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社会学概论有感

时间:2024.4.13

读《社会学概论》有感

通过这一学期对《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的学习,感觉受益很大,明白了很多有关“社会”的理论知识,以前从未考虑或者没有找到答案的问题也豁然而解。

通读《社会学概论》后,感觉到该书主要是以人的社会需要的产生、提高与满足为核心,分三大块来进行描述,第一块表达人的社会需要是我们对社会学这一理论体系思考的逻辑起点,书中认为人们的社会行为与社会生活是从人的社会需要开始的,人的社会交往与人的社会化都是说明人的需要的产生与培养过程,是为人参与社会生活而作出的准备工作。第二大块是说明了人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上,而组成不同的社会群体形成不同的社会结构,以及相对于这些群体和人们组成的社会规范和机制。第三大块说明人们组成的社会在动作过程中的活动轨迹,人的关系稳定与协调,结构的变动以及如何把当前社会向前推进与发展。这一逻辑结构从人的需要开始,通过分析如何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各种组织、设施、制度与活动过程,而最后仍归结到为了提高和满足人们的需要,如何走向更加目的地、更加科学地规划和发展自己的未来,使自己的社会更加现代化。同时,书中的概念和知识点明确易懂,连贯性很强,而且与实际的结合相当透彻,使人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具体将所得所感表述如下。

首先,对“社会”这一概念的认识。在学习这门课之前,对这个概念是很模糊的,学习了之后,了解到了“社会”这一概念的变迁,中国自唐朝开始就有了“社会”一词,意为许多人为了一个共同目标,

聚焦在一个地方进行某种活动。马克思对“社会”归纳了三点:一、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二、人的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

三、人类社会是自然办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那么本书给出的完整定义是:所谓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概念突出了“生活共同体”这一形象的表达。而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其提出也不是偶然的,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发展的进展有很大的关系,其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由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所暴露的各种各样的弊端而引起学者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社会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主要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这门学科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对它的研究要从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研究方法也是需要进行综合研究,特别要把社会整体及其内部、外部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中,另外社会调查研究也是社会学非常重视的特点。

其次,通过这门学科的学习,了解到了社会学研究的领域是什么。这门学科发展至今,其学科体系日臻完善,内容大致分为了三大类: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与经验社会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理论社会学研究包括社会发展动力、社会因素、社会过程、社会组成和社会控制等方面。应用社会学主要是对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工作方面的研究,如对家庭、教育、犯罪、宗教、社会工作等。经验社会

学主要是用历史或现实社会中具体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为对象,采用科学的手段搜集资料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描述社会事实以推导出社会的因果联系,它还注重使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并注重社会现象的文献、历史资料和人种志等资料。我想当前更加注重的是使用新兴的科学成果、新方法、新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来丰富自己的方法和方法论并开展实验性的方法。另外社会学与其他许多学科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如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哲学等等,从这些可以看出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广泛和重要性。

再次,感觉学习社会学的意义非常重大,具体有如下几点认识:

一、学习社会学,掌握现代社会的基础知识,可以使我们更自觉的参与社会生活。社会学提供的不少有关社会的基础知识,实际上是作为现代社会公民的一些不可缺少的知识。在过去传统的社会中,或者在现在比较不发达的农村或偏远地区,生活简单,靠传统的礼俗或习惯指导人们的生活,维持集体生活,个人在这方面进行的过问和思考的成分是不重要的。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人们在交通频繁、传播媒介畅通的情况下,社会生活复杂性增加了。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兴起,我们的社会行为必然引起变化。现代社会呈现的五彩缤纷,更加复杂化、多样化、多变化。人们再靠传统的社会生活知识已远远不适应了。因此必须积极学习、熟悉现代社会的有关知识,自觉地适应变动着的社会环境。社会学告诉我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基本知识,使我能够做一个文明的、有文化的、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现代社会公民。二、学习社

