定功成,其新政新法新学新器,绝出千古,横被全球。

——康有为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 阅读材料一,指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当时的政府(明清)采取的是何种政策?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阅读材料二,指出清帝国“安于现状,隔绝于世”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其原因何在?

(3) 阅读材料三,概述当清王朝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时,西欧诸国的发展概况?

综合二级跳

一、选择题

12.“(晚明上海)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材料反映出明代( )

A工商业市镇兴起 B 农产品出现商品化趋势

C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商业资本活跃 D 对外贸易发达

13.下列表述与重农抑商无关的是( )

A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B 商人大量买田置地,购置产业

C “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D “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

14.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但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萌芽虽有壮大,却无突破。其根本原因是( )

A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入

B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C中国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 D 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15.明朝的一条鞭法和清代的“摊丁入亩”反映的当时社会经济的特点是( )

A商品经济日益发展 B 自然经济日趋瓦解 C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D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16.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是( )

A 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 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 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 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17.明清时期,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变为落后的原因有 ①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2自然经济依旧占统治地位③闭关锁国④西方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材料解析

18.材料一 (雍正帝说)┈┈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二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各关税吏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 如赴汤蹈火之苦。”

彭雨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三 (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卖田地,或数市顷,或数百顷。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雍正帝是怎样看待农工商关系的?他的依据是什么?

(2)材料二和材料三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19.明清综合国力较历代王朝明显提高,甚至出现了著名的“康乾盛世”,为什么书本后面又说到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而产生深重危机呢?你如何理解盛世和落后这一矛盾

探究延伸

20.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因素有哪些呢?

参考答案:

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1.D解析:.明清时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都迅速增长,这是当时中国国力强盛的突出表现。.

2.C解析:江南地区市镇是工商业市镇,以经济功能为主,且明清的政治中心在北方.

3.C解析:资本主义萌芽的最本质特征就是雇佣关系.

4.C解析:劳动者是否集中在一起不是两者的本质区别.

5.D解析: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6.D 明代时私营手工业就已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7.B国内生产总值的涨幅长期在世界占据领先地位的说法不合史实,其他各项正确。

8.B征收赋税由实物到货币,大大推动了农产品的商业化

9.A 后三项都是受“重本抑末”政策的影响

10.D解析:前三项都是最后一项的具体表现,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

11.(1)a重农抑商(重本抑末)政策;b强化了农耕自然经济形态;阻碍了手工业生产的再扩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极大地压制了新生产关系的变革

(2)a闭关锁国,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封闭性;盲目自大;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积聚力量抗清

(3)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在世界范围内疯狂的扩张,掠夺金钱,开辟市场,建立殖民统治。

12.C富商巨贾均携白银来市,说明白银的普遍流通,而牙行之间的激烈竞争则反映了商业资本的活跃

13.C 项说的是雇佣劳动力的出现

14.B 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旧的生产关系

15.A 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赋税统一征银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6.B本题考查对概念的准确把握。闭关锁国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而不是完全禁绝

17.D 由先进到落后,除了考虑我国自身的因素之外,还要注意与其他国家的比较

18.(1)a重本抑木;b农业为四民提供粮食,是本业;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劳力;(2)a清政府广设关卡,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对商人征收重税;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b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影响了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流通;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不利于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9.解析:与历代比较,明清时期发展到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从而创造了中国古代的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从这个意义来说明清是盛世;但是就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来看,由于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的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结果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中国近代出现危机.

要点: <1>与以前历代比较,明清时期发展到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的高度发展,从而创造了中国古代的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一个新的变化——资本主义生产因素萌芽的出现!但在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抑制下,资本主义萌芽只能缓慢发展,和西方工业的巨大飞跃相比,在处在农耕经济顶峰

的康乾盛世,中西国力兴衰的易位便已大体定局,到英国19世纪初推行罪恶的鸦片贸易后,陷入更加深重的危机.

<2>所谓的盛世,是相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整个历史进程而言,明清时期发展到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而落后是相对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而言来说,在世界各国进入工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由于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抑制下,资本主义萌芽只能缓慢发展,而是处在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

20. 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封闭性和顽固性,造成了国内市场的狭小;

重农抑商抑制了商业、手工业规模的扩大;

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形成和资本的原始积累;

农民极度贫困,无力购买商品,缺乏市场;

土地买卖制度和高额地租收入吸引商业资本买田置地;

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

更多相关推荐:
学术讲座心得报告——国家经济发展篇

“当前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几个认识问题”讲座心得体会报告讲座心得之一“当前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几个认识问题”的学术报告心得5月x日上午,聆听了南京大学张二震教授关于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中的几个问题认识的学术报告,…

20xx年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简要报告

20xx年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简要报告20xx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发展改革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发展大势全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创新宏观调控奋力激发市场活力努力培育创新动...

20xx中国宏观经济报告T

附件1一组织机构指导单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支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主办单位中宏国研北京信息技术研究院二主要议题120xx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策全面解读2十八届四中全会后我国经济发展与改革的重点从依法治国...

20xx年到20xx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20xx年到20xx年宏观经济分析报告20xx年世界经济的总体特点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异化程度降低经济形势波动起伏机遇和挑战并存美国经济进入复苏轨道欧元区经济形势依旧复杂但主导国家立足于机制性根本性的解决思路...

中国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比较研究报告(20xx年)

中国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比较研究报告20xx年20xx年颁布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将深圳南京武汉西安成都沈阳正式确定为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这些城市的引领辐射集散制衡等功能带动区域经济增长近年来国家区...

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基本分析报告

目前中国当前经济形势一国内的经济特点形成目前我国经济趋势发展基本可以划分为九个方面第一总体经济形成趋势第二物价第三是消费第四投资第五经济贸易和投资第六城镇化第七收入分配第八房地产市场第九金融市场以下展开说明1国...

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20xx年5月20目录摘要一调查目的二调查过程三数据与分析四调查结论和建议五局限性六附件摘要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新时代在六十年的发展史中我国既...

国家旅游局发布20xx年中国旅游经济运行报告

国家旅游局发布20xx年旅游经济运行报告说明国家旅游局季度旅游经济分析会议制度建立于20xx年二季度相关数据库建设还在不断完善过程中其中企业经营和区域旅游经济运行数据还有待进一步充实该报告是根据现有数据资料进行...

国家旅游局发布20xx年旅游经济运行报告

国家旅游局发布20xx年旅游经济运行报告说明国家旅游局季度旅游经济分析会议制度建立于20xx年二季度相关数据库建设还在不断完善过程中其中企业经营和区域旅游经济运行数据还有待进一步充实该报告是根据现有数据资料进行...

读《中国经济概论》有感(中国当代经济读书报告)

腾飞吧巨龙读中国经济概论有感这学期在同学的推荐下选了当代中国经济这门课作为经济系的新生这门课是我第一门经济类的通识课因此十分重视因为只有短短一个星期来准备这篇读书报告见解可能不够深刻请老师见谅中国经济概论是清华...

中国农民经济状况报告

中国农民经济状况报告农民生活支出压力增大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21日讯记者赵晶8月21日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在北京发布中国农民经济状况报告报告以农民为研究对象对涉及农民经济状况的主要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力图呈现...

国际经济与贸易调研报告

国际经济与贸易实习调研报告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行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大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能力的要求也有了新的要求不仅要学好国际贸易理论技能更重要的是与客户沟通技巧适应社会以及价值创新等方面的能力能有一定的英语...

国家经济报告(3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