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读后感

时间:2024.4.20

《伤逝—涓生的手记》

李春燕

本文是鲁迅于19xx年写的唯一一篇有关青年男女爱情的小说,后来被收录在小说集《彷徨》里。

伤逝,即对逝去的事感到悲伤和难过。鲁迅以涓生的手记讲述五四之后一对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从恋爱到婚姻的故事,但却以他们的爱情破裂为结局,可以说是一个悲剧。

鲁迅借涓生抒情而又凄凉犀利的独白,反映了一个关于恋爱和婚姻的社会问题。他把矛头指向自己所属的知识分子阶层。就如子君,尽管她敢于冲破封建束缚,甚至和家庭决裂去追求自己的爱情,但这种备受压迫嘲讽的爱,尤其又在一个吃人的社会,注定得不到完美的结局。子君也由一个单纯简单的人变得冷漠,最终被黑暗的封建势力所吞噬,走向死亡。而涓生呢,在那个时代,他的追求可是具有先进意味的,却最终抛弃子君,抛弃阿随。这令人悲恸,令人心寒。到底是什么使两个人微不足道的爱情四分五裂啊!

在我看来,落后的封建社会的压迫是主要,同时,涓生和子君虽有爱情基础却没有经济基础,单靠两个人脱离社会的奋斗是不行的。再加上他们的思想还不成熟,能够弃旧却不能图新,想要反抗却又有一丝畏惧,于是造就了两人的悲剧。

当然,在现代社会的激流中,我们应勇敢前行,要去相信,美好的事物就在前方。


第二篇:鲁迅伤逝读后感


鲁迅《伤逝》读后感

我原是没资格对鲁迅的《伤逝》发表任何感慨的。从前没有,那是因为十四、五岁的年龄还不懂得涓生的的矛盾和子君的凄然;现在不应有,那也是因为太过体验他们的思想弱点,感叹鲁迅先生的细腻描写,而惭愧自已不知该如何表达?

从昨晚掌灯时分,一口气读到凌晨,一遍一遍,再逐字剖析着,就恍若文中的涓生和子君就是现实中的他和我。早上上学时,我还拉住一个同学,不管她愿不愿听,也强硬将整个故事的心理情节给她复述一遍。不知是我讲的字句不漏还是她也有触语生情的心态,总之,她听得入神,连连称这与现代的爱情婚姻没有什么区别。我便说,也许爱情原本就是没有时代没有年龄没有国度的吧。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这是一篇悲情小说。作者以“涓生手记”的形式,回顾从恋爱到感情破灭这一年的经历,用涓生的切身感受来抒发他曾有的热烈的爱情,深切的悲痛和愿入地狱的悔恨。

虽然涓生的故事发生在“五四”年代,在那个黑暗社会里,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问题,他们感情的破灭似乎还可以归罪于社会解放的过程。那么现在呢?21世纪的爱情,创造在一个更进步更自由的时代,他们不会再经历涓生的社会迫害,不必为“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的苦恼,也无需为求生而象涓生那样“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注”的决择。但是,我们今天的爱情,却因更加自由,一任的梦想还是重复着涓生的故事。

从涓生的个性心理描写,我真实地感受到相爱至分手的残酷,而血淋淋的爱情正是那个提倡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最后却为了求生而离开子君的涓生亲手埋葬的。涓生因为尚未忘却的翅子的扇动,这在文中多处提到,而他又以为他的翅子又因子君“只知捶着一个人的衣角”而比先前颓唐得多......于是决定“那便是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在决定着他们只有分离才能开辟新的道路时,他又意识到“----我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责,忏悔了......”这个时候他有一丝不舍,其实,他早预到子君没有了他,只有死。因为子君“她自始自终,还希望我维持较久的生活......”就算这样,涓生还是因为早晨的时间多,而计划在闲谈中,故意提起往事,似一个隐形的坏孩子,把那翻在心里折腾过的“所谓不虚伪的真话”对子君说了出来,而子君听后“她的脸色陡然变成灰黄,死了似的”。直到“子君却不再来了,而且永远,永远地!......”,涓生這才意识到当初以为“将真实说给子君,她便可以毫无顾虑,坚决地毅然前行”的想法恐怕是错误了,因为子君“她当时的勇敢和无畏是因为爱”。涓生最后虽然也悔恨和悲哀了,但却只能换来子君永远的空虚,欢欣、爱、生活已经全都逝去了。这个时候,我想人只有在失去时才感到存在的可贵,这句话便是真理了。

再回顾涓生对待子君爱情的过程,这里可以看出他矛盾自私的阴暗面。追求子君的时候“照见我含泪握着她的手,一条腿跪了下去......”,如此经典的场面在21世纪已经视为珍宝,更何况在那个世俗的年代。也难怪日后竟成了子君温习的必修课,“我的言辞,竟至于读熟了的一般,能够滔滔诵。”。而涓生后来却只当作是浅薄可笑的电影一闪。如此纯真热烈的求爱形式,竟被涓生自已践踏了。其实我也不怀疑那个场面的真实,只是很明显,涓生冲动的,甚至是不负责任的浪漫热情,只能维持到得到子君的爱时,就成了“被质问,被考验”的负累了。