会学能够增长社会管理才干,为建立文明、健康、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作出贡献。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满足人民的各种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换句话说,只有在经济目标能够顺利地转变为具有社会效果的时候,这种经济目标才是有意义的。但是,由经济成果转变为社会效益并不是一个可以自然而然的过程,而要依靠科学的、合理的生活方式的建立。资本主义社会虽然经济发展走在前面,财富有了很大增加,但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使其分配形式限制了经济成果转变为社会效益的合理性。可是社会主义为人民财富的分配的合理化提供了空前的可能性。转变社会效益的研究,使国家财富更合理地转变为人民的物质和精神享受,更科学地建立新的生活方式。三、能够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依据。感觉社会学各门分支学科的研究,社会学理论的说明,社会调查研究的科学成果,能够不断向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决策部门提供有益的建议、方案。特别是有关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的研究成果,已经是许多国家决策的科学依据,国外大量出现的所谓智囊团、思想库、脑库,都是以社会发展战略的研究为宗旨的。而社会学的科学调查、分析、预测为社会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的论证资料。社会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工程,经济因素在其中起到基础和领先的作用,但决不是经济上去了,其他社会发展项目也自然而然地上去了。过去我国三十年经济发展的成绩和教训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社会是一个大的系统,其中每一部门都与别的部门有不可分割、互相影响的关系。社会均衡地、协调地、健康地向前发展,也要求社会学能为它提供有益的论据。四、社会学能为发展边缘学科和多

科性综合研究作出贡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的社会生活中许多重大问题,都不是一两门学科可以单独解决的。原子能的利用,航天事业的发展,城市化建设的兴起,都向人类科学研究过去单打一地封闭性发展提出挑战。因此,原来是以社会整体与各部分之间联系的研究为重点的社会学,便可在发展边缘学科和综合性研究中起到重要作用。大力开展社会学的研究,在各门科学学科与社会学之间进行合作,将大大有利于促进我国整个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这已经为十年来社会学在国家发展建设所作的努力与成绩所证实。

最后,认识到社会学学科本身仍在继续不断向前发展。一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兴起,虽然有些学者并不信仰马克思主义,但他们都承认其重要性及其对社会学的重要贡献。二是研究课题更多地结合社会实际,为了鼓励应用社会学的发展,密切结合现实社会问题的研究,许多国家的大学和高等院校中都附设有各种研究机构,对一些社会问题、理论问题进行探讨。三是研究方法将从定性走向定量的发展。相当多的学者认为定量分析标志着现代社会学方法从描述性结论到解释性结论的重大进展。四是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和分支学科的迅速发展,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不仅给分支学科的发展赋予新的活力,注入新鲜血液,而且使分支学科展开了广阔的前景。五是社会学的国际性和本土化的不断加强。很多国家为摆脱外国社会学理论模式的影响,也在探索建立具有自己国家和民族特点的社会学,使社会学能够植根于本国的土地上,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理论体系,解决自己的社会问题。

最后,我将继续认真学习这门学科,加强对学科内知识点的掌握,加快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更好的融入社会,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二篇:读《与社会学同游》有感


读《与社会学同游:人文主义的视角》有感

彼得.伯格是世界知名的社会学家,他主要关注于社会学、宗教社会学和神学的研究,其著作涉及范围广泛,论及当代重大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宗教问题。在《与社会学同游:人文主义的视角》一书中,彼得.伯格以其缜密的思想、清新平实的文笔和别具一格的视角,为我们重新解读了社会学目的和内涵及其学科性质和特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理解的、批判的、怀疑的而又富有人文关怀的不一样的社会学,引起了人们对社会、社会学、社会学家和个人等社会要素的思索和反思。

