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读后感

时间:2024.3.31

昙花注定短暂——读《伤逝》有感

随着五四新思潮的到来,同时也带来了那些新思想。在旧中国黑暗的社会中,“自由风”还没有得到较为普遍的认可,在这样一种大的环境下,对于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来说,就犹如昙花一般,没有土壤的寄宿,注定只是短暂的繁华。 ——题记

《伤逝》在鲁迅先生的作品当中可以说是唯一的一篇关于爱情的小说,在读这篇小说之前我还在想,这篇文章既然是唯一的一篇关于爱情的文章,最起码会是一种幸福的结局,让人们看到爱情的美好,渲染一下美好的氛围吧;即使在那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幸福的结局会让人们更有勇气去追求自由。但是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其实不然,原来这篇文章是现实主义。在这样一个现实的世界里,没有那么多的童话可言,王子娶公主只是一句承诺,然而这句承诺经不经的起考验,结局又会是怎样,需要时间去证明。

初读鲁迅先生的《伤逝》的时候,只是了解到了关于涓生和子君之间那一段凄凉的爱情故事。但是随后逐渐的意识到了,在当时那个时代的背景下,关于解放个性,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只是像昙花般的短暂。没有了土壤的寄宿,再美再开的繁华的花也只是徒然。

我个人认为,首先先生将故事的发生地安排在吉兆胡同,这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讽刺,我们也知道鲁迅先生是以讽刺见长的。关于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我们看似就是一场吉兆,它预示着我们自由、幸福,

追求婚姻自由时代的到来,但是其实不然,这只是一场可以说是偶然而已,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偶然。对于一对渴求婚姻自由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来说,他们想经过自己的努力,冲破传统的这种思想上的束缚,可是单凭个人的力量怎么可能撼动拥有长久历史根基的那根大柱子。最后两人在社会的“舆论”和身边人的冷眼嘲笑中不得不放开自己曾经坚持的信念。就如他们家养的那些油鸡和阿随一样,油鸡代表着在那个时代下寻求自由、渴望婚姻的知识分子们,他们被这样一个封建势力压迫者,在必要的时候任其宰割;而阿随便是封建势力的代表,当涓生和子君认为自己已经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幸福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漠视,漠视旧的封建势力,当他们最后分开的时候,阿随又出现在了涓生的眼前,此时他才意识到原来阿随一直都在,从未离开过,即使你怎么丢弃它,最终它还是会回来的,即使它回来的时候是满脸的灰尘,仅凭个人的奋斗和努力,是不足以和阿随对抗的。

在文中我们可以随处看到这个时代的缩影,就像在文章开篇时写道“这个破屋是这样的寂静和空虚”,不管以前有过这样的轰轰烈烈的爱情,经过了这样的一场恋爱之后,最终还是归于了平淡,最终还是回到了以前,好像什么事请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就像文中所提到的那样,一年之后我又回到了这里,可是这里的一切多我来说好像还是和子君同居以前一样,“过去一年的时光全被消灭,全未有过,我并没有从这屋子中搬出”,这是他也才意识到原来他从没有离开过这个屋子,这个寂静和空虚的社会,尽管他自己知道这个社会是这么的寂静和空虚,但是对于他个人来说,个人的奋斗只是无谓的挣扎而已,

并不能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但是我觉得先生并不是在一味的强调他们爱情的悲剧,而是从故事发展的季节来看,从冬季到春季,作者的这个安排从整体上也预示着一个温暖的的季节将要到来,一个新的时代会到来,我想这应该是先生的期望吧。

然后我们再看一看鲁迅先生在这片文章中关于人物性格的描写和刻画。在最初读到子君的那句话“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时,我确实是很敬佩在当时那个社会背景下能够说出这种话的女人,她对信念的坚持是毫无疑问的,她的坚毅也是不得不令人佩服的。在邻居、和街上人的冷眼嘲笑中,她走在大街上一点都不觉得羞愧,就像一个麻木的人一样在人群之中走着,她不善于表达,对于涓生的每一句话,她只是点头。看起来说的夸张点似乎是到了“不食人间烟火”的那种境界了,但是这只是表面的假象而已。在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下,一个只为爱而活着的人注定是一个薄命的人,这一点在这篇文章中已经得到了证明。她并不知道爱是什么,爱需要什么去滋养,去保养。她只是盲目的爱着,盲目的为了爱不顾一切,但是现实毕竟是现实,现实不会为了你而有一丝的改变。当涓生被打报告并且处分了之后,他们的生活就愈发的窘困了。当她听到这个消息是,说“那算什么。哼,我们干新的。我们......”,她变得有点惊慌失措了,变得有点语无伦次了,但还是依然装的像个没事人一样,然而涓生就听出来了,她的话听上去却只是浮浮的,没有一点的实际感可言。她也就是这样一个看上去有点浮夸的人,一方面受到封建社会的压迫,一方面接受着自由新思想的知识,在这种半游离的状态下,他很想追

