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笔谈书法读后感

时间:2024.4.13

林散之笔谈书法读后感

只与古人争风流

——《林散之笔谈书法》>读后感

张林国

大概没有一个国家能像中国那样将本国的文字升华到艺术这样的高度。

中国文字自秦汉以来,在书写过程中,文人的情怀不断注入,书法已不仅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而渐成一门千年不衰的艺术种类。在晋唐,书法更达至艺术成就巅峰。唐太宗对书法艺术痴迷,以至死后还将王羲之《兰亭序》原迹带入墓葬。清帝乾隆更将王羲之、王献之及王珣三件书法珍品奉为至宝,置'三希堂'陈放,不时把玩。

今人由于书写工具的改变等因素,书法渐成书家专业之技能,然要成就能与古人比肩的艺术高度,则愈加不易。

林散之(1898-1989)却欲与古人争风流,其取得的艺术成就被公认为对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功莫大焉','当代草圣'美名聞于中外。

林散之'左耳幼聋,高年失听,与人接谈,必赖纸笔达情。'陆衡先生'有幸亲承谈笑,侍睹先生挥毫。高山景行,私所敬仰。'因担心林散之'吉光片羽'般的笔谈手迹散失,乃'历时年余,终于辑成'本书。其间'为得先生片言,亦不惮千里,夙兴夜寐,甚或蹈险犯难,在所不辞。'书中同时还附录了林散之《论书诗选》和《序跋选》两篇,读者除了获益于林散之学问造诣外,还能进一步了解了林求艺学艺的艰辛过程。 因本书辑录的都是林散之与故交弟子私下交谈,又限于笔谈方式,故而其内容虽漫散却又精要,谈艺谈人生率直诚恳,可谓将自己数十年的人生与求艺经验、感悟毫无保留,和盘托出,对后进者不无启发,对误入迷途者更有拨云见日甚或棒喝之神效。本书同时还配有许多历朝历代的著名碑帖及名人佳作,以及若干件林散之不同风格作品。读者对照其文字评点,细心揣摩,当更有直观的参悟与体会。

大器晚成

林散之走的是传统文人走的道路。一步一脚印,'数十年寒灯苦学',又迭次得到名师指导,遂有今日之成就。林自承'余初学书,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入宋、元,降而明、清,皆所摹习。'每感'学然后知不足。'其间,16岁时,从乡亲廪生范培开学书,开始步入正途,从唐碑入手,往溯汉魏,并习悬腕之法,功力大进。18岁从进士张栗庵,'学诗古文辞',并继续研摩各朝碑帖书法。32岁,'持张先生函求谒'沪上名家黄宾虹。黄悉心教以古人用笔用墨之道,详解所谓'知白守黑,计白当黑'之精义。'余闻言,悚然大骇'.两年后,遵师嘱咐,'行越七省,跋涉一万八千余里,道路梗塞,风雨艰难,亦云苦矣'.

虽然求艺学艺如此辛苦,林散之却也长期只在地方闻名,直至古稀之年,即年75岁时,他的草书条幅《毛主席 词·清平乐会昌》因编入《人民中国》日文版杂志拟编发的'中国现代书法作品选'特辑中,才为郭沫若、赵朴初、启功等权威人士所识,'书名初震'.

传说启功先生当时正卧病在床,见到林散之作品后,为之一震,突然从床上跃起,后退三步,脱帽鞠了三个躬。赵朴初先生亦有诗赞曰:'散翁当代称三绝,书法尤矜屋漏痕。老笔淋漓臻至善,每从实处见虚灵'.