社会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历史上,很多社会学家对此做了解释和回答。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认为社会学是一门实证主义的学科,他有着将社会学打造为统驭或代替一切社会科学的“王者学科”的伟大抱负。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是一门理解和解释社会事实的学科。然而,彼得.伯格却认为社会学是横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问,也即是说,社会学既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学科,也是人文关怀意义上的学科。社会学首先关心的是人的生存境遇,社会学家应该具备更广阔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向其他学科和不同的研究方法开放。荷兰学者赫伊津哈指出:“除非把人当作有些的物种,除非研究人游戏和游乐的一面,否则我们就不可能把握人类文化”①。因此,彼得.伯格以“游戏”的口吻给我们发了一封邀请函,邀请读者进行一场“王室游戏”,神游于一个学术殿堂。可以说这是一个发现社会学的神奇、好玩,又充满了浪漫和新奇的旅程,在这个旅程中,我们会领悟到社会学的目的和作用,知道生活在社会当中的人受到了什么样的制约和限制,如何才能消除这些限制获得自由呢?我们需要理解社会,了解我们身边的人和事等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因为“人们需要了解他们的对象,这样就相当于消除了它的危害”②。我们通过什么方式去理解我们的对象呢?社会学就是我们的最好帮手。学习社会学知识,用社会学的视角和方法以及富有人文关怀的社会 学去理解社会,从而突破限制在精神上获得自由。

一、社会学的目的:理解社会

彼得.伯格认为:社会学是理解社会的学问,追求的是纯粹感知的行为,社会学家应秉承一种价值无涉的科学诚实观,职责是报告社会领域里的真相,而不是决定采取何种行动。也就是说,社会学是理解、描述与解释的学问,而不是对实践的指导;阐释社会事实是什么,为什么呈现出这样的状态,而不是判断社会事实应该是什么。社会学家是描述者和解释者,而不是仲裁者和改良者。不幸的是,一般人对社会学的目的和社会学家的形象的理解产生了误差甚至是错误,很有必要重塑社会学家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向公众澄清社会学的目的、任务和方法,有利于人们对个人和社会及其二者的关系,以及个人自我形象的构建和重塑。

(一)理解社会学家的形象

社会大众是如何理解社会学家的形象的呢?由于缺少对社会学得理解和认识,公众心目中社会学家的形象或多或少产生了一定的误差,社会学家在公众心中的形象主要有:第一,社会工作者。彼得.伯格认为社会学家不是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者绝大多数仅仅与下层人士打交道,更多使用的是心理学的知识而不是社会学的知识。第二,社会工作者的理论导师。社会工作强调的是操作层面的实物,是一门社会实践的学问,而社会学不是实践,是尝试对社会的理解。第三, 社会改良者。也即认为社会学家的任务是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构建社会改革的蓝图。然而,“这类问题不是社会学理解的知识问题,而是社会学知识的应

用问题”③,而同样的社会学知识可以被用来实现完全相反的意图。第四,统计数字的采集人。过分追求自然科学的数据分析、数字监控和绩效评估。然而,“统计数字本身不是社会学。只有用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对统计数字作出解释后,它们才能够成为社会学的有用之才”④。第五,超然、冷嘲的观察者。社会学家不是这样没有同情心、没有道德和没有良心的“冷血动物”,而居于现代社会分工任何岗位的人都应该有一个道德问题和原则问题。

彼得.伯格在批判和解释以后构建了社会学家形象的“理想类型”:社会学家持有科学诚实的价值观,以严谨的治学方式去理解社会;他们以科学家的身份工作,尽力做到客观,控制个人的喜好和偏见,不是去做规定性的评判;他们的兴趣非常强烈、永无止境,目的是借助方法论去理解社会。这就是和我们一起“游戏”的社会学家的理想形象,要在公众心目中形成这样的社会学家的形象需要社会学家做好各方面的事情。首先,社会学家的旅行是发现之旅。发现熟悉事物在意义上发生的新变化,使我们用新的目光去审视我们生活于其中非常熟悉的世界,这就是社会学令人神往和激动的价值所在。其次,社会学家的旅行是智慧之旅。事物并非表面看上去的样子,要发现社会现实的多层意义,探索其背后鲜为人知的一面。最后,社会学家的旅行充满了激情和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和洞悉人与社会的激情,是进行这场“消遣”游戏的必要条件。