求自由婚姻,但是又不知道用何种方式去摆脱旧社会,就这样一直伪装者自己,当然孰对孰错,她是很清楚的。

这篇文章开篇就在文中写道“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那么涓生的悔恨到底是什么,引发这种悔恨和悲哀的原因是什么呢?在文章的结尾给出了答案,就是他的“诚实”毁掉了自己心爱的女人的人生,也许这就是他做的最大的一件错事。然而究其原因,只能是当时的社会了,我觉得这是罪魁祸首。涓生则是知识分子典型的代表,他摒弃一切旧的东西。当他无处可去就去图书馆时,他说这里全都是一些旧的,旧的陈腐,新的几乎就没有。这一句话同时也反映了在当时,新思想还没有传播开来。至于他的生活窘迫导致他婚姻的失败,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面包和爱情的问题了。显然一切事情都是以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为基础的,没有了物质条件,就像是架起了一所空中楼阁,迟早是会崩塌的,这也是子君的盲区,她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才说他们的爱是盲目的爱。

但不管是怎样,先生在文中强调了个人的解放不是一个合适的办法,我们需要全社会的解放,才能拯救每个人,而以涓生个人为例,是来说明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起来,就会走出冬天,最终会迎来暖人的春天,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当然时间也证明了这一点,一个新的曙光已经到来,而且会走的更长更好。


第二篇:《伤逝》有感


《伤逝》有感

在上中国现代文学的时候,老师给大家讲的第一个人物是鲁迅。一直都觉得鲁迅的文章晦涩,难懂,他作品中的语言有的让人难以捉摸。而《伤逝》是鲁迅唯一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老师用了几节课的时间细细地讲解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让我稍稍改变了对鲁迅的看法,也对鲁迅笔下的那个年代、那些故事有了更多的了解。

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中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后无路可走。”涓生和子君对恋爱和婚姻自有追求,在开始他们的追求获得了成功,但是在最后他们却还是失败了,他们的爱情终究以悲剧收场。走在秋季校园的主干道上,看那在寒风中飘飞的落叶,不禁让人无限感伤,让我想起子君,想起小说中描写的那一段涓生不在家子君独守空房的感觉,一段美丽的故事就此谢幕,子君终归是回不来的,一切都化为虚无,涓生将沉浸在无尽的痛苦和追忆当中...

一切的一切都有其自己的成长土壤,而涓生和子君的故事恰恰发生在那个年代的中国。他们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成长起来,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他们追求个性的解放、男女平等、自由恋爱和婚姻自由,在那个年代他们就是旗手。刚开始,涓生对子君充满爱恋,在无数个时刻心情焦躁地等待子君的到来,而他的内心多数时候是被孤寂所填满的,这让我想起鲁迅那段时间的经历,他说自己经常被寂寞所包围,也许只有真正懂得寂寞的人才能写得出那么深入人心的语言,才能让人从文字中读出感情。所以最能体会涓生寂寞的也许是鲁迅先生。

涓生那个角色我却不是很喜欢,他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对当时的统治阶级怀有不满,但又不能与社会决裂。在最初涓生和子君相爱的时候,遇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各种阻挠,但那个时候他们无所畏惧,并不退缩,冲破阻碍而艰难结合,实现了婚姻的自由。但后来结婚以后他却说:“ 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不过三星期,我似乎于她已经更加了解,揭去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却是隔膜,即所谓真的隔膜了。”再后来失业之后他的态度更为冷漠,有段时间自己一个人逃避到图书馆里而把可怜的子君自己一个人丢在冷冰冰的家里 。作为一个丈夫,他真的很不够格,面对困难的时候想到的是甩下自己的妻子,这样的人让人很是寒心。

在我看来,子君既是那个时代的旗手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女性的代表。在那个年代,她敢于说不,她曾经说过“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靠着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意志,她最终跟涓生走到了一起,她成为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勇敢反抗者。然而结婚以后,子君的日子却不怎么好过,当初的热情退去之后,面对的还是生活,再美好的爱情故事面对柴米

油盐都显得有点苍白。子君没有了往日的朝气和孩子气,变得成熟了顾家了,不得不面对柴米油盐的生活了,成为了一个典型的家庭主妇,表现出的是旧时代那种贤妻良母。她把希望都寄托在涓生身上,这点是生活的本质同时也是子君最为悲哀的地方。子君的悲哀不是她一个人的,而是中国广大妇女的。我觉得经济的独立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极其重要,只有经济上相对独立了,才能摆脱完全依靠男人的那种悲剧重新上演,在现代的社会尤其如此。我特别鄙视那些把希望完全寄托在男人身上的女人,那简直和寄生虫差不多。明明靠自己的力量可以生存可以过得好好的,为什么非要把希望寄托在可能被判你的人身上呢?当然,子君的情况跟现在不一样,子君的悲剧是由那个时代所造成的,她自己本身淳朴善良,在当初不计较涓生的寒酸而毅然选择嫁给他,平时对家庭尽心尽力,就算是她走的时候也把东西收拾好了,好让涓生更好的生活。那个时候的子君该有多痛苦,有依依不舍,有对涓生的关心,对爱情的留恋,当然还有心中那不可名状的悲凉。在她的世界里,先是她每天精心饲养的油鸡没有了,成了餐桌上的食物,接着跟她相依相伴的阿随也被遗弃了,而现在,她自己,居然也和油鸡、阿随一样面临同样的悲剧。哀莫大于心死,那时候的子君心已凉...