日本书道界更对其推崇备至,'日本人来画店,偏找我的字要。'19xx年5月15日,日本书道访华团团长、日本书坛巨孹青山杉雨拜访林散之,敬题'草圣遗法在此翁'为赠。林散之'当代草圣'之名由此传颂四方。

立足古人

林散之声名大噪看似有点偶然,实则却是必然。这首先与其立下的'总要立足千古,不同一切凡人'的心志有关。林散之言:'不要学名于一时。要能站得住,要站几百年不朽才行。''一切不与人争,只与古人争一地位。'

正是因为有这种誓要与古人争风流的宏愿,林散之才能'沉浸于知识的深渊,保持恒温,泰山崩于前面不变色,怒海啸于侧而不变声。有创见,不动摇,不趋时髦,不求艺外之物。别人理解,淡然;不解,欣欣然。'其苦练程度,非一般人所能比。略摘其所言,'我临的魏碑,《张猛龙》最多,有两部厨高';'我学汉碑已有三十几年';'19xx年,我苦练一年(《礼器碑》)'.

学艺途中,幸遇名师指导是林散之书艺大进的又一个关键因素。林散之深感'无人领路,天才也易入歧途。''我有点小成就,是因为遇到两位好老师,路领得正:首先是含山张栗庵······后来又问学于黄宾虹。'正是有感于此,林散之在与后辈交流中,毫不吝于将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教。例如'临字要在似与不似之间······专求形似,所以不能成功。''学碑必从汉开始。''两碑(指《张迁碑》《礼器碑》)虽同为方碑,但个性有别,同时临写,两败俱伤,不能逆规律行事。'诸如此类的经验之谈,对学书者不啻于醍醐灌顶。

林散之以草书成名,书家通过草书的淋漓书写,可以将书法的美质发挥到极致。但草书因为具有'纵任奔逸,赴速急就'等的特点,功力不到写出来则易让人觉得'太怪,太狂'.因此,要写好草书,对书家既有很高的素养要求,同时,方法正确也很重要。林散之评价其入门老师'范(培开)先生······学唐碑之后就攻草

书。······一步之差,终身不返,可惜!可惜!'他自称:'我的主要精力在写楷书上,草书没怎么写。学草写草是写不出来的,留不住。用楷书笔法写草书才行。''未有善行草而不工楷书的。' '自己十六岁开始学唐碑、魏碑,三十岁以后学行草,六十岁以后才写草书。'惟此,终使林散之达到书家的极高境界。

医俗最难

林散之认为,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书家,'医俗'最难('凡病可医,唯俗病难医')。而草书因为写得快,更容易'滑俗'.林感叹:'古人说不俗,仙骨,真是难如登天,可叹。'那么何谓'俗'?林却又难以对此加以明确定义,'俗字讲不出来,只有你自己理会才行。'要医俗,在林看来,要有三条途径齐头并进。首先,在练书法时要'法乎上':'宜学六朝碑板,继学二王,再进而入汉魏,其气自古不俗。'在被问到为什么日本人写的这么好时,林认为,他们'学的(起步)高,非晋唐法帖不写,所以不俗,法乎上也。'其次,要多读书:'字有百病,唯俗病难医,多读书方能医俗。''无论书法作画,总宜多读点书,才有气味。不然,徒事弄笔弄墨,总归有俗气。' '读书······还要读社会与大自然这两卷活书。'读书是为了'变换气质才能不俗。'第三,要游历广:'读书多则积理富,气质换;游历广,则眼界明,胸襟广,俗病可除也。'但游历广是要在读书基础上才会有所收获,不然'书读不好,游历也是枉然。古人说入宝山空回,一无所得。' 治俗说到底就是要学会做人。林散之认为,'字如其人。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字。学会做人,字也容易写好。''人品即书品。······无人品不可能有艺品。' '做学人还是为了做真人。'魏晋时期文人雅士多为真性情的人,书法史上的精品在这一时期集中出现并非偶然。如王羲之《丧乱帖》、《兰亭序》等都是真情至性时的'偶得'.颜真卿的'《争座位》极为自然,系别人在字纸篓中获得······《祭侄文稿》亦是至情挥洒,无拘无束,出神入化。'颜真卿是如欧阳修所言的'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因此可谓是书品与人品俱佳的典范。南宋宰相秦桧书法功力同样了得,但作为一代奸臣,大德有亏,其书法作品终难登大雅之堂。