(二)社会学是理解人与社会的一种知识

作为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人,该如何获得有关个人、社会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的理解,社会学则是促使我们达到这种理解目的的知识和有力途径,通过社会学的意识形式——一系列的意识形态——社会学包含的独特的现代意识形式—— 可以有效的理解个人和社会。社会学如何穿透层层迷雾揭示事物表象后面隐藏的真相呢?如何洞悉支配人们生产的社会逻辑?又如何使人们跳出思维的局限,获得广博、开放的视野呢?彼得.伯格认为我们可以通过揭露真相、不恭敬的态度、中性化趋势和世界眼光等四种社会学意识,获得理解人和社会的知识、觉悟和人文修养。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这四种社会学意识:

第一,揭露真相。可以说揭露真相是社会学特有的责任,有益于精确把握当今社会的社会态势。这种揭露真相是一种怀疑的艺术,是社会学的固有逻辑社会学家需要揭露社会体系的假象,揭示人们用来掩盖互动的托词和宣传。社会表象往往会扭曲社会现实、隐藏真相,使人产生误解,认为在社会中生活就得接受社会逻辑的支配,人们对这种支持往往无法察觉并习以为常。揭露真相就是穿透言辞的烟雾,深入到行为背后去发现人们不会承认的行为动机。第二,不恭敬的态度。即是说,社会学的研究要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怀疑、敢于批判和勇于反思的态度。“凡是有思想的地方,凡是思想摆脱了虔敬的目光的地方,我们都可以更加清楚地观察社会现实,和那些把华丽辞藻塑造的形象当作生活真相的人相比, 我们要略胜一筹”⑤。第三,中性化趋势。不主张某种社会、某种文化是唯一的标准,“社会学之所以和当代契合,正是因为它代表的意识是价值完全中性化了的世界的意识”⑥,现代社会的地理流动和社会流动日益加快,我们的身份也是不确定的、流动的,我们看世界的方式也变得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世界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流动的趋势,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加剧了这种中性化的效应,其实就是要求我们选择一种相对的、辩证的、变化的、宽容的态度对待社会、世界和文化。第四,世界眼光。指的是社会学要有开阔的视野;要有放眼于人类生活的开

放视野;要有天下一家的社会学意识。这是一种开放的意识,是对我们自己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开放,是对世界的开放。具有开放视野的人内心向无限丰

富的人类潜力开放,热衷于追求新视野和新世界。

(三)社会学是构建自我形象的一种觉悟

个人的自我形象、生活经历和世界观会影响到个人现在的发展状况甚至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现代社会是一个价值观多元化、观念不断变化的时代,这不仅会影响到个人对自我形象的构建,而且也会引起人们信仰和追求的变化。个人如何构建自我形象、重组人生阅历和世界观,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自我认同和理解, 也关系到个人应对未来的心态。“过去是可变的、易变的、不断变化的,这是因为我们回忆过去的经历时往往反复进行新的选择。所以我们说,一个人有多少观点,他就有多少不同的人生经历”⑦。如果,我们构建的自我形象与我们想要的格格不入,就会带给我们压抑和不快的感觉,甚至阻碍我们前进的步伐,搅乱我们前进的方向。因此,我们需要构建一种自我满意的自我形象。社会学意识可以让我们有选择的整理人生阅历,描绘一幅又一幅富有意义的“自画像”,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并使之适应思想不断变化的社会情境。

随着现代社会人的空间流动、社会流动和语言体系的变化都会引起思想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中,个人也要对自我形象和人生阅历进行调整、修改和重构。然而,很多时候,这种调整和重构都不是自觉的,都是似是而非、朦朦胧胧的,并非刻意为之。重新解释人生阅历、改变世界观、改变信仰却需要刻意为之,个人如何在这种无意和刻意之间保持清醒,适应特有的社会情境和社会的成长过程? 如何应对世界观和信仰发生变化带来的挑战?恰好社会学能够给我们清醒的意识和提供保护:“围绕世界观的大辩论中,社会学提出‘谁说的?’这样一个恼人问题??这种怀疑态度立竿见影,给人提供保护,使人不至于立即改变自己的信仰”⑧。这样社会学就成为个人构建自我形象的一种知识、人文素养和觉悟了。