子君和涓生的故事让我看到了希望同时也感到失望。冲破重围的美好开始却是以悲剧收场,也许悲剧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因为悲剧总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掉给人看,那样带给人们的是心灵的冲击和对生命对世界的重新思考。涓生的无限忏悔给所有人都敲响了警钟,当你爱的人呆在身边的时候,一定要好好珍惜,否则有一天他真的离去时,不要让你的心被悔恨所包围,那是绝对的煎熬。想到三毛跟荷西,当荷西逝去的时候三毛实在忍受不了那种悲痛,有时候会在荷西的墓前流泪到全身没有力气,那种心死的感觉曾让她一度想过自杀。有时候悲剧也许是一种美,它成就了一些永恒,就像涓生对子君的爱,三毛对荷西的爱,他们都是在失去对方的时候才体会到对方在自己的生命中曾经占据了多大的分量。也许看过《伤逝》之后我该重新思考一下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爱情观和对周边人的看法,有些时候失去的就再也不用会回来了,有些时候只有自己是可以依靠的,有些时候需要调动大脑的理性思维而并非感性的认识...

更多相关推荐:
《伤逝》读后感

伤逝读后感余漫君伤逝是涓生的手记是涓生在子君死后深深的忏悔涓生说道即使在孽风怒吼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然而在我看来涓生也仅仅是因着子君的死而忏悔而悲伤许下这般誓言因着子君的死发现自己是...

伤逝读后感

今日推荐经典短篇小说伤逝第一次看伤逝是在一部悲情小说集子里面那时候我十分梦幻总是对爱情有瑰丽的想象所以朋友推荐了这部集子给我说这才是爱情的真相这集子的第一篇就是这篇伤逝彼时的我对鲁迅先生的印象还是高举着革命旗帜...

鲁迅《伤逝》读后感

我看鲁迅的伤逝汉语114班潘浩川20号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这是一篇悲情小说故事发生在五四年代在那个黑暗社会里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问题当时的知识青年受到封建礼教的压迫外人的冷...

《伤逝》读后感

伤逝读后感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在课堂上都接触过鲁迅先生的文章对于鲁迅先生我是敬佩的课堂之余我看过他很多小说我总觉得读他的小说不会只简单的感觉到写得好或不好有时候会感觉到时代的悲哀有时候感觉主人公内心深深的无奈有时...

《伤逝》读后感

伤逝读后感伤逝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也可以说是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它所讲述的是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作为鲁迅的唯一爱情小说却以涓生和子君他们爱情的破裂为结局可以说是一个悲剧但它的悲剧原因...

读《伤逝》有感

读伤逝有感对于鲁迅先生的文章不能说讨厌但也实在不算是喜欢也许是生在90后的我们生活过于的幸福也许是仍在学校中学习着的我们还不明白社会的辛酸与残酷所以先生笔下的种种深意总是感受不到只有听过了老师的讲解才能明白先生...

鲁迅《伤逝》读后感

鲁迅伤逝读后感我原是没资格对鲁迅的伤逝发表任何感慨的从前没有那是因为十四五岁的年龄还不懂得涓生的的矛盾和子君的凄然现在不应有那也是因为太过体验他们的思想弱点感叹鲁迅先生的细腻描写而惭愧自已不知该如何表达从昨晚掌...

伤逝读后感

伤逝涓生的手记李春燕本文是鲁迅于19xx年写的唯一一篇有关青年男女爱情的小说后来被收录在小说集彷徨里伤逝即对逝去的事感到悲伤和难过鲁迅以涓生的手记讲述五四之后一对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从恋爱到婚姻的故事但...

伤逝读后感

伤逝读后感这篇文章讲了五四时代的两个青年们婚姻自主的经过自由恋爱勇敢地在一起经济状况差了爱结束一篇婚恋悲剧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告诉我们爱情是有期限的当热恋的时间过去之后男方对女方的爱情自然而然的就会变淡男的再也不...

伤逝读后感

伤逝读后感伤逝是鲁迅先生惟一一部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的小说作者将一对青年的爱情故事放置到五四退潮后依然浓重的封建黑暗背景中透过他们的悲剧命运寓示人们要将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结合起来引领青年去寻求新的生路具有深刻的历史...

伤逝读后感

伤逝读后感谈到爱情大多数人第一感觉是甜蜜但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却让人感到悲哀童话的结局总是美好的王子和公主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了一起却没有告诉我们生活在一起之后的故事当爱情里又多了许多东西柴米油盐这些生活必须的东西都可...

伤逝读后感

伤逝读后感我的确是将伤逝读了好多遍的先生的文章总是非一遍两遍能懂的自然读后仍旧是久久不能平静的然而这一次的不能平静竟是和以前读先生文章时不同才发现先生这篇文章确实写出了一个已经21岁的有过恋爱经历的青年的困惑以...

伤逝读后感(49篇)