他们相爱的时候,涓生是这样形容的,“去年的暮春是最为幸福”,但就算如此愉悦时,他们走在路上,他仍会觉得到时时遇到别人的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可见,子君给他的幸福并没有坚定他的爱情,他的勇气在很早时段都已经暗地里隐藏着不稳定性。可恨的是,这个时候涓生并没有显示出在分手时“所谓真话”的勇气,我想倘若涓生真是那种“是的,人是不该虚伪的”,那么他当时更应该对子君讲出他的心态,似乎在后来的描述中,他的各种对子君不满情绪他都有所隐瞒,当然除了分手那一次来了个真实的。如果在当时寻住所的路上,他也来个真实的表白,或许会让子君明悟一些,或许将不会有后面的草率同居,更不会淹没子君死的悲剧。因为当时境态的子君却是“大无畏的......坦然如入无人之境”。 于是,他们的爱情走向在开始就已经有了明显的差别。子君是義無反顾的,从他们最初交际半年时

的对话,她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说“我是我自已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直到面对涓生热烈地追求,她果断地舍弃家人,将整个社会抛在身后,毅然地跟着涓生。这是一种对社会的背叛,是不符合大众化的,是当时那个时代不相容的,但子君却坚强地选择了那样没有退路的爱,其中的勇改和无谓又岂是你我能体会的?但涓生最后却用“所谓的真话”把她推向地狱,虽然文中没有交待子君的死因,但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在当初他们同居时,她的叔子已经不认她做侄女,可见家庭反对之强烈。那么子君被涓生“逼”回到足以被唾沫淹死的家族中,私订终身、未婚同居,这诸多罪状,还不够她死一百回吗?这便是涓生悔悟时说的“我没有负着虚伪的重担的勇气,却将真实的重担卸给她了”,这重担也便真的“压”死了子君,毁灭了涓生赎罪的机会,完全破灭了他们的爱情。从而更加突出了涓生的不负责任,自私阴暗,这也正是鲁迅先生的一惯写法,不同的是,这次揭示的是人性弱点的阴暗面。

在涓生失业的心态變化里,他因为子君频频催他吃饭,而“在坐中给她一点怒色”,而委婉地经过说教让她明白之后,却又因不定时吃饭,菜冷而苦恼,甚至想着“自觉我在这里的位置,不过是叭儿狗和油鸡之间”。读到这里,我有些为涓生悲哀,情由心生,我以为人最大的敌人,莫过于自已。在我看来,子君爱他的心以及家居的烦碎依然是那么可爱,即使他微有怒色,她也溫婉地表現出“可是没有说”。反倒是涓生自已以为子君“大约很不高兴吧”,涓生因为失业环境的改变,因为生活的拮据,而自以为是地猜想着子君的变化,这在后面的日子突出地更为明显。“我终于从她言动上看出,她大概已经认定我是一个忍心的人。”“但子君的认识似乎只是浅薄了起来”。这里面的“大概”、“似乎”都是涓生的澺想,所以,这也便是他亲手毁灭的过程,因为他没有战胜他自已。

这一长段有许多涓生的心理描写,雙方一直按照心里的猜测来对待对方,看似温情,你为我想着,我为你想着。其实他们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无论涓生心理活动是多么矛盾、挣扎、无奈,但他却一直未向子君交流过,他们已经缺乏了最重要的关系──勾通。以至于后来涓生考慮著“我觉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而且认为子君“她应该决然舍去”。在这里他又是用了“认为”二字,他一向只是单方面地考虑了他的立场,仍是自以为是地代着子君去“安排”与她分手后的生活。“......况且你已经可以无须顾虑,勇往直前了......但这与你倒好得多,因为你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而結果的事實卻是子君只是勇往直前地奔向死亡。

可怜的子君面对这变故的到来,也“只有沉默”,我想在这個時候,以子君的聪明,她已经看出了分手是涓生希望的,要她勇往直前地离开他,也是涓生希望的,所以她选择了沉默,以惯有的温顺成全了涓生的“伟大”,尽管她“瞬间便又苏生......在饥渴中寻找着慈爱的母亲,但只在空中寻求,恐怖地回避着我的眼”。她“寻求”着却不敢看涓生的眼睛,因为她一方面想着曾經与涓生的恩爱,似乎还幻想着会有转变的奇迹;另一方面却对涓生的绝情失望,恐怖地不敢相信,不敢直视这残酷的真实。令到涓生在最后时刻也再次逃避“我不能再看下去了”,也只有在这里,涓生似乎还存着一些良知,最后卻也被小品文的登出给挤兑了。