二、被塑造的人:“自由”受限

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个人不能离开社会也离不开社会,个人必须在社会中才能生存,个人必须不断的社会化适应社会提出的要求和不断变化的社会态势。一方面,面对外在于个人的社会,个人的力量显得那样的渺小和无助,唯有被动的接受社会施加于人的各种制度、规范、道德、法律等等一系列的社会因素的限制,社会通过各种社会机制对个人进行塑造。另一方面,每个人有着自己的思想、观念、信仰和价值观,这些会由内自外的影响和塑造着个人的行为。因此, 个人无时无刻地受到外在压力和内在压力的型塑,如果个人不能很好的调节和适应这种内外之间的张力,就可能导致紧张、焦虑和不安,从而不能很好的社会化,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说这种“牢笼”是人和社会共同打造的。

(一)社会对个人的塑造:“社会如监狱,人如囚徒”

为了获得生存的能力,个人都要社会化,通过社会规则、文化的内化从而使人变成社会人。社会外在于人,社会现象的客观的事物,从内到外给人们定位, 界定人的身份和角色,规范着人的行为,决定着人的命运,在社会这个庞然大物面前,人生被动无助的。也即是说,自出生开始,人们就被动地扮演着社会所赋予我们的角色,并被动地拥有与之相应的身份,因此,社会是不仅控制着我们的行为方式,而且也塑造着我们的身份、思想和情感。社会让我们身陷漫无边际的历史囚笼,社会走在我们身前,存在于我们身后,个人的生命只不过是漫长岁月里永恒社会中短暂的插曲而已,社会通过一系列制约人的圈子,有效的圈定了个人的行为。这些手段有:社会定位、社会控制机制、社会分层、社会情境和制度, 个人只能被动的生存在这些规范之下——社会如监狱,人如囚徒。下面我们具体介绍一下社会体制是如何控制和塑造个人的。

第一,社会给个人定位。个人的社会定位使人处于被动的地位,人在社会结构中的定位决定了其只能在社会界定的权利和威望体系中活动,社会通过各种体制将个体“囚禁”在预定的轨道里行事。当个人知道自己的地位时,也同时会意识到,要改变命运自己却显得无用武之地和无能为力。第二,社会控制机制。没有社会控制,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社会通过强制手段让越轨的人们重新回到其既定的轨道行事,这些强制手段包括了:暴力的威慑、经济制裁、法律手段,还有来自群体的规范作用,如规劝、嘲讽、羞辱等,当然也有来自社会的道德、风俗和礼节的制约作用。这一切都构成了社会控制的圈子,有效地圈定个人在特定社会情景中的可能行为。第三,社会分层。无论是财富、地位和声望都会影响着社会的分层,任何社会都分为一定的统属和隶属层次,如我们熟知的阶级体系、种族制度和种姓制度,这是一个社会的等级体系,所有层次构成一个特定社会的分层体系。个人被动的分到相应的层级,其行动和思想就会受到该层级的限制, 个人的行为举止和言谈就得符合你所在层级的要求。第四,社会情景。情景的参与者担任着界定社会情景的任务,即是说,现实是一个定义的问题,个人定义不一样,行动也就有所区别。而在人与社会情景的关系中,人处在被动的地位,社会情景决定了个人的选择,我们在玩游戏之前,游戏规则就已经制定好了,我们只是投入热情按照规则游戏。第五,社会制度。制度是一套特色鲜明的社会行为, 规范着人的行为模式,是一种调控机制疏导这人的行为,使人的行为沿着令社会满意的渠道前进。总之,社会是客观而外在的,其通过种种的手段形塑个体的行为,甚至是形塑个体的期望。社会犹如历史的囚笼,使我们身陷囹圄。

(二)个人对自身的塑造:来自内在的压力

个人内化的思想、观念、价值和世界观,会自内而外地影响个人的言行举止, 塑造个人的行为模式。个体通过社会化机制不断地将社会预制的种种内化于心, 这是一个自我内心构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施加于个人的外在压力被内化和吸收为内在的压力,在适当的时候左右个人的生活方式和选择结果。换句话说, 社会的压力其实被隐藏在个人的内心转化为内在的压力。总之社会控制不仅禁锢了我们的行为,更禁锢了我们的思想、情感、意识结构,而这个禁锢的枷锁正是我们与社会合谋打造的。