突变则败

在当下当代艺术泛滥,'人人可以当艺术家',艺术被认为是不可定义的语境下,传统的艺术传承体系遭到极大冲击,追新逐异成为风尚。同样的,在书法领域,也是鱼目混珠,真假难辨。如有书家追求古人书学时的状态,赤膊上阵,狂呼乱叫,挥就丑书无数。还有幼童,在大人们的鼓噪下,在大纸上龙飞凤舞,被人捧为书法神童。更有书家以高难动作来进行书法表演,生生的将书法艺术化为一种杂耍技艺。甚至商人也来凑热闹,写下不知所云的文字,并拍出高价,则更让人瞠目结舌。时下的急功近利,资本侵蚀带来的浮躁,资讯流动造就外界的各种巨大诱惑,正如林散之所感叹的那样,学书人现在要安下心来'做书奴都不容易。'

林散之并不反对艺术创新,'哪一代没有创新?唐宋大家都是从古人学出来独开生面。'他本人的艺术风格也多次发生变化:'余学书,初从范先生,一变;继从张先生,一变;后从黄先生及远游,一变;古稀之后,又一变矣。''变者生之机,不变者死之途。'但书法之变'如蚕之吐丝,蜂之酿蜜,岂一朝一夕而变为丝与蜜者。''突变则败矣。'林散之感言:'全中国莫有深通书画的人,也就是莫有能读破万卷书之人,所以下笔粗俗难堪。''现代人连书奴都不如,只学皮毛。''现在好多人下笔便草,写得一塌糊涂,真是谬种流传,我看了很痛心。'

乱世出英雄,乱世也出大家。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战乱频仍,却也是百家争鸣,名家迭出的时代。魏晋时期,八王之乱,士族大迁移,伴之以佛、道兴盛,玄学流行,因而出现了一批崇尚个性的名流雅士,造就了南方文化的大繁荣,'书圣'王羲之等人因运而生······

而今时代,传统与现代思想交织,东西方文化相互渗透与影响,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信息大爆炸和大流通,凡此,都深刻地改变和影响了人们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念。对一些人而言,这是最坏的时代;对另一些人而言,则又是最好的时代。林散之说,要'向唐宋人学,一代有一代的面目。'当前我们文艺界的多元混沌或许正是孕育时代大家的最好养料。

(此文获得上海宣传系统第二届职工读书节'优秀读书达人'奖)


第二篇:书法鉴赏读书笔记


书法鉴赏

——《中国书法》、《中国书法鉴赏》读书笔记

书法艺术,不仅陶冶人们的精神,而且也为环境增添了高雅之气,历代许多名家的书法作品,其艺术魅力至今不衰,与著名的乐曲、优秀的雕塑或传世的名画一样,成为人类文化结晶的一部分。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演变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这种风格不仅仅体现在中国文字的笔画和结构上,而且在文字的书写上面也充分体现出华夏文化的独到魅力。

通过学习王老师所讲的《书法鉴赏》课程,我们在慨叹书法艺术魅力的同时学习了解了书法作为一门艺术的博大精深,我个人觉得王老师的课非常有特点,作为这门公选课的老师,同时也是我的专业老师,王老师的课用三个词语总结就是“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结合实践”。《书法鉴赏》课堂上,老师用了PPT、视频、图片等形式为大家展示了书法的形式及特点,从软笔书法发哦硬笔书法,从颜体、羲体、欧体字帖到灵飞经帖,同学们可以从真实的书法图片中感受到书法艺术的魅力,而示范视频更加为我们演示了如何用笔,一点一横一撇一捺的精髓要领等等。

在学习《书法鉴赏》课堂知识的同时,老师还要求我们定时定量的进行硬笔书法练习,并选择与书法相关的书籍写读书笔记,正是在完成这份读书笔记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和重要作用。以下是我在读书过程中的一些所看、所思、所感,也是自己对课程的一个检验。

书法,通俗的说,就是富有感情的以艺术的手法表现汉字的魅力。我们的生活到处都有书法的身影,无论是大街小巷的海报宣传还是我们每天运用书法的技巧去写汉字,都用到了书法。所以说,书法无处不在,那么书法究竟是什么?