文中描述子君的心理活动很少,我们只能从涓生的想象中来寻找她的影子,但她的形象却是鲜明无比的。尤其是于她的死对涓生全部的爱更是做了一个永恒,“子君总不会再来的了......她的命运已经决定她在我所给与的真实的---无爱的人间死灭了!”而这种美好东西的毁灭,才更激起读者随之而来的悲情意识,也许这正是揭示出悲剧人物形象的实质吧,令到我不免再次为之嘘唏心痛了。

涓生的爱情用现代化简单的词来概括,那就是,由冲动的爱开始再由理智的现实来结束,如此看来,在今天这个社会似乎也无可厚非呢?

但我们应该值得借鉴的是,既不能象子君那样爱得失去了自我个性,也不能象涓生那样轻率地开始。还是那句老话:没有足够的水,就不要走进罗布泊。既然两人决定了相爱,就应该相互扶持,共同进步,哪怕结局是一同灭亡,也要与爱同生。

更多相关推荐:
《伤逝》读后感

伤逝读后感余漫君伤逝是涓生的手记是涓生在子君死后深深的忏悔涓生说道即使在孽风怒吼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然而在我看来涓生也仅仅是因着子君的死而忏悔而悲伤许下这般誓言因着子君的死发现自己是...

伤逝读后感

今日推荐经典短篇小说伤逝第一次看伤逝是在一部悲情小说集子里面那时候我十分梦幻总是对爱情有瑰丽的想象所以朋友推荐了这部集子给我说这才是爱情的真相这集子的第一篇就是这篇伤逝彼时的我对鲁迅先生的印象还是高举着革命旗帜...

鲁迅《伤逝》读后感

我看鲁迅的伤逝汉语114班潘浩川20号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这是一篇悲情小说故事发生在五四年代在那个黑暗社会里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问题当时的知识青年受到封建礼教的压迫外人的冷...

《伤逝》读后感

伤逝读后感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在课堂上都接触过鲁迅先生的文章对于鲁迅先生我是敬佩的课堂之余我看过他很多小说我总觉得读他的小说不会只简单的感觉到写得好或不好有时候会感觉到时代的悲哀有时候感觉主人公内心深深的无奈有时...

《伤逝》读后感

伤逝读后感伤逝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也可以说是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它所讲述的是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作为鲁迅的唯一爱情小说却以涓生和子君他们爱情的破裂为结局可以说是一个悲剧但它的悲剧原因...

读《伤逝》有感

读伤逝有感对于鲁迅先生的文章不能说讨厌但也实在不算是喜欢也许是生在90后的我们生活过于的幸福也许是仍在学校中学习着的我们还不明白社会的辛酸与残酷所以先生笔下的种种深意总是感受不到只有听过了老师的讲解才能明白先生...

鲁迅《伤逝》读后感

鲁迅伤逝读后感我原是没资格对鲁迅的伤逝发表任何感慨的从前没有那是因为十四五岁的年龄还不懂得涓生的的矛盾和子君的凄然现在不应有那也是因为太过体验他们的思想弱点感叹鲁迅先生的细腻描写而惭愧自已不知该如何表达从昨晚掌...

伤逝读后感

伤逝读后感这篇文章讲了五四时代的两个青年们婚姻自主的经过自由恋爱勇敢地在一起经济状况差了爱结束一篇婚恋悲剧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告诉我们爱情是有期限的当热恋的时间过去之后男方对女方的爱情自然而然的就会变淡男的再也不...

伤逝读后感

伤逝读后感伤逝是鲁迅先生惟一一部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的小说作者将一对青年的爱情故事放置到五四退潮后依然浓重的封建黑暗背景中透过他们的悲剧命运寓示人们要将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结合起来引领青年去寻求新的生路具有深刻的历史...

伤逝读后感

伤逝读后感谈到爱情大多数人第一感觉是甜蜜但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却让人感到悲哀童话的结局总是美好的王子和公主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了一起却没有告诉我们生活在一起之后的故事当爱情里又多了许多东西柴米油盐这些生活必须的东西都可...

伤逝读后感

伤逝读后感我的确是将伤逝读了好多遍的先生的文章总是非一遍两遍能懂的自然读后仍旧是久久不能平静的然而这一次的不能平静竟是和以前读先生文章时不同才发现先生这篇文章确实写出了一个已经21岁的有过恋爱经历的青年的困惑以...

伤逝读后感

我原是没资格对鲁迅的伤逝发表任何感慨的从前没有那是因为十二三岁的年龄还不懂得涓生的的矛盾和子君的凄然现在不应有那也是因为太过体验他们的思想弱点感叹鲁迅先生的细腻描写而惭愧自已不知该如何表达从昨晚掌灯时分一口气读...

伤逝读后感(4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