令人费解的是:个人受到社会枷锁的压力和来自内心的压力的双重作用,人们却能够承受,没有被这样的枷锁压垮。那是因为我们愿意和想要服从、顺从社会,我们希望能够得到社会赋予我们角色和身份。有三种理论可以对此进行很好的解释:角色理论、知识社会学和参照理论。 首先,角色理论。角色赋予个人一定的身份、社会地位和行为模式,个人根据这一模式在具体的情境中从事个人的活动,而身份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靠他人的社会承认行为赋予的。即是说,身份是社会赋予的,必须靠社会来维持。当个人获得身份时,此为要求去承担社会角色,其自我身份的建构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将自己囚禁于社会之下的过程,角色期望的学习、并按角色期望行事的这一系列选择决定了个体不断地将身份与具体的社会情境一一对应,在“合适”的情境中以“合适”的方式保持自我形象的一致性。其次,知识社会学。知识社会学是研究思想的定位的学科,认为一切思想都植根于社会,意识形态在维护社会控制方面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意识形态是为利益既得者的行为提供合法性证明,这种意识形态的东西为社会成员提供一种思想定位,这种定位提供了角色定位的内在依据。同时,世界观的形成也是知识社会学的一个内容,认为个人的世界观是由社会决定的,世界观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社会的世界观是不同的。最后,参照理论。个人的思想和行动

很容易受到其他人的影响,尤其处于群体中的个人,他们会有从众、去个性化的特点。

通过这些途径,个人承受并释放了来自社会和内心的压力,沿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前进。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已经成为我们心灵深处的一部分,社会的结构成为我们意识的结构,社会和个人合谋构建了塑造个人的枷锁。

三、获得自由:“越狱”

社会存在的困境:社会塑造我们,又反过来被我们界定。我们需要与社会合作以便使我们被社会禁锢,社会也需要得到我们的承认,否则它将不能存在, 也即是说,不仅我们个人而且社会本身也依靠被认可而存在。社会为个人构建了一个沉重的枷锁,个人由根据社会的期望将这个枷锁重新构建和加固,我们的生活受到了许多来自社会和个人的限制,失去了作为人本身应该具有的权利——自由。

这里就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什么是自由?人自由吗?人为什么不自由?如何验证自由?又如何获得自由?彼得.伯格认为人身来就有自由的权利,自由式客观存在能被人们感知到的,萨特曾经也说过“我们注定是自由的”。然而,自由的概念却令我们难以把握。有着严格限制的科学方法难以解释自由;靠经验手段和科学方法都不能验证自由;在严格限定的社会学框架里也找不到自由的真谛;唯有学习哲学家才能领悟到自由的内涵和找到通往自由的隧道。

人作为一切社会体制的创造者,当然也能够改变这些枷锁,社会体制也时常需要得到我们的确认和再确认,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抵制这种确认来威胁社会控制系统,从而获得人们渴望而又向往的自由,主要的抵制手段有:变革、超然和巧妙的利用。下面我们详细的了解一下各种抵制手段的具体含义。 要想获得自由我们必须“越狱”——逃出社会这个有着巨大压力的大监狱。首先,社会变革和革命能够推翻社会压力,一切的社会变革都是由内而外的,人们总是感觉到无法忍受巨大的压力,觉得应该推翻现有的社会压力,从而发生社会变革的。

早在社会制度被推翻之前,已经失去了人们意识形态的支持。所以人们内心的变革走在社会变革之前,而内心的变革就是自由。其次,人们采取超然的态度也可以减轻社会压力。如果我们没有能力去改变或者破坏社会,超然的态度则是再内心深处采取退让的姿态,以抵制社会的控制。通过持有超然的态度,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建立一些“反社会”或者“亚文化”圈,将物质的和意识形态的社会控制都拦截在这个圈子之外。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都可以构建自己的世界,超然于他们完成社会化的那个世界。对于个人来讲,变革和超然两种方法似乎都是倾向于逃避社会控制,这两种方法也很难做到。第三种方法不是逃避也不是改变社会结构,而是利用——巧妙的利用,巧妙的利用社会结构的各种要素,独辟蹊径取得相对独立性,用正常运转之外的方式去利用社会制度, 用聪明的办法绕开或颠覆社会控制系统,以便矫正社会压抑。