有关书法的概念,众说纷纭。一般情况下,书法可以定义为:以汉字为载体,运用书写工具去表现内心思想情感的艺术。由定义可见,中国书法与汉文字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可以这样认为,书法艺术是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

产生的,只不过,这时候的书法正处于“混沌萌芽” 阶段。事实上,中国书法史是伴随着汉字演变的发展史,“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因此,产生了文字。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汉字的刻画符号,首先出现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画符号只表示一个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没有确切的含义。从夏商周,经过春秋战国,到秦汉王朝,二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也带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这个时期内,各种书法体相续出现,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简帛朱墨手迹等。其中篆书、隶书 、草书、楷书等字体,在数百种杂体的筛选淘汰中定型,书法艺术开始了有序发展。

书法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书法家最爱在文字上做文章,有时为求变化,将多种字体(如隶书、草书)合为一种字体;有时学仓颉造字,为文字增减笔划。书法家有时下笔一丝不苟镇定自若,而有时又随性挥笔,率性而为,在我看来,书法家是潇洒飘逸的,俗话说“字如其人”,而书法的每个字正体现了书写的人胸中那份心境的豁达与超然。

书法之所以能够成为艺术,并且自古受到人们的青睐,理由何在?原来,中国最早时期的文字都是从象形开始的。因此在我国,很早就有“书画同源”的说法。后来书法家要造成书法形象,不能光凭借于象形,而必须借重于意象,就是把在大自然中所获得的美感,概括到书法形象中来。比如像唐代的草书家张旭,从变幻莫测的剑舞中,丰富了他对“狂草”的写法。他把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如癫如狂。宋代书法家黄山谷,在元祐年间所写的字还很死板呆滞,而直到晚年入峡,看到了船夫荡桨的情景,才有所感悟,领悟到了新的笔法。有些书法家从两个挑担子的行人争道的景况,从他们有争有让的姿态上,启发了在字的布局结构方面的构思。古代许多成功的书法家,都是从这些方面大大提高和丰富了他们的书法艺术。欣赏古今书法大师们的艺术作品,是我们文化生活中一种美的享受。

而书法之所以成为艺术,古今史记早有定评。比如提到行书不得不提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其文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苏轼《寒食帖》并称三大行书书法帖。《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

称绝妙的比喻。世人也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再者如唐朝僧人怀素,他是书法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与唐代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在草书艺术史上,怀素其人和他的《自叙帖》,从唐代中叶开始一直为书法爱好者谈论了几千年。怀素作为草书的代表之一,其运笔迅速,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随手万变,而法度具备,他的《自叙帖》通篇为狂草,笔笔中锋,如锥划沙。怀素善以中锋笔纯任气势作大草,如“骤雨旋风,声势满堂”,到“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的境界。虽然如是疾速,但怀素却能於通篇飞草之中,极少失误。与众多书家家草法混乱缺漏相比,实在高明得多。是知怀素的狂草,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这确实要归功他从极度苦修中得来。

其实欣赏书法艺术,要用心去体会,用心去看,用心去感悟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字里行间所包含的魄力、神韵、姿态、魅力,这样欣赏书法才有意义和价值。

对于书法欣赏这门课我有如下两点建议:

1、课堂人比较多,王老师一个人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同学的练笔,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邀请几名书法家来课堂现场为大家示范,并为同学们提供指导。

2、让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写字心得,互相学习,让大家更加深入的了解书写技巧和用笔的要领,这样对全班同学的写字能力有很大提升。