当然,巧妙利用的方法和技巧有很多,下面我们简单的介绍几种。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戈夫曼阐述的一个概念——角色距离——来减轻社会的压力。该概念的内涵是不太认真的扮演角色,也没有当真的意向,并且背后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这是在自我意识中维护自己尊严,减轻压力的方法;是外在角色和内心身份的不一致的情况;是行动者的意识与角色之间存在一个内在的距离。它便宜了常态模式,不按照社会的期望行事,这种可能性是非常危险的。其次,具备游离的心态。让自己置身事外,跳出理所当然的日常社会的感觉,让生存境遇和自己的世界保持距离,采取超然的态度。当个人内心不投入扮演角色, 刻意和假

装的扮演角色时,他就进入了游离的状态,忘掉了理所当然的世界。再次,采取游戏的心态“游戏社会”。人生如戏,社会如戏。齐美尔认为“社交是社会互动的游戏形式”,人们在生活中生活,社会就如同一个大舞台或剧场,每个人都扮演者一定的角色,承担者一定的期望,在这个舞台上演戏。“通过游戏社会,人们学会在任何场合里得体的社会行为”⑨。还有一种矫正射虎压力的手段——马基雅弗利提倡的政治谋略。透彻的理解社会,不受幻觉的约束,达到利用社会的目的。其实,我们为了寻找自由很多时候都处于一种自欺的状态,我们忽视了个人的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特性,将自己的个性让给了社会的构建。社会限制了我们的自由,成为我们逃避自由的借口,也许它也是我们获得自由的良机。因此,社会学认为人有获得自由的能力,我们以游离的姿态走出理所当然的世界,就可以获得自由。

四、富有人文关怀的学科:重新发现社会学

社会学里的马基雅弗主义是一种政治权术和谋略,也可以作为人民追求自由的手段,只是看问题的一种方式,本身在伦理上是中性的。思想邪恶、不符合人类利益、危害社会进步的人使用这种谋略就会对个人和社会起到破坏的作用,而思想上进、符合人类利益、有助社会进步的人使用这种权术则会推动社会的发展。就好像社会学一样,社会学本身在伦理上和道德上也是中性的,关键是看使用者的用途。社会学视角本身不会使人具备道德上更高水平的敏锐性,也并不有助于我们产生登高望远的观点。社会学的知识有助于人的教化,有利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人们增长见识、认清楚社会问题和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社会学家是有道德关怀的,社会学也是有人道主义的,但是社会学不是道德科学。社会学的知识使人时刻保持清醒意识,它不同于自然科学,它是横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问。

在游戏的社会里,我们将伦理原则和道德要求勇于社会学得实践,激发社会学积极的意义,使我们更好的理解社会,获得对社会问题的澄明见识,有助于我们获得控制权。 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境遇,不仅有助于我们人的社会存在问题,而且这一学科里还隐含着人文意义和强烈的人文关怀。社会学在自我的理解过程中不断走向成熟,本身就具有重大的人性意义,可以说这种对自身的质疑、批判的态度本身就是社会学人文主义特征的标志。社会学家采用的科学方法隐含着社会学独特的人文价值:社会学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那些可能被认为平淡无奇、不值得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事情。社会学家更多时候注重的是倾听,而不是提出意见,这具有一定的人性化意义。社会学家的评价也是十分负责人的,评价不能顾忌自己的偏见、好恶、畏惧和希望,虽然这个目标很难实现,但是社会学家的努力是包含着道德的寓意的。

社会学拥有开放的人文视野,提倡广阔的视野和宽容的心态, 接受不同社会、文化和世界,审视种族、阶级、社区和群体,解读人的属性、身份、角色和主体性,有利于与其他学科进行交流和合作。社会学也坚守住了大学的人文传统,自古以来,大学就是自由之地、真理的住所,社会学的人文素养正好找到了生存的土壤。社会学的现代性、批判性和反思性有助于人心灵的文明开化。社会学最重要的人文价值就在于:它让人们理解社会,确立了人的主体性, 为我们越狱——逃离社会的“陷阱”和“监狱”——提供了方法,鼓励人们追求自由。因此,“我们发现社会学是人文学科,这个结论具有铁定的合理性”⑩。

注释:

①约翰.赫伊津哈著.多人译.游戏的人[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p140. ②齐格蒙特·鲍曼著.郇建立译.被围困的社会[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引言 第一页.

③彼得.伯格著.河道宽译.与社会学同游:人文主义的视角[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6.p8.

④同上,p11.

⑤同上,p50.

⑥同上,p53.

⑦同上,p57.

⑧同上,p65.

⑨同上,p156.

⑩同上,p176.

更多相关推荐:
社会学读后感

今天在一个朋友空间看到这样一句话小学是一个班的小学初中是一群人的初中高中是几个人的高中而大学是一个人的大学有所感悟于是就写下来吧就像那句歌词唱的一样越长大越孤单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寂寞是一个人的狂欢我想很多人都有...

社会学概论的读书报告

社会学概论的读书报告专业14秋行政管理本姓名任强学号14340012603011中国社会学理论渊源传统文化traditionalculture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

中国社会学史读后感

中国社会学史读后感如果从孔德19xx年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提出社会学sociology一词算起社会学已有170多年的历史中国社会学如果从19xx年严复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群学肄言算起也有了100多年的历史当然无...

设计学概论读后感

设计学概论读后感大千世界中多样的造物艺术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了然而当我们生活在一切需要之物齐全的环境里对这些无时无刻不接触的造物艺术里的存在以为都是天经地义的于是便视而不见熟视无睹第一章设计学的研究范围及其现况中提...

大学毛泽东概论读后感

读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有感班级学号姓名读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有感关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论文本学期我们所学习的公共课为毛概老是建议同学们读些关于这方面的书以便对课程有更深刻的了解因此我学校...

米德-心灵、自我和社会 介绍和读后感

心灵自我与社会介绍和读后感作者背景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HerbertMead186319xx是20世纪的一位重要思想家从1894年开始米德在芝加哥大学哲学和心理学系执教了40年他在芝加哥大学最后10年对社...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后感在读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是注意到这个观点一些看起来是个体的事情当把他放到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中去的时候却成为社会学的现象书中他举了一个很显而易见的例子就是喝咖啡的问题人们喝咖啡什么时候喝喝多...

《学做工》读后感 陈文涵

学做工读后感10111530303陈文涵在选择读书报告要读的书籍时老师列出来一大摞书单读到本书的标题时有点点疑惑然后就看到了后面跟着的小尾巴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倒是像极了中国的俗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

城市社会学课外读后感

城市社会学课外读后感这两篇文章一个侧重借鉴西方城市社会学理论主要提及两个途径一从问题出发二重视理论另一个则创新地提出转西方学者的宏观研究为微观同是为了推进城市社会学本土化进程前者主讲城市社会学的前途后者主推中国...

《现代社会学理论》读后感

现代社会学理论读后感社会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也是一门集大成的理论体系它集合了从哲学发展分化出众社会科学以来的一切方法论和论述支点将一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都扁平放置到社会这个领域中认为无论是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还是心...

西方社会学读后感

浅谈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社会工作09级2班卢厚玉20xx443513宗教上认为不休不歇的有系统的俗世职业劳动是制欲的高技术并且是重生与纯正信仰的最确实最彰显的证据而这个宗教思想对于本文所称资本主义精神的那...

《社会学》读后感

读书报告社会学戴维波普诺七至九章19xx年6月底第一版人民出版社刘云德王戈译第五小组文献主题本部分文献主要从社会群体性和性别和年龄与老龄化问题展开论述第七章介绍了社会群体的性质群体结构及其作用如何发挥和首属群体...

社会学概论读后感(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