小结:真正的书法作品本身是一个动人心弦的世界,带着崭新的眼光去欣赏,有可能每次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作品有独特的艺术内涵,唯有用心去领悟,用心去感受,才有意义,这样书法和欣赏它的人才会产生共鸣,才会保证艺术的永恒传承,才能体现出书法艺术的精髓和价值之所在。

更多相关推荐:
《你在为谁读书》读后感

你在为谁读书读后感窗外皎洁的月光撒满了大地轻轻合上ltlt你在为谁读书gtgt掩卷沉思不禁感慨万千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我们应当怎样度过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呢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是一种任务是一种责任是一种享受...

培根论读书读后感

培根论读书读后感姓名赵雅琴学号20xx134057专业20xx级汉语言文学力量之始精神之源培根论读书读后感有一份心情我们从未停下脚步去追寻有一份梦想我们从未放下翅膀去采撷读书之梦之乐关于读书我们保存着心情娱情写...

读书活动读后感

读我的可爱的日记本有感在老师给我们借了一本阳光姐姐伍美珍写的我的可爱的日记本以后我就开始坚持每天写一篇日记我把握的喜怒哀乐都写在里面还记得我的可爱日记本里面阳光姐姐说的一句话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而作文时写给老师看...

《读书成就名师》读后感

珍视生命中的每一次相遇读读书成就名师有感还记得在一本书中看到这样一段印象深刻的话一本书仿佛一个世界打开它们仿佛就洞开了许多世界的大门他们让你欢欣让你鼓舞让你思考让你悲伤让你明明身在一个地方却遍及了无数个世界让你...

读书读后感

读书登记表自由也不是背负一切就无愧作者开篇就说生命之重与生命之轻之间到底该如何去选择我想这是个没有确切答案的选择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使读者坚信人类一定会生存下去世界一定会生存下去人们全心全意在这个世界上所信仰寻求和...

《怎样读书》读后感

怎样读书读后感看了胡适先生的怎样读书一书得到一些感悟胡适先生在书中提到读书可以有三种说法一要读何书这个问题不易解决因为个人的见解不同个性不同各人所选只能代表各人的嗜好没有多大的标准作用二读书的功用从前有人说书中...

读书月读后感

感悟《我与地坛》这是我最爱的文字。在图书馆上自习的时候,偶尔会看不进去书,或者是累了打算走走,我大都是直接奔向二楼那个熟悉的书架,在那个熟悉的位置上,有一本墨绿色封面的《我与地坛》。这文字对于我有一种魔力,他能…

《读书这么好的事》读后感

读读书这么好的事感第一次听到这本书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读书是件好事我当然知道哪里用着他讲给我听但在读完一张后我才知道这本书介绍的是如何去读书从而让读书成为一件真正意义上的好事读书无法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读书可以决定人...

快乐英语阅读读后感

快乐英语阅读读后感InthishotbutenjoyablesummerholidayIhavetravelledalotofplaceswithmyfamilyAtfirstwewenttoseashoret...

《读书成就名师》读后感

读书成就名师读后感小庄小学朱秀玲在教师群体中总有这样一批出类拔萃者他们的课堂风趣幽默深受学生喜爱他们的教学质量优异受到各方赞誉他们充满着人格魅力影响着身边众多的人他们不停地跋涉探索找寻着教育的真谛人们通常称他们...

《我爱读书》读后感

读后感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读后感文体特点2明确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写法3学习将感受写具体的方法并初步运用这些方法试写读后感读后感是指读了文章书籍把自己的体会感想写下来就是读后感写读后感读是基础要读懂文章想告诉我...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后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后感19xx年周恩来中学毕业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筹到一笔日本留学的经费表现了周恩来是一个爱读书爱学习的人因为周恩来从小就立志读书现任第一代总理本篇课文讲的就是周恩来少年时代在外国租界里目睹了...

读书读后感(3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